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_085文档

新闻报道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_085文档
新闻报道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_085文档

2020

新闻报道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

_085文档

EDUCATION WORD

新闻报道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_085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潘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对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归纳上,而是进一步让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如活动:“写一写这样的等式。要求如下:

①写出2~3个这样的等式;

②计算等号两边两个算式的值,看看两边是否相等。

从具体的形出发,抽象出数的运算,又回到形来解释运算的含义通过对乘法分配律几何意义的理解,数形结合,循环往复,对运算算理理解的广度、深度、贯通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将有助于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

学生通过算式初步感知算式间的联系,一个规律的得出应该通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只是一个例子就显得十分草率,违背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规律,因此潘老师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验

证,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主动探究验证,用多个例子得出普遍规律。

新课程提出“用教材”极大地解放了教师,促进了我们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积累探讨如何用好教材。根据以往乘法分配律的变式多,学生易出错的问题,潘老师大胆尝试把教材中的情境图稍加改变,采取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研讨,全班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用教材”不是简单地照搬书中的练习题,本节课潘老师设计练习题把握从易到难,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梯度,既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上考虑,又从训练思维的灵活上设计,寻找除书本外一些题型灵活,内容丰富,具有开拓学生思维举一反三的习题,增加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正、反两方面的练习中,充分地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妙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整堂课,潘老师始终关注这学生的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如当一名学生概括乘法分配律就是把一个算式分开时,老师适时赞赏“你真厉害”,我想当学生听到老师这句话时,他的大脑会高速运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乘法分配律》评课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评课 赵相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能体现课堂教学新理念,他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道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达到了启迪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1.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一步步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课件出示植树活动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赵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去探究,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好伙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状态应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及时反馈矫正。全班汇报,达成共识。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说一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确确实实体会到两种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且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并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学习探究新知,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听完这节课后,我有一些疑惑。是否应创设更开放的课堂,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说。比如在学生得出加的情况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那么其它情况呢?如括号内是减的情况呢?如果老师前面教学是加的这种乘法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公开课教学设计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适用性。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40+7)×12=40×12+7×12 上面的式子表示的什么运算律?你能用语言或字母表述一下吗? 2.揭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题6情境图。 提问: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收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中国象棋一副32元,围棋一副58元。 所求问题:买102副中国象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2.解决问题。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指名说说可以怎样列式,教师板书:32×102 (2)提问:32×102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得数呢?先想一想,算一算,再将你的想法和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计算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3.组织全班汇报。 请几个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板书。 可能算法: 算法一:可以用口算: 100副是3200元, 2副是64元, 一共是3264元。 算法二:用竖式计算。 32×102=3264 1 0 2

× 3 2 2 0 4 3 0 6 3 2 6 4 算法三:先算100乘32,再算2乘32,最后把它们的得数相加。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算法三,强调:算法三中的每一步计算我们都可以通过口算得出,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 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 提问:回顾计算的过程,谁来说说,我们计算的步骤是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计算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组织评议。 (2)小组讨论。 提问:什么样的算式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呢?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两个数相乘,其中的一个乘数接近整十或整百数时,我们可以将这个乘数写成整十或整百数加(减)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供参考)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 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

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科学性质与规律。因此有效地探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体现探究的有效性我觉得:一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教师要给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在本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始终处在一个组织引导者的位置,用尽量少的话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探究性活动,用一组模仿,用仿写类似式子把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解为先仿写式子再类化模型(符号化)最后二次符号化(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形式)三个阶段,真正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端倪,寻找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发现的新规律、新知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于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_小学数学随堂听课体会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_小学数学随堂听课体会小学数学听课能够更好的找出问题,提升数学课质量。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基础课型。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范文篇1 3月22日至23日,我们有幸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桂林参加了“小学数学10年改革经典课例展示暨广西小学数学特色教学研讨会”的学习。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6节展示课和3节同课异构课《垂直与平行》。并聆听了钱金铎、吴正宪、牛献礼、俞正强、黄爱华、江萍六位数学专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老师们做的精彩学术报告。这些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巧妙的教学构思、深厚的数学素养、真实的教学感悟,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他们让人在不经意间受到触动、受到启迪,细细品味他们的话语,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从这些名师身上,学到了许多。现在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追求花样,华而不实。讲课的6名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知的。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和俞正强老师的报告《来自学生的动力》以及示范课《用字母表示数》。

