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诗词三首

13.诗词三首
13.诗词三首

诗词三首

【知识与技能】

体味意象,感悟手法。

【过程与方法】

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文雅的性情,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

1.品读古典诗词作品的意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2.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1课时《行路难(其一)》

一、熟读诗歌《行路难(其一)》,梳理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

2.学生齐读一遍。

3.古诗文大意理解。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天宝元年(77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三、了解《行路难(其一)》,深入探究

1.诗歌前四句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情?

李白离别京城,朋友们为他设宴饯行,而且宴席十分豪华。然而禀性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从而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平的心情。

2.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为什么会这样?

诗人的心情是苦闷的。从“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因为诗人心中充满着难以排遣的烦恼,“停杯投箸”,无法下咽,“拔剑四顾”,心意茫然。

3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交代了诗人惆怅的原因,含有无限的悲慨。这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因受到重重阻力而无法实现远大理想的困窘。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吕尚(姜太公)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表达了诗人的不甘心,仍对自己从政有所期待,表现了诗人既愤懑现实又寄希望于未来的复杂心情。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句式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句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当诗人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因而选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慨叹。

6.如何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作为一个心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有一天会乘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虽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小结《行路难(其一)》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的组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愤和相信理想、相信未来的勃发情志,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我也将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学习诗人那种倔强、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你们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2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教师纠错。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3.诗句赏析。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代了贬谪地方之凄凉,被贬时间之漫长。表露出诗人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以及痛苦而又孤寂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死去的友人的悼念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慨叹。

(3)你怎样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景色壮丽,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表现了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3课时《水调歌头》

一、学习《水调歌头》

1.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教师纠错。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是北宋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词雄浑豪迈,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著有《东坡全集》。

《水调歌头》这首词写于丙辰中秋,此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有七年不见了,在月圆之夜,苏轼想到仕途不顺,又不能与亲人团聚,感慨万千,写下了这名垂千古的中秋词。

3.词句赏析。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各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2)作者为什么把上天说成“归去”?

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3)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

此句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又富有哲理意味,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如月亮有圆有缺一样,原是自然界规律。

人教版九年级上(部编版) 13《诗词三首》教案

13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词内容。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线串连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情、会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难点: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 一、导入新课 有位诗人,24岁离开家乡“仗剑走天涯”,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只可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位诗人就是——李白。 五月天的一首歌——《倔强》,跟李白的气质很相似。“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在李白的诗里一直都有这种自信而霸气的宣言。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李白在遇到挫折而感到悲愤的时候会如何表达呢?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欲借此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但三年将过,他不但宏愿难成,反遭奸佞诋毁,被迫离京,于是在与朋友饯别分离之际,写下此诗。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金樽.:zūn,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价值。 投箸.:zhù,筷子。 冰塞.川:sè,堵塞。 今安.在: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定、必然。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

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 写作佳苑 2012-04-10 0901 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 例析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 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问题1、赏析雍诗一、二两句所构成的意境。 答: 问题2、两首诗最后一句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答: 例析2、2010年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问题: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答: 例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问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 例析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问:请简要分析“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例析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词三首》练习题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题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5~6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 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这句话表面写梅花乱飞,实际上是诗人心绪紊乱。 答案:“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表现得精练、形象、传神。 2.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一诗中“恨如春草多”一句,结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文中都用“春草”比喻“离恨”,李词强调了“生”,杜诗强调了“多”。一个是动态的,一个是静态的。 答案:杜牧的“恨如春草多”是静态的比喻,而李煜将其拓展到了“更行更远还生”的动态境界,将春草一样的“离恨”与行人远去的情景结合起来,写出离愁别恨生成、增长的过程,生动形象,别有新意。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7~8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作者居住的环境的特点和所写的景物的特点分析即可。 答案: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人的思想情感,既可以从诗歌中的意象来体会,也可以从诗歌最后一联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来分析。 答案: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门;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诗三首练习题

