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姬菇的生物学特征及栽培

真姬菇的生物学特征及栽培
真姬菇的生物学特征及栽培

真姬菇的生物学特征及栽培

暴增海,马桂珍,肖巧琳 (淮海工学院食品工程系,江苏连云港222005)

摘要 综述了真姬菇研究进展,包括真姬菇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深层培养、子实体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农药对真姬菇菌丝生长影响等方面。

关键词 真姬菇;生物学特性;深层培养;营养价值;农药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18-05423-01

真姬菇(Hyp sizigus marmoreus)又名玉蕈、蟹味菇,是一种珍稀名贵食用菌,口感极佳。真姬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保健食品。其提取物具有清除人体内自由基的作用,经常食用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衰老、延长寿命的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1 形态特征

郑宇等[1]认为,真姬茹子实体丛生,菌盖幼时半球形,成熟时菌盖开展,中心下陷,边缘略上翘;菌盖直径2~10cm,颜色浅至深褐色,盖面有明显斑纹;菌肉为白色,质脆而硬;菌柄中生,呈圆柱状或棒状,长2~10cm,直径0.5~5cm,白色、中实、质脆;有根状菌索固定培养料中;菌褶呈片状、弯生;孢子印白色;菌盖和菌柄由丝状菌丝构成;菌褶子实层由紧密排列担子组成,担子呈棒状,(4.0~6.0)μm×(10.2~30)μm,担子上着生2~4担孢子,呈卵圆形,(5.0~7.0)μm×(4.8~6.0)μm,无色、光滑、内含颗粒。在PDA斜面试管上,菌丝为浓白色,边缘为绒毛状。气生菌丝旺盛且爬壁能力强,成熟时色泽变灰。培养条件不适时,生长速度减慢,菌丝可产生无性孢子。将上述菌丝置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单核菌丝直径1.0~2.0μm,细胞狭长,有分隔,少分枝,无锁状联合。双核菌丝直径2.0~3.0μm,细胞狭长,有明显锁状联合。菌丝上可见多个球状分生孢子,其孢子直径2.0~2.5μm。根据子实体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可将真姬菇子实体发育分为5个时期,即转色期、菌芽期、钉头期、扁球期和成熟期。

韩绍英等[2]研究了真姬菇无性孢子形态的特征,结果认为,斜面培养基上的真姬菇菌丝能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为长短不等的圆柱形,或两端粗细不同的近圆柱形。平均大小为8.68μm×3.09μm,个体差异大。着生部位多数是在菌丝一端,以芽殖方式产生多个分生孢子;或者在菌丝末端依次成熟,逐个脱落;少数在一条菌丝上孢子同时成熟,同时断裂。在一段菌丝上,菌丝横隔膜明显,而且数量增多,原生质变稠,是分生孢子形成的前兆。成熟后的分生孢子遇水或经震动、挤压后分散,其比重略大于水,沉于菌丝体下面。在斜面培养基上的真姬菇菌丝也能够产生休眠孢子,其数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大多数休眠孢子生于菌丝末端,成熟后的顶生休眠孢子为球形、卵圆形;也有在菌丝中间生成的,为数不多,间生休眠孢子中间部分膨大,两端收缢,呈长椭圆形或近纺锤形;个别的也见到在同一条菌丝上相邻处有2个休眠孢子。休眠孢子光滑透明,个体较大,平均大小为

作者简介 暴增海(1962-),男,河北沧州人,硕士,教授,从事应用微生物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0720321410.24μm×9.13μm。成熟的休眠孢子易脱落。休眠孢子成熟前一端还拖带着一段菌丝。真姬菇的分生孢子与休眠孢子并存于斜面培养基菌丝体上,发生时期相近,甚至在同一条菌丝上同时见到这两种无性孢子。一般在贴近基质的菌丝上休眠孢子居多,直立向上的菌丝上较少;而分生孢子着生的位置恰与此相反。该菌在斜面培养基的菌丝体上同时形成分生孢子和休眠孢子,在一些高等担子菌中尚属罕见,也使得真姬菇菌丝体很容易与众多的高等担子菌菌丝体区别开,这是菌丝体阶段识别该菌的重要标志之一。

2 深层培养

黄清荣等[3]通过真姬菇深层培养的方法,筛选出最适合真姬菇生长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碳氮比,结果表明,最适宜的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适宜的氮源是麦麸,最适宜的无机盐是硫酸镁,最适宜的碳氮比是(40~60)∶1。黄清荣等[4]又针对食用菌深层培养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菌丝体及其发酵产物,具有周期短、产量高、成本低、工艺设备简单等优点,通过摇瓶培养探讨了真姬菇深层培养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真姬菇深层培养的最佳条件是:转速120r/m in,温度25℃,pH值4.0~7.0,接种量15m l左右,瓶装量150m l,发酵终点为培养后7d。

3 真姬菇子实体营养成分的测定

姜华等[5]测定了真姬菇子实体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真姬菇子实体含有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占其氨基酸总量的38.8%,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必需氨基酸指数(E AAI)、生物价(BV)、营养指数(NI)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 AA)分别为92.9、85.8、79.3、74.8、25.4和86.6,其中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营养指数(NI)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 AA)4项指标均比参比食用菌高。结果说明真姬菇子实体蛋白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4 农药对真姬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李军辉等[6]研究了乙草胺等5种常用农药对真姬菇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乙草胺对真姬菇菌丝的抑制作用强于其他供试的农药,且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与培养基中乙草胺的浓度大体呈负相关,当培养基中乙草胺的浓度达到0.2mg/L时,对真姬菇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当培养基中添加乙草胺的浓度达到0.4mg/L时,菌丝的平均生长速度为0.714cm/d,与对照相比达到了显著水平。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原材料中的农药残留对真姬菇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在栽培过程中真姬菇子实体对农药残留的富集或弱化规

(下转第5431页)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 ci.2007,35(18):5423,5431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李菲菲

谓胚胎共同培养体系是指在培养基内加入一些辅助细胞与胚胎一起培养[3-5]。胚胎共同培养的好处是一方面与胚胎共同培养的细胞能分泌一些物质,去除胚胎培养过程中所分泌的一些毒素[6];另一方面共培养细胞本身也会分泌一些活性因子,促进胚胎发育到囊胚期;再者共培养体系可以改善胚胎体外培养的条件,模拟体内的自然环境,促进早期胚胎的体外发育,克服发育过程中的阻断,增加囊胚期的胚胎数,使胚胎移植在更适宜时间进行,提高着床率[7-8]。胚胎共培养体系常采用的细胞有输卵管上皮细胞、子宫内上皮细胞、卵丘细胞及猴肾脏上皮细胞等[9]。

卵母细胞由卵巢排出后在输卵管壶腹部受精形成受精卵。输卵管是胚胎发育的起始地,输卵管可以分泌活性因子刺激胚胎发育,但对前期胚胎的发育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子宫是胚胎发育的最终场所,子宫内膜是子宫的主要功能层,因此亦有许多胚胎共培养体系以子宫内膜细胞为辅助细胞。卵母细胞和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在输卵管40~48h后发育到桑椹胚进入子宫角。因此从8细胞阶段到囊胚阶段的早期胚胎主要在子宫发育。依据这一生理基础,该试验将体外受精获得的小鼠受精卵前48h内在输卵管上皮共培养体系中培养,然后转移至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培养,目的是更好地模拟胚胎体内发育环境。与其他处理相比,序贯共培养体系胚胎的囊胚体外发育率显著高于其他共培养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序贯共培养体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小鼠早期胚胎的体外囊胚发育率,且可以有效地克服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阻滞现象。

研究结果表明,用HTF液使精子在体外获能可以使卵母细胞获得很高的受精率,序贯共培养体系可以在体外为胚胎发育提供一种更类似于体内的环境,可以有效地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的囊胚发育率。该研究为胚胎工程的发展及不育不孕症的治疗提供了一个试验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青旺.动物细胞工程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26.

