《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

《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
《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

《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多层面颂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自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理解诗歌的大意,思考选择对于人生的意义。

2,比较朗读优美的语句,通过鉴赏语句,来欣赏诗歌。

3,通过对不同的形象的分析认识,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美读和分析语句来领悟诗歌主旨。思考选择对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并学习有象征手法的诗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能否来描述老师出示的两幅画片?

周晓燕:这是二条不同的路,一条是宽广的大道,两旁是笔直的水杉,远处是绿色的田野,还有各种花;另一条是长满灌木的小路,前方都是杂树看不清楚。

师:对于周晓燕同学的描述,哪位同学愿意评价?

董超:周晓燕同学比较准确地概述了两条路的特点,但是作为描述,还应该有些生动的词语,比如“绿色的原野”可以说“田野像绿色的大绒毯,上面点缀着粉红色的小花。”结尾“看不清楚”也可以改成“似乎很神秘”,这样更有吸引力。

师:对于董超同学的建议,周晓燕同学有什么看法。

周晓燕:他补充得很好,尤其“神秘”两个字,的确引人注意。

师:“神秘”很多人都喜欢探索,但神秘事物有许多危险。常常有人走了会后悔。请听诗歌《未选择的路》,来看看作者的选择和反思。

[初读阶段目标:剖析主题]

层递式提问,引起学生看屏幕,通过麦克风感受朗读。

师:同学们能谈谈,通过学习本诗歌,你希望得到什么。

任燕:我听不懂这首诗讲什么?我想知道主题。

黄杰:是作者的两条路写得好还是周晓燕和董超说得好?

颜建英:这个“路”到底是什么“路”?这样的写法,我们上册在哪里学过?

任燕:走一条路就走一条,干嘛还要改日再见?还要叹息?

袁湘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态度乐观向上,这首诗的态度是什么?

黄晓燕:走条路需要这么复杂吗?

(教师等待一分钟,没有新问题出现)

师:黄晓燕同学很坦率,这一条路为什么这么复杂?

生:(杂乱)也许路上有陷阱,路上有地雷,要么路越走越难走……

师:同学们很风趣,我们小时候听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这里的路指得是读书之路,难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吗?

颜建英:路,可以指“人生之路”!

生(杂):“人生之路,贝贝起步。”

师:好的,广告词都进来了,孩子从小健康,走人生之路才有实力,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临选择,比如上“重高”还是“普高”,你会怎么办呢?

陆芳敏:这很难,我想上重高,可按成绩却只能进普高啊!

师:陆芳敏的难处大家有同感吗?

生(杂):有,还有比如以后工作等等的选择都会很难。

师:那么,现在理解作者为什么小“路”大作吗?

生:理解,因为这是“人生之路”。

师:谁能告诉任燕同学,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汤小锋:人生之路很难走,所以要慎重的选择。

徐彬:人生之路一旦选定,就没有后悔药可以买了。

黄杰:人生有一条道路,不能回头。

师:那么作者所说的改日再见,看起来不可能啰?

生(杂乱):当然,所以他要叹息了。

袁湘芬:作者不能走回头路,感到可惜,所以诗人的态度是忧愁的。

师:那让我们一起怀着忧愁的态度颂读诗歌,品味作者对读者的劝诫吧!

(齐读诗歌,教师对颂读进行短评)

[精读阶段(目标):欣赏语句]

师:同学们读到荒草萋萋时,我想到了黄杰同学说“谁写得更好!”的问题。大家能否摘取关于路的描写,来比较鉴赏一下。

(学生五分钟比较自读;自读结束后,可以各抒已见)。

周晓燕:作者写大路用了“消失丛林深处”、“延绵无尽头”,我觉得比我有味道,写小路用了“萋萋”、“幽寂”、“诱人”、“美丽”,更写出小路荒凉,比我好。

徐芳:你太谦虚了,我觉得大路还是你写得形象,作者虽然突出了“路长”,却写得没有吸引力,要是大路荒凉,我还不想走呢!

(大家笑,有短暂的互相评论,教师鼓励大家相互驳斥。)

师:徐芳同学看不起大路,可作者却念念不忘大路。他怎么说来着?

