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与文化》——六朝下)

《南京历史与文化》——六朝下)
《南京历史与文化》——六朝下)

五、六朝故都(下)

佛教雕塑和陵墓石刻雕塑,是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到中古时期的两大基本组成部分。六朝时期,在陵墓神道石刻、佛教造像等方面,均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其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不容轻视。

(一)六朝建康地区的佛教与寺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印度佛教文化融入中国文化之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佛教在印度的创立及东传

前6世纪,迦毗罗王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前565~486年)创立佛教,他被后人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部落的修行者”,而佛即是彻底觉悟的人。

佛教主张通过修行来灭欲,从而摆脱人生的苦难。佛教打破了婆罗门教的精神等级制度,各个阶层的人们在佛面前是平等的,各种人不同的苦难也融入佛的苦海之中。

最早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典籍是《三国志》。东汉明帝刘庄(28~75年,58~75年在位)便是最早崇信佛教者之一。

东汉国都洛阳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繁荣城市。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东12公里处的邙山南麓,按照佛教传统样式修建了中国第一座僧院——白马寺。

(2)建康地区的寺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自于晚唐诗人杜牧的绝句《江南春》,可见南朝建康佛寺鼎盛时期的概况。

◎建初寺

佛教大约在东汉末年传入江南,使佛教在六朝建康地区广泛流行于世的是天竺高僧康僧会。247年,康僧会自南海经过广州北上来到建业,吴大帝在建业都城为其建造了江南地区最早的一座佛寺——建初寺。

◎道场寺

位于建康南郊的道场寺(又名斗场寺,约在今雨花门外),是东晋和南朝刘宋之际的佛经翻译中心。因为翻译佛经是传播佛教的重要手段,所以建康的译经事业进一步兴盛起来。

在建康从事佛经翻译和中外文化交流事业的代表人物,以东晋和刘宋时期的我国高僧法显、宝云等人的贡献最大。法显在道场寺写成了他的旅行记《法显传》(也称《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被称为中古时期我国最杰出的两部国外旅行记。

◎瓦官寺

瓦官寺位于今南京城西南角的花露岗上。此处原来是东晋政府官营的陶器作坊,称为“瓦官”,所以就用来作为寺名。瓦官寺是当时保存艺术珍品最丰富的一座佛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住所就在瓦官寺附近,后人称为“顾楼街”。在瓦官寺的东面,还有一处南朝名胜叫做“凤凰台”。

◎安乐寺

安乐寺位于内秦淮河边的乌衣巷附近。与顾恺之同为“六朝三杰”之一的张僧繇是一位善于画人物,特别是画佛像的名画家。

他在建康的许多佛寺里都创作过壁画,他除了在瓦官寺画壁画外,据史书记载,还在安乐寺留下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画龙点睛”的故事。

◎同泰寺

同泰寺(今鸡鸣寺前身)建于527年,规模最大,寺的南门正对着宫城的北门。寺里共有6座大殿,10余座小殿和佛堂,还有7层的大佛阁和9层的宝塔,供奉着非常壮丽的十方金像和十方银像等。

◎开善寺

开善寺创建于515年,是为了纪念当时的高僧宝志而设立的。现存“三绝碑”为乾隆时期的仿刻品。

◎栖霞寺

摄山的南朝佛寺见于记载的主要有栖霞寺(建于483年,明僧绍舍宅为栖霞精舍)、庆云寺和止观寺等。

栖霞寺以“千佛岩”而闻名,千佛岩位于今栖霞寺后的千佛岭上。明僧绍的儿子明仲璋和南朝的王公贵族相继在今栖霞寺后山的石壁上开凿佛像而形成。

(二)南朝陵墓石刻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形体硕大,气势恢宏,雕琢精致洗练,造型夸张,变形适度,自然而生动,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摆脱了婉约、细腻、秀美风格的约束,代表了六朝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可与北方佛教石刻相媲美。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与北方佛教石刻遥相辉映,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共同谱写了辉煌的新篇章。

