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人恐惧死亡心理分析

关于老年人恐惧死亡心理分析
关于老年人恐惧死亡心理分析

关于老年人恐惧死亡心理分析

50岁本是知命之年,然而随着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越来越多老年人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这一心理问题也引起社会关注。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日趋老龄化,许多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老年人在遇到死亡,情绪反应更为激烈,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更为明显。然而人终有一死,这是人生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但是,有很多老年人,却产生了恐惧死亡的心理。

老年人认识能力低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大脑功能发生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减弱,导致感觉能力降低,意识性差,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主要表现两个方面,首先是感觉迟钝,听力、视觉、嗅觉、皮肤感觉等功能减退,而致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灵敏度下降;再有是动作灵活性差,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反应迟缓,行动笨拙。

老年人孤独和依赖

孤独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缺少或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独心理最易产生忧郁感,长期忧郁就会焦虑不安,心神不定。依赖是指老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动顺从,感情脆弱,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等,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行动依靠别人决定。长期的依赖心理,就会导致情绪不稳,感觉退化。

老年人易怒和恐惧

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情绪压抑的怒火爆发。发火以后又常常感觉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会对这点小事发火的,从而产生懊悔心理。恐惧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害怕,有受惊的感觉,当恐惧感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

综上所诉,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到老年,死亡的几率开始上升。也许自己还算健康,但当每次同学聚会,去公司参加庆典,与周围同伴聊天时,发现自己当年的同学、同事、老伙伴相继过世,难免不胜唏嘘。人也许可以不怕死,但是对于孤单和寂寞,没有人会喜欢。

同样,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对彼此都念念不舍的,自然也会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恐惧死亡的原因。

此外,人是有想象力的动物,当人们从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等节目中看到那些濒死者的挣扎、呻吟、亲属的哀号……往往会想到“自己死的时候会不会也是那样?”这种对痛苦的害怕,不免会转移到恐惧死亡上来。

丧偶老人心理变化

丧偶老人心理变化 1、丧偶老人心理变化 1.1、常责怪自己,当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觉得对不起老伴:为什么过去不对他(她)发脾气好一点?有的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负有 主要责任。于是生者就会精神恍惚,心理负担过重,吃不下饭也睡不 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1.2、怀念老伴,老伴逝世,生者在历经剧烈的情感波涛之后,精神状态会慢慢平息,随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 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地凄凉 和孤寂。 1.3、恢复精神状态,在家人、朋友的关怀和帮助下,生者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 的生活。 2、丧偶老人的常见心态 2.1、过度悲伤型,失去亲人悲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度悲伤、长期悲伤,将悲伤作为一种稳定的心态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 间而不能自拔者,就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了。 2.2、怀念恋旧型,老年夫妻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是老年爱 情生活的调味剂。老年人丧偶会使未亡人强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 拒地逼近。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观的老年人感到无助、焦虑,缺乏生存 的美好希望。 2.3、后悔自责型,把亲人的死归结为自己的责任。不过有的人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如果真的过敏地把那种自责与亲人的去世等同起来,使悲伤之情长期萦绕心头就成为问题了。 3、丧偶老人如何调节心理

3.1、避免自责,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住自己的老伴儿。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好,就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常诱发其他疾病,导致早衰。 3.2、转移注意力,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睹物恩人,会不断地强化思念之情,加深精神上的痛苦。因此,不妨把一些遗物暂时收起来,将注意力转移到现实和未来的生活中。 3.3、寻找新的生活方式,老伴离开以后,原来的一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老人很容易陷入孤独寂寞之中。因此,丧偶老人要积极地调 整生活方式,培养兴趣爱好,老有所乐,减少对旧生活的眷恋。 1、树立敬老、爱老的社会新风,让他们感受到整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例如逢年过节组织对孤寡老人的慰问、服务等。 2、常与老人谈心,老人整日在家,活动范围小,又年老、体弱多病,加上对子女的牵挂和对往日好友的思念,内心常常不平静。精神上的这些苦恼、烦闷、忧虑需要向外渲泄,向人诉说。小辈如能抽时间常和老人谈心聊家常,能使老人的心理满足,同时也利于家庭气氛的和睦。 3、探寻家门内外无数消闲自娱之道。老年人是得天独厚的“悠闲族”,有人称退休是“第二人生”之始,没有子女相随,卸了抚育重担,正可自寻乐趣。鱼虫花鸟、走亲访友、优哉游哉(旅游),身心怡然。甚至有点癖好也无妨,幽默闲适大师林语堂称:“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可见有了这种消闲自娱、仰赖健全、乐观的心态,就会感觉到越活越有味。 1、健康的身体是安享晚年的保障。因此建议老年人睡眠起居要有规律;每天坚持晒太阳15~20分钟,但要避免暴晒或中暑;每天喝 水6~8杯(每杯200毫升),少量多次为宜;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种类多样化,并且控制油、盐摄入。 2、潇洒一点。许多老人一辈子忙工作、忙儿女,年轻时的兴趣爱好都放弃了,是时候关心一下自己了。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发现,丰富 多彩的退休生活可以帮老人增寿7.5年。养花、遛狗、下棋、钓鱼

