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谈中国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谈中国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谈中国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

民歌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同京剧,杂技,民间舞蹈。。。。。一样,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的体现,是人们在生活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优美旋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可是随醉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多的追求新奇,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渐渐淡忘了传统文化,民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民歌被披上所谓的“美丽的外衣在“人们渐渐忽视了民歌传统的美。所以,保护民歌,如何保护民歌,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补救措施,用教育的手段让人们发现民歌的美,了解民歌蕴含的丰富的内涵,使民歌发扬广大。

关键字: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至于目前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谣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烟海,各地区因生活方式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民歌也不尽相同。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汉族的除厂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之外,还有“信天游”、“爬山歌”、“赶五句”以及“四季歌”、“五更调”、“十二月”。“十枝花”、“盘歌”等备具特色的多种样式。至于像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笔管歌”,瑶族的“香哩歌”等。

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

劳动歌包括各种号子、夯歌、田歌、矿工歌、伐木歌、搬运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欧谣。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它不是有闲阶级的士大夫或骚人墨客,坐在屋里的无病呻吟,它是一切体力劳动者的血汗搅着泪汗的结晶和升华,它是凝集了生活中的劳动节奏而创造出来的,因而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时政歌是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某些政治事变、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局势的认识和态度,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政治理想和为此理想而斗争的精神。

仪式歌是伴随着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而唱的歌。它产生于人们对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认识而对语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时候,即幻想用语言去打动神灵,用以祈福、免灾。

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青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它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情操。有的情歌也表现了对封建札教的蔑视和反抗。

儿歌是以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井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儿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和绕口令。

生活歌的范围相当广泛。我们所说的生活歌只取它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反映人民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歌。

民歌,曾经和人们息息相关,但是现在却离我们越来越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田园牧歌的生活,而且随着交通的便利,人们的地域性特征被逐渐淡化,民歌就失去了发展的沃土,而且现代青年人更多追求潮流,认为民族文化已被时代所淘汰,认为民歌不够高雅,市场经济的冲击,快餐文化的冲击已经打击的人们找不到一种心理的宁静,越来越多的东西被穿上漂亮的外衣,民歌已失去了它的淳朴的内涵,失去了它的意义。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老百姓创造民俗文化的生存愈来愈脆弱。

民歌逐渐走向了没落,被人们所遗忘。怎样保护民歌,并使它发扬光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国家,民间组织,个人都应该积极投入民歌保护与传承中,挽救中国民歌,挽救中国文化。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在各地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设立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就位于第一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用国家的威慑力来保护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知道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知道民歌的多种形式,让文化遗产地得以一代代的流传下去。

一些热爱民歌的人士进一步寻访民间歌师,深入民歌发源地或流行地区,收录,搜集民族民间歌曲,给后人留下民族文化财富和研究创作的素材。民间组织开展各种民族歌咏活动,歌会,庙会,集市等,人们聚集在一起,交流民歌。民间艺术大师欣然接受弟子,亲力传授弟子自己所会,鼓励他们将民歌传承,发扬。将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和旅游结合,让人们轻松了解民歌的特点,风格,种类等,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更加了解中国民歌。《民歌中国》利用媒体的力量宣传中国民歌。

我认为,国家虽设立了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国家对民歌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国家应投入更多经费,加大宣传力度,设立明确的条例,加大力度保护文化遗产,建立一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事业有责任心的工作班子。设立专门搜索民歌的机构,有专业人士搜索民歌,整理民歌,编订成册,将歌曲收录起来,出版发表,让后代学习正宗的民歌,传统的民歌。热爱民歌的人士及民间大师深入民间寻找民歌的灵魂,应该从小学开始,叫孩子们学习民歌,认识民歌,培养孩子们对民歌的感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民歌发源地和民歌盛行的地区利用其优势多进行文化交流,各地区多进行交流,互相学习,让民歌被更多人所认知,使民歌更精彩。民歌歌手应多出专辑,还可以去不同地区去演出,促进民歌之间的交流。

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而努力,我们应该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共同努力把祖国文化发扬光大,把民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董晓萍全球化与民俗保护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2月

2. 吴岫明中国民歌赏析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0年06月

3. 胡小满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保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9期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歌有大概的了解。 2、初步掌握民歌的三种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体会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略) (二)欣赏与简要说明: 1、引入:课前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民歌。让同学们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引出课题《中国民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有关于我们国家的民歌的知识。(出示课件) 2、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民歌?民歌即民间歌曲。 民歌的产生:民歌源于人们的生活,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 3、中国民歌的三种体裁及特点: 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1)、劳动号子: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号子。 在内容上,包括劳动、爱情、诙谐、说古论今的,歌词大多即兴而成。 在种类上,有搬运号子(如“装卸号子”)、船工号子(如“川江号子”)、农事号子(如“舂米号子”)等。 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播放音乐,同时出示《船夫号子》的曲谱片段。学生思考讨论) 介绍《船夫号子》:《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嘉陵江上船工所唱的劳动号子。它包括了:“平水号子”、“浅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特点: 1)、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音调、情绪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的。每种号子的节奏、音调和情绪都随劳动的节奏变化而变化。 2)、劳动号子中经常使用衬词。(如:哎嗨哟……) 3)、劳动号子一般都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山歌: 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山歌的种类: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山歌,其特点比较高亢、粗矿。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山歌,其特点是抒情性较强。

