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补充阅读

第二讲 补充阅读
第二讲 补充阅读

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

香港《中国传媒报告》作者:芮必峰

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

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

如果将米德、库利视为符号互动论的第一代代表人物,布鲁默就是第二代代表人物,而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 1922-1982)则属于第三代代表人物。与早期的符号互动论者一样,戈夫曼并不关心客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而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符号互动。阅读戈夫曼的著作,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上述莎翁的著名比喻,故社会学界将戈夫曼的理论称之为“拟剧理论”或“戏剧理论”。不管戈夫曼的理论表面看多么新颖、有趣,其理论原则与詹姆士、米德、库利等创立的符号互动论则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是,早期符号互动理论强调人们获得和使用符号的能力,敏锐且正确地指出了人际传播与“物际”传播的重要区别,其研究重点在“符号”;而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点在“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本文不打算全面介绍戈夫曼的社会学观点,而是试图透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探讨人际传播的内涵和特点。

一、表演人生

真诚通常被视为人的美德,但在戈夫曼看来,我们全都是一些假戏真做、装腔作势的骗子。人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演戏,目的是赢得观众的认可乃至喝彩。例如,一位中产阶级家庭主妇,认真地准备她要举办的家宴,精心地打扫她的房间,挑选合适的衣服,梳妆打扮等,所有这些都是表演,目的在于想留给客人一个良好的印象,那就是她是一位富有魅力、和善而称职的主妇。在宴会上,她热情大方地招呼着每一位客人,尽量避免单独和某人谈话而冷落了别的客人,注意对所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表现出宽容态度,极力掩饰自己的疲劳或对个别客人的不满情绪。当客人们走光后,这位主妇会一反风度翩翩的举止,踢掉高跟鞋,懒散地倒在沙发上,冲着丈夫发泄自己的不满。所有的人际互动中都含有这种表演和做戏的成分。青年男女在异性面前竭力表现自己的才华与美貌;律师在法庭辩论中努力展示自己的雄辩;职员在上司进来时尽量表现出忙碌的样子等等。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戈夫曼的全部著作都是以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为前提的。

当然,表演本身又分两种。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表演,即不自觉的表演;另一种是知道自己在表演,即自觉的表演。戈夫曼把前一种表演称之为“真诚的”表演,后一种表演称之为“玩世不恭的”表演。举例说,一个玩世不恭的男人为了使女人相信他的爱是真诚的,可能有意识地表现出手足无措;但一个真诚的爱人表现的手足无措则可能是不自觉的。这里的问题是:在具体的人际传播中,我们无法从外部判断一个人的行为究竟是真诚的还是玩世不恭的,因为两种表演的区别深置于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只要表演者的演技高明,别人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惟有表演者自己知道。这就是人际传播的困难所在:他表现得像朋友一样,但我却无法断定他究竟是不是朋友;她表现得像爱人一样,但我却不知道她究竟是真爱还是假爱。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戈夫曼才以科学家的眼光冷静审视人类行为,大量搜集人际互动的经验材料,深入分析人类通过使用符号进行表演的复杂过程。他无情地剥去了人类神

圣的外衣,这多少使我们感到有些局促不安。

更让人不安的是,上述带有欺骗性的表演并不仅仅表现在人类行为的经验层面上,而且还有某种深层次的先验根源。当代许多哲学家倾向于将制造和使用符号视为人的基本特征,凯西尔更是明确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如果我们承认学会使用符号在我们成为“人”方面的重要性,我们就不得不承认符号的属性在一定意义上昭示甚至决定着人性。的确,“除了在一切动物种属中都可以看到的感受器系统和将就器系统以外,在人那里还可发现可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它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这个新的获得物改变了整个的人类生活。”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本身就具有某种欺骗性,符号的基本属性就在于是其非是。杨柳依依如果仅仅是杨柳依依就不是符号,只有当它表示或象征离情别意时才是符号;分开伸出食指和中指如果仅仅是伸出两个指头也不是符号,而只是在表示庆贺胜利时才是符号。所以艾柯将符号学定义为“原则上是一门研究旨在撒谎而可以利用的一切事物的学科”。因此符号也就是“能用来撒谎”的事物。符号能力的获得使我们永远地脱离了单纯的物理世界,“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从上述意义看,符号是“假的”,所以人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假的”。符号即是其非是,我们受了符号的欺骗,我们欺骗了自己,我们也欺骗着别人。对此,我们别无选择,无能为力,不能自拔。因为我们必须使用符号,我们是符号的奴隶。

根据戈夫曼的观点,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但这个“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经符号乔装打扮了的“自我”。因此,人际传播者实际上是带着符号制作的“假面具”的表演者。这样看来,我们是否真的无可救药?恐怕还不能完全这么看。我们毕竟是生活在同一个符号世界,我们所带的“假面具”通常要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否则便得不到观众的认可,更难赢得他们的喝彩。所以,带着“假面具”表演的意义不完全在欺骗,它还具有约束真实自我所固有的冲动、不安、随心所欲等非社会化因素的作用。长期表演某种角色往往会产生角色同化;长期带着“假面具”,真的自我也往往在习惯中发生某些变化。