《诗三首》课后巩固案(自我完善、训练提升) 班级姓名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jīn)呦呦(yāo)鹿鸣越陌(mài)度阡 B.鼓瑟吹笙(shēng)绕树三匝(zā)暧(āi)暧远人村 C.羁(jī)鸟恋旧林狗吠(fai)深巷中久在樊(fán)笼中 D.守拙(zuó)归园田周公吐哺(bú)榆柳荫(yìn)后檐 2、下列词句书写错误的一组是() A.月明星稀误落尘网中鸡鸣桑树颠 B.我有嘉宾长路漫浩浩池鱼思故渊 C.譬如朝露兰泽多芳草桃李罗堂前 D.契阔谈讌复得反自然少无适俗韵 3、对词语的解释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A.还顾:回头看依依:轻柔而缓慢地上升几何:多少 B.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韵:本性、气质苦多:很多苦 C.同心:指夫妇感情深厚墟里:指废墟杂英:杂花 D.遗:遗留守拙:不随 4、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路漫浩浩漫:广阔无尽的样子 B.枉用相存存:生存 C.守拙归园田守拙: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 D.契阔谈讌契阔:聚散,这里有久别重逢的意思。 5、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心同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6、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田园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二、按要求填空。 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纯洁美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3诗词三首

13 诗词三首 今日听君歌一曲.( 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 4.名句默写。 ,将登太行雪满山。 (2) 金樽清酒斗十千, (3) 李白在《行路难 ( 其一 ) 》中,运用典故表现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诗句是: (4) 苏 轼 的 《 水 调 歌 头 》 中 , 表 达 对 天 下 离 别 之 人 的 美 好 祝 愿 的 句 子 是 : (5) 苏 轼 的 《 水 调 歌 头 》 中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 ______________ ”对人事与自然进行了哲理性思考,表现出乐观旷达的情怀。 (6)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了达观的人生态度,蕴含新事物必 将取代日事物的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金樽(z u n)投箸(zh u)闻笛赋(f u) B . 凄凉(q 1 ) 歧路(q 1 ) 冰塞川(s e) C . 宫阙(qu e ) 怀日(hu a i) 长精神(zh a ng) D . 婵娟(ch a n)绮户(q i )烂柯人(k e) 2.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 玉盘珍羞.直万钱 ( 美味佳肴 ) B . C . 长风破浪. 会有时 ( 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 D . 千里共婵娟.(指嫦娥 ) 3. 请用“ / ”给下面的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 欲 渡 黄 塞 川, 雪满山 (2) 沉 舟 侧 帆 过, 万木春 (3) 人 有 悲 合, 月 缺, 此 事 古 难 全 (1)

5.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块瑰宝,它璀璨夺目,耀眼生辉,那就是古诗词。学完本课后, 班级拟开展主题为“诗海泛舟”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 (1) 分门别类,辑录名句。( 各两句) ①爱国类: ②战争类: ③劝学类: (2)指出下列诗句歌咏的对象。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③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有人就《水调歌头》一词的上片出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下联: (4)请你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诗人,从朝代、称号、诗风、代表作品及思想情感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5) 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结束语。于50 字)( 要求:至少引用一句古诗,不少

诗词鉴赏训练 新课标 人教版

诗词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答: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注] 这首诗是诗人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所作,时距其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 (1)历代诗评家均称赞前曲句诗中“尽”和“闲”二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 (2)“—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诗人对景物的描写,你能感受到诗人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情感吗?请作简要赏析。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幂密遮灯,风

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试解释“送春春去几时回”一句中,两个“春”的含义。 答: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云破月灾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弄”字的妙处;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秋梦里。这首元曲情景交融,诗人写了哪些秋景?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两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2020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课时练习试题

《诗词三首》课时练 一、语基达标训练 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 ) 珍羞.( ) 投箸.( ) 侧畔.( ) 长.精神(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直: (2)长风破浪会.有时会: (3)直挂云帆济.沧海济: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 (5)暂凭杯酒长.精神长: 3.文学常识填空。 (1)《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行路难,乐府古题。诗人李白,字______,号______,唐代(朝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与杜甫并称为“______”。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 发白帝城》等。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诗人刘禹锡,___代文学家、哲学家,字_____,洛阳人,有“_______”之称。 4.默写。 (1)《行路难》(其一)中比喻诗人仕途受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用四个连续的 动作,形象地表现了李白内心的苦闷抑郁与感情的激荡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现作者积极入世,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豪迈的心态。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定将要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5.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怀旧空吟闻笛赋B.忽复乘舟梦日边 C.到乡翻似烂柯人D.拔剑四顾心茫然 6.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笔断意连,牵丝不断B.劲健雄峻,神韵飘逸 C.和谐匀称,端庄整齐D.笔意流畅,粗细相间 二、课内精彩阅读 (一)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题目。 7.请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写得极好,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题目。 9.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10.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三、课外类文阅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练习题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基础再现 1.认真拼读,规范书写。 2.字词积累与理解。 (1)给加点字“坐”选择正确的意思。 星期天,我们全家人坐.()车去郊游。傍晚时分,大家席地而坐.(),我望着远处 的枫林,忽然想到了杜牧的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A.乘、搭 B.因为 C.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 (2)“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读(),意思是()。 A. qíng B.qín C.双手捧着 D.举,向上托 (3)“橙黄橘绿”的意思是()。把下面含有颜色的词语补充完整。 万()千()姹()嫣()桃()柳()()山()水(4)“一年好景君须记”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在诗中指(填人名)。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两处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与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萧萧梧叶”让我想到的景象是, 因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天。 ○2诗句中“”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诗句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 B.这两句诗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特别是“寒”字一语双关,既 有秋风寒凉之感,又有远离家乡的凄凉之意。 C.诗句实际上描写的是诗人在他乡看到美丽景色后的激动和欣慰的心情 阅读提高 3.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行 远上寒山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全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从第、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秋景图,主要写了、、、