音乐鉴赏中国民歌

第二周中国民歌 教学课题:中国民歌欣赏 年级:大学一年级 课时:2课时 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 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民歌的分类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的民歌 教学内容 1什么是民歌 民歌就是民间所流传的歌曲的简称。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民间歌曲源远流长,世世代代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劳动。《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我国最早的民歌选集。民间歌曲浸透了劳动人民心血,是发自人民群众肺腑的声音。 2民歌的创作特点 民歌是在广泛的群众性即兴编创中产生,并通过口头传唱来代代延续的。民歌的创作,具有集体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民歌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出来的,它并没有具体的作者。民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唱,同时经历着一个被选择、被加工的过程,所以,每一首能够流传下来的民歌,都凝聚着人民的心血和智慧。 3民歌的特点与风格 民歌在结构上一般都比较短小,艺术形象集中,单纯。表现内容的方法比较直接,朴实。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我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民歌宝藏,由于民歌受各地区各民族的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和语言音调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各地的民歌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地方味很浓。比如说,平原地区的民

歌大多是婉转流畅,就好象中国南方地区的吴侬软语,小桥流水一样,而北方的人一般都比较豪爽粗圹,西北地区的民歌也都往往比较高亢,没有南部民歌优雅细致。而草原地区的民歌则是音调悠长,气息宽广,有种蓝天白云的感觉。 4民歌的分类 由于民歌是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它所表达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表达爱情的,有反映社会矛盾的,还有歌唱风光等等很多,几乎囊括了生活中各个方面。由于内容表现的不同需要,民歌的体裁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种不同场合,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编唱条件和思想内容的表现要求,使各类民歌具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和音乐特征,形成了不同的体裁形式。大体上可分有三大类:1号子2山歌3小调 号子 1号子的起源 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民间歌曲。《淮南子》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是以前的人民一边集体搬运巨木,一边呼喊号子的逼真描写。而且,还说出了一个极朴素又极重要的道理:早在原始时代,凡“举重”,必唱“劝力之歌”。所谓“劝力之歌”就是后来的劳动号子。 2特点与分类 这种体裁是人们在参与需要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解劳动情绪而唱的一种民歌。所以,产生“号子”的必备条件首先是集体劳动,同时还必须是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劳动。诸如出海打鱼,森林伐木、抬木,江河摇橹、拉纤、放排,码头搬运,建筑工地打夯、打硪,上山撬石、打石以及挖石膏、制盐等劳动几乎都要有不同的劳动号子相伴。因此,号子类别划分的主要依据就是不同的工种和传唱环境。从历年已经采录到的音乐资料来看,

谈中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谈中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提要: 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人们日益忽视了它。为了使民族文化的瑰宝再次复兴,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且利用教育的手段唤起人们对民歌的热爱,乃至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民歌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提炼而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 中国民歌是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它有3个基本特征: (1)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 情,美化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2)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创作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进行的。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脱胎为新的 民歌;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 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3)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都各具风格和地方色彩。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歌曾经的广为流传是和它的特点分不开的,通过民歌,劳动人民可以抒发感情,记录生活。它沉淀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民歌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世界总是符合多数人意愿的,总是体现人民大众的需求的。民歌的没落说明了我们的人民大众已经脱离了用民歌来抒发感情的生活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批劳动人民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脱离了传统的种田放牧的生活方式。而且随着交通的便利,人们的地域性特征被逐渐淡化,民歌就失去了发展的沃土。还有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至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而青年人在还没有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强烈感情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各种文化,致使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这些现象都说明以前的适于民歌生存发展的条件已经没有了。所以民歌逐渐走向了没落,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那么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民歌,使这些艺术瑰宝能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呢?我觉得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其实民歌的命运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命运是相同的,我们的国粹京剧,我们的儒家思想,我们的文言文,我们的地方戏曲不都一样在没落吗?民歌的没落就是传统文化的没落。而传统文化没落的解决方法,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在教育。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一旦青年人对我们的民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就能热爱这个民族的文化,从而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而我们的民族文化又使我们更加团结,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所以教育改革是我们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根本途径,同样也是中国民歌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根本途径。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 成因 论文导读: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差异,地域特色,成因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发表论文。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平原地区的民

