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大一课程重点整理

《财政学》大一课程重点整理
《财政学》大一课程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copyright@echoheuibe

0导论

1.政府有机论

将社会视为自然的有机体,每个人都是这个有机体中的一部分,政府是有机体的心脏,据此,个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有意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政府(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2.政府机械论

将政府视为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人为创立的东西,个人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主体,个人是社会的基础。

契约国家论

3.公共活动的种类

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规制

4.公共部门

是公共活动的重要经济主体,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等。

1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

1、帕累托最优(联系:帕累托改善)

在既定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下,资源重新配置已无法做到在让任何一个人的处境改善的同时,而不使他人处境变差的状态。、

2.卡尔多效率(联系:卡尔多改善)

收益能够弥补损失。即如果一个人的状态由于变革而变好,因而它能够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整体效率得到改善。

3、功利主义标准

整个社会福利是每个人的效用之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即总福利的最大化或平均福利最大化。(相同收入)

4、罗尔斯标准

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取决于该社会处境最差的那个人。

5、公共产品

1)【定义】

2)特征:非竞争性: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在有效覆盖范围之内,任何人都能消费此产品

3)搭便车:人人都不想出钱,但又都享受公共产品的好处,导致公共产品不能充分有效提供的现象

6、外部性

1)【定义】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者成本影响。

2)分类:正外部性,负外部性

出现外部性问题的原因: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不一致。当边际个人收益<边际社会收益——好东西提供的少——正外部性;边际个人成本<边际社会成本——坏东西提供的多——负外部性

7、自然垄断

1)【图示】

2)【定义】

8、信息不对称

1)风险和不确定性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2)逆向选择:是因为信息的事前不对称。在签订合同或者从事交易之前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某些特征被隐藏,而导致的相关经济主体做出与交易另一方的期望截然相反的选择。

道德风险:在合同签订之后的一些不可观察的行为,这些行为是合同另一方不希望看到的本来可以避免的行为

9、社会分配不公

在市场经济下,社会分配不公状态本身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但是整个社会往往要求分配的公正,这是市场所无法做到的。

10、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即宏观经济不稳定,一般体现在物价剧烈波动、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率波动太多等。

11、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

1)资源配置(5~8)促进资源在两个部门、公共部门内部的有效配置

A.公共产品(搭便车):公共部门主要提供

B.外部性:外部性内部化。具体措施:对负外部性征税(庇古税),使私人边际成本

=社会边际成本;对正外部性进行补贴,使私人边际收益=边际社会收益;对负外部性进行管制。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0,那么资源市场交易必然能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

C.自然垄断:限价,进退出行业管制

D.信息不对称:行业协会制定标准,各方的承诺,信息发布

2)收入分配(9)按照社会认可公平标准,通过公共支出、收入、规制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理论支持: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在所有消费者的偏好为凸性以及其他条件下,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初始配置调节之后经由完全竞争市场来实现。福利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3)稳定经济(10)通过税收、国际收支等手段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目标。

2公共产品

1、庇古模型【数学推导】

个人对公共产品消费的边际效用=纳税的边际负效应

2、鲍温模型【数学推导】

1)私人产品的供给:价格是给定的,P不变=MC,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个人需求曲线的横向加总

2)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是给定的,每个人都消费相同数量(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个人需求曲线的纵向加总(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是虚拟的)

3、林达尔模型【数学推导】

最佳条件:每个人愿意承担的成本份额之和为1

考虑了政治因素,找出民主社会公共产品提供的合理水平以及如何分担其成本——税收(与政治权利大小有关,讨价还价,协商

当两个人的需求曲线相交为一点时

4、萨缪尔森(一般均衡模型)【数学推导】

P48 均衡条件:消费上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生产边际转换率MRS1+MRS2=MRT

5、公共产品提供困难

1)原因:个人的偏好不易揭示,搭便车严重

2)类囚徒困境:选择不合作的人越多,“搭便车”问题过于严重,公共产品就不能充分

有效地提供出来,结果是所有人的利益受损。

(公共产品私人提供、实验经济学略)

3 公共选择

1、公共选择

1)【定义】公共选择又称集体选择,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种理论

2)研究的方法论: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政府机械论;经济人;交易政治

2、直接民主制

集体决策中所有相关利益的人都可以直接参与投票决策的制度。

3、一致同意规则(一致性规则)

1)【定义】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中,只有在所有人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一个人反对的情况下,才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每一个决策者都拥有否定权。

