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考试考点

中国哲学史考试考点
中国哲学史考试考点

大一下学期中国哲学史考试复习要点

1)“元会运世”的宇宙演变律:邵雍将天地生成和变化的过程分为元、会、运、世,以此为宇宙历史的周期,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元,共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元代表自然史的一次生灭,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2)“皇帝王霸”的社会历史观:邵雍将人类历史按皇、帝、王、霸分为四个阶段:“三皇”之世,以道化民,故尚自然;“五帝”之世,以德教民,故尚让;“三王”之世,以功劝民,故尚政;“五霸”之世,以力率民,故尚争,历史的发展表现为一个退化过程。

3)张载气学:以“气”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张载的气学,与理学、心学一起构成了宋明理学(道学)的主要学术流派。

①气一元论的本体观:“太虚即气”

理论前提:对佛道两家的批判

张载正面提出了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太虚即气”。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的基础是客观春在的实体“气”。气是绝对的、永恒的,它有聚散而无生灭,聚则成万物,散而为太虚,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的聚散正是一切具体事物生灭的内在根源。“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有形有象的万物本原于“气”,无形的“太虚”也是“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张载为了对气的属性有深入认识和规定,还引进了几个概念:“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1、“神”:阴阳又相互结合,变动微妙不测――“神”;2、“气”:气有阴阳的对立,相互推动,逐渐转移――“化”。

②“一物两体”的辨证观

宋代封建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斗争。张载比较注重实际情况的观察,因而对于事物现象中矛盾对立有认识,在反对佛老的理论活动中,发展了《易传》的辩证的宇宙观。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地所以参也。”气是一个统一体神妙不测、变化运动的根源。物质世界是自己运动,又包含两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变化无穷。“参”,自己变化的。

(一)张载强调对立面的相互作用。1、物质世界的本性就存在于其对立面,因其是两方面的对立,故相互作用,对立本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故相互结合。“天性,乾坤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整个物质世界的变化,无非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阴阳,物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矣。”2、对立面互相作用的内容。“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氤氲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肯定了事物的内在矛盾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论证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永恒性。对立面的学说反对了佛教把世界的本性归之为绝对静止的思想。

(二)对立面与统一体的关系。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统一体。如果对立面不在统一体中,则对立的两方面也就不会相互作用了。“两不立,则一不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也。”对立面尚未分化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因此,又把阴阳二气的统一体称为“太和”。

(三)变化的两种形式:变:“变言其著”和化:“化言其渐”。“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

(四)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这是从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肯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五)对立的两方有一个斗争的过程。“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总的来看,张载的辩证观看到了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运动变化的源泉,但没有认识到“互相排斥的对立面是绝对的”这一面。他看到对立双方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但是他并不认为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把融合的统一看成最高理想。

③唯理论的认识论

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形质万殊,都源于“气化”,而事物万殊又是造成人的认识不同的根源。“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为不一也。”

(一)认识与外物的关系。肯定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人的认识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外物是感觉的源泉。“人本无心,因物为心”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以外侮为根据的。“人谓已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人的认识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必须穷究万物之理,“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驳斥了佛老唯心主义认识论上从感觉出发“因缘天地”,不懂穷理的错误。(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作用问题。1、感性认识是耳目等感官从外在世界得来的,“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意识到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2、仅仅感性认识是不够的,不足以认识真理:“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已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即是说,无限的客观事物和个人的有限的感觉能力之间是有矛盾的,若局限于感性认识,就谈不上“穷理”、“尽性”以至于认识整个世界。3、“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则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所谓“大心”,即指发挥人的理性思维的作用,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三)两种知识。1、见闻之知――感性认识:“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

2、德性之知――以理性为基础超经验的知识:“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特点有三:第一,不依靠感性认识;第二,德性所知,就是关于天道的认识,即天德良知;第三,这种认识不依靠感觉经验,主要依靠道德修养。“穷神知化,与天为一,岂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而自致尔。”第四,虽然不依见闻,但还是依托于外在世界的认识。“合内外于耳目之外,则其知也过人远矣。”

评价:反对了佛教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不靠感觉经验就可以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倒向了唯理论――神秘主义;在认识论方面,他肯定认识来源于外界,又认为“穷神知化”的认识不依靠感官,其原因在于不能解决比感性高一级的理性认识的来源问题。

④“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见下个考点)

4)张载“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

(一)人性二元论与气一元论。1、天地之性――万物都是气凝聚而成的,人也是气凝聚而成的,气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性。“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善的来源。2、气质之性――人生成以后,由于禀受的阴阳二气的不同,身体条件彼此不同,每个人又有其特殊形体和本性。“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仅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没有认识人是生活于社会中的,没说明人的本性与社会关系之间联系。)

(二)天赋道德论与变化气质的提出。1、天赋道德论。人人都有“天地之性”:“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2、变化气质的提出。人的不善来自于“气质之性”,人的气质有好有坏。气质不好,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为学日益,自求变化气质。”(三)泛爱。1、人们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性是与一切人与物相同的,就会泛爱一切与物。“性