中国老年人的消费心理

中国老年人的消费心理 根据调查老年人的消费心理有以下几种情况: 1、求实求廉。 老年人购物一般要求商品经济实用、朴实大方、经济耐用、质量可靠、使用便利、易学易用、安全舒适、有益健康。与其他年龄层次的消费者比较,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最高,一般不会到高档的购物场所去购物。 2、习惯性消费。 长期的消费体验已经使老年人形成了一些消费习惯,这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购买方式、使用方法、商品认知(或品牌认知)等方面。他们大多对老字号、老商店很忠诚。因此,大量的广告轰炸对于其购买行为也难以产生很大的影响。 3、理性为主导。 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因素,老年人的消费观较为成熟,冲动型热情少。对消费时尚的反应会显得较为迟钝,他们不赶时髦,讲究实惠。在质量、价格、实用和品牌等影响老年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中,质量的影响力居于首位,占82.5%。他们一般不会被商家的一些花哨的促销手段打动,但是老人天生的善良和同情心,很容易被商家的小恩小惠感动,最后可能成为购买者。 4、讲求便利。

生理变化使老年人行走不便,其消费追求便利性,习惯于就近消费。同时,老年人在使用商品的过程中也喜欢方便,对于家电繁琐的说明和复杂的使用程序不喜欢,要求商品易学易用、操作方便,以减少体力和脑力的负担。 5、重体验,轻广告。 多年的消费经验,使老年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自己的感受,并且形成了较高的品牌忠诚度。据媒体受众调查显示,广告对老年消费者的影响程度是"一般"的占41.9%,"没什么影响"的占22.7%。在众多媒体中,电视不是老年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对平面媒体的软文广告、典型事例等广告形式较易接受。一些老年人还有早晚边锻炼边听收音机的习惯,所以,广播是老年人产品的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 6、图小利,重服务。 尽管老年人购物比较理性,但是,勤俭节约的思想会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只要是需要的东西,即使目前不急需,如果有降价、折扣、买一赠一等促销活动,老年人也会形成消费行为。另外,服务是老年人特别看重的消费内容,包括销售过程中的热情导购、适度的介绍、周到的服务和无微不至的关心等服务,送货上门、免费安装调试,详细的使用解说,手把手的使用示范等售后服务。这些服务使老年消费者用得放心、用得舒服,不必为其保养和维修消耗太多的精力。 7、消费喜欢结伴而行。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一)离退休综合征 1.评估①离退休前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②离退休前后生活境遇反差过大,如社会角色、生活内容、家庭关系等的变化;③适应能力差或个性缺陷;④社会支持缺乏;⑤失去价值感。 2.表现离退休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体现在情结和行为方面,具体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或无所适从,有时还会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常出错;性格变化明显,容易急躁和发脾气,多疑,对现实不满,经常怀旧,并存有偏见。大多数有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燥热等症状。心理障碍的特征可出现无力感、无用感、无助感和无望感。 3.预防与护理 (1)帮助老年人正确看待离退休:退休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 (2)做好离退休心理行为准备:快到离退休年龄时,老年人可适当地减少工作量,多与已离退休人员交流,主动及早地寻找精神依托;退休前积极做好各种准备。 (3)避免因退休而产生的消极不良情绪:刚刚退休下来,不妨多与亲朋好友来往,将自己心中的郁闷、苦恼通过交谈等方式进行宣泄,及时消除和转化不良情绪,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舒畅。 (4)营造良好环境:尽量多陪伴老年人,从而减少心理问题。

(5)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并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让老年人感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二)空巢综合征 1.评估①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②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及至老年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卑、自怜等消极情感;③自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重新规划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空巢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1)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子女离家后,父母原来多年形成的紧张有规律的生活被打破,转入松散的、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他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 (2)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长期的孤独使空巢老人情感和心理上失去支柱,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3)躯体化症状:受“空巢”应激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如失眠、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 3.预防与护理 (1)改变认知观念:使之能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满足老年人养护的需要。

老年人如何正确面对死亡

老年人如何正确面对死亡 *导读:老年人如何正确面对死亡?生老病死,有的老人能平静的面对,有的老人会感到恐惧不安,正确的面对死亡能从恐惧心理中解脱出来。接下来小编解析老年人如何正确面对死亡。 *老年人如何正确面对死亡? 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遇到的事情,老年人对待死亡有不同的态度,有些老年人清楚地意识到死亡接近自己的时候,会告诉自己,死亡不过就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生活。也有些老年人将死亡视为解脱,产生我累了,我该休息了的感觉,因而能平静地面对死亡的威胁,也有的老人面对死亡会感到恐惧,那么,该怎么去面对这个问题呢。 老年人如何正确认识死亡,科学地对待这个问题,专家提出了建议:

1、老人要正确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要明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无不遵循这个自然规律。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正确地面对死亡,顺其自然,晚年生活才会过的得愉快而有意义。 2、从恐惧心理中解脱出来,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那就应该泰然处之,一个老人只要自认为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比较容易承受死亡,根本不会产生什么恐惧心理。 3、愉快地活好每一天,老年人在平常生活中要高度重视心理、运动、饮食三方面。尤其是心理因素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例子,现代社会长寿老人很多,他们无一不是保持着愉快的心情,想得开,放得下,乐观开朗,无忧虑,无怨气,善于调节情绪,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愉快地度过晚年的。 *老年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有恐惧感?

