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共价键

专题1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共价键
专题1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共价键

第2课时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共价键的概念和实质。2.学会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用结构式表示简单的共价分子结构。3.知道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一、共价键与共价化合物

1.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1)氯分子的形成过程

两个氯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两个氯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对→

两个氯原子达到8e-稳定结构→形成稳定的氯气分子

请你根据上述图示,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

(2)下图形象地表示了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请你用电子式表示HCl的形成过程:。

2.共价键

(1)共价键的概念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其成键粒子是原子,实质是共用电子对对两原子的电性作用。

(2)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是同种非金属原子或不同种非金属原子之间,且成键的原子成键前最外层电子未达饱和状态。

(3)共价键的类别:

①非极性键是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成键原子不显电性。

②极性键是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两原子一方略显正电性,另一方略显负电性。

(4)共价键成键的原因是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都能达到饱和状态、两原子核都吸引共用电子对,使之处于平衡状态,原子形成分子后,体系的总能量降低。3.共价化合物

(1)共价化合物的概念是不同原子之间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

(2)请举例说明常见的共价化合物的类型:酸(如HCl、H2SO4、HClO等);非金属氧化物(如CO、NO2、SO2等);非金属氢化物(如NH3、H2S、H2O等);有机物(如CH4、C2H5OH、CCl4等)。

4.共价化合物与共价键的关系

(1)含有共价键的分子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例如H2、O2等单质。

(2)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例如NaOH、Na2O2。

(3)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只有共价键。

归纳总结1.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非金属子

存在离子化合物

非金属单质,如O2;某

些化合物,如Na2O2

共价化合物,如SO2;某

些离子化合物,如NaOH 2.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比较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化学键离子键或离子键与共价键共价键

概念

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离

子化合物

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

合物叫共价化合物达到稳定结构的途径通过电子得失达到稳定结构

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

定结构

构成微粒阴、阳离子原子

构成元素

一般为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

非金属元素

一般为不同种非金属元素表示方法

以NaCl为例:电子式为

NaCl的形成过程为

以HCl为例:电子式为

HCl的形成过程为

1.下列物质中只含有共价键的是()

A.NaCl、HCl、H2O、NaOH

B.Cl2、Na2S、HCl、SO2

C.HBr、CO2、H2O、CS2

D.Na2O2、H2O2、H2O、O3

答案C

解析A项,NaCl只含有离子键,HCl、H2O只含有共价键,NaOH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B项,Cl2、HCl、SO2分子中只有共价键,而Na2S中只有离子键;D项,Na2O2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H2O2、H2O、O3分子中只有共价键。

2.下列分子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氨气

B.四氯化碳

C.氮气

D.二氧化碳

答案C

易错警示在书写共价分子的电子式时应注意:①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即便未参与成键也必

须全部标出;②要正确标出共用电子对的对数;③中学阶段要求掌握的物质的电子式,一般都满足稳定结构;④电子式书写中原子的排列顺序不一定是分子式中原子的排列顺序,如

HClO的电子式为,而不是

3.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BF3B.H2O

C.SiCl4D.PCl5

答案C

解析A项,BF3中形成三个共用电子对,硼原子最外层只有6个电子,未达到8电子结构,错误;B项,H2O中氢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错误;C项,SiCl4中Si与Cl形成4个共用电子对,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均达到8电子结构,正确;D项,PCl5中P不符合8电子结构,错误。

方法点拨判断2电子、8电子稳定结构的方法

(1)分子中若含氢原子,则氢原子满足的是2电子稳定结构。

(2)判断8电子结构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方法一: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共用电子对数=8,如在HCl中,对氯原子来说,最外层有7个电子,共用电子对数为1,则氯原子能满足8电子结构,对氢原子则不能满足8电子结构。方法二:分子中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8×分子中原子总数-2×共用电子数,如PCl3最外层电子数为26=8×(1+3)-2×3,即磷和氯都能满足8电子结构。

二、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1.化学键

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形成离子化合物,共价键使原子结合形成共价分子,人们把这种使离子之间相结合或原子之间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化学键的形成主要通过原子的价电子间的转移或共用来实现。

2.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如H2和Cl2反应生成HCl可用如下过程表示:

3.分子间作用力

(1)要使水分解,需要先破坏水分子内部存在的极性键;若使液态水汽化,需要加热克服水分子之间存在的分子间作用力;二者相比较,难易程度是水分解比水汽化难得多。

(2)概念:分子间存在一种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3)主要特征

①广泛存在于分子之间;

②只有分子间充分接近时才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固体和液体物质中;

③分子间作用力的能量远远小于化学键;

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熔点、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主要由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决定。4.氢键

(1)像H2O、NH3、HF这样的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它们只能在较高的温度下才汽化,这种相互作用叫氢键。

(2)氢键不是化学键,通常把氢键看作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比化学键弱,比分子间作用力强。

(3)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对物质的水溶性有影响,如NH3极易溶于水,主要是氨分子与水分子之间易形成氢键。

归纳总结

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比较

4.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②第ⅠA族和第ⅦA族元素原子化合时,一定形成离子键③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不是离子化合物④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⑤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⑥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同时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A.①②⑤B.④⑤⑥

C.①③④D.②③⑤

答案B

解析AlCl3属于共价化合物,①错;第ⅠA族的H元素和第ⅦA族卤素化合时形成共价键,②错;非金属元素形成的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③错;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可分别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因此能形成离子键,④正确;⑤正确;含有原子团的离子化合物如NH4Cl、NaOH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⑥正确。故选B。

思维启迪化学键、化合物类型判断的“四个不是”

