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语法与语言范式_从哲学_心理学到生物学的历程

普遍语法与语言范式_从哲学_心理学到生物学的历程
普遍语法与语言范式_从哲学_心理学到生物学的历程

文章编号:1000-8934(2007)02-0018-05

普遍语法与语言范式

———从哲学、心理学到生物学的历程

代 天 善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普遍语法思想具有悠久的认识论渊源。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人脑初始状态与生俱来的生物属性,语言研究最终会同主流的自然科学统一融合。本文扼要论述了普遍语法从哲学、心理学到生物遗传与进化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作者指出普遍语法不仅改变了传统语言研究的范式,其自身也经历了多个范式的转变,当前提出的“唯递归性假设”就是普遍语法在生物遗传与进化研究基础之上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普遍语法;最简方案;语言进化;语言范式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8-27

作者简介:代天善(1971—

),湖北洪湖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哲学。1 普遍语法的认识论思想溯源

语言学,像所有现代科学一样,经历了许多范式

的转变。1957年乔姆斯基(Chomsky )《句法结构》的出版急剧地改变了这一领域的理论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课题。正是“《句法结构》的火苗点燃了现代语言学的科学革命〔1〕”。生成语法时期之前的语言范式,如行为主义、经验主义、机械论和归纳法优越论等,一时都纷纷驻足观望,一筹莫展。乔姆斯基揭示了语言学中机械论和经验论的谬误之后,先是将心智重新归还给大脑,探索通过语言表征的心智的运行机制,然后提出语言与实现底层机制的大脑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逐步使语言学转变成为一门理论性与解释性的自然科学成为可能。

普遍语法(U G )是乔姆斯基语言研究的理论目标。普遍语法不以具体语言的描写为归宿,而是以具体语言的描写与研究为出发点,探索语言的普遍规律,从而揭示人类心智的本质。普遍语法与个别语法的对立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他们就普遍性与特殊性、共相与殊相之争的思辩无不蕴涵了后来语言共性与个性之争的萌芽。但人们一般认为,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位重要先驱的认识论思想。

首先是《普遍唯理语法》的作者,法国的阿尔诺

(A 1Arnauld )和朗斯洛〔2〕

(C 1Lancelot )。《普遍唯理语法》出版于1660年,又被称为《波尔-罗瓦雅尔语法》。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乔姆斯基在其著述中不断引证该书,对它备加推崇。他声称该书是

其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先驱,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重视,也使这本被人遗忘近200年的语法经典重新焕发了生命。《普遍唯理语法》句法部分的第24章里,作者列举了关于句法的五条普遍原则,说明作者要写的不是一部个别语法,也不是一部局限于某几种语言的语法,而是一部普遍语法,一部就其理论体系而言适用于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该书第9章关于关系代名词中的一个例句,“看不见的上帝创造了看得见的世界”被乔姆斯基一再引用,用来说明普遍语法的某些观点。这个句子由三个命题构成,即“上帝是看不见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世界是看得见的”。乔姆斯基意在表明句子是由命题构成的逻辑体系,他还认为该句隐含了生成语法早期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及其相互转换的概念。

普遍语法思想的另一位重要的理论先驱是洪堡特〔3〕(W 1Humboldt )。在德国近代史中,洪堡特被认为是一位杰出的语言理论家,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他相信“语言是构成思想的器官”。我们不应该把语言视为僵死的产品,而是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将语言看作一种创造。人类具有统一的本性和统一的精神;尽管民族和文化的具体形式纷繁多样,差别显著,它们都只是人类本质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洪堡特追求的是隐蔽在个别现象背后的普遍性。正是从这个高度出发,他透过语言现象,看到了人类语言的一些本质特征。洪堡特把“语言形式”定义为“在心理动作底层的、恒常不变的系统,这种心理动作把有结构的组织连接好的信

8

1第23卷 第2期2007年 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23,No.2

Feb.,2007

号提升为一种对思想的表达”。洪堡特把语言定义为“一个递归的生成系统,其中的生成法则是固定不变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种人类语言的底层,我们都会找到一个普遍的、只表示人所独有的智力属性的系统。