2)特点:帕累托改善的选择;参与者平等的选择;避免搭便车;交易成本高

4、多数同意规则

1)【定义】指一项集体决策方案中,支持或者认可的人数最多才能实施。

2)特点:部分人利益受损;多数人专政;少数人不热心参与;交易成本低容易做出决策;可能的多种选择结果——投票悖论;可能存在投票交易无法表达个人偏好

5、投票悖论

在多数同意规则下,因投票次序不同而导致的投票结果不一样

6、阿罗不可能定理

1)【定义】在民主社会中,不可能找到一种投票程序,使之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次序的影响并尊重每一个人的偏好。

2)阿罗提出的标准:帕累托最优;非独裁;理性;无约束域;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7、单峰定理

如果所有选民的偏好都是单峰的,那么投票悖论就不会出现(单峰:偏离峰,效用下降双峰:偏离峰,效用先下降后上升)

8、中间投票人定理

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多数同意规则下,投票的结果正好是中间投票人的偏好。

中间投票人:他们的偏好正好处于所有投票人偏好中间的位置

空间竞争模型,解释了金融中心和商业街的形成现象

9、间接民主制下的经济主体

1)投票人PR-C>0

2)政治家:从投票人中分化出来,专门代行全部投票人职责的人。(布雷顿模型,讨好中间投票人)

3)官僚:公共雇员

尼斯凯南官僚模型【图示】:政府中的人员的薪金,特权及本身的声誉,都和政府预算的规模有关,所以官僚利益最大化,需要预算最大化来实现

解释了为什么政府支出一直增加

4)利益集团

奥尔森利益集团理论:每个人都有扩大集团的倾向吗?付出的成本与收益不相称,作为理性的个人,都不会为集体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或较多的行动。

集体利益可分为相容性的和排他性的。利益集体在为追求前者时时相互包容的,而在追逐后者时是相互排斥的。相容的利益集团在集体行动中仍有“搭便车”要通过“选

择性激励”来解决。

铁三角:议员批准,官僚实施,利益集团获利

5)其他人:新闻记者,法官,专家

10、寻租

1)【定义】为维护既得利益或者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一般通过行政法律手段

与DUP活动的区别:DUP耗费实际资源,却没有任何产出

2)【寻利创租】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追求新增的社会经济利益,提高社会福利3)特点:经济资源配置扭曲,阻碍更有效的生产;浪费资源,无效率;导致其他层次的寻租活动政府部门为了对付寻租者的游说与贿赂,需要时间和精力反击4)合法寻租:企业向政府争取优待,利用特殊政策维护独家垄断;非法寻租:行贿和走私

5)三个层次:争取特许权;争取官员职位;争夺超额收入

6)设租:政府利用权力规定某活动只能经过政府的批准。

4公共支出理论

1、公共支出

1)【定义】直接公共支出:通过公共部门预算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支出;间接支出:政府执行大多数规章制度和法律,导致的私人部门的支出

2)分类:略

2、瓦格纳法则

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不断增长的,随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相应扩大。

3、时间形态模型(梯形渐进增长论)

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增加,税率不变,税收也会自动增加,公共支出规模不仅会随着GDP的增长而绝对增长,而且由于累进税制的存在还会呈现相对增长的态势。进一步看,在正常时期就有内生增长趋势,在特殊时期公共支出的逐渐上升曲线会受到影响而改变。

集中效应和意识效应

4、马斯格雷夫“发展型”增长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总投资占GDP的比重增加时,公共部门投资占GNP的比重却下降了。一旦经济转向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的主要目的将由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转向教育卫生福利支出。

5、非均衡增长模型

1)两个部门:进步部门和非进步部门。进步部门:具有规模经济技术革新优势。生产率高,劳动作为工具使用,可以用资本替代劳动,而不影响产品的性质。非进步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是最终产品,劳动量减少则性质改变。

2)为防止劳动力从飞进步部门流向进步部门,非进步部门不得不把工资率提高到与进步部门相当的水平。公共部门:非进步部门;私人部门:进步部门3)【数学推导】

6、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计算or案例分析】

1)原理: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收益

2)方法:净现值标准;收益-成本比率标准;内部收益率标准

5购买性支出

1、教育支出

1)教育是带有正外部性的私人产品

2)教育补助方式【图示】:学费补助、收入补助、定额补助

A、学费补助:公共部门补助学校,学校因此降低学费。从而更多人有受教育机会

B、收入补助:公共部门补助家庭,提高收入水平,以相应改善他们教育消费能力

C、定额补助:让公民享受一定数额的免费教育,主要是义务教育

6 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制度

1)【定义】公共部门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收入未达到应有水平、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陷入贫困的公众,以货币或实物形式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2)原因:信息不对称;短视行为;节约成本