(1)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含有化学键,如稀有气体中不含化学键。

(2)不是只含有共价键的物质就属于共价化合物,单质例外。

(3)不是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铵盐中含离子键。

(4)不是只要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

5.试分析下列各种情况下微粒间作用力的变化情况(填“离子键”“极性键”“非极性键”或“分子间作用力”):

(1)NaCl溶于水时破坏__________。

(2)HCl溶于水时破坏__________。

(3)SO 2溶于水时破坏__________。 (4)酒精溶于水时破坏__________。

(5)NaOH 和HCl 反应时形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反应2H 2+O 2=====点燃

2H 2O 中,被破坏的是________,形成的是__________。 (7)CaCl 2和Na 2CO 3反应时,被破坏的化学键是______,形成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 (8)Na 2O 熔化时被破坏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

答案 (1)离子键 (2)极性键 (3)极性键 (4)分子间作用力 (5)离子键 极性键 (6)非极性键 极性键 (7)离子键 离子键 (8)离子键

解析 NaCl 、HCl 、SO 2中分别含有离子键、极性键、极性键,溶于水时破坏相应的化学键;酒精溶于水时破坏分子间作用力;(5)、(6)、(7)是考查化学变化中化学键的变化情况,根据各物质中的化学键类型判断即可;(8)中Na 2O 是离子化合物,熔化时破坏离子键。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B.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C.构成单质分子的微粒不一定含有共价键

D.双原子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答案A

解析离子化合物中也可能含有共价键,如氢氧化钠中含有共价键,A错误;必须全部由共价键构成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不存在离子键,B正确;稀有气体单质形成的晶体中不含任何化学键,C正确;双原子单质分子中两原子对共用电子对作用力相同,形成非极性键,D正确。

2.下列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有共价键明显被破坏的是()

A.从NH4HCO3中闻到了刺激性气味

B.NaCl颗粒被粉碎

C.I2升华

D.NaOH溶于水

答案A

解析C项,I2升华破坏分子间作用力;D项,NaOH溶于水破坏离子键。

3.下列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都是共价键的是()

A.Na2O2B.NaOH

C.BaCl2D.CH4

答案D

4.(1)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H2________,N2________,CO2________,H2O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

5.(1)在下列物质中:A.氩;B.NaOH;C.甲烷;D.氯化钡;E.乙烯;F.NH3;https://www.360docs.net/doc/ef12413952.html,l4;H.H2O2。

①只含离子键的物质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②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是________;

③只含极性键的物质是________;

④含非极性键的物质是________。

(2)下列变化:①碘的升华;②烧碱熔化;③氯化钠溶于水;④氯化氢溶于水;⑤氧气溶于水;⑥氯化铵受热分解。

化学键未被破坏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仅离子键被破坏的是________;仅共价键被破坏的是________。

答案(1)①D②B③CFG④EH(2)①⑤②③④

解析氩,不含化学键,只存在分子间作用力;NaOH,存在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甲烷,只存在极性共价键;氯化钡,只含离子键;乙烯,含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NH3,只存在极性共价键;CCl4,只存在极性共价键;H2O2,含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2)①碘的升华,只是状态的变化,化学键没有被破坏;②烧碱熔化,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离子键被破坏;③氯化钠溶于水,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离子键被破坏;④氯化氢溶于水,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共价键被破坏;⑤氧气溶于水,共价键没被破坏;⑥氯化铵受热分解,既有离子键被破坏又有共价键被破坏。

[基础过关]

题组一化学键的概念、判断及表示方法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B.全部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只含共价键

C.Na在Cl2中燃烧的生成物含离子键

D.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是极性键

答案B

解析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如过氧化钠A正确;全部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只含共价键,如氯化铵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B错误;Na在Cl2中燃烧生成物为NaCl,含有离子键,C正确;氢、氧对共用电子对的作用力不同,故两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是极性键,D正确。

2.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①光气(COCl2)②六氟化硫③二氟化氙④三氟化硼⑤BeCl2⑥PCl3⑦PCl5⑧OF2

A.①③⑥⑧B.③④⑤⑦

C.①⑥⑧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根据碳原子的成键特征可推断光气(COCl2)的结构式是电子式是

PCl3分子中原子的成键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OF2的结构式为

,这3种分子符合题意;SF6、XeF2、PCl5中的S、Xe、P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超过8个;BF3和BeCl2中的B、B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8个(分别为6个和4个)。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gCl2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B.H2O分子的结构式可表示为H—O—H

C.NaOH是离子化合物,所以不含共价键

D.Na2S的电子式为

答案B

解析A项,MgCl2的电子式应为;B项,共价化合物的结构式中用“—”代替一个共用电子对,未成键电子对不用表示,所以H2O分子的结构式可表示为H—O—H;C项,NaOH中含有H—O共价键;D项,Na2S的电子式应为

不能把两个Na+合并在一起。

题组二共价化合物和共价键

4.现有如下各种说法:

①在水中氢、氧原子间均以化学键相结合;

②金属和非金属化合时一定形成离子键;

③离子键是阳离子、阴离子间的相互吸引力;

④根据电离方程式HCl===H++Cl-,判断HCl分子里存在离子键;

⑤H2分子和Cl2分子的反应过程是H2、Cl2分子里共价键发生断裂生成H原子、Cl原子,而后H原子、Cl原子形成共价键的过程。上述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⑤B.①⑤C.⑤D.③④

答案C

解析水分子内氢、氧原子间以化学键相结合、水分子之间氢、氧原子间主要以氢键相结合;金属与非金属化合时也可能形成共价键,如AlCl3就是以共价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包括吸引力和排斥力;HCl在水中可全部电离成离子,但分子

