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组成试题及答案

水的组成试题及答案
水的组成试题及答案

4.2 水的组成

1.下列物质中,不含水的是()

A.人体

B.冰

C.铁水

D.苹果

2.有关水的电解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证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氧两种物质

D.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3.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一种单质

B.水是混合物

C.水不属于氧化物

D.水是一种化合物

4.下列的水最纯的是()

A. 海水

B.自来水

C.井水

D.蒸馏水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C. 冰和水的化学性质相同

D.蒸馏水既是氧化物又是纯净物

6.电解水所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

A.1:8

B.8:1

C.1:2

D.2:1

7.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该变化不能证明的事实是()

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

B.该变化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和新物质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分子间有间隔

8.某水域中鱼类大面积死亡,调查得到可能的结论如下:(1)居民向该水域排放含磷洗涤剂;(2)有大量的运输船在水里航行;(3)水域中有适量的水草;(4)上游化工厂向水域排放废水;(5)鱼类把水中的氧气消耗光了;(6)鱼呼吸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7)水域沿岸的农民种植作物时施用了大量化肥和农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A.(1)(4)(7)

B.(2)(3)(6)

C.(4)(6)(7)

D.(3)(4)(6)(7)

9.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将产生的气体各自收集起来。在负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大,而且能燃烧,该气体是;正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小,而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气体是。(氢气;氧气)

10.氢气是一种_______色________味______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产生_______火焰,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会发生__________。(无无难淡蓝色爆炸) 11.组成中含有___________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由_____________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不同;同)

12.将下列物质按要求分类(填写序号)

①空气②氧气③水蒸气④高锰酸钾⑤铁粉⑥氮气⑦海水⑧冰水混合物⑨过氧化氢溶液⑩二氧化硫

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

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

(属于混合物的是①⑦⑨、属于纯净物的是②③④⑤⑥⑧⑩、属于化合物的是③④⑧⑩、属于单质的是②⑤⑥)

13. 无色无味液体A,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生成两种气体B和C。已知,铝箔可以在B中剧

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D;C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它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

(1)写出A、B、C、D各物质的名称: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写出A生成B、C的文字表达式;

写出铝箔在B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1)A.水B.氧气C.氢气 D.氧化铝(2)水氢气+氧气(3)铝+氧气氧化铝)

自然界的水测试题及答案(word)

自然界的水测试题及答案(word) 一、自然界的水选择题 1.“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尤其青少年更应该对毒品说不,如吸食“冰毒”,易成瘾,毒副作用强,会严重破坏人的生理和免疫功能。冰毒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C10H15N),下列关于甲基苯丙胺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基苯丙胺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B.甲基苯丙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9 C.74.5g甲基苯丙胺中含有氮元素14g D.甲基苯丙胺的一个分子中含26个原子【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甲基苯丙胺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正确; B、甲基苯丙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12+151+114=149 ???,正确; C、74.5g甲基苯丙胺中含有氮元素: 14 74.5g=7g 149 ?,故选项错误; D、甲基苯丙胺是由分子构成的,由化学式可知,一个甲基苯丙胺分子含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共26个原子,正确。 故选C。 2.在公共场所,利用“活性炭+超滤膜+紫外线”组合工艺可获得直饮水,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中活性炭起吸附作用B.②中超滤膜的作用是过滤 C.③中紫外灯照射,消毒杀菌D.上述操作获得的直饮水为纯净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 A、①中加入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吸附水中的杂质,不符合题意; B、超滤膜的作用是过滤,不符合题意; C、紫外灯照射可以对水进行杀菌消毒,不符合题意; D、经吸附、过滤、消毒后只是除掉了水中的部分杂质,不是纯水,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 3.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钠离子:Na+1B.4个氢原子:4H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惠水四中刘泉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首先探究氢气的燃烧实验有水生成,然后从反面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推导出水的组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⑴学生对生活中的水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能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但对于化学角度,水属于哪一类物质以及水的组成并不完全了解,只从表面上知道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⑵学生在《氧气》一课中所学习的氧气的检验方法以及《元素》一课所学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本课学习的基础。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电解水分组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更清晰的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分组实验验证,更容易得出结论。 ⑶通过第二单元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组的过程,但没有具体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实质的具体应用,加深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 ⑷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转化到水中,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利用反应物推测水的组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如何利用生成物来确定水的组成,学生不太清楚。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让水分解?水分解的产物是什么?怎样检验水电解产生的气体?水真的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等疑问?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设计理念 遵循初中化学教学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水的组成-练习(答案)

