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的定义(1).doc

药典的定义(1).doc
药典的定义(1).doc

○药典的定义

药典系国家对所编纂制定的药品标准的统一集成并对其中共性要求给予统一的规定。药典是国家管理药品生产与质量的依据,具有法律约束力。药典已作为专有概念(Pharmacopoeia)为世界各国沿用至今。

○《中国药典》的作用

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保护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而制定的法典;

是执行《药品管理法》、监督检验药品质量的技术法规;

是我国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所必须遵循的法定依据。

药品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中国药典沿革

各个时期版本:

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年和2005年版共八版

英文名:Chinese Pharmacopoeia ChP

从1963年版起分为一部、二部,从2005年版起分为一部、二部和三部。

药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医药水平.

1953年收载品种 531种

1963年 1310种

1977年 1925种

1985年 1489种

1990年 1751种

1995年 2375种

2000年 2691种

2005年 3214种

《中国药典》配套丛书:《药品红外光谱集》《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注释》《临床用药须知》《中国药典英文版》《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中药彩色图集》《中药材国家标准》《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谱》

○中国药典组成

凡例:是制定和执行药典必须了解和遵循的法则.

解释和说明《中国药典》概念,正确进行质量检验提供指导原则.将正文、附录及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加以规定,避免全书中重复说明.其内容同样具有法定约束力.

附录:包括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一般鉴别试验、一般杂质检查方法、有关物理常数测定、试剂配置法等.

正文:收载药品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

主要内容:名称、性状、物理常数、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

索引:从2000年版《中国药典》采用“汉语拼音索引”和“英文名称索引”。这两个索引与药典正文前的“品名目次”相配合可快速查询有关药物品种.

○国外药典介绍

美国药典(USP)

1820年第一版,至2003年已出版了26版。原来每5年改版一次,自24版以后改为每年出版一次;

对现代分析方法收载最多、收载品种也最多,其标准的制定不计成本,最可能采用最先进的仪器和方法。

英国药典(BP)

始于1864年,现已出版了16版。

分为原料、制剂及兽药三卷

所采用的检测技术手段与美国药典相当,但更注重实用。

欧洲药典(Ph.Eup)

1969年出版了第一版,于1997年后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已出版第5版。

有35个成员国,各成员国首先无条件执行欧洲药典,本国药典仅作为欧洲药典的补充。

收载原料药、辅料、通用方法。

日本药局方(JP)

始于1886年,现已出版14版。

分为一部(化学药)和二部(天然药物、生物制品和辅料),收载品种1328种。

国际药典(Ph.Int)

始于195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负现编纂,现已出版三版5卷;

不具有法定的约束力

着眼于基本药物,如抗病毒、抗疟疾、抗结核药物

建立快速检验(基础测试)

○中国药典与世界各国药典的对比

1、经过多年努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已经大大缩小。

2、收载的附录方法已经基本涵盖了常用的分析方法。

3、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有中国特色的检查方法,如溶液颜色检查法、可见异物检查法等。

4、在收载附录方法的广度和深度上与国外药典尚有差距。

5、对原料药的鉴别控制较为严格,只对于制剂的鉴别则不如美、英药典专属、严格。

○2005版药典介绍

2005年版药典

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

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等;

三部收载生物制品。首次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并入药典。

2005版药典的特点:

1 收载品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共收载3214种,其中新增525种。

一部收载1146种,其中新增154种、修订453种;

二部收载1967种,其中新增327种、修订522种;

三部收载101种,其中新增44种,修订57种。

2 现代分析技术得到进一步扩大应用。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作含量测定的品种增订223种;

增订红外鉴别的品种达70种;

增订溶出度和含量均匀度检查的品种分别为93种和37种;

增订有关物质检查的品种有226种,系统适应性要求更为合理;

在通过方法学验证的前提下,用细菌内毒素方法取代热原的品种有73种;

保证药品纯度的前提下,删除异常毒性检查的品种有42种。

原澄明度检查法改为可见异物检查法。

3 附录进行了较大的增修订工作。

药典一部为98个,其中新增12个,修订48个,删除1个;

药典二部为137个,其中新增13个,修订65个,删除1个;

药典三部为140个,其中新增62个,修订78个,删除1个。

4 对药品的安全性更加重视。

一部采用原子吸收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增加有害元素测定法,规定有害元素限度;增加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

二部126个注射剂增订了不溶性微粒检查,增修订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品种达112种;24种原料药增订残留溶剂检查;增加了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正电子类和锝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

三部增订了逆转录酶活性检查法、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测定法等。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及CHO细胞蛋白残留量等检测方法也得到改进。

对收载的中成药品种项下的【功能与主治】进行了规范,避免误导用药。

5 新剂型与分类调整

增加了植入剂、冲洗剂、灌肠剂、涂剂、涂膜剂

片剂项下增加了可溶片、阴道泡腾片

胶囊剂增加了缓释胶囊、控释胶囊

6 新增通用检测方法(1)

