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的身世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生平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更为可悲可叹的是,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

‘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成就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王昌龄的古诗

王昌龄的古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悲哉行》 勿听白头吟,人间易忧怨。 若非沧浪子,安得从所愿。 北上太行山,临风阅吹万。 长云数千里,倏忽还肤寸。 观其微灭时,精意莫能论。 百年不容息,是处生意蔓。 始悟海上人,辞君永飞遁。 2、《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 商风入我弦,夜竹深有露。 弦悲与林寂,清景不可度。 寥落幽居心,飕飗青松树。 松风吹草白,溪水寒日暮。 声意去复还,九变待一顾。 空山多雨雪,独立君始悟。 3、《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乘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4、《秋山寄陈谠言》 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感激未能寐,中宵时慨慷。黄虫初悲鸣,玄鸟去我梁。独卧时易晚,离群情更伤。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 5、《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汝山方联延,伊水才明灭。遥见入楚云,又此空馆月。纷然驰梦想,不谓远离别。京邑多欢娱,衡湘暂沿越。

明湖春草遍,秋桂白花发。 岂唯长思君,日夕在魏阙。 6、《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 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 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 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 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常思著鞭速。 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7、《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鞍马上东门,裴回入孤舟。 贤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 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 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 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 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 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 8、《别刘諝》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②, 孤城③遥望玉门关④。 黄沙百战穿⑤金甲⑥, 不破楼兰⑦终不还。 [注释] ①青海:指青海湖。 ②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③孤城:代指青海湖北戍边之城。 ④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 《从军行》原是汉代乐府旧题。王昌龄沿用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然而王昌龄却用来表现征戍者强烈的的爱国感情,而艺术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两句展开了东西数千里广阔的长卷,是对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也描绘出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湖与玉门关呢?唐代西北边陲的强敌,一是吐蕃(bō),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诗点

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身任务的自豪,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都融合在这悲壮、开阔而又迷蒙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决心。 楼兰在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国名可能来自牢兰海(即罗布泊),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元年(公元 376年)以后,就在历史上消失了。有人认为楼兰城的消失是由于战争的破坏,或因塔里木河改道断了水源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气候变迁的结果,众说纷纭。唐代时候已无楼兰国。王昌龄借来代指敌人,表达了爱国的激情,也反映了维护丝绸之路平安的艰难。 这首诗借荒漠、雪山作背景,恢宏壮阔,有力地陪衬出战士们抗击顽敌的决心,至今读来,犹有黄沙扑面之感。 王昌龄生平介绍 王昌龄( 698—约757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727 )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 734 )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

王昌龄为什么被杀害_诗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为什么被杀害_诗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世人,尤善七绝诗。但我们对他的人大抵也仅限于他的诗作。那王昌龄一生的命运是怎样的呢?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诗人王昌龄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王昌龄为什么被杀害王昌龄字少伯,生于公元698年,关于他的籍贯后人一直众说纷纭,《新唐书》说他是江宁人、《旧唐书》说是京兆人、《唐才子传》说是太原人,看来关于他的记载确实很少。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于世,诗歌的风格气势雄浑、格调高扬、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作之诗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情景相合,给人无限的遐想,不愧被称为“七言圣手”。王昌龄出身贫贱,早年以农耕为生,从小就喜爱文学诗歌,又勤学苦练,表现出非比常人的才华,为了有所作为,23岁的他于公元720年在嵩山开始学习,这段时间他发奋图强,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为他以后能写出著名的十篇奠定了基础。公元723年,在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王昌龄收获到了很多,已成为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学子,想能得到他人的赏识,于是休学辗转于河东并州、潞州。公元724年,时年27岁的王昌龄又奔赴河陇、玉门关,来到了边塞,就是这个时候那些著名的边塞诗大都作于此时。 公元726年,29岁的王昌龄在外呆的时间够多了,于是他又辗

