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发展史

智能交通发展史
智能交通发展史

智能交通及发展史

土木工程学院

交通工程11-2

牛中宏

201120610002

智能交通发展史

智能交通系统,英文是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简称ITS。ITS现在还没有权威性的定义,认为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智能交通系统是指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运行、组织、管理过程都实现智能化;而狭义的智能交通系统则主要指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营管理与生产组织的智能化,其实质就是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改造,从而形成一种“以信息化为基础,以现代通信和计算机为手段,以安全、高效、服务为目标的新型现代交通运输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能促使交通运输设施发挥最大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的服务质量。同时,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又可节约土地,保护环境,提高交通运输的通行能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智能交通系统所包括的四个领域——规划、设计、组织、管理,都在逐步地走向“智能化”,其中特别是在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输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方面实现“智能化”的需求更加迫切。

智能交通系统的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包括运输服务)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对交通运输设施包括移动设备(如车、船、飞机)和固定设备(如线路、码头、车站枢纽)以及运输管理部门等(即人、货、车、路、管)利用计算机和通信以及传感技术实现信息化,并与系统工程理论相融合,建立起一种新的智能交通系统,从而提高交通安全和运输服务水平,实现运输与经营全过程监控,使交通运输系统达到现代化的新阶段。

智能交通系统工程,顾名思义,首先是交通运输的“智能化”。实现“智能化”是脑科学、哲学、人工智能等学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现在对关于它们的研究理论、方法和策略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什么是智能?智能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脑科学家一直在努力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但至今没有最终答案,以至被列为自然界四大奥秘(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智能的发生)之一。近些年来,随着脑科学、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进展,对人脑的结构和功能积累了一些初步认识,但对整个神经系统的内部结构和作用机制,特别是脑功能的原理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有待进一步探索。在此情况下,要从本质上对智能给出一个精确的、可被公认的定义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人们大多是把对人脑的已有认识与智能的外在表现结合起来,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来对智能进行研究,提出的观点亦不相同。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思维理论、知

识阀值理论及进化理论等。

结合国家“五年计划”制定实施、行业企业发展史和产业服务对象的变化,可以将中国近40年智能交通发展史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000年之前

2000年之前,主要是“七五”、“八五”和“九五”三个五年计划阶段。中国智能交通基本处于城际智能交通(高速公路三大系统)的科技攻关、国家智能交通体系框架和标准的研究等层面,示范或开工建设的项目不多,主要围绕北京、上海、大连、广州等地展开。

1995~2000年,这五年间产生中国城际智能交通的第一批企业,亿阳信通(1998)、云星宇(1997)、紫光捷通(1995)、皖通科技(1999)、上海交技(2000)、瑞华赢(2001)均是伴随经济发展在这一阶段起步的公司。如今,这些企业多数都已经进入资本市场,并成为中国城际智能交通行业的领导者。

2000~2005年

“十五”期间,无论是城市还是城际智能交通都得到了强有力发展支持。

城市智能交通方面,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中确定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重庆、济南、青岛、杭州、中山共十个具有不同交通特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地方经济水平的城市进行智能交通示范工程建设。这五年的建设重点是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号控制、交通视频监控、交通诱导(包括道路交通诱导和停车诱导)、智能公交(主要是公交调度和公交信号优先)、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和服务。这些示范工程的实施也等推动了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市场化的发展,部分智能交通系统得以广泛应用。由此阶段开始,中国智能交通发展进入实质性建设、应用实验阶段。

随着示范项目的开展,2000年,中国开始涌现第一批城市智能交通企业。海信网络(1998)、航天智通科技(1999)、四通智能交通(1999)、北大千方(2000)、安徽科力(2000)、易华录(2001)、

安徽蓝盾光电子(2001)、中盟科技(2002).等知名企业相继成立,如今,这些企业成为中国城市智能交通行业的中坚力量。

城际智能交通方面, 2001年8月,中国公路水路交通行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布,既《公路水路交通“十五”发展计划》。计划重点发展高速公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网络环境下收费系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和紧急救援系统等关键技术。“十五”期间共修建高速公路2.47万公里,是“八五”和“九五”建成高速公路总和的1.5倍,这些建设投资有力的推动了行业发展。

2002年开始,参与城际智能交通设计的公司从原来的3~4家快速增加到目前的几百家。第一批成立的城际智能交通企业开始拓展销售网络,企业实力逐渐增强。行业标准、规范、投资、建设、监理等产业架构逐渐清晰、不断成熟。同期,国内企业的快速成长导致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集成商)开始陆续退出中国市场。

2005~2010年

智能交通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期。

“十一五”期间国家综合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以提供人性化交通运输服务、发展交通系统智能化技术和安全高速的交通运输技术作为项目研究,重点布置了五个子项目。示范项目中应用了众多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可能主流技术。如北京奥运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综合系统示范项目中全国首次规模应用交通高清监测技术、提供个性化实时交通信息服务;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示范项目中基于手机移动技术采集的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基于视频或激光技术的世博场馆客流监测系统、上海虹桥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智能交通系统、上海世博会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都是亮点,也都是首次规模性项目应用。除此之外,国家“863”计划设立智能交通系统专题、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的设立和执行也都推动了产业发展。

在这一时期(2009~2011年)值得行业关注的是,中国第一批智能交通企业开始陆续迎来成立10周年纪念日。十年的市场沉淀让企业在销售网络、企业研发、技术积累、资金实力、行业品牌、企业人才等方面具备了规模优势,各企业均形成自身竞争力。2008年7月千方

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登陆资本市场,2009年10月银江股份也成为中国第一批进入创业板的企业之一,进入2010年,更多的智能交通概念企业开始陆续准备或进入资本市场。智能交通产业发展得到社会资本的认可,智能交通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情况

1.1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情况

为了推动智能交通技术的推广应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确定了包括杭州、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在内的国内10个示范城市,而在这些城市中北京和广州走在我国前列。

