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体育课中的趣味性

浅谈中学体育课中的趣味性
浅谈中学体育课中的趣味性

浅谈中学体育课中的趣味性

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要使学生产生体育的需要,就必须使学生有学习和从事体育的兴趣,所以,增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当前中学体育的现状来讲,增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应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认真的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的兴趣

通过全面系统的体育教学,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具备参与和从事体育活动的水平,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和兴趣。体育兴趣是理解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或某一个项目)产生了兴趣,表现出了一种求知欲望,这对体育教学是非常有利的,所以,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体育具有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应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体育兴趣与课的类型无关,我们知道,体育课一般分为引导课,新授课,复习课和考核课四种类型。新授课是学习的新教材,授课方式是以“练”为主,任何一项教材学生要掌握它都必须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以其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实行教学,课的类型仅仅体现了本节课的授课方式,并不能体现教材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对某一教材发生了兴趣,不管哪种类型课都是愿意学习的,都是有兴趣的,所以,不管那些学习内容,都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认认真真的学,并且认认真真的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但体育课要时时刻刻,千方百计的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并且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运动会,更要激发学生们对它的兴趣,锻炼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不畏艰难的道德品质。

二﹑激发体育需要,唤醒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兴趣最重要,但于课的类型无关,那么兴趣是怎样产生的?我认为体育兴趣的产生来源于需要,包括直接和间接的需要。所谓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而想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的过程。学生如果有了这种需要,就会对某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而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理解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学习体育的效果感到需要。这种间接的需要并不完全是说服教育下产生的,它的产生离不开学生平时的努力,学生有了这种需要,同样会产生体育兴趣。比如中长跑课,又单调又累,绝大部分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不过中长跑是提升心﹑肺功能的有效手段,学生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以利于精力充沛的从事学习,情愿克服困难,实行中长跑锻炼,这样的体育需要就是一种见解的需要,所以说需要是学生产生体育兴趣的基础。

三﹑改革体育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

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围绕终身体育这个中心目标实行,脱离了这个目标的改革只能治标而为能治本。体育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体能和技能的发展过程,对体育教育多方面功能的理解,必须指导着我们体育课的改革。

在终生体育教育理论的理解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不妨将这个终身目标按照各个教学时期的特点化分为一个有序的,递进的目标体系,在制定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等相关的因素,在持续增进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着重考虑在现有的文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增强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使体育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激发学生爱上体育课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自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自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实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二、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所以,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升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持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能够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三、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教委颁布了(96)1号文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逐步推广落实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根据这个文件精神,我校在高年级从1998年秋季开始实行了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比例做了较大水准的调整。有三分之一的课程改为"体育活动课".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增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是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实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点。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实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水平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拚搏的精神。

总来说之,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对初中体育教学中耐久跑的理解

耐久跑是周期性的大强度运动项目,能培养持久奔跑水平和速度耐力。它要求运动者的中抠神经系统具备较高的机能稳定性,心血管机能与运动机能相适合。经过长时间实际锻炼,心脏功能、呼吸功能得到提升。在冬冷夏热和疲劳的耐久跑练习中还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耐久跑既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又要求有一定的耐力,因而在教学力要紧紧抓住速度、耐力这个主要矛盾来安排教学。采用短跑、中跑和超长段跑(包括野跑)以及其它形式的练习。从生理角度分析,耐久跑成绩取决于人体在活动中摄取外界空气中氧的水平和无氧条件下的工作水平。100米跑无氧代谢占50%左右,有氧代谢占10%左右。500米跑无氧代谢占60%左右,有氧代谢40%左右;1000米跑无氧代谢占5%左右,无氧代谢能够提升血液中碱贮备量,从而能够中和无氧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乳酸,提升中枢神经在弱酸环境中的工作水平。反复多次的最大强度练习,能增强人体最大负荷水平,提升速度。但短跑又会产生不利的一面,过多的强度跑,人体本身会产生大量乳酸,酸碱度失去平衡,导致肌肉神经兴奋性下降,肌肉疲劳无力。反复多次耐久跑练习,可提升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机能水平,而且掌握了运动时要适当加深呼吸深度的方法,最大摄氧量水平升高。但单纯练长跑容易制成慢定型,这就要求我们变换练习方法和内容,采用短、中、长距离练习,有利于提升速度耐力,克服无氧和有氧代谢练习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提升耐久跑练习水平的重要手段。

