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总汇

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总汇
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总汇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三上:

闻鸡起舞(祖逖)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三下:

买椟还珠(郑国人)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珠玉来点缀(它),用玫瑰宝石来装饰,用翡翠来装饰边沿。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四上:

胸有成竹(文与可)

文与可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

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杏林春满(董奉)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史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了,“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这样一来,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董奉更是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四下:

手不释卷(吕蒙)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鹏程万里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它的背长达几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飞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它乘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里的高空。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呢?”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五上:

水滴石穿(张乖崖)

张乖崖担任崇阳县令,一个官吏从钱库出来,张乖崖看见他头发旁的头巾下有一枚铜钱,就盘问他,他说是钱库中的。张乖崖就下令用棒打他。那个官吏愤怒地说:“一枚铜钱有什么值得说的,你竟然棒打我。你(虽然)能打我,可你不能杀我!”张乖崖又提笔写下判语,说道:“一天一枚铜钱,一千天就是一千枚铜钱;用绳子来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会断;水滴石头,(时间长了)石头会被水滴穿。”说完,张乖崖亲自拿着剑,走下台阶,当众斩下他的头,然后又去申台府自首。崇阳人到现在都还流传着这一故事。

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大公无私(祁黄羊)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公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公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公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公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公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公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五下:

程门立雪(杨时、程颐)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入木三分(王羲之)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六上:

竭泽而渔(狐偃、雍季)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响遏行云(秦青、薛潭)

战国时期, 有个喜欢唱歌的青年,名叫薛潭。他听说秦青很会唱歌,就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完全掌握了,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挽留,第二天,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席问,秦青按着节拍,慷慨悲歌。歌声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薛潭便道歉要求回到秦青身边,并且再也不敢说回家了。

“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六下:

邯郸学步(燕国寿陵人)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后用此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舍本逐末(赵威后、齐国使臣)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小学阶段教材中成语故事

小学阶段教材中成语故事1、闻鸡起舞:(祖逖)。 2、刻舟求剑:(过江人), 3、惊弓之鸟:(更羸) 4、买椟还珠:(郑国人) 5、画龙点睛:(张僧繇) 6、胸有成竹:(文与可) 7、杏林春满:(董奉) 8、手不释卷:(吕蒙) 9、鹏程万里:(鲲) 10、水滴石穿:(张乖崖) 11、大公无私:(祁黄羊) 12、程门立雪:(杨时) 13、竭泽而渔:(雍季) 14、入木三分:(王羲之) 15、响遏行云:(薛谭秦青) 16、邯郸学步:(燕国青年)。 17、舍本逐末:(赵威后) 课外阅读积累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卧薪尝胆(勾践)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投笔从戎(班超)多多益善(韩信)凿壁偷光(匡衡)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七步成诗(曹植)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负荆请罪(廉颇) 完壁归赵(蔺相如)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图穷匕现(荆轲) 杀妻求将(吴起)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暗渡陈仓(韩信) 乐不思蜀(刘禅)背水一战(韩信) 纸上谈兵(赵括) 叶公好龙(叶公) 精忠报国(岳飞) 铁杵成针(李白) 精兵简政(李鼎铭) 南柯一梦(淳子棼) 东施效颦(东施)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景皓) 赴汤蹈火(晁错)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惊弓之鸟(更羸) 焚书坑儒(秦始皇)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

寓言、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翻译句子: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二、(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翻译句子: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三、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至之.市 2.翻译句子:宁信度,无自信也。 四、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西蜀之去.南海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句子: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五、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⑥曷不 ..听其所为? 2.翻译句子: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 (2)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肆: 2.翻译句子: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七、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 (3)侄罔然 ..而止()(4)执所书.问曰()(5)诟.其侄曰() 2.翻译句子: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八、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①。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②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陛:宫殿的台阶。②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景公之时,雨雪 ..三日而不霁。()(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 ..()(4)寡人闻命 ..矣。()

小学生100个成语故事(十)

小学生100个成语故事(十) 46、如释重负 春秋时,季孙、叔孙和孟孙三个家族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鲁昭公为夺回权利,派兵去攻打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后,立刻前来救援。三家联合起来,把昭公的军队打得大败,昭公只得逃亡齐国。因为他原来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觉像放下沉重的负担。 [注释]释:放下。负:负担。 [提示]形容人们解除了负担后的轻松心情。 47、如鱼得水 东汉末年,刘备请到诸葛亮做军师后,经常得到诸葛亮的指点,对天下形势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十分亲密。开始时,关羽和张飞很不服气。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你们应该理解。 [提示]比喻得到与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48、千钧一发 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枚乘,擅长写辞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做谋士时,反对吴王反叛朝廷。他劝吴王: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之重的东西,下边是深渊,头发丝一断,那东西你就

