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教案及反思

藏戏教案及反思
藏戏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7课《藏戏》教案及反思

咸宁市通山县慈口乡石印小学:余金玉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艺术特色。教师还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录像资料帮助学生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与直观

(1)激发学生对藏戏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2)激发学生对祖国戏剧艺术,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难点关键:

理解课文,体会藏戏的特色以及艺术魅力。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藏戏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了解中国戏剧艺术

1.教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你知道祖国有哪些戏曲种类吗?(指名反馈:京剧、二人转、豫剧、黄梅戏、越剧、粤剧、闽剧、湘剧……)

2.展示资料,了解藏戏。

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代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

3.教师播放藏戏《文成公主》,感知藏戏的特点。

4.教师导入: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戏人

民喜爱的藏戏。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想一想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3.和同学交流藏戏的艺术特色。

(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给予学生和文本充分交流的时间,自读,自悟,初步感受藏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独特美丽的艺术特色。)

三.集体反馈,深入探究

(一)检查读通情况,积累词语。

1.教师出示下列词语卡片,指名读,再集体读。

雅鲁藏布江脱缰吞噬发誓哄堂大笑山南琼结

能歌善舞雄浑婀娜巫女阿吉拉姆赞叹不已

青面獠牙窟窿敦厚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招徕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通的情况。

3.指名说说藏戏的形成过程,集体补充评议。(尽可能让更多的学

生说一说)

4.指名反馈:刚才,我们说的有关藏戏形成过程的内容在课文哪些

自然段?(课文第5——7自然段)

5.引导学生再读这一部分,想一想自己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6.指名反馈: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藏戏又被人们称为“阿吉拉姆”。

生:我知道了藏戏最早的时候是通过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

7.教师小结:同学们,藏戏的形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也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的情感。

(二)了解藏戏的艺术特色。

1.教师导读:同学们,藏戏历史悠久,它是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作者概述藏戏艺术特色的语句。

2.指名反馈,指导感情朗读。

3.引导学生结合语句,以导游的身份为大家介绍藏戏。

4.教师导读:同学们,听了导游们的介绍,你对藏戏的哪一特色最感兴趣呢?

5.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然后组织集体反馈搜集到的资

料对其感兴趣的地方作补充介绍。

6.教师小结:是呀,藏戏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美

丽,令人赞叹不已。今天,老师搜集了一些藏戏的片段,我们一起

去欣赏。(播放录像)

(本环节的教学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让学生在读文中,不断地

了解藏戏,在资料的反馈中不断加深对藏戏的认识,最后通过形象、直观的录像加强学生的形象感知。)

四.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藏戏历史悠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犹

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西藏

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

五.作业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的江水()的歌声()的容貌

()的舞姿()的唱腔()的故事

2、用下列词语造句

哄堂大笑:

赞叹不已:

随心所欲:

3、把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板书设计

7、藏戏

戴面具表演

不用舞台

历史悠久——程式固定

唱腔、动作丰富

演三五天毫不稀奇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借助图片、课件,丰富学生对藏戏的感情认识,在

理脉络、读文本、品词句中强化感受,升华认识,引导学生深刻体

悟藏戏的意思魅力和文化内涵。

作为略读课文教学,我实行“用教材教”——“以学生为本”

的理论观点,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实时引读。教学环节中以悬

疑导入引发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中理清文脉,整体把握后再突破“藏戏特色的感受”和“藏戏形成的了解”两大难点。

同时,在组织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以个人自读,小组交流,师生研读等形式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充分尊重学

生阅读体验,注重阅读过程的圈点批画,与注重阅读结果的品词析句,有效结合,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落实到课文字里行间的

实处。

藏戏教学设计优秀6篇

藏戏教学设计优秀6篇 藏戏教学设计: 《藏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构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由整理]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构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整体设计意图: 《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构成和藏戏的特色。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教学本课,我采用先“明确学习任务,再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任务,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1、不同的地方不仅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东北的二人转。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 2、默读“文前提示”,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设计意图】 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词语,更容易掌握。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藏戏与其它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画出相

《甲烷》教学过程实录(夏宜)

《甲烷》教学过程实录 夏宜 (扬州市翠岗中学,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甲烷、网络化教学、过程实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甲烷的存在、组成、性质、用途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化学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思维和探究思维 (3)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的存在、组成、性质和用途 [教学模式]引导-探究 [教学媒体]互联网、实验器材及药品 [教学过程实录] [放映]西气东输工程简介录象(创设情境) [教师讲述]同学们2002年7月4日,备受瞩目的石油天然气输送工程“西气东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工。这个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东至上海,跨越4200公里漫漫长路,耗资数千亿元,预计2003年底就可到达江苏。 那么,国家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这项工程呢?[学生讨论]应该与能源危机,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关吧? [教师引导]不错,大家谈的都很好,那么,大家想不想更多地了解西气东输工