既然我们不得不表演,不得不欺骗,那么是否在表演、在欺骗,这个问题本身就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重要的是我们根据什么来表演?在什么样的情境中表演?怎样去表演?这些才是戈夫曼传播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印象管理

我们根据什么来表演?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而表演?戈夫曼认为,我们是为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而表演。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大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这就是所谓印象管理。“连结戈夫曼著作的纽带,总是印象管理的各种变化形式。”

一个人一旦介入他人的存在,就要考虑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因为正是这些印象构成了这个人事实上的社会存在,相比而言,这个人的本来面目倒是无足轻重的。为此,人们会利用来源于戏剧技巧的方法来制造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印象,即采用各种策略来进行印象管理。戈夫曼通过大量的经验材料对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的印象管理策略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宋林飞教授将戈夫曼描述和分析的印象管理策略概括为以下四种:

(一)理想化表演。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掩饰。“表演者会掩盖或部分地掩盖与他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以便集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一个学者读错字或错用了成语典故,往往会推说自己粗心,而不承认自己知识欠缺。戈夫曼指出,人们为在“前台“演出中充分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不可避免地要在演出中隐藏某些东西,具体包括:1、掩饰在参与演出之前的秘密性纵欲行为(如饮酒),更经常是试图隐藏过

去的生活中不兼容于演出的行径(如酗酒);2、掩饰演出前的准备失误,以及修正这些错误的步骤(如出租车司机会极力找借口掩饰未遵照乘客指示方向前进的原因);3、只展示结果而掩饰过程(如教授上课时只表现他对题材极为熟悉而不表现他为准备这些题材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4、隐藏不让观众知道结果产品的幕后“骯脏的工作”,这些骯脏的工作“可能是肢体上不干净、半合法、粗鲁残暴的,或是其它堕落的行径”;5、可能将其它的标准原则置于一旁;6、隐藏参与演出时所必须遭遇的羞辱或耻辱的处置待遇。

(二)误解表演。使别人产生错觉,即得到假印象的表演叫“误解表演”。富人装穷,流氓扮绅士都是误解表演的例子。误解表演有两个目的:1、为了获得利益,如没有学问的人装得有学问是为了获得社会的尊重;2、为了满足某种虚荣心,如有生理缺陷的人掩饰自己的缺陷。误解表演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出其不意地为朋友举办一个生日晚会,让他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获得一分惊喜,就属于善意的误解表演。

(三)神秘化表演。与互动方保持一定距离,使对方产生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称之为“神秘化表演”。戈夫曼认为,对于一个人越是熟悉,就越是容易产生轻视的感觉。所以一些西方国家的军队中,军官与士兵不在同一个食堂用餐,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相互之间太熟悉了,将来打起仗来士兵可能不听命令;我国有些单位也不提倡亲戚同在一个部门工作。角色隔离的目的是避免双方相互能看到对方“后台”的行为。

(四)补救表演。补救表演是用来应付一些意外情况的,如无意动作、不合适宜的闯入、失礼、当众吵闹等,这些都会导致表演的不协调。对此,戈夫曼提出了三种补救措施:1、表演者使用补救自己表演的预防性措施,包括戏剧忠诚(高度的内团体效忠等)、剧组素养(演员牢记自己的角色等)、戏剧规则(事先决定演出的最好办法等);2、观众或局外人用以帮助表演者补救其表演的保护性措施,包括避免进入后台、对表演者的失误装着看不见等;

3、表演者还要采取一些措施,以使观众或局外人都能为了表演而使用那些保护性措施,包括表演者必须善于接受观众的暗示、表演者需要误传事实时要按特定的礼仪进行(如以开玩笑的口气说假话)。

上述印象管理策略相当程度上涉及表演技巧问题。在戈夫曼看来,表演是否成功与表演技艺密切相关,相比而言,表演内容似乎反倒成为次要因素了。有一个颇能说明问题的例子,由劳伦斯·奥利维尔扮演的哈姆雷特给人感到自然、真实、可信,而由一个中学生扮演的哈姆雷特则可能使人觉得呆板、虚假、缺乏感染力。这当中的区别不在于表演内容,因为两者念的完全是相同的台词,而在于表演技巧。戈夫曼的这一思想还可以从对表演内容和表演技巧与表演效果的关系的具体分析中得到说明。在人际互动中,表演内容和表演效果均好的表演者,其演出效果自然好;相反,表演内容和表演效果均差的表演者,其演出效果自然差;不过,内容好而技巧差的表演者却很难取得好的演出效果;而内容差但技巧好的表演者则完全可能获得理想的演出效果。可见,表演技巧在人际传播中的重要性要超过表演内容,因为表演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效果才是客观的、实在的。我们永远生活中舞台上,即使我们相信自己是最本能、最真诚地与他人互动时也是如此,所以戈夫曼认为,追问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真正”是什么,这是毫无意义的,他们的表演使观众感觉到什么,他们“实际上”就是什么。这些思想多少现出库利“镜中之我”的影子,更让人联想到汤玛斯的“情境定义”。

