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资料

心理学考试资料
心理学考试资料

一些重要概念

(1)主试效应

在心理学研究中,当主试对被试有某种期望时,就会于无形之中对被试的行为产生微妙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主试效应。(举例,问家乡问题)

(2)信度与效度

研究效度指一项研究的有效性,即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基于事实或证据的,是可以被证明的。

信度指研究的可靠性,即研究的前后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它包含两方面,一是不同的研究者之间的一致性;二是一个研究者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进行重复研究时的前后一致性。

(3)被试效应——霍桑效应

1927~1932年间,位于美国芝加哥的西部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工作条件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工人的生产力随着照明强度的增加而提高。然而,当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工人的生产力仍在提高研究者很快意识到,工人生产力的提高,并不是因为照明强度的变化,而是因为工人知道自己正在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自己正在被研究。

后来,人们把被试的行为改变不是因为实验处理,而是因为被试意识到自己正在被研究这种现象,称作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实际上是一种被试效应,反映了被试对自身的某种期待对实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

(4)安慰剂效应

在心理学的研究情景中,当行为反映受到个人对作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产生某种反应程序的影响时,安慰剂效应就发生了。(举例,药物)

(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6)感受性:我们把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叫做感受性。

(7)感觉的基本原理——物理存在和心理体验的相互作用如幻觉。

感觉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过程(榴莲,臭豆腐)

感觉具有个体差异

感觉具有适应生存的意义

(8)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A、我们要感到一个刺激的存在或

刺激的变化,这个刺激的强度或强度的

变化需要达到起码的量值,这个临界值

叫做感觉阈限。

B、绝对阈限:能够可靠地引起感

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作此感受的绝对阈

限。

其感受的是物理能量

绝对阈限不“绝对”:个体差异(期

望、动机、疲劳),也分情景而不同。

C、50%的机率被觉察到的最小的

刺激物理量的差别或变化,叫作差别阈

限,它的量值又叫最小可觉差。

(9)韦伯定律

差别阈限与刺激量近似为恒定的

正比关系,适合中等强度的刺激。

(10)感觉适应

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

作用或一系列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

的感受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感觉

的适应。

嗅觉:入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入

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

视觉:暗适应: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11)感觉后向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

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感觉后像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注视电灯,闭眼睛,出现光亮。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注视灯,视线转向白墙,感到黑

色灯的形

象;颜色视觉后像一般为负后

像。

(12)知觉的定义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

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

了对事物整体的认

识,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以感觉作为基础,但不是

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13)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对象在一定范围内

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

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尽管感觉到刺激在变化,但知觉相

对稳定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方位恒常性

虽然投射到视网膜的刺激不同,我

们能知觉到图形的真实方位.

(14)错觉和似动

错觉:知识经验与引起知觉的刺激

特征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似动:当视野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点

以每秒4-5次的频率交替出现就会感

知到光点在两点间来回运动。

(15)知觉和感觉的比较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

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反映.

2、什么是知觉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

息,这些信息经

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

认识,这就是知

觉。

3、知觉是以感觉作为基础,但

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

简单总和

(16)意识的内容

A、意识是一种主观觉察

B、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其起着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C、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意识状

态分为清醒、睡眠、警觉、无意识等。

(17)意识的功能:监视自我和环境,

控制思维和行为,有效利用心理资源。

(18)生理节律: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

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自然变化。

(19)梦的解释:精神分析的观点

其观点认为:通向无意识最好的一

条路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表达无意识欲

望。梦的内容就是各种形式的性象征。

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

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

(20)学习的定义:学习是基于经验而

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

化的过程。

(21)学习的要素:学习者,刺激情境,反应。

(2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代表人物:巴普罗夫和华生

A、经典条件作用:将条件刺激和能够引起动物作出反应的非条件刺激同时多次重重复现,能够在C S和反应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B、习得:条件刺激(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食物)相匹配,从而学会对铃声作出唾液分泌的过程是条件作用的习得。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呈现时间有四种关系:

延迟条件反射作用--延迟;

痕迹条件反射作用--痕迹;

同时性条件反射作用;

倒置条件反射作用

(23)C、刺激的泛化、分化和消退

新刺激越接近原刺激,越可能唤起反应这种对类似刺激的反应就是泛化。

分化,是对刺激差异的反应。

条件不再与非条件一起出现,条件反应会减弱,这就是消退。

泛化、分化和消退的进化适应意义

(24)斯金钠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5)强化:是一种操作,它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物是一些刺激物,它的出现或撤消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强化是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的事物或过程。

强化分两类

(1)正强化——提供奖赏

(2)负强化——终止一个负面刺激(负面强化物),如减少惩罚。(26)记忆的概念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7)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A、外显记忆:有意识地回忆或表述

语义记忆:一般性世界知识和事实

情节记忆:个人体验的特定情节或事件

B、内隐记忆:意识不到,但通过

行为表现

程序记忆:如何做(驾驶、滑

冰)

条件作用

(28)前摄抑制:先学的材料对回忆后

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实验:第一组:之前学习了大量的

类似学习和练习;

第二组:没有进行任何练

习.