(1)陵墓石刻的布局

南方陵墓神道石刻在南朝时期(420~589)才正式出现。在南京东郊以及镇江的丹徒、丹阳、句容等地,有陵墓共32处,其中分布在南京地区的有19处(其中帝陵3处,王侯墓有9处,不可考的有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神道石刻一般为3种6件,排列次序为石兽(镇墓神兽)1对、石柱(神道石柱)1对、石碑(神道石碑)1对。

从形式上来看,表现为一种布局的对称美、组合的和谐美。每种石刻在神道两侧均成对排列,相互呼应。

(2)石兽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都是当时人们根据想象创造出来的神兽。在南朝陵墓石刻中,天禄和麒麟只见于帝陵,辟邪则专门用于诸侯王墓,等级严明。

关于这些石兽的名称,现在一般的观点是,南朝帝陵前双角的称为天禄,独角的称为麒麟,王侯墓前无角的称为辟邪。

宋武帝刘裕的初宁陵位于今南京市东郊的麒麟门。南京光华门外上方桥附近的陈武帝陈霸先的万安陵和栖霞山甘家巷南狮子冲的陈文帝陈蒨的永宁陵的前面各有石麒麟一对。

南京地区现存的南朝石辟邪,以萧景墓前和萧宏墓前的最为生动。

(3)石柱

神道石柱分为柱头、柱身和柱础三个部分。柱头圆盖饰覆瓣莲花纹,圆盖之上仁立着一只昂首挺胸的小辟邪;柱身饰20至28道直线凹棱纹,上部有长方形柱额,柱额上刻有神道文,其上端附有长方形石额一块,刻写着墓主人的官衔和姓氏,通常是左柱刻正书,右柱刻反书,或左柱刻顺读文,右柱刻逆读文;柱础上则蟠曲着一对头部相向、口衔宝珠的螭龙。全柱的造型匀称,比例协调,使人有秀丽挺拔和端庄凝重的感觉。

南京地区最完整的南朝神道石柱,是尧化门外十月村萧景墓前的一件。

(4)石碑

神道石碑分为碑首、碑身、碑座3部分,一般高有5米多,重达10吨左右。碑首作圆

形,碑脊两边各饰相互交缠的双龙,碑首中间有一碑额,上刻文字,碑额下方有一穿孔;碑身正面镌有长篇碑文,背面刻有立碑者姓氏,文字四周饰有卷草纹之类的图案,有的碑身侧面刻有神兽、朱雀、白虎之类的图案;碑座都做成昂首的巨龟形状,称为“龟趺”。

