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秧大田管理技术

机插秧大田管理技术

机插秧是一种利用机械设备进行大田管理的技术,它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机插秧的定义、机插秧的优势、机插秧的操作流程以及机插秧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机插秧的定义

机插秧是指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水稻等农作物的插秧作业。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插秧,机插秧具有高效、节约劳动力、提高作业质量等优势。

二、机插秧的优势

1. 高效:机插秧可以实现连续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相较于人工插秧,机插秧的作业速度更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插秧作业。

2. 节约劳动力:传统的人工插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机插秧可以减少人力投入,节约了劳动力成本。

3. 提高作业质量:机插秧具备一定的自动化程度,插秧的深度、密度和间距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进行调节,保证了插秧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4. 降低劳动强度:机插秧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过多的体力劳动,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5. 适应性强:机插秧不仅适用于水稻,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农作物的插秧作业,具备一定的通用性。

三、机插秧的操作流程

机插秧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地面准备:首先需要对待插秧的大田进行地面准备工作,包括翻耕、平整、施肥等。

2. 机械设备准备:选择适用的机械设备,并进行必要的检修和调试,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 调整机械参数:根据作物的需求,调整机械设备的参数,如插秧深度、插秧间距等。

4. 开始插秧:将预先准备好的秧苗装入机械设备的储料仓中,通过设备自动或手动控制,实现连续插秧作业。

5. 善后工作:插秧完成后,及时清理机械设备,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以保证下次作业的顺利进行。

四、机插秧的发展前景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劳动力的减少,机插秧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未来,随着机械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机插秧将更加高效、精准地完成插秧作业。同时,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将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机插秧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大田管理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机插秧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作业效率、节约劳动力、

提高作业质量等,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机插秧技术将会在未来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应用。

机械插秧操作标准

机械插秧操作标准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机械插秧操作标准整地准备 大田质量要求 机插水稻采用中、小苗移栽,耕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械化插秧作业质量,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整洁、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泥浆沉实,水层适中。综合土壤的地力、茬口等因素,可结合旋耕作业施用适量有机肥和无机肥。整地后保持水层2~3天,进行适度沉实和病虫草害的防治,即可薄水机插。 适时刮田灌水 应在机插前2天至3天将田刮平,然后将水放干,以降低营养土的含水量。待机插头一天或当天再放1厘米至2厘米的水层,这样既有利于插秧机行走,又可防止秧苗倒伏严重,提高插秧质量和效率。所以,表层土的含水量以泥脚深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为宜。 秧块准备 插前秧块床土含水率40%左右(用手指按住底土,以能够稍微按进去的程度为宜)。将秧苗起盘后小心卷起,叠放于运秧车,堆放层数一般 2~3层为宜,运至田头应随即卸下平放(清除田头放秧位置的石头、砖块等,防止粘在秧块上,打坏秧针),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做到随起随运随插,严防烈日伤苗。双膜育秧应按插秧机作业要求切块起秧,将整块秧板切成适合机插的秧块,宽为~28厘米、长为58厘米左右。 插秧作业

插秧前的准备 (1)插秧作业前,机手须对插秧机作一次全面检查调试,各运行部件应转动灵活,无碰撞卡滞现象。转动部件要加注润滑油,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 (2)装秧苗前必须将空秧箱移动到导轨的一端,再装秧苗,防止漏秧。秧块要紧贴秧箱,不拱起,两片秧块接头处要对齐,不留间隙,必要时秧块与秧箱间要洒水润滑,使秧块下滑顺畅。 (3)按照农艺要求,确定株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数,调节好相应的株距和取秧量,保证大田适宜的基本苗。 (4)根据大田泥脚深度,调整插秧机插秧深度,并根据土壤软硬度,通过调节仿形机构灵敏度来控制插深一致性,达到不漂不倒,深浅适宜。 (5)选择适宜的栽插行走路线,正确使用划印器和侧对行器,以保证插秧的直线度和邻接行距。 插秧作业质量 机械化插秧的作业质量对水稻的高产、稳产影响至关重要。 (1)机械插秧的总体要求:一行走要直,接行宽窄一致。二田边要留出一行插幅,便于出入稻田,插后整齐,不用补插边行。三秧片接口要整齐,减少漏插。四若是秧片水分少,要在秧箱中加水保持下滑顺利,防止漏插。五漏插行段,要注意抛足补苗秧片,随漏随补;减少漏插、漂秧和勾伤秧,一般允许漏插率为百分之五。 (2)作业质量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