三、表演框架

与上述思想相对应,戈夫曼并不关心客观世界的实际状况,而是关心这个世界在人们心目中的状况,即人们对它的定义。“我所面对的也不是社会生活的结构,而是个人在他们社会生活的任一时刻所拥有的经验结构。”这种主观的经验结构就是所谓表演框架,人们是依据这种主观的经验结构来表演的。框架被戈夫曼定义为“一种情境定义,它是根据支配事件——至少是社会事件的组织原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主观投入作出的”。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框架是一种主观的情境定义。情境定义是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由“个人的即刻投入”作出的,这是一种玩笑,一场游戏,一次上下级的正式谈话,还是私人间的闲聊,全看参与者如何定义。参与者的这种主观定义直接引导着交往活动的展开,规定着表演者选择怎样的角色,支配着表演者的表演内容和方式。表演者在进行印象管理时所依据的也是这种表演框架。就是说,在人际传播中,我们是依据自己对情境的定义来展示自我的。“这里存在着一种个人和角色的关系。这种关系要符合互动系统——框架,正是在这种互动系统或框架中,角色被扮演,并可以窥见到表演者的自我。这样,自我就不是一种半遮半掩在事件后面的实体,而是在经历这些事件时管理自己的一种可以变化的程式。正如目前的情境规定办公室职员的装束一样,我们也会掩饰自己,这告诉我们要在什么地方进行表演以及如何表演。”表演框架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正确判断他人对情境作出的定义,进而尊重对方、理解对方,甚至宽容对方。

其次,框架又要遵循一定的组织原则,包括现存的社会规范、准则和一系列惯例。表演框架或情景定义并非完全是个人的一种主观心态,否则基本的人际交往便成为问题。人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在一系列社会化过程中,各种社会规范、准则和惯例会潜移默化为我们认识和判断事物的根据。朋友的生日晚会不同于招待外宾的国宴,婚礼不同于追悼会,工作不同于娱乐等等。所有这些都已预先决定,容不得我们“主观的”混淆。正因为如此,戈夫曼承认,“在每一个方面社会都是第一位的,而个人的参与则是第二位的”。之所以强调“第二位的”,是因为在戈夫曼看来,这方面问题常被人忽视。而在现实生活中,恰恰是这“第二位的”东西左右着人际互动的进行。请看下例:

互动行为:一记耳光

情境(框架)两人争吵剧中演员父亲对说谎孩子出生一周的小孩

定义(解释)侮辱演戏惩罚打爸爸,好玩

情感(反应)大发雷霆继续演戏害羞乐趣

可见,同样的行为,由于情境不同,我们的解释不同,进而作出的反应也不同。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反应并不取决于该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他对情境的定义或解释。对某一特定情境的定义或解释是否合适,取决于我们对现存社会规范、准则和一系列惯例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第三,框架也不完全是互动过程中“当场产生的”,事实上,每一种框架在更广泛的交往中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史,多数情况下,人们对由此产生的意义有一种广泛的、一致的共同理解。这也是人际传播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表演框架并非表演当场实际发生的一切事物,表演有自己的程式和规则,这些程式和规则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所有参与者(包括演员和观众)都必须了解这些意义。戈夫曼曾援引瑞泽勒论述游戏的一段话说明自己的思想:“我们做游戏,如下国际象棋或打桥牌等。这些游戏都有游戏者一致同意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并不是‘现实世界’或‘日常生活’的规则。国际象棋有自己的皇帝和皇后、马和兵、自己的空间和几何形状、运子规则、自己的要求和目的等。皇后并不是真正的皇后,也不是一块木头或象牙。它是游戏中的一个实体,其定义是由游戏允许它进行的活动所确定的。游戏为皇后之所以为‘皇后’提供了一种背景。这种背景并不是现实世界或日常生活的背景。游戏自身构成了一个它自己的小天地。”戈夫曼认为,在人们的“日常接触”中也一样,“一系列可能发生的事件以及使这些事件得以产生的一组角色,共同构成了一块进行戏剧性竞赛的场地,一个存在的平面,一部产生意义的引擎,一个自我独立的世界。除了同一种游戏在其他时间进行而产生的世界外,这一世界与其他所有世界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戈夫曼看来,人际传播活动应该放在框架分析的背景中进行研究。一场学术讨论与一次朋友间的聚会构成的“表演框架”显然是不同的,我们只能在特定的框架中分析和理解具体的传播行为。

四、污名问题

戈夫曼这样定义“污名”:“当一个陌生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马上就有迹象表明他具有一种属性,这种属性使他可能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成为一种不大值得羡慕的人——总而言之,一种坏透了的,或一种非常危险的人,或一种非常懦弱的人。他就是这样在我们心目中从一个没有缺陷的、正常的人贬低为一个有污点、被轻视的人。这样一种属性就是污名。”

