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

————————————————————————————————作者:————————————————————————————————日期:

2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经国务院批准进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0年11月1日零时

人口普查的原始资料不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仅供汇总使用

公民应履行如实申报普查项目的义务

本户县、市乡、镇普查普查建筑物

地址:区街道区小区编号

地址码:

H1.户编名H2.户别H3.本户应登记人数

号1.家庭户

2.集体户

2010年10月31日晚

居住本户的人数

户口在本户,2010年

10月31日晚未居住本

户的人数

H4.2009.11.1—2010.10.31

H5.住房用途H6.本户住房建筑面积

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男人

女人男人

女人

1.生活住房

2.兼作生产经营用房

3.无住房(结束)平方米

H7.本户住房间数H8.建筑层数H9.承重类型H10.住房建成年代

间1.平房

2.2—3层楼房

3.4—6层楼房

4.7—9层楼房

5.10层以上楼房

1.钢及钢筋混凝土

结构

2.混合结构

3.砖木结构

4.其他结构

1.1949年以前

2.1949—1959年

3.1960—1969年

4.1970—1979年

5.1980—1989年

6.1990—1999年

7.2000年以后

H11.是否饮用

自来水

H12.主要炊事燃料H13.住房内有无厨房H14.住房内有无厕所

1.是

2.否1燃气

2.电__

3.煤炭

4.柴草

5.其他

1.独立使用

2.与其他户合用

3.无

1.独立使用抽水式

2.合用抽水式

3.独立使用其他样式

4.合用其他样式

5.无

H15.住房有无洗澡设施H16.住房来源H17.月租房费用

1.统一供热水

2.家庭自装热水器

3.其他

4.无1.租赁廉租住房

2.租赁其他住房

3.自建住房

4.购买商品房

5.购买二手房

6.购买经济适用房

7.购买原公有住房

8.其他

1.100元以下

2.100—200元

3.200—500元

4.500—1000元

5.1000—1500元

6.1500—2000元

7.2000—3000元

8.3000元以上

每个人都填报5周岁及

以上的人填报R1.姓名

R2.与户主

关系

R3.

性别

R4.出生年月R5.民族R6.普查时点居住地R7.户口登记地

R8.离开户口

登记地时间

R9.离开户口

登记地原因

R10.户口

登记地类型

R11.户口

性质

R12.出生地R13.五年前常住地

0.户主

1.配偶

2.子女

3.父母

4.岳父母

或公婆

5.祖父母

6.媳婿

7.孙子女

8.兄弟姐妹

9.其他

1.男

2.女

(周岁)

出生于:

月族

1.本普查小区

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

3.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

4.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

6.港澳台或国外

1.本村(居)委会

2.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

3.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

5.户口待定→R12

1.没有离开户口

登记地→R11

2.半年以下

3.半年至一年

4.一至二年

5.二至三年

6.三至四年

7.四至五年

8.五至六年

9.六年以上

1.务工经商

2.工作调动

3.学习培训

4.随迁家属

5.投亲靠友

6.拆迁搬家

7.寄挂户口

8.婚姻嫁娶

9.其他

1.乡

2.镇的

居委会

3.镇的

村委会

4.街道

1.农业

2.非农业

1.本县市区

2.本省其他县

市区

3.省外:—

2005年11月1日

常住地:

1.省内

2.省外:—

省(区、市)

市(地)

县(市、区)

0.户主

1.配偶

2.子女

3.父母

4.岳父母

或公婆

5.祖父母

6.媳婿

7.孙子女

8.兄弟姐妹

9.其他

1.男

2.女

(周岁)

出生于:

月族

1.本普查小区

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

3.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

4.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

6.港澳台或国外

1.本村(居)委会

2.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

3.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

5.户口待定→R12

1.没有离开户口

登记地→R11

2.半年以下

3.半年至一年

4.一至二年

5.二至三年

6.三至四年

7.四至五年

8.五至六年

9.六年以上

1.务工经商

2.工作调动

3.学习培训

4.随迁家属

5.投亲靠友

6.拆迁搬家

7.寄挂户口

8.婚姻嫁娶

9.其他

1.乡

2.镇的

居委会

3.镇的

村委会

4.街道

1.农业

2.非农业

1.本县市区

2.本省其他县

市区

3.省外:—

2005年11月1日

常住地:

1.省内

2.省外:—

省(区、市)

市(地)

县(市、区)

0.户主

1.配偶

2.子女

3.父母

4.岳父母

或公婆

5.祖父母

6.媳婿

7.孙子女

8.兄弟姐妹

9.其他

1.男

2.女

(周岁)

出生于:

月族

1.本普查小区

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

3.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

4.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

6.港澳台或国外

1.本村(居)委会

2.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

3.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

5.户口待定→R12

1.没有离开户口

登记地→R11

2.半年以下

3.半年至一年

4.一至二年

5.二至三年

6.三至四年

7.四至五年

8.五至六年

9.六年以上

1.务工经商

2.工作调动

3.学习培训

4.随迁家属

5.投亲靠友

6.拆迁搬家

7.寄挂户口

8.婚姻嫁娶

9.其他

1.乡

2.镇的

居委会

3.镇的

村委会

4.街道

1.农业

2.非农业

1.本县市区

2.本省其他县

市区

3.省外:—

2005年11月1日

常住地:

1.省内

2.省外:—

省(区、市)

市(地)

县(市、区)

0.户主

1.配偶

2.子女

3.父母

4.岳父母

或公婆

5.祖父母

6.媳婿

7.孙子女

8.兄弟姐妹

9.其他

1.男

2.女

(周岁)

出生于:

月族

1.本普查小区

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

3.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

4.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

6.港澳台或国外

1.本村(居)委会

2.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

3.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

5.户口待定→R12

1.没有离开户口

登记地→R11

2.半年以下

3.半年至一年

4.一至二年

5.二至三年

6.三至四年

7.四至五年

8.五至六年

9.六年以上

1.务工经商

2.工作调动

3.学习培训

4.随迁家属

5.投亲靠友

6.拆迁搬家

7.寄挂户口

8.婚姻嫁娶

9.其他

1.乡

2.镇的

居委会

3.镇的

村委会

4.街道

1.农业

2.非农业

1.本县市区

2.本省其他县

市区

3.省外:—

2005年11月1日

常住地:

1.省内

2.省外:—

省(区、市)

市(地)

县(市、区)

0.户主

1.配偶

2.子女

3.父母

4.岳父母

或公婆

5.祖父母

6.媳婿

7.孙子女

8.兄弟姐妹

9.其他

1.男

2.女

(周岁)

出生于:

月族

1.本普查小区

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

3.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

4.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

6.港澳台或国外

1.本村(居)委会

2.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

3.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

5.户口待定→R12

1.没有离开户口

登记地→R11

2.半年以下

3.半年至一年

4.一至二年

5.二至三年

6.三至四年

7.四至五年

8.五至六年

9.六年以上

1.务工经商

2.工作调动

3.学习培训

4.随迁家属

5.投亲靠友

6.拆迁搬家

7.寄挂户口

8.婚姻嫁娶

9.其他

1.乡

2.镇的

居委会

3.镇的

村委会

4.街道

1.农业

2.非农业

1.本县市区

2.本省其他县

市区

3.省外:—

2005年11月1日

常住地:

1.省内

2.省外:—

省(区、市)

市(地)

县(市、区)

表号:R 表

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

批准文号:国统字 [ 2 0 1 0 ] 号

有效期至:2 0 1 0 年月

(超过五人的户,从第2张普查表起,需填写“本户地址、共几张、第几张”,户记录只填写“H1.户编号”)

结束

3 / 5

4 / 5

6周岁及以上的人填报

15周岁及以上的人填报

15至64周岁的妇女填报

15至50周岁的妇女填报

60周岁及 以上的人填报

R14.是否

识字

R15.受教育程度

R16.学业 完成情况

R17.工作情况

R18.行业

R19.职业

R20.未工作原因

R21.三个月内 是否找过工作

R22.能否工作

R23.主要生活

来源

R24.婚姻状况

R25.结婚(初婚)年月 R26.生育子女数

R27.2009.11.1-2010.1.31的

生育状况

R28.身体健康

状况

1.是

2.否

1.未上过学→R17

2.小学

3.初中

4.高中

5.大学专科

6.大学本科

7.研究生

1.在校

2.毕业

3.肄业

4.辍学

5.其他

10月25-31日是否为取得

收入而工作了一小时

1.是,上周工作时间—

小时

2.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

工或季节性歇业 3.未做任何工作 →R20

单位详细名称:

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

本人从事的具体 工作: →R23

1.在校学习→R23

2.丧失工作能力→R23

3.毕业后未工作

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

5.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

6.承包土地被征用

7.离退休

8.料理家务

9.其他

1.在职业介绍机构 求职

2.委托亲友找工作

3.应答或刊登广告

4.参加招聘会

5.为自己经营作准备

6.其他

7.未找过工作

如果有合适的工 作能否在两周内 开始工作 1.能

连续未工作时间:—

个月 2.不能

1.劳动收入

2.离退休金养老金

3.失业保险金

4.最低生活保障金

5.财产性收入

6.家庭其他成员 供养

7.其他

1.未婚→R28

2.有配偶

3.离婚

4.丧偶

生育过(活产): 男 人 女 人

其中现在存活: 男 人

女 人

1.未生育

2.有生育 —

生育时间是:

婴儿性别是:

1.男

2.女

(12个月以内生育

两个以上孩子

的 第二个孩子状况)

生育时间是: 月 婴儿性别是:

1.男

2.女

1.健康

2.基本健康

3.不健康,但 生活能自理

4.生活不能自理

1.是

2.否

1.未上过学→R17

2.小学

3.初中

4.高中

5.大学专科

6.大学本科

7.研究生

1.在校

2.毕业

3.肄业

4.辍学

5.其他

10月25-31日是否为取得

收入而工作了一小时

1.是,上周工作时间—

小时

2.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

工或季节性歇业 3.未做任何工作 →R20

单位详细名称:

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

本人从事的具体 工作: →R23

1.在校学习→R23

2.丧失工作能力→R23

3.毕业后未工作

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

5.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

6.承包土地被征用

7.离退休

8.料理家务

9.其他

1.在职业介绍机构 求职

2.委托亲友找工作

3.应答或刊登广告

4.参加招聘会

5.为自己经营作准备

6.其他

7.未找过工作

如果有合适的工 作能否在两周内 开始工作 1.能

连续未工作时间:—

个月 2.不能

1.劳动收入

2.离退休金养老金

3.失业保险金

4.最低生活保障金

5.财产性收入

6.家庭其他成员 供养

7.其他

1.未婚→R28

2.有配偶

3.离婚

4.丧偶

生育过(活产): 男 人 女 人

其中现在存活: 男 人

女 人

1.未生育

2.有生育 — 生育时间是:

婴儿性别是:

1.男

2.女

(12个月以内生育

两个以上孩子

的 第二个孩子状况)

生育时间是: 月 婴儿性别是:

1.男

2.女

1.健康

2.基本健康

3.不健康,但 生活能自理

4.生活不能自理

1.是

2.否

1.未上过学→R17

2.小学

3.初中

4.高中

5.大学专科

6.大学本科

7.研究生

1.在校

2.毕业

3.肄业

4.辍学

5.其他

10月25-31日是否为取得

收入而工作了一小时

1.是,上周工作时间—

小时

2.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

工或季节性歇业 3.未做任何工作 →R20

单位详细名称:

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

本人从事的具体 工作: →R23

1.在校学习→R23

2.丧失工作能力→R23

3.毕业后未工作

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

5.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

6.承包土地被征用

7.离退休

8.料理家务

9.其他

1.在职业介绍机构 求职

2.委托亲友找工作

3.应答或刊登广告

4.参加招聘会

5.为自己经营作准备

6.其他

7.未找过工作

如果有合适的工 作能否在两周内 开始工作 1.能

连续未工作时间:—

个月 2.不能

1.劳动收入

2.离退休金养老金

3.失业保险金

4.最低生活保障金

5.财产性收入

6.家庭其他成员 供养

7.其他

1.未婚→R28

2.有配偶

3.离婚

4.丧偶

生育过(活产): 男 人 女 人

其中现在存活: 男 人

女 人

1.未生育

2.有生育 — 生育时间是:

婴儿性别是:

1.男

2.女

(12个月以内生育

两个以上孩子

的 第二个孩子状况)

生育时间是: 月 婴儿性别是:

1.男

2.女

1.健康

2.基本健康

3.不健康,但 生活能自理

4.生活不能自理

1.是

2.否

1.未上过学→R17

2.小学

3.初中

4.高中

5.大学专科

6.大学本科

7.研究生

1.在校

2.毕业

3.肄业

4.辍学

5.其他

10月25-31日是否为取得

收入而工作了一小时

1.是,上周工作时间—

小时

2.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

工或季节性歇业 3.未做任何工作 →R20

单位详细名称:

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

本人从事的具体 工作: →R23

1.在校学习→R23

2.丧失工作能力→R23

3.毕业后未工作

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

5.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

6.承包土地被征用

7.离退休

8.料理家务

9.其他

1.在职业介绍机构 求职

2.委托亲友找工作

3.应答或刊登广告

4.参加招聘会

5.为自己经营作准备

6.其他

7.未找过工作

如果有合适的工 作能否在两周内 开始工作 1.能

连续未工作时间:—

个月 2.不能

1.劳动收入

2.离退休金养老金

3.失业保险金

4.最低生活保障金

5.财产性收入

6.家庭其他成员 供养

7.其他

1.未婚→R28

2.有配偶

3.离婚

4.丧偶

生育过(活产): 男 人 女 人

其中现在存活: 男 人

女 人

1.未生育

2.有生育 — 生育时间是:

婴儿性别是:

1.男

2.女

(12个月以内生育

两个以上孩子

的 第二个孩子状况)

生育时间是: 月 婴儿性别是:

1.男

2.女

1.健康

2.基本健康

3.不健康,但 生活能自理

4.生活不能自理

1.是

2.否

1.未上过学→R17

2.小学

3.初中

4.高中

5.大学专科

6.大学本科

7.研究生

1.在校

2.毕业

3.肄业

4.辍学

5.其他

10月25-31日是否为取得

收入而工作了一小时

1.是,上周工作时间—

小时

2.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

工或季节性歇业 3.未做任何工作 →R20

单位详细名称:

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

本人从事的具体 工作: →R23

1.在校学习→R23

2.丧失工作能力→R23

3.毕业后未工作

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

5.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

6.承包土地被征用

7.离退休

8.料理家务

9.其他

1.在职业介绍机构 求职

2.委托亲友找工作

3.应答或刊登广告

4.参加招聘会

5.为自己经营作准备

6.其他

7.未找过工作

如果有合适的工 作能否在两周内 开始工作 1.能

连续未工作时间:—

个月 2.不能

1.劳动收入

2.离退休金养老金

3.失业保险金

4.最低生活保障金

5.财产性收入

6.家庭其他成员 供养

7.其他

1.未婚→R28

2.有配偶

3.离婚

4.丧偶

生育过(活产): 男 人 女 人

其中现在存活: 男 人

女 人

1.未生育

2.有生育 — 生育时间是:

婴儿性别是:

1.男

2.女

(12个月以内生育

两个以上孩子

的 第二个孩子状况)

生育时间是: 月 婴儿性别是:

1.男

2.女

1.健康

2.基本健康

3.不健康,但 生活能自理

4.生活不能自理

户编号号本户张本张是第张申报人(签字):普查员(签字):填报日期:11月

5 / 5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 地址:_____省(区、市)_____市(地、州、盟)_____县(市、区、旗)_____乡(镇、街道)_____普查区_____普查小区_____户编号 一、住户项目 H1. 户别 1. 家庭户 2. 集体户 H2. 本户应登记人数 2020年10月31日晚居住本户的人数_____人 户口在本户,2020年10月31日晚未住本户的人数_____人 H3. 本户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期间的出生人口 男_____人女_____人 H4. 本户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期间的死亡人口 男_____人女_____人 H5. 住所类型 1. 普通住宅 2. 集体住所 3. 工作地住所 4. 其他住房 5. 无住房 (选择2-5的,跳至个人项目。) H6. 本户现住房建筑面积 _____平方米 H7. 本户现住房间数 _____间 H1-H7直接取短表相同项目数据 H8. 住房所在建筑的总层数 1. 平房 2. 多层(7层及以下) 3. 高层(8-33层) 4. 超高层(34层及以上) H9. 承重类型 1. 钢及钢筋混凝土结构