碑首、碑身、碑座三者组合在一起,给人高耸挺拔、庄严肃穆之感。

南朝陵墓之前的石刻群,堪称为我国中古时代雕刻艺术中的精华,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1988年,南朝陵墓石刻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六朝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宋 平,徐菲菲 (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系,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文章分析了南京六朝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阐述了六朝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规划的基本构思。六朝文化旅游的开发,既可进一步树立南京“六朝古都”的城市形象,又可成为南京旅游业新的生长点。 关 键 词:旅游开发;六朝文化;南京市 中图分类号:F59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4)02Ο0069Ο03 收稿日期:2003-01-30;修回日期:2003-10-22 作者简介:宋平(1973-),男,江苏泰兴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songping73@https://www.360docs.net/doc/ee18182694.html, 2001年底,南京市委提出力争在3~5年内实现3个倍增,1个扩张,即外向型经济、郊县经济、旅游经济倍增,商贸流通业扩张[1]。就旅游经济倍增这一目标而言,最根本的一点还是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一方面应开发更多的旅游景点,以扩大旅游容量;另一方面应推出新的具有独特优势的旅游拳头产品,而在这两方面,无疑以六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最具优势和潜力。 在南京发展历史上,六朝、明清、民国是最重要的3个时期,就南京的旅游开发现状来看,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旅游资源开发比较充分,如明孝陵、中山陵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景点。而六朝时期由于距今已远,一般游客对六朝历史文化并不熟悉,有关部门的开发与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以至于旅游者在南京很难感受到作为“六朝古都”所应有的六朝文化氛围。 1 六朝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1.1 对六朝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够 六朝文物包括2个方面,一是地面实物遗存,主要有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栖霞山千佛崖石窟、石头城遗址、钟山六朝地坛等;二是考古出土的大量地下文物,主要在南京博物院、朝天宫南京博物馆等处收藏展览。应该说,文物展览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旅游者还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但由于参观所需时间较长、门票价格较高等因素,故对一般游客吸引力不大。因此,文章着重论述第1种类型,也即大型地面实物遗存。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代表了六朝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但长期散布于南京郊区的田野中,破损严重。从 20世纪50年代起,江苏省及南京市有关文物部门对南 朝陵墓神道石刻采取了一定的保护与维修措施[2],然而由于分布过于零散,旅游开发难度较大,虽然早就有专家呼吁成立“六朝石刻陈列馆”,但遗憾的是至今却未能付诸实施。位于紫金山和玄武湖之间的白马石刻公园迁移,复制了六朝、宋、明等时期的石刻作品。但六朝石刻主要仅复制有辟邪、石柱、石碑各一对,未能全面反映六朝石刻的风采。 千佛崖石窟位于栖霞山风景区栖霞寺后的岩壁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历经风雨侵蚀,损坏严重,2001年南京文物研究所主持千佛崖修复工程,又遭媒体及有关专家质疑[3]。目前,千佛崖前终日香烟缭绕,游客随意攀登其上,这一现象应加以制止。 石头城在六朝时期一直是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现清凉山西麓,赭红色卵石墙基和历代在城墙上增砌的城砖仍清晰可见,现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仅在城墙顶部建有一座仿烽火台建筑,对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加以有效开发利用。 六朝地坛位于钟山主峰南麓的一处山嘴上,其下即为明孝陵、明东陵、紫霞湖,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唯一一处明代以前的地坛遗址,因发现较晚(1999年4月),故制定了较完善的保护与开发规划。目前,“六朝北郊坛”坛门和跨河拱桥已在紫霞湖畔落成,长达500多m 的登山便道以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美化也已完成。祭坛主体的保护方案现已初步拟定,待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并进行有效保护后,将完全对游客开放[4]。 此外,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六朝时期的有台城、周处读书台、孙权墓、郭璞墩、阮籍墓、温峤墓等几处。台城本指建康宫城,现在则指鸡鸣寺北解放门以东一段城墙,台城南侧的九华山至北极阁一带在六朝时为皇家园林所在地,现尚未进行有效的开发;周处 第23卷 第2期2004年 4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3 No.2Apr.2004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一、城市简介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770万人。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

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举世闻名。 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练,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过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簇,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本文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段义: 1、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分析了当前的不利形势和有利形势。(用原文回答) (第二自然段)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本段段义:提出第二条建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第三自然段)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zī) 之,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本段段义:推荐文臣。人物:特点:作用:(用原文回答)(第四自然段)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 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本段段义:推荐武将。人物:特点:作用:(用原文回答)(第五自然段)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 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 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本段段义: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ning)(第六自然段)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本段段义: (1)自述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2)本段表达作者志趣过人的句子和流传的千古名句各是哪句?(用原文回答)(3)本段中至今还运用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四、六朝故都(中) 六朝时期,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一)六朝经济的繁盛 (1)农业 六朝政府大力推行劝农政策,招集流亡,奖励耕垦,兴修水利,减轻赋役,赈济灾民,发展生产。 孙权在建业都城及沿江地区大规模开展屯田,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东晋时,南渡的人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使用粪肥和绿肥,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这一时期农作物的品种有了增加。江南原来以种植水稻为主,随着大批北方人的南下,小麦和大豆等北方农作物已经在南方推广种植。旱地作物的区种法也开始推广,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南朝时期的农业生产率又较东吴和东晋时有了很大提高。如与金陵地区农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秦淮河,在南朝时多次加以整治,并修建了许多蓄水塘。 (2)手工业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六朝时期的手工业主要有纺织业(麻织业、丝织业、南京云锦等)、冶炼业(设“东冶”、“西冶”和左、右“尚方”等冶官)、造纸业(设“纸官署”)、陶瓷业(设“瓦官”)等。 (3)商业 六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南朝时建康城内外的商业十分发达。城里有4个大的商市,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商市更多,计有大小市集100多个。有些商品甚至形成了单独的市,如纱市、谷市、盐市和蚬市等,连皇宫的后面也有苑市。 南朝的皇室、大族和寺院,也多经营商业和发放高利贷,以牟取厚利。 (4)交通运输与海上贸易 六朝时期,为了长江水战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大力发展造船业,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船的规模也相当可观。 在秦淮河的下游也设置了更多的渡口和浮桥,仅仅从现在的通济门附近到石头城这一段,就设置了24座浮桥,称为“浮航”。其中最重要的是都城正南面的朱雀航、竹格航、骠骑航和丹阳航4座。这些浮航平时用船只相连作成浮桥,一旦发生军事行动,就断舟撤航,隔绝两岸交通。 位于东海外的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国,也与南朝有着密切往来。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和百济两国来建康的使者络绎不绝,曾带回中国的诗书、画师和腰弩等。日本使者还带回南朝的丝织工和缝纫工,促进了日本纺织业的发展。 (二)六朝科技的发展 六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促进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人才辈出,科技、文化、艺术硕果累累,在取得的成就中,有不少已经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六朝的自然科学,继承秦汉时期的成就,又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一批科技成就。 (1)天文学与数学 天文学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历法的改进上。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发现岁差。宋、齐时代的祖