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

可见异物检查法

质谱法

贴剂黏附力测定法

过敏反应检查法

降钙素生物测定法

生长激素生物测定法

新增通用检测方法(2)

农药残留测定法

增订了对12种有机磷和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测定方法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增订了对小容量注射剂的检查

薄层色谱法

增加了系统适用性试验

微生物限度检查

修订为按给药途径要求,并增加了方法验证试验;无菌检查法由培养7天修订为培养14天

指导原则(1)

修订了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

修订了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增加药物引湿性试验指导原则

增加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指导原则

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等。

指导原则(2)

一、二、三部药典共同采用的附录,分别在各部中予以收载,并进行了协调统一,推进药品标准的科学与规范。

指导原则虽然不作为法定要求,但对考察药品质量、规范质量要求和统一药品标准将起到发展导向作用,一旦成熟即成为法定要求。

7 编制工作程序的改进

首次将增修订的附录与品种在国家药典委员会的网站上公示三个月,广泛的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将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提交各专业委员会审议。

○实施国食药监注[2005]234号

自2005年7月1日起执行。

自执行之日起,与《中国药典》2005年版同品种的原国家药品标准和试行标准停止执行。2005年7月1日前生产的药品,仍按原标准进行检验。对于检测项目多于药典规定的或检测指标高于药典要求的,应当按原批准的标准执行。

《中国药典》2000年版及其增补本和《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及其增补本收载,但《中国药典》2005年版未收载的品种,暂仍按原标准执行。《中国药典》2005年版品种项下未列出的规格,应当按批准证明文件执行。

执行之日起所生产的《中国药典》品种,其新印制的药品包装、标签及说明书必须注明《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药品通用名称。对于名称已作修订的药品,其原通用名称过渡使用至2006年12月31日。执行之日前印制的药品包装、标签及说明书,可以继续流通使用完毕。

自2005年7月1日起,药品包装、标签及说明书要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有关规定印制。执行之日前印制的包装、标签及说明书可继续流通使用完毕。

生产与《中国药典》2005年版所收载的相同品种,如含有《中国药典》规定要求以外的杂质,应当增加杂质控制项目,经国家药典委员会审核后,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原“澄明度检查细则和判断标准”修订为“可见异物检查法”。其中,溶液型静脉用注射液、注射用浓溶液和滴眼液等照该法有关规定执行;非静脉用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供注射用的无菌原料药等需严格按照我局另行颁布的规定执行。

《中国药典》2005年版制剂通则中的原则性要求,不作为药品检验中的必检项目,但必须符合相应的要求。如:二部收载的胶囊剂、颗粒剂、丸剂及口服片剂等剂型的“微生物限度”检查,虽然不作为必检项目,若检验时,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Ⅺ J)检查,亦应符合规定○2005年版药典主要变化

药典:凡例+品种正文+附录

附录:制剂通则+附录检测方法

制剂通则:原则性要求+必检项目【】

○凡例

第六条:增“【鉴别】仅反映该药品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性质的特征,不完全代表对该药品化学结构的确证”(类似如HPLC或TLC进行有关物质检查的结果以%表示杂质限度的情况)

第七条:强调【检查】

(1)重点从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三方面考虑;

(2)改变工艺必须对所执行标准进行相应的修订(打假不能简单套用,反之亦然)

第十一条:(1)辅料必须制定药品标准并经SFDA审批;

(2)化工原料作为药用的条款删去;

(3)强调同一原料,根据临床用药要求不同,须分别制定相应的质量要求第条:包装、标签、说明书—分别按SFDA要求

○附录------制剂通则

片剂

1.定义与分类

片剂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固体制剂;

片剂以口服普通片为主,另有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咀嚼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阴道片、阴道泡腾片、缓释片、控释片与肠溶片等;

2.检查项目:

重量差异、崩解时限、分散均匀性、微生物限度、发泡量(阴道泡腾片)片剂-新旧药典对比

2000年版2005年版

普通片(内涵)未明确普通片(包括素片、糖衣、薄膜衣,非肠溶衣)—“片”

其余名称应体现亚类名

片剂分类10种12种—可溶片阴道泡腾片

缓、控释片定义未明确明确—规定介质+(非)恒速+(给药频率减半)例微生物限度检查卫生部文件原则性要求(按途径,口腔贴片阴道片外用可溶片)

脆碎度原则性要求原则性要求(泡腾片、异形片不要求—见脆碎度检查)包衣片残留溶剂未明确原则性要求

片剂-新药典的改变

新增亚类

可溶片(外用、含漱等用)

缓释片、控释片(介质+缓慢+次数)

速溶片(口崩片)

脉冲片(迟释制剂)√

中药肠溶衣片由包衣前检重量差异改为包衣后检查

注射剂

1.定义与分类

注射剂:注射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注射剂可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与注射用的浓溶液。

2.检查项目:

装量、装量差异、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无菌和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注射剂-新旧药典对比

2000年版2005年版

名称澄明度—灯检法可见异物(50um)—

(1)灯检法(2)光散射法

光照度1000~1500Lx(无色)

2000~3000Lx(有色+塑料)最终同2000版

(2000Lx; 4000Lx)

检视时间列表详细规定均不少于5秒----不规定上限,以最终有无为准

取样量小容量200支、(粉针5支,另订)加倍复试注射液20支、(粉针5支,另订)等量复试

判断标准5%~7.5% ——最终7.5% (允许抗生素500或化学药200um白点,0.5cm的毛)1支5%(不允许微量白点)

——复试后最终2.5%(粉针10%,另订)

光散射法用于有色容器及液体(不用灯检法确认)

分类小容量

静脉滴注

混悬

无菌粉末注射液(溶+混+乳;大

小容量)--直接用

无菌粉末(粉+块;溶媒结

晶+喷雾干燥+冻

干)--间接用

浓溶液--间接用

乳状液型注射液粒径无要求90%在1um,不得有5um(口服乳剂—10cm 离心4000转15’)--各品种项下有粒径要求

【装量】50~500ml按最低装量50ml以上按最低装量

【不溶性微粒】静脉100ml以上做溶液型(溶+粉+浓)注射液均做,不分容量

注射剂-新药典的改变

1、修订分类、增加定义

(1)注射液:改为“小体积(<100ml)溶液、

混悬、乳”。

静脉输液:即原“静脉滴注用注射液”, ≥100ml

(与欧美不同)。

(2)注射用无菌粉末:冻干、喷雾干燥、结晶

法得到的粉末、块状物。

(3)注射用浓溶液

2、检查项目

增【澄明度】:改为[可见异物]并拟增仪器法过渡。

修【不溶性微粒】:供静脉“溶液型”注射液、粉针(原为100ml以下不检)。

修【热原】或【细菌内毒素】: 供静脉用的注射液或输液。

原则性要求

乳液型注射液不得有相分离“现象”

抗氧剂、抑菌剂问题(限制与限量、标签必须声明)

胶囊剂

胶囊:系指药物或加有辅料充填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固体制剂;

胶囊剂分为硬胶囊、软胶囊、缓释胶囊、控释胶囊和肠溶胶囊等,主要供口服用;

检查项目:装量差异、崩解时限、溶出度、释放度、含量均匀度、微生物限度

胶囊剂-新旧药典对比

2000年版2005年版

缓、控释胶囊定义未明确明确—同片剂

肠溶胶囊定义肠溶空心胶囊肠溶空心胶囊

肠溶包衣颗粒、小丸

(肠溶微丸胶囊问题)

(肠溶)空心胶囊-撤

微生物限度检查卫生部文件原则性要求(执委会)

残留溶剂未明确原则性要求

【水分】不超过9%(一部)

未明确(二部)不超过9%(一部)

未明确(二部)

胶囊剂-新药典的改变

1、修订分类、增加定义

缓释胶囊、控释胶囊

肠溶胶囊:补充“肠溶颗粒与小丸”(微丸胶囊不作为一种分类——按释放特性,USP亦然)

2、检查项目

原则性要求

内容物包衣颗粒的残留溶剂(参ICH分类制定限度)

○制剂通则检测项目

片剂:重量差异(含量均匀度)、崩解时限(溶出度、释放度)

注射剂:装量、装量差异(含量均匀度)、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无菌、细菌内毒素或热原

胶囊剂:装量差异(含量均匀度)、崩解时限(溶出度、释放度)

○制药用水

包括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

纯化水与注射用水增订微生物限度检查,限度要求与USP一致,纯化水限度为每1ml中含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得过100个,注射用水限度为每1ml 中含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得过10个。纯化水重金属限度由0.00005%修订为0.00003%。

结束语

2005年版药典7月1日已开始实施

无菌检查由原来7天变为14天

三部,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

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2015版药典)分析

范围:药物制剂。 责任:检验员、QA监控员、化验室主任、质保科科长、质量部负责人。 内容: 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原料药或药物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 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是:(1)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影响因素试验用1批原料药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要求用3批供试品进行。(2)原料药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供试品量相当于制剂稳定性实验所要求的批量,原料药物合成工艺路线、方法、步骤应与大生产一致。药物制剂的供试品应是放大试验的产品其处方与生产工艺应与大生产一致。药物制剂如片剂、胶囊剂,每批放大试验的规模,片剂至少应为10 000片,胶囊剂至少应为10 000粒。大体积包装的制剂如静脉输液等,每批放大规模的数量至少应为各项试验所需总量的10倍。特殊剂型、特殊品种所需数量,根据具体情况另定。(3)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和规模生产所使用的供试品质量标准一致。(4)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供试品的包装应与上市产品一致。(5)研究药物稳定性,要采用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敏的药物分析方法与有关物质(含降解产物及其他变化所生成的产物)的检查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以保证药物稳定性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在稳定性试验中,应重视降解产物的检查。(6)由于放大试验比规模生产的数量要小,故申报者应承诺在获得批准后,从放大试验转入规模生产时,对最初通过生产验证的3批规模生产的产品仍需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 本指导原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原料药,第二部分为药物制剂。 1.原料药 原料药要进行以下试验。 1.1影响因素试验 此项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与建立降解产物的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供试品可以用一批原料药进行,将供试品置适宜的开口容器中(如称量瓶或培养皿),摊成≤5mm厚的薄层,疏松原料药摊成≤10mm厚薄层,进行以下