普遍语法在一段时期内成为语言天赋论的代名词,因为乔姆斯基一再认为普遍语法是人脑先天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对普遍语法的研究最终要对人脑物质进行科学探索,因为人脑的初始状态蕴涵了人类一切语言共同的特征。在人们广泛把语言天赋论思想追溯到笛卡尔的同时,忽视了语言天赋论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来源,那就是皮尔士〔4〕(C1S1 Peirce)。皮尔士关于一般知识获得体系的认识论核心是:猜测本能(guessing instinct)和溯因逻辑(ab2 duction),而溯因逻辑的本质就是猜测本能。皮尔士列举了几个溯因逻辑推理的例子。有一次他去土耳其,在从码头到目的地的路上,他遇到一个男子骑在马上,四个马夫为他撑着阳蓬。他想到只有当地省长才有如此排场,于是推论,那个骑在马上的男子就是省长。这就是一个溯因推理。又如,在内陆发现了鱼化石,要说明这种现象,就必须假设这块陆地曾经是一片海洋。总之,溯因推理的过程是“观察到一个奇怪的事实,需要找出其原因,或者提出一个假设,以解释为什么会发生。”溯因逻辑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科学假设的对比如下:

表1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皮尔士的溯因逻辑对比皮尔士乔姆斯基

⑴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C 被观察到

⑴儿童语言获得中的“刺激贫乏”现象

⑵如果A为真,那么C会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

⑵如果普遍语法即“语言习得装置(LAD)”存在,那么“刺激贫乏”得到合理解释

⑶因此,有理由相信A为真

⑶因此,有理由相信普遍语法存在

溯因推理最初叫做假说推理,这是一种独特的推理,它既不同于演绎,也不同于归纳,却是数学和科学不可缺少的。溯因推理是一种从结果到原因或从事实到假设的推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猜测本能,溯因推理不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因而是易错的。演绎推理的结论已经蕴涵在大前提中,没有新知识的产生;归纳推理只是对已有假设的实验证明;只有溯因推理才是形成假设的过程,是惟一产生新信念的逻辑操作。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研究跟其他自然科学研究一样,是一个不断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与改进假设,直至逼近真相的理论过程。乔姆斯基大量引

证皮尔士以说明普遍语法的科学假设性质。他们认为人能够发现某些正确的理论,只是由于他的“本能在开始时就必定包含了真实地思考某些特定事物的倾向”。同样“你不会真的认为,每一只孵化出来的小鸡必须搜遍所有可能的理论直到它忽然产生拾起什么东西并吃下去的好主意。相反,你会认为小鸡具有一种这样去做的天赋观念;也就是说,它能想到这一点,但没有想到其他任何事的能力……但是如果你认为每一只可怜的小鸡都具有趋向一个确定真理的天赋趋势,为什么你会认为只有人不具备这种天赋呢?”〔5〕

2 普遍语法与心理机制

从乔姆斯基1957年的《句法结构》算起,生成语法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普遍语法的理论不断吐故纳新,十年一个大变。但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不管有多少繁杂晦涩的技术术语,乔姆斯基〔6〕都只是在试图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即:①语言知识是什么;②语言知识是如何获得的;③语言知识如何应用;④心智/大脑的这些属性在物种内是如何进化的;⑤这些属性是如何通过大脑物质机制实现的。总而言之,人脑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属性才使人学会说话而动物却不能?

乔姆斯基从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出发,认为语言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他认为正如自然界存在光的、电的、化学的、有机的事物一样,世界也存在心理方面的事物。生成语法站在个体心理学的立场,研究专司语言的语言机能(the faculty of language, FL)。语言机能是人类大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由遗传基因决定。普遍语法就是关于人类语言机能初始状态(initial state)的心理机制及其结构的说明。可以把语言机能看作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语言获得装置”,它通过具体语言经验的触发与交互,使人获得某一个别的语言知识,如汉语、英语、法语等。正因为乔姆斯基说这种“语言获得装置”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时常被人贴上笛卡儿天赋论的标签。其实,两者具有本质的不同,笛卡儿的天赋论是建立在“上帝”存在基础之上的心-身分离的二元论;而乔姆斯基是建立在生物遗传基础之上的一元论。这一点乔姆斯基在下一句话里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立场:“人们为了解释行为现象或知识习得,假设存在着一种抽象的心理机制,但这种抽象机制所对应的物质结构是什么?———我完全没有定见。但我们并不象笛卡儿那样,在处理那些不能用他所说的物质运动的概念来表达的现象时,不得不假定一种