内是以共价键结合的。

5.下表物质与其所含化学键类型、所属化合物类型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答案B

解析A项,MgCl2仅含离子键;C项,HCl含有共价键,是共价化合物;D项,NaOH含有离子键、共价键,是离子化合物。

6.下列各组中的每种物质内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一组是()

A.NaOH、K2SO4、H2SO4

B.HCl、Al2O3、MgCl2

C.Na2O2、NH4Cl、Na2SO4

D.MgO、Na2SO4、NH4HCO3

答案C

7.意大利罗马大学的Fulvio Cacace等人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气体分子。N4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4分子属于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N4分子中只含有非极性键

C.1 mol N4分子所含共价键数为4N A

D.N4沸点比P4(白磷)高

答案B

解析N4是单质不是化合物,A项错误;由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B项正确;由图可知,1 mol N4中含有6 mol N—N键,所以含有6N A个共价键,C项错误;相同条件下,气体的沸点比固体低,故沸点P4>N4,D项错误。

题组三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8.关于氢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F的沸点比HCl的沸点高是由于HF分子间存在氢键

B.水在结冰时体积膨胀,是由于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C.NH3的稳定性很强,是因为其分子间能形成氢键

D.在氨水中水分子和氨分子之间也存在着氢键

答案C

解析氢键是某些氢化物(NH3、H2O、HF)分子间存在的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作用力。它的存在使氢化物的熔点、沸点相对较高,因此HF的沸点高是由氢键所致;水在结冰时体积膨胀是由于水分子大范围地以氢键相互联结,形成相对疏松的晶体,从而在结构上有许多空隙,造成体积膨胀;氨分子和水分子之间主要是以氢键结合的,故A、B、D选项正确;NH3的稳定性取决于N—H键,而不是氢键,故C不正确。

9.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

A.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B.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C.CH4、SiH4、GeH4、SnH4的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

D.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答案D

解析NH3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其主要原因是NH3与H2O之间形成氢键。

10.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ⅣA、ⅤA、ⅥA、ⅦA族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其中表示ⅥA族元素气态氢化物沸点的是曲线()

A.①B.②C.③D.④答案A

[能力提升]

11.下面是同学们熟悉的物质:

①O2②金刚石③NaBr④H2SO4⑤Na2CO3

⑥NH4Cl⑦NaHSO4⑧Ne⑨Na2O2⑩NaOH

(1)这些物质中,只含有共价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只含有离子键的是____________;既含有共价键又含有离子键的是________________;不存在化学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________;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________。

(3)将NaHSO4溶于水,破坏了NaHSO4中的______________,写出其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HSO4在熔融状态下电离,破坏了________,写出其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④③⑤⑥⑦⑨⑩⑧

(2)④③⑤⑥⑦⑨⑩

(3)离子键和共价键NaHSO4===Na++H++SO2-4离子键NaHSO4===Na++HSO-4

解析O2、金刚石中只含有共价键;H2SO4只含有共价键,是共价化合物;NaBr中只含有离子键,是离子化合物;Na2CO3、NH4Cl、NaHSO4、Na2O2、NaOH中都是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稀有气体Ne是单原子分子,不含任何化学键。NaHSO4溶于水电离时,Na+与HSO-4之间的离子键被破坏,HSO-4中H+与SO2-4之间的共价键也被破坏;而在熔融状态电离时只破坏离子键。

12.已知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为C>A>B>D>E,A、C同周期,B、C同主族;A 与B形成离子化合物,A2B中所有离子的电子数相同,其电子总数为30;D和E可形成4核10电子的分子。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这五种元素的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__。

(2)写出D元素单质的结构式:________。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E与B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A、B、E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D、E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

(4)A、B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2B2属于________(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存在的化学键是________。写出A2B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钠氧硫氮氢(2)N≡N

(4)离子离子键和共价键2Na2O2+2H2O===4NaOH+O2↑

解析因为A、B离子的电子数相同,在电子总数为30的A2B型化合物中,每个离子的电子数为10,可推出A是Na,B是O;又因为D和E可形成4核10电子分子,只能是NH3,原子序数D>E,故D是N,E是H。C与A(Na)同周期,与B(O)同主族,所以C位于第3周期ⅥA族,是S。

13.各城市为保持街道整洁、湿润,在路面或广场上喷洒含化学式为XY2的溶液作保湿剂。

X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X的阳离子与Y的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元素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Z与Y相邻且Z、W能形成一种WZ2型分子。

(1)m=________,该保湿剂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Z、W元素的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XY2和WZ2都为离子化合物

B.XY2中仅含离子键,WZ2中仅含极性共价键

C.H2Z比HY的稳定性强

D.X的阳离子比Y的阴离子半径大

(4)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________。

A.XY2的电子式:

B.WZ2的结构式:Z===W===Z

C.Y元素的单质与H2Z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Y2+Z2-===2Y-+Z↓

D.用电子式表示XY2的形成过程:

答案(1)20CaCl2(2)硫碳(3)B(4)BD

解析(1)由X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不难推

专题2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方向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了解判断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三个判据,构建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思维方法模型。2.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根据三个判据的发展过程,理解科学知识的曲折发展历程,增强对化学反应自发性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 1.自发过程 (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不用借助外力就可以自发进行的过程。 (2)特点 ①能量角度: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者释放热量)。 ②混乱度角度: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自发转变为无序的倾向。 2.自发反应 (1)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化学反应。 (2)自发反应的特征 ①具有方向性,即反应的某个方向在一定条件下是自发的,则其逆反应在该条件下肯定不自发。 ②体系趋向于从高能量状态转变为低能量状态。 ③体系趋向于从有序体系转变为无序体系。 1.下列不属于自发进行的变化是() A.红墨水加到清水中使整杯水变红