3)类型:福利型、保障型、国家型、储蓄型

2、筹资机制

1)现收现付:一个时期内社会保障收入全部用于支付社会保障支出

2)基金积累:建立个人账户,个人和企业的缴费直接记入个人名下,待到符合条件时,个人可以支配该账户基金。

3)混合制收入:一部分用于支付当期保险金,一部分投资于政府管理基金。

4)名义账户制:类似个人账户,以缴费数额为依据,考虑国民收入增长、工资增长、物价指数等指标,政府国定一定的收益率,再据此支付。

3、给付标准

1)受益确定制:预先规定标准,不论缴费贡献

2)缴费确定制:个人账户积累,期末还本付息

3)混合制:兼有

4、中国体系

1)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

2)社会救济:保障最低生活需求

3)社会福利:不限于基本生活需要,进一步的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

4)社会优抚:褒扬抚恤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补贴

1)【定义】政府为了某种特定的政治目标,向家庭、企业或个人提供的补助和津贴(收入再分配,稳定市场价格)

2)分类: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偿、财政贴息、税式支出

7税收理论

1、税收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税制要素

1)纳税人(负税人,扣缴义务人)

2)征税对象(最区别标志,计税依据:从价,从量)

3)税率(应征税额/征税对象,比例税,定额税,累进税)

4)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纳税地点,违章处理

3、税收分类

按征税对象:流转税(商品税)(按商品的流转额和非商品的营业额,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印花税)。其他分类方法略

4、税制结构

1)【定义】指一国税制中各税种的组合状况,反映各税种在税收收入体系中的地位2)分类:单一税制、复合税制

发展中国家:商品税:财政收入的原因,商品税税基广,可保证政府收入的稳定性;征收的原因:容易征收

发达国家:所得税:宏观经济调控:所得税-自动稳定器;公平贫富差距的原因

3)形成原因:财政收入、税收征管、宏观经济调控、收入再分配

5、税收原则

1)亚当斯密

平等(按收入多少),确实(固定),便利(便于纳税人纳税),节俭(征税费用低)2)瓦格纳

A、财政收入(充足,保证财政支出的需要,弹性,岁财政支出变化而增减)

B、国民经济(税源,保护资本,对所得收税,税种,对不易转嫁的征税)

C、公平正义(普遍,每个人都应纳税,平等,累进税率)

D、税务行政(确实,便利,节俭)

(垄断资本主义,矛盾,守夜人——干预经济)

3)现代税收原则

税收的基本功能:组织财政收入,确保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需财力

A、财政(充足,弹性)

B、稳定(稳定宏观经济)

C、效率(税收总量体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对经济活动损失最小,征收成本最小)

a.效率损失【图示】:超额负担,给纳税人带来的超过税金的损失(商品税有,所得税无)

b.课税带来收入效应【图示】(无效率损失,相对价格不变,收入变化对个人福利的影响),替代效应(收入相对不变,因相对价格变化对.....)总额税没有替代效应,如人头税,不会损失效率单会带来对公平的负面影响。

c.中性税收:税收尽可能不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使超额负担最小、税收的成本:

d.税收成本包括征税成本(政府耗费的财力人力)遵从成本(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所发生的费用)

D、公平(利益原则,按受益多少,能力原则,按支付能力大小)

6、税收负担:

整个社会或者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款

7、税负转嫁【图示】

1)【定义】纳税人将自己应缴纳的税收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弹性越大,越平坦,纳税越少,越不容易转)

2)分类:

A、普通方式:前转(提高价格),后传(压低原料价格),混转,辗转(多次)

B、特殊方式:

a.税收资本化:指应税物品,一般是房屋等具有长期收益的资本品在交易时,买主将物品预计到的未来税款,按一定贴现率折成现值,从买入价格中做一次性的扣除,实际上卖主承担税款,后转

b.消转:用降低瞌睡品成本的方法来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弥补

8、最优商品税——拉姆齐法则:

1)【定义】如果商品税是最优的,那么税额的少量增加会引起全部商品的需求量的同比例的下降。

2)弹性反比法则:税率与需求价格弹性成反比T1/T2=E2/E1

3)衍生法则:克里特黑格法则:对与闲暇互替的商品征低税率,与闲暇互补的商品征

高税率

9、最优所得税

1)埃奇沃思模型:实行累进程度很高的税率结构

2)维克瑞和莫里斯:所得税率结构:倒U型,即最高边际税率为0

10、税制设计理论

1)在最优税收理论基础上,考虑征管成本和遵从成本,加以改善

2)真实最优税收:最有商品税:比例税率;最优所得税:不变的边际税率;最优税收组合:商品税加所得税

8-10中国税制【案例分析】

1、商品税(流转税)

1)【定义】是指对商品的流转额和非商品营业额课征的各种税的统称。

2)商品流转税:在商品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由于销售或购进商品而发生的货币金额。

3)非商品的营业税:非商品交易的各种劳务而发生的货币金额。

4)分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5)特点:税收负担的间接性,容易转嫁(税收负担的间接性);对市场活动影响直接;具有累退性;税收征管相对简便;收入较为稳定

2、增值税【营改增】

1)【定义】是以商品和劳务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钟商品税。其课税依据是课税商品或劳务在产销的每一阶段的新增价值。

2)周转税:在商品流通的所有环节进行征税,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税收收入有保证,缺点是严重影响经济效率(鼓励全能厂,抑制现代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需的专业厂的发展)

3)分类:生产型(购入固定资产不扣除,不扣折旧)收入型(只扣除固定资站折旧)消费型(扣除购入所有金额)前者保证政府收入,后者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4)计算方法:抵免法:销项税--进项税(销项税=销售额*税率)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税率(不减进项税)

5)优点:避免重复征税,更加符合税收中性原则,不损害市场效率,财政收入稳定。缺点:征收中不得不允许多种减免和扣除,影响经济效率;广税基的增值税无法解决间接税的累退性问题;征管难度最大

3、营业税【营改增】

1)【定义】指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以及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

2)营改增:原因:①避免重复征税,减轻税负②对企业组织形态的影响为中性,不会影响专业型企业组织形态,符合现代社会专业分工日益细化的趋势,有利于就业和社会发展

③鼓励投资,推动经济增长④形成纳税人之间的自动勾稽效应,自动控制逃税行为

4、消费税【十八大消费税改革】

1)【定义】是在对商品普遍课征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消费品的流转额课征的一种税

2)改革建议:①把生产环节征收的消费税转移到消费环节,并划归地方税种②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税率,进一步发挥消费税对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的调节力度。

3)改革原因:①对冲“营改增”造成的地方减收②有助于促进地方政府转变行为模式,不再单纯依靠投资,而注重对消费领域的开发,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③促进节能减排,引导理性消费④加大消费税的收入调节分配力度

5、关税进口关税,出口关税财政关税,保护关税

6、所得税

1)【定义】所得税是政府对所得额征收的税。关于所得的定义,有“来源说”(可以获得固定性收入的永久性来源)和“净增值说”(实际消费额加财富净增加额)2)特点:①以一定的所得税为课税对象②体现税收公平的原则③应税所得额的计算通常较为复杂

3)类型

i.分类所得税;针对不同性质的所得征税,不同的税率;

优点:征收简便,税源易控,可有效地防止偷逃漏税行为;缺点:不能按纳税

能力原则课税,难以实现均平社会财富的目标。

②综合所得税:将不同性质的税合并综合征收

优点:能够量能课税,公平税负;缺点:需要纳税人服从程度高,稽征机关征

管手段先进且工作效率高

③ 分类综合所得税:先按分类所得税课征,然后再对个人全年总所得超过规定数

额以上的部分进行综合加总,另按累进税率计税。

优点:既能量能课税,又使征收便利

4)演变过程:从临时税发展成永久税;从比例税发展到累进税;从分类所得税发展到综合所得税。原因:收入多样化,难以区分;分类——难以按实际纳税能力纳税,不利于公平

7、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比例税率

8、企业所得税:

1)分类:企业所得税(各类企业都征收)公司所得税(只对公司征,对于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只收个人所得税)前者有利于企业间税负公平,但对个人独资企业的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的界定有难度,后者公司企业与个人企业税负不均,易导致不公平竞争,公司所得税和股东分红时的个人所得税有重叠征税问题。

2)公司所得税的基本结构:

3)公司所得税税基(以利润形式出现的)应税所得额,税率,激励措施

4)降低公司所得税(税收杠杆):①直接降低税率②缩减税基③提供投资税收减免5)为什么对公司征税:①公司是独立的整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②公司应为其特权付出代价③防止避税

5)公司所得税的经济效应:

①对资本配置的影响:资本由公司流向非公司,非公司增长速度快;资本在公司内部由重税企业——轻税企业

②对投资的影响:对边际收入征税,使边际收入下降;对某些资本项目减免,使资本的边际成本下降;如果边际收入下降的幅度>边际成本下降的幅度,减少投资,市场失灵

③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减少股息的发放;更偏向于债务融资(因为可以从所得税中扣除,而增股筹资不能),破产风险大

6)所得税税负转嫁:

目标:利润最大化,不转嫁

鲍博尔:销售量最大化征税,Q下降,——导致P上升,消费者承担,r若W下降,劳动者承担

哈伯格:所得税主要部分由公司承担,但也可以转嫁一部分

7)税制:

纳税人:居民企业——管理机构在中国

非居民企业

9、社会保险税

1)【定义】以工薪所得为课税依据征收的并且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的专门用途税

2)特点:①目的税②累退性③对工资征收的税纳税范围广泛,征收简便

10、财产税【房产税、税负转嫁问题】

1)分类:一般财产税(某一时点所拥有的全部财产)特别财产税(特别选定的某些财产)财产转移税(对财产所有权变更征收)

2)优点:①符合税收的有支付能力的原则②有助于提高财产的利用效率③有助于公平,难以转嫁

3)缺点:①纳税能力难以揣度——无形资产测度难②难以成为普及型的税收③收入弹性小,不能随财政需要变化④有碍于资本的形成

4)房产税:要有良好的税基评估技术,在推行过程中结合公共政策是叫,考虑民众的反应,采取稳步推进的改革战略

11、土地税

分类:土地财产税(财产税)土地所得税(收益额)土地转移增值税和土地定期增值税12、遗产税

1)开征原因:①促进社会公平②激励作用③健全税制④促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

2)分类:总遗产税制:先税后分;分遗产税制:先分后税;混合遗产税制:扣除部分后征税,分后再税

13、资源税【从量改从价】

1)分类:资源生产税资源消费税(原因:税基广,筹集财政收入

2)从量税:对发达省份(需购入资源)有利

大学思修考试重点整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要点 绪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科学内涵:(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灵魂,核心)(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主题)(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精髓)(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基础)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的涵义与特征?P21 (1)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特征:目标性现实可能性超前性阶级性时代性差异性实践性 2.信念的涵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 理想信念的作用: 宏观:(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微观:(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2)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4.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5.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P32 6.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P34 7.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2)坚定的新年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P36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主精神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 3.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4.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5.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团结统一。(3)爱好和平。(4)勤劳勇敢。(5)自强不息。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国古代民族精神,更要弘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7.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的内涵:(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4)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弘扬时代精神:(1)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世界观与人生观P64 世界观: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世界观决定人生观。(2)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人的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生目的涵义及作用P65 (一)涵义: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二)作用:(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3.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影响人生态度的因素:认知情感意识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端正人生态度:认真务实乐观进取 否定人生态度:拜金享乐个人主义 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 4.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5.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么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观点。 6.价值观的内容:1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目标价值,2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关于价值的评价标准。 7.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8.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9.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1)自我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2)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表现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10.联系: 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6. 人生价值的标准: (1)根本尺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基本尺度: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7. 人生价值的评价:(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8.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应对心里问题的科学方法。(3).合理调控情绪。(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9.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功能:(1)主要: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现实),调节功能(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时间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2)其他: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2)社会注意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1)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3)结合实际。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科学内涵: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的规范和表达。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1)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2)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4.“八荣八耻”的内容

最新财政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学本科专业财政学模拟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财政补贴: 2、课税对象: 3、税负转嫁: 4、国际重复征税: 5、分税制: 二、不定项选择题(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大写的英文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下属于我国现行税制的行为税的是() A、城市维护建设税 B、土地增值税 C、耕地占用税、 D、屠宰税 2、增值税纳税人是() A、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C、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D、出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 A、工资、薪金 B、生产经营所得 C、稿酬、利息 D、偶然所得 4、以下税种属于价外税的是() A、营业税 B、关税 C、增值税 D、消费税 5、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哪一税种为第一大税() A、财产税 B、流转税和所得税 C、流转税 D、所得税 6、以下不是营业税纳税人的是() A、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 C、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D、在我国境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