[2]A N DR AS N AG Y,M ARI N A G ERT SE NSTEI N,K RISTI N A VI NTERSTE N,et al.

小鼠胚胎实验操作手册[M].孙青原,陈大元,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49,417.

[3]PEG OR AR O L M,TH U AR DJ M,DE LA L LE A U N,et al.C om paris on o f sex ratio

and cell num ber o f I V M2I VF b ov ine blastocysts co2cultured w ith b ov ine ov iduct epithelial cells or w ith Vero cells[J].T heriogen ology,1998,49(8):1579-1590.

[4]LARRY I,BAR M A T M D,H U NGCHI NGLI U,et al.Hum an preem bry o develop2

m ent on autolog ous end om etrial coculture versus conventional m edium[J].Fer2 tility and S terility,1998,70(6):1109-1113.

[5]C AR LOS S,A M P AR O M,JU A N G V,et al.C o2culture o f hum an em bry os w ith

autologus hum an end om etrial epithelial cells in patients w ith im plantation failure [J].T he Journal o f C linical End ocrin ology&M etab olism,1999,84(8):2638-2646.

[6]K A NE M T.T he role o f nutrients,peptide grow th factors and co2culture cells in

developm ent o f preim plantation em bry os in v itro[J].T heriogen ology,1992,38: 297-313.

[7]REX R O A D CE,P OWE L L A M.Developm ent o f ov ine em bry os co2cultured on

ov iduct cells,em bry onic fibroblasts,or ST O cell m on olayers[J].Biol Reprod, 1993,49:789.

[8]MEY ER M W,BR O USS AR D J R,ME NEZ O Y,et al.Established cell lines and

their conditioned m edia support b ov ine em bry o developm ent during in v itro cul2 ture[J].Hum Reprod,1994,9:927.

[9]叶新红,徐国江,严敬明.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技术对受精卵体外发

育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J].生殖与避孕,2001,21(3):183.

(上接第5423页)

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RAPD分析在真姬菇菌株中的应用

上官舟建等[7]在进行形态观察和性状分析中,发现菌株间具有一定的性状差异。但是诸如大小、形状、质地、颜色、产量等性状的表现,往往受环境条件和各种人为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以遗传标记为手段的现代生物技术则可较好地克服上述弊端。采用11种随机引物,对选育得到的3个真姬菇菌株(S11、S14、S15)的基因组进行了RAPD检测。3个真姬菇菌株的RAPD图谱分析结果显示, S11、S14、S15三者为不同遗传基因的菌株,但S11与S14有较大的相似性,显示二者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应该指出的是,利用RAPD技术能比较不同菌株的基因组,从试验也证明菌株间明显的差异。但RAPD标记的基础是随机引物PCR扩增,每次扩增产生多个片段,不利于结果的考察和试验的重复。

6 栽培技术

6.1 栽培程序 在栽培过程中注意选择栽培季节、配料制袋、发菌、开袋搔菌、出菇管理和适时采收等环节。

6.2 高分子材料在栽培中的应用 真姬菇适宜出菇温度范围较窄(15~18℃),栽培发菌期长达60~100d,常需越冬或越夏再出菇。经长时间发菌后,培养基含水量降低,出菇时易出现细弱菇、黄化菇等异常现象。若直接提高配料加水的比例会降低料内通透性,使菌丝生长受抑制;而在发菌结束,出菇前向菌袋内注水则易造成料与袋壁分离。高分子吸水材料是国内近年来开发的一种人工合成聚合物,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降解性。由于其结构本身带有很强吸水基团,故该产品具有很高的吸水能力和保水性;还具有一定吸湿性、吸氨能力及挥发性。金群力等[8]的试验结果表明,添加0.5%高分子吸水材料对真姬菇菌丝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较大幅度地缩短发菌期,提高发菌整齐度,满袋比例较对照提高39.8个百分点,可达到提前出菇,延长采收期,降低栽培管理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吸水剂还可以增加菌袋持水量,减少灭菌时的水分损失,从而使菌袋在整个生育期保持较高的含水量。对于高分子吸水材料促进菌丝生长的生理生化基础、对真姬菇菌丝体酶活性的影响、最佳使用剂量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郑宇,林兴生,陈福如.真姬菇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食用菌,2001

(3):12-13.

[2]韩绍英,姜彦祥,孟光.真姬菇风干子实体菌种分离与无性孢子形态特

征[J].中国食用菌,1998,17(5):36-37.

[3]黄清荣,杨立红,钟旭生,等.真姬菇深层培养碳氮源及无机盐的优选

[J].湖北农业科学,2005(6):79-81.

[4]黄清荣,辛晓林,王艳华,等.真姬菇深层培养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

业科学,2006,34(3):461-463.

[5]姜华,蔡德华.真姬菇子实体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J].食用菌,2005

(4):61-62.

[6]李军辉,冯志勇,赵明文,等.五种农药对真姬菇菌丝生长影响的初步

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5,24(1):8-10.

[7]上官舟建,谢宝贵,罗联忠,等.真姬菇三个选育菌株的R AP D分析[J].

中国食用菌,2004,23(3):12-14.

[8]金群力,孙培基.高分子吸水材料对真姬菇发菌的影响[J].浙江农业

科学,2001(4):161-163.

1345

35卷18期 王益兵等 序贯共培养体系对小鼠体外受精胚胎发育效果的影响

第一章 蔬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续)

第四节蔬菜的产量形成 1.蔬菜产量是田间收获的产品的鲜物重量; 2.生物产量由光合作用所合成物质(占90%~95%)和根系所吸收的物质(占5%~10%)的积累总量,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所有器官; 3.经济产量生物产量中有经济价值、可食用的那部分产量称为经济产量 4.经济系数 经济产量( Yx) K= ———————— 生物产量(Yb) 5.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关系 Yx=Yb.K , (K:0~1) 6.影响K值的因素 (1)蔬菜的种类不同,经济产量形成过程及产品的化学成分不同,K值差异很大。(2)遗传因素对K值的影响 同一蔬菜的不同品种,其K值也不相同。 (3 )栽培技术和外界环境条件对K值的影响 植株调整的放任生长的; 合理肥水管理的大于徒长的; 南方高温、潮湿、弱光条件的小于北方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干燥地区的; 二、蔬菜产量构成的特点 (一)产量的表达方式: 单个产品器官重,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等。 (二)不同种类蔬菜的产量构成 ◆果菜类: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株数×平均单株果数×平均单果重 ◆叶菜类: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株数×平均单株重 ◆根菜类: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株数×平均单株肉质根重 ◆结球叶菜类: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株数×平均单株叶球重 (三)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蔬菜的产量有一个形成过程。构成产量的每一方面的因素,在产量形成过程中都是 变动的,而且各因素如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果数、及单果重或单株重之间,存在着负的相关关系。 1、单位面积株数:直播蔬菜——自然稀疏现象。 多次采收的果菜类蔬菜(瓜类、茄果类、豆类)对早期产量影响大,而对后期产量影响小。 2、平均单株果数:平均单株果数=开花数×坐果率-无效果数 3、单果重:受遗传和栽培等各方面因素影响。 “(一)光能利用率光能利用率是指植物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也就是作物光合产物中贮存的化学能量占其所得能量的百分率。 用单位时间内,在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增加的干重所折合的热量,除以同一时间内该面积上得到的太阳总辐射能量(或光合有效辐射能)来表示的: E=h.M/Σ(S+D)×100% 式中,E为光能利用率,M为单位面积上作物生产量的干重(克/亩),h为为单位干物重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卡/克),∑(S+D)为生长期内太阳直接辐射(S)和漫射辐射(D)日光总