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 水稻在育苗期间的管理是很重要的,怎样去管理好苗期的水稻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 种子处理为提高水稻发芽率,播前应晒种,再用百克(25%咪鲜胺)2毫升或恶线清(16%咪鲜胺杀螟丹)15克,加水5~6公斤浸5~6公斤稻种,每5~6公斤水中再加10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浸72小时,日浸夜露,然后催芽播种,可有效防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和前期灰飞虱。 水分管理旱育秧在揭膜时要及时浇一次透水,防止死苗;3叶期前保持秧苗湿润,促进根系和叶片快速生长;3叶期以后以控水旱管为主,做到不卷叶不浇水,雨天做到雨停田干。水育秧不要长时间保持深水层。 肥料运筹旱育秧秧苗期需肥量相对较少,在苗床充分培肥的情况下,秧苗期一般不需要再施追肥,但培肥不好、底肥不足、出现落黄的秧田,要及时撒施速效氮肥,每亩施10~20公斤尿素,并及时浇水,以防肥害。水育秧秧苗期需肥量相对较大,追肥量较多,要求少量多次均匀撒施,防止烧苗。 病虫害防治落谷前每亩用48%毒死蜱乳油150毫升和35%辛硫磷微囊粒剂1公斤,于整地前撒施,落谷后再用100克40%辛硫磷乳油拌饵料于傍晚撒施在秧田四周,防治地下害虫。齐苗后防治立枯病、青枯病,每亩秧田选下述2个配方中的一种,加水50~75公斤喷雾。秧田除草可在2叶1心期至4叶期,每亩用苄·二氯(32%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30~40克,加水30~40公斤喷雾。施药前排干水,药后1~2天上2~5厘米水层,并保持5~7天。防治病虫可每亩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克加菌克毒克250毫升或稼洁(50%氯溴异氰尿酸)30克加三福顺(6%丙硫咪唑·多菌灵)100克,加水50~75公斤喷雾,5~7天一次。

水稻旱育秧栽培(机插秧盘、抛秧盘等)技术

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 水稻旱育秧是实现水稻高产、稳产、增收的一项常规的科技措施,此项技术可概括为“肥床、早育、适龄、浅插,稀植”5个技术环节,在生产中很具推广价值, 其具体操作如下。 1、育苗技术及苗期管理 (1)苗床准备 ①苗床选择。透风是水稻旱育秧成败的关键,应选择背风向阴,水源方便,土壤肥 沃的菜园地或早地作苗床,切忌选用冷浸田、胶泥田和碱性田。一般每亩大田需25~30 平方米苗床。 ②苗床的制作与施肥。苗床要在开春后育苗前2个月翻耕晒垡,碎理床。苗床可视 田块水分情况建成高床、低床和平床,床宽一般1.2~1.4米,长度不能超过8米,沟宽0.4米,床面要平整、翻碎。为简化旱育秧程序,提高秧苗素质,偏碱田须使用壮苗 剂来培肥苗床。壮苗刑具有营养全面、消毒土壤、调酸、化学控制,防治青立枯病等多 种功效。使用方法:每袋壮苗剂与10千克细土拌匀,撒于20平方米苗床上,然后用耙子将药剂与表土充分拌匀即可。 ③苗床消毒、调酸。苗床土壤偏碱和带菌是引发青立枯病,造成死苗的主要因素。 为有效防止青立枯病的发生,播种前应结合整地施用壮苗剂来消毒、调酸,或喷施广枯 宁来消毒。生产实践证明,冷浸田、偏碱田施用壮苗剂水溶液防病效果比较显著。 (2)种子处理和催芽 品种选择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每亩大田用种3千克。播种前用 简威或施保克2000倍液浸种72小时,以防止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为加快生长,避免烂种,浸泡后的谷种要实行催芽,催芽程度以刚破胸露白为好。 (3)播种、化除、盖膜 ①播种。播种前苗床要反复多次浇水,使15厘米厚的表土充分吸收水份并达到饱和 状态,不能用碱性水。播种前再浇1次水,经土壤消毒和轻轻镇压床面后即可播种,每 平方米播露白谷种200~250克,播种期根据栽插时间而定,早栽一季田秧龄45天左右, 两季田55天左右。 ②覆土、化除。播种后覆盖2厘米左右的盖种土(用30%的腐熟细粪与70%的细土混 合均匀) 。盖种土要潮湿,覆盖要均匀、严实,不要使用火灰、草木灰等碱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一、操作规程 1.秧床准备 秧床选择在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菜地或旱田地,稻田秧床应选择地势较高的田块。秧床要整平整细,颗粒不能超过直径2厘米,秧床宽度6.4厘米、长度30米左右为宜,每667平方米秧床上施磷酸二铵10千克、尿素5千克。 2.床土准备 床土选择菜地土或秋翻的稻地土,用1厘米筛孔的筛子过筛,按每盘3.5千克准备,底土占2/3、盖土占1/3备用;选择腐熟的猪粪或牛粪进行过筛,将准备好的育秧底土与过筛的腐熟粪按4∶1的比例均匀混拌,拌完后进行调酸,堆积待播。 3.种子准备 将优质稻种晒2天,打破种子的休眠期,利于种子发芽。为防止恶苗病的发生,用使百克或402进行浸种。药剂浸种3天后再用清水浸种,5~7天。将浸好的种子放在28~30℃的温度条件下催芽,勤翻动,每4小时翻1次,待70%的种子露白后,将种子移入阴凉的室内,晾芽一昼夜。 4.播种程序 先将育秧底土均匀地筛到秧盘内用木板刮平,底土厚度保持在1.5~1.7厘米,播量按每盘110克干种进行播种,湿种重量大致在127克左右,种子均匀撒好后用木板轻压,

