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分析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分析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分析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

系分析

摘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均具有经济增长效应,三者具有内在逻辑性与辩证关系。技术创新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并对制度创新提出需求,为产业创新提供新的基础;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提供条件,推动生产函数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技术创新通过制度创新进行扩散,进而扩展为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更高的

基础条件,从而促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关键词: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内在逻辑性

进入21世纪人们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共

同指向了创新,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创新在三个层面上,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层面得到了理论界、企业界及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理论与实践证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对于提高一个国家、一

个产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根本在于创新具有增长效应。但是这三种创新各自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怎样的?各自对增长起作用的性质是怎样的?目

前还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因此,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三种创新的内在逻辑关

系及其增长效应具有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就技术创新而言,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当属熊彼特(1921)的贡献,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技术创新。而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或创新的长期作用是经济增长

的惟一动力,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和卢卡斯 (R.Lucas)为代表的一批增长理论家,为了克服增长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

局限性,研究内生技术进步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通过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方程,成功地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发现人力资本的规模、生产效率是经

济增长的关键因素(R.Barro and Xavier Sala—I—Martin,1995)[3i,其主旨是创新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是内生于经济系统之中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诺斯(198)]认为制度变迁在经济增长

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种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是相对价格的变化和追求制度创新的

收益。在一个动态经济系统中,已有的制度安排决定了现有的成本——收益结构,从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收入流以及速度。当某种外在性的变化传导到经济系统中,从而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将改变现有的收益——成本结构。但这种变化引起的潜在收入流,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进行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通过新的制度才能把潜在的收入流转变为现实的收入流。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变迁促进了经济增长。曼斯菲尔德(E.Mansfield,1991,1998)则研究了学术(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定量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国外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各种创新的动力及其经济增

长效应上,有些研究已注意到技术创新、产

业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但一般不将三种创新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从而也未能讨论三种创新之间的内在逻辑与辩证关系。

2.国内近期相关研究评述

国内近年来关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方面的研究很多。叶民强和吴承业(2001)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制

度创新机制进行了研究;赵放(2002)论述了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关系,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杨迎昕(2002)研究了技术创新中的制度激励,其着力点在于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其他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本身其及实现方式、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与

经济竞争力、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等方面。

综观国内现有研究,一般是单独讨论各种创新对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尽管也有一些文章探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或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关系,但很少有人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产业创新放在一起讨论。

二、三种创新的内涵及经济增长效应分

人们之所以可以单独研究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三种创新单独来看分别都具有增长效应。所以有必要对这三种创新的增长效应进行深入分析。

1.技术创新的内涵及增长效应

长期以来,尽管理论界对技术创新还未能形成严格的定义,但人们在许多方面已达成共识: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强调的是首次商业应用。其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技术累积和路径依赖性、具有收益非独占性等特征。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特征在于对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不断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技术可能性,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潜在增长率。这就是说技术创新具有增长效应。早在熊彼特时代就已认识到了,只是他强调技术创新是经济周期发生的原因,创新刺激了投资,引起了信贷扩张,扩大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从而推动经济走向繁荣。

经济发展阶段说的创立者罗斯托在谈到经

济增长时认为,经济增长总是先由某一部门采用先进技术而开始的,采用了先进技术的部门降低了成本,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利润和积累,扩大了对其它一系列部门产品的需求,扩大了对地区经济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上述论断肯定了科学和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系

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科学技术进步愈来愈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

力量。

但是,技术创新只是提供了可实现的经济增长的上限,而不能决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力度,否则就不会出现在大多数技术对每个国家都是可得的时候,仍然在国与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现象。由此看来,技术创新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并不能完全说明经济增长,也不能完全解释经济增长。

2.制度创新(变迁)的内涵及其增长效

为了把握经济制度创新的内涵,首先必须对制度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我们认为经济制度就是内在规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

水平与交易成本的规则体系。制度创新就是为了提高对经济活动的激励水平以及降低

交易成本而进行的规则体系的调整与变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如果认为技术及技术创新属生产力范畴,则制度属生产关系范畴,制度创新就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制度创新的动力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内部来源,即制度本身衰退所造成的不适应性,即现存制度激励水平下降、交易成本上升,由克服这种不适应性的努力而引起的制度变迁。其二是外部来源,由于外在因素的变化引起相对价格变化,相对价格变化打破系统平衡,形成潜在利润,潜在利润诱导制度变迁。

内部来源的本质是制度存在内在缺陷、制度变迁主体的收益预期。制度是上层建筑,这种上层建筑与其基础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如果制度适应经济

基础就会促进经济增长,不适应就会阻碍经济增长。制度与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的不适应性,以及一种制度框架下的交易主体对制度内在缺陷适应性都会导致制度激励作用

下降、交易成本上升。不适应性是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而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激励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外部来源是外在性变化。这种外在性变化可归纳为三种类型:(1)市场容量的变化;