-果树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第一节果树栽培的生物学特点 第二节果树的营养器官及其生长发育 第三节果树花芽分化 第四节果树开花结实和果实发育 第五节果树年周期中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果树生命周期 第七节环境条件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一节果树栽培的生物学特点 ?多年生、多次结果的特点 多年生, 树体高大,根系入土深广 多次结果,结果期长 生命周期长,经历不同的年龄时期 ?无性繁殖的特点 保持母本优良性状 无童期,结果早 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如矮化、抗逆等) 扩大繁殖范围(如可以繁殖无核品种) 第二节果树的营养器官及其生长发育 根系生长 营养生长芽与枝的生长 叶生长植物生长 花芽分化 生殖生长开花坐果 果实发育一、根系的生物学特性 ?根的功能与形态 根系的功能 根系的类型 根系的结构 根系的分布 根颈、根蘖、根际、根瘤、菌根 不定根的形成与作用 ?根系的生长动态 ?影响根系生长的因子 (一)根系的功能与形态 1、根系的功能 ?支撑作用:固定植株 ?吸收作用:吸收水分、无机养分和少量有机物 ?合成作用:合成生长激素( IAA、GA、CTK)和氨基酸等?物质转化和运输:无机P→有机P,无机N→有机N等; ?贮藏作用:贮藏营养 ?分泌作用:改善土壤微环境(分泌物和脱落的根细胞)?繁殖作用:根插繁殖,根蘖苗等

2、根系的类型 根据根系的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实生根系:由种子萌发形成,有主根,适应性强 ?茎源根系:由茎上不定根发育形成,无主根 ?根蘖根系:由母体根系分离而来 3、根系结构 ?主根 ?骨干根 ?侧根输导根区 ?初生皮层脱落区 根系组成生长根木栓化区 ?根毛区 ?延长区 ?须根生长点 ?根冠 ?吸收根根毛区 ?延长区 ?生长点 ?根冠 ?主根:种子萌发时,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的根叫主根。一般垂直向下生长。 ?侧根:着生在主根的分枝,一般向距植株远处生长。 ※主根强大形成直根系, 主根发育不起来,形成须根系。 ?须根:骨干根上发生的较小的分支。根的吸收功能主要靠须根完成。 4、根系的分布 ?垂直根系:大体与土表呈垂直方向生长的根系 垂直分布:一般为树冠高度的0.2-0.4倍 ?水平根系:大体沿土表平行方向生长的根系 水平分布:一般为树冠冠幅的1.5-3倍 5、根颈、根蘖、根瘤/菌根 ?根颈:根与茎的交界处。实生树的根颈由下胚轴发育而成,嫁接树的根颈为嫁接口。根颈为树体上下通道,活跃、敏感。除冬季外,整个生长季节应将根颈露出地面。 ?根蘖:由水平根上的不定芽抽梢形成,可利用其繁殖苗木。如枣树容易发生根蘖。 ?根瘤/菌根:土壤中某些微生物能进入到根的组织中,与根共同生活,称为共生现象。共生现象分为根瘤和菌根两种类型。 ?根瘤:根瘤的产生是由于细菌侵入根部组织所致,这种细菌称根瘤菌。根瘤菌在根皮层中繁殖,也剌激皮层细胞分裂,根组织膨大突起,成根瘤。根瘤菌能把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变为植物能利用的含氮化合物。一些果园用的豆科绿肥作物,如三叶草、田菁等都有根瘤。 菌根 ?外生菌根:菌丝只进入皮层的细胞间隙 ?内生菌根:菌丝穿过根表皮或根毛进入细胞内部 ?兼生菌根:两者兼而有之 ※柑橘/枳通常形成菌根。 ?根瘤和菌根的作用:扩大根系的吸收范围;提高树体的激素水平;促进果树的糖份代谢;增强树体的抗病能力等

牛羊生物学特性

牛羊生物学特性 一、对环境的适应性:绵羊最怕湿热,南方分布少;瘤牛耐热性较强 安静的环境有利于牛羊的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发挥。 二、采食性能:牛羊是草食性家畜,味觉和嗅觉敏感,喜欢青绿的禾本科与豆科牧草,喜欢 采食带甜味的块根饲料与带咸味的饲料(能依靠牧草的外表和气味识别不同的植物)牛:依靠灵活有力的舌卷食饲草,咀嚼后将粉碎的草料混合成食团吞入胃中,牧草矮于5厘米,不易牛的采食。 山羊:靠灵活的上唇采食牧草,喜欢采食牧草幼嫩的尖叶部分与灌木叶。 三、合群性:牛羊的群居家畜,具有合群行为,牛羊通过角斗形成群体等级制度和群体优胜 序列(当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的个体混群时,打斗较为明显,尤其为公牛、种公牛),育肥群体一般不随意加入陌生个体。 一般羊比牛合群性要强,绵羊比山羊强,粗毛羊最强,长毛羊和肉毛羊较差。 四、抗病力性能:牛羊的抗病力很强,在潮湿且多寄生虫的地方也能很好生存。牛的抗病性 能强于羊的抗病力,牛羊疾病多见于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五、爱清洁:牛羊爱清洁,对有异味、受粪便污染的草料及水源拒食(尤其为山羊),所以不 管是放牧还是舍饲,都应搞好舍内外的卫生,舍饲时最好设置草架以方便采食。 牛羊的消化特点:牛羊是典型的反刍动物 一:唾液腺及唾液分泌:牛羊主要是靠腮腺分泌唾液,其唾液中不含淀粉酶,所以牛羊在口腔中对富含淀粉的精饲料消化不充分,但含有大量的碳酸氢盐和磷酸盐,可中和瘤胃发酵产生的有机酸,维持瘤胃内的酸碱平衡。注:牛羊唾液可混合嗳气中的大部分NH3,重返回瘤胃吸收。 成年母牛的腮腺1天可分泌唾液100~150升、高产奶牛1天分泌唾液可达250升 二:反刍和胃的组成 (一)、反刍:牛羊摄食时,饲料不经过充分咀嚼即吞入瘤胃,在瘤胃内浸泡和软化, 在休息时,较粗糙的饲料刺激网胃、瘤胃前庭和食管沟黏膜的感受器,能将这些未经充分咀嚼的饲料逆呕到口腔,经仔细咀嚼后重新混合唾液在吞入胃,这一过程即为反刍。 反刍时,网胃在第一次收缩之前还有一次附加收缩,使胃内食物逆呕到口腔。 反刍的生理意义:把饲料嚼细,并混入适量的唾液,以便更好的消化。 牛的日反刍时间一般为6~8小时,翻出周期14~17次,食后反刍来临时间1~2小时。 犊牛:一般在生后3周出现反刍。 (二)胃 瘤胃:体积最大,是细菌发酵饲料的主要场所,有发酵罐之称。牛的94.6升,羊为23.4升饲料内的可消化干物质的70%-80%,粗纤维约50%经过瘤胃的细菌和原生动物分解,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等,同时还可合成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 网胃:又称蜂窝胃,靠近瘤胃,功能同瘤胃。网胃是水分的贮存库。同时能帮助食团逆呕和排除胃内的发酵气体。网胃体积最小,成年牛的网胃约占宗伟的5%(金属异物被吞入胃中,易留存在网胃,引起创伤性网胃炎。 瓣胃:也称‘百叶肚或千层肚’,主要起过滤作用,位于瘤胃右侧面,占总胃的7%。 皱胃:也称真胃,胃体部处于静止状态,皱胃运动只在幽门窦处明显,半流体的皱胃内容物随幽门运动而排入十二指肠。 三:食管沟及食管沟反射:食管沟是由两片肥厚的肉唇构成的一个半关闭的沟。 四:瘤胃发酵及嗳气:瘤胃内的饲料发酵和唾液流入产生的大量气体,大部分必须通过嗳气排除体外(嗳气是一种反射动作),当瘤胃气体增多、胃壁张力增加时,就兴奋瘤胃背