老年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到老年都要面对衰老、死亡这件事,生活中有些老人非常害怕死亡,他们害怕有关疾病的谈话,甚至邻居有死亡的人都不敢出门,其实这就是老年人的死亡恐惧症。那么老年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有恐惧感? *老年人认识能力低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大脑功能发生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减弱,导致感觉能力降低,意识性差,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主要表现两个方面,首先是感觉迟钝,听力、视觉、嗅觉、皮肤感觉等功能减退,而致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灵敏度下降;再有是动作灵活性差,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反应迟缓,行动笨拙。 *老年人孤独和依赖

老年人消费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消费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看上去与成年人消费的差距比较大,并且有着与其他消费群体不同的特点。所以研究和发现老年人的消费心里特点恰恰是开发老年人市场、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的重要基础所在。 (一)老年人习惯的消费心理 很多的老年人在长期的消费中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态度倾向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由于老年人有着比别人更多的经历,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和自尊。他们选择商品时往往选择的是以前光顾过的产品,喜欢以自己的经验来评价商品的优劣。老年人在长期的消费生活中形成了较稳定的消费习惯,具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一旦对商品或品牌形成了偏爱,就很难改变去消费别的品牌的商品。老年人的习惯消费心理往往在某一定的程度上减少对商品的思考和判断,或是为了减少麻烦而消费风险知觉。 (二)老年人理性的消费心理 老年人有着比较多的消费经验,所以为消费的过程中往往善于观察、比较和分析某种商品,显得比较理性。在购买商品前老年人常常多方搜寻所需商品的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先对商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经过相互的比较,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购买的决定,对不熟悉,不了解的商品一般不轻易购买。他们往往对广告宣传和他人建议做出谨慎的考虑,但不会很轻易的相信。在挑选过程中往往比较仔细、细心、并且有耐心。老年人消费者在购买时会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

和标准,再三思量后才购买。在这一过程中,大量轰炸式广告难以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消费的整个过程中,由理智来支配行动,很少发生冲动的购买行为。 (三)老年人求实的消费心理 老年人心理稳定程度都比较高,比较注重实际。老年人消费者由于生理机能逐步退化,对商品的要求着重于其易学易用、方便操作,其消费目标首先定位于商品的方便实用性。他们往往要求商品方便使用,方便购买,购物环境好,还能提供周到服务。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价格在老年消费中的影响将日趋减弱,他们会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所以老年消费者重视商品有好的功能、功效和质量,可靠性高,利于身体健康同时商品是否物有所值、经济实惠、服务周到,这些也是老年人购买商品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四)老年人追求健康的消费心理 人到了老年,对死的恐惧与日俱增,对生的渴望非常强烈,他们渴望有个好身体,渴望延年益寿。与年轻的消费群体相比,其消费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调查,营养食品,健康食品,保健食品在老年人主要的消费商品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便利性强、有益于身心健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老年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的某些缺陷和不足的商品更受老年消费者的欢迎,对各类老年服务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在穿着和其他奢侈品方面的消费之处大量减少。而满足老年人兴趣爱好的消费商品需求量明显增加。这些根据老年城乡差别,年龄差别,兴趣爱好差别、收入差别有所不同。

对死亡的思考

对死亡的思考 在此之前,似乎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对死亡的思考,或者是有意无意地回避。因为死亡往往是令人失望,让人恐惧的。当问及生死问题的时候,别人通常会觉得你在胡思乱想。《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句名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借着这次的契机,我对生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发现对死亡的思考并没有人们认为的那么可怕,反而觉得释然。 人总是要死的。这恐怕是人类发现的所有真理中最为朴实无华,也最是无从变易的一种。死亡是一切生命的必然归宿。无论是一草一叶,还是参天乔木、猛虎雄狮,乃至英名盖世的风云人物,终将零落成泥,化作烟尘。然而,人们依然对死亡有着巨大的恐惧。死亡成了人类的一个永恒的隐痛。人们害怕死亡,因为死亡是种痛苦的经验,一个垂死的人,通常要经历巨大的苦痛;人们害怕死亡,因为死去之后万事皆空,我们生前孜孜以求的享受、荣誉、名位、财富等,一切都将化为乌有;人们害怕死亡,因为死亡让我们失去骨肉和亲朋挚友。人类对死亡的恐惧,足以使得人类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苦难和烦恼都相形失色。面对死亡,人类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死亡不但是人生之途的一个终断,它甚至还是茫茫宇宙的必然归宿。 面对这让人恐惧的死亡,我们要避而不谈,还是认真思考,