程呢?让我们上网来看看这方面的信息吧。 [教师指导]建议大家使用搜索引擎,比如:百度,输入关键字“西气东输”。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浏览。也可以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学生浏览,交流]讨论关于西气东输的信息 [教师引导]大家做的很好,那么你们都了解到了什么,有什么好的信息可以给同学们共享的吗? [学生交流]学生很活跃地提供自己找到的有用的信息,并就西气东输的线路、油气资源分布、工程进度及江苏段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摘录部分信息如下: https://www.360docs.net/doc/ee8330178.html,/news/oil/200305/200305110078.html (中国能源网,西气东输走向示意图) https://www.360docs.net/doc/ee8330178.html,/focus/talimu/default.php (中国能源网西气东输专题)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藏戏》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藏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 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一分一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 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 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 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 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 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 2.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教学重点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山雨》优秀教案

2、山雨 教学内容:山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

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 ⑴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⑵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课件: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试背赛背课文。

藏戏教案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藏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具准备: 1、Ppt课件。 2、《藏戏》录像。 六、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今天学习第4课《藏戏》,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大家都收集了我国传统剧种的相关资料,谁能说说,你都收集哪些剧种?

出示课件。 师:有一种剧种,复杂到必须带着面具演出,简单到演出时没有舞台,漫长到演出到三五天还没有结束,那就是—— 齐读课题。 那么,藏戏是一种怎样的戏呢?大家愿意欣赏吗? 播放藏戏—— 师:从大家的眼神中,可以看到,大家已经被藏戏的魅力所吸引,但是,我们只能看这些了,因为,藏戏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呢!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 师:从阅读提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方法有哪些?——读、想、说 师: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写。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读、想、说、写这四种方法学习课文,学习之前,刘老师准备了一些难读的词,看大家认识了吧? 出示课件。 (指名读第一组;齐读第二组) 师:下面的这一组,比较难读,谁愿意读?(指名读——齐读)师:大家对唐东杰布有多少了解呢? 出示课件。指名读。 师:唐东杰布可是一个传奇的人物。 出示课件。

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构建“五步建模教学法”,打造自主高效课堂 在教研室“小学数学‘建模用模’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情境化-----解决问题过程化-----建立模型具体化-----应用模型生活化”)的理念引领下,结合我校实际,针对数学建模的重点,我们把“小学数学建模的有效策略”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自主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个性教学法——“五步建模教学法”,在教学中致力于学生数学建模的引领,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有效达成了“新课标”提出的能力发展目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建模用模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五步建模教学法”模式流程 二、“五步建模教学法”教学策略 1.通过“创设情境”,变“事理”为“数理”建构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中的法则、定律、公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都是一个个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建模形成数学模型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把“生活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型”。因为生活原型中揭示的“事理”是学生的“常识”,但是“常识”还不是数学,“常识要成为数学,它必须经过提炼和组织”,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读懂问题情境。 2.通过“转化”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构建新结构的过程。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让学生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无疑是交给了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3.通过“数形结合”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解答“问题解决”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画图形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的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兴趣和能力,由于所构建的“数学模型”多样化,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更有创造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意识。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 三、“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情境化) 师:分数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同学们看王芳生日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今天是王芳的生日,妈妈为她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爸爸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块,妈妈吃了1块,爸爸吃了3块,王芳吃了2块。) 师:你能根据情境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句话吗? 生1:爸爸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81,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 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 3。 生2: 82里面有2个81,83里面有3个8 1。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数学信息: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 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 3。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吗? 生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3+8 1