可见,污名同样涉及到一个定义或评价的问题。一个人本身是否有缺陷或者有污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和交往关系中被其他人视为是有缺陷、有污点的人。所以戈夫曼强调:“污名所涉及的,与其说是一群具体的、可以分成有污名的与正常的两组的人,不如说是一种到处都有的双重角色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至少在生活的某些联系和阶段中参与了这种双重角色。正常的与有污名的不是人而是人们相互关系的外观。”现实生活中,有三类人容易产生污名问题:生理上有显著缺陷的人,品质上有缺陷的人,以及来自不受欢迎的阶层或群体的人。

污名会使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有污名的人会利用各种表演方法和技巧,把由于这种境遇所遭受到的伤害和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他们通常选择的方法有三种:一是退出社交圈,不参加对自己不利的演出;二是通过“误解表演”掩饰一些东西,使污名不被人发现;三是其他一些直接对付各种不利局面的方法。

任何人都不可能过与世隔绝的生活,有污名的人也一样。退出正常的社交圈是为了减少由此而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对那些不会利用污名来伤害他们的群体,自然要另当别论。戈夫曼发现,受污名问题困扰的人往往选择这样两种群体进行交往,一种是具有相同污名的人组成的群体,另一种是由正常的、又具有同情心的人组成的群体。在前一种群体中,他们可以完全不介意自己的污名问题,并公开地谈论这些问题,甚至以污名作为资本,使自己在该群体获得某种相应的地位。例如,伤疤在一个曾经属于决斗团体的德国大学生组成的群体中,就是一种资本,一种使自己可以傲视那些没有伤疤的人的标志。在后一种群体中,他们感到别人没有把污名当成什么问题,因此他们无须感到羞耻,无须进行任何特殊的自我控制。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发现这个群体的人对污名的含义有一种全新的解释。戈夫曼举例说:“娼妓,尤其是用电话召唤的妓女,尽管嘲笑高雅,但她在上流社会中还是极度敏感的。她有空闲就躲在那些放荡不羁的艺术家、作者和演员中间,自命为有知识者。在那里,她被认为是一个不落俗套的人而毫不感到奇怪。”

“误解表演”为的是掩饰污名,或者使污名转变为一种次要的问题,如盲人戴墨镜虽然不能掩饰眼瞎,但却能掩饰由于眼瞎而造成的面容上的缺陷。“印象管理”中涉及的误解表演是一些有污名的人常用的表演技巧。与此相对应,在得体的日常接触中,人们对他人的生理缺点大都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仿佛它们根本就不存在一样。但这种表演策略也可能使交往陷入更深的困境。著名社会学家库利对由此产生的交往困境进行过阐述:“就那些具有明显的生理缺陷或性格怪癖的人而言,人们同他们的特殊交往很可能使(他们的)自我感觉的不正常表现进一步恶化,即使不使它们进一步增强的话。如果这种特征十分明显,足以打断与他人的轻松而熟悉的交往,并使人们在谈话时只是想着、谈着关于他的事,或对着他讲话,而不是同他交谈,那么,这种特征是不会没有这种影响的。如果他天性傲慢或急躁易怒,那么,这些只有靠同情心的爱抚才能得以矫正的倾向却可能有增无减。一个人倘若表现出精神失常的症状,那就几乎不可避免但又令人痛苦地失去与他人进行自然而随意交往的机会;从某种角度上说,他就像一个被教会驱逐出来的人一样;人们的每一个面部表情——好奇、冷漠、反感或同情——都会不知不觉地使他感到孤独。如果他还有足够的人的情感,还需要与他人进行自由而平等的交流,并且在得不到这种交流时能有所感觉,那么,他就会感到痛苦不堪,感到失落空虚;这种痛苦和失落的程度其他人只能模模糊糊地想象到,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视而不见,他由此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人们与他格格不入,总之,他‘不在其中’。

因此,他常常感到沮丧、恐惧与疑惑。这种‘怪状’一经察觉,则马上因来自于其他人头脑中的反射而得到增强。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情况在身材矮小者、畸形者、破相者,甚至在聋子和遭受老年病痛折磨的人身上也有所表现。”

最后,有污名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还会针对一些具体情况去直接应付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局面。常见的方法是主动“打破沉默”。主动打破沉默又分两种:一种是在交往之初以真诚和坦率的态度正视自身的缺陷,努力获得别人的理解或谅解;另一种是在交往过程中以行动证明自己,肢残者向人展示上楼、爬树或写字、绘画等技能就是这方面例子。

戈夫曼通过对人类社会的深入观察,揭示出人际传播中人们不愿提及或者不敢正视的问题:真诚的交往其实是虚假的表演;成功的传播更多地依赖于狡猾的伎俩;意义的理解在于人们对它的主观定义;有污名的人和常人一样都十分介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有学者认为:“在戈夫曼的著作中关于人类事件的报告比许多具有大量数据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更富有客观性和真实性”。的确,戈夫曼注意到的问题是真实的,他的分析和研究也是冷静客观的。但符号的使用、传播的技巧、意义的理解和印象的管理无不建立在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而积极的实践需要真诚的合作、坦率的交流、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这些被既往人类社会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也必将为以后的实践所证实。一句话,正是人类普遍的社会实践为人际传播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框架背景,这是我们分析问题的立脚点。从这一意义上看,戈夫曼所看到的现象是表面的,其分析也是肤浅的。

