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

本标准穴位命名依据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90/8579-Atar-

8000 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

本标准代替GB 12346一1990《经穴部位》。

本标准与GB12346一1990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标准名称修订为《腧穴名称与定位》;

——将三焦经、督脉、任脉三条经脉的经穴代码分别改为“TE”、“GV”、“CV”,与国际标准针灸穴名命名法相一致; ——改名:清冷渊改为清泠渊(qinglingyuan TE11),譩譆改为(yixiBL45)

——将“骨度”折量寸表作了如下调整:删去“眉间→大椎18寸”、“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 →后发际正中3寸”、“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l2寸”、“肩峰缘→后正中线8寸”四项,增加“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寸”、“内踝尖→足底3寸”、“髌尖(膝中)→内踝尖15寸”、“髌尖→髌底2寸”四项,将原“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改作“耻骨联合上缘→髌底”;

——腧穴定位的标准体位及方位术语改用现代解剖学标准体位和方位术语;

——新增了22个确定腧穴定位的“基准穴点”;

——将腧穴定位的文本中属于取穴法的内容析出,同时定位文本中需要说明的部分,都归于新设的“注”下;.

——统一了腧穴定位描述的体例,更正了陷谷、风市、中渎3穴的定位错误以及部分腧穴的表述不规范、不一致、不准确等问题;

——删去了经外奇穴中的“膝眼”条;

——印堂穴由经外奇穴归至督脉。

——将原“经穴定位依据”、“经穴定位方法”中的部分内容调整后,作为“附录A常用定穴解剖部位

及方位术语对应词”。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龙祥、赵京生、韩钟、王雪苔、李鼎。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0年6月,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腧穴名称与定位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体腧穴体表定位的方法和362个经穴、46个经外奇穴的名称和定位。

本标准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针灸学术交流。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标准计量单位

2.].1

骨度分寸 bone proportional cun,B-cun

将标准人体的高度设定为75等分寸,依此比例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合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具体方法:将人体的高度定为75等分寸,再将人体一定区段的长度和宽度,折合为一定的等份,一份即为“一寸”。全身常用骨度分寸见3.2.2“‘骨度’折量定位法”。

2.1.2

手指同身寸 finger cun,F-cun

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常用的折算方法见3.2.3“‘指寸’定位法”。

2.2 方位术语

2.2.1

内侧与外侧 medial and lateral

近于正中面(medianplane)者为内,远于正中面(medianplane)者为外。在描述前臂时,相同的概念用“尺侧”(ulnar)、“桡侧”(radial)表示。

2.2.2

上与下 superior and inferior

分别指靠近身体的上端与下端。

2.2.3

前与后 anterior and posterior

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身体背面近者为后。

2.2.4

近侧[端]与远侧[端] proximal and distal

距四肢根部近者为近侧[端],距四肢根部远者为远侧[端l

2.3 定穴体表标志

2.3.1

前发际正中 midpoint of anterior hairline

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

2.3.2

后发际正中 midpoint of posterior hairline

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

2.3.3

额角发际 anterior hairline at the corner of forehead

前发际额部曲角处。

2.3.4

眉间 glabella

两眉头之间的中点。

2.3.5

耳尖 apex of ear

在耳向前折时耳的最高点处。

2.3.6

腋前纹头 anterior axillary fold

腋窝皱襞前端。

2.3.7

腋后纹头 posterior axillary fold

腋窝皱襞后端。

2.3.8

腋窝正中央 center of the axillary fossa

腋窝的中点。

2.3.9

肘横纹 cubital crease

屈肘90 时肘窝处横纹。

2.3.10

赤白肉际 junction of the red and white skin

手掌、手背皮肤移行处;足底、足背皮肤移行处

2.3.11

甲根角 corner of the nail

指甲或趾甲侧缘和甲体基底缘所形成的夹角。

2.3.12

胭横纹 popliteal crease

胭窝处横纹。

2.3.13

外踝尖 prominence of the lateral malleolus

外踝最凸起处。.

2.3.14

内踝尖 prominence of the medial malleolus

内踝最凸起处。

2.4 基准穴点:

基准穴点的性质、作用与体表解剖标志点相同。正文使用基准穴时,用括号标出相应的国际穴名代码,如偏历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LIS)与曲池(Llll)连线上”。

尺泽 chǐz?( LU5 )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注:屈肘,肘横纹上,曲池( LI11 )与曲泽( PC3 )之间,与曲泽(PC3 )相隔一肌腱(肱二头肌腱)。

太渊Tàiyuān(LU9)

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注: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阳溪* Yángxī(LI 5)

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咽窝”凹陷中。

注:手拇指充分外展和后伸时,手背外侧部拇指长伸肌腱与拇指短伸肌腱之间形成一明显的凹陷——解剖学“鼻咽窝”,其最凹陷处即本穴。

曲池* Qūch?(LI 11)

在肘区,尺泽(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注:90屈肘,肘横纹外侧端外凹陷中;极度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

肩髃* Jiānyú(LI 15)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注: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前后端呈现两个凹陷,前一较深凹陷即本穴,后一凹陷为肩髎(TE14)。

