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电影比较

中俄电影比较
中俄电影比较

中俄电影比较

07信管2 张敏露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80年代,中国观众接触到无数优秀的苏联电影,像《夏伯阳》、《乡村女教师》、《静静的顿河》、《雁南飞》、《牛虻》、《战争与和平》、《一个人的遭遇》、《办公室的故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直到现在许多苏联电影里的经典段落还为人们津津乐道,许多苏联电影里的经典台词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苏联的文学作品、电影、歌曲以其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感染和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今天的中国青年仍然熟知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肖霍洛夫等作家的作品,仍然爱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两个人的车站》等电影,仍然爱唱《红梅花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国家,其文化、艺术、科学、建筑等各个领域的成就都熠熠生辉,电影业也不例外。中国电影和俄罗斯电影都曾以鲜明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受观众欢迎的观赏性在世界电影之林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电影在世界影坛上曾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俄罗斯电影艺术的魅力影响了中国好几代人。中国观众对上个世纪在中国热映的《列宁在十月》、《夏伯阳》、《办公室里的故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两个人的车站》等仍记忆犹新。俄罗斯电影向来重视用诗意的影像对人性、战争和历史进行反思,但近年来也在高观赏性、娱乐性的类型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和俄罗斯同为世界文化大国,两国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上世纪50年代,俄罗斯文化曾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到《喀秋莎》,众多的文学、电影和音乐作品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那一代中国青年永恒的记忆。上世纪末,中俄之间的文化和艺术交流日益增多。1997年10月,“中国文化节”首次在莫斯科等9个俄罗斯城市举行,中国派出13个大型艺术团体赴俄演出,成为当时中国在国外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综合性文化交流活动。

新世纪以来,两国文化领域的交流迅速“升温”,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纵观这一时期的中俄文化交流,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层次高,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2003年和2004年,在双方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俄两国在对方首都互办“文化节”,既展现了彼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增强了两国民众之间的友谊和信任。二是规模大,互访的文艺团体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1年,两国互访的文艺团体就达20多个,其中包括

中国歌舞团、北京梅兰芳京剧团、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团、圣彼得堡管弦乐团等著名艺术团体。三是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除了互办“文化节”之外,双方还经常以音乐会、舞蹈节、电影周、绘画展等形式开展文化交流,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两国民众感受了对方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俄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其他领域的合作相得益彰,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两国的传统友谊,促进了两国政治关系的深入发展。许多中国电影工作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不同于好莱坞风格的苏联蒙太奇思维方法的影响和美学启示,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理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电影和俄罗斯电影却都饱经风霜,历经磨难:不仅承受了始创之初的艰辛、经历了世界大战的洗礼、体验了鼎盛时期的辉煌、而且也饱尝了电影业陷入困境时的痛楚,如今,几经痛苦的探索和努力后,两国电影已慢慢走出低谷,走向平稳,走向发展,但也还存在相似的困境。

一、电影状况成颠倒的蝌蚪形,头细尾巴粗,难以解决。无论是我国还是俄罗斯电影都呈现这种状态。

头是获得巨大票房的大片,但是很少,只有几部;接着是获得几千万元票房(俄罗斯是几百万美元)的中等投资影片,也不多;之后是一些能进影院但票房少的可怜的影片;再之后就是大量根本进不了院线的影片,它们主要靠卖给电视台或出售DVD回收资金。也有评论说,有些影片因为没有市场上不了院线,因之审查通过之日便是拷贝入库之时,这话未免过激,却也说明一种可能。

二、面对外国电影的竞争和压力

近两年,由于我国电影大片,尤其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的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甚至超过了美国大片,评论界谈论国产大片的多,谈论外国大片则相对较少。但是,外国影片,尤其是美国大片对我国电影创作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挤压。因为我国根据关贸协定对外国影片输入目前还有限额,所以主动权还在我们手里。俄罗斯则不同,进口影片不受限制,这也是其电影市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下子被外国电影占领的原因。如今美国的电影公司不仅要到俄罗斯投资拍片,还在俄罗斯创办了自己的电影发行公司。这样一来,其主动权更大。现在“索尼”和“吉斯尼”两个公司都已在俄罗斯开设了自己的发行公司,据说今年将在俄罗斯发行几部很有票房号召力的大片。美国人的思想很明确,就是要占领俄罗斯的市场。而大批导演、制片人在听到美国人要进入俄罗斯时集体呼吁普京总统,不要放他们进来。这也说明了俄罗斯电影人的态度。

三、提高电影竞争力,也是一个重要话题。

无论我国还是俄罗斯,如何提高电影竞争力,如何加强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融合问题,在电影全球化和产业化的今天显得更为突出。商业大片追求票房,虽然赢得市场,却未得到相应的口碑,而且市场越看好,听到的骂声就越多,《无极》就是一例。艺术片追求艺术性却难有经济效益,《三峡好人》的票房惨败已然说明;而且近几年也很少看到真正的艺术片,在这方面,《云水谣》的探索难能可贵。

俄罗斯也是一样,总是在拍商业片的导演鲁金意外地拍了一部反映宗教题材的艺术片《岛》,不仅得到评论界的一致肯定,也在票房上获得一定成功,主要是吸引了多年来从不进影院的中年观众。这也给其他创作人员一个提醒,电影是大众艺术,如何针对更广泛的观众拍片是创作上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