(1)北京

目前北京市已初步建成4大类ITS系统:道路交通控制、公共交通指挥与调度、高速公路管理、紧急事件管理,约30个子系统分散在各交通管理和运营部门。

在北京市已颁布的《北京交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初步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的近期目标,并将建立以智能交通系统为技术支持的“新北京交通体系”作为北京城市交通发展的长远目标。“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投资2000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智能交通在交通总投资中占有1.5%的比例。

(2)广州

作为全国首批智能交通示范城市之一的广州,智能交通系统构建包括广州市交通信息共用主平台、物流信息平台、静态交通管理系统等智能交通系统的主框架。其中共用信息平台已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广州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和环境的约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将很难满足交通运输增长的需求。目前,广州市对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一方面是满足广州市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满足2010年亚运交通的要求。

1.2 公路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情况

目前,公路智能交通技术主要应用在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等,已经开发生产了车辆检测器、可变情报板、可变限速标志、紧急电话、分车型检测仪、监控地图板等多种专用设备,并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另外,各省的交通主管部门和测绘部门也在陆续完善公路管理电子地图。安徽省建立了公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侧重于沿线设施的管理养护机构等相关数据;甘肃省依靠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GPS为主的空间信息技术,建立甘肃省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分别建立了甘肃省1:100000和兰州市1:5000的交通电子地图。

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是在我国公路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又一项智能交通新技术。2001年,广东省采用组合式ETC技术在广韶公路、虎门大桥完成ETC示范工程并使组合式ETC技术进入了真正的可操作阶段;2003年,长沙机场高速路开通了当时最先进的路桥不停车收费系

统;2005年,北京机场高速公路收费站“升级版”的不停车收费系统投入运行,新系统增加了抓拍取证、违章稽查等功能。2007年底,北京市11条高速公路的56条车道实现了不停车收费,其余223个收费站的1006条车道安装了一卡通读卡机,实现刷卡电子付费。上海市虹桥国际机场组合式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于2007年7月10日在上海试验开通。

2 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情况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明显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

国家科技部于1999年11月批准成立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通部在“九五”期间指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阶段地开展交通控制系统、驾驶员信息系统等5个领域的研究开发、工程化和系统集成。在此基础上,使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可供实用的技术和产品,该工程研究中心也将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智能公路运输系统产业化基地。”国家建设部与欧洲的ITS组织ERTICO联合建立了EU-China计划;国家科委于1998年11月在北京举办了我国首届ITS应用研讨会;国家计委在1999年4月的科技立项会议中将ITS列为100个重点科研领域之一。国家科技部于2000年3月组织全国交通运输领域专家组成专家组,起草了中国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目前,我国已取得了包括智能导航技术、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等成果在内的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交通技术新成果。

3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存在不足与对策

经过10余年发展,我国交通科研和建设部门已经在智能交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时间短,技术基础薄弱以及受到发展阶段的局限等原因,我国的智能交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经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研究情况分析并结合我省开展相关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3.1 我国智能交通发展存在的不足

(1)缺乏统一部署,各省和地区内单兵作战,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衔接和配合。例如,各省或地区内建设的网络一卡通或不停车收费系统,没有统一指导和标准,这种情况下一旦全国联网,必将导致重大损失和浪费。

(2)受制于固有的科研和生产模式,一些先进的智能交通新技术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力和物质资源的浪费现象。

(3)智能交通系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还没有被传统的交通行业广泛接受,目前主要行业和城市在进行规划时还没有将智能交通系统作为规划的一部分,相当多的城市和行业只是将其列入科技发展的内容之一。这对促进智能交通技术的推广应用是相当不利的。

(4)严重缺乏智能交通人才。智能交通技术本质上来说,是传统的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智能交通人才应该是即懂交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十分缺乏这种人才,这对继续深入开展智能交通研究是不利的。

3.2 智能交通技术发展对策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技术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建

立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有效保障畅通和安全,增强行车的舒适性,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因此,世界各国都必将更加重视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并把它作为未来交通建设与发展的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全面迅速发展,最终建立起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现代交通管理的新体系。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必将更加积极主动的推动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与建设,这是符合世界新技术发展方向的,也是建立以人为本、和谐交通的具体要求。但我国目前尚处于智能交通发展的起步阶段,应对智能交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推动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与建设进程,为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1)建立全国统一的智能交通建设领导机构,建立健全相关标准规范,有效整合行业资源。目前世界范围内智能交通技术发展较好的国家都设有国家级的智能交通领导组织,例如美国的ITS 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洲的ERTICO组织等,这些组织担任统一制定国家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等,并实现ITS技术和保障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减少局部利益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我国目前尚无这样的组织,而且由于我国交通运输体制仍属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这也人为的造成了技术标准不统一、各自为战的状况,十分不利于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因此,应建立国家级的智能交通技术领导机构,整合行业资源,促进全国智能交通技术的协调发展。

(2)大力培养和吸纳优秀的智能交通技术人才,满足智能交通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智能交通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将最新的智能交通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积极培养和吸纳优秀的智能交通技术专业人才,满足智能交通技术对人才的需求。

(3)积极推动智能交通新技术产业化应大力加强智能交通新技术的产业化,将一些已经成熟的、具有良好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尽快转变成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健全针对智能交通新技术的成果推广转化机制,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4 结论

