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基本特点。

二、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三、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

【讲授内容】

一、微生物学及其分类、微生物与人类关系。

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三、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目的、及其发展方向。

【自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

第二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细菌的基本形态。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主要组成及功能;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

义;L型细菌和意义。

3.细菌的特殊结构及生物学活性。

二、熟悉

1. 细胞质内核糖体、异染颗粒和质粒的概念。

2. 细菌的染色法

【讲授内容】

一、细菌的太小与形态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四、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自学内容】

鞭毛的结构。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细菌的生长繁殖

2. 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和生化反应

3. 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4. 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二、熟悉

1. 细菌的理化性状

2. 细菌生长的影响因素

3. 细菌的人工培养

4. 细菌的命名

5. 消毒灭菌的理化方法

三、了解

1. 细菌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的摄取与转运

2. 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分类系统

3. 消毒灭菌的运用

【讲授时数】五、消毒灭菌部分的内容在实验课中进行介绍

【讲授内容】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生长曲线

三、细菌的生长的影响因素

四、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五、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六、细菌的人工培养

【自学内容】

一、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二、细菌的能量代谢

三、细菌的分类

第三章噬菌体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噬菌体的概念与分类

2. 前噬菌体的概念

二、熟悉

1. 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三、了解

1. 系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2. 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

3. 噬菌体的应用

【讲授内容】

一、噬菌体的概念及生物学性状

二、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温和噬菌体的特性

【自学内容】

噬菌体的应用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质粒的概念和意义

2.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接合、转化、转导、转座的概念和意义

3. 基因突变的常见类型

二、熟悉

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细菌的基因突变的规律和机制

三、了解

1. 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2.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意义

【讲授内容】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转座因子、整合子

二、基因突变

三、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四、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自学内容】

细菌基因组中主要的特殊结构。

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

自学内容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菌群失调的概念

2. 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和毒素

3. 内、外毒素的区别

4. 全身感染的临床类型

二、熟悉

1. 抗细菌的免疫机制

2. 条件致病菌的形成条件

3. 医院感染的概念和类型

三、了解

1. 细菌感染的来源

2.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防治原则

【讲授内容】

一、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含义

二、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含义、分布和生理意义;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1. 正常菌群的含义、分布和生理意义

2. 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三、细菌的致病机制

1. 侵袭力:黏附、侵袭、抵抗宿主防御机制

2. 毒素:内、外毒素及主要区别

四、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1. 感染的来源

2. 传播方式与途径

3.感染的类型

五、抗细菌免疫机制

1. 固有免疫

2. 适应性免疫

【自学内容】

医院感染

第七章细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实验课上介绍

第八章球菌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 A群链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ASO试验的意义

3. 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区别

4. 淋球菌的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及致病性

5. 脑膜炎球菌的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及致病性

二、熟悉

1. 葡萄球菌的分类、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 链球菌的分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 肺炎链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4. 淋球菌和脑膜炎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三、了解

肠球菌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讲授内容】

一、葡萄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二、A群链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ASO试验的意义、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

三、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区别

四、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的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及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自学内容】

肠球菌

第九章肠杆菌科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大肠杆菌所致疾病

2. 志贺菌属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3. 沙门菌属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肥达反应、带菌者的检出及意义

二、熟悉

1. 肠杆菌科的共同特征

2. 志贺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3. 沙门菌的生物学性状、防治原则

三、了解

1. 埃希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

2. 克雷伯杆菌与变形杆菌

【讲授内容】

一、肠杆菌科的共同特征

二、埃希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三、志贺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四、沙门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肥达反应的原理和意义、防治原则

【自学内容】

肠杆菌科其他菌属的致病性。

第十章弧菌属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霍乱弧菌的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二熟悉

1. 霍乱弧菌的形态染色、微生物学检查

2. 副溶血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讲授内容】

一、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二、副溶血弧菌的培养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第十一章螺杆菌属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

二、熟悉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防治原则

三、了解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

【讲授内容】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自学内容】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

第十二章厌氧性细菌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致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2. 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3. 肉毒梭菌的致病性

二、熟悉

1. 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

2. 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3. 肉毒梭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4. 艰难梭菌的致病性

