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脾胃虚寒喝什么汤

夏天脾胃虚寒喝什么汤
夏天脾胃虚寒喝什么汤

夏天脾胃虚寒喝什么汤呢?炎热的夏天,夏天脾胃虚寒该喝什么汤好,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两款适宜夏天脾胃虚寒喝的汤。

1、汤

材料:苦瓜500克,排骨400克,葱段、姜片、绍酒、盐、味精适量。

做法:

a、将苦瓜去瓜蒂、去瓤,切成块;排骨洗净切小块。

b、锅中加清水适量,烧开,放入排骨煮去血沫,捞出洗净。

C、锅上火,放入排骨、清水,用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後放入葱段、姜片、绍酒,改用小火烧至排骨熟烂,再加入苦瓜同煮约10分钟,加盐、味精调味即可。

微波炉做法:放入排骨、清水,先用高火6分钟将汤烧开,撇去浮沫後放入葱段、姜片、绍酒,再用中小火20分钟将排骨烧熟,放入苦瓜后,先用高火3分钟,再用中小火10分钟即可。

待排骨熟烂后再放入苦瓜,否则瓜易散碎;用鸡粉代替味精,味道更好;此汤具有消暑解热作用。

2、骨头汤

材料:

新鲜腔骨、生姜、七指毛桃根、腔骨洗净,放入滚开水中氽烫,然后洗去血污。

姜切片(三、五片即可),七指毛桃根清洗干净,用干净的细线捆扎好。

做法:

a、将以上准备好的材料同放一锅中,加清水(清水多放些,一次加够)。

b、置火上大火烧开,然后转微火炖约2个小时,加少许盐调味,再炖约10分钟关火即可。

幸运28幸运28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ee5933628.html,/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可见反复、持续性的不同程度的疲劳,常伴有记忆力减退,头痛,肌肉痛,无关节红肿 的多关节疼痛,咽喉痛,失眠、抑郁等躯体、精神症状[1]。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 们的生活、工作压力亦逐渐增加,CF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发病率高 达14%~29%,因此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2]。 由于患者症状繁多,理化检查多为正常,所以,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尤其是在江南地区,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症多发,笔者应用三仁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 总结如下。 中医认为CFS主要是由起居失常、饮食不节、劳逸损伤、情志不遂、素体虚弱等,导致 人体气血、脏腑、阴阳失,气机紊乱,病位在脾、肾、肝三脏,旁兼心、肺两脏,但以脾脏 为主[3]。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者,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脾乃得禀”。脾胃功能失调,以致气血不足是导致CFS发病的关键因机。脾胃为气血后天生化之本,四肢 之所禀、头窍之所依,莫不因脾胃功能受扰而气血化源与升发不足,气血、清阳无以实机体,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 组成。方中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畅肺气,以通调水道,使气化则湿化;薏苡仁甘淡,功 在疏导下焦,兼渗湿益脾;白蔻仁芳香苦辛,《本草正义》说它能上能下“先升后降”,故能 转输中焦,醒脾和胃,振复运化水湿之机。配以半夏苦温燥湿;厚朴苦辛化湿;滑石、通草 淡渗利湿,再用清灵透利之竹叶,一则宣泄内外之湿,二则清透湿郁所化之热。全方宣、化、利具备,融宣肺健脾淡渗数法于其中,且方中药性平和,无寒热之偏及温燥辛散太过之弊。 笔者在临证过程中发现CFS患者虽以疲劳为主诉来就诊,但伴随症状也比较突出,虽表 现不同,但有好多共同之处。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多坐少动、喜暖避寒,尤其是身居江南流域,气候暖湿,使聚湿生痰、痰湿困阻中焦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饮食失宜,各种食疗、补品繁多,增加了脾胃的运 化负荷;另外,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各种情志不遂影响气机升降,终致脾不键运,湿邪困厄,闭阻清阳,气血不能宣畅升达,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4]。其临床特点是:疲劳且 全身困重,肢软,嗜卧不得眠,纳呆食不馨,伴记忆力减退、情志抑郁。舌体稍胖大,色淡 红边有齿痕,苔薄滑或腻,脉濡。 笔者在治疗该病时基本以原方为主,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及病情变化随症进行加减。以疲 劳为主,伴汗出、短气、怕冷等,可加益气健脾温阳之品如白术、黄芪、仙茅等;疼痛明显 者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头痛为主加川芎、葛根等,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者加 威灵仙、羌活、独活等;气郁表现明显者加疏肝理气之品如香附、郁金等;伴有湿邪较重的 加健脾利湿之品如薏苡仁、苍术、白术、泽泻等。 病案举例:患者王某,男,41岁,2016年11月9日因乏力、周身困倦不适反复发作 10年加重半年就诊。患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因经营暖气设备常年在25-30度房间,经常汗出,10年前出现乏力,初期休息后能好转,后逐渐加重,休息后仍感头昏沉乏力,伴周身困倦,梅雨季加重,稍劳即心慌,夜寐不安,情绪低落,大便粘,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濡滑。患者曾多次住院诊查,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经输液治疗等症状稍改善。上述 症状时轻时重,一直持续到现在。根据患者症状以及近期检查结果,考虑脾胃湿热型慢性疲 劳综合征。 杏仁10g、白蔻仁5 g、生炒薏苡仁各15 g、竹叶10 g、滑石10 g、通草10 g、厚朴10 g、半夏10 g、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5 g、甘草6 g、藿香10 g