量和强度是运动负荷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能够互相促动,持续提升。在练习时要根据中学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总的负荷不能太大,1000米跑时,一开始应是匀速跑,在300和400米时开始冲刺。鉴于上述理论基础,在具体教学中,要首先对学生讲清耐久跑的意义,讲清耐久跑中出现“极点”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注意掌握适宜的量和强度,同时在教学中要身体力行,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初一时,通过学习原地摆臂,体会摆臂与呼吸的结合,先学习小步跑,再由小步跑转入中速跑,注意跑与呼吸结合好。适当加一些高抬腿跑、后蹬跑,连续单脚跳等辅助练习。初二时,在初一学习的基础上开始实行弯道路教学,弯道跑教学要与耐久路结合实行。同时出现变速跑,要求快和慢跑交替实行练习,发展速度耐力。三年教学中要安排越野跑,但距离、强度要有不同安排,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避免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易疲劳的现象,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变换跑的形式。如“8”字跑,蛇形跑、游戏等方法。除上述体育课堂教学外,让学生利用早操、课外活动或者从家中到学校这段路程实行耐久跑练习,借以巩固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闭式开放式较少与社会联系紧密与社会相联单一功能多元功能生物观生物、心理、社会观竞技项目为主竞技、文化与生活结合单一分类综合分类多种内容模式选择性内容模式考虑技术学习提升学科水平考虑竞争考虑竞争与合作单纯考虑个体满足考虑个体满足与集体荣誉服从规范鼓励不同意见集中学习参与意识计划性计划性与选择性结合外部动力教学的“双部性”动力现实满足冒险、探索完成这些转化,一方面要增大对现有体育学科课程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在课程结构上实行改革。这其中增加体育活动课程仅仅完成转化的一种方法。课程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已证明,多种课程模式相互交融、优势互补是课程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对几十年来建立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实行认真、系统地总结,扬长补短,同时注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加以改造,逐步形成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

体育课堂上的“三笑”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体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向全体,二是各方面的而非特指某一方面。在学校工作中只有课堂教学具备这种的“全面”功能,它是素质教育的基石。就体育教学来说,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动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对发展学生身体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点,锻炼学生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实绝大部分学生不论自身的体育成绩如何,他们对体育运动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培养和利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欢快和愉悦,对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每一位体育教学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认为:一节成功的体育课,不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教研课、比赛课,都应该做到“三笑”:教师笑、学生笑、观者笑。

不管课前教师如何吃透教材熟悉教材,准备得如何充分,可一旦课堂上缺少这三者中之任一:或教师战战兢兢,惟恐失误,严肃谨慎;或教师自我感觉良好,学生被动接受,毫无生气;或课堂内大呼小叫,师生不亦乐乎,可旁观者觉得索然寡味,哈欠喧天,这节课都不能称其为成功的优秀课,充其量评价为“没有知识性错误的合格的”课。

课堂教学上的三笑“,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教材因素: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但这里讨论的重点不是教学方法的使用准确与否,而是如何发挥现有教材的特点使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喜欢选择自己熟悉或者擅长的内容来实施教学,这样会更加得心应手。不过“全面性”原则要求我们要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教材,尤其是在教学比赛时,通常都是抽签选择,这样一来就有可能男教师选择了韵律活动教材,或女教师遇到足球内容等等。这时候就要求我们要发现和利用教材的特点来制造课堂上的“亮点”。

作者曾参加一次市级的体育教学评优活动,抽到的内容是五年级教材:“3—5分钟耐久跑”。这能够说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内容:没有一定的运动量,这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不了;但如果实实在在的跑上3到5分钟,学生必定累得气喘嘘嘘产生厌恶情绪,观者也会有至少3—5分钟的时间觉得平淡无味。但与此同时它也有自身的优势:非常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品质。

变化练习方法是必须的,但简单的变化远不能满足3—5分钟的需要的,我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方法:首先,在练习时采用实行曲伴奏,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感觉到宽阔的体育场上体育健儿激烈竞争、奋勇向前的气氛;其次,练习形式变化为“开火车,游华夏”的游戏:在场地上布置一些省份的代表标志,当教师下达“到北京去”的口令时,在“火车头”的带领下,学生“跋山涉水”奔向“北京”,这样一来,练习就具有了趣味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生因素: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笑”起来,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多表扬,少批评,教师过于严肃,势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和畏惧感,如果学生做完练习的第一反应是观察教师脸上的表情而不是体会练习过程中的满足感,那么学生也就永远都“笑”不起来;其次,要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循循善诱,永远不要让学生觉得“我肯定不行”或“这太简单了,我不练都行”,而要让他们认为“我肯定能行,让我试一试”。

对于学生,经验丰富的教师还有很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这里便不在赘述。

三、教师因素:

要想使一节课成功,教师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理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即使遇到前面所说的情况:碰到自己不是很擅长的教材,也能轻松完成。

我们都知道优美的示范、准确的讲解是最能感染学生的。但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做到亲而不媚、“笑”而不俗。亲而不媚指让学生感到很放松,觉得老师很好相处,愿意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2000年参加全国体育教学研讨会上优质课比赛时,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学的内容是三年级教材:“技巧:仰卧推起成桥”,作为一名男教师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偏巧在请一名女生示范各种“桥”的形状时,她做了一个漂亮的下腰动作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这时,我适时地表扬了她:“这位同学的动作真是太漂亮了,老师都要向她学习,这个动作老师肯定做不来,你看老师的腰,一下去肯定会‘啪’的一下摔在地上”。下面的学生都笑了,一下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笑”而不俗则是要适时地给学生带来欢笑,一个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不但能使学生感到愉快,同时也能感到师生更亲切。就在这节课的游戏部分,当第一遍游戏做完后,获胜一组的欢呼声不是很热烈,当第二遍游戏结束后,我一边向队伍方向走,一边向他们做了要热烈欢呼的“V”字型手势,学生看了会意地笑着互相暗示,摩拳擦掌地做好了准备,当我一宣布后,大家马上欢呼“耶——!”,我故意摇了摇头说:“大家好像拿了第一名一点都不高兴似的,再来一次!”学生更加兴奋了,欢乐的声音充满了整个场馆,气氛一下子达到了最高潮,观摩的教师也不由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欢快的气氛一直延续到结束,使这节课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最后以98.4的高分获得了金奖第一名。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准备是基础,在课堂上做到“三笑”则是进一步的升华,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潜力,制造出每节课的“亮点”,体现独特的新意,任何一节课都将是最优秀的

