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5.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5.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5.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模拟试卷35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模拟试卷35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质谱仪都可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

(B)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C)服用阿司匹林出现水杨酸反应时,用NaOH溶液解毒

(D)使用含钙离子浓度较大的地下水洗衣服,肥皂去污能力减弱

2 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可逆反应:2NO2(g)N2O4(g)。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

3 对于反应CO(g)+H2O(g)CO2(g)+H2(g) △H<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催化剂,改变反应的途径,反应的△H也随之改变

(B)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C)升高温度,反应速度加快,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D)若在原电池中进行,反应过程中只有热能的变化

4 分子式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不考虑立体异构)

(A)6种

(B)7种

(C)8种

(D)9种

5 X、Y、Z、W、R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X基态原子有2个未成对电子,Y、R同主族且两者核外电子数之和是X核外电子数的4倍,Z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的2种元素,W是常见金属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Y、Z、R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依次增大

(B)Z与Y形成的化合物熔点比W与Y形成的化合物低

(C)Z的单质可以在X的最高价氧化物中燃烧

(D)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R的强

6 下列各组离子,在室温下既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共存,也不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共存的是( )。

(A)NH4+、Cu2+、Cl-、NO3-

(B)K+、Na+、SO32-、S2-

(C)K+、Na+、AlO2-、SO42-

(D)Ba2+、Fe2+、NO3-、Br-

7 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如图I,关于它的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有酸性.能与纯碱溶液反应

(B)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水解只生成一种物质

(C)1 mol该有机物最多能和7 mol NaOH反应

(D)该有机物能发生取代反应

8 对于以下烷烃,最容易由相应的环烷烃加氢开环生成的是( )。

(A)CH3CH2CH3

(B)CH3(CH2)2CH3

(C)CH3(CH2)3CH3

(D)CH3(CH2)4CH3

9 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C)将1一溴丙烷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冷却后加硝酸银溶液,可检验溴元素

(D)常温下,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少量BaSO4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常温下K sp(BaCO3)<K sp(BaSO4)。

10 下列图2中实验操作或装置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

(A)装置①可用于制备并收集少量的NO2

(B)装置②可用于证明溴乙烷与NaOH醇溶液共热生成乙烯

(C)装置③中x为CCl4,可用于吸收氨气或氯化氢

(D)装置④可用于干燥、收集HCl,并吸收多余的氯化氢气体

1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中包含5个一级主题和( )个二级主题。

(A)17

(B)18

(C)19

(D)20

12 在一节新课开始,某教师本来准备提几个问题引入新课,但看到学生精神状态饱满,他临时改为开门见山进入主题,结果收到了更好的效果。该教师的这种调控属于( )。

(A)教学内容调控

(B)教学方法调控

(C)课堂环境调控

(D)课堂时间调控

13 在初中化学中,学习化学符号、化学式的相关知识时,适合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

(A)联系一预测策略

(B)练习反馈策略

(C)可视化策略

(D)多重联系策略

14 以激励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 )。

(A)启发式教学模式

(B)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C)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D)合作学习模式

15 课程实施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 1年版)》变化较大的一部分,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 )。

(A)教学目标评价

(B)教学手段评价

(C)教学内容评价

(D)学业评价

16 化学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 )。

①文献法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④实验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7 在实际情景中,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改进而得到研究结果。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 )。

(A)调查法

(B)行动研究法

(C)观察法

(D)教育经验总结法

18 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三种学习目标,以下哪个目标不属于三种学习目标?( )

(A)认知性学习目标

(B)技能性学习目标

(C)探究性学习目标

(D)体验性学习目标

19 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评价方法是( )。

(A)纸笔诊断性测验评价

(B)纸笔总结性测验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

20 合作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是( )。

(A)个人学习

(B)现场学习

(C)班级学习

(D)小组学习

二、简答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新课程倡导多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进行学生学习评价,首先要具有正确、科学的评价观,符合化学课程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其次要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主体。

问题:

(1)简述中学化学课程教学中常用的学业评价方式?

(2)简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课程评价的建议。

22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

在《金属材料》教学中,教师引导:金属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金属材料是最古老的材料,从青铜器开始到现代的合金,金属材料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问题:

(1)材料中教师采用了什么方式创设情境。

(2)结合实例设置另外一种创设情境的方式。

三、诊断题

23 下面是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

[任务驱动]

出示任务:如何区分纯碱和小苏打?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案)

[交流评价]

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方案1:加热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方案2: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无沉淀生成

方案3:加入少量盐酸有无气体生成

方案4:放入试管中加热有无水滴生成

[巩固提高]略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2)请你针对方案3和方案4的设计进行评价。

(3)从评价类型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四、案例分析题

24 案例: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老师用镁条替换了原本的磷,测得的结果总氧气的含量远远超过了百分之二十,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是瓶

塞没有塞紧,燃烧过程中瓶外的空气进入瓶内所致。问题:(1)学生的分析正确吗?为什么?(2)测得的结果中氧气的含量远远超过了百分之二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如果这部分学生坚持认为自己的答案没有错,设计实验证明这部分学生的分析是不够全面的。(4)谈谈化学实验的功能有哪些?

五、教学设计题

25 阅读下列三个有关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部分内容:内容标准: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第3节自然界中的水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观察与思考如图2—13所示,打开一个汽水瓶的盖子,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注意导管口不能插入汽水中),另一端伸入装有滴加了

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的试管中,轻轻振荡汽水瓶,观察实验现象。

通常情况下,1L水中大约能溶解1L二氧化碳气体.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生产汽水时就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通常是在加压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溶解在饮料中.打开汽水瓶盖,压强减少,溶解在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外逸,并与水作用生成使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的物质——碳酸。碳酸是溶解于水的部分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

二氧化碳+水→碳酸CO2 H2O H2CO3碳酸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稍加热就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从水中逸出.石蕊试液重新变成

紫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像这样的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作化合反应。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也是化合反应(combination reaction)。碳酸受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像这样的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作分解反应(decompositionreaction)。加热高锰酸钾生成氧气等物质的反应也是分解反应。化合物反应和分解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应用。问题:(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3)写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4)对本节课进行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