B.冰在室温下融化成水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D.铁器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答案 C 解析红墨水滴入清水中能使整杯水变红、冰在室温下融化为水、铁器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等过程都是自发进行的,A、B、D属于自发进行的变化,而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必须通电电解才可以进行,不属于自发过程,C项不属于自发进行的变化。 2.知道了某过程有自发性之后,则() A.可判断出过程的方向 B.可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 C.可预测过程发生完成的快慢 D.可判断过程的热效应 答案 A 解析判断某反应是否自发,只是判断反应的方向,与是否会发生、反应的快慢、反应的热效应无关。 自发过程的判断 (1)根据条件判断:不是看是否需要条件,而是看是否需要持续施加外力(如加热等)。 (2)根据其逆向过程是否自发判断:若逆向过程自发,则正向过程一定不自发;若逆向过程不自发,则正向过程一定自发。 二、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断依据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1)放热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因此多数放热反应是自发进行的。 (2) 有不少吸热的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3)ΔH<0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但自发反应不一定ΔH<0。 焓变是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 ①熵是衡量一个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符号:S。 ②影响熵值的因素: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无规则排列的程度越大,体系的混乱度越大,熵越大。

第1单元 第2课 同步课时训练

(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寒暄.(xuān)悚.然(sǒng) 负疚.(jiù) 窈.陷(yāo) B.踌.蹰(chóu) 新正.(zhēng) 倔强.(jiàng) 炮烙.(lào) C.草窠.(kē) 歆.享(xīn) 荸荠.(qí) 陈抟.(tuán) D.踝.骨(luǒ) 谬.种(miù) 朱拓.(tà) 间.或(jiàn) 解析:A项,“窈”应读yǎo;B项,“烙”应读luò;D项,“踝”应读huái。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形骸鄙薄安份守己间或一轮 B.蹙缩蹒跚食不裹腹吞吞吐吐 C.简练雪褥歪门斜道连绵不断 D.聘礼懒散少不更事瘦削不堪 解析:A项,份—分;B项,裹—果;C项,斜—邪。 答案:D 3.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的一组是()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

比她更长的一支竹竿。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③一个十多岁的能打柴的小叔子。 ④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①③两句是常式句,②④两句是变式句,后者在表达力度方面更有力度。第②句,将原来属于“破碗”的定语“空的”,置于“破碗”之后,单独成句,更能突出当时祥林嫂生活的艰难;②句中将“下端开了裂”放在后面,也有同样的效果。④句更能突出“小叔子”年龄小,但已能干活。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是谁先动手打人的?”警察问道。“是他!”一位旁观者 简洁 ..地说。 B.哪知天有不测风云 ......,铆足干劲的开发商还没等施展开拳脚,危机就来了。 C.在手足口病非常时期,小孩子整日躲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 真是走投无路 ....。 D.偌大的一个广场,人山人海,竟没有一个我熟悉的人,想要 找人聊天都百无聊赖 ....,连搭讪的人都没有。 解析:A项,“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

18-19 专题2 第1单元 第3课时 溴、碘的提取

第3课时溴、碘的提取学习目标:1.了解溴、碘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2.了解溴、碘的提取和反应原理。(重难点)3.掌握Cl-、Br-、I-的检验方法。(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溴、碘的制备与性质 (1)Br2、I2的制备 ①制取溴单质: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 mL KBr溶液,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分层,上层为无色溶液,下层为橙红色液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KBr===2KCl+Br2。 ②制取碘单质: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 mL KI溶液,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分层,上层为无色溶液,下层为紫红色液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KI===2KCl+I2。 (2)Br2、I2的物理性质 ①溴单质具有氧化性,能将碘化钾溶液中的碘置换出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r2+2KI===2KBr+I2。 ②在水溶液中,溴离子能与银离子反应,生成难溶于水和稀硝酸的浅黄色溴化银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Br+AgNO3===AgBr↓+NaNO3,实验室常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来检验Br-。 ③在水溶液中,碘离子能与银离子反应,生成难溶于水和稀硝酸的黄色碘化银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I+AgNO3===AgI↓+NaNO3,实验室常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来检验I-。 ④I2遇淀粉变蓝色,该性质可用于检验I2。 (4)溴、碘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①溴可用于生产多种药剂,如熏蒸剂、杀虫剂、抗爆剂等。溴化银是一种重

要的感光材料,是胶卷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②碘是一种重要的药用元素,含碘食品的生产也需要碘元素,碘化银可用于人工降雨。 2.溴、碘的提取 (1)海水提溴 提取粗食盐后的母液――→Cl 2Br 2的水溶液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冷凝粗溴 ――→精制溴单质。 (2)从海产品中提取碘的流程 说明:海带中所含的碘在浸泡时可以I -的形式进入溶液。 [基础自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海水提溴的过程中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2)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加碘食盐中的KIO 3。( ) (3)用CCl 4萃取碘水中的碘,先振荡,后静置,液体分层,下层呈无色。 (4)反应Br 2+2KI===I 2+2KBr 说明还原性Br 2大于I 2。( ) (5)海带用水浸泡可以使I 2直接溶于水。( ) (6)检验Cl -、Br -、I -可以加入HNO 3和AgNO 3溶液。( ) 【答案】 (1)× (2)× (3)× (4)× (5)× (6)√ 2.某学生往一支试管里按一定次序分别加入下列几种物质:A.KI 溶液,B.淀粉溶液,C.NaOH 溶液,D.氯水。发现溶液颜色按下面次序变化: 【导学号:90512056】 ①无色→②棕黄色→③蓝色→④无色。 依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以上药品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①→②的离子反应方程式,若为氧化还原反应,请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I 2与NaOH 反应类似Cl 2与NaOH 反应,写出③→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3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第2课时)不同类型的晶