三、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性

【讲授内容】

一、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条件、致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二、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三、肉毒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自学内容】

艰难梭菌。无芽胞厌氧菌。

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 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及结果解释和应用

二、熟悉

1. 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 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与变态反应的关系

三、了解

1. 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2. 其他分枝杆菌

【讲授内容】

一、结核分枝杆菌

1.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

2. 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解释、应用

3. 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二、麻风分枝杆菌

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第十四章嗜血杆菌属

合并在其他细菌中介绍

第十五章动物源性细菌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

2. 布鲁菌所致疾病

3. 鼠疫杆菌的致病性

二、熟悉

1. 布鲁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 鼠疫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三、了解

柯克斯体属、巴通体属、弗朗西斯菌属和巴斯德菌属细菌的致病性

【讲授内容】

一、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

二、布鲁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三、鼠疫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自学内容】

柯克斯体属、巴通体属、弗朗西斯菌属和巴斯德菌属细菌的致病性

第十六章其他细菌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流感嗜血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杆菌、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等所致疾病。

2. 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杆菌的预防。

二、熟悉

流感嗜血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杆菌、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等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二、了解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不动杆菌、卡他莫拉菌、气单胞菌、李斯特菌的致病性。

【讲授内容】

流感嗜血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杆菌、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等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及其所致疾病。

【自学内容】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不动杆菌、卡他莫拉菌、气单胞菌、李斯特菌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自学内容

第十八章支原体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致病性

二、熟悉

1. 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 支原体和L型细菌的区别

三、了解

支原体的种类

【讲授内容】

一、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二、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

三、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

【自学内容】

支原体的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等。

第十九章立克次体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外斐反应

2. 常见的致病性立克次体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二、熟悉

1. 立克次体的共同特征

2. 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讲授内容】

一、立克次体的共同特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二、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自学内容】

立克次体的流行环节、致病机制等。

第二十章衣原体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衣原体的发育周期

2. 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

二、熟悉

1. 衣原体的共同特征

2. 肺炎衣原体的致病性

【讲授内容】

一、衣原体的共同特征、发育周期和致病性

二、沙眼衣原体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

三、肺炎衣原体的致病性

【自学内容】

四种衣原体的不同生物学特性。鹦鹉热嗜衣原体的致病性。

第二十一章螺旋体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梅毒螺旋体的形态和致病性

1. 梅毒螺旋体的形态和致病性

2. 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二、熟悉

1. 梅毒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 伯氏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3. 钩端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三、了解

1. 螺旋体的种类

2. 其他密螺旋体

3. 回归热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讲授内容】

一、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二、伯氏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三、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二篇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病毒、病毒体的概念、病毒的大小和测量单位;与细菌比较的生物学特点。

2. 病毒增殖的方式。

3. 病毒的异常增殖:缺损病毒、顿挫感染、病毒干扰。

二、熟悉

1.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主要形态特征、核酸特点、棱衣壳对称形式以及下列概念及其功能:核衣壳、壳微粒、包膜子粒、触须;了解病毒核壳蛋白和包膜蛋白的来源与意义。

2. 病毒增值的基本过程: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3. 物理、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三、了解

1、病毒分类的基本原则。

2、病毒的变异。

【教学内容】

一、病毒概念、大小和测量单位、形态特征、共同特点。

二、病毒的结构与功能: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病毒衣壳结构的对称性。

三、病毒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四、病毒的增殖方式、过程、生长特征和异常增殖。

五、病毒的抵抗力。

六、病毒的变异:现象、类型、机制。

【自学内容】

不同病毒的生物合成过程。病毒的分类。

第二十三章病毒感染和免疫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病毒的感染途径

2. 病毒感染的类型:整合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的概念

3. 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熟悉

1. 干扰素的类型和抗病毒作用

2. 抗病毒的适应性免疫

【讲授内容】

一、病毒感染途径:水平和垂直传播

二、病毒感染类型

1. 细胞水平的感染

2. 整体水平的感染: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持续性感染、肿瘤、致畸作用

三、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四、抗病毒免疫

第二十四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实验课上介绍

第二十五章呼吸道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性漂移和抗原性转换的概念、致病性

2. 麻疹病毒的致病性

3. 风疹病毒的垂直感染

二、熟悉

1. 冠状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的致病性

2. 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三、了解

1. 流感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 冠状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讲授内容】