(2)技术变迁;(3)政府政策变化(干预)。这三种类型的变化都可以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对一种产品而言,如果市场容量增大,则可能引起更多的产量,因而要素供给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各种供给要素价格的相对提高,激励水平及交易成本会相应地变化,最终形成潜在利润,使经济条件变化,引起人们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制度创新具有增长效应。这种增长效应就是当经济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在一

个动态经济系统中,已有的制度安排决定了现有的成本——收益结构,从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收入流及速度。当某种外在性的变化传导到经济系统中,从而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将改变现有的收益——成本结构。但这种变化引起的潜在收入流,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进行制度变迁与创新,通过新的制度才能把潜在的收入流转变为现实的收入流,最终导致经济增长。这就是说制度创新亦具有增长效应。

3.产业创新的内涵及其增长效应

产业创新是指特定产业在成长过程中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主动联手开展的产业内企业际的合作创新。产业创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创新手段才能实现,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都统一于产业创新过程之中。产业创新的出现意味着,一国工业化的过程正是产业层次技术创新持续活跃的过程。

产业创新的增长效应是最为巨大的。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扩散,是技术创新在一

个行业乃至其他行业中的创新放大,是技术创新增长效应的放大。如果说技术创新带来的是潜在收入流,那么产业创新就是对这种潜在收入流的放大及实现。潜在收入流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可能性,而产业创新则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三、三种创新的内在逻辑与辩证关系

1.三种创新具有内在统一与内在相关性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内在统一于经济增长。这三种创新都具有增长效应,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是起作用的层面不同而已。但是任何一种创新如果没有另外两种创新的作用,其增长效应具有边际递减性,即对于一种创新而言,如果没有其他两种创新的存在,则这种创新不可能永久具有增长效应,这说明三种创新具有非常强的内在相关性。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种创新,而轻视或忽视其他创新的作用。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三种创新的内在关系进行阐述。

2.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基础

技术创新提供增长来源,为经济活动提供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并对制度创新提出需求、为产业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这是因为(1)在过去两个世纪里,技术创新使产出在相当范围里发生了规模报酬递增,因此,使得更复杂的组织形式的建立变得有利可图。(2)作为规模经济的一个副产品,技术变迁产生了工厂制度,也产生了使当今城市工业社会得以形成的经济活动之凝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交通拥挤只是这场集聚革命中三个更为明显的结果而已,这些负外部效应又必然推动制度的创新。(3)技术创新不仅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潜在利润,而且降低了某些制度变迁的操作成本,特别是使信息成本(电报、电话、广播和计算机网络)迅速降低的技术发展,使得一系列旨在改进市场和促进商品流通的制度革新变得有利可图。

(4)技术、技术创新决定制度结构及其变化。

(5)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奏,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产业创新。(6)有技术创

新,不一定有产业创新。因为,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个别企业的行为,则产业创新则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一个企业行为不一定会扩大为社会行为。

3.制度创新使技术创新扩张为产业创新成为可能

产业的形成与演化跟技术创新群密切相关,技术创新群的关键,就是产业技术创新。在这里联结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桥梁就是制度创新。单纯从技术本身来看,技术并没有消除产业创新道路上的所有障碍,也不能自动地为自身充分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的环境,或者说技术变化没有带来实现其潜力所需的那种最根本的组织变化,从而技术创新也不能自动扩张为产业创新。而制度创新的作用是提高经济活动的激励水平及降低交易成本,这种激励水平的提高及交易成本的降低是通过新的组织形式(如产权、企业组织及分配方式)来实现的。制度创新提供了技术扩散的路径,使得产业创新成为现实。一旦先进技术及其关联效应已经扩散和遍布到有关产业部门和地区后,它的使命也

就完成了,这时就要有采用了新的先进技术的新的主导产业来代替旧的主导产业,从而实现产业创新。

4.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

供新的环境与条件

无疑,企业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而产业创新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并为技术创

新营造有利环境和条件。产业创新可以弥补企业技术创新的不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扩充企业创新能力储备,带动和活跃企业技术创新,并且通过政策扶植、帮助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同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资金、智力等服务。

5.三种创新具有互动与内在逻辑

三种创新的内存逻辑关系决定了它们

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是互为动力的。因而,单方面强调一种创新都不能达到经济增长

的目的。

技术创新为制度创新提出需求,为产业创新提供前提。即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没有技术创新只有制度创新,就不会出现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在原有的

技术条件下,仅通过制度创新,只能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但这种效率以现有技术的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为极限,从而不可能出现产业创新。只有技术创新才为制度创新提供新的需求,提供新的空间,并为产业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

制度创新可以激励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由于技术具有公共财富的性质,也就是说技术知识的消费具有“非排斥性”和“集合性”,这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产业创新在资源分配上通过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规可以调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所产生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不能达到,其增长效应也不能进一步扩大,也就不可能扩散为产业创新。

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果,反过来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提供新的更高的平台。