最新初中语文阅读讲义资料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汇总 第1课时 专题一、描绘类 (一)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二)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分析一句话中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生动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深入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等深层次意义。

四川省大学英语二级阅读题

Passage 1 The origins of April Fools’ Day, sometimes called All Fools’ Day, are uncertain. Some see it as a celebration related to the turn of the seasons, while others believe it stems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a new calendar. Ancient cultures celebrated New Year’s Day on or around April 1. In medieval times (中世纪) much of Europe celebrated March 25ch 25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year. In 1582, Pope (罗马教皇) Gregory XIII ordered a new calendar to replace the old Julian Calendar. The new calendar called for New Year’s Day to be celebrated on January 1. That year, France accepted the reformed calendar and shifted New Year’s day to Jan. 1. According to a popular explanation, many people either refused to accept the new date, o r did not learn about it, and continued to celebrate New Year’s Day on April 1. Other people began to make fun of these traditionalists, sending them on “fool’s errands” or trying to trick them into believing something false. Eventually, the practice spread throughout Europe. There are at least two difficulties with this explanation. The first is that it doesn’t fully explain why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also observe April Fools’ Day. The Gregorian calendar was not applied by England until 1752, for example, but April Fools’ Day was already well established there by that point. The second is that we have no direct historical evidence for this explanation, only conjecture (猜测) which appears to have been made more recently.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 ents about April Fools’ Day is TRUE? A)It was observed by all the fools. B)It is observed in many countries. C)People have been sure about its origin. D)It is a legal holiday throughout the world. 2.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New Year’s Day was celebra ted______. A)on or around April 1 in ancient cultures before 1582 B)on March 25 in Rome and India in ancient times C)on January 1. by all the people in France in 1582 D)on January 1. by people in England well after1752 3.In the fourth paragraph, the p hrase “fool’s errands” means ______ . A)fruitful tasks B)fruitless tasks C)simple tasks D)difficult tasks 4.Those who continued to celebrate New Year’s Day on April 1 in France after 1582 _____. A)were forced to accept the reformed calendar B)began to make fun of those traditionalists C)refused to be sent on “fool’s errands” that day D)were likely to be made fun of by others that day 5.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 not go against the belief that April Fools’ Day stems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a new calendar? ______ A)Many people in France did not accept or learn about the change of New Year’s day then.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专项练习二(含答案)

A “You can use me as a last resort(选择), and if nobody else volunteers,then I will do it.” This was an actual reply from a parent after I put out a request for volunteers for my kids lacrosse(长曲棍球)club. I guess that there's probably some demanding work schedule, or social anxiety around stepping up to help for an unknown sport. She may just need a little persuading. So I try again and tug at the heartstrings. I mention the single parent with four kids running the show and I talk about the dad coaching a team that his kids aren’t even on … At this point the unwilling parent speaks up,“Alright. Yes, I’ll do it.” I’m secretly relieved because I know there’s real power in sharing volunteer responsibilities among many. The unwilling parent organizes the meal schedule, sends out emails, and collects money for end-of-season gifts. Somewhere along the way, the same parent ends up becoming an invaluable member of the team. The coach is able to focus on the kids while the other parents are relieved to be off the hook for another season. Handing out sliced oranges to bloodthirsty kids can be as exciting as watching your own kid score a goal. Still, most of us volunteers breathe a sigh of relief when the season comes to a close. That relief is coupled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why the same people keep coming back for more: Connecting to the community(社区)as you freely give your time, money, skills, or services

语文课外阅读题精选(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小学语文阅读题精选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001】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往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他把母爱比作(),你把母爱比作()。(2分)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1分) 3、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句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知道该怎样做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说说"母亲美丽的梦"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6、短文是按()的顺序写的。(2分) 7、短文已用"‖"分成了四段,请归纳第三段段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巡道工的故事》【002】 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 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 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突然,车厢“咯噔”一声猛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

二级阅读专项复习题及答案

专项部分阅读 (一)秋天 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还有白的,美丽极了! 秋天到了,果子熟了。黄澄澄的梨,红通通的苹果,亮晶晶的葡萄。一阵凉风吹来,果儿点头,散发出香味儿。 1.短文有个自然段。第自然段写秋天到了,菊花开了。第自然段写秋天到了,果子熟了。K b1. Co m 2.填上合适的词。 ()的菊花()的苹果 ()的梨()的果子 ()的葡萄()的香味 3.把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写下来。 (二) 在我们村旁的山坡上,到处是果林。在阳光下,那熟透的柿子像一盏盏红灯笼挂在枝头。满树的红苹果像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葡萄架下,挂着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有红的,有白的,有紫的,还有绿的……一阵凉风吹来,满树的果儿点着头,散发出甜甜的香味。 1.这段话共有句。 2. 像灯笼。