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1]。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川江号子,便成为劳动号子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保持了号子的基本特点,即一领众和。领唱者即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者通过多样化的领唱,来指挥和协调船夫们的动作。不仅透出浓郁的川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乐观、开朗、顽强、坚毅的性格,及与大自然抗争的豪迈气概。第二,黄土高原的“信天游”。黄土高原的民歌,作为“黄土地的歌”,有“信天游”、“山曲”、“顺天游”、“爬山调”、“花儿”等,节奏大多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如;《蓝花花》这首歌中唱到“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采”,这种极富地方风情的语言与浓郁的陕北音调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了这首民歌的独特的声韵、节奏和语调的美。第三,青藏高原民歌。青藏高原绵延千里,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的山歌辽阔舒展,音域宽广,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气息悠长。歌曲《青藏高原》虽然是一首新创作的歌曲,但它却具有浓郁的藏族民歌特点,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青藏高原民歌的风格。这首歌曲旋律深情优美,跌宕起伏,宽广豪放,犹如奔腾的雅鲁藏布江,牵动着人们情感的波澜。歌曲一开始用很强的力度喊

中国民歌现代化趋势的分析

中国民歌现代化趋势的分析 摘要: 民歌作为一个最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所有艺术中最高的。但是如何在更注重艺术审美的时代把握好民歌的现代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人更注重民歌审美的方面,所以在对于人们审美方面的探究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 民歌现代化审美转型 正文: 很多时候,音乐界和文化界学人对民歌的现代发展深感忧虑,认为与现代化高的结合使民歌面临生存危机,担心民歌的现代唱法会导致改变其文化基因,会失去其鲜明的民族性、人民性以及特有的韵味,并因此反对民歌的现代化,反对民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但是在东西方社会都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只要掌握好,传统民歌面临的就不是什么危机,而是一个转型的契机。民歌在新环境下将来发展我不敢妄加论断,但它肯定将不同于传统的民歌。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传统民歌的渐趋消亡,但不等于民歌的渐趋消亡;就像古典诗歌的消亡并不等于诗歌的消亡,相反,正是因为古典诗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才有了今日繁荣的白话小说和自由诗。 与此相联系的是传统的民歌节,它在形式和功能上相对单纯,意

识形态色彩相对较淡。和现代民歌节相比,传统民歌在功能上则更多是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和娱乐,没有太多的功利色彩,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不是很密切。 但是传统形式的民歌当然是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的范本,但是它已经不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所处的审美关系都已发生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待民歌的态度也不同于以前。随着技术的高度发达,各种文艺形式如戏剧、电影、广播、电视、录像、录音等得到大量的普及,这使人们的娱乐形式大大增加,演唱民歌随之大量减少。在这种语境下,民歌适应时代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民歌的外延有所扩大。 我们现在习惯于把按传统民歌的旋律填上新词的民歌称作“新民歌”(这颇类似于古代根据词牌名——某种旋律的代称填词)。新填词的民歌,其改变幅度各有不同,小的可能只是改变几个音或节奏,大的可以扩充结构,适当改变其旋律。新民歌有些仍然沿用原名,有的则根据新内容改变其名称,后者如《东方红》就是根据山西传统民歌《骑白马》改编而成,《雪山放金光》则是根据藏族传统民歌《弦子》改编而成等等。现代的民歌与人民当代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有些民歌甚至与党的“三个代表”、反恐怖斗争、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联系在一起。由于表现新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需要,旋律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显而易见,“新”只是相对而言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广泛流传之后,

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小调 即小令。与中调、长调对言。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简介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因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农村小调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特别是反映农村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者居多;城市小调则涉及城镇小手工业者、商人、市民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乞丐等的生活,以及娱乐嬉戏、自然风光、生活知识、民间故事等。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规整,表现

手法丰富多样。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特点 小调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为适应多段词的需要,其曲调则概括、凝炼地表达某种情绪(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城市小调多有丝弦乐器伴奏、引子和过门的运用,以及伴奏中乐器的加花装饰、托腔垫腔等,使小调音乐更为优美动人。 小调的歌词格式多样: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见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加上衬词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较之号子、山歌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