1.2 水的组成 目标导引: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3、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 4、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知识整理:1、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和,这个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这个实验证明,水是由和组成的。 2、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凝固点是。 例1:下列不属于水的物理性质的是() 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水通直流电时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水通常在0℃时凝固成固态的冰 D、水一般在100℃时沸腾 分析:物质的特性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性质指的是只有在化学变化时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了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所以A、C、D都属于水的物理性质,而水通电时分解成了氢气和氧气,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所以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例2:理论上,水电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应为2:1,但在实验时却发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却大于2:1,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吗? 答:这主要跟氢气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有关,氢气难溶于水,而氧气能在水中溶解一部分。也就是说,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强,所以我们发现它们的体积比大于2:1。 基础巩固: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电解 B、水结冰 C、水蒸发 D、水沸腾 2、在水通电分解的实验中,阴极与阳极得到的气体体积比大致为() A、1:2 B、2:1 C、8:1 D、1:8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有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是由氢和氧组成 C、电解后负极产生的是氧气 D、纯净的氢气燃烧产生黄色的火焰 4、能使还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A、空气 B、氢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5、下列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课题3水的组成教案

课题3水的组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氢气的性质; 2、认识水的组成; 3、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实验现象的观察,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难点:对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提问】出示一杯水,你对水的认识有哪些,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下水的组成 (板书)4-3 水的组成

思考,提出猜想 创设环境,引入新课 【过渡】在探究水的组成前,我们先认识下氢气的性质。(板书)一、氢气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观察一瓶氢气,总结氢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神舟九号升空使用的燃料是什么? 【讲解】神舟九号升空使用液态氢作为燃料,说明氢气具有可燃性,那我们现在来研究下氢气燃烧。 【实验演示】现在我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但在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呢,我们要先对气体进行验纯,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操作。 【设问】使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说明什么?验纯的操作是怎样的? 【归纳】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前要进行验纯,方法:先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慢慢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声音很小,则说明气体较纯。 【实验演示】现在我就可以对氢气进行点燃实验了,大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火焰呈什么颜色?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怎样验证?写出反应方程式。

新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水的组成教案+新人教版

水的组成 知识与技能 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过程与方法 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重点 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难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条、酒精灯、小试管。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对,是水。从太空上观察。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这种蔚蓝色物质是什么呢? 对,是水。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海约占地球表面积的约34 ,所以有人戏称地球为“水球”。水与生物关系非常密切,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水是生命的孕育和维系必需物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水力发电利用的是水,水还能为人类提供水运的航道和宜人的环境。那么,你对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水资源等知识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本单元将引领我们走进水的世界,首先,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二、推进新课 师:古人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金、木、水、火、土)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息。因此他们认为水不可以继续分解,水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演示实验4-25]水的电解实验 教师先进行演示,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所示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提示](1)提示学生观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3《水的组成》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课题内容 本节选自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三水的组成。 二、课型 实验探究课. 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水的组成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认识水的组成,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因此,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重点应该让学生通过检验确定两种气体,以及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点,清晰的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明确水的组成,之后再通过验证实验的方式进行活动探究,并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问题供学生填写。而在水分子化学式的确定部分。最后,教材简要的说明也可以通过氢气的燃烧证明水的组成。通过分析,我认为应该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水分解产物的检验,以及水的元素组成的推理上,同时,我大胆的在本节课中引导鼓励学生从分解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水的组成。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缺乏设计实验的思路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因此需要教师的有意培养。而且学生在由实验现象提升到实验结论这一部分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而在水