像孩子的笑脸。 葡萄的颜色有,有,有,还有。 我会写出比文中更美的句子。 像。 有有,有,还有。 4.一盏盏一张张一串串 5.多美的秋天呀!你还能写出两个描写秋天的词语吗? (三) 夏夜,静悄悄的。花儿睡了,小草睡了,树木睡了。 水池里,睡莲花闭(bì)上了美丽的眼睛。绿绿的叶子上,停着一只蜻(qīnɡ)蜓(tínɡ),像一架小飞机停在机场上。 池边的草地上,青蛙呱呱地唱歌,蟋(xī)蟀(shuài)在弹琴。 天上,月亮婆婆笑弯了眉,星星眨着调皮的眼睛。风儿轻轻地吹着。 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空中飞呀,飞呀,一闪一闪…… 夏天的夜晚多美啊! 1.这篇短文共有()个自然段,请标上序号。

2.文中出现的动物有().().().()。 3.用“--------”画出写“天上”的句子。 4.画“”的这句话中,小飞机指_________,机场指_________。 (四)选择四季 如果让我选择四季,我一定选择春天。新课标第一网 春天是绿色的世界,绿茵茵的杨柳在微风中轻轻飘荡。嫩绿的小草给大地铺上了地毯。 春天是花朵的海洋,雪白的杏花.红红的桃花.美丽的蔷薇花都开了。 春天又是动物们的乐园,燕子和大雁回来了,蜜蜂和蝴蝶在姹紫嫣红的百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和传播花粉。 春天真美丽!我爱春天! 1.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我爱春天,因为春天是,春天是,春天又是。春天真! 2.词语仓库。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好看的花。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花好看的词语吗?至少写4个。 (五)春天

阅读经典,阅读原典

阅读经典,阅读原典 转眼之间,自己也从当初一名胸怀学术理想和激情的青年学子,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并有幸居然成为硕士生指导老师,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面对着一群求知若渴的青年学子,依稀之间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如何让未来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勤奋好学的学子们尽可能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术的基本职业规范和技能,尽快地踏入科研的征途,从而充分地领略到学术生涯的无限挑战和各种极限体验?自己的内心深处经常陷入一种“本领的恐慌”中。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青年学子们正处于打好理论基础、掌握基本技能的黄金时期,作为一名准备踏上科研道路的新手,青年学子在阅读文献资料的过程中,需要倡导一种“阅读经典、阅读原典”的精神。因为经典著作经过了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筛选后人类思想的精华,阅读经典,相当于开启了我们与那些睿智的大师们进行思想交流的窗口。 (1)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很多青年学子感觉阅读经典的“大部头”著作费时费力,相当吃力,远不如阅读一些应用推广性的、科普性的、教科书式的著作来得容易,立竿见影。由于读者对象所限,教科书式著作更加强调逻辑推理过程的完备性、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可读性,自然限制了针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深度。这里并不是反对同学们要认真学好课堂教材,而是强调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储备后,如何针对某一个学术领域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阅读经典,可以使得我们直接把握了某一理论流派的思想滥觞,直接站到了人类思想在该领域所曾经达到的最高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各个理论分支的差异所在。纲举目张,一览无余,我们可以把握不同学者们进行各种应用性、推广性工作的发展脉络。 阅读经典,因为经典著作中包含着在该领域科学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挑战,以及大师们如何突破思想的樊篱,做出石破天惊般创造性/开创性的工作。把握其中蕴含的理论精华,将为我们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下坚固的基石,支撑起未来恢宏的理论大厦。阅读经典过程中,我们将充分领略到大师们浩繁博大的思想体系、深邃的思考深度,掩卷沉思,我们的内心是深深地震撼,还是美轮美奂的惊

英语阅读理解(二)

6 It’s important to learn about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 Here is a 5R rule for us: 1. Reduce If you want to reduce waste, you should use things wisely (明智地). A large number of trees are being cut down to make paper. If everyone uses a little paper carelessly and throw it out, soon we would not have any trees left. Other things are also being wasted, and people 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the waste in big citi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waste. 2.Reuse You should always think of reusing the usable things before throwing them out. Give your clothes you do not use or the ones which too small to the poor. In a family, you may pass on such clothes to younger brothers or sisters. 3.Recycle Bottles, cans (罐子) and paper can easily be recycled. By doing so we save lots of time and money. For example, coke cans are sent to a factory, where they are smashed flat (压平) and melted (融化) and the metal things are made for new coke cans. 4.Recover When you buy a box of apples, there may be few rotten (腐烂的) apples, you have two choices: one is to throw the whole apples away, or you could cut off the rotten parts and use the good parts. In this way, you are recovering the eatable parts of food. 5.Repair If one of the begs of your table is broken, you can repair it. If you want to change for better ones, it is better for you to sell the old things or give them to other people who can use them after doing some repair. It is true that North America is a “throw-away”society, but the time has come to change our way of life so that we can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Every one of us should try our best. 1.The “Reduce”rule mainly requires (要求) us _______. A. to use things wisely B. to cut down many trees C. to use a lot of paper D. to throw away your old clothes 2.What’s the right order (顺序) of recycling coke cans? a. collect the used cans b. melt them c. smash them flat d. send them to a factory A. a b c d B. a d c b C. d b c a D. c a b d 3.The “Recover”rule mainly requires us _______. A. to throw waste things away B. to cover waste things with earth C. to get back the useful parts D. to throw the whole things away 5.Which is the best way to do with your broken tables? A. Throwing them away. B. Requiring them. C. Selling them. D. Putting them away. 7 To: President Bush, the White House From: Saddam Hussein, in Baghdad Dear President Bush, Well, you sure ruined (毁掉) my birthday…. OK, you won, and your prize is Iraq. Are you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资料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标题作用: (1)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 (3)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4)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6)托物言志: (7)借景抒情: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明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经典阅读习题