不同类型的晶体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导学号:39700023】A.C(金刚石)和CO2B.NaBr和HBr C.CH4和H2O D.Cl2和KCl 【解析】各物质中的化学键和所属晶体类型如下: 【答案】C 2.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解析】A选项,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大小与分子的稳定性没有关系;C选项中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不发生断裂;D选项中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 【答案】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晶体中的相邻原子都以共价键相结合 B.金属晶体的熔点都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 C.干冰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D. 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 【解析】金属晶体的熔点不一定比分子晶体的高,如Hg常温下为液态,B错;干冰为分子晶体,升华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内共价键不变,C错;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D错。

【答案】A 4.一种新型材料B4C3,它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关于B4C3的推断正确的是( ) A.B4C3是一种分子晶体 B.B4C3是一种离子晶体 C.B4C3是一种原子晶体 D.B4C3分子是由4个硼原子和3个碳原子构成的 【解析】B4C3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说明它的硬度大、熔沸点高,所以它是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答案】C 5.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Cl2、Br2、I2B.CO2、SiO2、KCl C.O2、I2、Hg D.SiC、NaCl、SO2 【解析】Cl2、Br2、I2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且组成和结构相似,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晶体的熔点逐渐升高,A项正确。CO2、KCl、SiO2的晶体分别属于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B项错误。常温、常压下,O2为气态,I2为固态,Hg为液态,C项错误。SiC、NaCl、SO2的晶体分别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它们的熔点逐渐降低,D项错误。 【答案】A 6.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导学号:39700024】A.SiO2CsCl I2Br2 B.SiO2CsCl Br2I2 C.CsCl SiO2I2Br2 D.Br2I2CsCl SiO2 【解析】先区分各选项中各物质的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的熔点>离子晶体的熔点>分子晶体的熔点。其中I2的熔点高于Br2的熔点。 【答案】A 7.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A.食盐和蔗糖熔化B.钠和硫熔化 C.碘和干冰升华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熔化 【答案】C 8.有下列几种晶体:A.水晶,B.冰醋酸,C.白磷,D.金刚石,E.晶体氩,F.干冰。 (1)属于分子晶体的是________,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________。

高中化学 专题2 第1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第1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教案 苏教版选修3

第1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能说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与宏观物体运动特点的差异,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2.理解“电子云”的概念,会用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模型来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培养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及电子云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1)电子的质量很小,带负电荷。 (2)相对于原子和电子的体积而言,电子运动的空间很大。 (3)电子运动的速度很快,接近光速。 2.电子云图:用小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的大小所得到的图形。3.电子云轮廓图:是指量子力学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的主要区域。一般是将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制作电子云的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如氢原子核外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的绘制: (1)电子云中的小黑点并不代表一个电子而是代表电子在该处出现过一次。小黑点的疏密程度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大小。小黑点稀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在该处出现的概率小;小黑点密集的地方,表示电子在该处出现的概率大。 (2)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概率越大,小黑点越密集。 例1下列关于氢原子电子云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的多少,黑点密度大,电子数目多

B.黑点密度大,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多 C.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 D.电子云图是对运动无规律性的描述 答案 B 解析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大小,不表示电子数目的多少,黑点密度大,电子出现的频率高,故A错误,B正确;小黑点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不代表电子的运动轨迹,故C错误;电子云图反映电子在核外无规则运动时在某点出现的概率,是对运动的描述,故D错误。 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对于多电子原子来说,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电子层 (1)电子层:如图所示,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里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里运动。这也说明多电子的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不同的电子在核外不同的区域内运动,这种不同的区域称为电子层(n)。 (2)电子层的表示方法: 电子层(n) 1 2 3 4 5 6 7 …… 符号K L M N O P Q …… 离核远近由近到远 能量高低由低到高 2.原子轨道 (1)类型及形状 ①类型:即同一电子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的轨道其形状不相同。 ②形状: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

高中化学 专题1 第1单元 第2课时 反应热的测量和计算作业 苏教版选修4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反应热的测量和计算 一、选择题 1.量热计能够用于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实验中,该仪器直接测得的数据是()A.体系质量的变化B.体系能量的变化 C.体系温度的变化D.体系电流的变化 2.相同条件下,均为50 mL 0.50 mol/L的溶液被分成3组反应:①盐酸与NaOH溶液; ②盐酸与KOH溶液;③硝酸与K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相同B.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不等 C.测得的反应放出的热量不等D.测得的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 3.相同条件下,向l L 0.5 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①稀醋酸;②浓H2SO4; ③稀HNO3;恰好完全反应时的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1、Q2、Q3,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Q l > Q2 > Q3 B.Q2 > Q3 >Q1 C.Q3 > Q2 > Q1D.Q1 > Q3 > Q2 4.“中和热”是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强酸强碱反应,可用如下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热:H+(aq) + OH-(aq) = H2O(1) △H = -57.3 kJ/mo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稀溶液中,所有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都叫中和热 B.在稀溶液中1 mol酸和1 mol碱反应放出的热量不一定相等 C.含1 mol Ba(OH)2的稀溶液和1 mol稀硫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即为中和热D.将浓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刚好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为57.3 kJ