《鸟语》教学设计和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鸟语》教学设计和反思 本文是关于《鸟语》教学设计和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鸟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大意 二、新授 1.文章刚开始时作者对于鸟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学生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爱鸟) 2.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的呢?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3.作者和哪些鸟儿进行交谈的?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的第三至十一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种鸟语呢? 4.大家听,布谷鸟在说些什么呢?(放音频) 你怎么知道,小作者听懂了? “分明” 你能给它换一个词语吗? 确确实实、的确(学生齐读这一句) 还听懂了什么? 同学们看,在布谷鸟的语言中,作者听懂了这么多,老师都想和它对话了。 你们也想来试一试吗? 同座试一试,展示着练习 请两对。(感觉怎么样?师生点评) 你们看,布谷鸟,还在对作者说说什么呢?(想想) 小作者和布谷鸟儿对话,有趣极了,和喜鹊的对话更有意思。让我们去听一听。(学生齐读) 5.喜鹊的语言小作者听懂了吗?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能换种说法吗? (3)同学们。生活中有哪些喜事呢? 学生说:中彩票、生宝宝、结婚、过节得到压岁钱等等 同学们你们的喜事可真多,你们愿意做一只喜鹊来报喜吗?请一位学生读“喳喳喳喳” 生活中的喜事可真多啊!齐读。 6.在与布谷鸟、喜鹊的交谈中,老师还懂得了很多鸟类的语言,还听懂了什么鸟的语言? (1)师生交流 (2)老师领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同学们,此时此刻,作者已经成为鸟儿的知音,你们想成为鸟儿的知音吗?我们也来与鸟儿对话,做做猜想…… (3)听鸟的叫声。(知道的学生说,不知道的老师说)用多媒体的设备出示图片,并出现声音 还想听一听吗?还想听谁的歌声?它在说什么呢? 师生交流 还想听谁的?它在说些什么呢?大家来猜想一下。 师生交流(生;多么美丽的早晨啊) 还想听什么?它在说什么?(啄木鸟)(抓虫子) (我认为自己有几个点所设计的拓展训练是非常好的,不但在后面的试卷练习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习题,而且对于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这个训练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知识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习题、和教材中例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良好的训练的目的。但在深入方面很欠缺,比如:作者为什么喜欢鸟语呢?这个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 7.作者更是鸟儿的知音,他还从鸟儿的身上得到了启示。出示:从…… (1)指名读 (2)指导读,齐读 (3)试着背一背(学生自练)――指名背(背诵得十分正确,如果带上点感情就更好了)——再请一位――齐背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设计意图】 《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特色。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教学本课,我采用先“明确学习任务,再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任务,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1.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东北的二人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2.默读“文前提示”,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出的要求是:弄清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

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词语,更容易掌握。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藏戏与其它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画出相关段落。(8~20自然段) 2.交流讨论 (1~3概括藏戏的特点;4~7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8~20介绍藏戏的特点;21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 理清思路,更好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藏戏的传奇故事,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齐读课文最后用一句话说:“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2.藏戏的创始人是谁?关于他又怎样的故事呢?读4~7自然段。 3.交流汇报 4.补充有关唐东杰布资料。 5.感情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唐东杰布的爱戴。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藏戏的传奇故事,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唐东杰布的资料,了解唐东杰布,感悟藏民对他的爱戴。 五、了解藏戏的特点,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藏戏的特点是什么?小组合作探讨。 ①“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②舞台简朴; ③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 ④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

“课堂教学实录”说明及范例

课堂教学实录”说明及范例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完成课堂实录,更好地参与这次课堂教学实录比赛,下面对课堂教学实录的具体要求做一些说明。 “实录”即采用文字记录的方式将课堂教学过程详细记录下来。一般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以及具体的必要的说明文字,但是本次活动为了更好地展示课堂教学情景及一些必要的教学背景信息,因此,要求大家除上述内容外,还要有教师心理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活动、表情状态等的描述。一般有师生对话式(具体可参见范例1、3)和记述式(具体可参见范例2)。正文前要有课题、教材版本、学生人数等信息。具体可参考下面的格式。 课题: 教材版本: 教学背景简介:如学校简单情况、自己教学情况、美术教学情况等。 学生情况:学生人数、座位情况、是否分组,原因等。 教学设计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计划怎样上这堂课,为什么这样上等。 教学目标: 教具、学具: 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反思:感觉怎么样,对于原先的计划实际完成得如何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是否还有困惑等。 范例1:《水果宝宝》美术、范例2:《想象与创意》美术、范例3:《苗岭的早晨》音乐 范例1(美术学科) 《水果宝宝》教学实录 课题:《水果宝宝》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冀版)第 1 册第9 课 教学背景简介: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区属二级小学,有11个教学班。学生主要来源于学校周边的一些工人家庭和个体商贩家庭。由于学校设施所限,我经常利用相邻的大河沙滩为临时场地进行美术课的沙雕、沙画、石头画等教学活动。 学生情况:我教授的班级是一年级的新生,学生人数为32 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的形式分成六组,目的是便于孩子们实际操作和相互学习,并有意培养他们团体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基本脉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上想吃水果,怎样“解馋”-欣赏水果雕塑及图片来“解馋”-语言描述水果形象“解馋”-学生创作活动“解馋”- 展示学生作品。 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环节: 一、欣赏水果。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只能通过眼睛来“解 解馋”啦!”适时播放课件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馋”,同时又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 二、语言描述水果。从学生的“馋”出发,引起学生的主动“解馋”欲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水果的“解馋”和表现冲动上,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生创作活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或做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水果,鼓励学生创新。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尝试用彩泥、剪纸或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水果。 2. 学生能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 教具、学具:选用教具为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相结合。学生自选彩纸、彩笔、彩泥等综合材料。 课堂教学实录: 《水果宝宝》教学实录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冀版《美术》实验教材第1册第9 课)