经典阅读习题 改变一生的闪念 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 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 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 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 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 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到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 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 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2016 年上海小升初试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 _2第五自然段中“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_ _ 3 文中第五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都写到了老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 什么? _ _

小学二年级英语阅读理解

小学二年级英语阅读理解 why 为什么because 因为 drop 落下poor 可怜的 Poor man Look at this man. What is he doing? He’s carrying a very big box. The box is full of big apples. He wants to put it on the back of his bike and take it home. Can he do that? No, I don’t think so. Why not?Because the box is too full and too heavy. Look! What’s wrong? He drops the box. Poor man! Exercise: 1. Read carefully and write “T” for true and “F” for false beside the statements. 仔细阅读,在下列句子前标上(T)对或(F)不对。 ()1. The box is not very big. ()2. The box is full of apples. ()3. He puts the apples in the bag. ()4. He can carry the box home. 2. Choose the best answer: ()1. What is the man doing? He is ______________ A. eating some apples B. carrying a box C. riding a bike D. making a box ()2. What’s in the box? A. some books B. some bikes C. some apples D. some boxes ()3. Can he carry the box? A. Yes, he can. B. Yes, he is. C. No, he can’t D. No, he isn’t ()4. Is the box full or empty? A. Yes, it is. B. No, it isn’t. C. It’s empty. D. It’s full.

语文阅读资料

语文学习要点: 1.格式要求: ?练字,工整 ?分点答题:①、②、③ ?认真审题,划出得分点 ?找准题目指代文章的区域,划线,找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形容词) 2.做好笔记本的语文基础题积累 ?文学常识 ?拼音多音字 ?成语 ?文言文字词 ?作文素材和好词好句 3.及时复习,利用碎片化时间多回顾语文试卷的错题 语文现代文阅读考试要点: 1.要审题、分析题目,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考题目的要点和考点,思考得分点 2.选择题: ?检查题目是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找出选择题具体指代的文章段落 ?考虑选择题选项中是否有绝对性的词语:必然、一定、绝对…… ?考虑选择题选项中的前后句子的逻辑是否正确:因果?让步?并且?…… ?考虑选择题是否涉及基本文学常识的考察 3.文章分析题: ?审题,划出考的小问,具体对应、分点回答! ?看到文章,可以从文段中的主旨中心句/段、重点出现的意象考虑文章的主旨,并在答题的时候侧重注意。 ?题目没有思路时候,考虑回答的层面: 内容上—— 手法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衬托手法…… 结构上—— 主旨上—— 读者上—— 4.文章提炼题:(在你不知道怎么概括一个事件时候,尝试这样连成一句简洁的话) ?谁、何时、何地、干了什么(起因、经过、结果) 5.发散开放题: ?划出得分点,具体对应回答 ?这道题一定要写满答题纸给的横线 ?举例子的时候要具体、贴切,与文章的主旨相关。(在你不知道如何概括一个事件时候,