创新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以技术创新为出发点,通过制度创新达到产业创新,并且三种创新之间具有互动作用,最终推动了经济增长。即技术创新是起点,经济增长是归

宿。这就给我们以启示,必须进行各种层面上的创新,增大创新流。同时要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相互适应。当技术创新提出制度创新的需求时,我们就要适时地进行制度供给和创新。

(发展战略)如何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常常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它既可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挑战,又可给企业带来商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既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又要面对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企业能否随着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断研发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这是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是高科技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凭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可以迅速占领市场。科技与经济交织在一起的激烈竞争在全球展开,世界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战略,都把企业技术创新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能为企业自身带来可观的利润,而且会涉及到相关的企业,从而形成众多企业相互竞争的创新浪潮,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加速企业自身发展的活力源泉,而且也是加速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球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的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对手是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跨国公司,企业要在这样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造就自己的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企业在技术上具有别人不

能模仿的、持续创新并能持续保持领先的能力。要保持市场占有率,必须持续不断更新技术和产品。企业的核心技术,对企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有基础技术研究成果,直接关系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行为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行为,基础技术成果是企业社会经济行为的支柱之一,产品的相关实用技术,产品化技术和产业化技术是支持企业社会经济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企业的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研发方向和市场定位,这对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十分重要。任何一个企业,不管其具体的产业及产品特点如何,都是一个多种技术有机组合而成的组合体。技术是企业生存的支撑,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赢得和保持某种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所在。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更是企业增强发展能力、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运行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企业面临全面竞争的发展环境,出现了利润率平均化和下降趋势,分化、调整、改组加剧,大型化、规模化和小型化、专业化竞相发展,不少企业进入“二次创业”或“再次创业”的新阶段。技术创新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决定和统率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合适的技术发展方式,不仅是企业能否顺利实现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如日本企业所

十大领域产业技术创新链、20条工业新兴优势

附件1 十大领域产业技术创新链、20条工业新兴优势 产业链等优先征集领域 一、十大领域产业技术创新链 1、高端装备制造技术 ——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矿山及冶金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2、新材料技术 ——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金属新材料、硬质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超硬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纳米材料、增材制造材料。 3、新一代信息技术 ——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及配套。 4、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技术 ——风电产业、光伏产业、生物质能、智能电网。 5、现代农业(现代种业)技术; ——粮食油料、畜禽水产、蔬菜果茶、现代林业、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绿色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互联网+农业”。

6、人口健康技术 ——现代中药、精准医疗、化学药、生物制品、制药装备、医疗器械、健康服务产业。 7、资源利用与环保技术 ——矿产资源利用、“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环保装备制造与服务业、生态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 8、文化创意技术 ——数字媒体、虚拟现实、数字出版、文化旅游、创意设计。 9、公共安全与应急技术 ——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消防安全装备、烟花爆竹安全、公共与社会安全保障产品。 10、现代服务业技术。 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 二、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 1、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含磁浮)产业链; 2、工程机械产业链; 3、新型轻合金产业链; 4、化工新材料产业链; 5、碳基材料产业链; 6、显示功能材料产业链; 7、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 8、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链;

大工19春《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在线作业2

(单选题)1: 下列选项中,属于产品创新的新战略的是()。 A: 用户创新 B: 自主创新 C: 合作创新 D: 模仿创新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下列关于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制度是直接的人与人的契约关系 B: 制度是由特定社会共同体的经济实践决定的 C: 制度不属于观念、意识的范畴 D: 制度归根到底是由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新产品开发的进攻策略不包括下列哪种方式?()A: 独创式 B: 超前式 C: 改进式 D: 独辟蹊径式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企业产品创新促进因素的是()。A: 成功的企业家 B: 企业的科技人员 C: 企业的管理人员 D: 产品创新的收益递减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下列哪一项是决定组织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A: 产权制度 B: 经营制度 C: 管理制度 D: 企业制度 正确答案: (多选题)6: 产品创新的类型一般包括哪些?() A: 模仿型 B: 改进型 C: 换代型 D: 全新型 正确答案: (多选题)7: 构建组织发展模型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A: 组织的年龄及规模

B: 组织演变的各个阶段 C: 组织变革的各个阶段 D: 产业的成长率 正确答案: (多选题)8: 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技术创新的能力。这一能力主要由哪些方面反映?() A: 创新战略 B: 创新机制 C: 创新速度 D: 创新模式 正确答案: (多选题)9: 制度就是行为的模式,它可以是()。 A: 正式的 B: 成文性的 C: 受国家法律保护的 D: 可不被遵循的 正确答案: (多选题)10: 技术创新特点主要包括()。 A: 技术创新的积累性 B: 技术创新的主体性 C: 技术创新的市场性 D: 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 正确答案: (判断题)11: 如果产品创新的过程起源于某种技术变革,那么这种创新就属于消费者驱动模式。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12: 扩散源指的是在质量空间中吸收采纳技术创新的社会组织。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13: 所有创新活动都依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14: 制度创新的实施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创新管理案例分析