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菌物学报25(3):446~453, 2006 Mycosystema 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熊杰1林芳灿1* 王克勤2, 3 苏玮2, 3 傅杰2, 3 (1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 武汉430070;2北京同仁堂湖北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430071;3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武汉430074) 摘 要:以11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材料,研究了茯苓菌丝体、子实体和担孢子的形态特征及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结果表明,茯苓菌丝体为少分枝、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茯苓担孢子核相以双核为主,双核孢子,单核孢子和无核孢子分别占87.2%,4.7%和8.1%。配对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及不同菌株原生质体分离株间的配对均能融洽生长,同一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均产生拮抗线,但其中有少数配对在交接区形成扇形区域,拮抗线随后消失,而不同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则全部形成稳定的栅栏型菌落,暗示茯苓担孢子中的两个细胞核是具遗传互补性,能形成独立个体的异双核,茯苓可能是一种次级同宗结合菌。 关键词:荧光染色, 原生质体, 性模式, 次级同宗结合, 锁状联合 中图分类号:Q93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472(2006)03-0446-0453 Studies on basic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Wolfiporia cocos XIONG-Jie1 LIN Fang-Can1* WANG Ke-Qin2, 3 SU Wei2, 3 FU Jie2, 3 (1The Institute of Applied Myc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2Beijing Tongrentang Pharmacy Hubei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o. Ltd, Wuhan 430071; 3Hubei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74) ABSTRACT: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pti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mycelia, fruit bodies and spores of Wolfiporia cocos were observed. The mycelia of Wolfiporia cocos were confirmed as polykaryotic septate mycelia without clamp connection. The majority of spores were dikaryotic, and the ratio of dikaryotic spores, monokaryotic spores and nuclear-free spores was 87.2%, 4.7% and 8.1% respectively. In the mating test, protoplasts from the same strain or different strains grew harmoniously with each other, all matings of spores from the same strain generated antagonism lines, among them, the minority of matings formed flabelliform region in the junction and the antagonism line disappeared in a short time. All matings of spores between different strains generated barr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 it is supposed that the two nuclei in the spores of Wolfporia cocos are heterogeneous and complementary, a single spore could germinate and develop into an individual. Wolfiporia cocos is likely to be a secondary homothallism fungus. KEY WORDS:Fluorescence staining, Protoplast, Secondary homothallism, Clamp connection 茯苓Wolfiporia cocos (Schwein.) Ryvarden & Gilb.是一种高等担子菌,隶属于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Wolfiporia(赵继鼎,1998),一般腐生或 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编号:03C26214200397) *通讯作者:林芳灿E-mail: linfangcan@https://www.360docs.net/doc/ef153539.html, 收原稿日期:2006-01-12,收修改稿日期:2006-04-04

烟草栽培学烟草生物学特性

第二章烟草生物学特性 我国的烤烟、晒烟和晾烟,绝大多数属于普通烟草,只有花色呈黄色的烟草属于黄花种。还有少数种如异香烟草(N. alatalioketotto)、美花烟草(N. sylverstris spegetcomes)和香花烟草(N. suaveolens Lehn)等,因其花色美丽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对红花烟草较全面的分类方法是Wilson和Loomis提出的以下分类,界:植物界;亚界:有胚植物亚界;门:维管植物门;亚门:羽叶亚门;纲:被子植物纲;亚纲:双子叶亚纲;目:茄目;科:茄科;属:烟草属;种:红花烟草种。 第一节烟草的植物学特征特性 烟草是多年生植物,在120~130天的大田生育期中,生长成为比种子大3000万倍的庞大植株,平均每小时增长约为种子的万倍。烟草株高叶大,需水肥很多。因此,根系在烟草一生中就显得更重要。 一.根 (一)根的形态 1.根的分布烟草的根属圆锥根系,由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三部分组成(见图)。 烟草种子萌发时,胚根突破种皮后直接生长而成主根,主根产生的各级大小分支都叫侧根,由茎上发生的根都叫不定根。根系的密集范围比分布范围小得多,根系密集深度约在地表以下40cm,密集宽度在距茎周40cm范围,打顶以后有根系伸长到40cm以下或40cm以外。烟草的发根能力很强,采用培土的方法可使茎秆上长出很多不定根,起到充分吸收表土营养的作用。 2.烟根的初生构造 根尖由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和根毛区组成, 从横切面看,烤烟根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三部分组成。 3.烟根的次生构造 主根和侧根在完成了初生生长后,还会进一步进行次生生长,使根的直径增粗,并形成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等次生结构。次生构造是由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分化而成,在根毛区上方开始出现。维管形成层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形成根的次生维管组织;木栓形成层向外产生木栓层,向内产生栓内层,形成根的周皮。 (二)根的发生 烟草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胚根正对着种孔。在适宜的温、湿度和气体交换条件下,种子吸收水分开始萌动,胚根突破种皮伸长出来,胚根突出种皮后即向地弯曲并垂直向下生长,就形成了主根。主根入土之后可以不断地形成侧根,侧根起源于中柱鞘,在根毛区的上部开始出现。 不定根是由移栽时埋于土层下方的茎上产生的,数量充足但分布较浅。 在幼苗生长的中后期,根系水平生长速度大于垂直生长,7叶期比5叶期根深增长了1.5倍,水平生长增长了1.8倍,9叶期比5叶期根深增长了1.6倍,而水平生长增长了2.6倍。 烟苗移栽到大田后,由于主根被切断,主根停止伸长,侧根大量发生,活力很强。在适