俞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充满着启发与挑战,将数学思想融于课堂之中。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也使听课的教师们感受到: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回想起来:原来每一个看似随意的环节,其实都是徐老师刻意的设计,真可谓是“随意中的刻意”! 我在课堂上有时也用小故事来创设情境,而徐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用字母表示数”时却别有一番味道,他居然降到了自己的头发,如何用字母来表示。犹如一位相声演员在说相声,幽默、风趣。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教学情境之中, 课上,俞老师让学生猜信封里的粉笔有多少,大概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怎样表示,把预设与生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甚至让人无法断定它们的分界,如行云流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善于把握学生思维进程的节奏,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每到谜底就要揭示的时候,他总是嘎然停止,在等待中使学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数学的真谛。 徐老师在报告中对中数学课的独特理解,对自我教学实践的理性提升以及极富感染力的的语言,使我们如沐春风,如临甘露。他的讲座,自然中流露真情,幽默中激情生动,生成中启迪智慧,愿我们都能成为徐老师的“同路人”,学会取舍、筛选和提炼,一起追寻朴素灵动、反璞归真的课堂教学!” 总之,这两天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沟西小学张文娟 页例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 36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乘法的分配律在本册书中所学的运算定律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结论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对于学生只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而能否 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不作要求。因此,学生并未真正发现和理解这个运算定律,未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没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课设计旨在其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本课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意向,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其二;培养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本课学习中,用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部分的初步感知,例3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全体全过程参与,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把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学生会学知识,教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其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学习乘法分 配律时,往往能掌握和运用这个运算定律,但大多数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因此,本课在各环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运 用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在练习设计中,通过专项训练,突破这个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当学生发现和理解了乘 法分配律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用语言抽象、概括这个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最新乘法分配律优质公开课教案获奖 (1)

【教案】《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在归纳、概括、总结乘法分配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案】 一、引旧入新 课件出示这三组算式 (1) 5×(3+6) 5×3+5×6(2)9×(10+5) 9×10 + 9×5 (3)3×2+3×8 3×(2+8) 问题:①口算出每组中两题的计算结果。 ②观察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提问:这两个算式相同吗?(这两个算式不相同)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 课件出示: 5×(3+6)= 5×3+5×6 9×(10+5)=9×10+9×5 3×2+3×8 = 3×(2+8)

师:每组中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规律?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复习旧知,已旧引新,实现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顺向迁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知。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7。 (1)出示主题图。 师:在主题图中你们都得到了哪些信息? (每组中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启发思考:如何解答这个问题?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学生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 方法二: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 师:谁来说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来说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说的不错。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来回答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4+2)×25 =6×25 =150 4×25+2×25 =100+50 =150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王淑华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课时,教师“设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一设问创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又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进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思维起步:这一环节中,精心设计两组题, A组: B组 (3+2)×4 3×4+2×4 2×(11﹢9) 2×11﹢2×9 20×5+4 × 5 (20+4)× 5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初步感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设问“从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感知:(3+2)× 4,与 3×4+2×4,这两道题的结果相同,数字也一样,引起学生质疑,这样的两道题,是否也存在一种关系,达到思维起步的目的。 3、在教学重点内容时:重组教学资源,没有用教材中“植树问题”,原因是“植树问题”的情境在学习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时都用了,而且学生在前面也提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次植树活动?此时再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影响。为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后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再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乘法的分配律留有空。特意设计问题:“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的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算式,(3 5+25)×3 35×3+25×3 。此时出示三道思考问题:①: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②、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③、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这三个“设问”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相同点:两组算式计算的结果相等、参加运算的数字相同。不同点:第一个算式先求一套校服的价钱,再求三套校服的价钱。第二个算式先分别求三件上衣的价钱、三件裤子的价钱,再求它们的和。联系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相加”。“问题”的提出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外部环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稍难的问题,先开展小组讨论。因为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是一个自我的认识、实践、加工、改