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标准体系,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并通过示范城市开展试验示范。但由于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观念束缚,智能交通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缺乏统一部署和应有衔接、成果转化效率低、人才匮乏等制约因素,应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大力整合行业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和提供成果转化平台等对现行机制加以完善。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若干年内,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必将更加重视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并把它作为未来交通建设与发展的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我国应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模式,为交通运输业在智能交通这一新技术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组织下,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跟踪智能交通系统相关技术,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和积累,在智能交通技术研发、产业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纵观我国智能交通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2000 年之前,中国智能交通基本处于城际智能交通的科技攻关、国家智能交通体系框架和标准的研究等层面,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示范或开工建设的项目不多,主要围绕北京、上海、大连、广州等地展开。 2000~2005年,城市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信号控制与诱导、视频监控等示范工程逐步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科研机构及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市场化等方面的发展,由此阶段开始,中国智能交通发展进入实质性建设、应用实验阶段。 2005~2010年,智能交通进入高速发展期,交通高清视频检测、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等多种主流技术在国内得到应用。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国家“863”计划智能交通系统专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设立和执行也都推动了产业发展。 2011年以后,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智能交通产业专业化分工日趋明确,专业性解决方案逐步成熟,增长服务运营成为新的发展目标。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产业化发展趋势 智能公交系统 “公交都市”的提出为全国公交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12 年以来,乌鲁木齐、银川、连云港、兰州、枣庄、宜昌、武汉等十余个城市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BRT工程,继深圳、郑州之后,有20多个城市将“公交都市” 作为激励“公交优先”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4]。各地大力开展公交都市示范 工程,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呈蓬勃发展之势,预计未来的5年内,智能公交系统每年的市场容量为50亿元以上。在这些项目的基础上,GPS运营调度、车载视频 监控、客流统计、电子站牌、公共交通领域的车载终端、通信系统、智能调度系统等科技手段将会得到全面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公交优先的可实现度。目前,国内涉及智能公交领域的厂家至少超过300家,而随着公交车辆对社会交通分担比例的不断提高,公交智能化需求会愈发旺盛,在产品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行业运作模式进一步成熟的前提下,智能公交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交通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的又一次颠覆性革命。智能交通作为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集成应用的产物,其系统建设的核心是数据的采集、存储与计算。数据采集涉及人、车、路、环境等诸多对象,包括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出行服务数据、基于行业运营企业生产监管数据、基于物联网、车联网的终端设备传感器采集数据、基于交通气象数据的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出行环境数据等,数据来源广泛、数据形式多样、数据量十分庞大,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典型的应用环境,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海量交通数据挖掘潜在有价值的信息,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都在广泛地研究和应用大数据技术。北京市交通iFFF-r-F-FFF…一扌彳-F-FFF-i - F.-F- - - XFFF*FFXF* " ~ '

智慧交通产品-交通信息服务平台

智慧交通产品解决方案 交通信息服务平台 【面向城市交通】

目录 1.1.概述 (3) 1.2.交通信息服务平台 (5) 1.2.1.平台概述 (5) 1.2.2.平台特点 (5) 1.2.3.平台结构 (6) 1.2.4.业务流程 (8) 1.2.5.平台组成 (11) 1.2.6.平台接口 (37)

1.1.概述 我公司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公安交通指挥系统各技术子系统的功能进行梳理、分类,根据GA/T445-2010《公安交通指挥系统建设技术规范》、GAT1146-2014《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结构和功能》要求的功能和我公司自行拓展的功能,将城市公安交通管理的业务应用划分为五大核心平台,即智能交通管控平台、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交通运维管理平台、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和交通信息资源平台,如下表所示: 表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1核心业务平台及功能

1)智能交通管控平台 作为公安交通指挥中心核心应用平台,以总队、支队、大队、路面岗勤为主用户群,以城市交通状况监测、交通日常管控、突发事件处置为核心业务,通过交通信息资源云中心对接交互,为指挥中心、科室、路面等各角色提供各类应用的业务平台。 2)交通地理信息平台 针对交管平台专门打造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以公安网为基础,以警用电子地图为核心,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对空间地理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现及空间数据分析,为核心业务平台提供基础支撑。 3)交通信息服务平台 为公安交管用户提供面向公众的交通信息服务,实现交通信息采、编、审、发,通过诱导屏、微信、微博等方式对外发布。 4)交通运维管理平台 作为交通技术服务部门提供运维管理工具,通过设备管理、设施管理、警力资源管理、应用运行监测和系统管理等手段有效管理交通设备、应用系统和警力资源,提高智能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5)交通信息资源平台 交通信息资源平台为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服务,支撑跨单位间按需信息交换与共享。实现多种类型的数据采集,可靠、快速、安全地数据传输,多种类型的数据交换等一系列的功能和非功能性需求,从而实现互连互通、数据共享。

智慧交通产品总体解决方案-交通地理信息平台

智慧交通产品解决方案 交通地理信息平台 【面向城市交通】

目录 1.1.概述 (3) 1.2.交通地理信息平台 (5) 1.2.1.平台概述 (5) 1.2.2.平台特点 (5) 1.2.3.平台结构 (6) 1.2.4.平台组成 (9) 1.2.5.地图数据设计 (17) 1.2.6.平台接口 (19)

1.1.概述 我公司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公安交通指挥系统各技术子系统的功能进行梳理、分类,根据GA/T445-2010《公安交通指挥系统建设技术规范》、GAT1146-2014《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结构和功能》要求的功能和我公司自行拓展的功能,将城市公安交通管理的业务应用划分为五大核心平台,即智能交通管控平台、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交通运维管理平台、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和交通信息资源平台,如下表所示: 表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1核心业务平台及功能

1)智能交通管控平台 作为公安交通指挥中心核心应用平台,以总队、支队、大队、路面岗勤为主用户群,以城市交通状况监测、交通日常管控、突发事件处置为核心业务,通过交通信息资源云中心对接交互,为指挥中心、科室、路面等各角色提供各类应用的业务平台。 2)交通地理信息平台 针对交管平台专门打造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以公安网为基础,以警用电子地图为核心,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对空间地理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现及空间数据分析,为核心业务平台提供基础支撑。 3)交通信息服务平台 为公安交管用户提供面向公众的交通信息服务,实现交通信息采、编、审、发,通过诱导屏、微信、微博等方式对外发布。 4)交通运维管理平台 作为交通技术服务部门提供运维管理工具,通过设备管理、设施管理、警力资源管理、应用运行监测和系统管理等手段有效管理交通设备、应用系统和警力资源,提高智能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5)交通信息资源平台 交通信息资源平台为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服务,支撑跨单位间按需信息交换与共享。实现多种类型的数据采集,可靠、快速、安全地数据传输,多种类型的数据交换等一系列的功能和非功能性需求,从而实现互连互通、数据共享。