结果:第一组记住词表的25%,

第二组70%

倒摄抑制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

学材料的干扰作用

实验:学习无意义音节,休息5分

钟,回忆,回忆率56%;

在学习和回忆之间从事其他活动,回忆

率只有26%。

(2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原因

以及如何改善记忆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A、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

规律是先快后慢。B、遗忘的原因有:(痕

迹)衰退;提取失败(没有适当的提取

线索);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压抑(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C、如何改善记忆?

(30)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

高度结构化的声音

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

一种符号系

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

交流思想的行

为。

(31)斯本内现象(S p o o n e r i s m)

在一个短语或句子中两个或更多

个词首音的互换

(32)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A、推理: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

或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

动。

B、归纳推理(I n d u c t i v e R e a s o n i n g)

一种利用可用的证据产生可能但不

确定的结论的推理;其更多是源于观察。

是基于概率而不是逻辑的必然。

C、演绎推理(D e d u c t i v e R e a s o n i n g)

逻辑性推理;三段论(大前提,小

前提,推理),现实生活中很重要;源于

观念。

(33)问题解决的步骤

A、问题解决

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转换以

实现目标的过程(G i l h o o l y,1989)

三种成分:初始状态;算子;目标

状态

(34)影响信度的原因

受试者

施测者

测验内容

施测情境

(35)A、智龄:智龄:智力实际达到

哪个年龄水平

B、智商:I Q个体智力年龄与实

际年龄的关系

智商=智龄/实龄X100

(36)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A、流体智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

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智力,如,类比、

推理能力。20-30岁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

高峰,30岁以后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

低。受教育文

化的影响小。

B、晶体智力:获得言语、数学知

识的能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

文化关系密切。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

展。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平缓。

C、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

在个体差异

上,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37)动机的定义:指发动、指引和维

护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

(38)本能:本能是指一种先天的生物

力量,它预先确定有机体的一些行为倾

向或行为方式。

(39)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

为,并能

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正诱因:使人产生积极的行为,

其导致为趋向、接近某一目标;

负诱因:使人产生消极的行为,

其导致离

开、回避某一目标。

(40)驱力减少理论

某种生物需要触发一种强烈的唤醒状态,这就是驱力。这种未分化的驱力状态为随机活动提供能量;当某种随机活动达到消除驱力紧张的目标,肌体便停止随机活动。消除紧张作为一种强化,增强了目标刺激和有效反应之间的联系。

原始驱力和获得驱力

-由内部生物需要引发的驱力称为原始驱力(如食物,水等)。

-通过条件作用(学习)而获得的驱力称为获得驱力。恐惧—一种获得驱力

强调环境刺激可以激发人的行为,诱使个体趋向刺激或推动个体离开刺激物.个体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正诱因,回避负诱因

(4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参考教材328页,认真阅读)

生理(饥渴性)

安全(住房、钱)

归属和爱(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尊敬的需要(自尊,同伴的尊敬)

自我实现(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

这5种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层次低的需要必须得到满足,至少是部分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才可能出现

(42)情绪状态的分类

心境:比较微弱而在较长时间里持续存在的情绪状态。

激情: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应激: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的反应。

(43)压力的定义: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觉。

(44)盖伦发展了体液说:

多血质:活泼、快乐、好动

粘液质:沉静、淡漠

抑郁质:忧郁、不快乐、

胆汁质:兴奋性强、急躁易怒

(4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其认

为人格结构为:

(1)本我:先天的本能欲望组成

的能量系统;遵循快乐的原则。

(2)自我:此时部分有意识,执

行者,协调本我和超我;此时遵循现实

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要求。

(3)超我:社会道德和价值内化,

良心;此时遵循道德原则;从而可以抑

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

善的境界。

(46)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先接受到的信息作用

最大

近因效应:最后接受的信息起着

较大的作用

晕轮效应:对一个人的多种特质

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个高分特质印象的

影响而普遍偏高。

(47)定势效应和社会刻板印象

定势效应——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

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

理倾向,从而影响以后的心理活动。

社会刻板印象——由于地理、经济、

政治、文化等条件的集合作用,人们会

在过去有限的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对某个

群体的一些刻板印象

(48)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定义:指人与人之间彼

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

并且彼此接近一建立感情关系的过程

为什么被独特的人所吸引?