中国民歌赏析总结

中国民歌赏析总结 班级:12楼宇姓名:季梦寒学号:123030911 在大二课程选修时,我之所以选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原因有四,一是班级里大部分的人都选了这门课;二是觉得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应该会很轻松;三是我本人还是蛮喜欢音乐的;四是自己对于风格迥异的中国民歌的好奇。 在上第一节课时,吴勇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中国民歌的概念,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还特地说明了民歌的几个特征。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各具特色的民歌。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后来又说了中国民歌的分类,分为:号子、山歌(包括一般山歌、小调三大类,教授了我们《起蓬号子》,《对鸟》,《马灯调》三首浙江民歌。这三首民歌对应的地区分别是象山,温州和宁波。对于《起蓬号子》还特意播放了视频给我们看。还提及了《澧水船夫号子》,这一船工号子。然后还告诉我们中国音乐的音阶只有五个音——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西方七声音阶的12356。其中还说起了在后来的课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吴勇老师以《沧海一声笑》为例,教授了我们通过听音符发现中国音乐和西方国家音乐,日本音乐的区别,十分典型。在教授《沂蒙山小调》时,告诉我们《沂蒙山小调》并不是小调,而是山歌。在教授不同地区的民歌时,就说了在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近的地区的民歌,我们越是容易体会;而因为地理环境、方言等原因,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远的地区的民歌,越是难以学会。而我们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就像安徽的《凤阳花鼓》我们唱起来就朗朗上口,但是四川的《黄杨扁担》,甘肃的《下四川》就让人觉得诘屈聱牙。 至于对吴勇老师的感想和老师需要改善的地方,我觉得老师教授的还不错,每节课吴勇老师都是先示范,领唱,再让我们唱。每节课都在教同学们这一类民歌的音阶的唱法,不厌其烦地教了一遍又一遍,对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来说,吴勇老师十分称职,也很到位。但是这门课的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氛围都不是很活跃,老师本人也缺少感染力,让人感觉有些无趣和沉闷。对于这个问题,吴勇老师并没有拿出有效措施。 总而言之,我在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觉得中国民歌所表达的感情直白,热烈。能让人感受到民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中国民歌欣赏学习心得

中国民歌欣赏学习心得 大二开始选修课程了,琳琅满目的课程,但是我被民歌欣赏这门课程吸引住了。一是由于自己比较热衷于唱歌,而是从小以来对名族歌曲的莫名喜爱,所以毫不犹豫选择了这们课。非常幸运的是,在人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我选课成功了!所以我跟自己说,要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 为我们讲课的是张清华老师,是在音乐方面比较资深的,第一节课,他给我们放满一张音乐名人,看看我们对他们的了解有多少。我认真地看了看,认识的还真屈指可数,不由得有些羞愧,自己在音乐方面的积累过少。随之他给我们讲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遥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三大类。张老师让我们欣赏了其中比较典型的歌曲。其实号子这一类的歌曲大多来源于劳动中,是为了振奋人们的精神,打发无聊的劳动时间而产生的。演唱者大多都是靠吼叫表达一种干劲,鼓励人们坚持劳作,或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小调分为吟唱调、谣曲、时调三类。吟唱调如儿歌、摇篮曲、叫卖调等都属于此类。这是小调中实用性较强的一类,常在日常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中歌唱。谣曲其艺术形式比吟唱调成熟,篇幅不大,乐段结构完整,节拍比较规范。可分为诉苦歌、情歌、生活歌、嘻游歌等。时调是小调中艺术形式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的一类。其结构严谨,旋律发展规范,唱词考究。常带有乐器伴奏,且因其具有可变化发展的“弹性化”表现功能,常被地方戏曲或曲艺吸收为曲牌。十大时调为:孟姜女调、剪靛花调、鲜花调、银纽丝调、无锡景调、妈妈娘糊涂调、绣荷包调、对花调、叠断桥调和杨柳青调。 张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经典的民歌演奏乐器。有笛子,二胡,扬琴,古琴等等。。它们各自有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适合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情感。期间有穿插了一些西洋乐器的介绍。中西结合所演奏出来的曲子让每一种情感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十分打动人。其中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欣赏小提琴谢协奏曲《梁祝》。小提琴所代表的英台,大提琴代表的山伯,还有笛子间或穿插其中,给人的感受十分难忘。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很快的,我们的民歌鉴赏课结束了,可音乐的世界是永无止尽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都需要音乐的陪伴,民歌鉴赏让我可以更好的去体会中国民歌的美! 1001403-26 张帆 2011.12.16