三仁汤

三仁汤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 三仁汤是临床常用方剂,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一》,由飞滑石、生薏苡仁、杏仁、半夏、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等组成,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临床中可根据患者体质及具体病情辨证加减治疗荨麻疹、湿疹、痤疮、带状疱疹、脂溢性脱发等多种证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者,疗效显著。现就三仁汤在皮肤科的应用概述如下。 三仁汤的溯源 三仁汤之名,首见于清代吴瑭(字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因以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为君药得名。其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证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者,方中体现的芳香宣透、行气化湿之法,成为后世治疗湿温初起湿重热轻证的基本治法。三仁汤提出者为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温病四大家之一。19岁因父病逝医治无效而立志学医,受到当时温病学家吴又可《瘟疫论》和叶桂的启发,继承叶天士的温病理论,结合自身体会终于1798年著成《温病条辨》。本书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专著,总结了温病治疗原则、有效方剂及药物使用,直到如今医界仍有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结合运用的主张。《温病条辨》留下的方剂中,除三仁汤外,不乏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其中原文卷1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

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而三仁汤之名虽由吴氏提出,为其治疗上焦湿温病的主方,但从该方组方思路及药物选择来看,则可溯源至叶桂医案。 有文献云:“在《临症指南医案》与《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运用三仁汤竟达60余案,其中与三仁汤8味药物相同7味的有2案,相同6味的有6案,其余均相同4~5味,这8案则是吴鞠通制订三仁汤的主要依据”,可以说吴瑭汲取了叶桂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而创立了三仁汤。由于叶桂临证往往信手遣药而不名方,使人不易效法。三仁汤的问世,对继承叶氏的经验,推动湿温病治疗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仁汤的组方 三仁汤组方巧妙,用药轻取,临床上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病属湿温在上焦者。原方中飞滑石、生薏苡仁各六钱(18g),杏仁、半夏各五钱(15g),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二钱(6g)。以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即可。 三仁汤的功效及解析 三仁汤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

王惠兰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脾胃湿热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引起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由此可见,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 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着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关乎整个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之升降,所以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胃之升降,又互为因果,胃