分解的微观过程中,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感知与认识,通过动画及图片的设置,可以增强他们进行多视角的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认识水的组成。 (3)能结合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得出水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通过电解水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和图片,培养学生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客观事物,爱护自然资源的情趣。逐步建立认识人类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精神。 六、教学重点: 电解水的实验。 七、教学难点:

h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3水的组成 设计指导思想: 这堂课的教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初步形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教案设计时,教师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保护水资源——来构思和组织学习活动。 水的组成的学习以实验为出发点,尽量以科学探究教案模式组织教案。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构成,力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 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得到一些水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感知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材分析: 虽然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的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供师生教案中灵活选用。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第二单元水分子运动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的间隔,但却不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把如何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水的组成和探讨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作为本节教案的难点。 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分,认识氧化物,最好能形成较为清晰的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概念。 (3)初步了解氢气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水组成的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练习题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达标自查 1.下列变化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碳酸钙氧化钙+ 二氧化碳 B.碳酸氢铵氨气+ 水+ 二氧化碳 C.氧化钠+ 水氢氧化钠 D.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是()。 A.高锰酸钾、氮气 B.洁净的空气、氧气 C.铝、二氧化碳 D.硫粉、氧化镁 3.下列关于水的性质的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水电解可产生两种气体 B.水在结冰后体积变大 C.水不能燃烧 D.水在100℃时,可能不会沸腾 4.现有下列物质:①氧气②氢气③河水④镁⑤氧化镁⑥空气⑦水。其中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混合物的 是。(填序号) 5.根据右图所示电解水装置中的现象,判断所接电源

的正负极, 图中A点表示极,B点表示极。 6.下列各题的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所以水是混合物。 (2)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3)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所以水生动植物能在水中获得呼吸所需的氧气。 6.为节约用水,避免浪费,使用自来水后要及时关紧水龙头。但有些人不注意滴漏现象,认为这微不足道。下面通过计算就可知道这不经意的浪费有多大。假若某一个水龙头每秒钟只滴2滴水,20滴为1 mL,试计算一昼液(24小时)中5个这个样的水龙头滴水多少毫升?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山区,平均每人每天饮用水不足500 mL。浪费的这些水可供这一地区每天约多少人饮用。通过这道计算题,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能力提高 8.市场上出售的纯净水有一些类似蒸馏水,长期饮用对健康有利吗?试说明理由。

水的组成 同步练习题

3.1水的组成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含水的是() A.人体 B.冰 C.铁水 D.苹果 2.有关水的电解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证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氧两种物质 D.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3.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一种单质 B.水是混合物 C.水不属于氧化物 D.水是一种化合物 4.下列的水最纯的是() A. 海水 B.自来水 C.井水 D.蒸馏水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C. 冰和水的化学性质相同 D.蒸馏水既是氧化物又是纯净物 6.电解水所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 A.1:8 B.8:1 C.1:2 D.2:1 7.下列水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在通常情况下,1 L水中只能溶解大约30mL氧气 B.水是无色无气味的 C.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得到氢气和氧气 D.水在1.01×105h时冷却至0℃可结成冰 8.要制得M g氢气,需要多少克水通电分解() A.1/9M g B.9M g C.8/9M g D.9/8M g 9.下列物质中,既能造成空气污染,又能造成水污染的是() 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工业生产中的废气 C.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随雨水流人河中 D.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 10.在通电分解水的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A.元素种类 B.原子个数 C. 分子个数 D.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11. 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所以鱼能在水里生存 B.因为水中没有氧气,所以水能灭火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12.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B.通常情况下,水是无色液体 C.在101kPa时,水在4℃时密度最大 D.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水都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13.水是纯净物的特征是() A.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B.能溶解许多物质 C.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D.电解水可生成氢气和氧气 14.下列气体中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二氧化碳 B.氢气 C.氮气 D.氧气 1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以后生成的固体物质 B.将纯水结成的冰放入纯水中,得到的冰和水的混合物 C.将葡萄糖溶于水制成的纯净的无色透明的葡萄糖溶液 D.液化后的空气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混合物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 B.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一定是氧化物 C.单质和化合物都属于混合物 D.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 17.某城市的空气严重超标污染,不是主要原因的是()