创新管理案例分析 工商管理16-1班 第二章 第1题: 1.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手机和采用谷歌公司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对诺基 亚产生双重冲击,威胁诺基亚一直以来的手机霸主地位; 2.最关键的是诺基亚没有把握住时代变革的脉搏,在智能手机兴起时,它无视 智能手机的威胁,诺基亚依然着重于开发传统手机,没有跟上智能手机发展的浪潮,从此一落千丈; 3.诺基亚在时代变更、用户需求变化面前,没有全力培养打造企业智能手机生 态系统的能力; 4.硬件文化和心态使诺基亚公司最关注的是效率、成本和生产制造的确定性, 多年的成功让诺基亚对自身的运营模式和方法过度自信,缺乏深度转型的意愿,造成企业创新乏力,业务一落千丈; 5.诺基亚实现全球化之后,企业规模庞大,生产管理流程复杂,极大阻碍生态 系统的转型; 6.研发战略受硬件文化的影响,研发过程混乱,效率低下,缺乏企业组织内部 的上下沟通,无法实现战略上的协同作业,这是诺基亚由盛转衰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2题: 1.没有“拳头产品”,产品差异化不强; 2.研发重点错误,在当今时代,用户追求差异化、个性化,这远非依靠硬件产 品就能满足,用户不再追求精益求精的多种硬件,而是不断更新的软件和服务,硬件质量、种类和成本不再是竞争的基础,应用软件和服务的质量、种类成为取胜的关键,但诺基亚依然着重于硬件质量、种类和成本,无法满足顾客需求,没有竞争优势; 3.诺基亚过度追求硬件的性能多样性,导致同时开发太多产品,使得研发精力 太过分散,也使产品差异化较弱,没有研发和创新的重点;

4.早起研发智能设备时,初期市场效果不好,未能继续深入,轻易放弃,转向 其他方向,丧失了成为市场领导者的可能; 5.研究团队之间相互竞争资源,在争夺研发经费上花费大量时间,以至于完全 偏离公司目标也在所不惜; 6.部门上下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研发工作混乱无序、丧失方向; 7.研发部门和市场销售部门严重脱节,创新迟迟不能转化为企业的利润点和盈 利能力,技术无法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诸多良好样品无法转化为产品。 第八章 第1题 1.可以降低行业门槛,催熟产业链,考验吸引更多企业加入新能源汽车行业, 扩大阵营,借助其他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基础配套设施发展,赢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2.有利于借助行业发展推动政策出台,获得政府补贴、扶持。 第2题: 收益: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能源汽车行业,共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丰田和特斯拉将是最大受益者。 风险与挑战:能否吸引到“帮手”是个未知数,电池技术的不成熟无法满足用户需求,阻碍行业下一步发展,因此当前最大的挑战是解决电池技术。 第十三章 第1题: 1.海尔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共创共赢为目标,依托互联网建立并联生态圈和用户 圈相融合的体系; 2.创新生态系统极具融合性,以产品的功能多样化来吸引其他资源方,如馨厨 冰箱的电商、娱乐、菜谱功能,吸引了影音类、电商类、娱乐类资源方;3.具有开放性,与众多企业合作,为用户搭建平台,提供最佳体验,如移动、 联通、传媒企业等纷纷与海尔合作。

10大管理创新以及案例分析

10大管理创新以及案例分析 营销方式越来越简捷,组织结构越来越富有柔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越来越注重发挥各种资源整合的力量。而引领这一系列变化的,正是管理创新! 从设计创造价值、供应链整合,到对产品、设计、研发、IT等进行外包而获利,以及并购管理方式等进行的创新,简言之,管理创新就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客观要求和科技发展的条件,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改革、改进和改造。通过管理创新,培育和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方式,使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竞争能力。 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中国CEO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里选出的10项,只是中国企业近年来实施管理创新实践的代表。 或许昨天,中国企业曾因某些方面缺乏创新而交过学费;而今天,中国企业也因方方面面的管理创新而飞速发展,闪耀世界! No.1设计创造价值 影响力指数:★★★★★ 关注率:★★★★☆ 通过更好的设计,可以使产品获得更高的价值。这一点,早已被国外的诸多大型企业所认识和应用。譬如韩国三星,他们认为,杰出的外观是增强产品亲和力的有效途径,对这方面的孜孜以求,使其确立了现代工业设计杰出代表的地位。 典型案例:家居企业博洛尼认为,橱柜行业也跟时装、汽车等时尚产品一样,有自己独特的风向标,意大利的设计无疑是前沿潮流的代表。他们从意大利高薪聘请了首席设计师,让博洛尼展示出纯正的意大利风格。披上了意大利时尚设计的外衣,博洛尼的品牌效应凸显,迅速坐上国内整体厨房业第一的位置。 点评:很长一段时间,设计在中国遭受冷遇——从制造商到消费者,大家对设计的认识还很狭隘,特别是有些制造型企业,一味地强调低成本,并不把设计看成一门管理或一项必要的投资。这使不少中国企业交了高昂的学费。 博洛尼以及其他具有“设计创造价值”理念企业的成功,至少给人们这样的启示:要使设计体现价值,首先要认识到设计的价值!只有将关注设计融入企业的DNA,以产品卓越的性能为基础,满足人们对视觉审美的品味,才能使产品整体表现得以飞跃,使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力得以提高。 No.2外包获利 影响力指数:★★★★★ 关注率:★★★★★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根据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将某个或某些部门或业务转包给更加擅长和专业的企业进行管理和经营的行为,强调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关键业务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涉及产品外包、设计外包、研发外包、人力资源外包、物流外包,以及IT外包等多种形式。 典型案例:汽车制造行业零部件多,自己去做采购物流,要费很多时间,上海通用就将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中远集团。中远按照通用要求的时间,把原材料直接送到通用的生产线上。这不但使上海通用的生产线基本做到了零库存,包装成本也大幅下降。 上海通用将物流外包的模式,在国内的制造型企业,尤其是做零库存的生产企业是非常实用的。在实施业务外包时,企业应认真分析,挖掘竞争对手难以获得和复制的资源和优势,将其演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扬长避短的业务外包,才能够使企业真正获益。 No.3供应链整合 影响力指数:★★★★☆