别指望重新得到了。你谋反朝廷,危险的程度就像这头发丝一样。刘濞不听,其兵反叛,最终被朝廷的大军消灭。 [注释]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即十五千克)为一钧。 [提示]比喻形势或情况已极其危急。 49、手不释卷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善于领兵作战,立下不少战功。但他有一个毛病:不愿读书。吴王孙权对他说:你掌管军政大权,应该多读兵书和史书。他回答:抽不出时间。孙权说:光武帝领兵打仗时,手都从来不离开书,你比他还忙吗?从此,吕蒙努力学习,成了一个有学问的将领。 [注释]释:放开。卷:书本。 [提示]形容勤奋学习或看书入迷。 50、天衣无缝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名叫郭翰。盛夏的一个晚上,他在大树底下乘凉。突然间,一个美丽的仙女从天上飘然而来。郭翰发现仙女的漂亮衣裙竟然连一条衣缝也没有,他惊奇地问道:你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呢?仙女笑道:我穿的是天衣,天衣不是用针缝的,怎么会有衣缝呢? [提示]比喻事物非常自然完美,无任何纰漏破绽可寻。

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小学生必备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小学生必备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是汉学精髓,但具有古韵的成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是有些难度的,不妨将成语故事化,通过故事的形式教导孩子学习成语了解成语! 1、沆瀣一气 唐僖宗时,有个叫崔沆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由于两人都姓崔,而他们的单名沆和瀣连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间水气的沆瀣两字,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彼此气味相投。 2、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的故事 春秋时,弱小的息国与较大的郑国相邻。一次两国发生争执,息国国君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出兵侵略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当时有见识的人就认为息国不仅无理,而且还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没有多久,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3、乐不思蜀 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由昏庸无能的儿子刘禅继位。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带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让人表演了一些蜀国的娱乐节目。当时跟随刘禅投降的蜀国人看后都产生了亡国的伤感,唯独刘禅嬉笑自如。后来司马昭问他是否怀念故国刘禅却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4、从善如流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晋军元帅栾书率军前去救援。楚军一见晋军,就撤回去了。栾书于是转而攻打依附楚国的蔡国。楚国急忙派出两个县的兵力,前来援救。这时,晋军上下斗志高昂,准备迎战楚军。只有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劝栾书退兵,避开楚军的锋芒。栾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后来晋军趁楚军回国之际,出兵攻克了蔡国。 从善如流:比喻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5、多难兴邦 春秋时,楚灵王为了称霸,想与诸侯会盟,派椒举前去邀请晋平公参加。晋平公想拒绝,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教案

10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课文由两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从一到二年级已经学过不少成语故事,所以对成语故事不陌生。孩子们大都非常喜欢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学会用关联词语“总是”、“不要… …而要… …”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复述故事。 (二)过程和方法 2.朗读课文,知道两则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两则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学习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滥竽充数》的内容进行创编故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二个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辅助环节)

成语故事

一诺千金的故事 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一诺千金的故事是发生在秦末汉初的一则成语故事。人们用这个词来形容许诺别人的话,信用极高。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其中“季布”是一个人名,他为人十分耿直热情,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会办到。 秦末汉初,楚地有个叫季布的人,他性情耿直,为人豪爽,乐于帮助别人,他就是一诺千金的故事的主人公。只要是他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多么困难,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替人办到。楚汉相争的时候,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大将,曾几次为项羽出谋划策击败汉军。刘邦当皇帝以后,下令通缉季布。当时许多人都因为仰慕他的为人而暗中帮助他。季布曾化装到山东一朱姓人家当佣工,朱家知道他是季布便收留了他,而且还托人去向刘邦老友汝阴侯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还封他做了郎中。季布有个同乡叫曹邱生,专爱结交达官显贵,借以炫耀自己,季布一向就很瞧不起他。他听说季布做了大官,马上就来巴结季布。季布一听曹邱生来了,马上就虎起了脸,打算数落他几句,让他难堪。谁知,无论季布的态度多严厉,曹邱生依旧陪着笑脸,鞠躬作揖,跟他叙家常,并吹捧他说:“我听说楚地到处流传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听到他的夸奖,心中很高兴,于是就留他住了几个月,并且待为上宾,临走时还送了他一份厚礼。曹邱生走后到处宣扬,从此,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以上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故事,我们做人也要向季布学习,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移木建信成语故事 商鞅立木建信,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及注解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及注解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成语作为孩子语文 学习中的重点之一,在孩子们的平常考试中也不可避免,无 论是小学,还有初中或高中,都会用到。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 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 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 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 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 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 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 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

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 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 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 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 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 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 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 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 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 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

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

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 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 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 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 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 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 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 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 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 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 话,白白浪费时间 ;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 (hu àtu 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 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 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 却并不相同呢 ?”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 起的 ;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 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总汇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三上: 闻鸡起舞(祖逖)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三下: 买椟还珠(郑国人)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珠玉来点缀(它),用玫瑰宝石来装饰,用翡翠来装饰边沿。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高中语文成语故事1:后起之秀