《藏戏》教学设计

第七课《藏戏》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人:吴文敏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咆哮、吞噬、婀娜…开山鼻祖、优哉游哉”等词语。2.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点与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式:讲授法,启发式 学习方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了解关于“藏戏”吗?(板书:藏戏) 二、1、走进作者板书:马晨明----教师 2、唐东杰布---藏戏创始人(2分钟) 三、初读课文,了解生字词(6分钟) 1、齐读课文,画出你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板书 脱缰.咆哮 ..招徕. ..吞噬.琼.结婀娜 开山鼻祖青面獠.牙不一而足优哉.游哉 藏(zang,cang )哄(hong hong hong ) 3、生上台给加点字注音 4、教师简单解释字词意思

5、找学生上台带读字词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33分钟)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8分钟)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关于藏戏的哪些内容?(5分钟) 提示:其实,这是在锻炼你的概括于理解能力,只要你弄清楚了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逐段分析即可,挺简单的。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2、课文介绍的藏戏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特征?(5分钟) ⑴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 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传奇 故事: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⑵于是就有这样一段传奇(引领下文) ⑶身无分文→58座铁桥→开山鼻祖说明了什么? ⑷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 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 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3、选择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并说明理由。(9分钟) 对句子的理解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连续三个反问开篇,先声夺人强调了藏戏的三个特点,也为后文具

《藏戏》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藏戏》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戏曲音乐,欣赏不同的戏曲剧种。 2.播放藏戏视频,介绍藏戏:其实,还有一个剧种,它一直流传于我国的最高处,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就是藏戏。(板书课题) 3.默读课前导语,看看本课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2.出示“旷野、布施、开山鼻祖”等词语,认读、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交流收获。(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本文主要写了藏戏的形成、特点和作用。重点写了藏戏的特点和作用。)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后,在小组内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 (1)藏戏的面具。 ①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 ②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呢?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 ③展示藏戏面具图片,出示京剧脸谱。你觉得藏戏的面具与京剧的脸谱有什么异同? 了解了藏戏的面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民的智慧和艺术天分。这也是藏戏千百年后仍具魅力的地方。 (2)藏戏的舞台。 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相比,藏戏的舞台简单到什么程度?(藏戏的艺人们不求高档的舞台,不求华丽的服装,他们将雪山江河、草原大地当作背景,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只要有观众即可。) (3)藏戏的演出。 ①指名朗读后,问:“藏戏在演出的程序、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②学生汇报。 3.多媒体展示一段藏戏《文成公主》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加深学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包含《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习作“变形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所选的四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教学时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习作“变形记”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并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语文园地”通过交流、朗读、背诵等形式,学习“既读进去,又想开去”的阅读方法;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了解分号的用法;借助拼音认识地名;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裳”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试写与人惜别的经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体会“蒙汉情深”,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8个生字,可以引导学生用找规律、猜字谜等方法来识记。如“蹄、腐、裳、虹”都是形声字,就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毯”字则用猜字谜来记:一堆毛,两团火,睡在上面很暖和。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陈、虹、蹄、稍”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中,注意“稍”右边“月”的撇变竖;“毯、腐”这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中,强调“毯”的最后一笔为点。 2、阅读理解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喜迎远客的热闹场景,敬酒联欢的开心场面。学生在想象中披文入情,既习得了阅读方法,又品味了语言,深切地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表达运用 学生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领略草原的秀美景色,体会作者的感受,例: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7.藏戏(课堂实录)》