智能交通技术应用

什么是ITS?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的运输和管理系统。 ITS的社会经济效益? 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水平,减少阻塞; 增加交通运输的机动性; 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提高交通运输的通行能力和机车车辆、飞机运输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ITS的开发领域? 居民出行与货物运输需求只能诱导系统 交通流优化与运输组织智能化方案生成系统 综合交通枢纽协调、疏导信息服务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 为驾驶员提供轨道实时信息系统 车辆运营智能调度管理系统(VODS) 只能公共交通系统(IPTS) 货物运输智能型配载运输系统 先进的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 ITS技术? 信息论与信息技术 通信技术 计算机管理技术与网络 GPS和GIS技术 美国国家ITS的物理体系结构的四个子系统:出行者子系统、中心子系统、车辆子系统、道路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使用的四种通信方式:广域无线通信、有线通信、车辆与车辆间的通信、短程无线通信 中国ITS开发的重点? 根据中国国情制定ITS的近期发展战略,以城市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纽带,逐步将ITS 联成网; ITS标准体系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 道路交通综合管理,关键技术为交通事故管理技术、机动车信息管理技术、驾驶员档案信息管理技术及应用软件; 城市交通诱导系统,关键技术为车市快速环路及干道交通的诱导和监视、停车诱导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和不停车收费,关键技术为自动车辆识别技术、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和收费系统安全技术; 只能控制和管理,关键技术为智能算法、交通事故自动识别和系统集成技术; 交通信息服务与车载路径导航系统,关键技术为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交通信息发布

浙交监〔2013〕29号浙江交通智慧质监建设总体方案

浙江交通智慧质监建设总体方案 浙交监〔2013〕29号 为规范指导浙江交通质监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浙江交通“智慧质监”建设,实现质监事业科学转型发展,根据交通运输部《交通(公路水运)信息化建设指南》、《公路水运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省交通运输厅《浙江省智慧交通发展策略》、《浙江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意见,制定本总体方案。 一、总体设想 实现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科学转型,原有传统的监管方式和手段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急需建立一套更为科学现代、系统有效的监管方式和手段来提升监督工作,借力于信息化即是一条必由之路,也是一条不二的捷径。 质量安全监督和造价管理涉及多个环节业务和管理要素,信息化监管就是要针对各个环节业务和管理要素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规范合规性电子监控与监管集成整合,从而对各受监项目进行管理生命周期全过程跟踪管理和全要素实时监测,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查处纠正,实现各程序环节和内容要素的实时动态监控监管,以智慧质监大大提高监管效能和效用。 智慧质监建设的总体构想是构建以“浙江交通建设综合监管指挥信息平台”为核心的质监信息化建设。即围绕监管和服务主题建立集工程建设状况动态监测、综合分析预警、在线应急指挥以及监督、管理、服务、政务协同、资源存贮查询于一体的监测指挥平台,集GIS、GPS(北斗)、物联传感、视频监控、3G、

工作流、数据交换共享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该平台以管理程序行为和环节要素动态变化情况为监管对象,以制度和规范为保障,以数据和监管指标为度量,以各业务应用系统为支撑,直观全面准确地监测和分析监督管理各个环节要素的动态变化数据信息,为参与宏观分析辅助决策,加强规范化管理,增强行政执行力,提高监管效能等提供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撑,从而逐步构建“现场看得见、网上查得实、数据监得到、要素管得住、决策得支撑”的智慧监管体系,实现监管电子化、精细化、系统化、常态化。 构建综合监管指挥平台以建设“6N”云平台工程为主要内容,实现“1366”总体目标,打造“智慧质监”。 “6N”云平台工程:即6大云平台和N组集成组团式模块组件工程。建设基础支撑云平台、监管应用云平台、公共服务云平台、指挥决策云平台、内部管理云平台、政务办公云平台六大云平台工程,以及N组以监管服务应用为主体并融入6大云平台工程中的集成组团式模块组件,集成面向项目、面向服务、面向监管三个层面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1366”总体目标:即一统三全六化六提升,建立完善一套统一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与管理体系(一统),使信息化监管服务贯穿覆盖于项目全过程、业务全维度、职责全要素(三全),实现基础网络资源化、业务应用规程化、监督监察系统化、现场执法智能化、监控指挥可视化、政务办公协同化(六化),从而促进质量监督、安全监督、造价管理、行政执法、行业服务及行政办公效率明显提升(六提升)。、 二、建设内容 重点建设“6N”云平台工程,构建浙江交通质监综合监管指挥平台。

浙江省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浙江省建设工程交通影响 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1 范围 本技术导则规定了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的目的、基本原则、方法、内容和程序。 本技术导则适用于新建建设工程以及各类改、扩建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本技术导则作为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与审核的技术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所含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即构成本导则的条文,与本导则同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6 号) ●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GJJ15-87) ●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 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DB33/1021-2005)

●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大城市:指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人以上的城市。 中等城市:指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50万人的城市。 小城市:指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人的城市。 快速路、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为连接城市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次干路:是城市的交通干路,以区域性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与主干路组成道路网体系,广泛连接城市各区,集散主干路交通的功能。 支路:是住宅及工业区或其他类型地区的交通路径,为连接次干路与街坊的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 项目交通流量:也称项目生成交通量,是建设工程生成或吸引的交通负荷增量。 非项目交通量:也称背景交通量。除建设工程自身和研究区域内计划审批的其他建设工程生成的交通量会影响目标年的交通系统状况外,研究区域外的变化同样会产生影响。非项目交通包含两部分:(1)过境交通,即所有通过研究区域且起止点均在研究区域外的交通出行;(2)其他项目交通,即研究区域内其他项目产生的交通,起点或终点在研究区域内。 交通量预测四阶段法:包括出行产生、出行分布、出行方式划分、交通分配四个阶段。 4 总则 4.1 交通影响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交通影响评价( Traffic Impact Evaluate 简称TIE)是通过定量分析预测建设工程开发后对周围相关交通设施及路网的影响度,定性或定量评价建设工程开发并投入使用后对交通通行、交通安全、交通环境等的影响效应,提出相应的交通改善措施,减小建设工程对周边交通负荷的影响,评价建设工程出入口、基地总平面