转来到了京兆,隐居在此,看看接下来的生活该怎样走下去。上天还是眷顾着他,公元727年,30岁的王昌龄即进士之位,跻身朝堂之中,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王昌龄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后又中凭借其出众的才学升任博学宏辞,之后又辗转改任汜水县尉,在潜规则横行的中国封建社会,朝中无人的王昌龄,其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然而很快终于触犯了天威,被贬岭南,而后辗转任江宁地方官,一直未能回京。在他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时期,这份工作并没有带给他辉煌的经历,没能让他走的更高,反而他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久负盛名的诗人,他们之间相互切磋间,令王昌龄在诗书造诣上颇有精进。 王昌龄为官期间曾被贬至龙标,那段时间有幸与李白相识,李白得知后遂作诗一首来慰藉王昌龄,这首诗就是耳熟能详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可见王昌龄交友广泛,与朋友们友谊颇深,能与之交朋友是多么的美好。数年之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被贬为龙标尉王昌龄看见天下大乱,觉得忙于逃难的皇帝应该没有过多的精力再来管制这些北边的官员,经过一番详细的思考,他决定离开龙标,找朋友投靠。王昌龄的这个举动是相当的大胆,丝毫没有把皇家威严放在眼里,私自出逃,已经触犯了法律;而且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人人都希望避开,他还选择迎难而上,如果想的是寻找避乱的地方,那身处边远地区的龙标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避难所

21.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教案

第七单元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 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 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平明,天刚亮。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 引导: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夜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饮酒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读出了什么情绪?(不舍,忧愁,凄凉)带着这样的情绪再读前两句诗。

王昌龄的诗精选合集

王昌龄的诗精选合集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昌龄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段宥厅孤桐·凤皇所宿处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凤皇所宿处,月映孤桐寒。 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 旅望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送刘昚虚归取宏词解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留别郭八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 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素上人影塔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途中作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游人愁岁晏,早起遵王畿。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惊禽栖不定,寒兽相因依。叹此霜露下,复闻鸿雁飞。渺然江南意,惜与中途违。羁旅悲壮发,别离念征衣。永图岂劳止,明节期所归。宁厌楚山曲,无人长掩扉。题僧房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王之涣简介资料

王之涣简介资料 王之涣 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 》这篇而经典诗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 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曾 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 “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 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 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 塞风光为胜, 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 《王之涣墓志铭》 称其诗"尝或歌从军, 吟出塞, 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 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 传乎乐章, 布在人口。 "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1]他的诗以《登鹳雀楼》、 《凉州词》 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 《凉州词》 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婚姻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 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 开元十年(公元 722 年)两人结 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 35 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 小 17 岁, 正是妙龄女子。 县令的千金, 嫁给父亲部属、 35 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 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 义闻于友, 慷慨有大略, 倜傥有异才”, 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 15 年,李氏安贫乐素,跟 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 到 40 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 不能合葬。 人物生平 身世之谜 王之涣在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说王之涣为蓟门

闻王昌龄诗意 欣赏

闻王昌龄②左迁③龙标遥有此寄① 【唐】李白 杨花④落尽子规⑤啼, 闻道龙标⑥过五溪⑦。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⑧直到夜郎⑨西。 【注】“随风直到夜郎西”,有的地区将“风”写为“君”,即“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歌注释 ①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唐代著名诗人,后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低,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③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又称布谷鸟。 ⑥龙标:今贵州隆里,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⑦五溪:指沅溪、武溪、酉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⑧随风:亦作“随君”。 ⑨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沅陵县(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歌译文 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 我得知你被贬到龙标,跋涉五溪。 我把愁心托付给明月, 与风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标题解析 上面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推见。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零三《文艺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可见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

王昌龄的七绝诗

王昌龄的七绝诗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本文认为王昌龄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在于把七绝创作与意象经营融为一体,成功地在七绝中运用了意象、意境学说。下面是王昌龄的七绝诗,欢迎大家阅读! 王昌龄的七绝诗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殿前曲二首 贵人妆梳殿前催,香风吹入殿后来。仗引笙歌大宛马,白莲花发照池台。 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青楼曲二首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浣纱女