勇敢面对?如果人类可以永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会看到何种景象?我们将会看到这个星球上布满枯木朽株般的老人,他们秃发缺齿,形销骨立,百病缠身,早已衰竭枯萎了,然而命中注定他们将永远衰老下去,永远不得解脱。在这样一幅触目惊心的永生图中,死亡将是何其甘美的安息!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认真地思考死亡,正确地面对死亡。 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发挥积极的作用?怎样才能使我们宛如流星的短暂生命变得灿然生动起来呢?虽然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 因为害怕死亡,所以我们要以我们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顿。积极努力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不断进取,创造精彩生活,让生命更具意义。让死亡从生命的负极处策动着我们可歌可泣的壮丽人生。 我们应该站在生死的高度,重新审视自我生命的价值。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自己保持健康的身体。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为我们的梦想保持最强大的原动力。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我们要更加充分地体验生活、积极地创造生活、深刻地表现生活。从而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人生在世,岁月匆匆,世路坎坷,死亡是检验每一个人自

临终老人的心理特征

临终老人的心理特征 文章目录*一、临终老人的心理特征1. 临终老人有哪些心理特征2. 临终老人有什么生理表现3. 临终老人有什么心理表现*二、临终老人怎样饮食*三、临终老人怎样护理 临终老人的心理特征 1、临终老人有哪些心理特征 1.1、否认期 认为自己的病是检查错误,医生失误,往往要求进一步检查 或更换医生、医院; 1.2、愤怒期 明确死亡即将到来时,出现压抑、忧愁,终日愁眉不展或者焦虑、愤怒,认为对自己不公,可能会仇视家人及周围人; 1.3、抑郁或绝望期 临终老人变得冷静,进入既绝望又希望出现奇迹的矛盾心理,有人也会出现轻生念头,希望摆脱痛苦,减少家属的各种负担; 1.4、接受期 在没有希望时,出现悲伤、抑郁,最后万念俱灰,平静地或不平静地接受死亡这一事实。具体到个人,各阶段可能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会重叠、反复出现。同时也因周围人群的心理干预而出现不同的心理变化。 2、临终老人有什么生理表现 2.1、疼痛

疼痛是临终病人备受折磨的最严重的症状,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其他终末期病人发生严重疼痛情况较少。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超过一半的人会有新的疼痛产生。控制疼痛应及时、有效, 正确使用“三阶梯法”。止痛药应规律、足量应用,而不是必要时才用,等到疼痛发生时再控制比预防疼痛发生更困难。对无法口服止痛药造成的不安与痛苦,可使用如皮肤贴片、舌下含服、静脉或肌内注射等各种方式给予止痛药。除了药物止痛,还可采用其他方法缓解疼痛,如:松弛术、催眠术、针灸疗法、神经外科手术疗法等。此外,如果疼痛难以控制,没有食欲,不要勉强病人进食,以免增加病人的负担与痛苦。 2.2、呼吸困难 痰液堵塞、呼吸困难是临终病人的常见症状。应及时吸出痰液和口腔分泌液。当呼吸表浅、急促、困难或有潮式呼吸时,立即给予吸氧,病情允许时可适当取半卧位或抬高头与肩。有的病人由于快速呼吸加上焦虑而引起喘息,可根据医嘱应用抗焦虑剂,必要时使用吗啡降低呼吸速率;同时开窗或使用风扇通风,护理 人员平静的仪态,用手轻柔地抚摸病人加上和声细语,有利于帮 助病人保持平静。此外,病人出现痰鸣音即所谓的“濒死喉声”,可使用湿冷的气雾进行雾化,促使分泌物变稀,易于咳出。床旁备好吸引器。对张口呼吸者,用湿巾或棉签湿润口腔,或用护唇膏湿润嘴唇,病人睡着时用湿纱布遮盖口部。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点有什么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点有什么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 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 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 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 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 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 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 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 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 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 的可能。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 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

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 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 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 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 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 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 也非常明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 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居丧老年人的死亡率 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 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灵打击也十分严重。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他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此时 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 上失常。二是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 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 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三是生活因素。有意义的活动,良好 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 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康。四是文化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 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 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要做 到长寿,老年人要对自己负责,多做心理保健。 1.“动”,就是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 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问题的专家指出 “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