BRT智能交通系统_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广州中山大道BRT智能交通系统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广州交通信息化建设投资营运有限公司 2010.04.10

目录

1.文档介绍 1.1. 编写目的 本文档对广州中山大道BRT智能交通系统相关实体及实体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数据库物理结构进行了设计。目的如下: ●为后台软件各个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提供依据; ●为测试人员进行测试,提供依据; ●为系统维护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工作提供依据。 1.2. 文档范围 1.3. 读者对象 ●广州中山大道BRT智能交通系统后台软件全体设计开发人员; ●广州中山大道BRT智能交通系统全体测试人员; ●广州中山大道BRT智能交通系统维护人员。 1.4. 参考文献 1.5. 术语与缩写解释 2.数据库环境说明 数据库服务器承载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属于关键性应用,因此采用双机并行方式来提高系统性能及可用性。采用两台配置相同的Unix服务器配置成双机热备系统作综合管理数据库服务器。服务器采用IBM机架式4路Unix服务器P550,每台服务器配置为2×POWER5 1.65G CPU,8GB 内存,提供高性能;服务器内部配置2 块73GB 硬盘做RAID1,保护操作系统;操作系统采用AIX 5L,数据库软件为Oracle 10g 企业版,并通过IBM HACMP高可用集群软件和ORACLE RAC实现两台数据库服务器的双机并行工作。

3.数据库的命名规则 3.1. 表的命名 使用描述性的英文单词组合,尽量避免使用简写,严禁使用汉语拼音。 4.主键的命名 PK_开头,后跟表名或表名的缩写。 4.1. 外键的命名 FK_开头,后跟表名或表名的缩写。 4.2. 索引的命名 IDX_开头,后跟表名和字段名的缩写。 4.3. 视图的命名 V_开头,后跟描述性的英文单词组合,尽量避免使用简写,严禁使用汉语拼音。4.4. 触发器的命名 [TRIG_][B|A][I|D|U][表名或表名的缩写]。 4.5. 序列的命名 SEQ_开头,后跟描述性的英文单词组合,尽量避免使用简写,严禁使用汉语拼音。 4.6. 存储过程的命名 PROC_开头,后跟描述性的英文单词组合,尽量避免使用简写,严禁使用汉语拼音。

海康智能交通中心平台

1.1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平台1.1.1背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市区机动车数量也随之猛增,原有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等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城区多条道路存在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现象。 针对目前的交通状况,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缓解当前的交通拥堵现状。采用先进的采集特定车辆信息分析交通流技术,收集城区公交车、出租车GPS信号并通过专业交通分析运算平台,分析出城区道路可能已经出现的拥堵点并自动预警,指挥中心利用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图像验证后可就近调警并根据情况进行信号灯控制调整。 1.1.2平台概述 iVMS-8600智能交通综合管控平台,是一个基于服务器、操作系统、依托于数据库、架构于网络的服务系统,是支撑起智能交通类监控系统产品的中央管理平台,一个能够实现设备接入与用户服务的综合软硬件体系。综合管控平台利用统一的数据库、软件及服务,接入分散的设备并建立用户、业务接口,以完成分散设备的统一管理并提供用户业务需要的服务。 iVMS-8600智能交通综合管控平台需在指定的路段安装数据采集设备,通过各级接入服务器及其应用软件,最终实现诸如交通违法记录与处理、交通事件监测、通行车辆记录、智能研判、交通流量统计等交通业务的功能与应用。 软件平台包括数据库服务器、CMS管理平台、交通应用服务器、图片服务器、区间测速/套牌分析服务器、设备接入服务器、网络存储服务器、存储管理服务器、网管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电视墙服务器、CS控制客户端、WEB配置客户端、WEB控制客户端以及路口前端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发送的道口管理主机,可实现对通行路口车辆的牌照识别、测速及超速报警、闯红灯检测、布控车辆检测报警、查询统计、智能研判等功能。 1.1.3平台架构 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平台结构分为三层:协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具体模块包括:平台协议模块、基础服务模块、应用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其结构见下图: 平台协议模块是平台与各基础应用系统进行数据通信的基础模块,按照“GA/T 1049.1-2013 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通信协议第一部分:总则”建立标准化接口通信标准,完成与基础应用系统的通信接口封装;基础服务模块构建在平台协议模块以及其他平台资源之上,将平台协议模块的功能接口和其他平台资源的接口按照服务功能需求封装成服务模块,形成符合标准的通用型访问服务。 包括交通信号控制、路况信息采集、路面信息发布、路网地理信息服务等基础服务;应用模块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附件1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年12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 (1) (一)发展成就 (1) (二)存在问题 (3) 二、发展要求 (3) (一)形势要求 (3) (二)需求分析 (6)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四、主要任务 (13) (一)基础设施 (13) (二)运输服务 (15) (三)科技进步与信息化 (17) (四)绿色交通 (17) (五)安全与应急保障 (17) (六)全面深化改革 (17) 五、政策措施 (18) 附表: (20)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编制总体上要体现交通运输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体现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战略举措的任务要求,体现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发展要求,体现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要求,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近远结合、突出重点,为指导“十三五”时期我省综合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从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总结“十二五”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成就,有定量数据和典型案例支撑。总体评价“十二五”期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评价“十二五”期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转变方式、改善民生、规划制定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1、基础设施 重点分析“十二五”期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和建设及养护管理进展情况,各种运输方式营运总里程规模及等级结构优化情况,