1.别录与七略:别录与七略是中国目录著作的鼻祖。别录作者刘向是各《叙录》的基础上集成别录,成为我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书目解题著作。但刘向未完亡。刘歆子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撰成《七略》一书。刘歆的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辑略是综述部分,其他六略将其他图书分为六大类,首创六分发,是目录学史上第一种图书分类法。 2.《汉书·艺文志》:又称《汉志》,是《汉书》十志之一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史志目录《汉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略,每略之下又分数种小类,总计六略三十八种596家13269卷《汉志》前有总序,除诗赋略下属5种外,每略之后有大序。《汉志》不仅记录了汉代藏书之盛,还从书籍整理和著作中体现学术流派的渊源极其发展也正是被后世所总结的考辨学术源流的目录学的主导思想 3.《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有一部分重要的古代目录。作者为魏徴,但实际上李延寿和敬播也参加了早期的编修工作《隋志》既有总序又在各部类之末分别撰写大序小序这些序有很高的水平。所以《隋志》在著录图书时只是简单的罗列书名卷,从注文的形式表明作者十分简略。《隋志》对于确定四分法的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沿袭魏晋时期以来的四部分类发,但其四部第一次明确的标题为经史子集,分别用一个字精确地概括部分所收书目的特征是甲乙丙丁四部分类不具备的。 4.《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主要探讨史学理论的、史学批评和史学方法的著作,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刘知幾。《史通》包括内篇39、外篇13 各十卷。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和表达方法和使用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史通》一书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1 史书编辑制度2 史书的编辑方法。这部分与历史文献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文献学上的主要成就为拓宽了史学研究范围,对史料史书分类源流的看法以及关于史料选择运用上的见解 5.《四部正讹》:胡应麟的《四部正讹》是辨伪学上的著名著作《四部正讹》考辨了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书籍在内的100余种著述并在考辨的基础上进而把具体的结论上开到理论的高度,对伪书产生的原因和辨伪的方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该书的主要成就有三1 考辨群书2 分析伪书的情形及产生的原因3 总结辨伪方法。胡应麟的《四部正讹》在中国辨伪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辨伪学理论和方法的成熟也标志着辨伪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成立 6.《辨伪八法》:辨伪八法是胡应麟最早最系统总结的辨伪的方法,其内容为: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序、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时、核之撰者以观其讬、核之传者以观其人。其包括了目录著录历史时代文章体裁书籍内容及作者传人等各个方面,不仅是对前人辨伪经验的系统总结,还是其自身辨伪实践的理论升华。辨伪八法被后世学者奉为考辨伪书的不二法门 7.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阎若璩,清代汉学发展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明末清初学者反理学的思想,倾向批评宋学空疏虚妄而推崇汉学经师马融与郑玄。治学崇尚考据宏调精审博证,注重求真求正是其精要其代表作有《尚书古文疏证》《四书释地》《释地叙论》等,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尚书古文疏证》攻8卷,揭穿了《古文尚书》一级孔安国传系后世伪作的真面目。 8.《崇文总目》:北宋前期官府藏书的一个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书目。始编于景祐6年,编撰仿照唐开元《群书目录》历时十年至庆历元年作成。《崇文总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类有叙释,书有题解,但其总序已佚。叙意多在说明分类立目的合理性但后人对齐评价不高。而解题却获得较高评价。其编撰体例很快为随后的官私目录所采用,成为中国目录学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一、知识储备 A、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B、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内容 (1) (三)研究方法 (1) (四)文献综述 (2) 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模式 (3) (一)直接利用型 (3) (二)复原历史型 (4) (三)文化创意型 (4) (四)原地浓缩型 (4) (五)新兴街区型 (4) 三、南京六朝文化旅游产品分析 (5) (一)六朝文化旅游产品的现状 (5) 1.资源分析:资源评价与产品转化 (5) 2.市场分析:旅游产品的弹性与旅游者的产品偏好选择 (6) 3.产品分析:产品创新和空间布局 (6) (二)六朝文化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6) 1.保护措施不力,造成开发困难 (6) 2.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少吸引力 (7) 3.产品知名度不高,缺乏影响力 (7)