2. 混合结构 3. 砖木结构 4. 竹草土坯结构 5. 其他结构 H10. 住房建成年代 1. 1949年以前 2. 1949-1959年 3. 1960-1969年 4. 1970-1979年 5. 1980-1989年 6. 1990-1999年 7. 2000-2009年 8. 2010-2014年 9. 2015年以后 H11. 住房所在建筑有无电梯 1. 有 2. 无 H12. 主要炊事燃料 1. 燃气 2. 电 3. 煤炭 4. 柴草 5. 其他 H13. 住房内有无管道自来水 1. 有 2. 无 H14. 住房内有无厨房 1. 独立使用 2. 与其他户合用 3. 无 H15. 住房内有无厕所 1. 水冲式卫生厕所 2. 水冲式非卫生厕所 3. 卫生旱厕 4. 普通旱厕 5. 无 H16. 住房内有无洗澡设施1. 统一供热水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 为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目的是查清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人口统计信息支持。 (二)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和组织实施全国和本区域内的人口普查工作。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设立人口普查小组,做好本区域内的人口普查工作。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三)人口普查所需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

人口普查经费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从严控制支出。 (四)各级宣传部门和人口普查机构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做好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为人口普查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人口普查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地方各级人口普查机构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负总责,确保人口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二、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对象和内容 (六)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七)人口普查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八)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登记相应信息。 (九)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 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 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集体户。 (十)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 (1) 1.1年龄构成............................................................................................................................. 1 1.2教育程度............................................................................................................................. 2 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 . (2) 2.1各省常住人口及城市化率 ................................................................................................. 2 2.2各省人口教育程度及年龄、性别结构 ............................................................................. 4 2.3各省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 (7)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 内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总人数1339724852人。2000年到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57%。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1.1年龄构成 0-14, 16.60% 15-59, 70.14% 60-64, 4.39% 65以上, 8.87% 0-1415-5960-6465以上 图1:年龄段比例 图

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意义

---------------------------------------------------------------范文最新推荐------------------------------------------------------ 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意义 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中国政府网2019年5月6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9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 进行人口普查是制定政策的需要。人口普查是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人口普查资料是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和前提。通过人口普查,了解我国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就可以制定教育政策;了解各行业人口的分布,可以制定人口的就业政策;摸清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可以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提供科学基础。此外,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民族政策、老年人口政策等等,都需要根据人口资料进行研究。可见,人口普查是国家制定社会、经济、科教等各项发展政策所必需的。没有准确的人口数据,我们很多方针、政策及发展战略的制定,就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人口普查是21世纪发展的要求。第六次人口普查是世纪之初的普查。2019年是我国“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又是我们确定“十二五”计划和新的远景规划的关键一年。在这个时候,开展人口,提供准确的人口数据,对于制定 1 / 2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汇总

各省各市都有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 10年增加7390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问题解答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问题解答之一 —关于普查登记时地址名称代码和 建筑物编号填写相关问题的说明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规定,人口普查按照划分的普查区域进行。每个普查对象要在现住地进行登记,属于人户分离的,同时在户口登记地登记相应信息,按照现住地和户口登记地实际所在普查小区和建筑物,填写地址名称代码和建筑物编号。对一些特定人口群体,登记时的地址名称代码和建筑物编号需要特殊处理。现就相关问题具体说明如下: (一)各地在组织开展普查区域划分和名称地址代码清单的确定工作时,暂无需考虑特定人口群体的地址名称和代码填写问题,要按照“地域完整覆盖并且有实际地域和人口”的原则,划分普查区和普查小区。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根据核实确定的普查区名称地址代码清单以及实际划分的普查小区个数,统一整理、生成普查小区名称地址代码文件(标准地址码库),供登记填表使用。 (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由武警机关负责登记填写普查表短表,并移交所在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根据需要,在标准地址码库中本县级公安机关所在的普查区内,虚拟一个或多个普查小区,供填写地址名称代码使用。虚拟普查小区的地址代码自“800”开始,依次增一顺序编码,并以编码序号命名,如第800普查小区、第801普查小区。 (三)依法被判处徒刑、劳动教养的人员由县级公安机关和监狱、劳教机关负责登记填写普查表短表,并移交所在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根据需要,在标准地址码库中本县级公安机关所在的普查区内,虚拟一个或多个普查小区,供填写地址名称代码使用。虚拟普查小区的地址代码自“850”开始,依次增一顺序编码,并以编码序号命名,如第850普查小区、第851普查小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统计分析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 10年增加7390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单位:万人 {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