头维 Tèuw?i (ST8) .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o.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气冲Q?chōng(ST 30)

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

注:天枢(ST25)下5寸,曲骨(CV2)旁开2寸。

梁丘 Liángqiū(ST34)

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注:令大腿肌肉绷紧,显现股直肌肌腱与股外侧肌,于两肌之间,阴市直上1寸处取穴。

阴陵泉Yīnl?ng quán (SP9)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注: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冲门Chōngm?n (SPI2)

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注:横平曲骨(CV2),府舍(SP13)稍内下方。

昆仑(BL60)

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犊鼻 Dúb?(ST35)

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注:屈膝45o,髌骨外下方的凹陷中。

解溪﹡ Jiexi (ST 41)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注:令足趾上跷,显现足背部两肌腱,穴在两腱之间,相当于内、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太溪Tàixī( KI3 )

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翳风 Y?fēng(TE17)

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角孙Jiǎosūn (TE20)

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

曲鬓 (GB7)

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

天冲(GB9)

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人发际2寸。

完骨 Wàngǔ(GB12)

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风池 Fēngch? (GB20)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百会(GV20)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注1:在前、后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向前1寸凹陷中。

注2:折耳,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

肘尖(EX-UE1)

在肘后区,尺骨鹰嘴的尖端。

3 腧穴体表定位的原则

采用文献分析临床实际应用及实测比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腧穴定位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指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例如,于腓骨头前下方定阳陵泉。

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例如;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取听宫。

常用定穴解剖标志的体表定位方法如下;

——第2肋;平胸骨角水平,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2肋。

——第4肋间隙:男性乳头平第4肋间隙。

——第7颈椎棘突;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

——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1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横平两肩胛下角与两髂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

——第4胸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2骶椎:两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骶管裂孔:取尾骨上方左右的骶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

——肘横纹: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相平。

——腕掌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腕背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3.2.2 “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即以《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

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为1寸,10等份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全身主要“骨度”折量

寸见表1。

表1 “骨度”折量寸表

3.2.3 “指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此法主要用于下肢部。在具体取穴时,医者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者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方法,以确定腧穴的标准定位。

3.2.3.1中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3.2.3.2拇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2.3.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被取穴者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腧穴定位的以上三种方法在应用时需互相结合,即主要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而对少量难以完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定位的腧穴,则配合使用“指寸”定位法。

3.3 标准体位

传统腧穴定位所规定的人体体位与方位术语与现代解剖学不完全相同。如将上肢的掌心一侧即屈

侧称为“内侧”,是手三阴经穴所分布的部位;将手背一侧即伸侧称为“外侧”,是手三阳经穴所分布的部

位。将下肢向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内侧”,是足三阴经穴分布的部位;将下肢远离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外

侧”,下肢的后部称为“后侧”,是足三阳经穴分布的部位。头面躯干部的前后正中线分别为任脉穴和督

脉穴的分布部位,是确定分布于其两侧腧穴的基准。

本标准腧穴定位的描述采用标准解剖学体位,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

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4 腧穴定位的表述

3.4.1 腧穴定位“部位”尽量采用明确的纵横两坐标法,即两线相交定一点,先确定纵坐标(y轴)上距

离,再定横坐标(X轴)上距离。

3.4.2 腧穴定位表述中有关解剖分区采用1998年由解剖名词联合委员会制定的最新版《国际标准解

剖名词}(International anatomical terminology)。根据腧穴定位的实际情况选用该标准中适用级别的

分区术语。

3.4.3 腧穴定位的表述中不涉及“取穴法”内容。根据需要,将有关腧穴定位所要求的特定体位、解剖

标志的体表定位的技法、骨度寸的折取方法等“取穴法”内容,以及与相邻腧穴的位置关系等内容,以注

文的形式说明。

3.4。4 将取穴的一般体位集中说明,而只将某些腧穴定位所需的特殊体位,在相关腧穴定位条目下,加

注具体说明。

3.4.4.1 “注”是根据腧穴定位文字描述,给出相应的取穴要领,补充说明以下相关信息:——取穴所要求的特殊体位;

——骨度分寸的折取方法;

——对于某些解剖标志取法的说明;

——与相邻穴或标志穴的毗邻关系;

——体表标志的性别及个体差异情况的说明。

3.4.4.2 取穴的一般体位:

——前头、面部及前颈部:常取仰卧位或正坐仰靠。

——侧头、侧面及侧颈部:常取侧卧位或侧伏,或正坐。

——后头、颈项及后背的上部:常取俯伏,或俯卧位。

——后背中下部:常取俯卧位或俯伏位。

——腰骶部:常取俯卧位。

——胸部及上腹部:常取仰卧位或仰靠位。

——下腹部:常取仰卧位。

——侧胸、胁部及胯部:常取侧卧位。

——肩部:常取侧卧位或正坐垂肩,或臂外展位。

——腰部、髋部、肩胛部及上肢外侧穴:常取侧卧位或横肱俯伏坐位,或两手按膝部平坐。——上肢内侧、手掌面穴:常取伸臂仰掌,或仰掌位,或仰卧位。

——大肠经前臂穴:常取横肱屈肘,或侧掌位。

——三焦经前臂、手背穴;常取俯掌位。

——下肢内侧、前侧穴:常取正坐屈膝,或仰卧位。

——下肢外侧穴:常取正坐屈膝,或侧卧位。

——臀部外侧穴:常取侧卧位。

——大腿后侧穴:常取俯卧位。

——小腿后侧及足跟部穴:常取俯卧或正坐垂足位。

——足部部穴:常取仰卧或正坐垂足位。

4 十四经穴名称与定位

4.1 手太阴肺经

4.1.1

中府* Zhōngfǔ(LU1)