产业集群_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收稿日期:2009-11-13 作者简介:佘时飞(1971-),男,湖南岳阳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形式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政府可以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成长发挥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应该对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0)01-0058-04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0年1月第31卷 第1期 Jan.2010Vol.31 No.1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ing )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的地区的一种产业的成长现象,波特(Porter,1998)将之归纳为一组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某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马歇尔的研究表明了产业群集与外部经济规模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他因此而得出结论:产业群集是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并用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解释产业群集形成的现象。此后,经济学界将马歇尔关于产业群集的理论归纳为劳动力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创新和技术外溢三个关键性因素[1] 。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产业群集的现象,并将产业群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本身的简单规模扩张而引起的产业集中化;第二个阶段是因为某大企业出现于某一区域而引发出更多的同类企业的出现。韦伯将产业群集归纳为四个因素,即技术制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因素和经济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克鲁格曼则对马歇尔提出的技术外溢因素提出了挑战,认为这个因素只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产业集聚中产生作用,并借用萨缪尔森的天使的寓言 阐述了产业群集现象,认为各国的贸易优势并不来自于国家之间的产业区别以及由此引起的比较优势,而是来自于各国内部的地区产业分工和在此基础上达到的规模经济的程度。波特则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问题,他认为产业群集更多地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在这一两家企业的刺激下引致出其它同类企业的成长,并认为产业群集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施蒂格勒等经济学家却对集群内企业的规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结论表明:产业的区域化程度越高(假定产业规模不变),则单个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这在美国和英国经济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在施蒂格勒看来,产业集群加强了企业间信息的流动,并增强了企业间的信任,进而使得企业之间签订专业化上下游产业链条之间的合约变得简单[2]。所以,根据科斯理论,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企业内部组织规模因此而缩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作为突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自身限制的有效组织方式已引起了学术界和经济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些关注还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等传统的研究领域。研究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文献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内生的,即通过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协同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方面从内部引致创新。在传统产业为主

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 键入公司名称] [键入文档标题] [键入文档副标题] 姓名:焦鹏 班级:0881122班 日期:2014-05-03

技术创新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以煤炭行业为例 摘要: 煤炭企业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关乎国家经济的安全和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煤炭企业本身有强烈的创新需求。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一般中小企业在影响要素和路径设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从国家节能减排、行业特性、技术适用性等问题上,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特殊的行业属性。系统的梳理影响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剖析煤炭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技术创新煤炭行业政策战略 一、引言: 技术创新,即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五种内涵形式: ●生产新的产品; ●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工艺过程; ●开辟新的市场; ●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 ●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行业即产业,其含义是生产同一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因此,产业组织是指某一行业内的企业组织构成及其重组和创新,是同行业中企业关系的综合,其核心在于协调规模经济和竞争的关系,寻求最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秩序和企业行为。 技术创新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行业制造工艺,技术水平,组织架构方面的革新、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煤炭行业的发展简析: 1.缓慢发展(1980年以前) 我国煤炭行业也像所有其他行业一样,完全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所有的煤炭生产任务都由国有企业承担。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基本上依赖国家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定价完全遵从政府计划。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较为落后,在加上行业整体受国家煤炭工业部管理,煤炭企业丧失了经营的自主权,导致企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2.井喷时期(80年代-90年代中期)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对作为基础能源的煤炭的需求量猛增,煤炭供应紧张。煤炭供应紧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因素。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放宽了对煤炭行业的管理政策,在加快发展国有重点煤矿发展的同时,鼓励发展乡镇小煤矿。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煤矿的八项措施》的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地方国营煤矿和小煤矿",倡导"大中小煤矿并举"