第六次内江人口普查

内江人口年龄结构研究 ——统计资料第36期 发布时间: 2012-08-16 【字体:大中小】来源:市统计局阅读次数:4366【打印本页】【关闭窗口】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群体在某一时点上的年龄分布状况。它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很大的作用。 本文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历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结构和比较分析法,参照国际通用标准,对内江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发展变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参考意见。考虑全市外出人口较多,因此,本文在采用常住人口分析的基础上,还尽可能采用户籍人口辅证,文中非特指的人口均指常住人口。 人口年龄明显老年化 (一)年龄类型属典型的老年型 据2010年内江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按常住人口计算: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6%,65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1.8%,老少比为71.2%,年龄中位数为37.54岁;按户籍人口计算,该四项比值依次为15.5%、10.9%、70.2%、37.31岁,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人口年龄类型划分标准(表一),不论按哪种口径,四项指标均落在老年型人口指标值内,说明内江人口类型属典型的老年型。 表一:静态人口类型划分标准 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0-14岁人口40以上30-40 30以下 65岁及以上人口4以下4月7日7以上

老少比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20以下 20-30 30以上 表注:老少比,指65岁及以上人口与14岁及以下人口数的比值;年龄中位数,指在此年龄以上及以下的人口,各占总人口的一半的分界线年龄。 进一步分析分性别和分地区人口情况(表二),按照上面人口类型划分标准,结果显示,男女人口均进入老年化,女性人口老化程度高于男性;所辖各区县人口也均进入老年化,但老化程度不一,其中,市中区和威远县老化程度最高,其后依次是隆昌县、资中县、东兴区。如以户籍人口为基础计算,结果完全一致。 表二:内江市分性别分地区常住人口年龄结构 合计 分性别 分地区 男 女 市中区 东兴区 威远县 资中县 隆昌县 0-14岁人口(%) 16.6 17 16.2 14.9 17.8 15.4 17.0 17.2 65岁及以上人口(%) 11.8 11.3 12.4 12.2 11.4 12.8 11.3 12.2 老少比(%) 71.2 66.5 76.3 82.1 63.9 83.0 66.6 70.9 年龄中位数(岁) 37.5 37.5 37.6 38.8 36.3 38.8 36.5 38.7 (二)年龄结构快速老化 与五普及四普相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行,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断下降,人口快速进入老龄化时代。 从各年龄段常住人口分析(表三),一是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快速下降,由2000年的22.13%下降为2010年的16.63%,下降了5.5个百分点,比1990年-2000年多下降2.05个百点。二是青年人口(15-34岁)比重快速下降,由2000年的35.34%下降到2010年的26.05%,下降了9.29个百分点,比1990年-2000

晋中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晋中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晋中市统计局 2011年5月13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省、市、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324942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016536人相比,共增加232889人,增长7.72 %,年平均增长率为0.75%。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 1002346户,家庭户人口为302187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6人减少了0.35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694946人,占52.16%;女性人口为1554479人,占47.8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70上升为109.04。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55567人,占17.10%;15-64岁人口为2425230人,占74.64%;65岁及以上人口为268628人,占8.2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5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4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18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57726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6579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50418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70459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892人上升为793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1285人上升为14335人;具有初中程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属性数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抽样工作细则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抽样工作细则 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制定本细则。 二、普查表长表抽样工作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一部署,普查表长表抽样方案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设计,各省级人口普查办公室负责培训指导,各乡级人口普查办公室负责组织各村级人口普查小组实施。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10%的抽样比例,在每个普查小区中,抽取长表调查住户组。每个住户组由相邻的4户组成。 四、长表调查户的抽样工作在《户主姓名底册》编制工作完成后,从2010年10月29日开始,到31日结束。 五、《户主姓名底册》是长表调查户的抽样框。长表调查户要在《户主姓名底册》中的“户编号”上进行抽取。 六、长表调查户抽样框包括居住在本地的家庭户和集体户,也包括离开本地不满半年的家庭户。不包括:全户为港澳台或外籍人员的户;全户寄挂户口的户;全户外出半年以上的户;全户死亡的户;因房屋拆迁已离开本地的户;无人居住且未寄挂户口的空房户。长表调查户抽样框不包括的户不参与长表抽样。 七、在抽取长表调查户前,普查指导员要组织普查员对《户主姓名底册》进行核查。核查的内容有: (一)《普查小区图》中的建筑物,是否列入《户主姓名底册》,并有相应的“建筑物编号”;建筑物内每户的住房单元是否列入《户主姓名底册》,并给予相应的“房屋编号”。 (二) 集体户是否按住房单元划分为各个集体户,并给予相应的“房屋编号”。 (三)《户主姓名底册》上的“户编号”是否与参加长表抽样的户一一对应,即一个户只能有一个“户编号”与其对应(假如一个单元房内有几户,这几户的“房屋编号”是相同的,但“户编号”应是不同的)。 (四)《户主姓名底册》上的空房户是否用横线划去,不参与长表抽样的户是否已给出600以上的“户编号”。 (五)《户主姓名底册》上的“户编号”(除600以上)是否从001开始连续升序编写,如不是要核对检查,及时改正。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总 结 自12月我区人口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在市普查办和区党委、 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口普查工作深入贯彻上级会议文件精神,围绕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积极探索,精心布置,各项工作完成得有声有色。现将我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建专班 为切实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区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开会讨论布置,成立了以区常务副区长黄璘为组长,区统计局局长曾家友为副组长主抓全区人口普查工作的人口普查领导班子。同时,严格按照普查员、普查指导员选调的标准、条件、范围、数量等要求,组织各乡镇及时组建人口普查领导机构,选聘XXX个普查指导员、1XXX名普查员;全区成立了XXX个乡镇(含新城)级人口普查工 作领导小组;全区共划分XXX个普查区,1XXX个普查小区。人口 普查期间,全区共召开各种普查会议15次;区乡两级开展人口普 查业务培训30次。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保证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得到我区群众的支持是顺利完成六次人普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让每一个公民知晓人口普查,参与人口普查十分重要。在宣传阶段,区人口普