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注1:先确定云门(LU2),中府即在云门(LU2)下1寸。

注2:横平内侧的库房(ST14)、彧中(KI26)、华盖(CV20),4穴略呈一弧线分布,其弧度与第1肋间隙弧度相应。

4.1.2

云门Yúnm?n(LU2)

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注:横平内侧的气户( STl3)、俞府( KI2 7 ) ,璇玑( CV21),4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锁骨下缘弧度相应。

4.1.3

天府Tiānfǔ(LU3)

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

注:肱二头肌外侧沟平腋前纹头处至尺泽( LU5 )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界处。

4.1.4

侠白Xiábāi ( LU4 )

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4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

4.1.5

尺泽 chǐz?( LU5 )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注:屈肘,肘横纹上,曲池( LI11 )与曲泽( PC3 )之间,与曲泽(PC3 )相隔一肌腱(肱二头肌腱)。

4.1.6

孔最Kǒngzu?(LU6)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 LU5 )与太渊( LU9)连线上。

注:尺泽( LU5 )下5寸,即尺泽( LU9 )与太渊( LU9 )连线的中点上1寸。

4.1.7

列缺Liaquē(LU7)

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4.1.8

经渠Jīngqú(LU8)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

注:太渊(LU9)上1寸,约当腕掌侧近端横纹中。

4.1.9

太渊Tàiyuān(LU9)

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注: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4.1.10

鱼际Yúj?( LU10 )

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4.1.11

少商* Shàoshāng (LU 11)

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注:拇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角桡侧画一直线与爪角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

4.2手阳明大肠经穴

4.2.1

商阳* Shāngyáng (LI 1)

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注:食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角桡侧画一直线与爪角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

4.2.2

二间èrjiān (LI 2)

在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

4.2.3

三间 Sānjiān(LI 3)

在手背,第2掌指关节桡侧近端凹陷中。

4.2.4

合谷* H?gǔ(LI 4)

在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4.2.5

阳溪* Yángxī(LI 5)

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咽窝”凹陷中。

注:手拇指充分外展和后伸时,手背外侧部拇指长伸肌腱与拇指短伸肌腱之间形成一明显的凹陷——解剖学“鼻咽窝”,其最凹陷处即本穴。

4.2.6

偏历 Piānl?(LI 6)

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

注: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的下1/4与下3/4的交点处。

4.2.7

温溜 Wēnliū(LI 7)

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

4.2.8

下廉 Xiàlián(LI 8)

在前臂,肘横纹下4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

注: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上廉(LI9)下一寸。

4.2.9

上廉 Shānglián(LI 9)

在前臂,肘横纹下3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

4.2.10

手三里* Shǒusānlǐ(LI 10)

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

4.2.11

曲池* Qūch?(LI 11)

在肘区,尺泽(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注:90°屈肘,肘横纹外侧端外凹陷中;极度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

4.2.12

肘髎 Zhǒuliáo(LI 12)

在肘区,肱骨外上髁上缘,髁上嵴的前缘。

4.2.13

手五里Shǒuwǔlǐ(LI 13)

在臂部,肘横纹上3寸,曲池(LI11)与肩髃(LI15)连线上。

4.2.14

臂臑* B?nào (LI 14)

在臂部,曲池(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

注:曲池(LI11)与肩髃(LI15)连线上,横平臑会(TE13)

4.2.15

肩髃* Jiānyú(LI 15)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注: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前后端呈现两个凹陷,前一较深凹陷即本穴,后一凹陷为肩髎(TE14)。

4.2.16

巨骨 Jùgǔ(LI 16)

在肩胛区,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

注:冈上窝外端两骨间凹陷中。

4.2.17

天鼎Tianding(LI 17)

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

注:扶突(LI18)直下,横平水突(ST10)。

4.2.18

扶突*Fútù(LI 18)

在胸锁乳突肌区,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

4.2.19

口禾髎* kǒuh?liáo (LI 19)

在面部,横平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鼻孔外缘直下。

注:水沟(GV26)旁开0.5寸。

4.2.20

迎香* Y?ngxiāng (LI 20)

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4.3足阳明胃经

4.3.1

承泣* Ch?ngq?(ST 1)

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4.3.2

四白* S?bái (ST 2)

在面部,眶下孔处。

4.3.3

巨髎 Jùliáo (ST3)

在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瞳孔直下。

4.3.4

地仓 D?cāng ( ST4 )

在面部,口角旁开o.4寸(指寸)。

注:口角旁,在鼻唇沟或鼻唇沟延长线上。

4.3.5

大迎Dày?ng (ST5)