A外表吸引(美女经济)

B接近性,距离,常见面(邻居)

C熟悉性,曝光效应(明星)

D相似性或互补性(最容易组成家庭的

人)

(49)基本归隐误差

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

的原因是高估倾向性因素和低谷情景型

因素的双重倾向。

(50)社会角色的定义和斯坦福监狱的

实验

(1)社会角色:指在特定情境中,

人们所期待所做出的一套由社会界定的

行为模式。

(2)参加实验的学生在之前就体验

过管理与特权,实验这一特定的情景提

炼和强化了他们原先的行为模式,社会

角色发挥了作用。

(51)从众

从众:人们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

以适合同伴或团体

的标准。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

A、情境因素:团体的规模;团体

的凝聚力;社会性支持

B、个人因素:自我;保持自身独

立性的要求:个人控制的愿望

顺从定义:在他人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

要求做的倾向

影响因素顺从行为的因素:

A、积极情绪

B、行为的互惠性

C、合理原因的效果

(52)提高顺从的技巧

A、蹬门槛技巧:提出一个小的要

求,等他满足该要求之后再提出一个较

大的要求。

B、门前技巧:提出一个大的要求,

被拒绝后再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时小

的要求被满足的可能性提高。

C、折扣技巧:提出一个很高要求,

在对方回应之前打些折扣或给对方其他

好处。

D、滚雪球:慢慢增加砝码。

(53)责任扩散和旁观者效应

责任扩散

危机情境中多人在场时,每个在

场者的责任减低。

旁观者效应(B y s t a n d e r e f f e c t)

危机现场中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

现的可能反而越少。

题型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全对得2分,多选、错选、 漏选均不得分,共20分)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六、实验设计题(本大题9分) 一、填空题 1. .反应时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 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2.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即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 传统心理物理法 3. 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 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 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 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4.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 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 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5.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 6.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四个方面: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9.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1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11.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掩蔽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12.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加工单元。 13.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 14. 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这一现象被称为形状恒常性。 15.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单眼线索,主要是指:遮挡、、。 16.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着《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着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 17. 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方法,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一、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1、定义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 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2)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形式不同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暂时性、冲动性和外显性。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3)情绪与情感发生、发展的时间不同 ?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表现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影响。 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2)感染功能 (3)调节功能 (二)情绪与情感的机体变化 1、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2、机体外部的表情变化 ?表情指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包括: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二、情绪与情感体验 (一)情绪的强度 (二)情绪的紧张度 (三)情绪的快感度 (四)情绪的复杂度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 ?心境的特点:弥散性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激情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机能将得到极大的激发。 ?频繁的应激容易破坏身体的免疫机能,影响身体健康。 心理视窗——应激的影响 ?霍姆斯和瑞(Holmes&Rahe,1967)编制了一个应激评定量表。这个量表指出大量应激由43种不同的经历 造成。 ?霍姆斯和瑞把一年中个人所受应激事件的总和150或更高的值定为生活转折点。如果这年的生活事件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幸福心理学》期末考试100分 60' 08'' 题量: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6-05-29 23:59 提交试卷 一、单选题 1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无意识领域中,存在大量的追求快乐和()的本能倾向。 ?A、 避免痛苦 ? ?B、 解决痛苦 ? ?C、 实现目标 ? ?D、 追求财富 ? 我的答案:A 2 一份英国调查表明,无论现在幸福值是高还是低,人对未来幸福预期值与现在相比()。 ?A、

更低 ? ?B、 更高 ? ?C、 一样 ? ?D、 都有可能 ? 我的答案:B 3 消除消极故事的方法包括()。 ?A、 置之不理 ? ?B、 倾诉 ? ?C、 争论真假 ? ?D、 积极幻想 ?