2015年度版《中国药典》有关《通则和指导原则》第四部

2015版《中国药典》关于《通则和指导原则》的内容(以下红色标记的内容更需要关注) 序号编码目录 1 0100 制剂通则 2 0101 片剂 3 0102 注射剂 4 0103 胶囊剂 5 0104 颗粒剂 6 0105 眼用制剂 7 0106 鼻用制剂 8 0107 栓剂 9 0108 丸剂 10 0109 软膏剂乳膏剂 11 0110 糊剂 12 0111 吸入制剂 13 0112 喷雾剂 14 0113 气雾剂 15 0114 凝胶剂 16 0115 散剂 17 0116 糖浆剂

19 0118 涂剂 20 0119 涂膜剂 21 0120 酊剂 22 0121 贴剂 23 0122 贴膏剂 24 0123 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 25 0124 植入剂 26 0125 膜剂 27 0126 耳用制剂 28 0127 洗剂 29 0128 冲洗剂 30 0129 灌肠剂 31 0181 合剂 32 0182 锭剂 33 0183 煎膏剂(膏滋) 34 0184 胶剂 35 0185 酒剂 36 0186 膏药 37 0187 露剂

39 0189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40 0200 其他通则 41 0211 药材和饮片取样法 42 0212 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 43 0213 炮制通则 44 0251 药用辅料 45 0261 制药用水 46 0291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通则 47 0300 48 0301 一般鉴别试验 49 0400 光谱法 50 040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51 0402 红外分光光度法 52 0405 荧光分光光度法 53 040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54 0407 火焰光度法

药典辅料标准工作指导原则

附件2. 药典辅料标准工作指导原则 一、药用辅料标准起草及复核的技术要求 制定药用辅料标准时,既应综合考虑不同生产工艺产品的共性问题,又应考虑各种生产工艺产品的特殊性问题,还应考虑药用辅料在贮存、流通和使用过程中的降解和微生物污染等问题,应尽可能采用国外通用药典较先进的技术方法,结合国内药用辅料生产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我国药用辅料生产现状,同时,在通过严格的方法学验证前提下,及时收载我国自己研究的检测技术方法。 标准的复核工作是对起草的标准从方法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标准的通用性等方面进行验证,以实验为手段对标准进行全面复核。 1、标准的增修订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参考美欧日药典,增补药典辅料品种的规格,完善质量标准; (2) 参考美欧日药典,对比国内情况,对新增品种进行起草,保证标准的可行性。 (3) 应结合生产工艺,在质量标准制定中可增加制法项。如果能明确工艺,应针对工艺可能引入的杂质进行分析,必要时增加检查项目,对有毒有害杂质应制订严格的控制方法。 (4) 参考《药用辅料性能指标研究指导原则(草案)》,增订和修订相关功能性检查项目。 2、标准的起草、编写原则以及文字表达、计量单位、符号和数值以及检测方法中的注意事项均应参照《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中正文各论编写细则、现版药典及其附录、辅料标准编写细则(草案)进行。 3、在辅料质量标准起草过程中,检测方法尽量采用药典通用方法,若非药典方法应考虑所用仪器的适用性;所用对照品应考虑来源问题;标准中用到的试药、试液应尽量采用药典附录收载的试药和试液。 4、标准起草说明的编写应参照《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中起草说明编写细则进行,另要求提供制定标准的参考依据,并应如实记录样品收集、方法学验证、参考标准等信息。如果参考国外药典等其他标准制定标准,应采用列表的方式对