7、以下不是影响国债的负担的因素的是() A、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 B、政府即债务人负担 C、纳税人的负担 D、负税人的负担 8、目前,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已经不采用() A、公募法 B、承受法 C、出卖法 D、强制摊派法 9、短期国债一般采用的偿还方式是() A、分期逐步偿还法 B、抽签轮次偿还法 C、到期一次偿还法、 D、市场购销偿还法 10、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有() A、地域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B、居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C、地域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D、只有A是 11、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 A、国有资产投资管理 B、国有资产经营管理 C、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D、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12、国债的特征有() A、有偿性 B、自愿性 C、灵活性 D、权力性 13、我国现行上市国债的发行方式是() A、以差额招标方式向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 A、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销售 B、以定向私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 D、以强制摊派法出售 14、我国分税制的特点是() A、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B、税收立法权属于中央 C、地方有一定的税收立法权 D、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征收管理机构 15、以下属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A、累进的所得税 B、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出

财政学复习要点

财政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①公共产品:特征:非竞争性: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在某种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斥性: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过高。竞争性:是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他人享用。排他性:是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价格后,才能获得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斥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②政府干预私人市场的原因:?纠正不合理的偏好——优值品(汽车安全带、保险)、劣品(抽烟);?关注公平 ③混合产品类型及提供方式:?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如教育、卫生、科技等;?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桥梁、公园、博物馆。?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④国防支出经济效应:㈠带动高新技术发展;㈡拉动需求。 ⑤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ⅰ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ⅱ公平收入分配;ⅲ社会保险属于优值品;ⅳ熨平经济波动,维护社会稳定。 ⑥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⒈经济发展水平: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规模正相关;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也会通过影响经济、利润水平等对财政收入规模产生影响;⒉分配政策和制度: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与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⒊价格因素:物价涨幅低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增加;物价涨幅等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保持不变;物价涨幅高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减少。 ⑦税收要素:纳税人:也称课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缴纳者。课税对象:指课税客体,即对什么进行征税。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采用相同比例征税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大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累进税率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全部税基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那一档税率征税,随着税基增加,税率逐步提高。超额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并分别计算税额,加总后即为应征税额。固定税额:即定额税率,是指按每一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某一固定的税额,即边际税率为零。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开始征税时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应达到的一定数额。免征额:是指准予从征税对象数额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直接税:直接由纳税人负担的税种。间接税:税负容易转嫁给他人。价内税:税款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价外税:税款不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 ⑧现在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两难选择;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充分;弹性;中性——促进经济发展,行政效率:节约;便利——征税费用最小化,公平原则:收益原则:税额与收益大小成正比,能力原则:税额由纳税能力来确定。 ⑨国债:㈠内债:是指政府在本国境内发行的公债,其认购主题是国内法人和本国国民,其债权人包括国内企业、组织团体、居民个人等,一般以本国货币为计量单位。㈡外债:是指政府在境外发行的公债,其认购者可以使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企业、国外金融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等,通常以债权国通货或具有世界货币功能的第三国通货为计量单位。

财政学考试练习试卷及答案

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财政支出中,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并由全体公民共同享受的支出是() A.社会消费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救济支出 D.财政补贴 2、扩大再生产是指() A.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投资 B.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V C.将M中一部分用于社会消费 D.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弥补生产资料的消耗 3、国债最早产生于()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 会 D.社会主义社会 4、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的预算称作 () A.增量预算 B.零基预算 C.复式预 算 D.单式预算 5、现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起始于() A.资本主义建立时期 B.第一次产业革命 C.第二次产业革命 D.20世纪30年代 6、预算管理体制侧重于处理() A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B.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D.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关系 7、经过一个财政预算年度运行后,出现的财政赤字是() A.预算赤字 B.决算赤字 C.公共赤 字 D.赤字政策 8、公共物品主要的提供者是() A.政府 B.市场 C.企 业 D.国有企业 9、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 A.个体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损害 B.个体或单位无偿享有公共利益 C.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利益最大化 D.凭借权力获得好处 10、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于() A.接受捐赠 B.行政收费 C.强制征 税 D.社会成员自愿交纳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预算的组成体系包括() 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中长期预算 D.项目预 算E绩效预算 2、公共物品可分为哪两类() A.纯公共物品 B.大众物品