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脾升失常,则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运不升则生化无端,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疾。 二、脾胃病证突出表现为湿与滞 脾胃病证虽多,然湿留气滞是病机中共同之处。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无物不受,邪气易袭而盘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气机壅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食积、痰结、气滞、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杂,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此乃属实滞。若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湿、滞又可从中而生,所谓因虚致实,虚中挟滞。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 三、脾胃病重在调理,兼以宣通肺气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 发表时间:2017-12-27T11:09:09.5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2期作者:孙慧茹杨庆有 [导读]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可见反复、持续性的不同程度的疲劳。 无锡市中医医院 214000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可见反复、持续性的不同程度的疲劳,常伴有记忆力减退,头痛,肌肉痛,无关节红肿的多关节疼痛,咽喉痛,失眠、抑郁等躯体、精神症状[1]。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亦逐渐增加,CF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发病率高达14%~29%,因此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2]。 由于患者症状繁多,理化检查多为正常,所以,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尤其是在江南地区,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症多发,笔者应用三仁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中医认为CFS主要是由起居失常、饮食不节、劳逸损伤、情志不遂、素体虚弱等,导致人体气血、脏腑、阴阳失,气机紊乱,病位在脾、肾、肝三脏,旁兼心、肺两脏,但以脾脏为主[3]。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者,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脾乃得禀”。脾胃功能失调,以致气血不足是导致CFS发病的关键因机。脾胃为气血后天生化之本,四肢之所禀、头窍之所依,莫不因脾胃功能受扰而气血化源与升发不足,气血、清阳无以实机体,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组成。方中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畅肺气,以通调水道,使气化则湿化;薏苡仁甘淡,功在疏导下焦,兼渗湿益脾;白蔻仁芳香苦辛,《本草正义》说它能上能下“先升后降”,故能转输中焦,醒脾和胃,振复运化水湿之机。配以半夏苦温燥湿;厚朴苦辛化湿;滑石、通草淡渗利湿,再用清灵透利之竹叶,一则宣泄内外之湿,二则清透湿郁所化之热。全方宣、化、利具备,融宣肺健脾淡渗数法于其中,且方中药性平和,无寒热之偏及温燥辛散太过之弊。笔者在临证过程中发现CFS患者虽以疲劳为主诉来就诊,但伴随症状也比较突出,虽表现不同,但有好多共同之处。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多坐少动、喜暖避寒,尤其是身居江南流域,气候暖湿,使聚湿生痰、痰湿困阻中焦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饮食失宜,各种食疗、补品繁多,增加了脾胃的运化负荷;另外,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各种情志不遂影响气机升降,终致脾不键运,湿邪困厄,闭阻清阳,气血不能宣畅升达,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4]。其临床特点是:疲劳且全身困重,肢软,嗜卧不得眠,纳呆食不馨,伴记忆力减退、情志抑郁。舌体稍胖大,色淡红边有齿痕,苔薄滑或腻,脉濡。 笔者在治疗该病时基本以原方为主,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及病情变化随症进行加减。以疲劳为主,伴汗出、短气、怕冷等,可加益气健脾温阳之品如白术、黄芪、仙茅等;疼痛明显者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头痛为主加川芎、葛根等,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者加威灵仙、羌活、独活等;气郁表现明显者加疏肝理气之品如香附、郁金等;伴有湿邪较重的加健脾利湿之品如薏苡仁、苍术、白术、泽泻等。 病案举例:患者王某,男,41岁,2016年11月9日因乏力、周身困倦不适反复发作10年加重半年就诊。患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因经营暖气设备常年在25-30度房间,经常汗出,10年前出现乏力,初期休息后能好转,后逐渐加重,休息后仍感头昏沉乏力,伴周身困倦,梅雨季加重,稍劳即心慌,夜寐不安,情绪低落,大便粘,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濡滑。患者曾多次住院诊查,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经输液治疗等症状稍改善。上述症状时轻时重,一直持续到现在。根据患者症状以及近期检查结果,考虑脾胃湿热型慢性疲劳综合征。 杏仁10g、白蔻仁5 g、生炒薏苡仁各15 g、竹叶10 g、滑石10 g、通草10 g、厚朴10 g、半夏10 g、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5 g、甘草6 g、藿香10 g 2016年11月16日复诊诉乏力减轻,情绪转好,舌脉同前。 患者前后加减应用三仁汤月余恢复正常。2017年6月14日,梅雨天再发乏力,讲话后疲劳感尤重。自述1年来疲劳感不明显,今年梅雨季再发但较往年症状轻,舌质红苔薄腻脉濡,给予三仁汤合生脉饮加减7剂后症状缓解。 参考文献: [1]罗华丽,汪莹,黄思琴.节气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107-109. [2]李春杰,贾丹兵,李乃民,等.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防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5):946 -947. [3]王小峰.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7):140-142. [4]胡玲,陈苇菁,潘怀耿,等. 基于脾胃湿热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探析 [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3):323-324.