浅谈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变更年版中国药典的变更

浅谈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变更 1.基本情况: 1950年1月卫生部成立第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组成8个专家的小组团队,展开中国药典的编制,亦是我国最早的标准化机构。第一部<中国药典>1953年版由卫生部编印发行。至今已组建十屇药典委员会,并经已编制共九版中国药典(英文名称为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英文简称为Chinese Pharmacopoeia; 英文缩写为Ch.P.)。中国药典是为保证药品产量、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的技术法典,亦是药品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管的法定依据。 作为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及对外的竞争 力,药典收载范围遂步扩大,由1953年(第 一版)共531品种增加至现有的2010版(第九 版)共4567种(包括有中药: 2165种(一部),化 学药: 2271种(二部)及生物药制品: 131种(三 部)),当中涵盖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 饮片、中成药、生物制品、药用辅料、凡例、 通则及附录等等。 国家药品标准 国家药品标准是由凡例与正文及其引用的附录共同构成。并且对药典以外的其他国家标准具同等效力。由此可见,药典是国家对药品监控及为企业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手段。 药典的法律地位: 依照《药品管理法》规定: 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 “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 管理部门颁布的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国务院药品监 国务院药品监督督管理部门颁布的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2.基本结构: 凡例: 为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控的基本原则,是对正文、附录及与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 正文: 各品种项下收载的内容统称正文,是根据药物自身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按照批准的来源、处方、制法、和运输、贮藏等条件所制定的、用以检测药品是否达到用药要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

2018版中国的药典稳定性指导原则

2015版药典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修订一) 一、概述 原料药或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其保持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特性的能力。稳定性研究是基于对原料药或制剂及其生产工艺的系统研究和理解,通过设计试验获得原料药或制剂的质量特性在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照射等)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据此为药品的处方、工艺、包装、贮藏条件和有效期/复检期的确定提供支持性信息。 稳定性研究始于药品研发的初期,并贯穿于药品研发的整个过程。本指导原则为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的一般性原则,其主要适用于新原料药、新制剂及仿制原料药、仿制制剂的上市申请(NDA/ANDA,New Drug Application/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其他如创新药(NCE,New Chemical Entity)的临床申请(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上市后变更申请(Variation Application)等的稳定性研究,应遵循药物研发的规律,参照创新药不同临床阶段质量控制研究、上市后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进行。 本指导原则是基于目前认知的考虑,其他方法如经证明合理也可采用。 二、稳定性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及试验设计 稳定性研究是原料药或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试验来揭示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特征。稳定性试验通常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影响因素试验主要是考察原料药和制剂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稳定性,了解其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敏感性,主要的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并据此为进一步验证所用分析方法的专属性、确定加速试验的放置条件及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提供参考。加速试验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高于长期贮藏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为处方工艺设计、偏离实际贮藏条件其是否依旧能保持质量稳定提供依据,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中间条件下的稳定性试验及确定长期试验的放置条件。长期试验则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拟定贮藏条件下的稳定性,为确认包装、贮藏条件及有效期/复检期提供数据支持。 对临用现配的制剂,或是多剂量包装开启后有一定的使用期限的制剂,还应根据其具体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配伍稳定性试验或开启后使用的稳定性试验。 稳定性试验设计应围绕相应的试验目的进行。例如,影响因素试验的光照试验是要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对光的敏感性,通常应采用去除包装的样品进行试验;如试验结果显示其过度降解,首先要排除是否因光源照射时引起的周围环境温度升高造成的降解,故可增加避光的平行样品作对照,以消除光线照射之外其他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另外,还应采用有内包装(必要时,甚至是内包装加外包装)的样品进行试验,考察包装对光照的保护作用。 (二)稳定性试验样品的要求及考察项目设置的考虑

2015版药典附录XIX A《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附录XIX A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附录:172-173)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起草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定量或限度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的测定。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功能检查中,其溶出量等测试方法也应作必要验证。 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附表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内容可供参考。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一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以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 1 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样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建立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如该分析方法已经测试并求出了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在准确度也可推算出来的情况下,这一项可不必再做。 2 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 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果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相对响应因子或不能测得对原料药的相对响应因子的情况下,则可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是面积比(%)。 3 数据要求