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

4.3.6

颊车Jⅰác hē(ST6)

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

注:沿下颌角角平分线上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

4.3.7

下关Xiàguān (ST7)

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注;闭口,上关 ( GB3 )直下,颧弓下缘凹陷中。

4.3.8

头维 Tèuw?i (ST8)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o.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4.3.9

人迎R?ny?ng (ST9)

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注1;取一侧穴,令病人头转向对侧以显露胸锁乳突肌,抗阻力转动时则肌肉显露更明显。

注2:本穴与扶突(LI18)天窗(SIl6)二穴的关系为:胸锁乳突肌前缘处为人迎( ST9 ) ,后缘为天窗(SIl6),中间为扶突(LIl8)。

4.3.10

水突Shǔitū(STIO)

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前缘。

4.3.11

气舍Q?shě(STll)

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中。

注1:取一侧穴,令病人头转向对侧以显露胸锁乳突肌,抗阻力转动时则肌肉显露更明显。

注2;人迎( ST9 )直下,在锁骨的上缘外。

4.3.12

缺盆Quēp?n (STl2)

在颈外侧区,锁骨上大窝,锁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

4.3.13

气户Q?hù(STl3)

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

4.3.14

库房Kùfáng (STl4)

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4.3.15

屋翳Wūy?(STl5)

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注:先于胸骨角水平确定第2肋,其下为第2肋间隙;男性可以乳头定第4肋间隙,再向上2肋为第2肋间隙。

4.3.16

膺窗Y?ngchuāng (STl6)

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4,3.17

乳中Rǔzhōng (STl7)

在胸部,乳头中央。

4.3.18

乳根Rǔgēn (STI8)

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注:男性在乳头下1肋,即乳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相交处。女性在乳房根部弧线中点处。

4.3.19

不容Bùrèng (STl9)

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1:巨阙( CVl4)旁开2寸。

注2:对于某些肋弓角较狭小的人,此穴下可能正当肋骨,可采用斜刺的方法。

4.3.20

承满Ch?ngmǎn (ST20)

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天枢(ST25)上5寸,不容(STl9)下1寸,上脘(CVl3)旁开2寸。

4.3.21

梁门Liángm?n (ST21)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天枢( ST25)上4寸,承满( ST20)下1寸,中脘( CVl2)旁开2寸。

4.3.22

关门Guānm?n (ST22)

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横平内侧的石关(KI18)、建里( CVl1) o

4.3.23

太乙Tàiyǐ(ST2 3)

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横平内侧的商曲(Kll7)、下脘(CVl0) 。

4.3.24

滑肉门Huár?um?n (ST24)

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横平内侧的水分( CV9 ) 。

4.3.25

天枢Tiānshū( ST25 )

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4.3.26

外陵Wàil?ng (ST26)

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横平内侧的中注(KI15)、阴交(CV7)。

4.3.27

大巨Dàjù (ST27)

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横平内侧的四满(KI14)、石门(CV5)。

4.3.28

水道Shǔidào(ST28)

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天枢(ST25)下3寸,大巨(ST27)下1寸,关元(CV4)旁开2寸。

4.3.29

归来﹡Gūilái(ST 29)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注:天枢(ST25)下4寸,水道(ST28)下1寸,中极(CV3)旁开2寸。

4.3.30

气冲Q?chōng(ST 30)

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

注:天枢(ST25)下5寸,曲骨(CV2)旁开2寸。

4.3.31

髀关B?guān(ST 31)

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

注1:跷足,稍屈膝,大腿稍外展外旋,绷紧肌肉,在股直肌近端显现出2条相交叉的肌肉(斜向内侧为缝匠肌,外侧为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间围成一个三角形凹陷,其三角形顶角下凹陷中即为本穴。

注2:约相当于髂前上嵴、髌底外侧端连线与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线的交点处。

4.3.32

伏兔﹡Fútù(ST 32)

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4.3.33

阴市Yīnsh?(ST 33)

在股前区,髌底上3寸,股直肌肌腱外侧缘。

注:扶突(ST32)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中点。ǐ

4.3.34

梁丘 Liángqiū(ST34)

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注:令大腿肌肉绷紧,显现股直肌肌腱与股外侧肌,于两肌之间,阴市直上1寸处取穴。

4.3.35

犊鼻 Dúb?(ST35)

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注:屈膝45o,髌骨外下方的凹陷中。

4.3.36

足三里 Zúsanlǐ(ST36)

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3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注:在胫骨前肌上取穴。

4.3.37

上巨虚 Shāngjùxū(ST37)

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6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注:在胫骨前肌上取穴。

4.3.38

条口 Tiaokou (ST38)

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8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注:在胫骨前肌上取穴,横平丰隆(ST40)。

4.3.39

下巨虚﹡Xiàjǖxǜ (ST 39)

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9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注:在胫骨前肌上取穴,横平外丘(GB36)、阳交(GB35)。

4.3.40

丰隆﹡Fēnglǒng (ST 40)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

注: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的中点,条口(ST38)外侧一横指处。

4.3.41

解溪﹡ Jiexi (ST 41)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注:令足趾上跷,显现足背部两肌腱,穴在两腱之间,相当于内、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4.3.42