5.有些反应的反应热难以直接由实验测得,运用盖斯定律则可以间接计算求出。 已知:①Zn(s) + 1/2O2(g) = ZnO(s) ΔH = -348.3 kJ/mol;②2Ag(s) + 1/2O2(g) = Ag2O(s) ΔH= -31.0 kJ/mol;则Zn(s) + Ag2O(s) = ZnO(s) + 2Ag(s) 的ΔH等于() A.-317.3 kJ/mol B.-379.3 kJ/mol C.-332.8 kJ/mol D.+317.3 kJ/mol 6.分析下面四个热化学方程式,则选项中关系正确的是()①H2(g) + 1/2O2(g) = H2O(g) H = a kJ/mol;②2H2(g) + O2(g) = 2H2O(g) H = b kJ/mol ③H2(g) + 1/2O2(g) = H2O(l) H = c kJ/mol;④2H2(g) + O2(g) = 2H2O(l) H = d kJ/mol A.a <c <0 B.b >d >0 C.2a =b <0 D.2c =d >0 7.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 + 2HCl(aq) = SnCl2(aq) + H2(g) △H1 ②Sn(s、灰) + 2HCl(aq) = SnCl2(aq) + H2(g) △H2 ③Sn(s、灰) Sn(s、白) △H3 = +2.1 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H1 >△H2 C.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D.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 ℃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二、非选择题

18 19 专题1 第1单元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1.2.3学习目标:周期元素为例,说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能够以第()3.重点体会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知探自习主新预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序数.(1) 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2)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二、元素周期律1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 化合价变化规律.[1→+每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最高正价:7(25)410] 。+→-第,负价:-周期为+→(OF)微点拨:,最低负化合、除外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8。最高正化合价=+价=最外层电子数-最低负化合价,3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金属性强弱比较①按表中实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Na>Mg>Al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Al(OH) 。32 Na>Mg>Al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元素Si P S Cl 解 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ClO>HSO>HPO>HSiO 。3442342 Cl>S>P>Si。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③硅、磷、H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与2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4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基础自测1()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判断正误(1)18个电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个电子递增至() 子的周期性变化。(2)() 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3)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4)()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1)(2)(3)(4)××××【答案】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D8(OF)除外.同种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

专题1高中化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 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 g 解析:选A。本题是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基本概念的考查,以及对“摩尔质量”单位及其有关计算的考查,是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A项考查“同素异形体”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之间的互称,N4和N2都是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故A正确;B 项中N4和N2很显然组成分子的原子的个数不同,故不可能是“同分子式”;C项中相同质量的N4和N2中所含原子个数比应是:总质量除以氮原子的摩尔质量之比,因总质量相同、摩尔质量相同,故应是1∶1;D项中摩尔质量的单位应是g·mol-1;故选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C.白磷和红磷是同分异构体 D.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同分异构体概念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同分异构体必然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和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但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却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如N2和CO,A、B不正确;白磷和红磷是磷元素的两种不同单质,是同素异形体,C不正确。 3.最近医学界通过放射性14C标记C60,发现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则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与16O含有的中子数相同 C.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D.与14N互为同位素 解析:选B。某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同位素的对象是原子,而同素异形体的对象是单质。 4.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1H2、2H2与3H2 B.冰与干冰 C.乙烯与乙炔 D. 解析:选D。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D符合要求。 5.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A.白磷和红磷B.16O与18O C.O2与O3D.H2O与D2O

专题1 第1课时

第1课时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目标导读] 1.通过回顾“探究酵母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2.结合教材P3“图1-3”,理解并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过程。3.结合教材P4“图1-4b及操作提示”,学会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重难点击] 1.掌握发酵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习制作果酒、果醋的实际操作技能。 3.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依此为分类依据,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1)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 反应式为:C6H12O6+6O2―→6CO2+6H2O (2)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 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 3.氧气会抑制生物的无氧呼吸,下图是酵母菌释放二氧化碳量与氧气浓度的关系,请在其中画出无氧呼吸强度变化曲线。 答案 4.酒精的检测:酒精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和重铬酸钾反应呈现灰绿色。 课堂导入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有趣的传说,近几年国内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果醋。 果酒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对于抑制脂肪堆积、保护心脏、调节女性情绪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众多品种的果酒中,葡萄酒醇厚、浓郁,耐人寻味,这节课我们就以葡萄酒为例探讨果酒的制作方法。 探究点一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发酵技术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果酒制作中需要用到酵母菌,酿造果醋需要用到醋酸菌。 1.果酒制作的原理和流程 (1)酵母菌 繁殖方式: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 (2)制作原理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 (3) 果酒的制作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

高中化学 专题2 第1单元 第1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作业苏教版选修4

专题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一、选择题 1.在2 L容器中发生3A+B===2C的反应,最初加入的A、B都是4 mol,A的反应速率为0.12 mol/(L·s),10 s后容器内的B的物质的量为( ) A.1.6 mol B.2.8 mol C.3.2 mol D.3.6 mol 2.已知反应4CO+2NO2N2+4CO2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CO)=1. 5 mol·L-1·min-1 B.v(NO2)=0.7 mol·L-1·min-1 C.v (N2)=0.4 mol·L-1·min-1 D.v(CO2)=1.1 mol·L-1·min-1 3.把0.6 mol X气体和0.4 mol Y气体混合于2 L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 3X(g)+Y(g)n Z (g)+2W(g),5 min末已生成0.2 mol W,若测知以Z浓度变化来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01 mol/(L·min),则上述反应中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n的值是( ) A.1 B.2 C.3 D.4 4.已知反应4NH 3+5O2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H2O)、v(NO)[mol/(L·min)]来表示,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4 5 v(NH3)=v(O2) B. 5 6 v(O2)=v(H2O) C.2 3 v(NH3)=v(H2O) D. 4 5 v(O2)=v(NO) 5.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 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对 该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D6A+2C B.反应进行到1 s时,v(A)=v(D) C.反应进行到 6 s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 mol/(L·s) D.反应进行到6 s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相等 6.某温度下按如图安装好实验装置,在锥形瓶内盛6.5 g锌粒 (颗粒大小基本相同),通过分液漏斗加入40 mL 2.5 mol/L的硫酸, 将产生的H2收集在一个注射器中,用时10 s时恰好收集到气体的 体积为50 mL(若折合成0℃、101 kPa条件下的H2体积为44.8 mL), 在该温度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锌粒表示10 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0.013 g/s B.忽略锥形瓶溶液体积的变化,用H+来表示10 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0.01 mol/(L·s) C.忽略锥形瓶内溶液体积的变化,用Zn2+来表示10 s内反应的速率为0.01 mol/(L·s)