一、流感病毒:形态结构、命名、变异、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

三、冠状病毒的致病性

四、鼻病毒、腺病毒和风疹病毒的致病性

【自学内容】

冠状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六章肠道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

2. 柯萨奇病毒的致病性

二、熟悉

1.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防治原则

2. 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讲授内容】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二、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三、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自学内容】

肠道病毒的型别。

第二十七章急性胃肠炎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二、熟悉

杯状病毒的致病性

三、了解

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讲授内容】

一、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二、杯状病毒的致病性

【自学内容】

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

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HAV的致病性

2. HBV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 HCV、HDV、HEV的致病性

二、熟悉

1. HAV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 HCV、HDV、HEV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三、了解

1. HBV的基因结构与复制

2. 肝炎相关病毒的致病性

【讲授内容】

一、肝炎病毒的概况

二、HAV、HBV、HCV、HDV和HEV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自学内容】

HAV、HCV、HDV和HEV的基因结构。

第二十九章虫媒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

1. 日本脑炎病毒的流行环节、致病性、防治原则。

2. 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

3. 登革病毒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和免疫性。

二、了解

1. 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

2. 森林脑炎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西尼罗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讲授内容】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登革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

【自学内容】

森林脑炎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西尼罗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三十章出血热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汉坦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致病性

2. 登革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致病性

二、熟悉

1. 汉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 埃博拉病毒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性

三、了解

克里米亚-刚果出现热病毒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性

【讲授内容】

一、汉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致病性

三、埃博拉病毒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性

第三十一章疱疹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单纯疱疹病毒(HSV))的致病性及潜伏点

2. 水痘一带状疱疹(VZV)的致病性及潜伏点

3. 巨细胞病毒(CMV)的致病性

4. EB病毒的致病性

二、熟悉

1. 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2. 各型疱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三、了解

疱疹病毒6、7、8性的致病性

【讲授内容】

一、单纯疱疹病毒(HSV))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二、水痘一带状疱疹(VZV)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三、巨细胞病毒(CMV)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四、EB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三十二章逆转录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HIV的形态结构、传播途径、感染过程、所致的免疫损害、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二、熟悉

1. HIV的复制

2. HTLV的致病性

【讲授内容】

一、HIV的HIV的形态结构、传播途径、感染过程、所致的免疫损害、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二、HTLV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第三十三章其他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狂犬病病毒的感染途径、致病性及预防原则

2. 内基小体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熟悉

1. 人乳头瘤病毒(HPV)的致病性

2. 细小DNA病毒的致病性

【讲授内容】

一、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感染途径、致病性及预防原则

二、人乳头瘤病毒(HPV)的致病性

三、细小DNA病毒的致病性

第三十四章朊粒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朊粒的本质。

二、熟悉

常见的人和动物朊病毒病。

【讲授内容】

1. 生物学性状。

2. 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三篇真菌学

第三十五章真菌学总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繁殖和培养特性

2. 真菌的致病性

二、熟悉

真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讲授内容】

一、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繁殖和培养特性

二、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真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第三十六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白假丝酵母菌、新型隐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

二、熟悉

皮肤癣真菌的特性和所致疾病

三、了解

1.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主要种类及所致疾病

2. 肺孢子菌、曲霉、毛霉的致病性

3. 地方流行性真菌

【讲授内容】

一、皮肤癣真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致病性

三、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四、新型隐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

五、肺孢子菌、曲霉、毛霉的致病性

【自学内容】

角层癣菌、地方性流行真菌、镰刀菌等。

名词解释

脂多糖(LPS)、细菌L型、质粒、荚膜、芽胞、革兰染色、生长曲线、培养基、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前噬菌体、接合、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

条件致病菌、外毒素、类毒素、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内毒素血症、脓毒血症、SPA、EHEC、肥达反应、抗酸染色、结核菌素试验、外斐反应、病毒体、核衣壳、顿挫感染、缺陷病毒、垂直传播、慢性感染、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CPE(细胞病变效应)、Dane颗粒、HBsAg、抗原漂移、

抗原转换、內基小体、朊粒、孢子。

问答题:

1、请阐述霍乱弧菌的致病机制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2、临床用于检测乙肝患者的“两对半”指的是什么?试述其临床意义。

3、请阐述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异同点?