者万物一源也,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具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就是说人只要认识到自己的本性与他人相同,便能够超越自己的有限状态而进入一种“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人生境界。2、这种境界,张载在《西铭》中概括为“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宇宙万物皆由一“气”而成,那么人与万物就是一体的,天地就可以视为我的父母,则民众就是我的同胞,而万物则是我的朋友。从这个立场出发,敬养老人、抚育幼小、帮助弱者等事情,都与自己有着直接关系,为自己的分内之事情。至于,自己的存亡祸福,则不过是大化流行,应泰然处之,无须为之忧虑。(从形而上学的层面论证了人的存在价值,提出了一种高妙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理念,可以看做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新发展,对后世学者有着深刻的影响。)

5)“理一分殊”:朱熹与前人不同的特点是提出了“理一分殊”(理一元论)。其意思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理摄万理,即理是一个,是本源,但它可以贯彻到一切领域,如月亮是一,它可以散而为江湖河海之万月,分开来,每一物之理就彼此殊异,即各有特殊的质。但每一方面,万理又归于一理,犹散在江湖河海的万月其本乃是天上的一月。(月印万川)(理物关系)

理一分殊”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但“理一分殊”还有特定的社会内容。他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成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这里“理一”实际说的是封建伦理原则要贯彻到一切领域;“分殊”就是说封建社会存在等级,每个人“所居之位不同”,就应该遵循不同的理,君为仁,臣须敬,子须孝,父须慈,安分守己,这里体现了朱熹将“理一分殊”的政治根源。(理事关系)

6)知先行后(从格物致知上发展而来)

朱熹的三个论点:1、知先行后;2、知轻行重;3、知行互相依赖、影响。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知和行如眼与脚的关系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追问:知与行谁先谁后,孰轻孰重?朱熹则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先知得,方行得”。对“行为重”,朱熹解释道:“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尚知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知而不行是知得不深,只有亲身履历之后,才知得清楚真实。他的知指义理,即封建道德方面的认识,不是今天解说的科学。而行指封建道德标准所做事,即“道德践履”,不是今天所说的科学实践。

关于朱熹理学的补充:人性论(“天命之性”道心和“气质之性”人心、心统性情),修养论(主敬说)

7)鹅湖之会:朱熹与陆九渊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从哲学观点上讲,朱、陆两家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理学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由于观点不同,两家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辩。学者吕祖谦希望通过学术讨论的方式辨别朱陆之间的异同,调和朱陆之间分歧邀请南宋二人来鹅湖寺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这便是我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但这场学术交流盛会,因双方分歧太大,难以沟通而告终,不过事后朱、陆的观点虽有分歧,但他们在学术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态度上都具有宽豁大度的君子之风。

①尊德性与道问学

②“简易”与“支离”

1.“血脉”与“章句”

2.“减担”与“增担”

3.“顿悟”与“渐修”

4.“乐学”与“苦学”

③“知”与“行”

8)王守仁思想演变的“前三变”和“后三变”:以“龙场悟道”为界线,分为前、后“三变”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始由“泛滥词章”,再到“遍读考亭之书”,转而“出入于佛、老”,是为前三变;第二阶段始由“龙场悟道”之后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以默坐澄心为学的”,到专门倡导“致良知”之教,再到居越讲学,“所操益熟”,是为后三变。

泛滥词章

遍读考亭之书

出入佛老

(步入心学)

龙场大悟:王守仁顿悟之“道”,即吾心之道,意谓圣人之道先天地固存于吾心,不必外求,所以吾心即道。这便否定了朱熹“求理于事物”的认识途径,肯定了“吾性自足”,而“求理于吾心”,就是“圣人之道”。从此王守仁开始发明“心即理”的心学命题,为其“知行合一”说的创立准备了理论基础。龙场悟道,正是王守仁由否定朱程理学而飞跃到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之关键。

倡“知行合一”:成功地迈出了独创心学思想体系的第一步。

专主“致良知”

创立姚江学派

9)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1、何谓“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意念显发。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和思想意念和意念显发的关系。2、王守仁倡导“知行合一”论的目的:一是除恶,二是扬善,即必须知善而行善,知善体现、落实在行善的过程中,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不是看他掌握多少道德知识,而是要根据他的实际所为。3、知行工夫,生知安行(圣人)、学知利行(贤人)、困知勉行(常人)。

10)王守仁的“致良知”:何谓良知?即天赋道德意识,王阳明解释为理学中的“道心”,认为它是人心固有的“本然之知”,是善恶、是非的终极标准,为人心所固有。

既然人人都有良知,若将其实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圣贤了。圣贤并不难为,若良知发行处,“满街都是圣人”。而一般人之所以无法成贤成圣,则在于其私欲太重,蒙蔽了自己的良知。因此,要想成为圣贤,就必须保持和贯彻先天固有的良知,不断“改过迁善”、“胜私复理”,从而使良知充分显露,这就叫做“致良知”。