生(齐读):啊,留下一条路等到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师:走了一条自己选择的路,为什么又留恋另一条路呢?

董丽丽:也许作者选择的小路走得并不顺利,所以他觉得还是大路好。

范佳:那也不见得,或许大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呢?

卓俊义:得不到的东西,你会认为它总是好的,所以后悔也是很正常的。

何杰: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师:那么如何减少选择后的后悔呢?

生(杂乱):选择的时候要尽量慎重,一旦选定,就要坚定不移。

黄杰:既然选择要慎重,那么作者为什么反而选择难走的路呢?

董慰强:因为小路神秘,富有吸引力,而作者喜欢曲折的人生。

[延展读(目标):学习象征手法]

师:说得好,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这样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它叫作什么?

生:(大部分齐答)《在山那边》、《柴藤萝瀑布》、《行道树》,叫作“象征”手法。

师:(屏幕出示象征的定义)“象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红花”象征“光荣”,“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象征”和“比喻”的区别在于,“比喻”着眼于相似点,而“象征”侧重于本质上的联系。例如“红花”可以象征光荣,但“红花”不能象“光荣”。

(屏幕出示四幅图画:梅花、宝剑、火炬、长城,请同学脱口而出象征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例举了许多象征意义,可见一个事物可以拥有多个象征义,所以我们在写作

时,千万不能拘泥。

姚佳(问):写诗歌用象征有什么好处呢?

师:这个问题不好答,同学配合我一下,把“路”全都改成“人生选择”,把“荒凉”“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艰难”、“挫折”,再读读诗歌,谈谈感受行吗?

(生改读课文,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改,但是要求换入象征义)

师:读后感受如何?

生(杂乱):太噜嗦,而且像讲道理,不像诗歌。

师:能用平常我们讲的文学用语来表达吗?

袁湘芬:如果直接讲道理,不含蓄,不简洁,不优美。

师:对于她的说法,大家怎么看?

生:就是我们要说的。

师:这也是我要回答大家的。谢谢袁湘芬同学帮助我解答问题。

生:我们写作时怎么来运用象征呢?

师:当然是“学写”啦!

生:笑。

师:我们顺着作者的话题,请同学分别来写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后通过对擂来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钟来写,师循环,偶尔应学生要求指导。)

姚佳:我走小路,我是这样写的:我越走越艰难,小路上满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来,但我决不后悔最初的选择。

沈丽: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灾难,我精疲力竭却不能回头,人们啊,走路时一定要小心,别像我那样,遭遇痛苦。

邹利民:我走大路:大路平平坦坦,春风和和暖暖,但我觉得无聊,因为没有挑战。

董超:大路一望无限,前途平步青云,我庆幸我的选择,人生才会一帆风顺。

黄杰:我反对董超的看法:“梅花香从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要人生有作为,崎岖小路搏一回。”

(下课铃响起)

师:(总结)无论是小路还是大路,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走得很精彩。“行路难,行路难”,然而“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同学们充满勇气走下去,天堑都会变通途。

作业:1、运用象征手法写200字。

2、完成语文作业本。

[附课后小结]

一,学生评议[选择了三个层次的同学]

陆芳敏:我觉得讨论的太多,诗歌读得还不够,像昨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节课就背出来了。

袁湘芬:我喜欢讨论,这样气氛好,而且很有人生意义。

范佳:我认为口头讨论太多,同学不一定会写,最后的写小诗,应该让大家四人组交流一下。(师插入:因为时间问题,所以就不安排了)

任建娥:读自己的诗歌在早自修也可以进行啊,我觉得不用为了追求完全,而太简单的结束最后的写作。

庞小洁:听得很懂了,很想讨论,不过怕说不好,你总是叫举手的同学,下次能不能叫不举手的同学?