四、南京六朝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想与产品设计 (8) (一)开发设想与模式选择 (8) 1.直接利用型——精品开发模式 (8) 2.复原历史型开发模式 (8) 3.文化创意型开发模式 (8) (二)产品设计思路 (9) 1.立足自身特点,开发和保护并重 (9) 2.开发特色旅游,树立创新意识 (9) 3.加强对外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 (10) 五、结语 (10) 六、参考文献 (13)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

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

游南京六朝博物馆有感 ——15400215 杨林时光冉冉,如白驹过隙;人生一梦,稍纵即逝。面对无可匹敌的大自然,?人定胜天?的想法想必早已成一个谬论。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太多太多的文化记忆被世事长河冲刷,化为尘烟。但历史真的什么也没留下么?我不禁陷入沉思。 周日,我随团支书和班级其他同学共游了六朝博物馆,终于解开了藏在心中许久的谜底。初至博物馆,我竟对门口的这五个大字,肃然起敬。?南京梦,梦六朝?,这是承载六朝文化的地方,这是让世人了解六朝艺术之美的窗口。正如馆长致辞所说,?曾经的六朝,今日的六朝博物馆,仿佛璀璨的北斗七星,闪耀在古都新城的南京。? 怀揣着至高无上的崇敬之意,在通过了安检之后,我真正走进了六朝的殿堂。一楼的大厅,摆有当时六朝的两辆宫廷鼓车,中间的屏幕上播放着历史纪录片,对面是六朝帝王表及年代表,楼梯口处竖直垂悬着六条挂幅,分别记有?東吴,東晋,宋、齐、梁、陈?这六个王朝。兴许是中午到那儿的缘故,整个大厅被晌午的阳光照得亮堂堂的,虽然没有昔日帝王宫殿的金碧辉煌,但这种氛围足以让一个现代人,尤其是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深觉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伟大魅力。敬意的程度丝毫没有退减,可此时此刻,我内心感触到更多的,不是?敬?,反而是?畏?!六朝名人的事迹,六