“致”有两层含义:一是去蔽;二是推致,就是将发于良知之是非好恶推致于事事物物之间。致良知的途径:一是静处体悟,二是事上磨砺。

11)泰州学派:明代中后期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的一个学派,因该派的创始人王艮为江苏泰州人,故得名。代表人物有王艮、罗汝芳、李贽等人。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泰州学派的思想旨趣:平民阶层的思想代表;心学的平民化与世俗化;理欲之防的松动(一)、“百姓日用即是道”

(二)“安身立本”。从“安身立本”的理论出发,王艮强调维护人的尊严,把身和道都视为“至尊者”,实际上是维护和满足个人的自然本能。

人性论方面,王艮认为人心本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快乐。

12)李贽的“童心说”与异端思想

①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满足天下之民的物质生活欲求,“使其各遂其生,各获其所愿有”,才是真正的善。

②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批判因循守旧、偶像崇拜、盲目尊孔的文化迷信和缺乏独立思的弊病。

③“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心即真心。当李贽否定孔子的是非标准的时候必然也会引进一个新的是非标准,这个童心就是新的是非标准。所谓“童心”在这里正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其归结为“一念之本心”,但不同于王阳明的道德本心,而只是表达个体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李贽思想的反封建性质,最主要表现在对这种私心的成人上。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檄文。童心是真心,纯朴真率,天然椎拙,未经雕饰,未经习染,未经毒害。因而,文化与制度都应该深刻反思,先怀疑与审判,对照当下现实,实事求是,摒弃虚假,重拾自信,以童心出真见真知,以真心证道,以真心印天心。

13)方以智“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方以智把古今中外的学问知识概括地分为三大类别:“质测”(自然科学),“宰理”(社会政治学)和“通几”(哲学)。

①“通几”:指哲学。“几”:指细微的变化,亦即事物运动的内在源泉。“通几”:研究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的学问。

②“质测”:指自然科学。1、“质”指实物;2、“测”指考察。“质测”即对于实际事物精细的考察以发现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③“宰理”:指社会政治学。“问宰理,曰:‘仁义’。问物理,曰:‘阴阳刚柔’。问至理,曰:‘所以为宰,所以为物者也’。

质测――研究物理宰理――研究“治教”通几――研究“所以为物之至理”即根本原理④“通几”、“质测”、“宰理”之间的关系。1、他批评理学家自然科学精神的薄弱。2、“质测即藏通几”,在对自然科学的探索中即已包含哲学的观念,哲学离不开自然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基础。3、“通几护质测之穷”,哲学反过来可以帮助克服各门实验科学的片面和局限,指导自然科学研究。4、质测与通几不可偏废,而应协调发展。

14)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①“气者理之依”的宇宙观

1、理与气

2、“天下惟器”

(一)器即具体的东西。“天下惟器”即世界上只有具体的东本是实际存在的。

(二)道:规律不是永恒的,而是随着事物的发生而表现的。世界上惟有具体的事物是实际存在的。1、实在性,表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2、规律性,表示这客观实在的世界有其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②“天地之变化日新”的变化发展观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法命题

(一)运动是永恒的,静止只是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二)广大的自然是充满了运动的

2、变化日新

③“能必副其所”的认识论

1、“能”与“所”

(一)外在环境等待认识作用去认识的叫做所

(二)认识作用加于外在环境之上而有一定功效的叫做能

(三)能所的分别是本来就有的

(四)等待认识作用的是所知,所知有其实体;

(五)作用于客观对象上而有功效的是能知,能知有其所能

(六)结论:所知本来是引起能知的;能知就必须符合于所知。这是能所的本来关系

2、知觉的发生的条件及三因素的关系

(一)产生知觉的三个条件:“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感觉器官,精神作用,客观对象,三者相遇,然后发生知觉,前两者为主观对象;后者为客观条件

(二)心和感官的密切联系:心固然重要,但心的精神作用依赖于五脏和五官。

3、知行问题:行先知后

(一)批判程朱的知先行后,批判王守仁的知行合一

(二)行在先而知在后

(三)知依靠行,行却不必依靠知;由行可以得到知的效果,由知却未必得到行的效果。行可以包括知,知却不能包括行,知是不能脱离行的

④“习与性成”的人性论

1、王夫之肯定古语“习与性成”,习染养成人性。

2、自然变化日新,人的身心也“日非其故”,人性也是“日生而日成”的,人的感觉和思想都是变化日新的

3、“性日生日成”中,保存了道德先验论的因素。承认人初生时接受了天赋的性的,如果不是日生日成,那初生的天赋是不起作用的。

⑤“理势合一”的社会历史观(与自然方面的“理在气中是一致的”,物质世界有客观规律)

1、历史进化论:历史是发展的过程,后来胜于往古,上古时代并不是理想的境界,秦汉以后的情况事实上比夏商周三代更好些。eg:三代贵族世袭――秦汉郡县制度

2、历史发展的理与势

(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其必然的发展趋势,而这发展趋势中有其内在的规律。(二)“理”与“势”相互统一――他讨论了“理”与“势”的问题,提出理势统一的观点。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当作两件事。

(三)理势统一的表现方式:势的必然就是理的当然,“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已”。