西门塔尔牛的特点 (1)

西门塔尔牛的特点 原产地及分布 西门塔尔牛 西门塔尔牛 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引进西门塔尔牛在本国选育或培育,育成了自己的西门塔尔牛,并冠以该国国名而命名。中国于1912年和1917年分别从欧洲引入西门塔尔牛,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来,又从前西德、瑞士、奥地利等国多次引入。中国于1981年成立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建立健全了纯种繁育及杂交改良体系,开展了良种登记和后裔测定工作。中国西门塔尔牛由于培育地点的生存环境不同,分为平原、草原、山区三个类群,种群规模达100万头。该品种被毛颜色为黄白花或红白花。三个类群牛的体高分别为、和厘米;体长分别为。和厘米。各类群核心群种牛的遗传基础已达到遗传同质化水平。犊牛初生重平均千克,6月龄体重千克,12月龄重324千克,18月龄434千克,24月龄592千克。产奶量平均4300千克,ru脂率baifenzhi 4。屠宰实验结果,屠宰率平均百分之,净肉率百分之50.,眼肌面积平方厘米。早期生长快是该品种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将成为我国未来牛肉生产的重要利用品种。 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主要产地为西门塔尔平原和萨能平原。在法、德、奥等国边邻地区也有分布。西门塔尔牛占瑞士全国牛只的百分之50、奥地利占百分之63、前西德占百分之39,现已分布到很多国家,成为世界上分布广,数量多的牛奶、肉、役兼用品种之一。[1] 外貌特征 该牛毛色为黄白花或淡红白花,头、胸、腹下、四肢及尾帚多为白色,皮肢为粉红色,头较长,面宽;角较细而向外上方弯曲,顶端稍向上。颈长中等;体躯长,呈圆筒状,肌肉壮硕;前躯较后躯发育好,胸深,尻宽平,四肢结实,大腿肌肉发达;产奶量高,成年公牛体重乎均为800--1200千克,母牛650——800千克。 生产性能 西门塔尔牛奶、肉用性能均较好,平均产奶量为4070千克,奶脂率。在欧洲良种登记牛中,年产奶4540千克者约占2成。该牛生长速度较快,均日增重可达千克以上,生长速度与别的大型肉用品种相近。胴体肉多,脂肪少而分布均匀,公牛育肥后屠宰率可达成左右。成年母牛难产率低,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总之,该牛是兼具奶牛和rouniu特点的典型品种。西门塔尔牛分布,北在我国东北的森林草原和科尔沁草原,南至中南的南岭山脉和其山区,西到新疆的广大草原和青藏高原等地。各地的自然环境变化极大,夏季平均高气温中南地区的30℃,到东北的0℃,冬季低平均气温从南方的15℃到北方的-20℃,气温则变化更大。各地的年平均降水量,自200mm1500mm不等,海拔zuigao的达3800m,zui低的仅数百米。

茄子生物学特性及夏季栽培

茄子生物学特性及夏季栽培技术 (光合尚品:HGY) 一、茄子生物学特性 茄子属茄科植物,为直根系,根系可深达200cm,横向伸长100~150cm,主要根群分布在30cm土层内。 茄子生长发育进程中,根系木质化较早,产生不定根的能力较弱,所以,移栽时苗龄不宜太大,并尽量避免伤根。茄子植株的分枝能力很强,结果潜力大,每一次分枝结一层果实,愈到上层果实愈多。按果实出现的先后顺序,习惯上称之为“门茄”、“对茄”、“四母斗”、“八面风”、“满天星”。 成都地区经过几十年的提纯、复壮,著名的有三叶茄、高杆竹丝茄、墨茄三个品种。 三叶茄:早熟种。株高约1米,开展50~70厘米,茎紫黑色有灰褐色茸毛,叶色深绿,上有紫斑:叶缘凸波状,叶片卵圆形,叶柄和叶脉紫色,第一花着生于 质细,亩产2000公斤。 高杆竹丝茄:早中熟,定植移栽到开始收获60~70天,耐热、抗病力较强、适应性广,植株80~90厘米,开展度65~70厘米,主茎高约27厘米,茎绿色,叶片卵圆形。第一朵花着生在7~11节,果实棍棒形,果蒂部微弯, 果肉松软,外皮薄,质地细嫩,水份少,味甜,籽少,品质好,亩产2000~2500公斤。 墨茄:中晚熟,定植移栽到开始收获80天,抗病抗逆性强,植株高1.0~1.1米,开展度60~65厘米,主茎高约27厘米,茎黑紫色,叶片卵圆形,绿

色。第一朵花着生在10~13节,果实长圆柱形,纵长40厘米左右,横径5.0 子少,皮薄,品质好,亩产2000~2500公斤。 茄子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最适宜种在土层深厚、肥沃、保肥保水力强、pH6.8~7.3的黏土或黏壤土上。轮作中忌同茄科作物连作,一般要求隔3~5年轮作1次,以免受到潜伏在土中的病害(如黄萎病、立枯病等)浸染。 茄子喜肥且比较耐肥,比番茄、黄瓜的需肥量大。茄子需肥量以氮最多,钾次之,磷较少。 每生产1000kg茄子需吸收氮(N)2.62~3.3kg,磷(P2O5)0.63~1kg,钾(K20)3.1~5.1kg。茄子对肥料三要素的吸收量随着其生育期的发展而增加,苗期吸收氮、磷、钾的量分别为其总量的0.05%、0.07%和0.09%,初花期至末果期的吸收量约占总量的90%以上,其中盛果期占2/3。 氮素分布在茄子植株不同部位的大致比例为:叶子中占21%,茎中占9%,根8%,采收的全部果实占62%,可见,果实膨大期需要相当多的氮素。 氮供应充足时,茎叶粗大,生育旺盛。缺氮时,初期对茎部生长影响不大,但下部叶老化、脱落,如果及时补充则很快恢复,缺氮时间较长时,叶色淡黄,茎枝细弱。氮对花果的影响也很明显,氮不足,长柱花减少,生育后期开花数减少,花质降低,开花结果日期推迟,结果率下降,减产严重。如果氮素过多,会使养分在花芽中过多地积聚,出现畸形果。 茄子幼苗期需磷较多,磷促进根系发育,使茎叶健壮,提高定植苗的成活率,提早花芽分化。磷不足则花芽发育迟缓或不能结实。据研究,当土壤有效磷(P)含量为200mg/kg时,增施磷肥,茄子仍可增产。但施磷过多易造成果皮硬化,影响品质。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和名称 香菇在分类学中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无隔子菌亚纲、伞菌目、白蘑科、香菇属(斗菇属)。 香菇由于树种、光照、温湿度、纬度、海拔高度等生活条件差异、其形态、品种、色泽上亦有变异,目前香菇已有许多符合人们经济目的的品种。例如按季节分,有春、夏、秋、冬出菇种。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引进适宜的品种培养、驯化使用,通江县属大陆季风性气候,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温度、湿度变化大,所以我县主要选用春、秋品种。 二、香菇的形态结构 香菇是由营养器官菌丝体和繁殖器官子实体组成,两者均由无数的菌丝交织而成。 1、菌丝体:菌丝体由孢子萌发而成,白色、绒毛状,有横隔和分支。细胞壁薄,粗2—3微米。菌丝体全是香菇的营养器官,由许多菌丝体连接而成,互相结合呈蛛网状,可以在枯木、木屑和秸杆培养基中漫延生长,不断繁殖,聚合菌丝体,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线条件下,菌丝体会组结成盘状组织,继而分化出菇蕾,逐渐形成子实体,这是香菇菌丝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2、子实体:子实体是香菇繁殖器官(如同高等植物的果实),成熟香菇子实体,象一把撑开的小伞,可以明显地看出有菌盖、菌褶、菌柄三部分。子实体分单生、丛生或群生(图一)。