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思考

体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今天学校的体育工作直接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

不久前,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了普查,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据专家分析,造成这个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情况令人担忧,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有的主要问题是:(1)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展开。(2)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语、数、英主科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3)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尝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4)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对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在社会上从事第二职业,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课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

如何改善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落后状况,我认为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开满体育课,上足体锻课,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增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二、增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三、增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增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首先,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举办科学理论讲座,请模范体育教师做报告,协助青年教师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深入领会体育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他们热爱本职,重教敬业。其次,在业务上悉心培养,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实行指导,举行教学观摩,展开优质课的评选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地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四、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升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工作相对辛苦,学校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评优、评先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职称评定设置岗位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职称结构。对于贡献大、水平强、素质全面的青年教师要破格晋升,不拘一格地加以重用,使青年体育教师能够自觉地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做贡献。

中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中的几个问题

人们在从事比较剧烈运动之前,往往需要做一些准备活动,目的就是使学主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克服神经机能惰性,加快运动神经传导作用和反应速度,使人体尽快地由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作为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使用中也还存有着一些问题。

一、对准备活动的意义理解不足。

运动生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准备活动促使血液循环加快,需氧量增加,机体的代谢速度加快,还能使体温略微升高,肌肉,肌腱的弹性、伸展性等处于良好的状态,提升肌肉的收缩力和速度以及动作协调性,避免运动损伤。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直接关系到基本部分的学习乃至整个体育课的任务完成。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对准备活动的理解不足,有的教师存有轻视或盲目地压缩其时间的现象;有的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只重视基本部分学习,对准备活动,懒懒散散,动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

二、准备活动缺乏中小学特点。

中小学生因为年龄不同,在生理和心理上存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中小学的准备活动应各具特点。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区别不大,小学成人化,中学公式化,一套操,一个游戏,小学用,中学也用,甚至把高级运动员的专门性练习也拿来用。这种毫无区别,毫无特点的准备活动,违反了教学规律和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小学生的准备活动应根据身体发育特点,以游戏或简单易学动作为基本,中学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相对运动量较大,在准备活动时,既要有一般性练习,又要有专门性练习,并要根据男女生生长发育的明显差异,结合教材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准备活动内容单调乏味。

一套基本体操,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主感到乏味、厌烦。在教学中,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全面、丰富、形式多样。既要有徒手体操,又要有器械操;既要有原地的、也有行进间的;既有单人的、也有双人或集体的;既有一般练习,又有模仿、诱导或辅助性的专门练习。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既提升神经系统兴奋性,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欲望。

四、只注重一般性准备活动、忽视专门性准备活动。

很多人认为准备活动就是做个游戏,做几节基本操。他们没有充分理解到专门性练习在准备活动中的作用。我们知道,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使全身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都得到充分的活动。准备活动是为主教材服务的,所以要有的放矢,使与完成基本部分主要教材相关的肌肉群、器官以及各主要系统机能得到充分活动。它是在一般性练习基础上,采用动作性质相似和结构与基本部分教材相类似的专门性练习。这是一般性练习无法代替的。只有合理地安排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的比重,才能保证体育课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准备活动的组织、编排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在实际教学中,准备活动在组织和编排上往往俗套、呆板。一个队形、一个位置、一种形式、一套徒手操,长期下去,学生兴趣索然。要提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既要有集体形式,同时也适当采用分组实行。基本操有徒手、有器械,活动有定位,也要有行进间的。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换使用。在编排上应根据人体机能的生理规律,合理安排一套操的顺序,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由四肢到躯干再全身。专门性准备活动可安排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后,使其与基本部分自然衔接起来,在准备活动中,整理或放松活动不宜安排。在组织指导上应根据目的、任务、场地、气候和学生年龄特点及水平有选择地合理安排。

六、对准备活动的质量重视不够。

准备活动具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价值,对培养学生准确姿态,增强体质,发展较差肌肉群,特别是对小肌肉群和关节韧带的发展以及掌握基本技术动作都有积极作用,有些老师对此问题还没有引起充足的重视,没有掌握其难度、强度、时间、次数与学生年龄特点、水平、气候及与基本教材的关系。例如:天气太冷,应选择运动量大些的动作,重复次数多些的连续操等形式活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