大一思修考试重点_保过最完整

思修资料 1、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答: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体体现在: 首先,一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同时并存,不可偏废,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 其次,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当人们在追求自我需要满足的时候,如果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这时便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 2、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有哪些? 答: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其次,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因此,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增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 3、理想的作用是什么? 答:理想的作用有:第一,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第二,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三,是人生的力量源泉。第四,是防腐拒变的思想武器。 4、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是什么? 答: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一般可依据三方面标准:一是这种理想是不是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合乎历史的发展方向;二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脱离,是不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三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为社会的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不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 答: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其原因是: 第一,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惟一标准。 第二,社会实践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知识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 第三,社会实践是真理性认识上升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环节。 6、简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 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 第二,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 第三,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 第四,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 此外,谦虚谨慎、务实求真、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也为人们熟悉和实行。 7、试论我们强调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答:为了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首先,人是要有道德的,每一个人都应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再次,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

财政学试卷四

模拟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财政政策的目标?( ) A、资源配置效率 B、收入分配公平 C、经济稳定发展 D、财政监督 2.下列方法中,不能用来治理垄断所产生效率损失问题的措施是( ) A、征税 B、反垄断立法 C、公共定价 D、取消区域间的竞争壁垒 3.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筹集应主要由()承担。 A、农民个人 B、国家财政 C、银行贷款 D、社会集资 4.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量为( )。 A、单个消费者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横向加总所得到的总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点所决定的产品数量。 B、单个消费者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纵向加总所得到的总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点所决定的产品数量。 C、每个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与公共产品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数量的加总。 D、每个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与公共产品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数量中的最大数量。 5. 如果假定各个人收入的边际效应是一个常数,()原则意味着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收取等量的税。 A、比例牺牲 B、最小牺牲 C、均等牺牲 D、以上都不对 6.下述哪种税收方式会直接对收入——休闲的选择产生扭曲性影响( ) A、对资本收入课税 B、对消费品课税 C、对劳动收入课税 D、对财产课税 7.政府在为自然垄断产品定价时,会产生企业亏损问题的定价方法是( ) A、边际成本定价 B、二部定价 C、平均成本定价 D、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定价 8.竞争市场上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的公共定价主要针对以下产品() A、奢侈品 B、耐用消费品 C、高档消费品 D、生活必需品 9.关税依其课税对象的性质属于()。 A、所得税 B、流转税 C、财产税 D、资源税 10.预算外资金的性质是()。 A、财政性资金 B、信用资金 C、企业资金 D、闲置资金 11.政府预算由()负责审批。 A、财政部 B、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各级地方政府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财政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学本科专业财政学模拟试卷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20分) 1、财政补贴: 2 、 课税对象: 3 、 税负转嫁: 4 、 国际重复征税 5 、 分税制: 、不定项选择题(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大写的英文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 30 分) 1、以下属于我国现行税制的行为税的是 A、城市维护建设税 B、土地增值税 C、耕地占用税、 D、屠宰税 2、增值税纳税人是 A、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C、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D、出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 A、工资、薪金 B、生产经营所得 C、稿酬、利息 D、偶然所得 4、以下税种属于价外税的是 A、营业税 B、关税 C、增值税 D、消费税 5、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哪一税种为第一大税 A、财产税 B、流转税和所得税 C、流转税 D、所得税 6、以下不是营业税纳税人的是 A、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 C、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D、在我国境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

7、以下不是影响国债的负担的因素的是 A 、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 B 、政府即债务人负担 C 、纳税人的负担 D 、负税人的负担 8、 目前,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已经不采用 A 、公募法 B 、承受法 C 、出卖法 D 、强制摊派法 9、 短期国债一般采用的偿还方式是 A 、分期逐步偿还法 B 、抽签轮次偿还法 C 、到期一次偿还法、 D 、市场购销偿还法 10、 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有 A 、 地域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B 、 居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C 、地域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D 、只有 A 是 11、 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 A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 B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 C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D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12、国债的特征有 ( ) A 、有偿性 B 、自愿性 C 、灵活性 D 、权力性 13、我国现行上市国债的发行方式是 ( ) A 、以差额招标方式向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 A 、 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销售 B 、 以定向私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 D 、以强制摊派法出售 14、我国分税制的特点是 ( ) A 、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B 、税收立法权属于中央 C 、 地方有一定的税收立法权 D 、 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征收管理机构 15、以下属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 ) () ()