菌盖:又叫菇盖、菇伞,圆形,位于香菇的顶部,半肉质,肥厚,直径3一10厘米,有时达20厘米。幼小时边缘开头内卷呈半球形,菌盖边缘与菌柄间有毛状菌膜连接,而后菌盖平展呈伞状。 在低温、干燥气候的作用下菌盖上面分裂成菊花状的裂纹,露出白色的菌肉组织,称花菇。 菌褶:又叫菇叶、菇鳃,位于菌盖下,呈辐射状排列,白色、柔软、刀片状结构,褶子表面的子实体层上,生有许多担子;每个担子上生着4个孢子,数目众多的担子,能产生大量的担孢子。 菌柄:又叫菇柄,菇脚,生于菌盖下边,圆柱形或稍扁,是支撑菌盖、菌褶和输送养料的器官。幼时柄上有纤毛。子实体开伞后,菌柄残留环形白色膜状物,称菌环,它不久便会自行消失。 1、菌盖 2、菌褶 3、菌环 4、菌柄 5、菌丝束 三、香菇的生活史 香菇的孢子成熟后,从菌褶中弹射出来,随风飘散,当落到被砍伐的适合香菇生长的树皮缝里或木屑堆里,得到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孢子就会生出芽管,芽管进行顶端生长并分枝发育成菌丝。由于这种菌丝没有核,叫第一次菌丝。两根性别不同的第一次菌丝丁肌质结合后,组成每个细胞含有一个核的菌丝,也叫做第二次菌丝。两个单核

枸杞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枸杞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8期园艺学 枸杞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宋雪梅 (青海省湟中县多吧苗圃.青海湟中811600) 摘要介绍了枸杞的生物学特性,并从培育壮苗,棚问管理,出圃及假植等方面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枸杞的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枸杞;生物学特性;种子繁殖;扦插;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枸杞(LyciumbarbarumL.)是茄科枸杞属落叶小灌木. 高O.5~1.0m,栽培时可达2m以上,枸杞全身是宝.枸杞果 实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药用植物,又是滋补保健佳品,枸杞是 一 种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用途广泛的经济林树种口--21.目 前,在我国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都有大面积种植. l生物学特性 枸杞为多分枝灌木,高0.5~1.0m.枝条挺直,斜伸或拱 曲,浅灰色.有纵条纹,裸露棘刺长,生叶,花的棘 刺较长.叶纸质,单叶互生或2~3簇生,披针形,矩圆状披针 形或条状披针形,顶端极尖,长,宽O.5~1.5cm.花 萼长约4mm,常3中裂或4~5齿裂,裂片有稀缘毛;花冠淡 紫色呈漏斗状,果实可供药用.喜光照.对土壤要求不严,耐 盐碱,耐肥,耐旱,怕水渍.以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 性轻壤土栽培为宜,盐碱土的含量不超过0.2%,在强碱性, 黏壤土,水稻田,沼泽地区不宜栽培【3】. 2栽培技术 2.1培育壮苗

一 是种子繁殖.可选用优良品种,以采果大,色鲜艳,无 病虫斑的成熟果实为宜.夏季采摘后,用30~60℃温水浸 泡,搓揉种子,洗净,晾干备用.在播种前用湿沙(1:3)拌匀, 置于20℃室温下催芽,待有30%种子露白时或用清水浸 泡种子24h,再行播种.春,夏,秋季均可播种,以春播为主. 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按行距40cm开沟条播,播深 1.5—3.0cm.覆土厚1—3cm,幼苗出土后根据土壤墒情 灌水.苗高1.5~3.0cm时松土除草1次,以后每隔20~30d 松土除草1次.苗高6~9cm时定苗,株距12~15cm,留苗 15万~18万株]hm2o结合灌水在5~7月追肥3次.为保证苗木生长.应及时去除幼株离地40cm部位生长的侧芽,苗 高60cm时应行摘心,以加速主干和上部侧枝生长,当根 粗0.7cm时,可出圃移栽.二是扦插繁殖.嫩枝扦插是近10 年研究总结的一种育苗新技术,其最大优点是繁殖率高,节 省种条和土地,扦插成活率一般可达到90%以上;嫩枝扦插 苗木根系发达,栽植后的成活率高.枸杞嫩枝扦插育苗要搭 建遮阳棚,棚高1.8~2.0m,以人能在棚内自由走动为准,棚 顶部要覆盖遮阳网(郁闭度85%).做成宽1.2~1.5m,长度视 温棚的实际而定的苗床,留30cm的步道.床面上铺3~4cm 的纯净河沙,用2%多菌灵溶液进行消毒.用喷壶或洒壶将 河沙喷透为准.土壤处理,于黄昏用40%辛硫磷溶液800倍 液5k咖喷洒床面.喷后用塑料薄膜覆盖6h.在采穗圃或 选择生长健壮的优良植株,采集植株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 收稿日期2011—06—28 截成长7~10cm的插穗,剪去下部叶片,保留3~5个上部 叶片,大叶片剪去1,3~1/2,上切口平剪,下切口剪为马蹄型, 上下切口离叶芽距离为0.5—1.0cm.扦插株行距3cm~ 15cm或5crux15cm,扦插时按15cm的行距开深3~4cm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进行无性二分裂繁殖,其形态和结构相对稳定。掌握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对鉴别细菌,研究致病性,诊断疾病和防治原则等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细菌大小与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细菌体积微小,一般要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到一千倍左右才能观察到。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其大小的单位。细菌种类不同,大小差异很大,同一种细菌在不同生长环境中,或在同一生长环境的不同生长繁殖阶段,其大小也有差别。 二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及螺旋状,根据形态特征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 (一)球菌(coccus) 球菌单个菌细胞基本上呈球状。按细菌生长繁殖时的分裂平面及分裂后排列方式不同,可将球菌分为: 1.双球菌:细菌在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两个菌细胞成双排列,如肺炎链球菌。 2.链球菌:细菌由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菌细胞连在一起,呈链状,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3葡萄球菌:细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菌细胞聚集在一起似葡萄串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4.四联球菌:细菌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四个菌细胞联在一起。 5.八叠球菌:细菌在上下、前后和左右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八个菌细胞联在一起。 (二)杆菌(bacillus) 杆菌呈杆状,多数为直杆状,也有稍弯的。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差异很大。大杆菌如炭疽杆菌长3~10μm,中等的如大肠杆菌长2~3μm,小的如流感杆菌长0.7~1.5μm。菌体粗短呈卵园形的称为球杆菌;菌体末端膨大成棒状,称棒状杆菌;菌体常呈分枝生长趋势,称为分枝杆菌,大多数杆菌是单个、分散排列的,但有少数杆菌分裂后菌细胞连在一起呈链状,称为链杆菌。 (三)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 螺形菌菌细胞呈弯曲或旋转状,可分为两类: 1.弧菌:菌细胞只有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 2.螺菌:菌细胞有多个弯曲,如鼠咬热螺菌。弯曲呈“S”或海鸥形者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四个部分组成。某些细菌除具有其基本结构外,还有荚膜、鞕毛、菌毛、芽胞等特殊结构。 一、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cell wall) 细胞壁位于细菌的最外层,是一层质地坚韧而略有弹性的膜状结构,其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并随不同细菌而异。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但各自还有其特殊组成成分。 1.肽聚糖(peptidoglycan) 细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是肽聚糖,又称粘肽。它是原核生物细胞所特有的物质,不同种类的细菌,其组成与连接的方式亦有差别。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