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人口普查办公室对各乡镇 人口普查工作积极动员,各种场合都给“两员”同志鼓劲。各乡镇人普办定制了很多标语分别悬挂在广场、村(社区),各村(社区)在各自的普查小区人口密集的地方张贴标语增强宣传效果,通过宣传车、短信、宣传画、村(社区)广播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人口普查宣传工作。通过多形式、多手段的集中宣传,整个宣传工作在10月“宣传月”形成高潮,使人口普查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很大程序上消除了群众的疑虑,为普查员入户登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高了群众参与人口普查的积极性。 三、层层培训,提高水平 根据市人普办的统一部署,9月6-10日,区人普办对沿滩区各乡镇和部门参加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指导员和普查员进行了 业务培训。培训期间大家认真学习了人口普查的小区图绘制,入户摸底,户主姓名底册填写,长表抽样,长短表、死亡表、境外表填写,普查表审核,过录汇总,入户交谈技巧等一系列业务知识。在培训期间通过业务测试和讨论,增强了“两员”的实际操作能力。9月12日开始,各乡镇普查办陆续组织村(社区)“两员”进行人口普查业务培训,乡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培训了普查工作的具体操作技能,区普办的业务人员全程监督并指导了各乡镇的培训。同时,各村(社区)开展普查员业务培训,乡镇普查专班具体分工一个村一个社区地到各普查单位进行人口普查工作业务指导,根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 数据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 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单位:万人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

天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天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 报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21 天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天津市统计局 2011年4月29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天津市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 天津市常住人口[3]为1293822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000906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929156人,增长29.27%。年平均增长率为2.60%。 二、家庭户人口 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661848户,家庭户人口为1026174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09人减少0.29人。 三、性别构成

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906858人,占53.38%;女性人口为6031366人,占46.6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99上升为114.52。 四、年龄构成 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67508人,占9.80%;15-64岁人口为10568 370人,占81.68%;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02346人,占8.5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0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9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07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26162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67229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93595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20587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9007 人上升为17480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20851人下降为2065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4590人上升为3815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25031人下降为17049人。 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71381人,同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25296人,文盲率[5]由5.96%下降为2.10%,下降3.86个百分点。 六、人口地区分布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填写规范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填写规范 (金盆岭校区居住的学生) 请注意:请在填表时,一定在公共部分上方空白处写上寝室长的联系电话,以及寝室所在公寓楼栋及寝室编号。 注:划“○”(如②)表示应按实际情况圈填正确项;“√”表示应按实际情况填写内容的项目;“╳”表示不由个人填写;椭圆表示根据实情圈填其中一项;“0”则表示因无内容,填“0”。 一、公共部分: 二、户记录部分(H1-H6): 三、人记录部分 (R1-R12): 第二栏及以下 各栏填写的同 室学生,圈“9” 第一个填写的学生为户主,圈“0” 每方框一个字, 竖填姓名 R3、R4、R5,R10、R11、R12:按实情圈填和填写