专题4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第1课时醛的性质和应用 [明确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对乙醛的学习,明确醛类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学会根据醛基的性质来检验醛类的存在。 3.知道甲醛、乙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醛的结构 1.醛是由烃基和□01醛基(—CHO)相连构成的化合物。 2.醛类的官能团为醛基。醛基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03—CHO。 3.一元醛通式:R—CHO,—R代表烃基。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 n H2n O。 4.乙醛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04C2H4O。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06CH3CHO。 5.醛基中包含羰基,羰基中的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双键连接起来,羰基 以及与羰基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07同一平面上。如分子中四个原子在□08同一平面上。

二、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而有□01刺激性气味的□02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03大。 2.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化学性质主要由醛基(—CHO)来决定。如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都发生在醛基上。 (1)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醛基中的C===O 键可与H 2、HX 、HCN 等加成,但不与Br 2加成,如CH 3CHO 与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04CH 3CHO +H 2――→Ni 加热、加压 CH 3CH 2OH 。 (2)氧化反应: ①易燃烧:2CH 3CHO +5O 2――→点燃 4CO 2+4H 2O 。 ②催化氧化:2CH 3CHO +O 2――→催化剂△ □ 052CH 3COOH 。 ③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06 CH 3CHO +2Ag(NH 3)2OH ――→水浴加热 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CH 3CHO +2Cu(OH)2+NaOH ――→水浴加热CH 3COONa +Cu 2O ↓+3H 2O 。 ④乙醛□ 07能(填“能”或“不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 3.甲醛的特性 (1)甲醛是无色而有□ 08刺激性气味的□09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10大,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福尔马林。 (2)甲醛是醛类中不含烃基的醛,其结构相当于含有两个醛基 ,故1 mol HCHO 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 114

第1单元 第2课 第1课时职业理想的作用

第1单元第2课第1课时 职业理想的作用 课前导入 (10分钟) 写一写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职业理想并相互交流。 1.相互交流并说出自己建立职业理想的依据是什么? 2.结合每个人的特点讨论分析谁的职业理想实现的可能性更大? 导入新课(25分钟) 议一议大家刚才在考虑自己的职业理想时是如何理解职业理想的含义的? 学生积极发言。 老师总结: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 上述大家的职业理想绝大部分都是非常具体并且又符合每个人的特点是可以实现的。试一试通过大家的职业理想总结归纳职业理想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积极发言。

老师总结: 职业理想的特点是: 1.社会性。通过自己的职业履行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每个职业都有其特有的社会责任。说一说分析下列职业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是什么?(抢答) 教师、医生、售货员、司机、建筑工人、环卫工人、警察、公务员、农业、运输业、会计、理财策划师、家政服务员等等。 2.时代性。社会的分工、职业的变化是影响一个人职业理想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人们的职业追求目标也会不同,因为职业理想,它总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及其所形成的职业地位、职业声望在一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想一想计算机的诞生,从而演绎出与计算机相关的哪些职业? 学生积极发言。 老师总结: 随着计算机的产生,产生了计算机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计算机打字员、计算机维护,电子商务、计算机游戏开发等等职业。 2004年8月份国家向社会发布了第一批9个新职业以后,近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向社会发布了第二批10个新职业。这批新职业是会展策划师、商务策划师、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景观设计师、模具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建筑模型设计师、客户服务管理师、宠物健康护理员、动画绘制员。这些新职业基本上都集中在现代服务业,主要是管理、策划创意、设计和制作。其特点是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而且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属于高技能人才中知识技能型人才。 3.发展性。一个人的职业理想的内容会因时因地因事的不同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强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职业理想会由朦胧变得清晰,由幻想变得理智,由波动变得稳定。因此,职业理想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孩提时代,想当一名警察,长大后却成了一名教师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 4.个体差异性。职业是多样性的,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他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都很大的关系。政治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水准以及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理想方向。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理想追求的层次,个人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及性别特征、身体状况等生理特征也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大家刚才交流的各自不相同的职业理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课堂过渡 说一说分析P17—P18的故事,说说职业理想对个人的人生发展起什么作用?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 学生积极回答。 老师总结: 职业理想是我们人生发展的指路明灯、方向标、努力目标、动力来源、一种信仰、一种支柱、力量的源泉等等。 教材上把职业理想对人生的发展作用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是提供有充足的动力——不怕困难,积极进取。 二是提供有持久的动力——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议一议分析下列故事和名言谈谈对你的启发?从中感悟职业理想的力量。 1.我看过一则国外的故事,一个老师在课上问起同学们的理想是什么?有的同学很爽快的说出了自己的理想,有的说想当政府要员,有的想当医生……,也有一些同学并不确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很多年以后的一天,已经成为老人的这位教师在收拾屋子时,发现了二战