3、历史发展趋势的客观性(由天使然,“天理寓于人欲”)

评价: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主观上追求私利,客观上规律与必然趋势在那里起作用。

15)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证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出现原因:一是笼络人心。二是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

乾嘉学派,一般说来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影响最大。吴派的学风即搜集汉儒的经说,加以疏通证明。皖派则重视三礼中名物制度的考证。

16)戴震的哲学倾向(代表作:《原善》《孟子私淑录》《孟子字义疏证》《答彭进士允初书》)①“气化即道”的宇宙论

1、气与道:所谓“道”即是其气化,也就是物质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乃是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过程,阴阳五行就是道的实际内容。这样,道就是物质世界的变化过程。

2、形上与形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为气化的不同阶段,在气之上没有独存的道,“道”“器”都存在于物质性的“气”中。

②“察分理”与“去蔽”的认识论:1、“理”是每一类事物所具有的特殊规律,事物之间的细微区别就是理。2、戴震反对“万物一理”(结合分理)3、“求理”、“明理”就必须求于不同的具体事物“是故明理者,明其分也”,这就叫做“察分理”。4、为什么能认识“理”?(一)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经验的来源,人的感觉器官的形成是以物质世界的实际情况为根据。(二)“神明”的作用。其为学习的结果。5、“去蔽”(人会犯错)。*私是欲望方面的问题,蔽是认识方面的问题。“蔽”,固执己见,不顾事实。6、理与意见。(一)理是客观真理,对事物进行分析后,才能得到。(二)不分析事物就有所主张,那只是主观的意见。把主观的意见认作客观的真理,是错误的。(三)理是分析客观事物后得到的,所以是人们共同承认的;意见,则是少数人的主观臆断。(四)他指出程朱的理只是意见而已。(五)评价:分别了客观真理与主观意见;“心之所同然”作为真理的标准是不恰当的。③“理存于欲”的理欲观:1、人性包含三方面,即欲、情、知。2.人性本善。人的知觉高出于其他动物之上,所以人性可以说是善的。3.戴震猛烈地批判了宋明道学所谓“理欲之辨”,提出了“理存于欲”。感情欲望的适当满足就是理,理即在欲中,不是与欲对立的。

4.体情遂欲。道德就在于欲望感情得到适当地满足,推而广之,使人人的感情欲望都得到适当的满足,这就是理想境界。

17)孙中山的哲学思想(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社会背景:庚子国变;清末新政;革命与保皇之争。

①宇宙演化论:1、思想基础:达尔文进化论

2、物质世界进化三阶段:物质进化期(以太—电子—元素—物质—地球)

物种进化期(遵“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原则)

人类进化期(互助原则)

3、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洪荒年代—神权时代—君权时代—大同世界

②“知难行易”观:1、反对“知易行难”旧说。肯定行对知的决定作用,以及知的指导性

能动作用。

2、知、行关系的历史演变:“先行后知”与“知而后行”。

3、“知难行易”的内涵:“不知亦能行”与“能知必能行”。

4、评价:(一)对知行关系的深入阐发,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知行

范畴。(二)局限性:(1)把知行关系机械的划分为三个阶段(不知而

行,行而后之,知而后行),对知行作了强制割裂。(2)“知难行易”说

有夸大理论的作用,轻视了实践意义。

③民生史观:1、阐释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社会进化又是历史的重心,归结到历史的重心是民生,而不是物质。”2、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一)政治上,谋求主权独立(二)经济上,“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④历史影响: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

一方面,中国买办资产阶级歪曲孙中山的哲学思想,抛起其重科学实践的唯物主义精神和爱人民反封建的民主精华,而对其缺陷加以发挥,建立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愚民哲学;另一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了孙中山哲学中科学实践的唯物主义和爱人民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建立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认识论,并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18)新文化运动中的哲学论争

①背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没有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没有完成思想文化领域中战胜封建主义的任务。

②新文化运动健将:李大钊、钱玄同、陈独秀、蔡元培与胡适等

③民主与科学

④文化革命(思想启蒙):锋芒直指中国封建伦理纲常,发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呐喊

主题:“中国何去何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1、问题与主义的交锋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研究主义与解决问题交相为用,且并行不悖2、科玄论战: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张君劢(玄学派)丁文江(科学派)瞿秋白(唯物史观派)

3、全盘西化之争

陈序经:全盘西化吴景超:折中派

《十教授宣言》(王新命、陶希圣等):复古派(中国文化本位论)

冯友兰:中西问题实质是古今问题

19)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家指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全盘西化思潮盛行的背景下,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进而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它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为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

20)周敦颐以“诚”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代表作:《太极图说》)

主要思想:其高极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一源,显微之无间,秦汉以下,诚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实不外乎《六经》、《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之所传也。

①宇宙发生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1、提出了关于宇宙形成过程的理论。

2、主要思想认为,有象有形的二气五行和万物,都出于原始统一体“太极”,而“太极”亦即无象无形的“无极”。

3、太极即气。

4、动静观。

②以“诚”为核心范畴的人性论:人性和道德问题上,周敦颐发挥了《中庸》的观点,认为有一种超然的本性,叫做“诚”