《中国药典》2015年版-稳定性测试指导原则-1

9001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中国药典2015年版 9000指导原则 9001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 试验指导原则 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原料药物或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 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是:(1)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影响因素试验用1批原料药物或1批制剂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要求用3批供试品进行。(2)原料药物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供试品量相当于制剂稳定性试验所要求的批量,原料药物合成工艺路线、方法、步骤应与大生产一致。药物制剂供试品应是放大试验的产品,其处方与工艺应与大生产一致。药物制剂如片剂、胶囊剂,每批放大试验的规模,片剂至少应为10000片,胶囊剂至少应为10000粒。大体积包装的制剂如静脉输液等,每批放大规模的数量至少应为各项试验所需总量的10倍。特殊品种、特殊剂型所需数量,根据情况另定。 (3)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和规模生产所使用的供试品质量标准一致。(4)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供试品的包装应与上市产品一致。(5)研究药物稳定性,要采用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敏的药物分析方法与有关物质(含降解产物及其他变化所生成的产物)的检査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以保证药物稳定性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在稳定性试验中,应重视降解产物的检查。(6)由于放大试验比规模生产的数量要小,故申报者应承诺在获得批准后,从放大试验转人规模生产时,对最初通过生产验证的3批规模生产的产品仍需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 本指导原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原料药物,第二部分为药物制剂。 一、原料药物 原料药物要进行以下试验。 (一)影响因素试验 此项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和建立降解>产物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供试品可以用1批原料药物进、行,将供试品置适宜的开口容器中(如称量瓶或培养皿),摊成厚的薄层,疏松原料药物摊成<10mm厚的薄层,进行以下试验。当试验结果发现降解产物有明显的变化,应考虑其潜在的危害性,必要时应对降解产物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1)高温试验供试品开口置适宜的洁净容器中,60°C 温度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若供试品含量低于规定限度则在40°C 条件下同法进行试验。若60X:无明显变化,不再进行40°C 试验。 (2)高湿试验供试品开口置恒湿密闭容器中,在25°C 分别于相对湿度90%士5%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要求检测,同时准确称量试验前后供试品的重量,以考察供试品的吸湿潮解性能。若吸湿增重5%以上,则在相对湿度75%士5%条件下,同法进行试验;若吸湿增重5%以下,其他考察项目符合要求,则不再进行此项试验。恒湿条件可在密闭容器如干燥器下部放置饱和盐溶液,根据不同相对湿度的要求,可以选择N a C l饱和溶液(相对湿度75%士1%,15.5?60°C),K N O s 饱和溶液(相对湿度92.5%,25t:)0 (3)强光照射试验供试品开口放在装有日光灯的光照箱或其他适宜的光照装置内,于照度为4500l x士500l x的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特别要注意供试品的外观变化。 关于光照装置,建议采用定型设备“可调光照箱”,也可用光橱,在箱中安装日光灯数支使达到规定照度。箱中供试品台高度可以调节,箱上方安装抽风机以排除可能产生的热量,箱上配有照度计,可随时监测箱内照度,光照箱应不受自然光的干扰,并保持照度恒定,同时防止尘埃进人光照箱内。 此外,根据药物的性质必要时可设计试验,探讨p H值与氧及其他条件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分解产物的分析方法。创新药物应对分解产物的性质进行必要的分析。 (二)加速试验 此项试验是在加速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通过加速药物的化学或物理变化,探讨药物的稳定性,为制剂设计、包装、运输、贮存提供必要的资料。供试品要求3批,按市售包装,在温度40°C士2°C、相对湿度75%士5%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所用设备应能控制温度士2°C、相对湿度士5%,并能对真实温度与湿度进行监测。在试验期间第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末分别取样一次,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检测。在上述条件下,如6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 ? 354 ?

中国药典2020年版 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9101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和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鉴别试验、杂质检查(限度或定量分析)、含量测定(包括特性参数和含量/效价测定,其中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耐用性。在分析方法中,须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中,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表1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表1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 项目内容鉴别杂质测定含量测定 -特性参数 -含量或效价测定定量限度 专属性②++++ 准确度-+-+ 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①-+① 检测限(LOD)--③+- 定量限(LOQ)-+-- 线性-+-+ 范围-+-+ 耐用性++++ 1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要验证中间精密度; 2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3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方法学验证内容如下: 一、专属性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鉴别反应、杂质检査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如方法专属性不强,应采用一种或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

15版药典指导原则-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

9000指导原则 9001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 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药物或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 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是:(1)稳定性实验包括影响因素实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影响因素试验用1批原料药或1批制剂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要求用3批供试品进行。(2)原料药物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供试品量相当于制剂稳定性试验要求的批量,原料药物合成那个工艺路线、方法、步骤应与大生产一致。药物制剂供试品应是放大试验的产品,其处方与工艺应与大生产一致,片剂至少应为10000片,胶囊粒至少应为10000粒。大体积包装的制剂如静脉输液等,每批放大规模的数量至少应为各项试验所需总量的10倍。特殊品种、特殊剂型所需数量,根据情况另定。(3)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和规模生产所使用的供试品质量标准一致。(4)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供试品的包装应与上市产品一致。(5)研究药物稳定性,要采用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敏的药物分析方法与有关物质(含降解产物及其他变化所生成的产物)的检查方法。(6)由于放大试验比规模生产的数量要小,故申报者应承诺在获得批准后,从放大试验转入规模生产时,对最初通过生产验证的3批规模生产的产品仍需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 本指导原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原料药物,第二部分为药物制剂。一、原料药物 原料药物要进行以下试验。 (一)影响因素试验 此项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和建立降解产物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供试品可以用1批原料药物进行,将供试品置适宜的开口容器中(如称量瓶或培养皿),摊成≤5mm厚的薄层,疏松原料药物摊成≤10mm的薄层,进行一下试验。当试验结果发现降解产物有明显的变化,应考虑其潜在的危害性,必要时应对降解产物进行定性或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910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2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910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蓝色字体表示新增内容,红色字体表示删减内容)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采用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其他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鉴别试验、杂质测定(限度或定量分析)、含量测定和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表1 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表1 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三一、专属性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鉴别反应、杂质检査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如方法专属性不强,应采用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 1.鉴别反应 应能区分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的化合物。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应均呈阴性反应。 2.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 采用的色谱法和其他分离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方法的专属性,并应标明各成分在图中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在杂质对照品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含量测定,试样中可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可与未加杂质或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定结果。对于杂质检查,也可向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考察各成分包括杂质之间能否得到分离。 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可将含有杂质或降解产物的试样进行测定,与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方法或药典方法比较结果。也可用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或氧化的方法进行加速破坏,以研究可能存在的降解产物和降解途径对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的影响。含量测定方法应比对两种方法的结果,杂质检査应比对检出的杂质个数,必要时可采用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检测,进行峰纯度检查。 一二、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采用该所建立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比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线性范围内测定试验。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2015版药典)