三仁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三仁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6-06-14T15:19:01.68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作者:袁继云 [导读] 三仁汤加味能有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石河子市中医医院 832000 摘要:目的:探究三仁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型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8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三仁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方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9.52%,数据对比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仁汤加味能有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三仁汤;慢性浅表型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疗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呕吐、厌食等[1]。近十年来,我国中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有很了很大的进展。有研究表示,三仁汤加味能有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为证实这一理论,故本院进行此次实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接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及中医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并排除合并患有心脑血管、肾肝脏等器官障碍功能性疾病及精神认知严重障碍的患者,患者于接受治疗前一周未服用任何药物,且均知晓并签署实验同意书。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有患者42例,男患者31例,女患者11例,年龄 54~77岁;对照组有患者42例,男患者27例,女患者14例,年龄52~79岁。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三仁汤加味治疗:三仁汤加味药方为:杏仁 15克、飞滑石 18克、白通草 6克、白蔻仁 6克、竹叶 6克、厚朴 6克、生薏仁18克、半夏 15克、黄连6克、干姜5克、三七粉冲服3克、甘草6克;每日煎服一剂,分早晚两次空腹服用,连续服用28天[2]。 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治疗:患者每日早晚各空腹服用奥美拉唑胶囊1粒/20mg,连续服用28天。 在服药期间,两组患者均要保持良好规律的作息生活,不要抽烟喝酒,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保证心情舒畅。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9.52%,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讨论 中医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是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饮食不节;二是情志失调[3]。中医认为饮食不节,导致饮食自倍,势必肠胃乃伤、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蕴化热。而情志失调会导致肝气不畅、湿气骤升。因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需要健脾祛湿。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是祛湿剂中清热祛湿的良药,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的功效,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药方中的杏仁有通肺气、助湿化的作用;白蔻仁可以开发中焦湿滞、化浊宜中;生薏仁益脾渗湿,有良好的祛湿助气的效果。这三味药是药方中的主要,故而称之为“三仁”。随后辅以半夏、厚朴以提升除湿消痞、行气散满的效果;在加上通草、滑石、竹叶等清利湿热的药物,最终实现清热利湿、宣畅混浊的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浅表型胃炎脾胃湿热证主要与患者的饮食、和生活规律有着重要关联。现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日常饮食多以辛辣、肥腻为主,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体内湿热,伤及脾胃。而现代人们生活压力大,难免郁闷,累积肝脾,导致肝气不顺。因此在治疗慢性浅表型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保持心情舒畅也是非常重要的。而现代医理显示,三仁汤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胃肠道的蠕动,使炎症得到有效的缓解,提升患者的免疫力等作用[4]。 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仁汤加味对治疗慢性浅表型胃炎脾胃湿热证是由效果的。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共同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吃饭,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辛辣、具有刺激性的食物,能有效降低对胃粘膜的刺激,防止病情加重。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可以看出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治疗慢性浅表型胃炎脾胃湿热证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结束后的六个月中,本院对患者均进行过随访,发现观察组中以治愈的患者无一人复发,而对照组以治愈的患者有4例复发。通过对观察组的随访了解到,治愈后他们依然保持着良好的饮食习惯与作息时间,经常运动,保持自己身心愉悦。而对照组复发的患者中有4例是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无法保证有规律的饮食。由此可见,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情对治疗慢性浅表型胃炎脾胃湿热证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虽然本次实验有力的证明了三仁汤加味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但作为临床研究还是缺乏一定的实验研究知识,对研究过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病因病机 脾胃虚弱为本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临床所见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胀满,泛泛欲呕,不思饮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变得黄腻。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饮食不节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

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目的探讨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232例患者 随机分成治疗组132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患者应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胃复春片口服治疗。持续1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间治疗效果及用药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09例显效,18例有效,总有效率达96.2%,明显高于对照组71.0%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治疗后得以显著好转(P<0.05)。结论应用三仁汤加减进行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明确,有推广价值。 标签: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在中医中属于“胃脘痛”“痞满”范畴。多数是由于饮食不规律,情绪不定,过于劳累以及细菌感染所致[1]。三仁汤是《温病条辨》中著名方剂,由飞滑石,生薏苡仁,厚朴,半夏,白豆蔻,杏仁,竹叶,通草等药构成,有清除胃热,理顺气息之功效。笔者将三仁汤加减运用到临床上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取得不错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1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中医科就诊的232例患者,232例患者全部经过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慢性胃炎,按中医辨证都为脾胃湿热型,均有胃脘热胀疼痛,口发苦,渴却不饮,舌质发红,舌苔厚黄,数脉或滑脉等征象。其中男32例,女12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1.4±9.4)岁。病程1~9年,平均(4.4±1.2)年。 1.2?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2]中关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胃脘部疼痛灼热;口唇发干发苦,渴却不饮;舌质发红,舌苔黄厚;脉象数或滑。全部患者都符合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诊断。 1.3?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都采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每天1剂,煎制成汤,分3次于饭前半小时服用,加减方剂药物组成:枳壳10 g,飞滑石15 g,生薏苡仁20 g,黄连5 g,厚朴10 g,半夏10 g,白豆蔻10 g,杏仁10 g,山栀子10 g,竹叶l0 g,通草6 g。热重患者加蒲公英10 g,以清热;湿重患者加藿香8 g,佩兰10 g,促温化。对照组采用胃复春片口服治疗,分3次与饭前半小时服用,每次4片。所有患者用药持续1个月,期间停止使用其他一切药物。 1.4?观察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 辨证和疗效标准》[3],根据患者对于胃部疼痛,纳呆,上腹胀满,嗳气,嘈杂等临床症状的感受进行评分:没有症状为0分;症状轻微,偶尔出现为1分;中等程度症状有时轻微有时严重为2分,出现比较严重持续症状为3分。主要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次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为痊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次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为有效;达不到有效标准的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程序对数据资料分析,计量数据以()表示,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总有效率差异,采用x2检验,P<0.05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病因病机 脾胃虚弱为本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临床所见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胀满,泛泛欲呕,不思饮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变得黄腻。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饮食不节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