1、这“诚”是从阳气得来的,是绝对至善的,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2、“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诚”是仁义礼智信的基础,是一切德行的根源

3、人们如能体现“诚”的本性,其行为就自然而然合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仁、义、礼、智、信只是诚表现而已

4、周敦颐继承了古代儒家的“中庸”道家“清静”佛家“寂静”的思想,提出了“主静”学说,作为修养方法。周敦颐自己解释“主静”说:“无欲故静。”所谓“静”就是安定、安宁。所谓“无欲”,就是没有私欲的干扰。他认为,人能“无欲”,仁义道德的“本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这就是他所说的“诚”的境界。

③以天道喻人道的政治论

1、利用他的阴阳学说论证了整个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合理性。

2、以阴阳学说为根据,设法论证刑罚也是合理的,必要的。

21)冯友兰“新理学”的基本点:

①“新理学”的基本结构:理、气、道体、大全

②人生境界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③中西文化观:中西问题实质是古今问题

④“真际”与“实际”(哲学与科学的划界)

22)特立独行、一代直声的梁漱溟

主张用“乡村建设”即发展教育、革新乡俗等方法改良中国社会,是一种文化哲学,其根源为陆王心学及其分化出来的泰州学派、伯格森哲学思想和佛教唯识哲学思想,主要内容为通过中西方哲学、文化比较来论证生命、生活、人心、宇宙的同一,提倡生命本体论和直觉认识论。

①哲学体系(以“意欲”为特征的哲学体系)

1、宇宙就是生命、生活的天人合一论

(一)宇宙为一大生命,生物与社会进化就是宇宙生命(“宇宙之生”)的开展。

(二)这种大生命从本质上来看是通过人的生活开展的,也就是说宇宙既是生命的不断延续与生活的永恒运动,两者不可分离。

(三)生命与生活是体用关系,生命是体,生活是用。

2、宇宙生命核心就是人心的心物合一论:既然生命与人的生活不可分,那么宇宙核心就是人心,也就是主体意识。宇宙的大生命也就是一种没尽的意欲,这种“意欲”是新的自由活动,是生命本能的冲动。(陷入唯意志主一)从唯意志主义出发,梁漱溟最后认为只有“我”才是宇宙唯一真实的存在。一个为“前此的我”“已成的我”,也就是物质世界。另一个是“现在的我”也就是“现在的意欲”。宇宙的发展就是通过“现在的我”对“前此的我”的奋斗实现的。

根据这种天人合一论和心物合一论,对宇宙的认识也就是对人心的自省、自证、自见、自知。

3、直觉认识论:对宇宙本体的自我认识,不能依靠感觉和理智,而必须靠直觉。直觉是与生俱来的不待旦角和理智而把握善与美的本能,只有直觉才能体悟“宇宙之生”,才能把握“无尽的意欲”。

②文化问题

按照“意欲”的不同将人类文化分为三种:“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西方文化;“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对生活态度不同:西方“向前要求”,中国“回想的随遇而安”,印度“转身向后去要求”。思维结构的不同:西方用其理智研究外界物质,中国用直觉研究内界生命,用感觉研究无生本体。

“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第一步西洋文化,第二步中国文化,第三步印度文化

PS:内容有点多,嫌多的话自己看着删就行了,错字自己解决!~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类型:C 一、选择题(下列各项给出的选择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择项填在题目后面。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点有() A.天人合一D、注重辩证逻辑 B.天人相分E、本体论与伦理学高度一致 C.注重形式逻辑 2.墨子哲学中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论是() A.学思结合D、效验 B.格物致知F、是非无定质 C.三表法 3.魏晋时期的“三玄”是() A.《鬼谷子》D、《庄子》 B.《列子》E、《周易》 C.《老子》 4.佛教哲学的“四谛”是() A.真假空中D、贪嗔痴忍 B.真假空幻E、地水火风 C.苦集灭道 5.华严宗的四法界是指() A.事法界D、事事无碍法界 B.理法界E、理事无碍法界 C.心法界 6.提出“无情有性”观点的是() A.法藏D、玄奘 B.湛然E、窥基 C.惠能 7.张载的主要著作是() A.《张子正蒙注》D、《太极图说》 B.《四书集注》E、《正蒙》 C.《大学解》 8.下面哪些观点属于二程() A.天即理D、心即理

B.理先气后E、理依于气 C.理本气末 9.陆九渊对“格物”的理解是() A.到那般所在D、实际接触物 B.正物E、减担 C.穷理尽性 10.戴震对理的规定有() A.真理D、分理 B.条理E、整理 C.情理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在括号之后根据自己的判断打√或打×。每题2分,共20分) 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学说。() 2、墨提出了性恶论的思想。() 3、孟子的哲学思想是相对主义。() 4、王充提出了重效验的理论。() 5、郭象著有《崇有论》。() 6、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是玄奘。() 7、八识说是法相宗的主要思想。() 8、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9、王守仁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良知”。() 10.王夫之坚持心外无理的观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克己复礼 2、天人感应 3、明心见性 4、心外无物 5、以理杀人 四、简单问答(每题8分,共24分) 1、荀子天人相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述佛教的主要修持方法。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中国哲学史 自己整理,全靠编,选择背,请给我点赞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 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三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忠恕”之道。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3.“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所谓的“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所谓“恕”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迫他人接受。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 意义: 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特点: 其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周礼是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特点二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主动的。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其特点三是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说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二、墨子的兼爱思想