冲阳 Chōngyáng(ST42)

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

4.3.43

陷骨 Xiàngǔ(ST43)

在足背,第2、3跖骨间,第2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

4.3.44

内庭﹡ Neiting (ST 44)

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4.3.45

厉兑﹡ Lidui (ST 45)

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注:足第2趾外侧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角外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穴。

4.4足太阴脾经

4.4.1

隐白* Yǐnbái (SP 1)

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注:足大趾内侧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角内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

4.4.2

大都 Dàdū( SP 2)

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4.4.3

太白 Tàibái (SP3)

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4.4.4

公孙Gōngsūn (SP4)

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注:沿太白(SP3)向后推至一凹陷,即为本穴。

4.4.5

商丘Shāngqiū(SP5)

在踝区,内踝前下方,舟骨粗隆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凹陷中。

注1:内踝前缘直线与内踝下缘横线的交点处。

注2:本穴前为中封(LR4),后为照海( KI6)

4.4.6

三阴交Sānyīnjiāo (SP6)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注:交信(KI8)上1寸。

4.4.7

漏谷L?ugǔ( SP7)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注:三阴交(SP6)上3寸处。

4.4.8

地机D?jī(SP8)

在小腿内侧,阴陵泉(SP9)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4.4.9

阴陵泉Yīnl?ng quán (SP9)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注: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4.4.10

血海Xuahǎi(SP10)

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4.4.11

箕门Jīm?n (SPIl)

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与冲门(SPI2)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

4.4.12

冲门Chōngm?n (SPI2)

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注:横平曲骨(CV2),府舍(SP13)稍内下方。

4.4.13

府舍Fǔs ha(SPl3)

在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4.4.14

腹结(SP14)

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4.4.15

大横Dàh?ng (SPl5)

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

注:横平内侧的天枢(ST25) 、肓俞(KI16) 、神阙(CV8)。

4.4.16

腹哀Fù’āi (SPl6)

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注:大横(SP15)直上3寸,横平建里(CV11)。

4.4.17

食窦Sh?d?u (SPl7)

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注;横平内侧的乳根(ST18) 、步廊(KI22) 、中庭(CVl6),4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5肋间隙弧度相应。4.4.18

天溪Tiānxī (SPl8)

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注:横平内侧的乳中( STl7 ) ,神封( KI23 ) ,膻中(CVl7) , 4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4肋间隙弧度相应。

4.4.19

胸乡Xiōngxiāng (SPl9)

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注:横平内侧的膺窗(STl6) ,灵墟(KI24) ,玉堂(CVl8) ,4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3肋间隙弧度相应。

4.4.20

周荣Zhōurèng (SP20)

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注;横平内侧的屋翳(STl5) ,神藏(KI25) ,紫宫(CVl9) , 4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2肋间隙弧度相应。

4.4.21

大包Dàbāo (SP21)

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

注:侧卧举臂,在第6肋间隙与腋中线的交点处。

4.5手少阴心经穴

4.5.1

极泉J?quán (HT1)

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4.5.2

青灵Qingling(HT2)

在臂前区,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注:屈肘举臂,在极泉( HTl )与少海(HT3)连线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

4.5.3

少海Shàohǎi ( HT3 )

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注: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4.5.4

灵道L?ngdào(HT4)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注1;神门( HT7 )上1.5寸,横平尺骨头上缘(根部)。

注2:豌豆骨上缘桡侧直上1.5寸取穴。

4.5.5

通里 Tōnglǐ(HT5)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

注1:神门(HT5)上1寸。该穴与灵道(HT4)、阴郄(HT6)2穴的位置关系为:横平尺骨头根部是灵道(HT4),横平尺骨头中部是通里(HT5),横平尺骨头头部是阴郄(HT6)。

注2:豌豆骨上缘桡侧直上1寸取穴。

4.5.6

阴郄Yīnx?(HT6)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

注1:神门(HT5)上0.5寸。横平尺骨头根部是灵道(HT4),横平尺骨头的下缘(头部)。

注2:豌豆骨上缘桡侧直上0.5寸取穴。

4.5.7

神门Sh?nm?n (HT7)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

注:于豌豆骨上缘桡侧凹陷中,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取穴。

4.5.8

少府 Shàofǔ(HT8)

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5掌骨之间。

注: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指处,横平劳宫(PC8)。

4.5.9

少冲Shàochōng (HT9)

在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注:手小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桡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

4.6手太阳小肠经

4.6.1

少泽Shàoz?(SI1)

在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注:手小指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桡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

4.6.2

前谷 Qiángǔ(SI2)

在手指,第5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注:半握拳,第5掌指横纹尺侧端。

4.6.3

后溪H?uxī(SI3)

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注:半握拳,掌远侧横纹头(尺侧)赤白肉际处。

4.6.4

腕骨 Wàngǔ(SI4)

在腕区,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注:由后溪(SI3)向上沿掌骨直推至一突起骨,于两骨之间凹陷中取穴。

4.6.5

阳谷 Yánggǔ(SI5)

在腕后区,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注:由腕骨(SI4)向上,相隔一骨(即三角骨)与尺骨茎突之间的凹陷中。