91

普遍语法与语言范式

第二类实体〔7〕”。

生成语法的理论模式不断扬弃与更替,从规则系统发展到原则系统,从原则系统发展到了对语言变异的范围的限制。乔姆斯基语言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是内化语言(I-Language)和外化语言(E-Language)的区分。它们分别来源于早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外化语言指语言行为的产物,与人脑的属性无关,是传统语法的研究对象。内化语言则指体现在语言行为中的知识体系,是生成语法的研究对象。最简方案认为,内化语言包括一个运算程序(computational procedure)和一个词库(lex2 icon)。词库是词项的集合,每个词项是一个特征的复合体(a complex of properties)。运算程序从词库中选择词项构成表达式(expression),而表达式是更复杂的特征序列。生成语法的研究表明语言之间的变异似乎仅限于词库,它们包括各种语言对语音的不同选择、索绪尔任意性和功能语类等三个部分,而且它们都属于词库而与运算系统无关。这说明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可能存在于这种抽象的运算系统之中。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只有语音表征(phonetic form)和意义表征(logical form)是真正必不可少的,它们的存在具有“实际的概念必要性”。而其他不具有“实际的概念必要性”的语言结构和应用原则都应该消除。这些需要消除的部分包括有名的深层结构(d-struc2 ture)(s-structure)等。既然语言需要把词结合成层阶的树形图结构,那么语言机能必须至少包括结合这些词所需的操作。最简方案中这个机制叫做“合并”(merge)。“合并”反复将两个成分(词或短语)组合成二分叉的树形图结构,每个分叉都携带自己成分的标记。利用“合并”形成错误推导的逻辑可能性是很大的,因而受到几个经济性原则的核查。例如,某些操作在推导过程中比其他操作要先执行,相邻关系的操作比远距离关系的操作要优先,或者简单操作比复杂操作要优先等。

最简方案避开了先前生成语法中实施的复杂机制和原则,如扩展了的标准理论(the Extended Stan2 dard Theory,EST)与管约论(G overnment and Bind2 ing,G B)。乔姆斯基认为最简方案不需要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照样有效,他的意思是,象投射原则(the Projection Principle)或格过滤原则(the Case Filter)的限制条件并不应用这些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表征形式。但最简方案中每个句子的推导仍然包括一系列抽象的句法树形图结构,这些结构通过移位操作相互联系。这些树形图结构是不可能“最简的”。它们包含了详尽的各式各样的分枝结构,如词素的结构,“时态”和“一致”等屈折形态特征的结构,无数语素的移位或相互标记的空语类节点的结构等等。因此,最简方案中原来句法成分里的很多内容被卸载下来,放进了词库。词库不再只是标明声音-意义对应关系的词汇列表,而是搭载了大量抽象的语素和特征信息。最简方案在揭示语言行为底层的心理机制方面又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它把人类语言本质的、不变的成分与属性的、变异的成分进行了区分。在探索人类普遍语法的征途中,生成语法不断排除表象,逐步揭示复杂的语言现象背后那不变的心理操作规律。

3 生物遗传与进化背景下的普遍语法在论述儿童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时乔姆斯基指出,当今,把如此复杂的人类成就归于几个月(至多几年)的经验,而不归于数百万年的进化或神经组织原则,这是毫无道理的。其实,后者更符合物质规律,更能使人们认识在获得知识方面人与动物的不同。普遍语法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语言机能(FL)。语言机能是指人脑实现语言能力、专司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的能力。也有人直接把语言机能就叫“语言器官”。对于这个器官的生物进化、大脑定位、物质实现等问题,人们正在进行探索之中。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的生物属性最终会使语言研究和主流的自然科学逐步融合。目前,普遍语法在语言机能的生物遗传与生物进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最近遗传学上对语言遗传物质有了重要的发现。有一种罕见的言语遗传损伤病例,它的成因是由单个基因〔8〕(FOXP2)的显性等位基因引起的。这个基因已经被排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显示这个基因的正常序列在人群中是一致的,人和猩猩进化分离之后,它从灵长目动物的同族体中脱离了出来。这种疾病的显型病症很复杂,还没有得到完整的描述,但一般认为患者在语法方面,如发音、说话、理解和判断等均有缺陷,并伴随有嘴脸运动次序障碍。而且,在被确认的几个基因座中,FOXP2被认为是导致语言损伤或诸如口吃与诵读困难等相关症状的最精确的基因座。在对老鼠、猩猩和人类的基因组对比研究中发现,表现在听觉系统中的基因在人类世系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积极的选择性变异。

基因证据说明,人类的语言虽然种类繁多,千差万别,但语言具有共同的遗传物质基础。随着更多对言语与语言有关的基因的确认、排序和个体与物种之间的基因比对,人们对语言的物质秘密将会了解得更多。目前对FOXP2基因在语言上的定性是毋庸质疑的,惟一的争论只是这一基因的形成到底