(师:尽量满足你的要求)

黄杰:换语句读很好,很有趣味。

胡挺:听是听懂了,不过写不出来,能不能再指导怎么写诗。

(师:指导可以,但是你必须自己写)

大家笑,结束课后反映。

二,教师的小结:

优点: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

不足:

1.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

2.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

3.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

4.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

5.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未选择的路》读后感

《未选择的路》读后感 这阵子忙着备考,感觉时间总是不够用似的,所以也没怎么读那些课外书之类的。不过在朋友柜子上偶然看到了弗罗斯特的诗歌集,好奇心驱使下,我翻开来看了看,觉得里边的诗歌蛮精辟的,特别是这首《未选择的路》更是给了我不一般的感想。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诗歌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读这首诗,最先引起我共鸣的是它的题目——《未选择的路》,何谓“未选择”呢?就我个人的理解,“未选择”也就意味着一种舍弃,舍弃了你面临的众多选择中的其余对象,说到底,这本质上就是一种选择。而接下来诗的内容也挺发人深思的,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我看来,诗人是在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写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入的思考人

生选择的问题。因此,面对人生的选择,我们一定要慎重,当我们作出了一种选择很可能也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另一种人生的路。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人生似乎总要遇到很多的岔路,面临很多的选择,对于已经不再年幼的你我来说,似乎“选择”遇到的太多了,甚至很多关乎一生···可是有多少人能在选择了以后毫不后悔的走下去?也许有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想,如果当初我选的是另外一条路或许今天我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如果恰逢别人选的是你没有选的那条路,而且成绩显著,那种不是的滋味会更浓,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也许那个人正在他那边望着你走的这条他没有选的路兴叹呢! 读了这篇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我感触颇深。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决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对此,我们可以从更深的层次考虑,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不是我们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法,因此各自的选择就有可能不同。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然后选择了之后,面对我们选择道路中的各种阻碍,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2《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20.2《未选择的路》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教材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全诗一共四节。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与之前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一样。在这一点上,让学生好好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就更容易理解本诗了。 学情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新诗,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以道路比喻人生之路,比较浅显,但因为初一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较少,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另外,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幽寂、延绵、荒草萋萋”等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未选择的路》。 通过朗读,分析理解本诗象征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实录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堂实录 一、情景导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手工制作小组的同学正在认真的制作手工,请大家仔细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预设生:衣架是什么形状的?衣架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师:衣架是什么形状的呢? 同学们异口同声:衣架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预设生:推拉门、篱笆架,升降机…… 师: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课件演示。 师:想一下,学校的推拉门,工地的升降机为什么要设计成平行四边形的呢? 生:平行四边形不稳定,可以变形。 师:我们就说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二、同桌互助,自主探究 (一)合作学习,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那平行四边形到底有哪些特征呢? 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的?课件演示。生:边和角两方面。 师:那么今天我们也从边和角两方面来研究一下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拿出学业纸,请看问题一,活动一

活动要求: 1.请用手中的直角板和量角器来分别量一量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 2.把你的发现整理到表格中 3.同位两个人说一说你是如何发现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 学生互相合作,自主探究,老师巡视指导。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全班汇报。 预设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边平行、有两个钝角,两个锐角,对着的边相等…… 老师及时肯定并评价同学们的发现,同学们互相补充,学习气氛浓厚。师:同学们都有自己伟大的发现!智慧爷爷要为你们点赞!同位两个互相击掌鼓励一下! 师:下面我们跟着小电脑一起来梳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课件演示,借助三角板和直尺验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用直尺量一量发现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用量角器量一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发现对角相等,认识邻角,邻角和是180°,内角和是360°。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完善一下自己的发现。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学生小结,师总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 老师及时板书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学生齐读定义,背诵一遍。

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在对教材进行仔细地分析后,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通过复习四边形,开门见山,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一、用发展的眼光来教学,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 出示平行四边形后,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会有哪些特征?有的学生说“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对边相等”;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猜想后,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进一步了解和证明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用手中的尺子和量角器分别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仅想到量角器,还想到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将两个对角重合在一起的方法;还有的学生想到将其中的一个锐角撕下来和另一个锐角重合,把一个钝角撕下来和另一个钝角重合,这样也可以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这样探究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在体验中让学生自身感悟的知识才理解深刻、印象久远。 二、创造性地挖掘教材里的素材,发挥学生的潜能。 当学生理解并抽象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后。我和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框架,通过玩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易变的特性,并了解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应用。看学生玩得非常带劲,我就追问他们:“在平行四边形的变形中,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学生不仅在玩,开始静静思考。经过他们来回的拉动变形,最后发现“四条边的长短没有变,而里面的面积变了”这时有个聪明的男生说:“我发现,平行四边形越往两边拉,它变得越来越矮,面积就越来越小”我接着说:“对,在底边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越来越矮,就是它的高越来越短,所以面积就越来越小。”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有几种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这里让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趋于深化,初步感知到平行四边形在变形中周长没变,面积却发生了变化。使学生思维的覆盖面加深,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智能素质。