技术创新管理期末作业模板

技术创新管理 期末作业 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分析以及我国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 激励机制方法 学生姓名:邹浩

学号 : 0801082228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我国专利制度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我国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若干激励机制,技术创新是从发明创造到科技成果实现商业化的过程。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史显示了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专利制度能够实现对技术创新激励作用的关键在于它是关于产权界定的制度。专利权是私人财产权,也是人们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的独占权。对这种产权进行界定将大大激发人们的创新活力。因此,专利制度是一种最有效的创新机制。作者认为,在依法保护专利同时,应对这种独占权给予必要的限制,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持社会恒久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专利制度;激励.问题.方法 专利制度的产生,几乎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同步。科学技术发展史告诉我们,近代科学始于15世纪下半叶,而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产生于1474年(威尼斯),这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良性互动的一种客观反映。 1创新的概念 所谓创新,是指“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使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创新不仅包含科学性、技术性的创新,亦包含社会性的创新。 与专利制度密切相关的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著名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创造主体通过企业组织创新、工艺创新把技术发明方案转化为新产品的过程,它是发明创造的第一次商业化。台湾学者刘尚志等认为,技术创新是经由个人、群体或组织的努力与活动所形成的以技术为基础的产品或程序,其不同于现状同时对于资源的分配更有效率。美国学者Frankel认为,创新是技术商品化的过程而言,是指一个有别于现存状况之概念,经由改进与发展其具有的功能而推广到商业用途。另外,前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1997年全国专利工作会议上,认为“技术创新指的是从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到科技成果实现商业化、产业化的全过程。技术创新应该从激励发明创造,到面向市场全线推进。” 2 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英国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实行专利制度最早的国家。1624年,英国颁布了堪称现代专利法鼻祖的《垄断法》。由于专利制度的实施,

技术创新经典案例讲解

产业技术创新经典案例 案例1:曼哈顿计划 主题:目标明确,集中财力物力,创新突破。 案例:1939-1940年,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德国、前苏联、日本、法国、英国等国都在研究核裂变,并想制造原子弹。 1941年12月6日,美国政府和军界正式大量拨款研制原子弹,并制定了“曼哈顿计划”。1942年费米(E.Fermi)在芝加哥的研究小组建造的反应堆取得成功,这是人类首次控制住了从原子核释放出来的能量,为制造原子弹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1942年,美国建造了研制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并任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为实验室主任。计划先后解决了几个重要的工程技术问题: 1.燃料使用的效率问题—利用反射层提高效率; 2.起爆问题--采用内德迈耶的“内爆”法。 3.铀的提纯问题。铀235的天然含量很低,因此采用从铀238中分离的办法,成本很高。后来发现钚239也是一种良好的裂变材料,钚是铀238嬗变来的,因此,将分离铀235剩下的大量铀238制造钚。1943年8月,玻尔到了洛斯阿拉莫斯。1945年7月16日,美国“三一计划”――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威力巨大。 点评:美国在短短不到四年里,就成功试制了原子弹,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大批最优秀的欧洲科学家由于受到希特勒的迫害,逃亡美国,使美国拥有最强大的科学家阵容,二是美国政府迫于战争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曼哈顿计划”耗资20亿美元;投入人力50多万人,其中科研人员15万;占用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电力。“曼哈顿计划”的目标明确——制造原子弹。对于带有应用目标的计划,必须目标明确。 案例2:化工工业的创新 主题:以科学为基础,以市场竞争为动力,产生重大创新。 案例:化学工业常常被称为是第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从最初的与纺织行业结合紧密的无机化学的发展,到首先是煤焦油派生物到石油化工的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再到20世纪30年代通过对大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而导致碳氢化合物化学的重大突破,大量的创新迅速出现了:聚苯乙烯、有机玻璃、PVC、聚乙烯、合成橡胶、尼龙和所有的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所有的重大创新几乎都是在大型化工企业的实验室内完成的。 杜邦公司发明的尼龙(nylon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30年杜邦研究实验室从严格合成的材料中第一次获得有使用价值的纤维,被称为人造丝,通过4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完全合成了实用的合成纤维,到1938年正式宣布这项发明,定名为“尼龙”,并与1939年开始投产。由于它强度大、耐摩擦和不易腐烂,在国内外市场大受欢迎,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地应用到飞机和汽车轮胎用衬布、军用服装、降落伞和其他用途等。杜邦公司这个存在近两

苹果公司创新管理案例分析

《创新管理》 苹果公司的创新管理案例分析——以iPod为例 专业班级工商管理6班 学生姓名赖剑城 学号201230090109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4年12月18日 成绩 管理学院