选择谁、何时、何地、干了什么(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思路连成一句简洁的话) 6.赏析、分析作用题 ?通读文章,划出帮助理解的词句,适时留下思路 ?题目审题,划线 ?题目对应的文章附近区域找答案,找重点词句理解深入 ?没有思路时候分点答(参考上文的提示) 作文 1.审题,知道重点考察的东西 2.列文章框架: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微观(对事件本身的分析)、中观(提及部分理论、各种有名的人物、文学知识)、宏观(涉及的社会问题的思考【注意别跑题】) ?基于事件、话题的浅层思考——上升、深度的思考 ?面对社会问题的对立思考:西方vs东方、传统vs现代、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人情vs 法理、精英vs草根、政府主义vs无政府主义。(不要直接写在作文句子中,只能作为思考的维度) ?可以尝试从这些层面去思考理论的角度:经济、文化、社会、媒体、组织结构、公众、技术、道德伦理、司法、制度、政治(司法、制度和政治讨论注意话术与是否恰当安全) 3.作文行文、理论的文字铺排建议: 作文每一段的第一句中心句,以及开头结尾,要注意文字的提炼与编排,精良精彩才能获得老师的好印象。在有观点论点的基础上,不妨尝试这样修改你的观点句子:例子:上下班时候,选择走路而不是开车,是一种环保的行为。(作文的一个分论点)?改成反问句: 难道上下班选择走路而不是开车,不是一种环保的行为吗? 莫非你觉得,上下班舍弃走路而去开车,是一种环保的行为? ?改变语序 环保的行为,其实从身边点滴就可以开始做起;从上下班选择走路而不是开车起,你的环保点滴开始渐渐积累。 ?升级词汇 通勤时光,舍车而步行,折射的是环保人的日常责任与担当。 ?增加副词、形容词、描述词 车水马龙,穿越鳞次栉比的楼宇,选择轻盈走走停停而不是开着沉重鸣笛的汽车,是一种减少温室气体的环保行为。 ?增加修辞 汽车之舍,代步之择;环保之行,责任之名。(对偶、押韵) 日常学习语文 多看新闻;多读你感兴趣的经典著作;多了解你喜欢的领域的相关名人故事,尝试着拟一个具体领域的发展过程框架 多做笔记、多思考;寒假时光多读读书吧,多看看新闻,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吧。

大学英语二级期末考试 阅读理解命题范围

Passage 1 Charlie Chaplin has broken all records in making people laugh. No one has so set a whole world laughing as the little man with the walking stick and the oversized shoes.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Chaplin's art and his career, and opinions have ranged widely. But perhaps those who called him "the truest human being of our time" came closest to the truth. Those who have called him a genius stress the timeless and common qualities in his work. It is an art filled with sad elements and deep human feeling, with which an audience cannot help but become involved. It is for these reasons, I believe, that the figure of Charlie has attracted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All the writers who give accounts of Chaplin's life agree that Charlie's unhappy early years in the area in London where houses were dirty and worn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his development and on the type of films he made. Chaplin himself emphasizes it in his memoirs (回忆录). The more one reads about his earliest period, the more one tends to agree. Indeed, his suffering youth had a lasting influence on him. Chaplin was never afraid to deal with subjects causing much disagreement in his films. He gave a humorous performance on war only a few weeks before the American soldiers came home from World War I in 1918. This was regarded as madness, but the performance was well received. So perfectly did it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 that even the returning soldiers found it impossible to hate it and deeply appreciated this short and humorous performance on what for them had been an unpleasant reality. Chaplin gave numerous performances attacking capital governments, satirizing (讽刺) the cruelty of the machine age, and even making fun of Hitler. Years after his death, the funny films of motion picture actor and director Charlie Chaplin continue to be well loved. He is particularly well known for his success as a creator of humorous presentations that make fun of people, the establishment, or networks. 1. All of the following about Charlie Chaplin are true except _______________. A. he was born in the USA B. he was a great film actor C. he had an unhappy early life D. he made fun of Hitler in one of his films 2.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Charlie Chaplin has been well loved by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because ______________. A. he set the whole world laughing

高二英语阅读理解30篇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30篇 1、To be a good teacher, you need some of the gifts of a good actor; you must be able to hold the attention and interest of your audience; you must be a clear speaker, with a good, strong, pleasing voice which is fully under your control; and you must be able to act what you are teaching, in order to make its meaning clear. Watch a good teacher, and you will see that he does not sit still before his class:he stands the whole time he is teaching; he walks about, using his arms, hands and fingers to help him in his explanations, and his face to express feelings. Listen to him, and you will hear the loudness, the quality (音色) and the musical note of his voice always changing according to what he is talking about. The fact that a good teacher has some of the gifts of a good actor doesn’t mean that he will indeed be able to act well on the stage, for there are very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eacher’s work and the actor’s. The actor has to speak words which he has learnt by heart; he has to repeat exactly the same words each time he plays a certain part, even his movements and the ways in which he uses his voice are usually fixed beforehand (预先). What he has to do is to make all these carefully learnt words and actions seem natural on the stage. A good teacher works in quite a different way. His audience takes an active part in his play:they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they obey orders, and if they don’t understand something, they say so. The teacher therefore has to meet the needs of his audience, which is his class. He cannot learn his part by heart, but must invent it as he goes along. I have known many teachers who were fine actors in class but were unable to take part in a stage-play because they could not keep strictly to what another had written. 1. What is the text about ? A. How to become a good teacher. B. What a good teacher should do outside the classroom. C. What teachers and actors c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 D. The similarities(相似处)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 teacher’s work and an actor’s. 2. The word “audience” in the fourth paragraph means ____ . A. students B. people who watch a play C. people who not on the stage D. people who listen to something 3. A good teacher ____ . A. knows how to hold the interest of his students B. must have a good voice C. knows how to act on the stage D. stands or sits still while teaching 4. In what way is a teacher’s work different from an actor’s ? A. The teacher must learn everything by heart . B. He knows how to control his voice better than an actor . C. He has to deal with unexpected situations . D. He has to use more facial expressions . 5.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s in class and a theatre audience is that ____. A. students can move around in the classro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