《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 教学要点:作者介绍诗歌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去找一些关于路的句子呢?你们所知道的有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很多的诗人作家都对“路”有过精彩的描写,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写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我们常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唐代诗人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行路难》中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鲁迅的那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诗《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作者介绍 现在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位作者,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山间》《波士顿以北》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在昨天我就把这首诗中的生字词给大家说过了,现在请同学们听我给大家朗读一下,你们在听的时候要注意节奏,字音等等。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 3、现在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抽同学朗读,点评。 4、现在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思考一下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抽同学回答归纳总结: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在后边总结写作特点的时候再给大家讲关于象征的有关知识。) 三、具体分析 1、请同学们六七度以下这首诗的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让同学们思考,诗歌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有几条路?对,两条。那作者在面对这两条路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可惜”一次就说明了作者不能同时去涉足时的遗憾,她长时间的站在路口,你们觉得作者站在路口在想什么?作者呢就在想我到底该走哪一条呢,很犹豫,他的犹豫也告诉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是一定要慎重。这一小节就主要写到了诗人在认真思考人生之路,所以很犹豫。) 2、犹豫着的诗人到底选择的哪一条路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小节。(诗人选择的路是怎样的?抽同学回答总结:杂乱的荒草长得很茂盛,十分的清幽寂静,人迹罕至,但是也显得很诱人很美丽。这一小节就写到了诗人选择了一条幽寂、诱人的路。 3、诗人在选择了一条路之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讨论,在归纳总

福建省晋江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一条未走的路导学案 新人教版

福建省晋江市首峰中学九年级语文一条未走的路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科班级执教人课型新授课主备人 课题外国诗两首(《一条未走的路》)课时第1课时时间 先学 导学设计复备笔记学习 目标 (重难 点) (一)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背诵这首诗。 (二)理解诗歌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 (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自学 指导 划分节奏,反复诵读,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先学 检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 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 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 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 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 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 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二、初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检测:个读、齐读。 后 教小组 学习 整体把握: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 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绿草茸茸, 等待人去践踏”。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走的路,担 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遐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 是比已选的路更好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重点讲解思考交流: 1、诗人明明已经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静”的路,可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诗人的写作重点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2、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一条未走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堂练当堂 训练 比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一条未走的路》(提示:可以从内容、 情感、手法上进行比较) 1、内容情感上: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 了你》透露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多的是给人以鼓舞;而《一条未 走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或许更能容易 读者的共鸣 2、写作特点上:《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得含蓄。《假如生 活欺骗了你》全诗没有意象,只是在纯粹说理,但却没有说教意味,语 气亲切自然,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给人以启示。 反馈 提升 小结(板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一条未走的路》:不随波逐流,独立自主的选择 教学后 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四边形并归纳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学准备】 点子图;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若干;三角尺、直尺、小组合作汇报单等。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从一些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探索并发现四边形的特征“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并通过折、量、比等形式的操作活动,主动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一年级相比,这节课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由表象