4.6.6

养老Yǎnglǎo (SI6)

在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

注:掌心向上,用一手指按在尺骨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手掌旋后,在手指滑入的骨缝中。

4.6.7

支正 Zhīzhang (SI7)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之间。

注:阳谷(SI5)与小海(SI8)连线的中点下1寸。

4.6.8

小海Xiǎohǎi(SI8)

在肘后区,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注:微屈肘,在尺神经沟中,用手指弹敲此处时有触电麻感直达小指。

4.6.9

肩贞Jiānzhēn (SI9)

在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

注:臂内收时,腋后纹头直上1寸,三角肌后缘。

4.6.10

臑俞 Nàoshū(SI10)

在肩胛区,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4.6.11

天宗Tiānzōng (SI11)

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4.6.12

秉风 Bǐngf?ng (SI12)

60个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 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操作:直刺0.3~0.5寸。 1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常用穴位定位 (1)

上肢腧穴: 1尺泽Chǐz?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配伍】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主治】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8一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主治】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刺灸】直刺0.5一l寸。 3 列缺Lìeqūe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配伍】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主治】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向上斜刺0.3—0.5寸。 4 .少商Shàoshāng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配伍】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主治】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 神门 Sh?nm?n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刺灸】直刺0.3—0。5寸。 6.合谷 【定位】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7曲池 【定位】屈时,在肘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主治】发热性病证、高热、咽喉肿痛、颈淋巴结核、牙痛、目赤肿痛、丹毒、荨麻疹、风疹、湿疹、高血压、上肢麻木、半身不遂、肘关节疼痛、便秘、月经不调、腹痛、呕吐腹泻、痢疾。 8.曲泽 [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主治] 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配伍] 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刺灸法] 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针刺血;可灸。 9.内关Naiguān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配伍] 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10. 外关Wàiguān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头面部 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嗅觉减迟、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 2.睛明 [经穴]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3.攒竹 [经穴]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 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4.丝竹空Sīzúkōng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配伍】配丝竹空止牙痛。 【刺灸】平刺0.5-1寸。不宜灸。 5.风池Fēngchí

人体穴位的定位方法

人体穴位的定位方法 穴位(acupoint),学名腧穴(腧读shù),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又称孔穴、穴、穴道等。 “腧”通“输”,或从简作“俞”,输有转输的含义,俞有气血留存的含义。“穴”是空隙的意思。由于输穴名称多使用在特定穴中的五输穴中,俞穴名称多使用在特定穴中的背俞穴中,所以对穴位进行总称呼时使用“腧穴”二字。《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人体腧穴各有自己的位置。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法有骨度折量法、

体表标志法和手指比量法。 骨度折量法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成若干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为一寸。如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上巨虚在外膝眼下6寸,可根据屈膝时外膝眼至外踝中点连线分为16寸(16等分)来取定。因其大都以骨骼来衡量,所以称骨度折量法。 体表标志法是以人体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脐窝、骨关节和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标志来确定腧穴部位的方法。如两眉之间取印堂穴,两乳之间的中点取膻中穴等。 手指比量法是用手指或手指的某一部位作为比量腧穴部位的方法。其中,用中指中节两端横纹头之间距离(屈指时)作1寸的,称中指同身寸法。用拇指指节横纹两端之间距离作1寸的,称拇指同身寸法。用食、中、环、小四指相并作为3寸的称一夫法。 注:“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时,请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找穴位的窍门 穴道,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腧穴定位法

腧穴定位法 1 :体表标志定位法 ①固定标志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 突,髂嵴平第四腰椎 ②活动标志曲池---屈肘在肘横纹头处取;下关---闭口在颧骨下缘取穴;肩醪穴---外展前 臂时肩缝前下方凹陷处;阳溪穴---拇指翘起,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养老穴---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尺骨小头桡侧骨缝中;列缺---双手交叉,食指置于对侧手臂的桡骨茎 突上,食指尖处即是。 2:骨度分寸法 ①头部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12寸前额两发角之间9寸 如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前发际3寸,大椎--后发际3寸 ②胸腹部脐中---趾骨联合上缘5寸;天突穴--胸剑联合9寸 两乳头之间8寸;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 ③背腰部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背部直寸根据脊椎定穴, 背部横寸以两肩胛内缘作6寸 ④侧部腋---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12寸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股骨大转子9寸 ⑤上肢部腋前横纹---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⑥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侧髁骨18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13寸 臀横纹--腘窝中(腘横纹)14寸腘横纹--外踝尖16寸外踝--足底3寸3:手指比量法 ①中指寸②拇指寸③四指横寸 4:简便取穴法 劳宫: 章门: 列缺: 风市: 百会: 经外奇穴定位 四神聪: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三角灸: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脐中心,底边成水平线,两底角处是穴。(腹痛、疝气) 膝眼: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鹤顶: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髋骨:膝盖处,梁丘两旁各外开1.5寸。(脚膝红肿痛,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痛,脚丫风痛,举动不得)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热证、急症) 四缝: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四穴。(小儿疳积)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 ?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 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 寸, 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 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资料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