老年人性格极端怎么办

老年人性格极端怎么办 文章目录*一、老年人性格极端怎么办*二、影响老人性格变化的因素*三、关于老人生活的建议 老年人性格极端怎么办1、移情疗法赶走孤独感 孤独感和衰老感是老年人常有的一种自我心理表现,也是加重老年人心理疾病程度的诱因之一。因此了解老年人如何应对心理疾病,就要鼓励老年朋友多参与文娱,体育和旅游活动,或帮助周围邻居、帮助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 2、性格调适偏激性格 老年人如何应对心理疾病,调适日趋偏激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一旦遭遇逆境,如果矛盾激化,经年累月不得解决,容易引进老年人各系统的症状和功能失调,出现所谓心身疾病。由此可见,老年人想要应对心理疾病,首先要坚强自己的内心。 3、给予老人多一点关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人盛行的是:“百善孝为先”,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的民族咱们先不管不论,但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就是因为咱们中国人关爱老人爱护孩童。在外的子女多给老人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他们,平时多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多跟他们聊聊天,谈谈心,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影响老人性格变化的因素 1、身体机能变差影响心情 在老年人中,基本日常生活能力(例如洗澡、穿衣)丧失非常普遍,这与死亡率、住院率升高。一项研究显示,疾病和损伤会限制老年人活动能力,或导致他们住院治疗。疾病缠身是老人性格发生变化,变得抑郁、暴躁等。 2、社会角色转变需要调适期 人们在离退休之前,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接触的人多,生活也较有规律,社会空间较宽。离退休之后,由于生活环境、条件场合的改变,人际关系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对这些变化,从思想上、感情上、习惯上、心理上都要有个适应过程。 3、死亡的威胁使老人恐惧 对很多老年人来说,“死”或与“死”相关的各种字眼,似乎成了他们最大的忌讳,而且,好像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越大越害怕死亡。对老年人来说,死亡比年轻人要近的多,因此对于一无所知的“另一个世界”的恐惧,自然也比年轻人要多一些。 关于老人生活的建议1、健康饮食铸造健康体魄 “病从口入”想要健康的身体饮食不得不注意,饮食对人体的功能有重要影响。随着人类寿命的提高,长寿者越来越多,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因为老年人的肌体和机能会随年岁增大而逐渐衰退,尤其是大脑。不少专家认为饮食健康对

老年人消费心理

老年人消费心理 目录 ?老年消费者的心理特点 ?老年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购买商品时考虑的因素 ?老年人消费行为特征 ?老年人消费行为的演进历程 老年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概念 老年人消费心理是指老年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一、老年消费者的心理特点 1.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过程中受习惯势力的影响大。 2.购买和消费商品要求方便。 3.消费需求构成发生变化,大部分支出用于购买食品和医疗保健用品,中高档商品;用于穿、用方面的支出则相对减少,受消费流行的影响也甚少。 二、老年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随着年龄增加,他们的消费经验也不断地增加,哪些商品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心中有数,因此他们会多家选择,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购买自己满意的商品。有20%的老年消费者属于习惯型的消费者。他们通过反复购买、使用某种商品,对这种商品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逐渐形成固定不变的消费习惯和购买习惯,且不会轻易改变这种习惯。老年人的习惯购买心理还表现在:对于不了解的商品不轻易采用,极少发生冲动性购买。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大部分老年人属于习惯性消费者的观念是不正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老年人表现出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的能力和愿望,方便使用才是他们真正考虑的因素。从图中我们还可发现属于经济型的老年消费者占的比重并不高,由此可见,现在的老年消费者已不是我们想

象中的那种只求价格便宜的消费者了。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价格只是他们考虑的因素之一。 三、购买商品时考虑的因素 老年消费者把商品的实用性作为购买商品的第一目的性。他们强调质量可靠(29.8%)、方便实用(26.4%)、经济合理(25.8%)、舒适安全。至于商品的品牌、款式、颜色、包装装潢,是放在第二位考虑的。我国现阶段的老年消费者经历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并不富裕的生活,他们生活一般都很节俭,价格便宜对于他们选择商品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形成的买方市场下的“过剩经济”,老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不是一味追求低价格,品质和实用性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还有一点必须了解,那就是很多老年消耗者有补偿性消费动机。在子女成人独立,经济负担减轻之后,一些老年消费者试图补偿性消费。一些老年消费者试图随时寻找机会补偿过去因条件限制未能实现的消费欲望。他们在美容美发、穿着打扮、营养食品、健身娱乐、旅游观光等方面,同样有着强烈的消费兴趣。说起玩具,许多人自然联想到孩子。其实玩具并不是儿童的专利。心理学家认为,赋闲在家的老年人都有一种回归童真的倾向。在西方发达国家针对成年人和老年人研制开发的玩具,已逐渐成为玩具市场的热点。在美国有40%以上的玩具是专为成人设计的。日本也在玩具方面开发出了许多适合老年人的新功能,如在电动玩具游乐场常见的“打击鳄鱼”上附加了测量血压的功能,由于兼具娱乐和运动功能,不仅适合脑中风患者使用,将来还可能被养老院采用。而在这个方面我国至今还处于空白,有关厂家应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 四、老年人消费行为特征 1. 在购买方式的选择上,老年消费者多数选择在大商场和离家较近的商店购买。这是因为大商场所提提供的商品一般在质量上可以得到保障,而且在购物环境和服务方面也有较大优势。老年消费者的体力相对以前有所下降,他们希望能够在比较近的地方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并且希望能够得到周到的服务,如商品咨询、导购服务、运行较慢的自动扶手电梯和舒适的休息环境等。