古诗词鉴赏(开放性训练题)

古诗词鉴赏(开放性训练题) 【题型及思维】 简答型:抓问号,有几问,就回答几问。问什么,答什么。 综合表述型:若无角度,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 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 评价型:针对题目中的评价语,首先要表明你的态度(同意与否),然后根据评论的角度联系原文来具体阐释原由,注意点面结合。 比较型:通读给定的几段诗文,宏观把握其内容和写法,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异同比较。注意要点全,条理清,层次明。 阅读下列唐诗、宋词、元曲,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骄阳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孤桐》王安石) 有人评价这首诗认为诗人是以“孤桐”自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对孤桐形象的理解及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2、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试就该诗的内容和所抒发的情感谈谈你的理解。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主,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谈谈你对该诗主题的理解。

4、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刘禹锡) 试解释颈联的内容并简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未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前人评析这首词,认为开篇一个“异”字统领词的上阕,请说说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词引用“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典故主要抒发什么情感? 7、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夜。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话说?(《丑奴儿近》辛弃疾※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第13课诗词三首 练习题

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练习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朗读节奏划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kē)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zhǎng)精神。 【注释】 ⑴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年)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⑷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到:到达。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⑺沉舟、病树: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⑻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⑼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主题思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原卷版)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樽.(zūn) 投箸.(zhù) 闻笛赋.(fù) B.凄.凉(qī) 歧.路(qǐ) 冰塞.川(sè) C.宫阙.(què) 怀.旧(huái) 长.精神(zhǎng) D.婵.娟(chán) 绮.户(qǐ) 烂柯.人(kē)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金樽清酒斗十千 .....清酒:________ 斗十千:________ (2)玉盘珍羞直 ..万钱羞:________ 直:________ (3)长风破浪会.有时会:________ (4)直挂云帆济 ...沧海云帆:________ 济:________ 3.下列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 怀旧空吟闻笛赋 B. 忽复乘舟梦日边 C. 到乡翻似烂柯人 D. 拔剑四顾心茫然 5.默写。 (1)《行路难》中写饯别的饭食价值不菲而作者心中烦闷难以下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路难》中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路难》表达作者自信乐观精神和坚定的信心和勇气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行路难》诗中借用典故希望得到重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上册13 诗词三首

13诗词三首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初步学习诗词的体裁特点。 3.学习并体味诗词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品味古诗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柯(kē)畔(pàn)暂(zàn)樽(zūn)箸(zhù) 2.作者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诗人,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仕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地被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完整word版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一)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完成第7题。(6分)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7.(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2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1 (三)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

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4分)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②①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③【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8.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 7.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题。(2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2分) 我选: 赏析: (七)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完成10—11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古诗三首》练习题