目的:建立一个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操作规程,保证稳定性试验顺利进行。 范围:药物制剂。 责任:检验员、QA监控员、化验室主任、质保科科长、质量部负责人。 内容: 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原料药或药物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 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是:(1)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影响因素试验用1批原料药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要求用3批供试品进行。(2)原料药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供试品量相当于制剂稳定性实验所要求的批量,原料药物合成工艺路线、方法、步骤应与大生产一致。药物制剂的供试品应是放大试验的产品其处方与生产工艺应与大生产一致。药物制剂如片剂、胶囊剂,每批放大试验的规模,片剂至少应为10 000片,胶囊剂至少应为10 000粒。大体积包装的制剂如静脉输液等,每批放大规模的数量至少应为各项试验所需总量的10倍。特殊剂型、特殊品种所需数量,根据具体情况另定。(3)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和规模生产所使用的供试品质量标准一致。(4)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供试品的包装应与上市产品一致。(5)研究药物稳定性,要采用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敏的药物分析方法与有关物质(含降解产物及其他变化所生成的产物)的检查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以保证药物稳定性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在稳定性试验中,应重视降解产物的检查。(6)由于放大试验比规模生产的数量要小,故申报者应承诺在获得批准后,从放大试验转入规模生产时,对最初通过生产验证的3批规模生产的产品仍需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 本指导原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原料药,第二部分为药物制剂。 1.原料药 原料药要进行以下试验。 1.1影响因素试验 此项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与建立降解产物的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供试品可以用一批原料药进行,将供试品臵适宜的开口容器中(如称量瓶或培养皿),摊成≤5mm厚的薄层,疏松原料药摊成≤10mm厚薄层,进行以下

2015药典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一、范围 准确测定生物基质(如全血、血清、血浆、尿)中的药物浓度,对于药物和制剂研发非常重要。这些数据可被用于支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或根据毒动学、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结果做出关键性决定。因此,必须完整地验证和记录使用的生物分析方法,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本指导原则提供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也涉及非临床或临床试验样品实际分析的基本要求,以及何时可以使用部分验证或交叉验证,来替代完整验证。本指导原则二和三主要针对色谱分析方法,四针对配体结合分析方法。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和试验样品分析应符合本指导原则的技术要求。应该在相应的生物样品分析中遵守GLP原则或GCP原则。 二、生物分析方法验证 (一)分析方法的完整验证 分析方法验证的主要目的是,证明特定方法对于测定在某种生物基质中分析物浓度的可靠性。此外,方法验证应采用和试验样品相同的抗凝剂。一般应对每个新分析方法和新分析物进行完整验证。当难于获得相同的基质时,可以采用适当基质替代,但要说明理由。 一个生物分析方法的主要特征包括:选择性、定量下限、响应函数和校正范围(标准曲线性能)、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分析物在生物基质以及溶液中储存和处理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有时可能需要测定多个分析物。这可能涉及两种不同的药物,也可能涉及一个母体药物及其代谢物,或一个药物的对映体或异构体。在这些情况下,验证和分析的原则适用于所有涉及的分析物。 对照标准物质 在方法验证中,含有分析物对照标准物质的溶液将被加入到空白生物基质中。此外,色谱方法通常使用适当的内标。 应该从可追溯的来源获得对照标准物质。应该科学论证对照标准物质的适用性。分析证书应该确认对照标准物质的纯度,并提供储存条件、失效日期和批号。对于内标,只要能证明其适用性即可,例如显示该物质本身或其相关的任何杂质不产生干扰。

2015药典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

2015药典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2015版药典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 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 一、概述 原料药或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其保持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特性的能力。稳定性研究是基于对原料药或制剂及其生产工艺的系统研究和理解~通过设计试验获得原料药或制剂的质量特性在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照射等,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据此为药品的处方、工艺、包装、贮藏条件和有效期/复检期的确定提供支持性信息。 稳定性研究始于药品研发的初期~并贯穿于药品研发的整个过程。本指导原则为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的一般性原则~其主要适用于新原料药、新制剂及仿制原料药、仿制制剂的上市申请 ,NDA/ANDA~New Drug Application/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其他如创新药,NCE~New Chemical Entity,的临床申请,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上市后变更申请,Variation Application,等的稳定性研究~应遵循药物研发的规律~参照创 新药不同临床阶段质量控制研究、上市后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进行。 本指导原则是基于目前认知的考虑~其他方法如经证明合理也可采用。 二、稳定性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及试验设计 稳定性研究是原料药或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试验来揭示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特征。稳定性试验通常包括影响因素试验、