浅谈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分类特征

浅谈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分类特征 发表时间:2013-07-04T17:54:12.077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5期供稿作者:谭芳云 [导读] 山歌是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它是劳动人民喜爱的一种及普遍的民歌体裁。 谭芳云 〔摘要〕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它反映了几百多年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斗争以及广大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 〔关键词〕中国民歌起源分类特征 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在和自然界做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就已经创造了歌舞和歌曲,《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国风》便是那时北方十五个地区的民歌,它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锦延五百多年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斗争以及广大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 1 起源 多少年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民歌的起源进行了多方面的考究和挖掘,结合人类的起源总结出了各种学说,因为歌曲是用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所以产生了以下七种学说:模仿说;呼喊说;性欲要求说;劳动节奏说;感情说;语言说;宗教巫术说,因此民歌的起源也就是人类文化的起源。历史和哲学告诉我们,民歌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集体创造的,是他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从中能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所以民歌就成为劳动人民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许多民族的人民群众不仅有平时唱歌的习惯,而且还有一套自己的传统歌唱节日,例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侗族的 “坐妹”、蒙古族的“敖包会”、回族的“花儿会”、瑶族的“放浪”、哈族的“阿肯弹唱”等等,每到会期,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男女就聚集在一起,他们选择在环境优美的青山绿水之间,在精心设计的空间里高歌低吟,纵情表达他们之间纯真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无比向往,歌唱生活中包含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民歌不仅是人民群众的伴侣,而且还是人民群众生活中有力的助手,也是人民群众在与生活做斗争的有力武器,当人民太平的时候民歌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当人民苦难的时候民歌能给自己带来力量。许多民歌都能反映出人民群众高尚的情操,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劳动实践中民歌又得到了不断的加工和完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民歌成为文艺繁荣的载体之一。 2 分类 2.1 号子。号子的起源是原始的劳动,在北方常常称“吆号子”,在南方常常称“喊号子”,有的地区也称“哨子”,这是直接伴随劳动歌唱的歌曲,在劳动过程中号子不仅起着调整劳动节奏、统一劳动步骤的组织作用,同时也起着调剂劳动者情绪、鼓舞劳动者热情的作用,多种多样的劳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劳动号子,例如:打夯号子;大硪号子;装卸号子;春米歌;车水号子;捕鱼号子;拉纤号子等等,每一种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的动作特点紧密相连,号子的主要形式是一唱众合,它的实用性表现在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减轻疲劳和组织劳动过程,它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情感朴实,具有乐观的英雄主义情趣,能反映出一种强烈的生活气息。 2.2 山歌。山歌是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它是劳动人民喜爱的一种及普遍的民歌体裁。山歌的内容十分广泛,歌词常常有即兴的、同时也有固定的,它的歌唱形式有个人抒发情感的独唱、有表达爱慕之意的对唱、有寻找幸福生活的领唱与和腔的综合歌唱形式等等。我国各地的山歌非常丰富,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的花儿、湖北的赶五句等等。由于山歌多在野外,环境空旷,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歌唱者都可以无所拘束地抒发内心情感,因此山歌的特点一般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 2.3 小调。我国民歌数量最多的一类是小调或称小曲,如果说山歌是“山野歌曲”的话,那么小调则是“里巷小曲”,小调由于广泛的在城乡不同的阶层中流传,有广泛的社会性,社会各阶层的的文艺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对小调的加工和创作,因此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也更为复杂、尖锐和广泛,小调的题材更多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罗及广。旧时期由于广大人民群众被受压迫、受奴役,他们的痛苦和辛酸、他们的愿望和不平都在小调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反映,小调的内容和复杂的社会阶级斗争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例如:银绞丝,五州运动等等。 银绞丝 1=F2/4 3 5 3 2|1 2 1|1 6 5 1|6 -|2 2 3 现在哪个时局呀国事乱纷纷锦 5|3 2 1 6| 绣河山 3 2 1|1 6 5 1|6 -|1 6 5 1|6 叹瓜分野心肆蚕食强邻 -|2 2 3 5|32 1 6| 欲鲸吞危机一发 2 3 1 2|3 -|5 5 6 5|3 2 1 6|2 3 重千钧快挽救呀莫做亡国民 1|(7 6 5 6|1 3 2 3|1 - )∥ 这首曲子反映的就是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小调的艺术形式较多,它的曲调一般比较流畅,节奏比较平稳规整,结构也比较均衡和完整,它的歌词不是即兴创作,而且通过一定的传授关系和唱本来传播的,所以它比较固定,由于反映的生活比较广,所以歌词的句式比较多样,其曲式结构也富有多样性。 2.4 长歌。长歌是和小调相对而言的,泛指一些结构长的大型民歌体裁,它的主要类型有:①风俗性长歌,如孝歌、伴嫁歌、侗族的大歌和拦路歌等等;②长篇史诗歌曲,如云南彝族的“阿诗玛”等等,此外如十二木卡姆中的“达斯坦”也是长歌之类。 民歌作为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不受某种专业作曲记法的支配,它是劳动人民群众口头自发的,曲调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加工而有所变化,民歌不借助于记谱法和其它手段,主要借助于人民群众的口头流传,民歌不体现作曲的个性特征,但具有固定的民族风格,旧词旧曲与新词新曲的相互交融,使民歌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所以研究民歌的风格特点是研究劳动人民