02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3卷 第2期

是突变还是适应性的渐变。

在最简方案理论背景下,豪泽(M1Hauser)、乔姆斯基和菲奇〔9〕(W1Fitch)就语言机能的进化起源提出了他们的唯递归性假设(the recursion-only hypothesis)。他们的主要结论是:①语言机能(FL)可以区分为狭义的语言机能(Narrow Language Fac2 ulty,FLN)和广义的语言机能(Broad Language Fac2 ulty,FLB),后者包括感觉运动系统(sensory-mo2 tor system)、概念意向系统(conceptual-intentional system)和FLN。前者只包括“狭义句法和接口对应中核心的运算机制”,这一核心的运算机制就是递归性。②唯递归性假设认为“绝大部分FLB的特征都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相比之下,FLN核心的递归性运算机制是人类语言所独有的。”③FLN是新近进化的产物,它的进化可能出于语言之外的其他原因,如导航,数字量化或社会关系等其他领域的认知能力。乔姆斯基意义上的递归性是指语言具有离散的无限性(discrete infinity),也就是语言可以将意义单位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并列、叠加、内嵌等组合操作,生成无数意义不同、结构各异的表达结构。

他们认为递归性是FLN的一部分,还基于以下的几点观察。①绝大多数现代语言学家一致认同递归性是句法底层必不可少的核心运算能力,因而也是语言底层的核心运算机制;②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还没有哪一种已知的动物交际系统显示出递归性,即便是受过训练的猿猴、海豚和鹦鹉也没有;

③当前可获得的感知数据显示,猴子甚至连层阶性的短语结构都不会处理,更不用说递归性了;④除数学公式、电脑程序明显依赖语言外,人类其他认知领域还没有明确地显示出递归性。也就是说,当前的证据支持把句法递归性归入FLN〔10〕。

唯递归性假设是在生物进化的语境下对语言机能的又一次科学假设,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个假设是对传统语言进化观的一个挑战,传统的语言进化观认为语言机能是在知识运用和相互依赖的社会生活方式中逐步进化的结果,是对追求更加精确更加高效的交际需求而作出的适应性价值取向。但乔姆斯基拒不承认是自然选择造就了语言,而将语言的进化归因于基因的突变,认为语言进化是突变的(saltational),是一种功能变异(exapta2 tional)。因为实在难以想象有介于中间的半发达语言存在。赞成者认为由原始语言一步飞跃突变成完全属于人类的语言是一个更好的解释。而渐变论则认为在自然选择的随机性方式中,语言机能后一阶段的特征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逐步获得了

比先前更加改进的体系。平克〔11〕和杰肯道夫〔12〕坚持认为语言是因交际需求逐步进化的复杂的适应性结果。他们提出的语言适应性假设(the language-as-adaptation hypothesis)与乔姆斯基等人支持的唯递归性假设(the recursion-only hypothesis)在国际学术界的争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语言进化至少存在三个理论上对立的争辩:①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还是与其他动物共有的;②语言进化是渐变的还是突变的;③语言是由原交际系统连续进化的还是功能变异(功能变异又称为“延伸适应”,其共同特点是一个特征的起源与后来的功能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杰肯道夫、平克和豪泽、乔姆斯基与菲奇在这些语言进化基本问题上的立场如下图所示:

表2 语言进化观的对比

豪泽、乔姆斯基与菲奇杰肯道夫、平克问题(1)FLB共有;FLN独有大部分共有

问题(2)突变论渐变论

问题(3)功能变异连续进化

4 结 语

在前人普遍语法认识论思想的基础上,乔姆斯基开创的生成语法事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从规则到原则,从原则参数到最简方案,从最简方案到生物遗传与进化研究背景下的唯递归性假设,普遍语法终于如人所愿,初步实现了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研究属于心理学最终属于生物学领域的根本性转变。

豪泽、乔姆斯基、菲奇和杰肯道夫、平克等都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专家,他们在《科学》、

《自然》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展开的关于语言机能进化的学术争辩十分激烈,蔚为壮观。这场持续的争辩标志着语言学和生物进化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等自然科学的逐步融合。争辩双方的观点有待经验科学结果的检验,比较性、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将决定他们的胜负。生物背景下普遍语法的“唯递归性假设”其科学性到底是真是伪,最终的结果还没有出现。但毋庸质疑,跟过去纯粹思辨性、理论性的学术争辩相比,这场辩论在结合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方面是一个大的跨越。在探索人类语言机能进化与揭示人脑共有的语言机制的漫长征途中,他们的争辩还将继续进行。但不知不觉中,语言的研究已被纳入生物科学的范畴,语言科学的术语已经穿上了生物学的正装。