水的组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 认识事物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形成 【实验准备】 水电解器简易装置、10%的NaOH溶液、火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彩水世界 内容1:请你欣赏——明白学习对象 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组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等等) 师: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 【点评】 俗语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水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物质了,但教师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知学生熟悉学习对象,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眼睛来探视水的未知和魅力。 内容2:浮想连翩——认识水是生命之源 师: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的三大基本因素是什么? 生: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师:(播放火星车在火星上拍摄照片,及证明火星曾经有水的证据的报道)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和报道后对火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不同的学生印象肯定不同,让他们自由想象)火星上很荒凉,火星上也许从前有生命、火星上可以采矿、火星没有地球有生机…… 师:科学家为什么在火星上搜寻曾经有水的证据呢? 生:有水就有可能有生命存在过。 师: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已经找到了火星原来有水的痕迹,之后在报刊上很快出现了“地球人原来是火星人的后裔”猜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猜想最核心的依据是什么? 生:水是生命之源。 点评:教师应用近期媒体报道的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探测的最新工作进展,让学生通过对比,联想感知水是生命之源。 内容3:高谈阔论——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水的作用 师:同学们吃过新疆葡萄干吗? 生:吃过,甜甜的,酸酸的,很好吃。 师:是的,很好吃,新疆哪个地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十分利于葡萄的生长,但是新疆这片广阔的大地上,适宜种植葡萄的地方不到10%,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交流、讨论,最后形成的意见是——缺水。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如果新疆不缺水,它生产出来的葡萄用来酿葡萄酒供全世界所有的人来饮用都用不完。在世界各地水资源分布很不合理,有的地方水资源很丰富,如我们的家乡。但有些地区又极端缺水,难以适宜人类居住,比如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古代有许多城池都被废弃了,原因就是自然环境严重恶化,缺水造成的。你们知道自然界的水是由哪些形式存在的吗? ②自然界中水的分布形式: 生:河水、湖水、地下水、极地的冰盖、空气中的水等等。 师:同学们概括了很多,这些叫自然界的自然水。据你们所知,还有什么地方有水吗? 生:蔬菜里有水、果冻里有水、人体里有水、纸张里有水、结晶水合物里有水等。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这些水与自然界里的水存在的形式不一样,叫“结合水”。 师:请同学们分析三峡枢纽工程的意义。 生:先讨论、交流,后概括:发电、抗旱防洪、灌溉、调节气候,航运、旅游…… 【点评】 教师先从具体的事例——新疆葡萄入手,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宝贵,然后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两种存在形式,当然,“结合水”只给学生作了简单的交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课题3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自然界中的水,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氢气的性质 提出问题氢气球可以升上天空,还可以燃烧爆炸,为什么呢?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 (1)纯净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并生成水。(2)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点燃 (3)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 3.验纯: 收集一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倒立着移近火焰,如发生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气体较纯。 探究点二水的组成 提出问题氢气中含有氢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推测水可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水的组成。 探究实验

1.实验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流、酒精灯。 2.实验药品:水、氢氧化钠(或稀硫酸)。 3.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向水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接通电源。 4.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正极与负极气体体积比约为1∶2。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木条燃得更旺;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负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5.实验结论:文字表达式: 课堂讨论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往往大于2:1,造成数据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归纳总结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探究点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提出问题物质按组成元素如何分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 分 类 单质化合物 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 纯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区别①由同种元素组 成②不能发生分 解反应 ①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②在一定条件下能发 生分解反应 判断依前提是纯净物, 且只含一种元素 前提是纯净物,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水的组成