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

乘法分配律 教材简析: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从乘法的意义层面深刻认识乘法分配律。 设计理念: 教科书题组在苏教版教材中出现很多次,而且我发现题组承载着很多功能,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就出过3×7+7和4×7这样的题组,而这个和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有很大的联系,个人认为它就是一种提前渗透。还有就是乘法竖式,也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的。之前我写过的一篇文章《教科书习题:催生学生数学思想的有效载体》就是围绕教科书习题来写的,本课我从习题入手来导入新课,想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一种似从相识的的感觉,降低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注意认真解读题组。以前我做个一个课题,就是小学数学转化思想策略的研究,因而在在本课中我还想要学生形成模型思想,通过三次感觉,进行第一次建模,第两次建模,第三次建模。还想让学生感知分析归纳思想,在分析3组算式之后归纳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资料评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今天听了一节数学课《乘法分配律》,整堂课学生氛围活跃、教师语言幽默。使听课者感到轻松愉悦。一改往日数学课堂上的压抑沉闷。现将对这节课作如下分析。 一、导入上联系生活,创造情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导入时用的是闯关问题,一下子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新课导入上利用了买衣服这一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本节课邱伟老师一直是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回答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再说说我个人认为应改善的地方。本节课在练习的时候,只是把(a+b)*C这一类型进行了不同变形的练习。如在他把拓展到减法领域进行更深一层的练习也许会好一些。再有就是是不是在把这个规律上升的理论的时候没有分析“理”上的意思。只是强调了相等这一问题,至于为什么相等没说。我认为是(63+37)×9表示100个9是多少,而63×9+37×9最终也是求100个9是多少。邱老师只是结合具体的问题分析。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意见,有不对之处请不吝赐教。我将虚心接受。

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学 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王艳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能力。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体会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究规律的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与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播放各种花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有两名同学也去赏花了,现在他们正在牡丹和芍药园里呢,我们去看看! 出示课本信息图 师:你能图中发现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说出信息和提出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筛选本节课有价值的问题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各种花卉,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信息图中,从而为本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1、请同学们解决“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和“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这两个问题。 解决问题之前先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怎样列式子 (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可以让学生对所列的算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后面自己列类似的算式时会更容易。

2、交流结果 每道问题学生会出现两种解法,要让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老师板书算式:12×9+8×9(12+8)×9 15×8+10×8(15+10)×8 师:同学们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每道题目虽然解题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 生:每组算式都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你们说的非常好,每组的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对于其他的算式,会不会存在相等的关系呢这会是一个运算律吗 生猜测:可能是。 师:这只是同学们的猜测,你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需要我们进行———验证! 3、学生验证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几道类似的算式,并计算是不是相等。 让学生说说自己列的算式,并挑选几道写在黑板上。 师:有没有列出来不相等的 有学生会有不相等的情况,写出来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会不相等,有的是因为计算错误,还有的是列的算式不合要求。最后学生发现,列出的式子都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学生列出的算式应该都是相等的才对,但是在课堂上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中会出现不相等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绝对不能放过去,而是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找到所列算式的问题,真正让学生明白。 4、总结运算律 师:经过同学们的验证,这确实是又一个运算律,你能试着说一说这个规律吗 生试着说,学生在表达的时候会有些困难,说的不完整或者不准确,老师要及时给与纠正。 出示运算律,学生齐读。 读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己表达的时候会有些困难,这时候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加法算式中的两个数字我们可以称之为两个加数,这样学生在表达的时候会更加顺畅,不会好几个数分不清楚。 5、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再汇报交流。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 《乘法分配律》听课体会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乘法分配律》听课 体会 今天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能力培养探究中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独立探究自主学习搭好台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