到了实质。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老师带来一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播放课件欣赏了这些图片感觉如何?除了感觉非常美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我们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 生:圆形三角形梯形…… 师:你们不但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有数学家的眼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走进今天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是呀!图形装点了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图形家族的一员------四边形(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四边形的样子。 生:是不是有四个角? 生:四边形的用处?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实际丰富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一些生活场景中找到图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陆家中心校胡丹萍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是在认识了四边形的特性的基础上教学的,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我先通过生活中一些物体,如伸缩门,栅栏,楼梯扶手,让他们去发现这里面都有一个共同图形叫平行四边形。然后,让他们拿出自己准备平行四边形,观察它的形状特征,闭上眼睛在大脑里想象平行四边形的样子。接着,比较孩子们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大小,高矮,长短都不一样,但什么是一样的?孩子们发现的很到位,上下对边一样长,左右对边也一样长-----只是简单让孩子们去了解了一下,没有深入去分析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接下来,让他们去比较平行四边形与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有什么不同?以此来衬托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孩子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解释说,平行四边形比长方形歪,不像长方形是直直站着的。这个解释也很有道理,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记住平行四边形的样子。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我就让他们学会判断,给出了不同的四边形,让他们找出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并说出理由。巩固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学会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虽然在课本中没有要求,但在一些练习中,却发现很多让画平行四边形的题目。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简单让孩子学会怎么样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平行四边形,并让他们说说画平行四边形一定要注意什么?上下两条边的格子数要一样。先确定出4个点,再连线。这种方法方便快捷,孩子们也容易掌握。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试画时,我一一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孩子,就及时给予指导,示范。孩子们画的都很认真,画平行四边形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难点。以后多练练,肯定会好很多的。也会加深他们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感觉一节课匆匆下来,通过让孩子们看、摸、描、画等活动,孩子们应该对平行四边形有了正确认识,但在课后的练习中发现并非如此,孩子们在判断是否是平行四边形时,一题中有多个不同平行四边形,往往不敢下结论。特别是遇到接近长方形的平行四边形,心里就没底了,有点模糊。今后,多让他们画画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可能会有所改观。

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导学案和参考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导学案和参考答案 【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白桦树》《山间》《西去的溪流》等。 【知识链接】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其中的哲理,并让同学们把它抄在笔记本上作为座右铭,相信大家已经熟记在心了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让我们走进《未选择的路》,看看那里有怎样的风景。 二.预习检测 涉足(): 伫立(): 荒草萋萋(): 幽寂: 延绵: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4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四、研读赏析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4.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哲理? 五、质疑探究 1、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2、如何理解“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步污染”? 3、如何理解“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4、如何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5、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行四边形的认识1-人教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37-38 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学生尺、活动小棒、方格纸、剪刀、长方形纸条。教学流程: 一、复习链接,直观展示,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1、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边形,知道了正方形和长方形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四边形。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四边形也很常见,请看大屏幕(出示推拉门图片)。推拉门上藏着我们要研究的四边形,大家找一找。脱去它的花外衣,留下的图形大家认识吗?大家还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充分说)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请看大屏幕(平行四边形实物图片)。 2、这样的图形确实很多,有的很好看,有的很实用。这些图形有些是木头做的,有些是铁做的、有些是塑料做的、还有些泥巴做的。我们学数学不管这样的图形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或者是干什么用的,我们只看它们的形状,脱去这些图形的花外衣,留下的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数学图形。

3、请看大屏幕,脱去这些图形的花外衣,留下的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数学图形。这样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在黑板上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揭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二、在活动中实践,探索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1、猜一猜:平行四边形4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会猜出: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相等。 2、想一想: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学生可能会想出:量一量、摆一摆的方法。 让学生量一量、摆一摆。强化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相等。 3、读一读:书上还有两种方法可以验证你的猜想,请打开书到38页。认真阅读上边和中间的方法。 让学生围一围、画一画。教师指导围法和画法。强化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相等。 4、小结:平行四边形4条边的长度关系是对边相等。 教师点拨:对边相等意义。 5、练一练: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未选择的路》。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首外国诗歌。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 教学目标 经过先前的学习积累,初中生对外国文学和中国的诗歌都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生们接触到的外国诗歌还是很少,因此要让初一年级的学生透彻深入的理解这首含义丰富的哲理诗是相当困难的。也正因如此,我才觉得把这样一首外表看似简单实则隽永丰厚的外国诗歌讲好才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以后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诗歌、品读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这首诗歌的特点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象征的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二、说教法 分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方法。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把时间留给学生还学生一片天空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xx天元区xx学校谭治水 本学期任教三年级,在教第三单元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好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猜想、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满堂灌”!要做到这个方面,在课堂上,必须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还给学生一片天空。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基础上安排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重点是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难点是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堂课上,我做了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复习,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而且都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些都是为了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打基础、埋下伏笔。 2.通过知识迁移以及学生动手拉一拉、摆一摆,引导学生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发现,我请两名学生上台来拉一拉事先准备好的教具(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两名学生都能够发现三角形拉不动不能变形,而四边形能够拉动能变形。之后,我归纳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我问学生,平行四边形是三角形还是四边形?学生齐答“四边形”,那平行四边形具有稳定性还是不稳定性?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来。至于平行四边形的其他边和角的特点,我是这么引导的。问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问平行四边形有几个角,角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图形都能够想出来。 3.通过钩一钩、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制作出平行四边形。不管是在钉子板上“钩”出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出平