4、请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5、试述 HIV 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6、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7、列举 5 种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所引起的疾病。

8、试述破伤风的感染条件、发病机理和防治原则。

9、试述 AIDS 的病原体、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10、试述 HBV 的传播途径及其微生物学检查。

11、试述狂犬病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2、试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异同。

13、试述细菌的毒力组成。

14、简述病毒的复制过程。

15、诊断乙肝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查指标有哪些,这些指标阳性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16、试述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

17、关于破伤风梭菌造成的感染:

(1)它需要怎样的致病条件?

(2)致病物质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3)对于有可疑外伤的患者如何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17、临床用于检测乙肝患者的“两对半”指的是什么?试述其临床意义。

18、填表:

HBV 抗原与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 医学微生物学II--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II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医学微生物学II(Medical Microbiology II) 课程号(代码):501107020 课程类别:类级平台课 [授课对象] 基础、临床、口腔、预防、医学技术、法医、护理学等专业 学时:32学时学分:2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医学培养课程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本科生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过程中必须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教与学。重点与难点内容以下划线标示,供学生学习参考。课程考核方法为理论考核。 三、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的系统性和教学上的循序渐进,全课程分为绪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4部分。绪论主要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科发展史及展望。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均由总论与各论组成,总论介绍该类微生物共同特点,主要有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各论主要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医学上非常重要的微生物,从总论列举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学习。 绪论 学时分配:1学时 内容:微生物的概念、种类与分布;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真核细胞型三大类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及医学微生物学的学科概况;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展望。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学时分配:3学时 内容:细菌的定义;细菌的大小与形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种基本形态,各自的形态特征;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细菌细胞壁的结构,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各自的细胞壁特点及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意义;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的定义及医学意义;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菌细胞质的组成及各自特点;细菌核质特征;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及芽胞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医学意义;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显微镜及染色法)。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学时分配:2.5学时 内容:细菌的化学组成;细菌的物理性状;细菌的营养物质;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细菌个体及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的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方法介绍,培养基的定义、分类及各自用途,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物理消毒灭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难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 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 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 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无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 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及免疫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二者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本大纲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8学时,实验课14学时;高等护理、口腔医学、药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10学时,具体学时数分配如下: 理论课学时分配表

实验课学时分配表 第一篇医学微生物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及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概念,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非细胞型的生物学形状。 2.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其任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人体寄生虫学概念。 3.了解医学免疫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 3.掌握细菌形态检查法。 4.熟悉细菌的结构与致病的关系。 5.了解细菌L型的特点、 第三章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与生长繁殖的规律。 2.熟悉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4.了解细菌的新陈代谢特点。 第四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与菌群失调的概念。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M e d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医学微生物学 球菌(一)——革兰阳性化脓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G+,葡萄串珠状排 列,会发生L型转 换(变成G—)G+,链状排列,早 期有荚膜(后期消 失) G+,矛头状,成双排列,宽端相 对,尖端向外 培养基普通培养基血液、葡萄糖培养 基,血清肉汤培养 基 血液、血清培养基 菌落特点光滑,边缘整齐, 不透明,金黄色, 有β溶血环灰白色,表面光 滑,边缘整齐,有 较宽的β溶血环 (血平板) 草绿色α溶血环,菌落中央下 陷,有自溶酶分泌 生化反应分解甘露醇,触酶 (+),血浆凝固 酶(+)不分解葡萄糖,不 被胆汁溶解,触酶 (—) 被胆汁溶解 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与 IgG结合抗吞噬, 荚膜多糖,多糖抗 原多糖抗原,菌毛样 M蛋白抗原、P抗 原 荚膜多糖、C多糖、M蛋白 抵抗力抵抗力较强,耐热 耐盐,耐干燥,易 发生耐药性不耐热、耐干燥, 对一般消毒剂、抗 生素敏感 有荚膜株耐干燥,抵抗力一般较 弱 致病物凝固酶(使血液凝 固),葡萄球菌溶 素(插入破坏细 胞),肠毒素(引 起食物中毒),表 皮剥脱毒素(引起 剥脱性皮炎),毒 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1黏附素、抗吞噬M 蛋白、肽聚糖、致 热外毒素、链球菌 溶素(抗O试 验)、透明质酸 酶、链激酶、链道 酶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 壁酸、神经氨酸酶 致病化脓感染、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炎综 合征、毒性休克综 合征化脓感染、猩红 热、风湿热、急性 肾小球肾炎 (机会致病)大叶性肺炎、支气 管炎、败血症、继发炎症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前言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某些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基础课和桥梁课之一。其目的任务是把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在正常和病理条件下的免疫现象,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并能将所学的免疫学理论和方法用于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实践中。 医学微生物学要紧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本门学科属形状学范畴,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比例,它不仅起着验证理论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差不多操作技能起着重要作用,应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教学。 本大纲的教学要求分为“把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把握内容”要求讲深讲透,要求学生深刻明白得,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穿;“熟悉内容”要重点讲解,要求学生差不多把握;“了解内容”可概括讲解或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明白得并留有印象,教学采纳讲授、实验、演示、讨论、自学、答疑等多种形式,采纳启发式教诲等教学方法,并尽量采纳投影、