我国民歌小调有哪些种和特点

我国民歌小调有哪些种和特点? 民歌是各类民间音乐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歌。一般来说,中国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别:(1)山歌;(2)小调;(3)劳动歌曲。山歌中国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一般是指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等劳动中,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编唱的民歌。大多是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山歌的音乐极富地方特色,是民歌中风格性最强的品种。山歌的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南方有“客家山歌”、“兴国山歌”、“柳州山歌”、“江浙山歌”、“弥渡山歌”等;北方有“信天游”、“山曲”、“花儿”、“慢赶牛”、“爬山调”等;少数民族地区有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飞歌”,藏族的“哩噜”,壮族的“欢”、“加”、“伦”以及彝、瑶族、黎族、畲族的各种山歌等。草原的“牧歌”,水乡的“渔歌”,平川的“田歌”或“田秧歌”,都与山歌的性质相类似。山歌的风格有的悠扬秀丽,有的豪放粗犷。各地山歌都有一些代代相传的曲调,歌者即在这些曲调上即兴编词歌唱。其曲调的节奏较自由,有字密、腔长的特点。乐段结构常见的有2乐句乐段、4乐句乐段,多为单乐段的反复或变化反复。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曲式结构比较多样、复杂,有两个或四个乐句构成的方整性简单乐段结构,如《小白菜》、《都山小调》;有三个或五个乐句构成的奇数乐段结构,如《爱二娃》;有在四句的简单乐段后加衬词连接句,再将尾句加以重复构成的六句乐段。这是河北民歌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如《献花》、《三杯酒》等;有比较复杂的两段体结构,如同《荣莉花》;也有多对上下句组成的多句体结构,甚至有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构成的大型套曲,《王婆骂鸡》。此外,还有许多因内容而异,较为自由或独立的调结构形式。小调在河北各地是一种流传较广的民歌体裁,但是,各地的风格不同,例如在大行山一带,由于与山西地理上的接近,这里的小调风格就与山西民歌相似。承德地区东部和唐山地区北部的小调,则近似东北民歌风味。河北东南部的卫运河与漳河流域流行的小调,又与山东民歌、河南民歌互为影响。河北小调的内容,相当广泛而丰富,有反抗阶级压迫、外族侵略的激昂悲壮的战歌,也有表现节日喜庆,轻快、活泼、热情奔放,娱乐性较强的歌曲,还有多种多样委婉细腻的抒情歌曲。各地流传的小调,同时还与当地的民间说唱和地方戏曲有着密切地渊源关系,互相渗透,互为影响,如张家口地区的,“二人”,就是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民歌、小调为素村或利用民歌填词,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民歌,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如《周总理来到俺们村》等等。劳动歌曲:人们在劳作场合演唱的歌曲。领唱形式在我国民间的集体劳动歌曲中经常采用,如劳动号子等。回答者:冷眼看结果 - 助理二级 11-16 23:19 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法。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

第二章 中国民歌(第一节中国民歌的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篇 热爱音乐,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孔老夫子过去是被奉为“万代师表”、“至圣先师”的,原因是他的教育思想伟大。他开设的六门课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乐”是居第二位的。他认为“乐”太重要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能够改变社会风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懂“诗”、通“礼”,还不算完,最后还要靠“乐”来成就一个人。 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要比我们常说的“上下五千年”更为久远。其发端于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开始传入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也引进了乐器、乐律和音阶。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智慧的56个民族,除了历史久远,众多的体裁则是中国音乐的另一特色。每个民族都有别具一个的音乐文化.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分作五个类别: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种类民族音乐(如民间歌舞、曲艺、戏曲、民族器乐等)的基础。它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始终伴随着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理想和愿望。民间歌舞的音乐主要来自民歌,戏曲,曲艺音乐,也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民间歌舞的原形就是民歌,进一步加上表演就成了歌舞,比如凤阳花鼓、陕北秧歌等。再进一步发展,可能就演化成了戏曲的初期形态,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滩簧戏、评剧、黄梅戏、二人台等,;许多民族的民间器乐曲或直接来自民歌,或根据民歌加以变化而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第二章中国民歌

第三节 中国民歌风格色彩分布特点

第三节 中国民歌风格色彩分布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由于各区域,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风格在色彩上相距甚远。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风俗淳朴而民风剽悍,加之茫茫草原,高山大川对民族性格和乡土文化的直接影响,因此大部分西北民歌粗诳,豪放、极富阳刚之气,同时,由于生存环境的残酷和艰难,西北民歌大都饱含苍凉、孤独、悲怆的艺术之美。 嘎达梅林 1=F 4 4 蒙古族民歌 南 方 飞 来 的 小 鸿 雁 啊, 不 落 长 江 不 呀 不 起 飞 , 天 上 的 鸿 雁 从 南 到北飞,为 了 追 求 太 阳的温 暖, 要 说 起 义的 嘎 达 梅 林 为 了 蒙 古 人 民的 土 地。 造 反 起 义的 嘎 达 梅 林 为 了 蒙 古 人 民 的 幸 福。 蒙古族是音乐的民族,千里草原是民歌的海洋,每一个蒙古包是每一位蒙古同胞的口耳之间,永远飘动着不绝如缕的上辈人传给他们的歌。蒙古有三宝:草原、骏马和蒙古长调,他们的歌声中最能打动人的,就是那饱含苍凉的悠长。这悠长的歌声,就象是奔驰的马群,漫步的羊群,滚滚的流动。 牧歌 1=G 4 2 蒙古族民歌