浅论哲学对死亡的思考

浅论哲学对死亡的思考 摘要 人对生存的执著,其实是源自对死后的无知,只有超越生死,超越无常,才是绝对的快乐。本篇文章主要阐述本人对有关死亡的恐惧、意义和超越的问题。解决死亡的恐惧问题是提升人之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这需要人们从明白死亡之本质入手。死亡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突显。死亡的存在及其必至性能使我们能够珍惜生命,去积极地建构健康与理性的人生观及人生态度,并注重自我生命的保护。死亡的超越不仅可能,而且还有必要。人类只能从精神的层面去超越死亡,通过建构关系,通过贯注了自我精神意识的创造物来使自我的生命永恒。一个现代人,只有解决了死亡的恐惧问题、死亡的意义问题和死亡的超越问题,才能够真正获得生命的安顿、生活的充实,以及人生的幸福。 关键词:死亡恐惧;死亡意义;死亡超越 死亡是每个人逃不脱的人生宿命,人人恐惧之、人人害怕。但我们若转换一个视角,则会发现死亡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之人生的最后成长的阶段,一直到临终前的那个瞬间,我们的生命、生活与人生都在成长着。所以,对“死”我们不应也不能去害怕,而是要去探究,去求得死亡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现在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在于由思想意识上的“先行到死”和直面死亡的途径,来深刻地体察死亡、咀嚼死亡,由对死的思考来为自我的“生”确定方向,确定意义,也确定价值。一个现代人在其人生中达到了这一境界,他的生存与生活才是完整的,他的生命才可能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人生才可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一、关于死亡的恐惧 一般而言,世上的人皆喜生厌死,根本原因是将两者截然两分。但实质上,“生”与“死”犹如连体婴儿,无法将它们分开。因为人在刚刚出生之后就在走

向死亡,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而宇宙间的有生之物也不完全相同。大凡有生命者,都会经过孕育期,然后则出生、成长,再进入衰老期,最后便会死去。生与死虽然截然不同,判然有别,但生的瞬间就含蕴着死的因素,两者是互渗而混然一体的。可是,世人一般都体认不到“生死互渗”的道理,谁都只愿永远地活下去,人都害怕死亡的降临。因为,在人们的眼中,“生”是盈满着生机,充溢着温暖、活力、光明、拥有;而死则是生机顿失,是冰冷、枯竭、黑暗、丧失,人们怎不求生畏死呢?但是,人是一种生物,必然逃不脱死亡的命运,无论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死亡都会在某时某刻来临。既然如此,人们就必须正视死亡,活着时不要回避死亡的问题,因为即使你想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 实际上,人们必须理解一个道理:若是没有死而只有生,那人也好或者其它生物也罢,又怎能在这个世界上挤得下呢?从生命之本源来说,每个生者都不应该太自私,正如《庄子》书中所讲的:天地为“父母”孕育着我成长,那就应该好好地活;天地“父母”招我们复返,我们也就要安心死亡的降临。这实际上是留下位置让新的生命成长,岂非也是我们一份无量的功德。可是,即便人们从生命之根理解到了死亡的必须降临,仍然会在情感上万分恐惧与害怕死亡。这一点必须从死亡本质的角度来加以化解。 古希腊的圣哲指出:死是人无法体验的对象,当人还活着时候,死离我们很遥远;当死来临时,人们已经毫无感觉和思虑了。人们对死的害怕、焦虑、恐惧,等等,无不都是一种活着时才有的感受,而当死亡来临时,人所有的知觉、心理的反映等等都不存在了,人们又怎么会能害怕呢?既然不能够去害怕,我们活着时就没有必要去恐惧死亡。也就是说,当人存在的时候,死亡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当我们不存在死去时,我们根本就无法害怕。因此,活着的人又何苦要怕死呢?可见,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根本不是起于死亡本身,而是人们从棺材、死尸等死亡的现象中获得的一些恐怖的观念。仅仅是观念而已,并不是一种实在的对象。所以,人类的确可以从主观上努力,改变以至取消这些观念,以消除对死的焦虑、恐惧、害怕和担心。这些有关死亡本质及如何免于对死亡恐惧的方法实际上是相对有效的,我们每个现代人都应该经常沉思一下,去倾听古代贤哲的声音,积极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以获得某种生死的智慧,应该从对死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浅析(非常专业)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一)老年人小心谨慎 1、重视准确、忽视速度 心理学家发现:老年人在做一件事情时,往往比较重视完成任务 的准确性即比较注意避免犯错误,而对完成任务所花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很在意。生活中老年人常常嫌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够踏实认真。 2、不会轻易冒险 老年人表现在行动上的另一种小心谨慎就是做事稳扎稳打,轻易不愿冒风险。这也是一般人对老年人的一种印象深刻的看法。心理实验证实:老年人宁拿较低的工资,也不愿冒较大的风险去选择一份有机会得到高工资的工作。 (二)老年人“固执” 性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所持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心理特征的一种稳定表现。进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就开始逐渐衰退。许多在年轻时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后就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此外,老年人由于一生经历众多,经验丰富,因此其性格特点就更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思想的逐渐成熟,老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逐渐成型,有了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的模式。那些不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人就会感觉到老年人是越来越冥顽不化和固执己见了。 对于个性特点较为固执的老年人,有一种心理技巧和策略可以一试,就是低球技术。其具体做法就是: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待老年人接受了之后,接着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个要求需要老年人负出比第一个要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代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使用低球技术比直接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来得更容易,并且为老年人接受。 (三)老年人爱“唠叨”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年人一但上了年纪之后,说话就开始重复,早就过去的一件小事也会唠叨个不停,而且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深信不疑,决不屈从别人的意见。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的原因,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参与,或者无法再象年轻时那样从容和潇洒地把事情做得较为理想。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强烈作用,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都会进行坚决地维护,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防卫。这个时候,老年人为了排出寂寞,也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热闹的气氛;老年人最善于津津乐道的就是自己的陈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这都是为了能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籍,以解脱现时的空虚和无奈。 (四)老年人的“怀旧情绪” 对于过去的时光和以往美好时代的怀念之情,感染着全世界的老人们。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多数老年人对不断变化、急剧动荡的当今时代感觉到无法适应,从而企图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古语说得好: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人到老年,仿佛思想就开始退步,不再象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由于退休之后突然之间就失去了生活奋斗的目标,生活的节奏也骤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态渐渐地进入到一种安详和宁静的停滞状态。(1月14号发现的新话术点) 在心理上,由于老年人不太可能在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和自豪感的满足,于是就转而进行自我的心理