幻灯、录像等先进教学手段,并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努力实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标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66学时,其中理论课38~48学时,实验课16~18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2.4~3.5:1。 学时分配表

绪言 [目的要求] 把握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特点,了解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关系及二者的进展简史和研究现状。 [教学内容] 1、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2、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进展简史。 3、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研究现状。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一篇基础免疫学 概述 [目的要求] 把握免疫的概念及功能。熟悉免疫系统的特点。了解免疫功能获得方式及免疫系统的组成。 [教学内容] 1、免疫的概念。 2、免疫的功能。 3、免疫系统的组成。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一章抗原 把握抗原的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以及医学上重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本科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 纲-本科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本科生使用) 汕头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2002年5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本科生使用) 本教学大纲根据陆德源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版,参考原大纲修改而成,供五年制医学本科学生学习参考。 大纲中各章节内容均分掌握、熟悉与了解三级。凡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直线为标记;凡要求熟悉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波浪线为标记;不加标记者为一般了解内容。 绪论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 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3.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和分布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4.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 2.熟悉细菌的各种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 3.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4.掌握细菌细胞壁和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 5.掌握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 二、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及测量单位、三种主要形态及排列方式 2.细菌的基本结构 (1) 细胞壁 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 特殊组分:G+菌的磷壁酸(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或称LTA)及一些特殊表面蛋白 G-菌的外膜:脂蛋白 脂质双层 脂多糖:脂质A 核心多糖 特异多糖

G+和G-菌细胞壁的异同及其意义 细胞壁的功能:维护形态、抵抗低渗、抗原性与致病性 细菌L型的形成、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实践的关系 (2) 细胞膜 细胞膜的特点:不含胆固醇 细菌细胞膜形成的特有结构:中介体 中介体的功能: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 (3) 细胞质及胞质内重要结构 核糖体与链霉素、红霉素作用的关系 质粒的基本概念 胞质颗粒、异染颗粒的概念 (4) 核质 特点:无核膜、核仁、有丝分裂器,为一共价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大分子,为单倍体 3.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 荚膜的概念、化学组成、染色 荚膜的功能:抗吞噬、粘附作用,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 鞭毛 鞭毛的概念、数量与部位 鞭毛的化学组成、功能 (3) 菌毛 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4) 芽胞 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 芽胞与医学的关系 4.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的原则(放大法和染色法) 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原理和意义 第二章细菌生理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 2.熟悉细菌的分类、命名、常见的生化反应、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 3.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及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 二、教学内容 1.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 2.细菌的营养类型(异营菌中的寄生菌) 营养物质:水、碳、氮、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3.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4.细菌的代谢产物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汇总 绪论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