《古诗三首》练习题 一、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鸳鸯崇高莓花 B.小溪卢苇消融 C.减少泛泛海豚 二、比一比,再组词。 崇()泛()芽()融() 宗()眨()牙()溶() 三、给生字选出正确读音,画“√”。 惠(huì guì)鸯(yāng yān)豚(tún zhú) 鸳(yuān yān)崇(chóng cóng)减(jiǎn qiǎn) 四、读拼音,写字词。 xī()流()饭 yàn 鲜()()子 róng méi fàn duǎn lú yá ()合()花广()()小()() 五、想一想,填一填。 1.《绝句》一诗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________(季节)美景图。诗中的“______”字写出了燕子的忙碌,“_______”字写出了鸳鸯的悠闲自在。 2.《惠崇春江晚景》是____朝诗人______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______诗。诗歌的前_______句主要吟咏画面景物,第_______句则写由画面景物引发的联想,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三衢道中》这首诗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游玩时的季节,从这个词看出是_______季节。“_______________”写了出行时的天气,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作者高涨的游兴,其高兴的心情跃然纸上。 4.《三衢道中》中,描写山路上所见所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按要求做题,填序号。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中“迟日”的意思是()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古诗三首》练习题

。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 代诗人 所作,人称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 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 《 》 。 2.这首诗通过 、 、 、 、 、 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 看到了 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 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 、 两个 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 、 写出了水和山的 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 河山的诗句吗? 第二课时 一、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 四、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三课时 一、默写古诗《望洞庭》。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 . ... . ... .. 三、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 “ “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唐 李白 诗仙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2.断 开 流 回 出 来 天门山 3.中断 开 流 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三、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四、 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 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 特别美。微风把岸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 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 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显得更加奇妙。苏轼端起酒杯一饮 而尽,连声赞叹: 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朋友 听了,若有所思地说: 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 要 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 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而西湖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 丽。”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

【人教部编版】2018版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示范教案

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 (2)词语释义 金樽:金酒杯。

古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教学文案

古诗词鉴赏练习及答 案

古诗词鉴赏(答案) 班级姓名得分 (一) 田家郑獬(xiè)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明”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1分)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在诗人的眼中,“云”被人格化了,表面上是对“云”的责怪、埋怨,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夕阳下美景的喜爱眷恋之情。 (二) 蝶恋花①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②夷犹③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④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⑤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⑥尝面收新茧。【注释】①此词是词人退居苏州期间所作,写的是苏州附近的田园风光。②画舫:彩船。 ③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④江国:水乡。⑤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⑥看看:转眼之间,即将。 1.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上片侧重写乘船游湖所见的水涨草绿、鹅儿戏水、微风拂岸的江南自然春色;下片侧重写词人在船上所见的农事;表达了对乡村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淳朴、宁静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之情(满足感、认同感)。 2.“春涨一篙添水面”一句写景可谓绝妙,请作简要赏析。(2分) 示例:这是对春天来了,冰雪消融后的河水的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涨起来之后湖面因涨水而加宽的景象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 A.上片写春水上涨、芳草嫩绿、鹅儿嬉戏,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 B.“谷雨才耕遍”中的“才”字,流露了词人对农事迟晚的不满情绪。 C.全词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流露出词人对乡村景色的赞美之情。 D.本词写景细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刻画了清新、明净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二、爱国忧民 (三) 金陵驿①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被押往大都,途经金陵之时。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1.诗句“草合离宫转夕晖”描绘了国土沦陷后的凄凉悲惨的景象;面对残酷现实,身为囚徒的诗人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发出“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的感慨。(用原句填空) (3分) 2.请举出诗中运用的一个典故,并说明其表达作用。(3分) 示例一:“旧家燕子”运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表达王朝衰落、人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感和百姓失去家国后流离失所的痛苦。示例二:“啼鹃带血”用神话中蜀王杜宇的典故,表现诗人心怀故国,至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

13 诗词三首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01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zūn)珍羞.(xiū)投箸.(zhù) 侧畔.(pàn) 长.精神(zhǎng)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玉盘珍羞直 ..万钱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2)长风破浪会.有时会:一定、必然 (3)直挂云帆济.沧海济:渡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以诗相答 (5)暂凭杯酒长.精神长:增长,振作 3、文学常识填空。 (1)《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行路难,乐府古题。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诗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4、默写。 (1)《行路难》(其一)中比喻诗人仕途受阻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诗,用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李白内心的苦闷抑郁与感情

的激荡变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诗表现作者积极入世,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豪迈的心态。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定将要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5、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D) A、怀旧空吟闻笛赋 B、忽复乘舟梦日边 C、到乡翻似烂柯人 D、拔剑四顾心茫然 6、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笔断意连,牵丝不断 B、劲健雄峻,神韵飘逸 C、和谐匀称,端庄整齐 D、笔意流畅,粗细相间 02课内精读 (一)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题目。 7、请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 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执着的信念和追求,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写得极好,请简要分析。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