朝文化的瑰丽,当真是我这等区区小辈,所能体会的? 尽管有?敬?有?畏”,可我还是抑制不住好奇心,希望能在这繁华三千东流水中,取其一瓢而饮之,便足矣。于是,我登上了楼,继续参观博物馆。宗白华先生曾说,?六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玄学盛行,佛道并行,意识形态,人文思想空前活跃。直至上了楼,我才与宗白华先生有了共鸣,真正切身体会到?魏晋风度?的美。六朝的艺术创作重视人的审美感受,以?传神写照??气韵生动?为核心进行创作,进而渗透于青瓷、石刻、绘画、雕塑之中。六朝的青瓷以典雅的青色为主,采用点彩的装饰手法,犹如画龙点睛般的,赋予了器物无限的生命活力,彰显了青瓷的釉色美。然而,当时的青瓷尚未普及至平民,因而仍保留着士族阶级的审美情趣。不过,在之后的发展之中,实用与审美也慢慢达到和谐统一,鸡首壶的成熟是当之无愧的一个显赫标志。除此之外,南北朝瓷器上的花瓣纹,三国两晋时的魂瓶等等,则阐释了当时社会人民与佛教神灵源远流长的关系。我不禁对神话佛说有了一层新的认识,领略到六朝古都的神秘感。 六朝时期的书画也很令人赞不绝口。顾恺之、王羲之等书画大师,他们的作品时而着笔于自然山水之美,时而着笔于人格性情之美,极其富有情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书目答问》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程立中 内容提要清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是一部指导后生治学门径的著作,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古籍,探求学术渊源都有指导价值。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探讨《书目答问》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以及对后世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书目答问》目录版本历史文献学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无竞居士、壶公、香岩、抱冰老人等,[1]3直隶南皮人(河北南皮县)。重视教育,热衷于兴办书院,培养“致用”之人,是洋务运动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2]1。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阅读典籍,少走弯路,张之洞在缪荃孙等人的协助下[3]60,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对传统典籍进行详细的甄别,精选出2200多种书籍,分门别类编纂成册,名为《书目答问》“以告初学”。自成书起,便受到世人重视,清人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记载:“于时南皮张孝达学使有《书目答问》之作,学者按图索骥,贾人饰椟卖珠。于是纸贵洛阳,声蜚日下,士夫踪迹,半在海王村矣。”虽然当时《书目问答》仅仅被一般人看作是购书的工具,但《书目问答》在清朝时期已经广为流传。 后来又有人对其不断进行整理和研究,光绪五年张之洞弟子王秉恩“对原刻本改动达四百多处,有补书名、补卷数、补作者、补版本,有改正原版错误,有改书名、卷数、作者、按语、刊刻时间等等”[4]专著有江人度的《书目答问笺补》、叶德辉的《补书目答问》,范希曾以《书目答问》初印为底本,详细订正其失误,并补录了1200余种图书;最近来新夏先生汇录了有关《书目答问》的十多种重要笺补著作,撰写了“具有重要研究和使用价值”[5]的《书目答问汇补》;论文有潘秀芹《<书目答问>得失谈》,丁宏宣《<书目答问>的特点和创新》,赵翠芳《<书目答问>在著录经济文献方面的贡献》等。从以上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在对《书目答问》的作者考正、编撰特点、目录学的功用等方面进行探讨。试从历史文献学探讨其价值,并浅谈其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 一《书目答问》在目录学方面的贡献 《书目答问》虽然主要用于指导士子们读书、科举之用,但是与传统目录学著作相比较,无疑是一次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创新上。清代编修《四库全书》确立了四部分类法的权威性,此后《四库全书总目》统领了整个目录学界达百年之久,“未有敢违背其成法者”[6]14,张之洞鉴于当时学术发展需要,大量新式书籍出现的实际情况,“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故在“四部”之外另立“丛书”、“别录”两目,这样“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国朝一人著述合刻丛书”、“群书读本”、“考订初学各书”、“词章初学各书”、“童蒙初学各书”便有了恰当的位置。这种分类方法,对目录学的贡献不可否认。在近代和现代的古籍编纂中,基本上采用经、史、子、集、丛的基本类例方式,就是现在国家编辑《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同样沿用了张之洞的“五分法”。 其在目录学方面的贡献,还表现在对“经部”的分类上,清修《四库全书》把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而张之洞则不蹈袭四库类例之法,独辟蹊径、卓尔不群,分经部为“正经正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小学”三类,“划正文与后儒至专著为二,斯为特异,古人所不及为”[6]14。这种対“经部”的分类方式,无疑是对传统“经部”分类方式的一次