树葡萄栽培技术标准

嘉宝果栽培技术标准 漳州嘉宝果树葡萄农场2011年10月8日批准实施 3.1 场地选择 必须符合“NY5023-2002无公害食品热带水果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场地必须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灌溉方便,PH 值在5.5-6.5。 3.2 场地规划设计 3.2.1 平地水田:应修好排灌沟,畦高30cm,地下水位高在100cm以下。 3.2.2 坡地开垦:按等高线开垦成宽3-4米的梯田,梯田面反倾斜3-5度。 3.2.3 种植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及当地自然条件,选取两个主栽品种。 3.2.4 种植规格: 3.2,4,1 短期模式:株行距为0.5m×0.5m,2666株/亩,一周年为一种植周期; 3.2. 4.2长期模式:株行距为2m×2m,166株/亩,十五年或更长时间为一周期; 3.2. 4.3以短养长模式:株行距为1m×0.5m,1333株/亩,种植后从第二年开始,每年间苗出圃二分之一。 4 土壤管理

4.1 土壤覆盖:定植时先用黑色地膜进行覆盖,减少土壤养分淋失和防止土壤板结。 4.2 间作:如果没有覆盖地膜,可以在种植行间间种短期矮杆作物。 4.3 中耕除草:结合施肥,每年中耕2-3次,结合施有机肥进行扩穴改土,行间杂草采用人工、机械或指定可以使用的除草剂防除。 5 水分管理 推广使用节水灌溉设施,灌溉用水符合NY5023的规定。如遇干旱必须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 6 施肥管理 6.1 重视有机肥的施用,有机肥、微生物肥与化肥配合使用,推广植物营养诊断和配方施肥。微生物肥符合标准,有机肥参照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的要求。 6.2 农家肥与桔秆混合须经高温发酵60天以上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 6.3 不使用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登记的肥料。 6.4 最后一次土壤施肥和叶面肥距采果前30天以上。 7 整枝修剪 7.1 采果型树形:主干30-40cm处修剪,上留3-4个斜生分布均匀的主枝,并在主枝60-80cm处短截,使成杯状树形。 7.2 景观型树形:根据观赏树木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环

银杏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一)

银杏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一) 摘要银杏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阐述了银杏的生物学特性,并从地块选择、栽植、肥分管理、中耕除草与培土、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银杏;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银杏(GinkgobilobaL)为银杏科银杏属乔木,别名鸭脚树子、白果、公孙树子、银杏核,落叶乔木,雌雄异株植物。银杏树高大挺拔,叶似扇形,冠大荫状,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银杏是现存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人称“活化石”。银杏从栽种到结果要20多年,40年后才能大量结果,能活到1000多年,是树中的老寿星。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外种皮可提栲胶。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又可为庭园树、行道树1-4]。现将银杏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生物学特性 银杏为落叶大乔木,高达40m,胸径可达4m,幼树树皮近平滑,浅灰色,大树之皮灰褐色,不规则纵裂,有长枝与生长缓慢的距状短枝。叶互生,在长枝上辐射状散生,在短枝上3~5枚呈簇生状,有细长的叶柄,扇形,两面淡绿色,在宽阔的顶缘多少具缺刻或2裂,宽5~8cm,具多数叉状并歹帕细脉。雌雄异株,稀同株,球花单生于短枝的叶腋;雄球花呈葇荑花序状,雄蕊多数,各有2花药;雌球花有长梗,梗端常分2叉(稀3~5叉),叉端生1具有盘状珠托的胚珠,常1个胚珠发育成发育种子。 2栽培技术 2.1地块选择 银杏寿命长,一次栽植长期受益,因此土地选择非常重要。银杏属喜光树种,应选择坡度不大的阳坡为造林地。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但以上层厚、土壤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为好。 2.2栽植 良种壮苗是银杏早实丰产的物质基础,应选择高径比50∶1以上、主根长30cm、侧根齐、当年新梢生长量30cm以上的苗木进行栽植。此外,苗木还要有健壮的顶芽,侧芽饱满充实,无病虫害。银杏是雌雄异株植物,要达到高产,应当合理配置授粉树。选择与雌株品种、花期相同的雄株,雌雄株比例是(25~50)∶1。配置方式采用5株或7株间方中心式,也可四角配置。银杏早期生长较慢,密植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一般采用 2.5m×3.0m或3.0m×3.5m株行距,定植1320株/hm2或945株/hm2;封行后进行移栽,先从株距中隔1行移1行,变成5m×3m或6m×3m株行距,即660株/hm2或465株/hm2;隔几年又从原来行距里隔1行移植1行,成5m×6m或6m×7m株行距,定植330株/hm2或240株/hm2。银杏以秋季带叶栽植及春季发叶前栽植为主,秋季栽植在10—11月进行,可使苗木根系有较长的恢复期,为第2年春地上部发芽做好准备。春季发芽前栽植,由于地上部分很快发芽根系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因此生长不如秋季栽植好。银杏栽植要按设计的株行距挖栽植窝,规格为(50~80)cm×(60~80)cm,窝挖好后要回填表土,施发酵过的含过磷酸钙的肥料。栽植时,将苗木根系自然舒展,与前后左右苗木对齐,然后边填表土边踏实。栽植深度以培土到苗木原土印上2~3cm为宜,不要将苗木埋得过深。定植好后及时浇定根水,以提高成活率。