我的答案:C 4 当一个人以()和自主追求的方式来追求目标的时候,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 ?A、 外在价值 ? ?B、 社会价值 ? ?C、 他人价值 ? ?D、 内在价值 ? 我的答案:D 5 情绪知觉包括图案、故事和()。 ?A、 庆幸 ? ?B、 孤独 ? ?C、

羞愧 ? ?D、 音乐 ? 我的答案:D 6 以下哪项不是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特点()。 ?A、 主观性 ? ?B、 比较性 ? ?C、 稳定性 ? ?D、 整体性 ? 我的答案:B 7 Tal Ben-Shahar的幸福模型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忙碌奔波型

? ?B、 幸福型 ? ?C、 享乐主义型 ? ?D、 快乐型 ? 我的答案:D 8 幸福的人与愁眉苦脸的人相比,()被别人选做朋友和信任对象。 ?A、 更容易 ? ?B、 更难 ? ?C、 同等程度 ? ?D、 都不容易 ? 我的答案:A 9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一、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 了解,从而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访谈法;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被研究者)的交谈来收集有关 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问卷法;是将严格设计的问题或白哦个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 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额一种方法 四、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对条件刺 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 程。 五、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 件反应后,其他用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起反应条件 六、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某种有动作伴随他出现, 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学习室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七、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刺激反应的过程。 八、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个反应,如果在这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九、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十一、(罗斯杰)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是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十二、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的知音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十三、支架式教学: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十四、最近发展区: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十五、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的模式它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 选择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 物。。 2.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中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特定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内,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力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为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a.为教育现象解释与研究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b.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

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水平的差异。 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他们是所有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智力的个体差异: 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有所不同。 2、结构差异,即智力在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3.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差异既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有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个体的主观努力的影响。在后天的影响因素中,学校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就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学校通过以下途径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时进行早期教育;通过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智力等。 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志方面。中学生的意志特征主要体现在是否遵纪守法(自觉性);有无自制力;对学习、工作的坚持性程度以及胆量的大小上。一般来讲,初中生的意志是不稳定的,特别是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够;到了高中,学生的意志力才日趋稳定。2、情感方面。就情感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情感来说,初中生情绪变化很大,易冲动,情感和爱好都还不够稳定,因而缺乏持久性;到了高中,情感特征基本定型。3、理智方面。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类型上以及智力品质上。一般来说,初中生处于发展兴趣爱好、培养智能的最活跃时期;而高中生处于理智特征的成熟期,亦即思维的成熟期。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人的心理现象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注意、意志、需要、动机、能力、气质等。 我们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有意识现象与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现象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科的学科特点:(1)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主干学科。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反应时法、信号检测论、间接测量法)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主要学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 (2)机能注意心理学,詹姆士 (3)行为注意心理学,华生 (4)格式塔心理学,惠特海默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7)认知心理学,奈赛尔 (8)皮亚杰学派,皮亚杰 第二章:心理和脑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对内、外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无条件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于分泌唾液来说铃声是无关刺激物。 铃声这种无关刺激物就转变成为条件刺激无,即成为了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的信号而引起狗分泌唾液,于是形成了条件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的是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属性。第二信号指的是语言、词汇组成的刺激物。 兴奋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抑制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第三章:感觉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高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幸福心理学期末完整版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分) 1观察者对他人行为易做()。(1.0分)1.0分 ?A、内归因 ?B、外归因 ?C、自我贬损 ?D、防御归因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2有些人既不为现在生活考虑也不考虑未来生活,这属于本·沙哈尔提出的幸福模型中哪种类型的人?()(1.0分)1.0分 ?A、幸福型 ?B、忙碌奔波型 ?C、享乐主义型 ?D、虚无主义型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3《梦的解析》的作者是()。(1.0分)1.0分 ?A、塞利格曼 ?B、弗洛姆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4关于国外幸福感研究处于描述性阶段的是()。(1.0分)1.0分

?A、20世纪90年代至今 ?B、20世纪60年代-9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9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5当一个人以()和自主追求的方式来追求目标的时候,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1.0分)1.0分 ?A、内在价值 ?B、外在价值 ?C、社会价值 ?D、他人价值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6在大脑中,放大恐惧性情绪主要是()工作的结果。(1.0分)1.0分 ?A、下丘脑 ?B、海马体 ?C、杏仁核 ?D、视丘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7以下哪位心理学家发现了很多遗传性的特征。()(1.0分)1.0分 ?A、戴维·吕肯 ?B、塞利格曼 ?C、米哈里 ?D、狄纳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8以下哪本书可以了解罗素的幸福观。()(1.0分)1.0分