参考文献

〔1〕Fromkin V1Language and Brain:Redefining the G oals and

12

普遍语法与语言范式

Methodology of Linguistics[A]1In The Chomskyan Turn[C]1 ed1by K asher Asa1Cambridge,Mass:Blackwell,1991178 -791

〔2〕胡明扬1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C]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21-321

〔3〕洪堡特1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1姚小平译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5-781〔4〕朱志方1发现的逻辑:从皮尔士到波普[J]1开放时代, 2002(6):13-221

〔5〕Chomsky N1Langu age and Mind[M]1New Y 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681

〔6〕Chomsky N1The Minim alist Program[M]1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51171

〔7〕乔姆斯基1语言与心理[M]1牟小华,侯月英译1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106,112-1131〔8〕Lai C S L,Fisher S E,Hurst J A,Vargha-Khadem F, Monaco A P1A novel Forkhead-domain G ene is Mutated in a Severe Speech and Language Disorder[J]1N ature,20011413: 519-5231

〔9〕Hauser M D,Chomsky N,Fitch W T1The Faculty of Lan2 guage:What Is It,Who Has It,and How Does It Evolve?

[J]Science,20021298:1569-15791

〔10〕Fitch T,Hauser M,Chomsky N1The Evolution of the Lan2 guage Faculty:Clarif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J]1Cognition, 2005197:179-2101

〔11〕Pinker S,Jackendoff R1The Faculty of Language:What’s Special About it?[J]Cognition,2005195:201-2361〔12〕Jackendoff R,Pinker S1The Nature of the Language Facul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volution of Language[J]1Cognition, 2005197:211-2251

U niversal G rammar and Linguistic Paradigms:

Its Philosophical,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Developments

DA I Tian2shan

(School of Philosophy,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Abstract:The thought of U G can trace back to a remote epistemological origin1Chomsky believes U G is the innate biological endowment of the human brain and language studies will ultimately be unified with other mainstream sciences1On the basis of the philosophical,psychological,and biological dis2 cussions about the three stages of U G developments,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U G has not on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s of linguistics,but also experienced several paradigms itself,and the current recursion-only hypothesis is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U G in the biological context1

K ey w ords:universal grammar;minimalist program;language evolution;linguistic paradigm(本文责任编辑 费多益)

(上接第4页)

论的创新性自视很高,但伯基特则完全否认两重矛盾的存在,以之为一个复杂整体的两个侧面〔19〕,这导致了两者红绿变革计划核心的差异,显然,奥康纳对绿色运动的前景过于乐观,而对阶级政治的组织方式缺乏深度的思考。无论如何,如果从佩珀的观点,即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而迫切的任务是“抓住绿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细节”〔20〕这一观点来衡量,第二重矛盾理论由于把生产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新社会运动、民主化的国家等范畴统一到以生产性正义为基础的经济哲学理论体系中,从而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庄福龄1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1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1651

〔2〕〔3〕〔4〕〔5〕〔6〕〔7〕〔8〕〔9〕〔10〕〔11〕〔12〕〔14〕〔15〕〔16〕〔17〕〔18〕(美)奥康纳1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1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61,65,68,70,65, 203,203,486,235,271,300,79,516,433,4761

〔13〕(英)霍华德和金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M]1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167-2261

〔19〕郇庆治1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研究述评[J]1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89-951

〔20〕(英)佩珀1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1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31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the Second Contradiction Theory

———On O’Conner’s Ecological Marxism Theory

PEN G Xue2nong

(Shang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Department,Shanghai200444,China)

Abstract:O’Conner thinks that the first contradiction the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lacks natural dimensionality1Combining the categories of nature and culture with labor category,O’Conner establishes the second contradiction theory which is based on production conditions category,deeply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by crises,opens out the internal relations among eco-crises,economy crises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foreshows the trends to restructure production conditions in socialist way1According to the second contradiction theory,O’Conner rethinks socialist movement’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nd eco-movement’s status quo and problems,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and actuality of association of ecology and socialism1 K ey w ords:the first contradiction;nature;the sceond contradiction;production conditions;productive justice