蓝 蓝 的 天 空 上 飘 着 那 白 云, 白 羊 群 好 象 是 斑 斑 的 白 银, 撒 云 的 下 面 盖 着 雪 白 的 羊 群。 在 草 原 上 多 么 爱 煞 人。 在整个西北,新疆的民间音乐,是最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从1000多年唐代开始,新疆地区就是中外音乐交融的前站。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与中国音乐体系,也有一些俄罗斯的韵味。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还具有法则、规范、曲调等多种含义,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组成,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个小时。木卡姆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在艺术成就上是无与伦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音乐的脊梁,是维吾尔音乐史诗性的作品,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的融合体。 送我一支玫瑰花 1=C 4 2 维吾尔族民歌 你 送 我 一 支 玫 瑰 花, 我 要 诚 恳 地 你 要 骄 傲 轻 视 我, 你 就 瞧 瞧 谢 谢 你, 那 怕 你 把 自 己 看 做 傻 子, 我的 本 领, 我要是 选 上 一 个 更 好 的 小 伙, 我 还 是 照 样 看 得 上 你。

中国民歌欣赏

《中国民歌欣赏》 教学目的: 一、通过中国民歌欣赏,使学生了解并热爱我国灿烂的民间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二、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增进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识,加深情感体验。 三、结合本地民歌进行歌词创编,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感情,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不同民歌在内容及情感上的不同色彩; 2、民歌新唱中学生的参与及体验。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民歌的风格、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下四川》《无锡景》 2、分析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或录音机、VCD、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活动与体验 (一)劳动号子

1、整体感知(多媒体投影) 师:我们先到湖南的澧水边去听一听船夫们的心声,欣赏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请思考:号子的主要演唱形式,歌曲的表现情绪分别是怎样的?(放音乐和投影,让学生欣赏全曲。) 师:听完这首号子,你认为它的主要演唱形式是什么? 生:一领众和 师:劳动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其作用是指挥劳动、调节情绪。听了号子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歌曲情绪是怎样的? 生:我仿佛看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到与凶滩恶水搏斗,最后战胜艰难险阻继续行船的劳动过程。情绪是紧张、有力地。 2、分段赏析 师:请试着唱一唱歌曲的主题,体验一下船工们的生活。(多媒体投影主题旋律) A、学习旋律(只要求学生掌握第二声部,教师唱第一声部) B、填入歌词(号子语言较为简洁,学生能很快学会) 3、综合体验 师:下面我们来当一回船夫,载着理想,驶向成功的彼岸,好不好?你们想一想,该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船工们的精神面貌?生:(各抒已见) 师生共同表演唱《澧水船夫号子》,加入划船的律动,全身心投入来表现全曲(可提示学生在歌曲中进行创编,如开头加上“开船罗”的吆喝声,结尾再一齐欢呼“靠岸罗”等)。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研究发现,古老传统的民歌流传于我国各个民族中,并将民族的传统保留下来。而且部分民歌已经超越了国族界限,用来歌咏全人类的心声,并出现了古典民歌和现代民歌之分。现代民歌虽然从形式上依然将古典民歌的色彩、风格美等延续下来,但是它丰富了传统民歌的内容,提升了民歌的深度。 一、我国民歌流变的现状 (一)大连新金民歌流变 “新金民歌”属于辽南系列的民歌,本种文化历史悠久,并在民间流传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例如在李世民出征时,因为战乱死伤惨重,军中的士兵围着火堆载歌载舞,祈求李世民病愈。这就是大连新金民歌的起源,后来这个起源传播到民间,就逐渐地演变为庆祝丰产和喜庆的事情,特别是在庆祝时打单鼓是新金民歌的重要特点。在发展过程中,新金民歌集成和改编了许多的民歌小调,被文艺工作者逐渐发掘出有太平鼓的民歌形式。该种民歌的舞蹈者多才多艺,身兼多职,有效地发扬了“新金民歌”。 辽南民歌体现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生活,他们的歌给人们力量,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总是充滿了正能量。辽南民歌借鉴了小调,深受满族萨满歌舞影响,其歌曲中又有民间鼓乐、影调戏和东北二人转的风格,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山东文化特征。从新金民歌来看,它具有热情奔放,质朴诙谐的特点,在婉转细致的声音中其歌曲高亢嘹亮、咬字清晰,口腔放松。新金民歌在演唱方式上通常采用“一人领,众人和”的形式,也有说唱结合和观众互动的形式。新金民歌也有歌颂爱情、劳动场景、四季风光以及天伦之乐等内容,这些内容得到了百姓们的传唱,发展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 辽南民歌的体裁有单鼓音乐类、皮影音乐类、小调秧歌类、古曲类、新民歌、劳动号子,伴奏方面涵盖扬琴、三弦、阮、笛子、唢呐、