80常用腧穴定位

常用腧穴 1、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2、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3、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4、鱼际:在手外侧,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5、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6、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7、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8、手三里: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9、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10、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11、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12、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 13、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14、头维:在头部,当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15、天枢:在腹部,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16、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17、犊鼻:在膝前区,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18、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19、条口: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20、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 21、内庭: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22、公孙:在跖区,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23、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4、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5、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与胫骨内缘之间的凹陷中; 26、血海: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27、通里:在前臂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28、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处; 29、后溪: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30、天宗: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31、听宫: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32、攒竹: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33、天柱:在颈后区,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34、肺俞: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5、膈俞: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6、胃俞: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7、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8、大肠俞: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9、次髎: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40、委中: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41、秩边:在骶区,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42、承山: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作者:————————————————————————————————日期:

12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归经 1.尺泽合穴 2.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3.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5.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6.(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7.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8.少商井穴 9.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10.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归经:手太阴肺经 11.商阳井穴 12.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3.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4.合谷原穴 15.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16.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 直刺0.8~1.2寸。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7.曲池合穴 8.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9.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 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肩髃 11.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 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12.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四白

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经典66个穴位定位及主治 一、手太阴肺经 1.鱼际(Yújì)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咳血;②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③小儿疳积 2.太渊(Tàiyuān)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3.列缺(Lìeqūe)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 4.尺泽(Chizé)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少商: 简便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或侧掌,微握掌,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功效:清肺利咽,开窍醒神。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二、手阳明大肠经 5.合谷(Hégǔ,)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又名虎口。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诸痛症;③热病,无汗,多汗;④经闭,滞产。 6.曲池(Qūchí)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⑤瘾疹,湿疹,瘰疬 7.肩髃(Jiānyú)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

常用腧穴定位方法

彭相妃 2011年3月23日 谨此方便大家学习《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第十八项临床常用腧穴定位及主治症候,其中的主治症候未体现在课件中,劳烦各位姐妹见谅,详见书本。 人体骨度分寸:是以体表骨节为标志将人体的各部分分成若干等分,每一等分作为一寸,这个寸是等分单位,并不是计量上的一寸两寸,对于同一个人,全身等分单位的长度一致,而对于不同的人,若身高不同,则全身等分单位的长度也不同 取穴法 (一)手指同身寸取穴法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2、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二)简便取穴法:如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半握拳,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两手伸开,于虎口交叉,当食指端处取列缺;两手自然下垂,与中指端处取风市:垂肩屈肘于平肘尖处取章门。 一、头部常用腧穴:太阳、水沟、百会、颊车、下关、阳白、完骨 1、太阳-穴位描述: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临床取穴:正坐或仰卧,额骨的眉弓外侧端旁开可按取凹陷,凹陷正中即是 2、水沟-穴位描述: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临床取穴:仰靠或仰卧,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3、百会-穴位描述: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临床取穴:①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处;②在后正中线上,前、后发际之间的中点前一寸 4、颊车-穴位描述: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按之凹陷处,咀嚼时咬肌隆最高点处 临床取穴:正坐或侧卧,下颌角直上4分,向前一横指处。咬合,肌肉隆起处。 5、下关-穴位描述: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临床取穴:正坐或侧卧,闭口,耳屏前约一横指,颧弓下的凹陷处 6、阳白-穴位描述: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一寸。 临床取穴:正坐仰靠直视前方,瞳孔直上,过眉1寸。 7、完骨-穴位描述: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临床取穴:正坐或侧伏,颞骨乳突后下方凹陷处。 二、颈部常用腧穴:天突、大椎 1、天突-穴位描述: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临床取穴:仰靠,胸骨上窝中点。 2、大椎-穴位描述: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腧穴的定位方法讲义

腧穴的定位方法 大纲要求: 骨度分寸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简称骨度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用以定位腧穴(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准)。 头面部骨度分寸: 头面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 直寸确定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确定前头部腧穴的纵向距 离 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9 横寸 确定头前部腧穴的横向距 离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 横寸 确定头后部腧穴的横向距 离 胸腹胁部骨度分寸: 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 (歧骨) 9 直寸 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 离 剑胸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 直寸 确定上腹部腧穴的纵向距 离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直寸 确定下腹部腧穴的纵向距 离

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 横寸确定胸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8 横寸确定胸腹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 直寸确定胁肋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背腰部骨度分寸: 背腰部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 3 横寸背腰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上肢骨度分寸: 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尺骨鹰嘴)9直寸上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至腕掌(背) 侧远端横纹 12 直寸前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下肢骨度分寸: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髌底18 直寸大腿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髌底至髌尖 2 直寸 髌尖(膝中)至内踝尖15 直寸 小腿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 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至内踝尖13 直寸 小腿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 离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平髌尖)19 直寸 大腿部前外侧部腧穴的纵 向距离 臀沟至腘横纹14 直寸大腿后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腘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16 直寸 小腿外侧部腧穴的纵向距 离 内踝尖至足底 3 直寸足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的骨度分寸为 A.19寸 B.16寸 C.13寸 D.18寸 E.14寸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考点:下肢部骨度分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平髌尖)为19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骨度分寸为 A.9寸 B.8寸 C.5寸 D.3寸 E.6寸 『正确答案』C 趣味记法:985重点大学 『答案解析』考点:胸腹胁部骨度分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为5寸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重点记例子) 1.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印堂;以眉头定攒竹;两乳中间取膻中; 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阙,其旁开2寸定天枢;俯首显示最高的第7颈椎棘突下取大椎;腓骨小头前下方取阳陵泉; 另外,背腰部穴的主要取穴标志:有肩胛冈平第3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7胸椎棘突,髂嵴