(本文责任编辑 刘孝廷) 22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3卷 第2期

北京大学心理学重要实验设计课件

第一讲导论:心理实验研究的哲学基础 一、笛卡尔(1596-1650)和艾宾浩斯(1850-1909) 1.笛卡尔“身心二元论”:“我思故我在”,我的全部本性在于思维作用,认识外界事物必须靠心灵。心灵与形体彼此独立。 “身心交感论”:除了天赋观念、意志以及思维仍由心灵认识外,感觉、爱、恨、恐惧等是这一相互作用的结果。 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对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的额外变量的控制上。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词语学习的实验材料──如“DIQ”、“KOP”等。采用这些材料可以达到几个目的:(1) 控制难易度;(2) 控制熟悉度;(3) 控制单元间的联结强度。(4)使用德文字母组合了约2300个无意义音节,解决了词语材料可能重复的问题。 采用序列学习法:把学习材料的各个单元项目排成序列,形成一个词单,在学习时,每个项目都按词单中固定的顺序依次一一呈现给被试,词单呈现完毕,被试开始回忆每个单元项目及其序列位置。例如,第一单元项目是“DIQ”,第二个是“VIF”,中间的记不清了,最后一个项目是“KOP”,如此等等。如果被试不能正确回忆所有的单元项目,或达到预期的学习标准,就必须继续接受另一次学习回忆期,如此等等,直到被试达到预定的学习标准。 以节省百分数为因变量,研究了间隔时间与遗忘的关系,采用了6个不同水平的学习和回忆的间隔时间:20分钟、1小时、8小时、24小时、2天、6天以及31天。 结论:开始一段时间遗忘较快,随着间隔时间的增加,遗忘速度减慢。 二、科学研究的实证原则:为什么艾宾浩斯的研究富有生命力? 1.什么是科学 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分界(Karl R. Popper):可证伪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 科学的研究程序:问题假设→实验研究→理论→新的假设…… 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直觉) 2.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考试题

普通心理学考试题(25分钟) 1、单项选择题(30题) 1.对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1.遗传力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具有决定性 2.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或限度 3.环境决定了在遗传所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4.教育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2.心理现象可分为()和人格两大类。 1.性格 2.心理过程 3.情绪情感 4.需要 3.属于外部感觉的是:()。 1.味觉 2.运动觉 3.平衡觉 4.机体觉 4.巴甫洛夫所做的实验是这样的: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都给它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下列各项中,引起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刺激物是:()。 1.口水 2.铃声 3.食物 4.灯光 5.以下哪一概念不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 1.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3.操作性条件性反射 4.动力定型 6.皮亚杰的认知研究所采用的临床技术实际上是一种()。 1.观察法 2.谈话法 3.问卷法 4.实验法 7.不能够反映注意分配的是()。 1.边听讲边做笔记 2.自言自语 3.边吃完饭边看书 4.自拉自唱 8.以下对需要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1.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不一定具有对象。 3.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4.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9.个体早期的想象大部分是()。 1.幻想 2.无意想象 3.有意想象 4.空想 10.很多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而()则难于适应,因为它具有保护性的作用。

心理学--实验范式

理论假设 如果你想找到动物或人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深度知觉的关键点,一种方法是把他们放在悬崖边上,看他们能否使自己步掉下去。这个建议十分可笑,因为从理论上说,这可能伤害到无法知觉深度(特别是高度)的被试。“视崖”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它能造成视觉上的视崖,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悬崖存在。他们是如何做的,将在后面详细介绍。这种装置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把婴儿或小动物放在视崖上,观察他们是否能知觉这种悬崖并进行躲避。如果他们不能这样做,并从“悬崖”上跌下来,他们也并没有真正落下的危险。 吉布森和沃克是这这篇文章中持有“先天论”的观点,他们相信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是我们生理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它们不是经验的产物。经验主义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这种能力是在学习中得到的。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允许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人或动物在发展的哪个阶段才能对深度和高度刺激作出有效的反应?对不同种类和生存环境不同的动物,这种反映出现在时间是否相同? 方法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市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使用这种装置对婴儿施测的过程十分简单。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进行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招手和吸引)。这些动物被放在视崖的中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滩,以避免摔下“悬崖“。你可以想象一下,将许多小动物汇集到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做实验,是一个多么独特而有趣的情景。这些动物包括小鸡、小海龟、小老鼠、小绵羊、小山羊、小猪、小猫和小狗。有人可能会问:”这些动物是否是同一天接受测试的?“ 请注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这个实验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可以回答或至少开始回答这个问题。毕竟,我们无法向婴儿或小动物询问他们知觉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他们也不能在真正的悬崖上进行试验。心理学上很多问题试由于新的实验方法的进步而得到答案的。吉布森和沃克早期研究的结果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结果和讨论

(完整版)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作者: ————————————————————————————————日期: ?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 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