R6:在校学生均属于居住在本普查小区,故均圈填“1.本普查小区”。 户口迁入学校的学生(大一、研一新生除外),属户口登记地在本居委会,即没有离开户口登记地。 R7圈填“1.”;R8圈填“1.”;R9不填户口未迁入学校的学生(含大一、研一新生),属已离开户口登记地。 原籍户口在长沙市天心区金盆岭派出所,但不在学校内(赤岭路9号或45号)的,R7圈填“2.”;原籍户口在长沙市天心区,但不在金盆岭派出所的,R7圈填“3.”;R8据实圈填“2.”→“9.”,R9圈填“3.” 户口未迁入学校的学生(含大一、研一新生),属已离开户口登记地。 原籍户口在外地,即长沙市天心区以外的,包括长沙市“芙、开、雨、岳”4区和“长、望、浏、宁”4县均属“其他县(市、区)”,R7圈填“4.”,并在下栏据实填写户口所在的XX 省(区、市)、XX 地(市)、XXX 县(市、区);R8据实圈填“2.”→“9.”,R9圈填“3.”户口已迁入学校的大一、研一新生,因还未正式统一上户,属“户口待定”。 R7圈填“5.”,并直接跳填R1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基本方案和主要事项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基本方案和主要事项导读:本文是关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基本方案和主要事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设计、精心组织、依法实施、确保质量,全面、准确地提供基本国情国力数据,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人口普查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因此,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做好此项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采取全员制普查,也就是说普查将涉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将做到调查员入户中调查。普查将涉及性别、年龄、婚姻、住房、就业和迁移等多个方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以家庭成*

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集体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登记相应信息。 主要事项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提出,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国务院决定成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负责人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统计局,具体负责人口普查的日常组织和协调。人口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通知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对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地方各 级人民政府要设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认真做好本地区普查工作。要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普查工作。通知还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人口普查的有关规定。人口普查取得的数据,严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得作为任何部门和单位对各级行政管理工作实施考核、奖惩的依据,不得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履行保密义务。要切实做好人口普查的宣传报道工作,做到家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 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优选.)

o .. .. 3 ..... ........................................................................................................................................................................................ 经国务院批准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表 号: 表 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为:2010年11月1日零时 普查的原始资料不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 仅供汇总使用 公民应履行如实申报普查项目的义务 国 家 统 计 局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 普查区 制 表 机 关: 号: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 文 国统字( )号 本户地址: 普查小区 建筑物编号 H3.本 户 应 登 记 人 数 H6.本户住房间数 _____ 平方米 (不包括厨房、过道、厅) 间 数: 人 人 人 人 6周岁及以上(2004年10月31日以 前出生)的人填报 每 个 人 都 填 报 R12.受教育 程 度 R3.性 R8.离开户口登 R9.离开户口登 R10.户口 R11.是否 记地时间 记地原因 性质 识字 R4.出生年月 R5.民族 R6.普查时点居住地 R7.户口登记地 关 系 别 1. 本普查小区 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 3. 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 4. 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 6.港澳台或国外 1.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 1. 没有离开户口 0. 务工经商 1.未上过学 2.小学 3. 初中 1. 男 2. 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 3. 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 5.户口待定→R11 1. 工作调动 2. 学习培训 3. 随迁家属 4. 投亲靠友 5. 出差 1.农 业 2.非农业 4. 高中 2. 女 6. 拆迁搬家 7. 寄挂户口 8. 婚姻嫁娶 9. 其他 族 省(区、市) 地(市) 县(市、区) 1.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 1. 没有离开户口 0. 务工经商 1.未上过学 2.小学 3. 初中 出生于: 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 3. 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 4. 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 6.港澳台或国外 2. 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 3. 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 5.户口待定→R11 1. 工作调动 2. 学习培训 3. 随迁家属 4. 投亲靠友 5. 出差 6. 拆迁搬家 7. 寄挂户口 8. 婚姻嫁娶 9. 其他 ______年 族 县(市、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