7 《藏戏》课堂实录 一、聊戏 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藏戏》(板书:藏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说到戏剧,老师特别想和同学们聊一聊你们知道的戏剧。注意请你用一句话把你想要说的表达清楚。学生:(1——2名)老师:知道的挺多的。那老师考一考大家,长袖一甩,就能变出个脸谱,是什么戏?学生:“川剧!” 老师:好,老师还剪辑了三段著名的戏曲,同学们听听看,能听出它属于什么戏剧吗?播放唱段1、2、3学生回答 老师:“还有一种戏,它广泛流传于世界的最高处,它叫?”学生:“藏戏!” 老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篇课文带星号,我们知道阅读课文要抓住什么?”学生:“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 屏显: ……下面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默读课文,想一想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老师:“哪两个词揭示了课文的重点?”学生:形成和特色 板书‘形成’和‘特色’ 二、说“戏” 老师: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呢,课文哪些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啊?4-7(板书4-7)

老师:学会抓关键词很重要,它就像你要打开一扇门得先找到门把手一样。有三个词连接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请同学们快速浏览4-7自然段,看看谁最先找到。 学生:(那时候于是就这样)屏显 老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7段,自己练习借助关键词来复述故事。 老师:读了课文我们都知道,藏戏是用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的。那我们说“关于藏戏形成的传奇故事”这是不是藏戏呢?这出《藏戏》,当然少不了“雄谢巴”。知道熊谢巴吧?怎么知道的?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真会学习。谁来当一次熊谢巴呢? 老师:请你用上关键词,可以加上动作,老师来给你起个头:(屏显)要说藏戏戏神,那就是伟大的唐东杰布,下面由我来介绍他的传奇故事。 老师:其余同学请认真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听听是不是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老师: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交流(2-3名)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的读一读吧(生谈感受后接着读相关部分)老师:从年轻的僧人到凶险的自然,从一无所有到58所铁索桥,从僧人到藏戏的开山鼻祖,屏显,齐读:“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三、品“戏”

教学过程实录

、教学过程实录 (一)激疑导入 师:课前,老师发给大家一些小棒,这小棒里也有数学问题。大家看,把一根小棒任意剪成两段,能组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生:角。 师:把一根小棒剪成三段,能围成什么图形呢? 生:三角形。(课件演示) 师:把一根小棒剪成三段,围成了各种三角形,那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呢?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围”是什么意思? 生:线段的端点和端点连上。 师:请大家思考,把一根小棒任意剪成三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不一定。比如把一根小棒剪成两根特别短,一根特别长,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 师:就是说把一根小棒任意剪成三段,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也就是说,我们把三根小棒看成三条线段,有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看来,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还真的有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明确活动要求。 师:说说看,你们准备怎样去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生1:我想用小棒摆一些三角形,看一看它们的三条边都是怎样的。 生2:我想画一些三角形,然后量一量三条边的长度,看看三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奥秘。 师呈现活动要求: 画的小组 实验材料:各种三角形(图) 实验要求:测量三边的长度,研究三边的关系,把研究结果填在“1”号实验记录单上; 摆的小组 实验材料:2CM~10CM长度不等的小棒。 实验要求:任选三根小棒围一围,研究三边的关系,把研究结果填在“2”号实验记录单上。2.试着对一个例子进行研究。 师:现在就请每个学习小组拿出一个例子尝试着研究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向其他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 生:实验,并尝试着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师:孩子们,我们先研究到这。刚才老师下去巡视时,发现有一些小组遇到了这样的困难:不知该如何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师:是啊,得到一个三角形容易,得到三边的长度也容易,可怎样去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有些无从下手,其它小组有研究出来的吗?(生答:有)那我们听一听他们的研究成果,看看会不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小组1:我们小组选择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是:2厘米、3厘米、7厘米,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我们发现这三根小棒长度之间的关系是:2+3<7。 师:你们怎么想到用这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同另外一根小棒的长度进行比较呢? 小组1: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是因为2厘米的小棒和3厘米的小棒太短了。大家看,把这两根短的小棒连起来还没有这根7厘米的小棒长呢。 师:哦,这个小组是在研究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时,发现了三根小棒的长度之间

藏戏 公开课教学设计

《藏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旷野、布施、剧种、激流、发誓、压抑、敦厚、开山鼻祖、哄堂大笑、两面三刀”等词语。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读悟中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并相互交流: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豫剧、浙江越剧、四川川剧等。教师准备藏戏音像资料。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介绍藏戏。 1、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比如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就是一种有特色的艺术。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的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一下藏戏的魅力。(板书课题,齐读) 2、默读“课前导语”,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理清思路,感知藏戏。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2、出示“旷野、布施、开山鼻祖”等词语,认读。 3、仔细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自然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在书上做好标记。 4、交流初读收获,梳理。 三、合作研读,感受“特色”。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后,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 藏戏有什么特色呢?(相机板书:特色)我们一起来交流。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山雨》教案