普通心理学口诀

普通心理学22个记忆口诀 1.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选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强查货主)(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记忆技巧:突袭参选 2.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培养。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等。 记忆技巧:母鸡指路很骄傲 3.记忆的品质有哪些?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技巧:准备吃米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3)学习程度; (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记忆技巧:程序要义 5.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五)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六)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记忆技巧:副经理主管多组 6.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2)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记忆技巧:室内约会方法多样 7.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二)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 (三)想象力训练 (四)引导学生积极幻想 记忆技巧:换表之恋 8.简述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 (2)思维的深刻性; (3)思维的敏捷性; (4)思维的灵活性; (5)思维的独立性; (6)思维的批判性。 记忆技巧:光身肚皮灵敏 9.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①强烈的刺激; ②新异的刺激; ③变化的刺激; ④对比的刺激; ⑤起指示作用的刺激

心理学实验范式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variableanalysis )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 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1霍桑实验: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 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者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 2."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

心理学实验范式

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开始的25次选择可以看作儿童对两种纸牌的尝试;后面的25次试验将被作为对情感决策的诊断。此实验的关键因变量为儿童在第26~50次试验中做出不利选择的比例。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儿童情感决策的诊断,通过这种诊断可以推断出儿童的“热”执行功能发展与年龄有关的规律。它还考察儿童控制受即时愿望支配的动作的能力和预测他们的动作将会产生的后果的能力。它常用于学前儿童,但对学龄儿童也适用。 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 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on)提供证据。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 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on)提供证据。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 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1997)。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着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1995;张明&王凌云,2009)。通过RSVP范式对注意和情绪的关系的研究中,情绪刺激主要有三种呈现方式。第一,当T1为情绪刺激时,通过考查T2注意瞬脱量的变化,探查对T1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和资源动用机制。Arend和Botella (2002)发现,当T1是情绪词时(如“thief"),高特质焦虑组识别 T2的注意瞬脱量小于低特质焦虑组。作者认为,这可能表示高特质焦虑组对T1的系列加工时间较短,或占用的注意资源较少。Cisler,Ries和Widner (2007)的研究亦发现,当T1是蜘蛛相关的刺激时,高蜘蛛恐惧组对T2识别的注意瞬脱时间间隔小于低蜘蛛恐惧组,即高蜘蛛恐惧组注意瞬脱量减少了。作者认为,高蜘蛛恐惧组对蜘蛛相关的T1加工效率更高,需要的时间更短,占用的资源更少。因此,对蜘蛛相关T1进行系列加工需要的时间缩短,T2更早的进入系列加工阶段,能正确报告T2的时间间隔亦即缩短。第二,当T2为情绪刺激时,通过考查T2的注意瞬脱量的变化,探查情绪刺激对有意注意的捕获机制和注意警觉成分。Keil (2004)等人的研究发现,相对于中性意义的T2,被试对情绪唤醒度高(包括愉悦情绪和消极情绪)的T2报告显示出更高的准确率,而这种差异主要出现在较早的时间间隔。但是情绪唤醒度低的情绪词,则不出现报告准确率相对较高的情况。Reinecke、Rinck和Becker (2008)对蜘蛛恐惧症者的研究发现,被试对蜘蛛图片的T2正确报告率提高,即AB效应减弱。第三,当分心刺激是情绪刺激时,通过比较对情绪性分心刺激序列和中性分心刺激序列中对T 1, T2的识别正确率,探查情绪刺激对无意注意的捕获或分散机制。Peers和Lawrence (2009)研究了不同注意控制水平、焦虑水平对情绪信息分散注意的影响。研究采用消极表情面孔(恐惧,恶心)和中性表情面孔的分心刺激,要求被试找出序列中特定的中性面孔靶子。结果发现,在不同情绪的分心刺激条件下,不同的SOA,以及不同的焦虑水平,注意控制水平较高的被试正确判断靶子的正确率均较高,而被试的焦虑水平与正确判断靶子的正确率没有显着关系。 2.视觉搜索范式(visual search task) 在视觉搜索范式中,屏幕上呈现一个刺激矩阵(如3×3或5×4的视觉刺激矩阵)。要求被试从该矩阵中找出与其它刺激类别不同的靶子。Fox (2002)等人采用该范式,研究对情绪面孔的探查速度。结果发现,在中性面孔中搜索愤怒表情的面孔比在中性面孔中搜索高兴表情的面孔更快,即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视觉搜索范式可以区分注意警觉和注意脱离困难。如果在中性矩阵中搜索情绪刺激的时间比在中性矩阵中搜索另一种中性刺激更快,则表明对该情绪刺激存在注意警觉;如果在情绪矩阵中搜索中性刺激比在中性矩阵中搜索另一种中性刺激更慢,则表明对该情绪刺激存在注意脱离困难。大量研究均发现对负性情绪存在注意偏向(Cider et al., 2009; Miltner) Krieschel, Hecht, Trippe & Weiss) 2004;Ohman et al., 2001; Rinck et al., 2003 ) o Rinck等人(2005)采用该范式对蜘蛛恐俱者的注意偏向进行了研究。刺激为5 X 4的图片矩阵,矩阵类型包括:19张中性图片中呈现1张蜘蛛图片,19张中性图片中呈现1张另一类的中性图片,19张蜘蛛图片中呈现1张中性图片。研究者发现,蜘蛛恐惧症者从19张中性图片中找出1张蜘蛛图片显着快于从19张中性图片中找出另一张中性图片,即反映了对威胁刺激的迅速察觉。另外,蜘蛛恐惧症者从19张蜘蛛图片中找出1张中性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试题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试题 一、单选题: 1.(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A觉知 B感觉 C知觉 D认知 2.看到一张桌子,听到一首乐曲,闻到一种菜肴的芳香,微风拂面感到丝丝凉意等,这些都是( B)现象。 A认知 B知觉 C感觉 D觉知 3、()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A动物心理 B个体心 理 C团体心理 D社会心理 4、()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区别开来。 A认知过程 B情绪 C意志 D心理特性 5、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 ( ).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 D(认知的观点 6、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潜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是 ( ).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精神分析的观点 7、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 (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调查法 8、在现代心理学流派中,主张采用内省方法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的是( ). A(构造主义 B(机能主义 C(行为主义 D(格式塔心理学 9、在心理学研究中,能够有效揭示事件因果关系,并对结果进行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是 (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调查法 10、如果一个学生在一个月时间里接受两次测验,所得成绩相差很大,那么我们说这两次测验的 ( )不好. A(效度 B(施测时间 C(信度 D(常模 11、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作为一种研究取向,仍活跃在心理学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中,下面哪一项不是行为主义研究在实践中 的运用?( ).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5分,共20分) 1. 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