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影响因素试验主要是考察原料药和制剂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稳定性~了解其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敏感性~主要的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并据此为进一步验证所用分析方法的专属性、确定加速试验的放臵条件及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提供参考。加速试验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高于长期贮藏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为处方工艺设计、偏离实际贮藏条件其是否依旧能保持质量稳定提供依据~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中间条件下的稳定性试验及确定长期试验的放臵条件。长期试验则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拟定贮藏条件下的稳定性~为确认包装、贮藏条件及有效期/复检期提供数据支持。 对临用现配的制剂~或是多剂量包装开启后有一定的使用期限的制剂~还应根据其具体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配伍稳定性试验或开启后使用的稳定性试验。 稳定性试验设计应围绕相应的试验目的进行。例如~影响因素试验的光照试验是要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对光的敏感性~通常应采用去除包装的样品进行试验,如试验结果显示其过度降解~首先要排除是否因光源照射时引起的周围环境温度升高造成的降解~故可增加避光的平行样品作对照~以消除光线照射之外其他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另外~还应采用有内包装,必要时~甚至是内包装加外包装,的样品进行试验~考察包装对光照的保护作用。 ,二,稳定性试验样品的要求及考察项目设置的考虑 稳定性试验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原料药及制剂注册稳定性试验通常应采用至少中试规模批次的样品进行~其合成路线、处方及生产工艺应与商业化生产的产品一致或与商业化生产产品的关键工 艺步骤一致~试验样品的质量应与商业化生产产品的质量一致,包装容器应与商业化生产产品相同或相似。 影响因素试验通常只需1个批次的样品,如试验结果不明确~则应加试2个批次样品。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通常采用3个批次的样品进行。

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国药典》版第四部.pdf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国药典2015年版量。③应注意固体制剂的晶型原料药含量应在标准曲线的线 性范围内。④应使用外标标准物质a i2o3对仪器及数据进行校正。 方法3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定置分析方法,获得供试品晶型含量数据。 采用D SC定量分析的晶型物质一般应具有不同的熔融吸热峰值,且晶型样品质量与吸热量呈正比关系。 (a)晶型原料药分析:精密称量不同质量晶型样品,建立质量与热量的热焓值的线性关系,绘制标准曲线,定量测定样品的晶型含量。 (b)混晶原料药分析:当不同晶型含量与热焓呈正比关系,采用精密称量配制不同晶型含量的混晶样品,建立晶型含量与热焓值的线性关系,绘制标准曲线,定量测定混晶样品中的晶型含量。 (c)方法说明:①仅适用于晶型原料药定量分析。②对熔融吸热峰值相差大的混晶原料供试品,建立标准曲线时线性范围较宽;熔融吸热峰值相差小的混晶样品,建立标准曲线时线性范围较窄。③有时D SC法仅能作为限量检测方法。 方法4红外光谱(I R)定量分析方法,获得供试品晶型含量数据。 采用I R法可以对晶型原料药或固体制剂进行定量分析,常用的方法为相对峰强度法。 晶型特征峰选取原则:①分别选取2种晶型特有的红外光谱吸收峰作为特征峰。②2种晶型的特征峰应独立而不受对方干扰。③特征峰强度应与晶型成分含量呈对应线性关系。 对压力可致晶型状态发生转变的晶型原料供试品,制样时应避免压片法。 (a)晶型原料药分析:采用相对峰强度法时分别选择2种晶型成分的特征吸收峰位置匕与b2,在同一红外光谱图上读取2种晶型成分的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值乂1与42,计算二者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r。通过配制一系列不同晶型比例的混晶样品,建立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的对数值与晶型含量间的线性关系,绘制标准曲线,实现对混晶样品的晶型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b)制剂中晶型原料药成分分析:采用相对峰强度法时分别选择晶型原料药特征吸收峰位置h与空白辅料的特征吸收峰位置b2,在同一红外光谱图上读取2种晶型成分的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值八1与A2,计算二者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通过配制一系列含有不同质量晶型原料与空白辅料比例混合样品,建立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的对数值与晶型原料药含量间的线性关系,绘制标准曲线,实现对固体制剂中晶型原料药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备注:其他国际公认用于物相分析的方法也可对多晶型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 验证指导原则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其他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验证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采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指标。表1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表1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 项目 鉴别 杂质测定含量测定及 校正因子内容定量限度溶出量测定 准确度 精密度— +++ 重复性-+-++ 中间精密度—+①-+①+ 专属性⑦++++ 检测限——③+-- 定量限-+~-+ 线性-+~++ 范围-+~++ 耐用性+++++ ①巳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一、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 ? 37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