大数据时代智能交通的数据技术

大数据时代智能交通的数据技术 大数据的来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大数据发展所带来的便利。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正经历着飞速发展,人民的日常出行也不满足私家车出行,公交车、BRT、出租以及地铁都为人们出行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性。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对当下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合理改善,能够解决现有城市普遍存在的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 标签:大数据时代数据技术城市交通 引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均拥有汽车的系数不断增高,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汽车的剧增超过了原有的交通承载力,城市道路超负荷运行,导致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利用大数据带来的分析解决方法对城市交通进行改善,是本文主要围绕进行阐述的内容。 一、大数据的发展现状 在大数据的应用发展中,我国的大数据观念和产业均起步较晚。但在对情景分析中,我国的大数据产业在通信、金融领域市场突破百亿元大关。在高增长率的发展下,未来三年将突破150亿元。在社会各界对大数据的关注和推动发展下,大数据应用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包括交通、医疗、生物技术、零售业、农业生产及个人服务等行业领域,在其中也发展出大数据的有关新服务和新技术。 根据我国对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我国将着力打造大数据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各行业和社会服务中广泛推广应用,推动大数据产业在我国快速发展,健全有关大数据产业的体系,推动地方政府进行对大数据产业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政策引导,主动引入大数据产业的企业进行行业引导。对有资质进行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的公司进行政策扶持,提高和带动地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使大数据行业达到较高水平。 二、大数据的应用特点 1.大数据的含义 大数据就是巨量数据集合的意思,由于全世界范围大数据发展都处于开始阶段,目前大数据的涵盖范围广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在2011年,由全球著名的公司在研究后提出大数据的概念,意为信息时代海量数据集合。在短短的几年中,大数据已经广泛存在应用在各个行业中,并成为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的应用中,人们能够在当中挖掘发现海量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掌握行业的发展重点。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作

智能交通系统 第4章-交通数据库技术

LOGO 第4章交通数据库技术 章节内容交通数据的特征1 交通数据结构2交通数据库设计 3交通数据仓库设计4数据挖掘技术5 GIS-T 技术 6 第1节交通数据的特征 交通数据的特征?时效性?主观性?流动性?再现性 第2节交通数据结构 1.智能交通管理控制数据 按照交通数据的来源以及自身属性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三类 2.静态的道路交通环境数据 3.动态的道路交通流数据 第2节交通数据结构 1.智能交通管理控制数据 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能记录下大量实际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等信息数据,如:车辆的违法时间、地点、车速、类型、车辆的图像、车牌号码等。 第2节交通数据结构 e x t T e x t 2.静态的道路交通环境数据 空间地理信息数据 路面状况信息数据交通基础设施数据 交通历史数据

第2节交通数据结构3.动态的道路交通流数据 实时交通流数据 用户管理数据 信息务功能 发布信息数据第3节交通数据库设计 交通数据库设计 1.概述 2.交通基础数据库总体设计 3.交通数据库设计的基本阶段 第3节交通数据库设计 1.概述 数据库(Database )是指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数据结构进行组织、存储和管理。简单来说,数据库可认为是电子文件的处所,只不过在这个处所里电子数据是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进行存储的,以达到低冗余、高共享等要求。 数据库设计(Database Design )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 第3节交通数据库设计 2.交通基础数据库总体设计 交通基础数据库是实现信息平台各项应用子系统功能的底层数据平台。数据库以GIS-T 为基础平台,实现信息平台海量信息的集成、存储和管理任务。 第3节交通数据库设计 3.交通数据库设计的基本阶段 六个阶段 1.需求分析阶段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5.数据库实施阶段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 第3节交通数据库设计 1.需求分析阶段 系统数据 静态数据 动态数据 专题数据 检测器属性数据道路数据 摄像头属性数据原始交通流数据 汇集数据评价指标数据 天气数据事故数据道路施工数据 交通管制数据 系统数据框架图

交通强国建设浙江省试点任务要点

交通强国建设浙江省试点任务要点 一、构筑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一)试点单位。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铁路局杭州铁路办事处。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构建优质高效的快速网。全面构建“五横五纵”快速铁路网络,加快完善沪昆、沿海通道,提升京沪(杭)通道能力,增强浙江与周边中心城市通达能力,推进高速轮轨列车和超高速磁悬浮铁路前期工作。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加快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强化对省际接口、四大都市区、加快发展县、10万人口以上城镇的覆盖支撑。完善运输机场布局,打造“一核两心、三商三旅”的运输机场体系(杭州为核心机场,温州和宁波为中心机场,义乌、嘉兴和台州等机场以商贸为特色,舟山、衢州和丽水等机场以旅游为特色)。 2.建设方便快捷的干线网。完善普速铁路和都市区城际铁路网,提升陆路货运能力。有序推进普通国省道建设,推动普通国省道全面实现二级以上技术等级。完善水路运输网络,打造形成以宁波舟山港为主、以浙东南沿海港口和浙北环杭州湾港口为辅的“一主两翼”发展格局,推进沿海港口一体化发展和“八通四畅”内河高等级航道主骨架建设。强化油气管网供应格局,优化甬沪宁原油管线位,构建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为中心、南北双线共同保供的格局。 3.打造普惠公平的基础网。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特色精品村、民俗文化村、风景旅游村等经济节点联系通畅水平。推进支线铁路建设,强化与重要港区、物流园区、产业园区等衔接。加强内河支线航道建设,强化与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重要经济节点连通。完善通用机场和油气支线管道布局。 4.构建一体化衔接枢纽体系。支撑服务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打造“4+6+N”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杭州、宁波、温州、金义4大全国性综合枢纽,台州、衢州、丽水、绍兴、湖州、嘉兴6大区域性综合枢纽,“N”为若干个地区级综合枢纽)。以高铁站、机场为节点,建设一批立体互联、便捷高效、零距离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以港口、物流园区为节点,打造多式联运型物流枢纽。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沿海高铁大通道初步形成,京沪(杭)通道能力有效提升,浙江与周边中心城市通达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3—5年时间,综合立体交通网更趋完善,全面实现3个1小时交通圈(省域1小时、市域1小时和都市区1小时通达),基本建成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和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全方位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在各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等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政策成果。