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学研究浅析 摘要: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文献研究论文从研究主题、作者及登载报刊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整理这一阶段民族文献研究的概况和特点,并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文章根据当代目录学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提出未来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文献研究概况;民族文献研究特点;民族文献研究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文献记载了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社会、科技价值,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运用价值和文献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从文献学角度对少数民族众多文献的研究,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献的构成、类型、特征、价值、功能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既缺乏理论分析,又缺乏实际运用技能的说明。这在中国文献学研究中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同时对实际工作的运用也带来了极大不便。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现状近年来有所改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研究少数民族文献学。 一、民族文献研究概况及分析 我国55 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献,这些文献是各少数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以不同方式进行社会实践的知识记录和经验总结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研究不可缺乏的资源。本文借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2005 年这一时间段,报刊上登载的民族文献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力求勾勒出民族文献研究的概貌和特征,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较为完整的参考资料。 1、材料来源和方法 本应用其他学者统计结果。该研究选用《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为资料来源库,该数据库收集了全国学术性期刊6000多种,报纸200余种,基本覆盖了全国邮发和非邮发报刊,而且时间跨度长,为目前国内特大型数据库之一。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文献载体的多样化,确定检索式为:族3 文献+ 族3 古籍+ 族3 典籍+ 族3 史籍+ 族3 档案,进行主题检索。也考虑到民族文献文种的复杂性,再以各民族古文字为检索点逐个进行检索,最后又以作者进行补充检索。把检索到的相关数据下载,合并后剔除重复数据,共检出论文2587篇,进行统计分析。限于资料来源和检索方式的局限,论文检出难免遗漏,但基本能反映出民族文献研究状况。 2、统计结果分析 (1)、论文发表的年代变化分析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有零星论文发表,文革十年几乎没有发表的论文,70年代后期论文发表开始增多,每年20 余篇,进入80年代论文大量增长,每年近100 余篇,到本世纪初论文发表出现高峰。究其原因,民族文献研究论文的产出与我国民族研究事业的发展密切关联,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研究工作经历了起始初创、曲折前进、停滞倒退、恢复发展和开拓创新五个阶段。在前二个阶段中,党和政府组织开展了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字使用等情况的大规模调查,为民族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进入第三阶段,历经“十年动乱”,

《嵇康集》 《嵇康集》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以上。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以上。嵇康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又别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仅存10卷本。明代诸本卷数与宋本同,但篇数减少。明本常见的有汪士贤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张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等。1924年,鲁迅辑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 卷中。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此书除校、注外,还收集了有关嵇康的事迹、评论材料。 代秋胡歌诗七首幽愤诗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四言诗十一首五言赠秀才诗答二郭诗三首酒会诗与阮德如诗述志诗二首五言诗三首六言诗十首思亲诗琴歌诗游仙诗代秋胡歌诗七首一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古人所惧。丰屋蔀家。人害其上。兽恶网罗。惟有贫贱。可以无他。歌以言之。富贵忧患多。二贫贱易居。贵盛难为工。贫贱易居。贵盛难为工。耻佞直言。与祸相逢。变故万端。俾吉作凶。思牵黄犬。其计莫从。歌以言之。贵盛难为工。三劳谦寡悔。忠信可久安。劳谦寡悔。忠信可久安。天道害盈。好胜者残。强梁致灾。多事招患。欲得安乐。独有无愆。歌以言之。忠信可久安。四役神者弊。极欲令人枯。役神者弊。极欲令人枯。颜回短折。下及童乌。纵体淫恣。莫不早徂。酒色何物。自令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五绝智弃学。游心于玄默。绝智弃学。游心于玄默。遇过而悔。当不自得。垂钓一壑。所乐一国。被发行歌。和气四塞。歌以言之。游心于玄默。六思与王乔。乘云游八极。思与王乔。乘云游八极。凌厉五岳。忽行万亿。授我神药。自生羽翼。呼吸太和。炼形易色。歌以言之。思行游八极。七千载长生。歌以言之。徘徊于层城。幽愤诗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緥。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忧肆妲。不训不师。爰及冠带。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都南京散文 篇一:古都南京 南京 在众多的中国历史古都中,对南京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可能概念中的古都多在北方中原关中一带,而南京不是,也可能源于我是一个南方人。 除了地理位置外,也觉得南京宜古宜今,宜动宜静。 何说古?“金陵自古帝王州”,南京历史悠久,有着超过2500余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有“六朝古都”。台城故址是东晋和南朝诸代中央政府旧址,为六朝时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后宫禁城,见证“六朝金粉”的兴衰。当时皇宫规模很大,仅东晋的宫内大小殿宇就有三千五百多间,至南朝四代,更是重楼四起,鳞次栉比。此后台城在历史上屡遭破坏,今天虽只能看到残垣断壁,但脑海中依然能浮现当年的繁华。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明,是为明太祖。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这座城市迈上了