大一管理学期末考试样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管理的核心是( D ) A.决策 B.领导 C.激励 D.处理好人际关系 2.霍桑实验的结论中对职工的定性是(B ) 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 3.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 A ) A.科学管理理论B 行政组织理论C.行为科学理论D.权变理论 4.直线型组织结构一般只适用于(B ) A.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B.没有必要按职能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C.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中型组织D.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大型组织 5.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的是(D ) A.人和物的因素 B.信息与环境 C.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D.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6.专业化管理程度高,但部门之间协调性比较差,并存在多头领导现象.这是哪类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B) A.直线制 B.职能制C直线职能制D.事业部制 E.矩阵制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权变理论是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来的. (×) 2.需求层次论是激励理论的基础理论。( √) 3.决策最终选择的一般只是满意案,而不是最优案。( √) 4.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 管理幅度应该适当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 √) 5.冲突对组织都是有害的,冲突管理就是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冲突. (×) 6.管理的效益原理认为:管理工作都应该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和消耗,获取最大的收益. ( √) 7.最小后悔值决策法中的后悔值就是机会损失值. ( √) 8.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公平感觉取决于其每次的投入与报酬之间是否对等. (×) 9.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更加倾向于坦率的和直接的交流式(×) 10. “萝卜加大棒”是泰勒制的管理信条。( √) 三、多选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AD ) A.自然属性 B.艺术性 C. 科学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2.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 ABEF ) A.计划 B.组织 C.指挥 D.协调 E.领导 F.控制 3.管理的主要技能包括( ACD ) A.人际 B.诊断 C.概念 D.技术 4.电子会议决策法的主要优点有( ACD ) A.诚实 B.先进 C.匿名 D.高效 5.目标管理的特点包括有( ACD ) A.以目标我中心 B.格监督 C.自我参与D自我控制 6.控制工作的基本工作容包括(ABC ) A.确定控制标准 B.衡量工作绩效 C.纠正工作偏差 四、简答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现简述如下: (1)、战略管理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人本管理的思想得到极大的丰富的发展;

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复习指南

首先,我需要重申的一点就是,考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是“志愿”,这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立身之本,即夫子所谓“十有五而志于学”,“志”最重要。如果你果真立志考上中国哲学的研究生,那么,本科专业的问题,可以暂且放在第二位。 其次,我需要说,尽管“志愿”为最重,专业放第二,但因为这毕竟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所以本专业与跨专业还是有所区别的,本专业的同学经过四年的专业内的学习,很多专业知识与答题思路等都已经熟络,所要做的就是根据南京大学的要求进行复习、巩固,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打好基础,现熟悉并进入该专业的领域中,学会用中国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我本人的本科专业是对外汉语,文史哲不分家,所以跨专业不算太大,加之对于传统文化有着素来的兴趣,所以也易于上手。即便如此,我也是一步一步先进行基础的阅读,再慢慢熟悉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路而展开复习的,这个过程对于所有跨专业的同学都很重要。顺便说一句:考研公共课自然不用说,全国统考,大家都用一本大纲,但专业课每个学校的侧重点和考试风格都不一样,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及时抓取你所报考学校学员的信息很重要,如果跨考可能难度就更大,我在北京爱考机构的专业课辅导老师就是在读的研究生助教,信息量自然不用说,连复试导师喜欢听啥都能知道,不用有那些后顾之忧,我才可以踏踏实实安心背书,在分数上下硬功夫。 接下来,就说一说具体的复习问题。 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的考研,大约算来还有10个多月的时间,时间是完全充分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复习的过程应该是先松后紧的,但这个“先松”也要有个张弛之度,我的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一般来说,我建议大家可以把复习阶段这样划分: 第一阶段,现在——本学期末。重点:英语(单词、阅读)、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二阶段,暑假。重点:英语(加入作文)、中国哲学史部分(系统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阶段,开学——国庆节。重点:英语、中国哲学史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第四阶段,国庆节后——11月中旬。加入政治的复习。 第五阶段:11月下旬——考前。冲刺阶段、查漏补缺。 我的考研历程大约就包括这五个阶段,也是我给各位的建议,当然,我的建议并不代表一种规律,但我以为这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毕竟其效果是可观的。接下来,我会根据现阶段的情况,重点给大家说一说第一阶段的复习要点,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艰苦的,在最后实现考试顺利的总目标下,需要“跬步”来积累,所以这一次我只详细说明第一阶段,也是打好基础的最重要之阶段。对于基础差心里没底,复习摸不着头绪的同学可以报个专业课辅导班,辅导班也要慎重选择,不靠谱的更会雪上加霜,北京爱考的专业课辅导口碑就不错。会根据你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给你安排在读的研究生助教来讲课(都知道学校老师不能出来讲课吧,所以信息量最大的也就是导师的研究生了) 一.关于英语: 我的英语分数很一般,所以并没有很大价值的建议,好在英语的攻略和各种经验在网上或是现实中都是最多的,各位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咨询都不难找到复习的方法。我在这里只是简略的说几句关于英语的忠告,有些曾是前辈学长、学姐给予我的: 1.英语没问题,考研就没问题。——这句话有些绝对,学中哲的恐怕都不喜欢说这么绝对的话,但这无妨于一个事实,那就是英语确实很重要。这不合理,却是国情,现阶段,我们的考研复习必须把英语放在特殊的位置,保证55分的分数线。 2.英语的复习最关键在把握单词与真题。——这是复习考研英语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学期英语复习的重点也是单词,背单词需要不辞辛苦,若能背熟考研单词中的绝大多数,最后应付考试应当是不成问题的。真题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我这里不详细讲了。单词的参考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