常用穴位定位图

【健康】常用穴位定位图 1、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2、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 3、期间(肝经) 定位: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4、章门(肝经) 定位:第11肋游离端下际 5、气海(任脉)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6、关元(任脉)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7、肾俞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8、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9、太冲 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间的凹陷中 10、涌泉 定位: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喷嚏网--读书、培训、8小时外的健康生活! 之 [乐活] 人体按摩穴位示意图 一、耳朵人体全息示意图 二、脊椎全息图 三、手背反射区图 四、手部病理反应点适应症对照表 五、手部病理反应点--掌背图 六、手部病理反应点--掌心图

七、手的第二掌骨全息穴位图 八、手的第五掌骨全息穴位图 九、手的人体全息示意图(1) 十、手的人体全息示意图(2) 十一、手掌反射区图 十二、双足全息图 十三、针灸穴位图(1) 十四、针灸穴位图(2) 十五、针灸穴位图(3)

十六、足背侧反射区 十七、足底反射图区 十八、足内侧反射区图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附图解)----五脏相对五行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腧穴的定位方法练习题

一、A1 1、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 A、4寸 B、6寸 C、8寸 D、9寸 E、12寸 2、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A、4寸 B、6寸 C、8寸 D、9寸 E、12寸 3、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是 A、1.5寸 B、3寸 C、4寸 D、6寸 E、8寸 4、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A、13寸 B、14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5、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13寸 B、14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6、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3寸 B、14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7、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6寸 B、8寸 C、9寸

D、12寸 E、13寸 8、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的骨度分寸是 A、9寸 B、11寸 C、12寸 D、13寸 E、16寸 9、横指同身寸法中,以患者何指何处横纹为标准,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A、中指中节 B、食指中节 C、无名指中节 D、小指中节 E、小指末节 二、B 1、A.简便取穴法 B.固定标志定位法 C.活动标志定位法 D.骨度同身寸定位法 E.中指同身寸定位法 <1> 、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方凹陷中定阳陵泉,此种取穴方法属 A B C D E <2> 、以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此种取穴方法属 A B C D E 2、A.6寸 B.8寸 C.9寸 D.12寸 E.13寸 <1>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 B C D E <2>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 B C D E 3、A.13寸 B.14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1>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 B C D E <2> 、腘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 B C D E 4、A.6寸 B.8寸

常用穴位定位-(1)

上肢腧穴: 1尺泽Chǐzé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配伍】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主治】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8一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主治】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刺灸】直刺0.5一l寸。 3 列缺Lìeqūe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配伍】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主治】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向上斜刺0.3—0.5寸。 4 .少商Shàoshāng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配伍】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主治】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 神门 Shénmén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刺灸】直刺0.3—0。5寸。 6.合谷 【定位】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7曲池 【定位】屈时,在肘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主治】发热性病证、高热、咽喉肿痛、颈淋巴结核、牙痛、目赤肿痛、丹毒、荨麻疹、风疹、湿疹、高血压、上肢麻木、半身不遂、肘关节疼痛、便秘、月经不调、腹痛、呕吐腹泻、痢疾。 8.曲泽 [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主治] 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配伍] 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刺灸法] 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针刺血;可灸。 9.内关Nèiguān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配伍] 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10. 外关Wàiguān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头面部 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嗅觉减迟、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 2.睛明 [经穴]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3.攒竹 [经穴]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 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4.丝竹空Sīzúkōng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配伍】配丝竹空止牙痛。 【刺灸】平刺0.5-1寸。不宜灸。 5.风池Fēngchí

最新80个穴位定位主治速记汇总

80个穴位定位主治速 记

实践技能80个穴位定位与主治【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手太阴肺经穴【5个】: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穴【6个】: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足阳明胃经【10个】: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足太阴脾经【5个】: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手少阴心经穴【2个】:通里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穴【3个】:后溪天宗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14个】: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足少阴肾经【3个】:涌泉太溪照海 手厥阴心包经【3个】内关大陵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穴【3个】外关支沟翳风 足少阳胆经穴【5个】: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悬钟 足厥阴肝经穴【3个】:行间太冲期门 督脉穴【6个】: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任脉穴【6个】: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经外奇穴【6个】:四神聪印堂太阳定喘夹脊十宣 ---------------------------------------------------------------------------------------------- 常用针灸穴位 手太阴肺经穴【5个】: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联系脏腑器官:肺、胃、大肠、肺系、喉咙。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 2.孔最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 3.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 4.鱼际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鱼际:咳血咽痛肺失音,小儿疳积为第一 5.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最新60个常用穴位定位汇总

60个常用穴位定位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