?A、《幸福心理学》 ?B、《被遗忘的幸福密码》 ?C、《幸福之路》 ?D、《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9认知的改变从()开始。(1.0分)1.0分 ?A、发现 ?B、行动 ?C、接收 ?D、学习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10人面对问题的策略包括控制策略和()。(1.0分)1.0分 ?A、战斗策略 ?B、逃避策略 ?C、麻痹策略 ?D、转移策略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11关于解构神话爱情故事,不正确的描述是()。(1.0分)1.0分 ?A、这些故事中的男主角往往很软弱 ?B、这些故事带有男权主义色彩 ?C、这些故事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今天的社会已是男女平权 ?D、这些故事的女主角大多符合了男性的幻想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12在很多群体性事件中,民众情绪没有得到疏解,而派去的警察引发群众更大的恐惧感,造成暴力引起暴力,从心理学上看这属于()。(1.0分)1.0分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就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出优异业绩的那种动机,即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去完成目标的一种动机。 2、课堂教学程式: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而采取的一定的教学组织与操作形式。 3、心理效应:指由于某种刺激或作用的影响使得人产生相应于这种刺激或作用的心理效果或反应。 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8、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9、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10、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11、观察法:有计划的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12、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的形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问题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13、测验法:测验法是应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理差异的方法。 1、情绪: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挫折: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4、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 3、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1.动机: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需要: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3.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特征。4.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四、简答题 1、个体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 个体心理由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构成(3分)。 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注意状态和应激状态;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3分) 2、心理行为的关系怎样? 答:心理与行为是不同的,这表现在: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3分) 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3分) 3、人的心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人的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分)。人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每个特征1分)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下面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四道德性原则。(6分)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一、刺激变量;二个体变量;三反应变量(每点2分,共6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一选择和确定课题;二确定研究设计;三搜集资料;四分析资料;五做出结论(每点1分,共6分) 7、简述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 2.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3.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特征:整体性、意义性) 5.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6. 意志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问卷法(4)测试法(5)谈话法(6)个案法(7)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一词源于“灵魂的学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威廉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心理学的流派 1. 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特,铁钦纳(学生) 容: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 方法:实验省份 缺陷: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 2. 机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 容:意识流,强调意识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容:反对研究意识,主研究行为 方法:客观实验 4.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要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专业 . .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认知发展:个体认知功能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不断完善;另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趋于相互协调。 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4.感觉: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觉察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5.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6.记忆: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 7.想象: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我们在看小说时,头脑中会出现各种人物和情景的形象;工程师根据自己在建筑方面的知识经验,设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些都是想象。 8.思维:思维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 9.需要: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10.动机:动机就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1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包括了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神经生理基础。 12.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13.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14.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神组织。 15.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天赋性。 16.性格: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主要方面。 17.智力:长期以来,智力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至今心理学家对智力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我国心理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五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18.能力: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9.教师角色:教师的概念应该从狭义的方面来理解,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员。 20.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达成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二、辨析题(答案由老师给出,是标准答案) 1、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错。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同样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载体。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对。 3、智力的个别差异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2007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10) 1、用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容易产生(B ) A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B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C定势的作用D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在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时,计算差别阈限时相等地带的下限是(B ) A50%感觉弱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B2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C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D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3、卡特尔制作天文学家声望顺序的顺序量表用的是(D ) A对偶比较法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D等级排列法 4、当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5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时,让被试比较的样品对数有多少?(包括为了消除可能产生的空间误差需要增加的对数)(C ) A 10对 B 15对 C 20对 D 30对 5、反应时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D ) A反应时不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 B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 C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延长 D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达到极限时反应时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6、用混色轮产生的颜色混合是(B )

A色光的混合B相减的混合 C颜料的混合D色调混合 7、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线代表一个响度等级,其单位为(D )A分贝B色C美D方 8、记忆广度是(B ) A9个以上的项目B7±2 C无限的D21个比特 9、对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强有力支持的实验是(A ) A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B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 C插入材料对倒摄抑制影响的实验D加工层次对记忆影响的实验10、许多研究证实,赞琼的假设是正确的,即(C ) A当任务容易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B当任务困难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C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D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非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二、多项选择题(1*5) 11、为了消除组间设计的缺点可以采用的方法有(AB ) A匹配被试B随机分配被试 C完全平衡的方法D拉丁方的方法 12、触觉适应表现为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AC ) A触觉感受性的降低B触觉的完全消失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提示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选择题(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C )。 (A)一种交叉关系 (B)一种线性关系(C)倒U形曲线关系(D)一种直线关系 2.支持语言获得的后天学习论的研究者是(ACD )。 (A)巴甫洛夫(B)乔姆斯基(C)班杜拉(D)斯金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它具有一定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2.5分)。编码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2.5分)。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2.5分)。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2.5分)。 2.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①能力的类型差异。(3分)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分)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分) (四)论述题(20分,从2个题中任选1个完成。)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分)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2分)③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2分)④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2分)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2分)⑥人格和谐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