老年人十种常见心理问题

老年人十种常见心理问题 一、衰老无用感 人的衰老是自然规律,但作为老年人却极难十分客观、坦然地接受自我衰退现象。随着年龄、生活的变化,身体多病和功能衰退,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二、失落感 一些老人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尝尝无所适从。总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单位和家庭不需要自己了。尤其一些领导没有了前呼后拥,更是心中感到失落,生活空虚,情绪不稳定。 三、孤独感 子女一旦成家立业离开了父母,父母如释重负的同时会发现自己寂寞了。面对这一变化,许多父母不能正确对待产生许多心理不适的问题,出现孤独感。特别是女子常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不能经常回家,对老人关心不够,老人与亲朋、邻居来往较少者,孤独感就更加明显。 四、幼稚感 遇事容易一会高兴,一会生气,反复无常。这种老小孩脸现象,女性和文化素质偏低者较为多见。这种现象,也可说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卫,以较年幼的心情来看复杂的现实,也可说是一种理性境界的表现,看透了繁华的外界,只欣赏

纯洁且单纯的境界。 五、抑郁症 抑郁心理是老年人常呈现的心理反应,随着各方面技能衰退,老年人身体情况大不如前,觉得无力去克服困难,对未来缺少希望,久而久之就发生抑郁感。 六、焦虑恐惧症 老年人容易心烦意乱,情绪易激怒,怀疑自己的能力、紧张、恐惧,因此导致头晕、头疼、失眠等精神躯体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恐惧感主要来源于疾病和死亡的威胁,由于病痛的折磨或受他人病痛的暗示,而产生恐惧心理,表现对疾病的回避行为。 七、幻想疑病感 老年人敏感,自尊心强,怀疑或是断定自己换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从而忧心忡忡,苦恼焦虑。 八、离退休综合症 许多老人在退休后由于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失去了日常工作的节律和与同事交谈的机会,又不知道如何消磨时间,适应不了新的生活环境,往往变得精神忧郁,心情烦闷,甚至发生精神方面的变态和疾病。 九、空巢综合症 老年人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子女不再有价值因而陷入无