大一管理学期末考试题[1]

一、 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管理的核心是( ) A.决策 B.领导 C.激励 D.处理好人际关系 2.霍桑实验的结论中对职工的定性是( )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3.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 ) A.科学管理理论 B 行政组织理论C.行为科学理论 D.权变理论 4.直线型组织结构一般只适用于( ) A.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 B.没有必要按职能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 C.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中型组织 D.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大型组织 5.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的是( ) A.人和物的因素 B.信息与环境 C.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D.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6.专业化管理程度高,但部门之间协调性比较差,并存在多头领导现象.这是哪类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 )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E.矩阵制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权变理论是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来的. ( ) 2.需求层次论是激励理论的基础理论。 ( ) 3.决策最终选择的一般只是满意方案,而不是最优方案。( ) 4.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 管理幅度应该适当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 ) 5.冲突对组织都是有害的,冲突管理就是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冲突. ( ) 6.管理的效益原理认为:管理工作都应该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和消耗,获取最大的收益. ( ) 7.最小后悔值决策方法中的后悔值就是机会损失值. ( ) 8.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公平感觉取决于其每次的投入与报酬之间是否对等. ( ) 9.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更加倾向于坦率的和直接的交流方式 ( ) 10. “胡萝卜加大棒”是泰勒制的管理信条。 ( ) 三、多选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 A.自然属性 B.艺术性 C. 科学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2.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 ( )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解释 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岀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岀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岀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 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弓I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 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

中国哲学史习题

2004级近现代中国哲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明夷待访录 六经皆史 新学伪经考 俱分进化论 物竞天择 群己权界论 新民说 古史辨 新唯识论 新理学二、分别对下列二段语录作简单的分析(每小题12分,共24分)1、 子贡不欲人加诸我,自立自由也。无加诸人,不侵犯人之自立自由也。人为天之生,人人直隶于天,人人自立自由 人各有界,若侵犯人之界,是压人之自由自立,悖天定之公理,尤不可也。(康有为)2、 近世言汉学,以其文可质验,故讆言无由妄起,然其病在短拙。自古 人成事以外,几欲废置不谈。汉学中复出今文一派,以文掩实,其失则诬。(章太炎)三、论述题(26分)分析王国维哲学思想中“可爱”与“可信”的矛盾。04级中国哲学史期考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论六家要旨》的作者是 ,其中所说的“六家”是指 、 、 、 、 、 等先秦以来的六大哲学流派。 2、用以概括《大学》思想的三纲领指 、 、 ,八条目指 、 、 、 、 、 、 、 。 3、董仲舒认为思想家应该“ ,明其道不计其功。” 4、两宋时期道学四大流派分别指 、 、 、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 、 二程、张载、朱熹。 5、张载又被称为 先生,他所讲的“为 ,为 ,为 ,为万世开太平。”被看作是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共同追求。 6、东汉王充的主要哲学著作是 ,《论衡》其宗旨是“疾虚妄”。 7、《孟子字义疏证》是清代著名学者 的哲学代表作。全部高互作用护装置

二、标点下列哲学文献,并评论其思想(每题12分,任选5题,共60分)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 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 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 语·颜渊》) 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 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 4、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 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 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 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 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 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5、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 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 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 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 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 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 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 (《韩非子·解老》) 6、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 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 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 自行自成佛道(慧能:《坛经》) 7、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 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