夏黑葡萄栽培技术手册完全版

夏黑葡萄栽培技术手册(完全版)! 夏黑葡萄以含糖高、口感好、风味浓郁、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虽算不上新奇,但目前仍是许多果园的主栽品种之一。 夏黑的特性 夏黑是欧美杂交种三倍体品种,既继承了双亲巨峰和无核白的优缺点,又包含三倍体品种的特性,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点: ①生长势较强,易成花,能够适应多种气候、光照条件和土壤环境。 ②因为是三倍体,自然条件下坐果差、果粒小、果穗无商品价值,在生产上需要补充外源激素,以促进坐果和果实膨大。 ③控制产量的情况下,就可以轻松达到17~19以上的糖度,果实颜色紫黑,果粉完整度高,适口性强,极早成熟。 ④由于果刷短及其他的遗传和生物学特性,成熟后落果较重。 ⑤虽然作为欧美杂交种系,本身抗病性较强,但也不可轻视。如霜霉病、灰霉病、溃疡病,白腐病,穗轴褐枯病等,近年来比较多发。 ⑥生理病害比较多,如自然缩果、溢糖性霉斑症等。 夏黑花果管理技术 建园定植 在葡萄种植园的选择上,应该选择地势平坦开阔的地形条件,在一些山地陵地地区必须对地形进行改造,确保具备良好的排水条件。 在土壤的选择上,选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土质疏松、透水性、保水性都良好的土壤。 在定植前一年的秋季对土壤进行深耕,然后按3m行距挖定植沟,定植沟为南北向。定植沟宽度0.8m、深度1m,沟内施肥,亩施入腐熟粪肥4000kg,加入尿素50kg、过磷酸钙50kg、微肥10kg,施肥后填土覆盖并向定植沟内灌水,让土壤自然下沉,待水干后把沟填平整。 在春季葡萄发芽之前,选择优质的苗木,按株距0.8~1m栽植。苗木的栽植深度与其在苗圃的深度齐平,栽植过深或过浅,都不利于苗木生长。栽后要浇一遍透水,覆地膜保温防杂草。 整形修剪 架势选择:夏黑宜选用高V形架,小平棚架和T形架等优良架型。 冬季修剪:一般在落叶后2周进行。修剪方法多采用短梢修剪法,即在结果部位对当年生枝只留2~3个芽短截,其余枝条全部疏除。修剪的原则是尽量靠近主干,防止结果部位外移。修剪时疏除病死枝、衰弱枝、过密枝等,保留位置适当、生长健壮的枝条。 夏季修剪:包括抹芽、定梢、摘心、副梢处理、去卷须和绑蔓等。 抹芽一般在葡萄现序后进行,即新梢长出4~5片叶时,此时可根据其是否带花序而决定是否保留。夏黑葡萄个别部位会有双芽、三芽,可只选留一个壮芽;同时抹去畸形芽、弱芽,选留生长正常的壮芽;抹除主蔓上距地面40cm 以下的所有芽,使结果部位上移,减少病害的发生。 定梢常于开花前进行。可在主蔓上每隔15~20cm保留一个长势中庸的新梢。对那些细弱、过密、位置不当的新梢及时疏除,使每平方米新梢保持在12~15个。花序少的树定梢可适当晚些,推迟到花后进行。定梢完成后,使结果枝和营养枝的比例保持在2∶1左右。 摘心在花前4~5片叶时进行,最晚在初花期结束。摘心时要注意摘心的部位,一定要选择鸡蛋大叶片处摘心。对营养枝可留10~12片叶摘心,结果枝花序以上留4~6片叶摘心。摘心后使一个果穗留叶25片以上,使叶穗比保持在25∶1左右。 在摘心的同时处理副梢。葡萄副梢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对所有的副梢全部抹去。二是为保证叶腋间芽的质量,可留1~2片叶进行摘心。夏黑葡萄的副梢处理一般两种方法结合进行,结果枝顶端的副梢可留1~2 片叶反复摘心,其余的副梢全部疏除;营养枝为保证来年的花芽质量,下部副梢可以适当保留。

蓝莓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一)

蓝莓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一) 摘要结合蓝莓的生物学特性,即栽培种类、形态特征、生长开花和结实习性,介绍了蓝莓的主要栽培技术,以期为蓝莓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蓝莓;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蓝莓果实营养丰富,且有预防血管老化、强心抗癌及明目等保健作用。基于蓝莓的独特保健功效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世界各地兴起了蓝莓的栽培热潮。笔者根据近几年栽培实践,将蓝莓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蓝莓的生物学特性 1.1蓝莓的主要栽培种类 蓝莓为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全世界约400个种,我国约91个种28个变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和西南地区。 目前,已栽培利用的主要有3个种类: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和兔眼蓝莓1]。 高丛蓝莓主产于北美温带、亚热带,是目前全世界人工栽种面积最大的蓝莓种类。高丛蓝莓又分北方高丛、南方高丛和半高丛等。南方高丛蓝莓需要低温休眠的时间短,适合南方种植;半高丛蓝莓是高丛蓝莓与矮丛蓝莓的杂交种,树高一般为0.7~1.5m,适于休眠期较长、寒冷的北方种植;北方高丛蓝莓适宜于在休眠期稍长的北方种植,树高通常2~3m。 矮丛蓝莓主要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部沿海地区,以野生资源为主,树高不足0.5m,适宜北方寒冷地区种植,它分布在高丛蓝莓的北界。 兔眼蓝莓原产北美洲亚热带地区,树高2~5m,树势旺盛,抗旱,耐热,长寿,丰产,对土壤酸度的要求幅度宽些,休眠期与需水期均较短,适合我国南方地区栽培。 所有蓝莓均喜光,在排水良好,并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pH值4.2~5.5)上生长良好。 1.2蓝莓的形态特征 蓝莓为灌木,树体大小及形态差异显著。树高0.3~5.0m,多年丛生,有常绿也有落叶,单叶互生,叶全缘或有锯齿。花冠常呈坛形或铃形。花瓣基部联合,外缘4裂或5裂,白色或粉红色,雄蕊8~10个,短于花柱,由昆虫或风媒授粉,花序多为总状花序。多数品种成熟时果实呈蓝黑色,有的品种为红色;果实有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梨形,平均单果重0.5~2.5g。果肉细软,多浆汁。种子细小,食用时可随果肉食下不影响口感,根系多而纤细,粗壮根少,分布浅,没有根毛2]。 1.3蓝莓的生长、开花和结实习性 蓝莓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可多次生长,以二次生长较为普遍。在我国南方,蓝莓1年有2次生长高峰,第1次是在5~6月,第2次是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幼苗栽植后第3年生长明显加快,新枝萌发多并生长旺盛,年生长量可达1m以上。 当年生枝顶端多形成花芽,花芽从顶端向下进行分化,每一枝条可分化的花芽数与品种和枝条粗度有关,高丛蓝莓一般4~7个,兔眼蓝莓3~6个;花芽在节上以单生为主。各种蓝莓的花芽分化期不同,矮丛蓝莓和高丛蓝莓在7~8月开始分化,兔眼蓝莓从6月中旬开始;9月底至10月初,蓝莓的花芽分化已经完成。从形态上看,蓝莓花芽肥大,呈椭圆形或近球形。花芽以下为一些窄尖的营养芽和休眠芽。 蓝莓的开花期因气候和品种有明显的差异,正常年景蓝莓在我国南方3月上、中旬开花,北方为4~5月;花期一般15~20d,最长达40d。花在一个伸长的轴上着生,构成总状花序。花开的同时营养芽开始发育成营养枝,营养枝生长到一定程度(长度不等)便停止生长,顶端最后一个细尖的幼叶变黑成黑尖,黑尖约2周左右脱落,至2~4周后,位于黑尖下的营养芽长出新枝,并具有顶端优势,即实现枝条的转轴生长,这种转轴生长在南方一年有3~5次。夏季最后1次新梢上紧挨黑尖的一个芽原始体逐渐增大发育成花芽,占据了顶端的位置。从枝顶花芽往下还能形成多个花芽,第2年春天开花并结果。其下的营养芽又发育成营养枝,而结过果实的短小枝秋后逐渐干枯、脱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