高中语文成语故事1:后起之秀 高中语文成语故事1:后起之秀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 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高中语文成语故事2:安步当车战国时,齐国有一个叫颜黜的人。齐宣王在召他进宫的时候。颜黜走到殿前的阶梯时,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往前走了。宣王见了很奇怪,就说:“颜黜,过来吧!”颜黜听到后,不仅一动未动反而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他的大臣对颜黜嚷到:“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怎么可以让大王过去呢?”颜黜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齐宣王很生气的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黜马上接着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黜神色自若地说:“当然有,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下过这样两道命令:‘谁敢在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为万户侯。'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有肉吃,有车乘,衣着华丽。” 颜黜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颜黜说完,就告辞而去。 高中语文成语故事3:一暴十寒战国时,有个叫孟轲的人,大家称他为孟子。孟子善于通过打比方来发表议论。 当时,有人指责孟子不尽力帮助齐王。孟子便解释说:“比如说,天下有些易活的植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阳下晒十天,然后再

中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

中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成语作为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之一,在孩子们的平常考试中也不可避免,无论是小学,还有初中或高中,都会用到。 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了100个常用的成语,并且附上了故事讲解,家长可以收藏起来,平时的时候多让孩子记一记,相信一定会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总汇

小学语文课本(回顾·拓展)中出现的成语故事 三上: 1、闻鸡起舞(祖逖)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近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2、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 三下: 1、买椟还珠(郑国人) 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2、画龙点睛(张僧繇) 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 四上: 1、胸有成竹(文与可)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2、杏林春满(董奉) 董奉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人们用“杏林春满”来称颂医生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近义词:誉满杏林、妙手回春 四下: 1、手不释卷(吕蒙) 手里拿着书不肯放下来。形容勤奋好学 2、鹏程万里 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五上: 1、水滴石穿(张乖崖) 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2、大公无私(祁黄羊)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五下: 1、程门立雪(杨时、程颐)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入木三分(王羲之) 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六上: 1、竭泽而渔(狐偃、雍季)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2、响遏行云(秦青、薛潭) 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六下: 1、邯郸学步(燕国寿陵少年) 后用此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2、舍本逐末(赵威后、齐国使臣)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小学成语故事100个

小学阶段成语故事积累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小学阶段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阶段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下面是小学阶段成语故事大全,请参考! 小学阶段成语故事大全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想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 读后: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招来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之类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

而且在门外还要高高挂起一面长长的酒幌子,上书“天下第一酒”几个大字。远远看去,这里的确像个会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却很少有人问津,常常因卖不出去而使整坛整坛的酒搁酸,变质,十分可惜。 这个卖酒的宋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邻右舍请教这好的酒竟然卖不出去的原因。邻居们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家养的狗太凶猛的缘故。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有的人高高兴兴地提着酒壶准备到你家去买酒,可是还没等走到店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要扑上去撕咬人家。这样一来,又有谁还敢到你家去买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着发酸变质啊。”您看,一匹恶狗看门,就能把一个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门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个国家让坏人控制某些要害部门,其后果必然是忠奸颠倒,社会腐败,百姓遭殃。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

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终审稿)

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语文课本(回顾·拓展)中出现的成语故事 三上: 1、闻鸡起舞(祖逖)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近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2、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三下: 1、买椟还珠(郑国人) 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2、画龙点睛(张僧繇) 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 四上: 1、胸有成竹(文与可)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2、杏林春满(董奉)

董奉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人们用“杏林春满”来称颂医生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近义词:誉满杏林、妙手回春 四下: 1、手不释卷(吕蒙) 手里拿着书不肯放下来。形容勤奋好学 2、鹏程万里 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五上: 1、水滴石穿(张乖崖) 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2、大公无私(祁黄羊)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五下: 1、程门立雪(杨时、程颐)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入木三分(王羲之)

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六上: 1、竭泽而渔(狐偃、雍季)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2、响遏行云(秦青、薛潭) 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六下: 1、邯郸学步(燕国寿陵少年) 后用此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2、舍本逐末(赵威后、齐国使臣)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惊弓之鸟三下 古典名着中的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 寓言故事成语: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长、亡羊补牢、杯弓蛇影。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夸父追日、开天辟地历史故事成语:背水一战、望梅止渴、纸上谈兵、三顾茅庐、卧薪尝胆、四面楚歌、初出茅庐、指鹿为马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小学生100个成语故事(十一)

小学生100个成语故事(十一) 51、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有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他与同乡的儿子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虽考取了最后一名但是仍然榜上有名。看完榜后,他马上高兴地回家去了,同乡问他:我儿子考中了吗?他幽默地回答;您儿子的名字排在孙山后面呢! [提示]比喻投考不中或选拔时未被录取。 52、塞翁失马 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53、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被感动

了,答应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54、安居乐业 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提示]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55、举一反三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注释]反:推及,推论。 [提示]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最新成语故事集锦

最新成语故事集锦 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但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淳chún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他说:“大王,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探地问:“大王明白这是一只什么鸟?”齐 威王明白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来。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发现一个破坏生 产的大夫,就扔进油锅处死。之后,他又严格整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齐威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都感到震惊。 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来。 按兵不动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 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 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 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 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状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但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明白究竟出了什么意外状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但是是一 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 叛晋国投靠齐国,必须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 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最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 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 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 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 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很能谈论用兵之道,连赵奢也难 不住他,日子长了,赵括便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