大学管理学期末重点复习

复习纲要 名词解释 1、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综合定义:管理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的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三类10种 (1)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3、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规划。它是人们主观对客观的认知过程。包括5W1H( What to do it ? \ Why to do it ? \ When to do it ? \ Where to do it ? \ Who to do it ? \ How to do it ? ) 理解计划的含义:计划是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计划是一个连续的行为过程、计划是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计划需要修正 4、目标管理:设定管理者和员工双方认可的目标并使用这些来评估员工绩效的一个过程。 5、宏观环境(PEST):是分析宏观环境的一种工具,通过政治要素(Politics)、经济要素(Economics)、社会要素(Society)、技术要素(Technology)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 6、SWOT分析:是对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析 内部环境: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 外部环境: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 7、统一指挥:形成等级链:包括等级链必须是连续的,不能中断;任何下级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共79题,79分) 1、(C)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A、德里达 B、吉登斯 C、萨特 D、罗森贝格 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D)年召开一次大会。 A、四 B、三 C、二 D、一 3、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于(B)召开。 A、 1994年 B、 1995年 C、 1996年 D、 1998年 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D)。 A、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B、把马克思的理论同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理论区分开来 C、从德国实际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 D、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与时俱进的品质 5、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和(D)的错误观点。 A、米海洛夫斯基、卢卡奇 B、米海洛夫斯基、李卡克内 C、卢卡奇、倍倍尔 D、李卡克内西、倍倍尔 6、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指的是(C)。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马克思主义信仰

精选文库 C、马克思主义方法 D、马克思主义结论 7、(D)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C)。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无产阶级 D、资产阶级 9、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B)。 A、在时间上的开放性 B、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C、是封闭的 D、具有阶级属性 10、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C)。 A、《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B、《共产党宣言》 C、《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 D、《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1、下面不属于科拉科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的分歧的是(D)。 A、自然主义进化论与人类中心说的分歧 B、知识的技术观和实践的认识论之间的分歧 C、无限进步论与革命末世说之间的分歧 D、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12、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C)。 A、考斯基 B、郎兹胡特 C、阿尔都塞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题: 儒家部分: 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 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 为仁由己: 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P33 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 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P34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 ,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 ,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P92 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荀子首先承认 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 心。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P174 荀子以“当薄其类” 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2、简述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3、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什么? 4、领导者合理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简答题参考答案(每题5分,共20分)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因此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2、简述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 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3、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 4、管理幅度原则。 5、统一指挥的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3、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什么? 经济效益原则; 任人唯贤原则; 因事择人原则; 量才使用原则; 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4、领导者合理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学用人的艺术。知人善任;量才适用;用人不疑。 2、有效激励人的艺术。 3、适度治人的艺术。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 C )。 A、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

南开大学中国哲学

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完备学习计划

前言: 对于考南开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同学而言,首先应该了解这一学科的特点。整体来说,南开大学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是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逻辑条理清晰的把一些基础哲学问题或命题阐发出来,这是你的高分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准备学校推荐的基本书之外,还有广泛涉猎,相关的专著和论文,加深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思想深度。这里要充分利用历年的专业课真题,如果经过充分的准备,相信考取南开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并不难。 一、专业信息介绍 1、院系专业信息,包括就业、导师、科研情况 学校简介: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跻身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南开大学正以建校90周年为契机,继续坚持南开道路,发扬南开品格,光大南开精神,坚持“求精求强、注重特色”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强势学科、教育质量提升、科研创新、服务滨海、国际化六大战略,即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南开哲学系最早成立于1919年,重建于1962年,是一个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的专业。目前,我系哲学专业具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部人才培养层次,是国内哲学学科仅有的7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拥有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两个天津市重点学科,整体学科实力在国内哲学界居于先进行列。 与我系合署的有社会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中心、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发生与比较认识论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目前该系承担国家、教育部及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十项,科研成果众多。近年来该系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百余种,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有50多个项目荣获国家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0年7月,南开大学哲学系更名为哲学院,赓续传统,又开新篇。 具体专业:中国哲学在南开哲学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是传统的强势学科,现在是天津市重点学科。研究方向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与文化,中国佛教哲学等。除了在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国精神系统研究等方面继续保持领

中国哲学史试题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阴阳: 本义是指日照的相背,后用以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气或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 二五行: 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说明,周太史史伯提出了“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命题”。 三四端: 孟子的用语,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理、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正是由于“四德”是由“四端”发展而来,而“四端”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见,孟子是一个先验道德论者。 四白马非马: 公孙龙的用语,“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看到了“”和“白马”两个概念的区别,但否认了两者的联系。这是他多元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形而上学逻辑思想,否认概念之间的联系。 五参验 韩非的用语,强调必须考察认识、言论与客观事物和规律是否符合,才能确定是非,只有比较各种言论、判断,才能确定哪种言论或判断是正确的。 六兼爱: 兼爱学说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基本内容的。墨子认为社会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之间不能相爱。墨子将他的兼爱也称仁义,注重效果以利人作为具体内容的,体现其功利主义原则,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以注重主观动机的忠怒为仁。君子小人都可以通过兼爱大道仁。 “兼”是“天下之大利”所产生的根源,墨子主张“为彼犹为己也”,冲破了旧的宗法关系,认为爱人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别”。兼爱思想代表小生产者的要求,具有进步作用但所谓兼爱实际上也是主张所谓人类之爱的一种抽象形态,其根本出发点仍旧是从观念出发是不能实现的。 七三表法: 墨子的用语,“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国家百姓人民之力”,是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出发,提出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1、有本之者,即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标准,2、有原之者,即以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3、有用之者,即以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 八坐忘: 庄子认为:“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彻底忘掉自己,从而消

中国哲学史重点.

目录 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 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 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