评语: 得分: 评阅人: 苹果公司创新管理案例分析 ------以iPod产品为例 摘要:创新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赢得多的市场份额,也可以帮助企业走得更远。乔布斯带领的苹果公司无疑就是最好的例子。无论是iPod、iPhone还是iPad都体现了一家拥有独到的创新能力的企业能给顾客带来巨大的价值就能被顾客所追捧。苹果公司所拥有的创新能力源于乔布斯带领的创新团队以及团队创新执行力度。简洁美观的iPod最能体现出苹果公司颠覆传统改变音乐行业现状的非连续性创新能力。苹果公司创新管理的方式是值得我国企业值得思考并且借鉴的,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拥有创新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乔布斯iPod 创新支持价值非连续性创新

目录 第1章:苹果公司创新管理案例介绍 1.1 分析苹果创新管理案例的目的 1.2 苹果公司简介 1.3 从iTunes到iPod的音乐革命————让音乐无处不在 第2章:苹果公司创新管理案例分析————以iPod产品为例2.1苹果公司的创新情境 2.1.1苹果公司的创新资源 2.1.2苹果公司的创新战略选择 2.2 苹果公司的创新过程分析 2.2.1苹果创意之源 2.2.2 挑战不确定性 2.2.3 iPod风靡全球 2.2.4 不断创新的iPod 第3章:苹果之道的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第1章:苹果公司创新管理案例介绍 1.1 分析苹果创新管理案例的目的 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创新无疑是保持企业发展势头,提高市场份额重要的竞争手段。无论企业规模有多大,客户群体有多少,如果不创新就可能会落到曾经的手机行业巨头——诺基亚一样的下场。企业欲培育和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必先培育和建立其创新与创新管理的能力。企业的创新与管理创新的能力因其应对复杂的、高度不确定的情境而变得极为重要,而且,这些能力也很难获得和保持。有研究表明企业创新能力是可以学习获取的,Joe Tidd 和John Bessant 在《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一书中也表明创新是可以通过企业自身搜寻、选择、实施、获取四个战略过程来完成的。企业要创新很直接的影响是企业领导者是否支持创新,是否能拥有达到创新目的的执行能力,通过研究乔布斯对苹果公司的创新管理来启发我国中小企业,并给予借鉴。 众所周知苹果公司是创新管理的集大成者,是很多企业树立的榜样企业,在过去十几年里,苹果一直以创新性的产品闻名,如音乐播放器——iPod、智能手机——iPhone、平板电脑——iPad、个人电脑——iMac 以及线上应用商店——iTunes等都被人们熟知。拿苹果公司的iPhone来说,尽管品苹果iPone系列智能手机占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不过10%左右,但是其销售额却是占全球智能手机总销售额的35%,利润更是达到了全球所有设备总利润的60%到70%[1]。其很大的价值来源于简洁完美的外观设计、顶端的硬件设备和饥饿营销手段,这些都是苹果公司创新管理的成果。这不仅给顾客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价值,也为成就如此庞大的“苹果迷”顾客群体奠定基础。国内许多企业都应该学习苹果公司的创新管理方法,以顾客需求为主去创造企业的核心产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想要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来说会是一个值得实践的方法。本分析报告将苹果公司为何能够成功创新并且能够管理创新进行剖析给企业借鉴作为目的。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 新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是集群与创新的关系,其核心是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本文在对产业集群和企业技术创新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产业集群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集群网络 一、引言 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此后,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网络范式”最初应用在国家层面,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状态”日益让位于“区域状态”,区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关键的商业联系集中于区域范围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创新网络的成效似乎跟创新主体的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关系,地方化的创新网络似乎比跨国技术联盟更能持久。美国硅谷和欧洲产业集群的研究为上述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区域发展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当创新系统研究发展到区域创新阶段,已经开始与产业集群的研究结合起来了。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也日益密切。产业集群内各种产业的要素禀赋的背后是技术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技术本身就是区域性的专有的产物。产业中的企业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而技术只有依附于企业才能实现其价值。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本质上看更在于技术与经济的实现。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从而也是维持产业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在世界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国际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城市、产业、企业创新体系的构筑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而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细胞和系统,只有依托基础科学,瞄准技术轨道,提升技术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和自主创新,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

新人才大量涌现。 企业界对国家明确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对国家以后将重视发挥企业在科技攻关中的作用及有关规划,对国家出台的鼓励企业创新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和产业升级结合的包括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装备产业发展等政策都非常支持,寄予厚望。需要切实解决的根本问题一是如何按产业化原则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地位;二是如何提升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资源的效率。其中涉及政策体系、政策重点及政策执行机制等方面。 一、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创新主体的认识不足、地位不明确。首先是在思想认识上有差距,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创新是灵魂”,创新是国家强盛之本,是企业走出困境实现振兴之本。特别是一些企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还没有到位,缺乏在的动力,因而影响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技术投入少,没有成为创新主体。除了大型龙头企业外多数大中型企业一是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根据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09]269号),以及《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国科发计[2008]338号)等文件的规定,现就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第二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是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条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第四条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机构根据六部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意见的精神,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积极构建联盟,探索多种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五条推动联盟构建要有序开展。防止脱离产业发展及产业技术创新内在需求的“拉郎配”;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防止地区分割、封闭发展;防止缺乏联盟成员单位自主投入的形式主义;防止造成各种形式的垄断和对市场竞争的压制。 二、联盟的构建 第六条联盟的构建,要以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第七条推动联盟构建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要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在一定时期内,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护。 (二)体现国家战略目标。要符合《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导向,符合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三)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要有利于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有利于促进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 (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发挥协调引导作用,营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推动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 第八条联盟成立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要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多个独立法人组成。企业处于行业骨干地位;大学、科