《山雨》教案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们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考虑: 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

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⑴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局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沙啦啦,沙啦啦──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③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④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⑵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

(完整版)课外阅读指导课堂教学实录

课外阅读指导课堂教学实录《童话,多么美好的世界》 《童话,美好的世界》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通过一段时间的童话阅读情况汇报,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童话的方法。 2.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3.挖掘童话内涵,培养学生用美好的心态看生活。 教学过程: 一、出示幻灯片,引出话题: 1.首先,让我们来看大屏幕上的一段话,看看你能读懂它的意思吗? 幻灯片出示: 如果有人5 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 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 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 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 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 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指名有感情朗读大屏幕上的内容。 师:孩子们,你们读懂这段话说的意思了吗? 生1:我感受到了童话的重要。 生2:我们要仔细阅读童话,了解通话,品读童话。 生3:这段话是说人的一生中离不开安徒生。 生4: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同年龄段的人都需要安徒生…… 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是需要安徒生的童话。 师:是啊,所以有人说,童话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营养品,它既可以营养两三岁的孩童,又可以营养七八十岁的老翁。因为几乎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伴着童话故事一路成长起来的。这学期,我们已经补充了不少童话的营养,可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填充却不去思考消化,再好的营养也只会白白流失。所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童话的世界。把童话的营养充分吸收,让它能真正滋养我们的身心。(板书题目:童话世界) 师:大家可以回顾一下,从小到大,你都读过哪些童话? 生1:我读过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 师:能不能说得再具体一些 生2:我读过格林童话中的睡美人、灰姑娘…… 生3:我读过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皇帝的新装、茶壶、小意达的花…… 生4:我读过《丑小鸭》、《白雪公主》、《夜莺》、《茶壶》 …… 师:都是外国的,中国的呢? 生1:郑渊洁的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 生2:《宝葫芦的故事》、《神笔马良》 …… 过渡:老师注意到咱班同学在谈起童话的时候眼睛都在发亮,看来大家对童话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那么大家想过么?是童话世界中的什么吸引了你? 生1:美好的画面。生2:人物的形象。生3:其中的道理。 生4:精彩的故事。生5:丰富的想象。如《会飞的箱子》中的飞箱,可以从这个国家飞到那个国家很神奇…… 二、从美好的人物、美好的画面和美好的结局等几个方面体会童话世界之美 过渡:原来童话是用那么多的美在帮我们编织着一个世界,那是一个有着美丽的人物、美妙的画面、美味的结局组成的多么美好的世界啊!(补充板书:童话,多么美好的世界) (一)美好的人物 过渡:孩子们,这个充满善良纯真,处处美如仙境的世界实在太令人向往了,童话作家究竟是如何把这个美好的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呢?让我们离这美好的世界再近一些,先去感受一下那些美好的人物(板书:人物) 1:由表及里的美: 过渡:谁先来说说你的童话世界中,那个最美的人? 生1:小人鱼。因为她在自己就要变成泡沫时,也没有杀死王子。 师:小人鱼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所以很美。谁知道她长什么样?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藏戏》教案设计

4*藏戏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吞噬、演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的语句。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难点 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字音方面,强调“僧、缰、噬、琼、彻”等字的读音。词语理解方面,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鼻祖、演绎、随心所欲”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多读几遍,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把握整体内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感受藏戏独特的魅力和它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3.表达运用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播放学生喜欢的戏剧录像片段,欣赏戏剧。看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种戏剧与藏戏的不同之处,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观看录像,感受丰富的戏曲种类。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出这些戏曲的名称吗? 2.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的民族。那里的人们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剧

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历史悠久、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吧!(板书:藏戏) 3.全班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直观的录像画面,精当的语言介绍,激起学生了解藏戏的兴趣和主动学习课文的欲望。 板块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速度。边读边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3.同桌相互交流自己不懂的词语。 4.指名分享。 5.速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藏戏的? 读后交流、梳理:作者是从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来讲的。(板书:形成、艺术特色) 6.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自然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自然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7.指名汇报:第4~7自然段讲藏戏的形成,第8~18自然段讲藏戏的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速读文本,相互交流,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板块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课件出示: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1)自由读前三个自然段,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一: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三五天不结束。 预设二:连续三个排比式的反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