浙江省交通十三五规划

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 交通运输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我省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军”。《中共省委关于制定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实施万亿综合交通工程,高标准构建支撑都市经济、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发展的四大交通走廊,形成水陆空多元立体、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努力打造省会到设区市高速铁路1小时交通圈、全省1小时空通圈。 为了推动交通运输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依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有关部委“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相关规划,编制《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是我省“十三五”时期综合交通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省综合交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推进现代交通“五大建设”,着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全面提升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取得显著成效,总体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的需要。“十二五”时期是我省交通建设投资更多、发展速度更快、服务质量更佳、老百姓得实惠更多的5年。 1.总体水平跃上新台阶。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明显增长,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水平明显提升,综合运输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16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铁路营运里程2500公里,其中200公里时速以上高速铁路1180公里;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10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1800万标箱(TEU);民用机场旅客吞吐能力4600

万人次;输油气管道里程2982公里;公路营运货车规模279万吨位,水运运力总规模2365万净载重吨;邮政业务量完成811亿元,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38亿件。11项指标均较“十一五”时期增长30%以上。 表1-1(见附件)“十二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主要指标表 2.交通发展亮点纷呈。“十二五”时期,我省综合交通发展呈现诸多亮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实现高铁陆域市市通,、城市地铁取得零的突破;钱江通道攻克超大型高速公路过江隧道的世界性难题;萧山国际机场实现双跑道运行。城乡统筹先行先试,成功培育嘉善统筹城乡发展经验并在全省推广,部省共同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在先行先试。城市治堵深入推进,全面启动、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全省设区市公交分担率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城市交通满意度提高18个百分点。行业改革走在前列,成为全国省级交通权力事项最少的省份,并列入全国交通运输综合改革试点省。物流平台建设走向国际,实现从省、国到国际的跨越发展,实现1万多个物流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日均信息交换量100万条。绿色交通省创建走在前列,打造美丽公路、绿色河,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占比30%以上,是全国唯一公共自行车覆盖所有设区市的省份。科技创新成效突出,以西堠门大桥获得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鲁班奖和菲迪克年度工程杰出项目奖为代表,“十二五”期间获部级科学技术奖项、编制地方及行业标准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并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最美行业”率先创建,塑造设施美、装备美、窗口美、人物美和行风美,创建高速公路服务区、公路收费站、客运站、城市公交、长途班车、出租车、港区、机场、交通执法、建设工地十大美丽窗口。

3.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资料

“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及《“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提出的任务,推动交通运输科技进步和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根据本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解决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存在的运行监管能力弱、多方式协同运行效率低、运输安全主动防控能力差、集成服务不足等突出问题,重点突破综合交通运输基础科学难题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典型应用示范。大幅增强综合交通运输协同运行和智能监管能力,全面提升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的综合化、智能化水平和服务品质。到2022年,形成新一代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技术体系,为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高效、可持续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支撑。 本专项遵循“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的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原则,按照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载运工具智能协同、交通运行监管与协调、大型交通枢纽协同运行、多方式综合运输一体化、综合运输安全风

险防控与应急救援等6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15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8-2022年)。 1.交通基础设施服役能力保持与提升 1.1 道路基础设施服役性能智能仿真(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针对道路基础设施服役性能长期保持与灾害主动防范要求,研究道路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材料、结构与功能衰变规律,揭示道路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性能演变机理;研究特殊地区复杂环境条件对道路基础设施服役性能的影响及道路基础设施灾变机理;建立道路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真实静动力响应状态智能仿真分析理论与方法;建立道路基础设施服役期间灾变衍化智能仿真分析理论与方法。 考核指标:形成道路基础设施服役性能与灾变衍化的表达与预测理论;构建道路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服役性能智能仿真平台,道路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性能预估模型精度≥75%,复杂因素耦合灾变预判模型精度≥70%,结构维修周期延长20%以上;形成相关技术标准/设计规范草案,自主知识产权。 1.2 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理论与方法(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面向智能道路建设,研究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机理及感知数据解析方法;建立基于多源信息的道路基础设施服役性能大数据集成分析方法;研究与智能感知相融合的高性能道路材料设计方法、智能道路铺装结构系统集成技术及系统设计理论体系。 考核指标:形成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与解析理论体系;

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指标 一、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设备选型: 临平城区320国道以南的信号控制系统必须接入已建的SCATS管理平台,与杭州接壤的主要道路采用能与支队联网的控制设备,其它地区的信号控制系统必须接入已建的浙大中控Intelliffic ACS-300管理平台;均配置16灯组以上(含)。 系统功能: 规范路口交通环境。通过系统化的路口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路口的渠化、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分布,均衡路网中的交通分布; 安装标准的、稳定可靠及功能灵活的交通控制设备和系统,使系统能满足各种交通控制的需求; 系统运行时可连续准确地采集大量现场交通数据,通过对交通数据的采集、保存和处理,不仅直接用于交通控制,还可以为交通指挥调度和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准确的量化依据; 从区域或全局的角度实时优化交通控制,缓解交通拥挤,缩短通行时间,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污染、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 主要部件要求: 1、信号灯杆: 标志立柱和横梁:凡钢管外径 152mm以下(含152mm)的立柱和横梁,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Q235)焊接钢管,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700-88,下同)的要求。凡钢管外径在152mm以上的立柱和横梁,采用一般的热轧无缝钢管,并符合《结构用无缝钢管》(GB/T8162)的规定。标志立杆柱帽,采用普通碳素钢结构钢板,板厚3mm,并符合《碳素结构钢》的要求。 高强螺栓,高强连接螺栓(包括相应螺母、垫圈)应采用40B式45号钢,并符合《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GB/T1228)、《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GB/T1230)、《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头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1231)的规定。地脚螺栓(包括相应螺母、垫圈)应采用普通碳素钢结构钢(Q235),并符合《碳素结构钢》的要求。 水泥混凝土基础材料混凝土强度应不少于25Mpa。并符合《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下同)的有关规定,机箱基础应高于地面20公分,