企业管理创新案例与分析

企业管理创新内涵及案例分析 管理型创新是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来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以实现既定管理目标的活动。这个概念不仅强调了管理创新的创造性,要求管理创新要在观念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资源整合方式,而且又强调了管理系统的新颖性和有效性。只新而无效不是管理创新的目的,创新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一、管理创新的背景 首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仅有良好的生产效率、足够高的质量、甚至灵活性已不足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管理创新正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其次,环境的动荡、竞争的激烈和顾客需求的变化都需要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竞争,比竞争对手以更快速度响应顾客全方位的需求,这就不仅要求企业技术创新,而且必须以此为中心进行全面、系统、持续地创新。 国外的许多创新型企业,如微软、惠普、3M、三星等,以及我国少数领先企业,如海尔、宝钢等,都已开始了转向创新管理新范式的实践探索。例如,韩国三星近年来实施TPI/TPM(全员劳动生产率创新/管理),使得自身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宝钢近年来开展了“全员创新”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实现途径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新机制,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组合范式,以适应和创造市场,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综合效益的目的的具有动态反馈机制的全过程管理。企业管理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至少应包括以下8个方面的内容。 1、管理理念创新 为实现理念的创新我们必须要做以下转变:管理绩效的评价标准要从是否遵循长官意志转变为综合效益的完成量;管理的内容要从管理方式是否需要强化、管理形式是否需要更加严格转向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对于资金、人才、时间、物质的使用效率的实质性控制;管理方式要从家长专断型的随意管理转向基于广泛咨询的、遵循决策程序的科学管理,从事无巨细的越级干预到注重决策和预算的权责明确的层级管理;管理的机制要从对企业员工的形式化约束转向建立互动式自我教育与激励型行为规范;管理的目的要从单纯完成企业利润目标转向对内维持和谐稳定的一致性,对外增强持续不断的适应性;管理的心态也要从追求一劳永逸转向动态和持续创新。凡此种种,都是从小生产意识向社会化大生产管理理念的革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发布时间:2006-08-12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文章作者:陈柳钦 [内容提要]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着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类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是更重要的缄默知识是产业集群更重要的知识资源,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变量,而产业集群有利识的传播和扩散从而促进技术创新。 [关键词] 缄默知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一、缄默知识和知识转化 所谓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可以通过信息、经验心得、抽象的观念、标准作业程序、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知识呈现的形式虽然有很多种,但在本质上都必须具备创造附加价否则就不能被称为知识。因此引进、学习、扩散、创新知识,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进步的最主要力量。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资源可分为显性知识(e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缄默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它往往被偶并且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它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兰尼(Mickael.Polanyi)于1958年最早正式提出来的。迈克尔·波兰尼被称为缄默知识之父。他于出版的《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和1966年出版的《缄默方面》》(The Taci timens 方学术界第一个对缄默知识及缄默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波兰尼认为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键部分。”波兰尼认为,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他们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能够告诉他人的东西要多”这一认识论命题,即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知识们通过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它类型的知识,这种其它类型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按波兰尼的观点缄默知识或者缄默认识是人类知识的“向导”和“主人”, 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可见其重要性

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作者:————————————————————————————————日期:

浅谈创新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 当今世界正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时代,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没有创新就没有高技术产业,也就不能使传统产业得到可持续地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企业都把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不断增加企业创新的资本投入及知本投入,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结合设计院近几年的实践谈谈创新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 一.创新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快,出现知识爆炸现象。知识的转化越来越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知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知识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与此同时,知识失效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如果企业不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不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不根据市场变化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内部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调整创新,最终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更难获得快速发展。所以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强烈要求企业不断创新。 从当今世界500强企业的变化趋势看,现代管理是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手段,科技水平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必须从企业战略高度来认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问题。当今科技发展呈现出以往所未有过的新特点,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科技已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要驱动力。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科技与经济、与自然、与社会的结合更紧密,影响更深远。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巨大驱动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带动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优化升级。哪个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能力强,其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就强、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足。无数事实说明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别,导致了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在市场中地位的变化。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仅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目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是由以前的全民事业单位、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转制而来,在从以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今天,由于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认识不足、缺乏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危机意识,很多企业已退出市场竞争的舞台。也正是因为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目前市场经济环境尚不十分完善,企业在观念和认识上滞后,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