水的组成 一、氢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化学性质: 不使用稀盐酸,因为: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 不用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快,不用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慢。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可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不能验满!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如果集气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氢气收集满。 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可燃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火焰点燃。如果气体较纯,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如果验纯时发现气体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时,必须对试管进行处理(用拇指在试管口堵住一会或更换试管),以免发生爆炸。

检验:点燃。能够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是纯净的氢气;在燃烧时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证明是不纯的氢气。 任何可燃气体或可燃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在点燃或使用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二、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g/mL。 水的电解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 【实验现象】 ①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约为8:1。

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最直接的结论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推论):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4.3 水的组成-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 1.【答题】有关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的叙述,错误的是() A.a中的气体是可燃性 B.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该实验水中加入氢氧化钠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D.a与b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大于2:1,可能与两种气体的溶解能力有关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电解水的实验。 【解答】A、试管a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可判断a试管内气体是氢气,故A正确;B、水的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此变化为化学变化,所得到的氢气、氧气是水分解而形成的新的物质,而非水由氢气、氧气组成,故B不正确; C、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促进反应的进行,故C正确; D、试

管a中为氢气、试管b中为氧气,试管a与试管b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氢气和氧气的溶解性不同,所以体积比会有偏差,故D正确。故选B。 2.【答题】2008年底,美国《科学》杂志评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排名第六的是可以“燃烧的水”。美国科学家称已开发出一种新的廉价催化剂,可利用电能将水分解。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B.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C.美国科学家的突破是利用廉价催化剂使水直接燃烧 D.以水为原料廉价地获得氢能源,可以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 【答案】C 【分析】本题是通过材料分析水的分解。 【解答】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正确,不合题意;B、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正确,不合题意;C、美国科学家的突破是利用廉价催化剂使水直接燃烧,错误,水不能直接燃烧,燃烧的是电解后生成的氢气,此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水为原料廉价地获得氢能源,可以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正确,氢能源燃烧不产生温室气体,不合题意。故选C。 3.【答题】下列说法不正确得是() A.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是因为水中含有溶解的氧气 B.电解水制取氢气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应该寻找更好的方法使水电解出氢气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第一课时)

红花中学教(学)案 总课时: 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执教人: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 单质和化合物;(2)了解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并分析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个实验,初步了解利用反应物 或生成物来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揭示水的组成的科学过程;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启发学生思维; 认真听讲,思考问题,带着老师 提出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我们先来学习氢气。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学生观看视频,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听讲,做笔记,回答问题。学生1:烧杯内壁有无色液体生成。 学生2:氢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全班回答: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板书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水 阅读课本找出氢气验纯的两个步骤,并做好标记 认真听讲,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并做笔记。 学生1:有气泡产生,而且两边产生的气体体积不一样多,与负极相连的气体体积约为与正极相连的2倍;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氢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氢气+氧气水 二、水的组成 1.现象 2.水氢气+氧气 3.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红花中学教(学)案 总课时:

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执教人: 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而对于氧气、氢气都有它相对应的化学符号,学生归纳 学生1:学习了氢气的性质; 学生2:学习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生成氢气和氧气; 学生3: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完成相应练习。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学生4: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会有