诗两首导学案

3、《诗两首》导学案I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课前自学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读一读,写一写忧郁( ) 瞬息( ) 涉足( ) 伫立( ) 萋萋( ) 诱人( ) 2、查一查,理解词义。 忧郁: 向往: 瞬息: 涉足: 伫立: 极目: 萋萋: 幽寂: 二、课堂导学 1、朗读诗歌,划分朗读节拍。 2、整体感知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3)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练习案 一、填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国别)诗人。 二、选择 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二节中,体现了作者向往未来,坚信未来是光明的信心。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C、诗人普希金通过想象,展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鼓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蕴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告诉了人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坎坷,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B、全诗表达了诗人坚定信心:忧郁的日子终将会过去,幸福就要来临! C、读完此诗,宛如聆听一位长者对于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 D、这首诗是用劝说的口吻,直接告诉人们人生的哲理。 三、按要求默写: ⑴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勇于面对现实、拥抱苦难的诗句。 ⑵写出《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充满忠实与信任的诗句。 四、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不要! :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精选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我的这 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我对教参和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涂一涂、“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我的这 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我对教参和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涂一涂、找一找、议一议、分一分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这节课,我基本能做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具、学具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学成功之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主要体现: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图形的问题了,对图形知识感到有些陌生,在导入时恰当的复习图形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二、从生活 中来到生活中去。本课通过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初步 认识,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识。三、多样化的教学才是智 慧的。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多种活动,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活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关注学生的

《未选择的路》阅读答案

《未选择的路》阅读答案 篇一:未选择的路预习单及练习题 预习单 主备人:审核人备课时间年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 2、通过流利的朗读,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通过感知文章主题,掌握象征手法,体会“路”的象征意义。 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用时3-4分钟。 要求:(1)读通。 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更改,流畅,争取读出感情。 (2)查文中不认识的不懂的字词。(2分钟) 把字词分类写在预习本上。 2、二读课文:4-5分钟 个人读或小组轮读。 要求:读懂,把不懂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2分钟) (2)作概括,了解每一节内容,并作分析。(写下自己已经会的内容)。(5分钟)

3、背诵课文 4、记下还没有解决的疑问。 整理自己的预习本。 写出你梳理的字词: 一、预习展示 1、搜集作者资料 2、基础字词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4、分别用一个词语,给每一小节加一个标题 二、精读研讨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2、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请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 3、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练习单 主备人:审核人备课时间年级姓名 一、文学常识 一诗是()国诗人()的作品。他的著名诗集有、等。他吟唱着20实际的音调,又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和(),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二、内容探讨

1、诗歌的第一节,“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心理? 2、 3、 三、背诵诗歌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课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写一写 请从“晚霞”“落日”“背影”中选择其一为题,创作一首不少于三句的小诗 四、积累好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王勃 你还知道关于路的哪些名言、警句?请写下来 复习单 一、同步训练P36: 二、阅读理解从容淡定 陈旭 ①“从容淡定”这词耐人寻味,意思是“从容于心,淡定于行”。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 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贤先哲、仁人志士,都对“从容”和