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一)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具有密切关系。 首先,意志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其次,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二)意志过程与情绪和情感也存在着密切关系。 首先,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其次,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人的理智。 6.简述思维过程。 答:思维过程是人脑中心智的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操作,包括: (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与归类 (三)抽象与概括 (四)体系化与具体化 7.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智力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与发展的。其影响因素有:(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因素 ①家庭与智力发展; ②文化与智力发展; ③教育与智力发展; ④实践活动与智力发展。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其特征是:(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

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 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一)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具有密切关系。 首先,意志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其次,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二)意志过程与情绪和情感也存在着密切关系。 首先,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其次,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人的理智。 6.简述思维过程。 答:思维过程是人脑中心智的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操作,包括: (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与归类 (三)抽象与概括 (四)体系化与具体化 7.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智力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与发展的。其影响因素有: (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因素 ①家庭与智力发展; ②文化与智力发展;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8章 语 言)【圣才出品】

第8章语言 1.试述语言的含义及其特征。 答:(1)语言的含义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的基本结构是词。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结合在一起,构成短语和句子。一般所讲的语言,指的是用于交际的所有语言,它包括各种具体语言及这些语言的变体。 (2)语言的特征 ①创造性 语言的创造性表现在,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这些语句是他们以前从未说过或听到过的。 ②结构性 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离散、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 ③意义性 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 ④指代性 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正是由于语言具有一定的指代性,人们才能理解抽象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⑤社会性与个体性 语言行为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又是一种个体行为。语言活动是一种个体使用符号与他人进

行交际的活动,具有社会性。但同时,语言行为和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密切相关,具有个体性。 2.什么是语言的表征?语言的加工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1)语言的表征 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存储的。语言的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由于语言具有不同的层次,语言表征也具有不同的层次。表征既可以是词语的表征,也可以是句子的表征、课文的表征。语言以何种方式表征还存在争论,它或许是以表象的方式表征的,或许是以命题的方式表征的,或者两种表征方式都存在。在语言表征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心理词典。 (2)语言加工的类型 ①根据语言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参与的程度,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制的加工两种形式。 自动化加工是无需注意资源的参与,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启动的实验范式是研究语言自动加工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相反,受控制的加工则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资源,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 ②根据语言加工时各种成分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语言的加工又可分为模块化的加工和交互作用式的加工。 模块化的加工认为,语言各成分的加工是单独进行的,各成分间不存在相互作用。交互作用式的加工则认为,语言各成分间的加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们存在着相互作用,如词汇的加工影响句子的加工,句子的加工也会影响词汇的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