一个新的台阶,明代的南京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漫步这座古城,随处可见大明胜迹??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为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神道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视频中记忆最深的是相对排列的12对石兽,浑然宏伟,气势非凡,栩栩如生。多少年过去,它们依然守卫着这座皇家园陵。陵寝的格局保留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行走明孝陵其中,静谧、幽深,肃穆,无不使人对长眠于此的主人产生敬畏之情。南京文化底蕴极厚,虽许多地面文物荡然无存,但保留的老地名仍让人追昔不已唱经楼、安乐寺、邀笛步、百猫坊、杏花村、子午路、凤凰台、仁孝里、吉祥街、赤石矶榜上有名。乌衣巷、朝天宫、桃叶渡、成贤街、龙蟠里、夫子庙、长干里、孝陵卫、莫愁路、虎踞关。这一个个地名分明让人感觉到了历史鲜活的记忆。这些都足以体现南京的“古”。 何说“今”?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城市能比南京更清晰的展现中国近代历史

《出师表》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课文节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文体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一种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三、背景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今湖北宜昌)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内容概括 《出师表》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写作思路如下: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归结责任 第一部分(1-5)分析形式,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表达"受恩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7)明确各方面责任,表明决心 五、字音字形

崩殂( cú ) 疲弊( (bì ) 恢弘(hóng) 陟( zhì )罚臧否( pǐ ) 驽钝( nú dùn ) 以遗(wèi )陛( bì )下 妄自菲( fěi )薄裨( bì )补阙( quē)漏 猥( wěi )自枉屈夙(sù )夜忧叹行( háng )阵和睦 咨( zī )诹( zōu ) 以彰( zhāng )其咎( jiù ) 六、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中道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益州疲弊(人力物力缺乏) 3、不懈于内(懈怠) 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实在)(这里是"时"的意思) 5、盖追先帝之殊遇(追:追念殊遇:厚遇) 6、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这里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7、以光先帝(发扬光大) 8、恢弘志士之气(动词,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9、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10、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11、以塞忠谏之路(堵塞) 12、陟罚臧否(陟:奖励。臧:善。否:坏、恶。) 13、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显示。)(平,公平。明,明察。)(治) 15、不宜偏私(偏爱) 16、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17、志虑忠纯(忠诚无二) 18、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 19、悉以咨之(咨询) 20、裨补阙漏(增益补阙)(通"缺",过失) 21、性行淑均(淑:善)(均:平)

中国最著名的古都 中国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说,即北京、西安、洛阳、南京; 后来又有“六大古都”,增加了开封、杭州;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七大古都”,安阳跻身其中。现在,郑州市也以郑州商城为平台,进入了“八大古都”的序列。古都并称演变 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东南西北中国京都 首都在中国又称为京城、京都、京畿、京师等。中国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间被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分类。* 东京(今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都(洛阳,古又称“洛邑”) * 南京(今南京,历史上又称“金陵”、“江宁”) * 西京(今西安,历史上又称为“长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区的古都咸阳) * 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

近代以来,少数民族政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内同汉民族政权一样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东西南北中国首都并不具有历史学意义,而是一种民间的变称。 各大古都 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郑州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河南。 在八大中国古都中,西安(周、秦、汉、唐)、洛阳(夏、商、周、汉)、南京(明、中华民国)、北京(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封(宋)、郑州和安阳(早期三皇五帝时代、商)六大古都都曾作为全国性政权的中国的首都。 而定都北京的金国、定都南京的东晋、定都杭州的南宋等等朝代,都是中国处于分裂时期的政权。 各古都都城时间 安阳(共488年) 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在安阳境内建都。 夏朝后期为都,时称西河,今位于安阳市东南。 殷商时期为商相都及殷都。 汉末以后,以邺城(今安阳市东北18km处)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个王朝的都城。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

易见诸笔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这是带有片面性的。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