2020级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性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为大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它包括了《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门学科。《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的发生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防治。《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领域中一门基础性、前沿性、桥梁性课程,它具有理论体系完整、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且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等特点。通过该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医学学科与临床知识,特别是传染性疾病与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 目的:通过本课程授课,学生应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应用技能,并能将之应用于传染性疾病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阐述、疾病诊断和防治措施,同时能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科学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 任务: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同时应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措施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教学方法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学习和掌握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概念与分类,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等,明确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在基础医学学科中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微生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免疫的功能。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微生物的分类; 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免疫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的范畴及发展现状。 第二章抗原 教学目的: 学习和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分类及抗原决定簇与交叉反应等概念,明确交叉反应理论在临床的意义、及抗原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抗原的概念(广义、狭义)及其基本特性,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和特异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广义、狭义)、抗原基本特性、抗原分类、及抗原决定簇的定义。共同抗原与 交叉反应的概念; 2.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和特异性的主要因素,交叉反应在临床的意义; 3.了解: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区别,常用的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佐剂、有丝分裂 原、超抗原)的概念、种类和生物学意义。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 教学目的: 学习和掌握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等、明确抗体在免疫应答中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教学难点:免疫球蛋白编码基因及其多样性产生机制。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绪论 一.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1.非细胞型微生物: 就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特点:无典型细胞结构,无能量产生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代表生物: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核呈环状裸DNA团块,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 与RNA 同时存在。 代表生物:分古生菌与细菌二大类。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与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完整。 代表生物:真菌属于此类微生物。 4.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 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层、空气及人类、动物与植物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的微生物最多。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一般以微米(μm)为单位;按期外形区分主要有球菌、杆菌与螺形菌三大类。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1、细胞壁:

用革兰染色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G+染成紫色)菌与革兰阴性(G-染成红色)菌。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就是肽聚糖,但分别拥有各自的特殊组分。 (1)肽聚糖:就是细菌细胞壁的共同组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又称为粘肽或胞壁质。G+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与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交替间隔排列,经β-1,4糖苷键(溶菌酶作用点)联结而成。 五肽交联桥:青霉素的作用点,所以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糖(G+主要成分)与磷壁酸(特有成分)还有少数就是磷壁醛酸。磷壁酸具有抗原性及黏附素活性,具有黏附作用,与细胞的致病性有关。 (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细胞壁较薄,除了肽聚糖以外,还有外膜(G-主要成分),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与脂多糖三部分组成。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的就是脂多糖(LPS)。LPS由脂质A、核心多糖与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菌的内毒素。 ●脂质A: i.不同种属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 ii.脂质A就是内毒素的毒性与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iii.耐热,毒性反应为发热 ●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特异多糖:就是G-的菌体抗原(O抗原),具有种特异性。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八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280040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学分:3 总学时:60学时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验学时:2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教材: 1、医学微生物学,李凡、徐志凯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教材: 2、《现代医学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第一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3、Medical Microbiology, David Greenwood, (15th Edition),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它与临床内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及外科学等学科感染性疾病高度相关。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以后的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篇。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2、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重点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分类: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汤飞凡 6.诺贝尔奖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两类细菌细胞壁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为原核生物所特有。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经β-1,4糖苷键联结而成。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组分为磷壁酸(膜磷壁酸和壁磷壁酸) 磷壁酸的功能:①维持菌体内离子平衡,稳定细胞壁 ②抗原性强,是阳性菌表面特有抗原 ③与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 4、G-菌特有组分……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在G-菌的细胞膜与外膜的脂质双层之间有一空隙称为周浆间隙 5.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6、细胞壁的功能:①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②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③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④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了菌体的抗原性 7、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不易成为细菌L型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易成为细菌L型 细菌L型的形态:①高度多样性,大小不一,有球形、杆状和丝状等 ②无论其为G﹢菌或Gˉ菌,形成细菌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 ③具有可滤过性,能通过滤菌器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必修课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 主编姓名:晏辉钧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江丽芳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学生专业:医学类各专业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2005年9月 一、教学目标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 1.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 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 (2) 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 (3) 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 2. 智能培养: (1) 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 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 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 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 (2) 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 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4) 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 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5) 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掌握微生物学的常用英语词汇,可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教学中 使用双语教学,考试中英语占有相当比例,要求通读以下英文书籍: David Greenwood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15th Edition 3. 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 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 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整理