唐宋诗人词人简介1

唐宋诗人词人简介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古风》59首;《长干行》,《子夜吴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望岳、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清明二首、江南逢李龟年、绝句、夔州歌、赠花卿、兵车行春望春夜喜雨登高水槛遣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诗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又如《从军行》《长信秋词》、《西宫春怨》、《闺怨》、《采莲曲》等,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为千古名作。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等,《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已亥)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有《乐章集》。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消永昼)。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

王昌龄唐诗赏析

王昌龄唐诗赏析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是出自诗人王昌龄的《送魏二》,是非常著名的唐诗,那么除了唐诗《送魏二》之外,王昌龄还有哪些诗句呢?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亿”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

王昌龄诗精选

王昌龄诗精选 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今存《王昌龄集》2卷,辑入《唐人小集》、《唐诗二十六家》,《王昌龄诗集》 3卷,辑入《唐百家诗》。《全唐诗》编录其诗为 4卷。又《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昌龄《诗格》2卷、《诗中密旨》1卷。现在所见到的《诗格》与《诗中密旨》,收于明人所编的 《格致丛书》。但前人也有怀疑不是王昌龄作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司空图《诗品》提要、卷一九七《吟窗杂录》提要)。考 唐时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所作《文镜秘府论》已述及王昌龄评诗之语。在遍照金刚所作的《献书表》中也说到《王昌龄诗格》 1卷(《唐 文续拾》卷十六),可见王昌龄确曾作过《诗格》。至于现存的《诗格》和《诗中密旨》是否即王昌龄原著,则尚待考证。 王昌龄诗精选目录

塞下曲四首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九江口作 初日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送郭司仓 从军行七首 出塞二首 采莲曲二首 春宫曲 长信秋词 闺情 听流人水调子 芙蓉楼送辛渐 送单十三毕五归

塞下曲四首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共尘沙:一作向沙场。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诗人,为了加深了解,我们再来看看他的简介吧。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生平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

王昌龄写报国的古诗

王昌龄写报国的古诗 王昌龄写报国的古诗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写报国的古诗,分别是古诗《从军行》以及古诗《出塞》,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

王昌龄赠别诗

王昌龄赠别诗 诗人王昌龄所创作的诗篇非常的多,有边塞诗作,也有赠别诗作,而留传下来的诗篇总共不过180多首.其中赠别诗就占了50来首.可见比重是比较大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赠别诗,欢迎大家阅读。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赏析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

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翻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王昌龄的资料

王昌龄的资料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人物生平

嵩山学道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 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 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 边塞留名 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 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岁。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 进士及弟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岁。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南汜水县尉。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三十六岁,当年四月,在长安参加宴会,有《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左迁交友

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

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了王昌龄的出塞,从中体会到什么呢?有什么感受想分享的呢?下面是他的出塞的赏析。【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军行》。[5] 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

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名家点评】 《唐诗直解》:惨淡可伤。结句出人意表,盛唐气骨。 王世贞《艺苑卮言》: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

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1、《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5、《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6、《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7、《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8、《秋兴》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着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9、《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10、《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1、《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13、《送高三之桂林》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14、《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15、《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16、《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 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 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17、《送欧阳会稽之任》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 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 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 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王昌龄在诗中较早地抒写征夫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划打下了基础。他或通过瞬间征夫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心曲;或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夫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或者借助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写征夫内心的忧愁;或者借战争,写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可以说感情的抒发非常细腻、真实。 其二,王昌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一,选择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统一。其二,既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与孤诣,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蔚。 其三,王昌龄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王昌龄的边塞诗,非常讲究语言的精炼,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另外,王昌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对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处理,没有闲笔,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漠风尘日色昏”、“青海长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换新声”等等,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过最妙的地方还不在于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绝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缓些才便于翻上一层。王昌龄调既已高险,还能在第三句上就势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实在是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