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评课记录

《乘法分配律》评课记录总结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通过实际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并大量练习了乘法分配律应用问题。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教师通过解决“行济青高速公路,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2=110×2+90×2这一结果。接下来,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

“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的过程。 三、巩固应用,注重层次性。 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有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简算题和拓展题,它们并不孤立,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基本题到变式题,由一般题到综合题,有一定的梯度和广度。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和拓展练习。不仅要求学生会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而且还要求学生会反向应用。通过正反应用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当然,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结构,更要注重其内涵。如两个算式为什么会相等?缺乏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解。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尤其要抓住关键词“分别”加以分析,以此深化对数学模型的理解。 2、教师虽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提供充分探索的时间,但因有些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和引导不到位,效果不够理想。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四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四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比赛获奖教案 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规律的方法、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2、在探索与发现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数学思考能力,同时,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考方法。 3、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及简单应用。 2新设计 1、利用图形将复杂的乘法分配律“画”出来,更好理解乘法分配律。 2、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从表象入手理解抽象的运算定律。 3学情分析 前测题目:(四年级学生40人) 1、17×6(用多种方法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目的:了解学生能够想到哪些方法?) 2、商店运来26箱葡萄和24箱枣,每箱水果都是5千克,(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吗?在解答过程中想一想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1)商店共运来多少千克的水果? (2)商店卖出8箱葡萄和2箱枣,共卖出多少千克? (目的:对两种不同算法,有多少人能掌握,能体会它们之间联系吗?) 3、你能用简单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37×5+3×5 44×201 (目的:对一些特殊的数,学生是否想到运用以前的知识自觉简算) 访谈题目: 1、针对前测中的第2题,请你说说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 2、你以前听说过乘法分配律吗? 根据数据分析后的思考 : 1、学生由于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乘法分配律进行过应用,所以,在遇到问题时,会有意识应用。但对乘法分配律中等号左右两边为什么能相等并不能真正讲出道理。 2、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常出现错误,原因在于对乘法分配律没有形象的支撑,所以本教学设计借助长方形面积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运算定律。

乘法分配律公开课

乘法分配律 年级四年级科目数学教者 课题乘法分配律(例3)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2、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体会乘法分配律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学习目标 和作用。 3、培养分析推理的能力。 1、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重点难点 2、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 学习流程学法指导一、情景导入: 复习导入: 1、说说下面的算式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4 ×25=25×34汇报,集体订正。 (85 ×2 )×15=85 ×(2 ×15 ) 2、简便计算。 25 ×43×412×125×8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例 3:学校组织的植树活动,一共有25 个小组,每组 4 人负责挖坑、 种树, 2 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读题,分析题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独立解决问题。(你能想到几种解决方法?)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 3、观察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说你的发现。发现问题 我的发现:=