第三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⑴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 生物。 ⑵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 剂。⑶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⑷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⑸无菌:不存在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⑹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⑺清洁: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二、热力灭菌法原理: ⑴干热灭菌法: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燥状态下,80-100℃经1小时可被杀死,芽 胞则需要更高温度才能被杀死。包括: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 ⑵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更好,因为: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 固变性;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包括:巴氏消毒法(加热至61.1-62.8℃30分钟,71.7℃经15-30秒)、煮沸法、流动蒸汽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103.4KPa (1.05Kg/cm2)、温度121.3 ℃、时间—15-20min;效果:杀灭包括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应用:所有耐高温、高压、耐湿的物品)。 三、辐射杀菌法紫外线 原理: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260~266nm波长UV与DNA吸收光谱一致。其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并可杀灭病毒。特点:穿透力较弱。应用: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 四、滤过除菌法 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 真菌。特点:只能除去细菌,真菌, 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L型细菌。应用: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的除菌。 五、口腔黏膜消毒可用3%过氧化氢;冲洗阴道、膀胱、尿道等可用0.1%~0.5%氯已定或1g/L高锰酸钾。 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一、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章噬菌体 一、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基本特点★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无细 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噬菌体分布极广。 二、噬菌体感染细菌有两种结果: ①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②温和噬菌 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细菌变成溶原性菌,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建立溶原性状态。 三、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裂 解。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变异的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 二、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遗传性变异是细菌DNA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改变了 的性状能相对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三、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四、转化:是供体菌裂解释放的DNA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DNA转入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溶原性转换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及区别 3. 微生物的发展史 4. 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教学要求 1. 熟悉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2. 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的概况 第一篇细菌学 第 1 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内容 6. 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3. 熟悉紫外线和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 4. 了解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及其种类、

第 4 章噬菌体 教学内容 1.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2.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教学要求 1. 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2. 熟悉噬菌体的形态与基本结构及复制过程第 5 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1.细菌遗传变异的概念 2.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包括细菌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整合子及噬菌体基因组等3.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突变的后果及实际意义 4.细菌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所致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5.细菌遗传变异在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应用,Ames 试验、遗传工程等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及溶原性转换的概念、转移方式及后果;掌握 F 质粒、Hfr 、R 质粒的特性、转移方式及后果 2.熟悉质粒、转位因子等遗传物质的特性及功能 3.熟悉Ames 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4.了解突变的类型、突变鉴定的经典实验及突变的实际意义 5.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 6 章细菌的耐药性 1.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种类 2. 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 3. 细菌耐药的遗传、生化机制及预防耐药的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简答题(详细答案

微生物根据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分为哪3大类微生物?各大类微生物有何特点?包裹哪些种类的微生物?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仅只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缺乏完整的细菌器,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它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细胞器完整。如真菌属于此类。 3.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结构简单,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存在。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必须要在活细胞内增殖。如病毒属于此类。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异同点?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细胞壁强度较坚韧较疏松 细胞壁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少,1~2层 脂类含量少,1%~4% 多,11%~22%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细胞壁共同的主要功能 (1)维持形态、抵抗低渗作用,保持菌体完整 (2)屏障作用

(3)物质交换作用 (4)抗原性 (5)致病作用 (6)细胞分裂中的作用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有何功能及意义? 1.荚膜功能:①抗吞噬②抗有害物质损伤③抗干燥。 2.鞭毛功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3.菌毛功能:①普通菌毛:与细菌粘附有关。②性菌毛:具有传递遗传物质作用。 4.芽胞功能:芽胞对理化因素(热、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高强度的抵抗力。此外,当芽胞成为繁殖体后,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细菌的生长繁殖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特点 生长时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维持时间 1-4h 4-8h 10h 活菌数量恒定,增加很少对数增长维持平衡逐步减少 生长速率零最大速率速率降低死亡速率增加 细胞代谢非常活跃活性高而稳定活性稳定活性降低衰老 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