水的组成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含水的是() A.人体 B.冰 C.铁水 D.苹果 2.有关水的电解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证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氧两种物质 D.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3.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一种单质 B.水是混合物 C.水不属于氧化物 D.水是一种化合物 4.下列的水最纯的是()A. 海水 B.自来水 C.井水 D.蒸馏水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C. 冰和水的化学性质相同 D.蒸馏水既是氧化物又是纯净物 6.电解水所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A.1:8 B.8:1 C.1:2 D.2:1 7.下列水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在通常情况下,1 L水中只能溶解大约30mL氧气 B.水是无色无气味的 C.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得到氢气和氧气 D.水在1.01×105h时冷却至0℃可结成冰 8.要制得M g氢气,需要多少克水通电分解()A.1/9M g B.9M g C.8/9M g D.9/8M g 9.下列物质中,既能造成空气污染,又能造成水污染的是()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工业生产中的废气 C.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随雨水流人河中 D.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 10.在通电分解水的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A.元素种类 B.原子个数 C. 分子个数 D.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11. 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所以鱼能在水里生存 B.因为水中没有氧气,所以水能灭火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12.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B.通常情况下,水是无色液体 C.在101kPa时,水在4℃时密度最大 D.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水都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13.水是纯净物的特征是() A.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B.能溶解许多物质 C.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D.电解水可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的组成两种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物质,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不过,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因此,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出发,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本课题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2.在本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存在的困惑也是很突出的,那就是:水通电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水蒸汽;收集在小试管中的气体接近酒精灯火焰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二、教材分析 1.水的组成内容的呈现是模拟史实的研究过程,分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步展开。在此之前首先简要介绍了氢气及其相关的性质,这既是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知识,也是模拟水组成研究的开端。水生成的部分由氢气燃烧实验和相关讨论组成,是探究水组成的开始,水分解部分是一个水电解的实验探究。 2.经过水生成和水分解两部分的实验与分析,认识水的组成已经是水到渠成,整个过程将知识的获取、科学过程的体验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融为一体,教育内容丰富,学习情景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氢气的性质及验纯的方法。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水的电解实验的观察,了解并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初步了解利用分解反应的产物来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难点:通过电解水实验归纳、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对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五、学习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会知道氢气的一些重要的性质。 2.认识到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多媒体设备、集气瓶(两个)、玻璃片(两片)、试管、水电解器、直流电源、小木条等等。 七、教学流程

水的组成 习题(含答案)

水的组成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如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期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2. 下列方法中能够用来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是() A. 观察颜色 B. 加入明矾,搅拌 C. 溶解食盐 D. 加肥皂水,搅拌 3. 2015年10月26日下午,阿富汗东北部发生7.8级强烈地震,截至27日10点,地震已造成阿富汗境内至少34人死亡,巴基斯坦境内至少125人死亡,河水、饮用水受到严重污染,小明同学给灾区民众提供了一些饮用水的处理意见,你认为合理的是()A. 用自制净水器过滤后,即可饮用 B. 只要河水清澈透明就可以饮用 C. 饮用水可以加入肥皂水杀菌再饮用 D. 喝水前要加热煮沸进行消毒后再饮用 4. 今年甘肃南部舟曲县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为防止疾病传染,需对河水处理后方可饮用,常用的措施有:①加热煮沸②消毒杀菌(用漂白粉)③过滤④自然沉降.较合理的顺序是() A. ③①②④ B. ④①③② C. ④③②① D. ③①④② 5. 净化水的如图所示操作,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 B. C. D.