大一思修考试复习重点(2020年九月整理).doc

1、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明确当代的学生成才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的主题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是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的精髓 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的的基础。 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的含义和特征;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3、理想与信念之间的关系: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是,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4、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③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5、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精选)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财政学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公共产品的共同消费性产生免费搭车等行为,决定了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失效或失灵,即市场无法或者基本上无法提供这类产品。 2.瓦格纳法则:瓦格纳认为:“随着人均产出的增长,政府支出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把导致政府支出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3.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即通过公共支出将财政资金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支付。这类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捐赠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5.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指在一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与财政支出之比。6.国家预算:政府预算,也称为国家预算.财政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7.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8.阶梯发展理论:皮考克和威斯曼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这种非均衡增长是在一个较大时期内交替进行的,因而,这一理论主要是通过考察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形态,从这些特定的时间形态中来寻找政府支出增长的根本原因。 9.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分配形式叱,“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10.国债:又称公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式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1.预算管理体制:是指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12.投资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特定的投资支出意味着所投资金不仅可以收回,而且可以得到增值,国家生产性投资都具有这一性质。广义的投资支出还包括国家财政用于非生产性领域的基本建设支出,如行政机关办公楼的兴建.国有医院医疗设备的采买等。 13.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指针对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14.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制定的用来约束人们征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为实现其国家职能和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税收法规.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办法的总称,是国家责成其代理人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大一思修重点笔记以及考试复习要点

期末思修背诵笔记: 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理想信念的作用: #微观上: 引导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宏观上: 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4.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③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5.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答:①首先要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②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在学习上怎么样…在生活上怎么样…在工作上怎么样…*自己补充) 6.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统一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还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在现实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觉得理想遥不可及,甚至有些人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出现这些认识误区的原因,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的看待和处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中,理想是在对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想是现实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在一定条件下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7.中华民族精神的涵(民族精神的基本容16个字)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8.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24个字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财政学模拟试题(四)

财政学模拟试题(四)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税收替代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购买商品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增加不征税或轻税的购买,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代替征税或重税商品。 2.或有债务 或有债务是指由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关键看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由政府来承担。它不是政府完全能够控制的,也不是最终完全转化为财政负担,关键取决于转化的面和概率有多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答案要点:(1)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具有通过分配调整各分配主体的分配利益关系的功能。收入分配职能目标是:实现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公平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第一,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通过市场形成的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率、股息收入等,财政的职能是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第二,规范工资制度:指国家预算拨款的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都应纳入工资总额;第三,加强税收调节: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第四,通过转移性支出,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2.简述政府加大对“三农”投资的背景意义及财政采取的措施。 答案要点:背景:第一,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第二,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目前发展阶段的特殊困难: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长期历史遗留及价格剪刀差形成的城乡差距;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保障发展严重滞后。 财政政策措施:第一,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第二,从2004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第三,大力支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题库及答案

《财政学》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以下各种财政收人形式中,()不属于强制性财政收入。 A.国有企业收人B.规费收入C.税收收入D.债务收入2.()在我国的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 A.行政管理支出B.社会文教支出C.经济建设支出D.国防支出3.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收入。 A.各项税收B.利润C.收费D.债务 4.在我国财政预算收支科目设置上,对于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的处理方法是:()。 A.两者都列入财政支出B.企业亏损补贴冲减财政收入,价格补贴列支 C.两者都冲减财政收入D.价格补贴冲减财政收入,企业亏损补贴列支 5.政府部门为公民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在财政收入中被称为()。 A.使用费收入B.规费收入C.特许费收入D.劳务费收入 6.( ) 的税负转嫁方法是指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的课税,将今后若干年应纳的税款,在所购商品价格中预先扣除,然后再从事经济交易。 A.税收前转 B.税收资本化C.税收后转 D.税收消转 7.公债偿还资金的最终来源主要是()。 A.预算盈余B.发行新债收入C.税收收入D.利润上缴收入8.物价上涨,采用()对财政不利。 A.累进税制 B.比例税制 C.定额税制 D.三种税制都对财政有利9.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 )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B.农轻重C.基建与更改D.工业与农业 10.发行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方式,从()开始。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11.在以下财政支出项目中,用于转移性财政支出项目的是()。 A.公共工程投资B.国防军费开支C.事业费支出D.失业救济 12.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主要是()。 A.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过低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盲目性和失灵现象 C.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差D.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成本过高 13.最能保证财政收入稳定性的收入形式是()。 A.税收B.国有资产收益C.债务收入D.规费收入 14.物价上涨,采用()对财政有利。 A.累进税制B.比例税制C.定额税制D.三种税制都对财政有利 15.从价值形态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A.固定成本CB.可变成本VC.剩余价值MD.以上都不对 16.将下列概念按其范围从大到小排序。() A.国债公债外债B.公债国债外债 C.外债国债公债D.公债外债国债 17.有偿性的财政收入形式是()。 A.税收B.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C.发行公债D.教育附加费18.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