诗两首导学案

《诗两首》导学案 《未选择的路》 汉川市联片十一校交流学案单元一节次2节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制作人廖美满、赵先艳学校二河中学审订人时间2005.2.4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了关于象征的知识,并区别象征和比喻。 3、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重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难点】 对于象征的理解 【使用说明】 本篇课文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特设计了两课时。第二课时主要 任务是学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包括:了解作者作品;流利地,有感情 地熟读、朗诵课文;梳理掌握生字词;了解、概括诗中蕴含的哲理。主要分为 自主预习,课内探究和巩固拓展三部分内容。自主预习安排在课前时间自主学 习。课堂形式主要以小组组内展示,小组合作展示,自由展示等方式进行。 巩固拓展是达标测试。没有分层要求,是课堂练习。 【预习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 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 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 学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修改标注 修改标注二、自学导航:(出示多媒体) 1、走进作者(见知识链接) 2、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见知识链接) 三、读文自主预习,小组展示 (一)初读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最后全体同学 (二)圈点勾画生字词。 (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着手,以课后读读写写以及课文内注释为主) 这篇课文中我整理出如下重点字词: 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伫.立()萋萋 ..()涉.足()延绵 ..()() 幽(jì)__ (yùn)__含污(rǎn)___(kuài zhì)___ 人口 2、查一查,理解词义。 幽寂:尴尬:延绵: 3、填空。 《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国诗人________,这首诗采用了____的艺术手法。 4、给诗句选择适当的词语。 ①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________(A.荡荡地 B.轻轻地)/把那 些碧翠的叶影儿,/________(A.纺织成 B.裁剪成)你裙裳。 ②我在那路口久久________(A.站立B.伫立),/我向着一条路 ________ (A.极目 B.放眼)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5、朗读课文,感知本诗歌的主题。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玉田镇太平小学陈玉巧 今天我执教的是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这节课依据“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设计了导入新课、探索新知、实践应用、课堂小结、课下作业等五个环节。其中导入新课部分,我采取了谜语导入的做法,既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新课的兴趣,又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在探索新知一环节,主要是小组合作,动手分类,动手操作,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由于课后练习中安排了两个画平行四边行的练习题,虽然孩子们在方格纸上有了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画平行四边形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后,安排了画平行四边形的这一环节,这样大大降低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难度。在课堂小结环节,孩子们谈自己收获。最后是课下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下节上课时订正。 课堂的整体效果不错,下面我结合本节课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得与失。 一、成功之处。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刻揭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理念。 本节课通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平行四边形,教师展示的生活中有平行四边形的图片等,让学生初步充分感

知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它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为后面研究其特征、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等做好铺垫。 2、本节课将书上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 课上主要组织了小组给8个图形分类、用手势比划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亲自动手做长方形、拉动长方形等一系列的活动,既把书上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互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基本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要求,同时也符合二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把课堂还给学生,强化自主探究。 本节课多个环节注意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评价和反思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激情洋溢,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成功体验,使课堂焕发出新鲜的活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研究明白了所学内容,学生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各方面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

小学四年级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实录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实录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数学第八册p43-45。 教学目标: 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会画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长方形,谈话:老师手里问成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形 教师移动成平行四边形,谈话:仔细看,现在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平行四边形

揭题: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揭题) [从学生熟悉的长方形渐变成平行四边形,既关注学生的原认知,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后面发现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和比较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提供了铺垫] 2、教师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 生1:我们校门口的移动门上有平行四边形; 生2:一种衣架是平行四边形; 生3:我家晒衣服的伸向外面的栏杆是平行四边形的; 生4:看,墙上那个图上有平行四边形; 谈话: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其实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出示挂图(电动移门、楼梯扶栏、篱笆),你能从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上台指。 [通过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找平行四边形,比划出平行四边形的样子,挖掘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潜在表象认识,建立初步的感性表象。] 二、实践操作、探究特点。 1、谈话: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闭上眼睛在小脑袋里想一想平形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好,脑子里有平行四边形样子了吗?如果老师让你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你准备怎么做? 学生思考。

初一《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新授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理解诗的内容,了解象征手法。 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课前预习区】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其代表作有诗集有《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二.时代背景: 《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最初收录于他的第三本诗集《山间》(1916)中。 三、【基础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涉足()幽寂()荒草萋萋( ) 2、熟读诗歌,划分诗歌的节奏,感受蕴含的情感。 【互动探究区】 【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读一读 1、诗中的“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 2、 3、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探究活动二】研读赏析,品一品 这首诗为什么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诗中在写“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另外一条路”的同时,是怎样表现对“未选择的路”的向往的?

【探究活动三】质疑问难,说一说 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么?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拓展延伸区】 你还知道哪些与“路”有关的名言?写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 【作业超市】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有错失的,未选择的“路”,对于你没有选择的路,你是曾后悔、庆幸还是有其它的感觉?请写出你的心路历程吧!(二百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