浅谈中国民歌的起源_发展与地方色彩

2009年4月号上旬刊 了动人的情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让欣赏者在愉悦甚至是如醉如痴的状态中,唤起内心的崇高的和美好的感情,增强了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在“润物细无声”中让人升华了情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性情。 参考文献: [1]邵义强.钢琴与钢琴音乐[M].音乐乐谱出版社. [2]张大胜.钢琴音乐研究[M].全音乐谱出版社.[3]卡尔莱默尔.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上海音乐出版社.[4]杨丹.如何欣赏音乐[M].中国社会出版社. [5]张俊.音乐与音乐欣赏[M].中南大学出版社.[6]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7]理查德·贝克.音乐的魅力[M].人民音乐出版社.[8]洛秦.钢琴的故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9]宋念申.音乐边上[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0]赵晓生.走进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 摘要:民歌是劳动人民千百年创作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本文分析了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并指出,由于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存在差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中国各地区民歌具有不同的地方色彩。 关键词:中国民歌起源发展地方色彩 民歌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创作的优秀文化的结晶,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它体现了各个民族的精神、性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及风土人情。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歌是民族音乐的瑰宝,是民族音乐之魂。而民歌的起源则是民族音乐发展史上关键性的第一步。在古老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民歌作为人民大众广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发展至今。 一、中国民歌的起源 劳动创造了一切,民间歌曲起源于劳动。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随着劳动产生了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创作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 —劳动号子,用它来反映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并直接为生产服务。《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记载。《吴越春秋》中有一首相传是黄帝时期的流传下来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可见,民歌在原始社会里,就与人民的生活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了。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门外文谈》中说的:“我想,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能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来。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关于民歌的起源问题有着种种说法,对这一问题我国学术界大都是持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近些年来,随着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有部分学者对此问题提出了疑义。民歌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探讨民歌的起源,必须联系到艺术的起源。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的动因,古今中外学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除艺术起源于劳动之说外,大致还有以下的说法:游戏说、摹仿说、天性说、梦幻说、语病说、灵性说、情欲说、美感说、感情传说、功利说、精力过剩说、能动说、本能说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 《人民音乐》1987年第1期发表了冯光钰先生的著文,文中指出:“事实上民歌的各类歌种的创作及产生情况各有不同,应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等劳动歌曲,是伴随着人们的劳动生活产生的;而民歌中为数甚多的情歌,则大都是男女青年说爱时的歌唱;婚丧嫁娶一类的内容的风俗歌,是民间红白喜事中常见的歌唱活动;一些民间歌舞曲和小调常是生活在各种民俗节日演唱,与群众的娱乐活动有密切关系;至于摇儿歌(摇篮曲)是一种抒发母爱的歌唱,等等。由此可见,如果研究的目光仅限在民歌‘起源于劳动’的范畴,就难免产生简单的分析,很可能将上述许多民歌排斥在‘民歌’之外,把理论研究凝固化或者从概念出发,作简单化的阐述,势必束缚民歌研究,也难于揭示民歌艺术的本质规律。”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民歌集是《诗经》,它反映了两千多年前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流行于当时北方十五个地区繁杂的社会生活,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诗经》共305首歌谣,其中真正反映人民生活的民歌有136首。 这些民歌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说是各国诸侯向天子献乐时带来的。二说是周朝时国家养活着一些苦劣无子女的老人,让他们到民间采集民歌民谣,老人们常摇着木铎(一种古乐器)询问路人,然后他们把民歌集中起来,由掌管音律的音乐象选择、修正以后再演奏给天子。这是当时统治者为了了解民间社会动态所采取的一种统治方法。因此《经诗》的内容肯定是经过统治者选择加工过的。鲁迅先生在他著的《且介亭文》中指出:“孔子究竟删过《诗经》没有,我不能确说,但看它先‘风’后‘雅’而末‘颂’,排列这么整齐,恐怕至少也费过乐师的手脚,是中国现存的最古的诗选。就是《诗经》的‘国风’里的东西,许多也有不识字的无名氏作品。因此比较优秀,大家 浅谈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与地方色彩 王钧平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文化艺术研究 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