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人、车、路是构成现代交通的三个基础元素,随着各类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交通行业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国内交通信息化建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如:车辆定位监控、货物运输管理、车辆联网联控、人员监控等系统都已在各行各业得到应用。如何充分利用高科技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智能交通系统,对智能交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常用的技术包括:无线通信技术、感知技术、控制技术、无线视频技术等,最新的有车联网技术、云技术、多式联运、北斗卫星等,这些技术都是智能交通应用和研究的重点,仍处于逐步发展探索阶段。本文介绍的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已经得到使用并取得不错效果的几项技术。 关键技术一:消息中间件技术 消息中间件技术(即分布式消息总线)可以支撑一个集中部署的大型智能交通系统,为分布于各地的数十万终端提供稳定、高效的监控服务。它的原理是:提供一个基于标准的通信平台,在各应用之间实现信息和服务共享,它以消息的方式接收、发送数据,降低整合分散独立系统所需的成本及复杂程度。消息中间件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各业务平台间位置信息、报警信息、加工后信息、CAN信息等数据的流转与

交换,同时也实现各级平台间的通信,大大提高了通信灵活性。另外它还提供高级容错功能、负载平衡和流量控制功能,进一步提升分布式系统通信的性能、可扩展性和可靠性。经过实践的检验,采用此技术后,平台的通信能力得到大幅增强,通信容量可以提高数倍。 关键技术二:混合定位技术 获取人员、车辆的位置信息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一个基础环节。目前最常用的定位方式为GPS定位,它的优势是精度较高,可达10米左右,可以确定地面上的任何位置,但在地下车库、隧道、室内等较复杂环境,精度产生偏差或无法定位。另外一种常用的定位方式为基站定位,它能提供非常可靠的信号覆盖,可以应用于GPS定位不到的地下通道和隧道内,但精度较差。近几年随着WiFi热点越来越多,还兴起了WiFi定位方式,它通过识别WiFi热点,取得热点的唯一全球ID,然后再根据一个或多个热点的坐标和覆盖的信息强度,计算出位置信息。混合定位方式整合GPS、WiFi 和基站定位技术的优点,无论是室内、户外、城区或是郊区,均能提供位置信息,满足智能交通准确快速定位的需求。 关键技术三:网格缓存地理信息名址转换技术 在基于位置服务的智能交通系统中,传统的名址转换方法(即将地理坐标转换为具体的位置信息),是通过商用GIS 软件从对应图层中查找经纬度所对应的最近位置实现名址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doc

附件 1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 年 12 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 (1) (一)发展成就 (1) (二)存在问题 (3) 二、发展要求 (3) (一)形势要求 (3) (二)需求分析 (6)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10) (三)发展目标 (11) 四、主要任务 (14) (一)基础设施 (14) (二)运输服务 (16) (三)科技进步与信息化 (17) (四)绿色交通 (17) (五)安全与应急保障 (18) (六)全面深化改革 (18) 五、政策措施 (18) 附表: (20)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 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编制总体上要体现交通运输率先基本实现现 代化的目标要求,要体现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战略举措的任 务要求,体现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发展要求,体现构建现 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要求,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统筹 兼顾、协调发展,近远结合、突出重点,为指导“十三五” 时期我省综合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从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总结“十二五”期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成就,有定量数据和典型案例支撑。 总体评价“十二五”期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评价“十二五”期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转变方式、改善民生、规划制定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1、基础设施 重点分析“十二五”期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 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和建设及养护管理进展 情况,各种运输方式营运总里程规模及等级结构优化情况,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以交警最新要求为准 一、SCATS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系统功能: 规范路口交通环境。通过系统化的路口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路口的渠化、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分布,均衡路网中的交通分布; 安装标准的、稳定可靠及功能灵活的交通控制设备和系统,使系统能满足各种交通控制的需求; 系统运行时可连续准确地采集大量现场交通数据,通过对交通数据的采集、保存和处理,不仅直接用于交通控制,还可以为交通指挥调度和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准确的量化依据; 从区域乃至全局的角度实时优化交通控制,缓解交通拥挤,缩短旅行时间,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污染、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 主要部件要求: 1、信号灯杆: 信号灯杆的制作、安装按照设计以及招标文件的有关说明进行(“五纵六路”样式)。 2、信号灯: 交通信号灯由独立的发光单元组成,发光单元具有无色的透光面,信号灯的外壳、色片及密封圈表面平滑,无缺料、无开裂、无银丝、无明显变形和毛刺等缺陷;信号灯发光单元透光面尺寸为Ф400㎜、Ф300㎜,发光强度达到《GB-14887 2003 道路交通信号灯》的相关标准。 外壳采用铝制金属材料,一次压铸成型;外壳净重:403信号灯18KG以内、303信号灯13.5KG以内、302信号灯9KG以内;遮沿也采用金属铝材料制成;遮沿长度不小于信号灯发光面透光尺寸的1.25倍,遮沿侧夹角小于80°,遮沿包角不小于270°。 信号灯的电源要求、绝缘要求、功耗要求、耐高低温性能、抗震性能等产品要求,均须达到《GB14887-2003 道路交通信号灯》的相关标准。每一种交通信号灯都必须符合《灯具一般安全要求与实验》(GB7000.1-2003)、《灯光信号颜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