写对死亡的恐惧的作文850字

写对死亡的恐惧的作文850字那一刻,我泪流满面对于死亡,我似乎从来不曾有过什么恐惧。因为大约六岁的时候,我经历过一场死亡,太太的死。太太走的时候,和平常没什么两样,只是不能再动、再说话了,看上去只感觉她是累了,想休息了。太太的葬礼上,我没有哭,不是因为我和太太没有感情,而是因为我不觉得有什么好哭的。从此我对死亡,就从没有过惧怕与伤心。可是后来……我经历了第二次死亡。奶奶死了,远在安徽的奶奶,也平静地死去了。“五一”前的那个星期四,一个电话打来,说奶奶的生命便永远地画上了句号。放假时,一大早便赶去参加奶奶的葬礼,看见姑姑姑父们都在哭。也许是受这气氛的影响,我也觉得有些难受,但是我以为,我仍不会哭。不过,我错了……之前我一直没哭,但当看到奶奶的遗体被推进火化炉里的时候,不知怎的,我有一种想冲上去拦住的感觉,但我忍住了。过了一会儿,放遗体的架子被重新推出,不再有那平静的脸与表情,不再有那端庄整洁的寿服,有的只是架子上一块块冰冷的、白得刺眼的骨头。那一刻,我泪流满面,我只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成了幻影,真实的只是我心中曾经对于奶奶的记忆。尽管相隔甚远的奶奶并没给我留下什么刻骨铭心的记忆,但那一刻,我想到的只有奶奶曾经夸我是个好孩子的话语;我想到的只有奶奶曾经摸着我的头,对我慈爱地笑的神情;我想到的只有奶奶曾经因得关节炎,全身上下都疼痛不已,却仍对担忧的我说着“不痛”的安慰话语。我想到的就只有这些。在那一刻,我闭上眼睛,回想着这些原来我并不在意的生活细节;在那一刻,这些回忆异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在那一刻,我多想穿过岁月之门,重新回到会对我笑的奶奶的身边,而不是只能在这一堆白骨前,无力地流泪……林黛玉会为落花而流泪。而我,终于长大,终于真正地明白了死亡,死亡就是让那些曾经熟悉的回忆不再让我们触手可及。于是那一刻,我只能流泪。曾经的天真,让我以为自己对死亡并不恐惧,但那一刻,我泪流满面……“而我,终于长大,终于真正地明白了死亡,死亡就是让那些曾经熟悉的回忆不再让我们触手可及。”一语点破了死亡的真正含义,非有细腻善感的心灵,非有与死者深切的情感维系,非有对生命的深深思考,怎能得出这刻骨铭心的哲语!情到浓时,无须言词的修饰;痛到真时,无须情绪的激昂。朴素的语言、沉静的叙述中自然流淌着失亲之痛。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渐衰退,老年人的大脑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运动反应迟缓: 视觉和触觉等感官接受到外界给与信号后的瞬间,便向大脑传输针对性极强烈的感官信号,再经大皮层分析处理后,将反馈信号传输给运动系统,出现一系列动作。 老年人的感官系统随着机体的衰老,将发生反应迟缓,传输信号减慢或减低,而这样的变化常常表现在老人们的行走,持物动作,发音,等诸方面。 老年人的反应速度较比青年和成年人的反应速度减慢20%-30%,可以出现显而易见的迟缓表象。 2、记忆能力的错位: 人的记忆力在45岁之后将进入逐渐衰退的阶段,达到70岁之后又将进入另一个记忆力明显降低的阶段。因此记忆力降低是老年人一个显著的特征。 其特点如下: (1)理解记忆保持较好,机械记忆明显衰退。 (2)回忆能力衰退明显,再认能力衰退不明显。 (3)记忆速度明显减慢。 (4)短时记忆能力明显下降。 (5)远事记忆良好,近事记忆衰退。 3、思维衰退速度较慢: 年老过程中思维的衰退出现较晚,尤其是熟悉的专业有关的思维能力在年老时仍能保持。但老年人由于感知和记忆力方面的衰退,在概念、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有所减退,而其中尤为明显的则是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以及创造性。 4、人格的改变:

老年人的价值、信念较少改变,因而常给人一种保守的印象;老年人由于脑生理功能衰退,表现出心理能量的减少,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被动、退缩和迟缓的印象,这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主动地自我保护,老年人学会了将有限的生活能量用在最有效的生存活动上,是一种适应性变化。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和慢性疾病发病率高使其常常体验到躯体不适,因而容易产生抑郁感和孤独感。

中老年的消费心理

中老年的消费心理 老年消费者的心理特点 1.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过程中受习惯势力的影响大。 2.购买和消费商品要求方便。 3.消费需求构成发生变化,大部分支出用于购买食品和医疗保健用品,中高档商品;用于穿、用方面的支出则相对减少,受消费流行的影响也甚少。 老年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随着年龄增加,他们的消费经验也不断地增加,哪些商品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心中有数,因此他们会多家选择,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购买自己满意的商品。有20%的老年消费者属于习惯型的消费者。他们通过反复购买、使用某种商品,对这种商品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逐渐形成固定不变的消费习惯和购买习惯,且不会轻易改变这种习惯。老年人的习惯购买心理还表现在:对于不了解的商品不轻易采用,极少发生冲动性购买。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大部分老年人属于习惯性消费者的观念是不正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老年人表现出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的能力和愿望,方便使用才是他们真正考虑的因素。从图中我们还可发现属于经济型的老年消费者占的比重并不高,由此可见,现在的老年消费者已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只求价格便宜的消费者了。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价格只是他们考虑的因素之一。 购买商品时考虑的因素 老年消费者把商品的实用性作为购买商品的第一目的性。他们强调质量可靠(29.8%)、方便实用(26.4%)、经济合理(25.8%)、舒适安全。至于商品的品牌、款式、颜色、包装装潢,是放在第二位考虑的。我国现阶段的老年消费者经历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并不富裕的生活,他们生活一般都很节俭,价格便宜对于他们选择商品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形成的买方市场下的“过剩经济”,老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不是一味追求低价格,品质和实用性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还有一点必须了解,那就是很多老年消耗者有补偿性消费动机。在子女成人独立,经济负担减轻之后,一些老年消费者试图补偿性消费。一些老年消费者试图随时寻找机会补偿过去因条件限制未能实现的消费欲望。他们在美容美发、穿着打扮、营养食品、健身娱乐、旅游观光等方面,同样有着强烈的消费兴趣。说起玩具,许多人自然联想到孩子。其实玩具并不是儿童的专利。心理学家认为,赋闲在家的老年人都有一种回归童真的倾向。在西方发达国家针对成年人和老年人研制开发的玩具,已逐渐成为玩具市场的热点。在美国有40%以上的玩具是专为成人设计的。日本也在玩具方面开发出了许多适合老年人的新功能,如在电动玩具游乐场常见的“打击鳄鱼”上附加了测量血压的功能,由于兼具娱乐和运动功能,不仅适合脑中风患者使用,将来还可能被养老院采用。而在这个方面我国至今还处于空白,有关厂家应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老年人消费行为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