6.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你认为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 氢气 B. 天然气 C. 石油 D. 煤 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 C.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8. 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生活中要使硬水软化,可采用的方法是() A. 煮沸 B. 搅拌 C. 沉降 D. 过滤 9. 明矾净化水的作用是() A. 使硬水软化 B. 除去水中的异味 C. 除去水中的悬浮物 D. 消毒杀菌和净化水 10.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下列用水方式不应该提倡的是() A. 用漱口杯接水刷牙 B. 不间断地边流水边洗衣 C. 用淘米水、洗菜水浇花、冲厕所 D. 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农田和园林 11. 自来水厂用活性炭净水,其作用是() A. 将水净化成纯水 B. 去除异味 C. 消毒杀菌 D. 降低水的硬度 12. 水是地球上重要物质,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 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C. 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D.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13. 下列关于电解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溶液 B.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C. 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 电解水实验中氢气和氧气质量比为2:1 14.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A. 洁净的空气 B. 干冰 C. 生理盐水 D. 石灰水 15. 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若要对自然界的水进行净化处理,下列操作中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 过滤 B. 蒸馏 C. 静置沉淀 D. 加明矾吸附沉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 硬水中含较多的______ (填离子符号),实验室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______ . 17. 日常生活中,可通过______ 的方法使硬水软化.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测试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的河水、井水和湖水都属于混合物 B.只要澄清透明的水就可以饮用 C.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 D.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 2.乙硫醇(化学式为C2H6S)易挥发,有蒜臭味,人对该气味极其敏感,因此在管道 煤气中会添加微量乙硫醇,目的是及时发现煤气泄漏。下列有关乙硫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硫醇由9个原子构成 B.一个乙硫醇分子中含碳、氢、硫三种元素 C.乙硫醇是有机化合物 D.乙硫醇中碳、氢、硫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3.最近,研究人员用二硫化锡作为电池材料进行研究有重要进展。下图是硫元素和锡 元素的相关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A.两种都是金属元素B.硫原子的质子数为16 C.锡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8.7g D.二硫化锡是氧化物 4.下列符号既可以表示一个原子,又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Na+B.Cl C.Cu D.O 2 5.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液氧B.冰水混合物C.氯酸钾D.过氧化氢溶液 6.下列对化学式NO2的各种表述中,错误的是 A.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 B.表示二氧化氮这种物质 C.表示二氧化氮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 D.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由一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7.一瓶气体经检验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是()

A.一种单质B.一种化合物 C.混合物D.既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葡萄糖(C6H12O6)是一种重要营养物质,下列关于葡萄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由6种碳元素、12种氢元素和6种氧元素组成 B.葡萄糖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C.每个葡萄糖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为24 D.每个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 9.下列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 ) A.水银、蒸馏水、米酒B.冰、干冰、冰红茶 C.氮气、沼气、空气D.金刚石、大理石、生石灰 10.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SO2:“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 B.2Na:“2”表示两个钠元素 C.+2 Mg:“+2”表示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 D.S2﹣:“2﹣”表示硫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二价 11.规范操作是实验顺利进行和人身安全的保证,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B.过滤 C.向试管里加粉末D.量取液体 12.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则不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纯净物 B.原子和分子均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则分子也不能再分 C.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金属元素有正化合价,因此非金属元素一定没有正化合价

八年级科学上册-1.2《水的组成》教案-浙教版

在线分享文档 用科技让复杂 让每个人平等1.2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物理性质 文字表示:纯净的水是无色的、无气味、无味道的液体 文字体现:101Kpa ,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凝固点0℃ 沸点100℃ 思考:冰山浮于水面,说明了什么?答:冰的密度比水小 说明:4℃是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二.化学性质 1.水的电解 ①实验过程:见书P7 ②实验现象:A.两个电极上出现了(气体),两支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B.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产生淡蓝色火焰);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木条又重新燃烧—复燃) ③V 正:V 负≈1:2 ④重点强调气体的检测: 正极气体:放时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检验方法;负极气体: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氢气的检验方法 ⑤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 :1。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早在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 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究竟由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呢?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中课题1讲水的组成,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帮助学生在物质的认识上由宏观转向微观,从组成转向结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有更明确的认识;初次出现化学式,为后面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服务,同时也分散了难点,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特点正处于求知欲旺盛,对化学这门新接触的课程既有浓烈的好奇心又有一些因认识不够带来的恐惧,对世界的认识还停留在宏观角度,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不能超出他们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验方案设计采用探究教学法、实验操作采用演示教学法、物质分类采用课件展示教学法。 四、教学环境、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导课使用歌曲视频、演示实验用水通电分解动画、其他知识用课件。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对水的组成形成正确的认识,了解水的化学式H2O;了解氢气的性质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并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b、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利用已有信息分析问题、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b、学习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接受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激发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六、重点、难点分析 1.水的元素组成的确定及设计实验的原理 2.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分 七、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