18 19专题1第1单元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2.能够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重点)3.体会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1. 原子序数 (1) 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2) 数量关系:原子序数二核电荷数三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 2.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 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 二、元素周期律 1.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 化合价变化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每周期:最高正价:土J- 土 7(第2周期为+ 5),负价:二4一二J-0]0 微点拨: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二最外层电子数(0、F除外),最低负化合价二最外层电子数-8, 最高正化合价|+ 最低负化合价8o 3.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 金属性强弱比较 ①按表中实验操作要求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

由上述实验可知: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是 Na>Mg>AI。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NaOH>Mg(OH) ?>AI(OH) 3。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Mg>AI。 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2) 非金属性强弱比较填写下表空格:

分析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硅、磷、硫、氯单质与氢气化合时条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CI>S>P>Si 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HCIO4>H2SO4>H3PO4>H2SiO3。 ③硅、磷、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I>S>P>Si。 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与旦2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4. 元素周期律 ⑴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基础自测]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X”)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1个电子递增至8个电 子的周期性变化。() (2)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 (3)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 (4)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答案】(1)X ⑵X (3)X⑷X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B.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 D. 同种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0、F除外)

第一单元 第二课 第2课时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是本原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是否能相互作用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故A表述正确。B表述本身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物质与意识何者更为重要的问题,也没有涉及到能否相互作用的问题,故排除C、D。正确答案选A。 2.从远古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的对象,诗人屈原提出172个“天问”。下列关于“天问”的回答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③天地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④“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③显然不具有唯物主义倾向。④不涉及世界本原的问题,因而既不属于唯物主义,也不属于唯心主义。①②正确切题,故选A。 3.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这种观点() 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但把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具有一定局限性 B.否定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蕴含辩证法的思想 C.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是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哲学基本派别 答案 A 解析张载认为世界是由“气”组成的,这一观点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必修部分 专题1 第1单元 课时1

●考纲研读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的含义。 2.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3.掌握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的方法,理解常见的不同类型物质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关系。 4.知道胶体是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与溶液的简单鉴别方法和胶体的重要应用(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等性质不作要求)。 5.了解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不作要求)。 6.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考情透析 预计高考有下列趋势: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关系仍将是考查重点;分散系的知识会继续依托科技、生活、生产的新信息进行综合考查。试题的形式仍会是选择题。 质量分数的考查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不过一般不会单独考查,而是与物质的量浓度结合在一起进行命题。 分类方法有多种,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物质进行不同的分类。对物质进行科学的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和手段,是记忆的基础之一,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常用计量是中学化学最基础的知识,每年必考,既可以单独成题,也可以融合在其他知识点中进行综合考查,灵活性极强。 从考查内容上看,重点主要集中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应用;通过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一些量的换算;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溶液的稀释问题等。溶液的配制考查有所减少。 从考查形式上看,往往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题目简单,但迷惑性强,需要认真理解这一部分的基本概念。 课时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分散系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或)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按性质可分为和。 3.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态和态,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五位的元素依次是(由多到少的顺序)。 二、物质的分类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Na2CO3按阴离子分类属于盐,按阳离子分类属于盐。 1.分散系 (1)概念:化学上指

2021-2022年高中化学 专题2 第1单元 第1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限时训练 苏教版选修

2021年高中化学专题2 第1单元第1课时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 法限时训练苏教版选修4 考查点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应用 1.在化学反应A(g)+3B(g)2C(g)+D(g)中,各物质的平均反应速率间的关系式正确的是( ) A.v(A)=v(B) B.v(A)=2v(C) C.3v(B)=v(C) D.v(B)=3v(D) 【答案】D 【解析】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推断。 2.某温度时,浓度都是1 mol·L-1的两种气体X2和Y2,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生成气体Z,充分反应后X2的浓度为0.4 mol·L-1,Y2的浓度为0.8 mol·L-1,生成的Z的浓度为0.4 mol·L-1,则该反应是(Z用X、Y表示)( ) A.X2+2Y22XY2B.2X2+Y22X2Y C.X2+3Y22XY3D.3X2+Y22X3Y 【答案】D 【解析】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之比。 3.某温度时,在2 L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n(mol)随时间t(min)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2 min末Z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Y+3X2Z (2)0.05 mol·L-1·min-1

【解析】由图示先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X、Y随时间变化物质的量减少,说明为反应物,Z随时间变化物质的量增多为生成物,再根据反应速率和各物质的计量数关系确定方程式。另外从图中可知,经过一段时间各物质的量都不为零,所以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这一点非常重要。 考查点二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计算 4.反应4A(s)+3B(g)2C(g)+D(g),经2 min B的浓度减少0.6 mol·L-1。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是( ) 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8 mol·L-1·s-1 B.分别用B、C、D表示反应的速率,其比值是3∶2∶1 C.在2 min末时的反应速率,用反应物B来表示是0.3 mol·L-1·min-1 D.在这2 min内用B和C表示的反应速率的值都是相同的 【答案】B 【解析】反应物A是固体,浓度为常数,通常不用其表示反应的速率,A不正确;v(B)=0.6 mol·L-1/2 min=0.3 mol·L-1·min-1,是2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而不是 2 min 末时的反应速率,C错;反应中B和C的计量数不同,表示的反应速率的值不同,D不对。只有B选项正确。 5.将5.6 g铁粉投入足量的100 mL 2 mol·L-1稀硫酸中,2 min时铁刚好完全溶解。下列有关这个反应的速率表示正确的是( ) A.铁的反应速率为0.5 mol·L-1·min-1 B.硫酸的反应速率为0.5 mol·L-1·min-1 C.硫酸亚铁的反应速率为0.25 mol·L-1·m in-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