三、合作探究: 讨论探究: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组织讨论,找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出规律,填好 1、举例验证。(每组写 3 个实例在小黑板上)空。 例:125 ×(4 +8)= 125×4+125× 8 15001500 = = 2、我们的结论是: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 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用字母示:。 四、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认 1、小组代表展示总结的规律。真倾听,纠正 2、组内完成下面各题:错误,补充遗 25× 12+25×88( 35+45)× 12(11+25)× 4漏。 生独立完成相 关习题,集体25× (4+40)102×439×37+9×63订正。 5-8题 2、完成P36做一做,练习 六 五、能力提升:生独立思考, 巧算下列各题。小组合作完1111×9999成,派代表汇 报,全班交流 解决。 617 × 958 + 617 × 1043 — 617 课我的收获我的不足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堂 反 思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先进行总体评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 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深化延伸 1、做第1题,讲解 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 法分配律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页例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 36 执教:津市市灵泉中心小学唐燕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乘法的分配律在本册书中所学的运算定律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结论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对于学生只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而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不作要求。因此,学生并未真正发现和理解这个运算定律,未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没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课设计旨在其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本课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意向,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其二;培养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本课学习中,用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部分的初步感知,例3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全体全过程参与,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把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学生会学知识,教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其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往往能掌握和运用这个运算定律,但大多数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因此,本课在各环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在练习设计中,通过专项训练,突破这个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当学生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用语言抽象、概括这个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潘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教师的导学探究问题的非常明确。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设计”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对算理起了支撑的作用。 《标准》特别强调了计算与情境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本节课潘老师从众多设想中选择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的男女生比赛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为下面进一步研究理解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材料。 2、数形结合,渗透建模思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潘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对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归纳上,而是进一步让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如活动:“写一写这样的等式。要求如下: ①写出2~3个这样的等式; ②计算等号两边两个算式的值,看看两边是否相等。 从具体的形出发,抽象出数的运算,又回到形来解释运算的含义通过对乘法分配律几何意义的理解,数形结合,循环往复,对运算算理理解的广度、深度、贯通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将有助于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 3、按照初步感知——验证猜测——概括定律的思路探究理解。 学生通过算式初步感知算式间的联系,一个规律的得出应该通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只是一个例子就显得十分草率,违背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规律,因此潘老师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验证,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主动探究验证,用多个例子得出普遍规律。 4、质疑教材,大胆尝试。 新课程提出“用教材”极大地解放了教师,促进了我们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积累探讨如何用好教材。根据以往乘法分配律的变式多,学生易出错的问题,潘老师大胆尝试把教材中的情境图稍加改变,采取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6 页例7。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感规律 师: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平时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话来说:“我爱爸爸,我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这么说?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 引入主题图(课件):学校购买校服。每件衣服35 元, 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 30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师问:怎样求?(质疑问题,引出新知。) 你打算怎么计算呢?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生回答师板书:(35+25)×3035×30+25×30 2.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35+25)×30= 35×30+25×30 师: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探究、验证。 出示:((出示一组算式)猜一猜:圆圈里能填等号吗? (3+2)×4 ○3×4+2×4

再来猜一组: (5+10)×2 ○ 5×2+10×2 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师: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4.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这几道等式从左边到右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合作探究 是对于刚才同学们发现的规律,仅凭这三组等式就能说明这个规律成立吗? (1)你能写出具有这样的等式吗?生说,师写 (2)下面我们共同合作,验证一下 谁能举出三个数。如:……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 请你分别算一算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师:刚才同学们找了很多这样的式子,它们都相等,那说明这个规律是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谁再来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 生说。 师:这就是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课件出示)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2、那这样的式子写得完吗?你能用一个等式把所有的等式都代表了吗? 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任意的3个数,能不能把我们的发现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板书:(a+b)×c= a×c+ b×c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习 1、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1)(12+40)×3= □× 3 + □×3 (2) 15×(40 + 8) = 15×□+ 15×□ (3)78×20+22×20=(□ + □)×20

古诗教学评课稿

古诗教学评课稿

5月6日,春城一小与双窖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手拉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在春城一小举行,双方都派出了实力较强的老师上课,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共上了6节课。语文上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的古诗《绝句》,上课的老师分别是春城一小的王仿和双窖中心小学的张海云。 下面是听课感受——同样精彩,各显千秋。 一、两位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较强。理解教材、熟悉教材,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熟练掌握古诗教法。 二、理解诗意、感悟意境,方法灵活多样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两位教师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理解诗意,如演一演,练一练,画一画,做游戏,讲故事等。特别是在运用多媒体理解诗意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例如理解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老师播放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室里听到了黄鹂

的鸣叫,看到了白鹭在天上飞;在教学诗歌的后两句时,老师又出示了课件“窗含雪”“门泊船”的画面。这样的直观教学,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情景逼真,一幅“色彩明丽,景色迷人”的图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获得快感的同时又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三、注重朗读,重视背诵 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求比较低,“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根据课后的背诵要求, 这首诗的教学应侧重于读,要把诗读通顺,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两位教师都重视了读书,读书的形式较多,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有自由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等。特别在指导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抑扬顿挫方面,两位教师采用了同样的教法,首先出示了标有停顿的古诗课件,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抽查学生或指名学生朗读,示范读或放录音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