使种子三面入土;用筛好的净土进行盖土,盖土厚度保持在0.8~1厘米;盖土后,头水要灌足,第2水要紧跟,一般头水灌完2天后灌第2水,不留过夜水。 5.秧田管理 ①待秧苗出齐后,见绿就通风,禁止通底风,在中腰通风,要早开风口,早关风口,以利于增加棚温。 ②新棚膜要建在背风向阳面进行遮阳,以免秧苗灼伤。 ③灌水掌握3个标准:一是早晚观察秧苗吐水,吐水正常不灌水,若不吐水,则要灌水。二是中午观察秧苗叶片,如发白、发干表明缺水。 ④用硫酸调酸的床土,播种后10天在2叶1心期间要追施化肥,每盘3克,插秧前一星期第2次追肥,用量每盘3克,用育秧土调酸基本不施肥。 二、整地要求 田块要整平、耙细,泥脚深度不超过300毫米;不得有4平方米以上的田面浮出水面。灌水后田块要求精细平整,软硬适度。粘性土壤整地后应沉淀3~4天,壤土沉淀2~3天,砂性土壤沉淀半天到1天,泥浆土要沉淀5~7天。整地要求一般以插秧机机插的秧苗稳、直、不下沉,船板拥泥不影响邻行秧苗为宜。插秧时水深保持在2厘米左右,插秧后立即灌水保苗,防止秧苗出现生理缺水。 三、秧苗选择 一般每667平方米大田用20~25盘标准化秧苗。盘苗土层厚度为15~20毫米,土层均匀,不含石块、树根等杂

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规范

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规范 机械化插秧作业包括大田准备、插秧机调试、插秧作业等内容。大田准备包括大田耕整、基肥施放、泥浆沉实等;插秧机调试包括空车试运转与检查、适应农艺要求的调整等;插秧作业包括确认作业走向和行走线路、装秧或补给秧苗等。 一、机具类型 插秧机通常按操作方式和插秧速度进行分类。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手扶式与乘坐式;按插秧速度可分为普通插秧机(曲柄连杆式)和高速插秧机(双排回转式)。 二、技术路线 大田耕整→泥浆沉淀→插秧机调整→装秧→试插→插秧 三、技术要求 1.田面平整,田面高度差不大于3cm,表土软硬适中,无杂草杂物,稻草须压入土中。 2.施好基肥。根据大田肥力情况,结合耕整、旋耕作业施用适量有机肥和速效化肥。 3.泥浆沉实,大田耕整后以泥水分清为宜。沉实时间的长短根据土质情况而定,砂质土需沉实1天左右,壤土需沉实1~2天,黏土需沉实3天左右。 4.大田泥脚深度小于30cm,水深控制在1~3㎝。

5.根据需要调整插秧穴距、穴株数。 6.栽插深度控制在1.5~2.0cm以内,每穴3~4株,行要直,要求秧苗不漂不倒,越浅越好。 7.漏插率小于5%,伤秧率小于4%,相对均匀度大于85%,作业覆盖面达98%。 四、技术措施 1.插秧机调试。插秧作业前须对插秧机进行全面的检查调试,按照农艺要求确定穴距、穴株数和插植深度调整好机具,保证每亩大田适宜的基本苗。插秧机的调试要做到“两插两检两调”:试插→检查→调整,再试插→再检查→再调整。 2.插秧作业。插秧机田间作业,是机械插秧技术的重要环节。选择正确的插秧行走路线,按规范操作插秧机,及时补给秧苗,正确使用划印器和侧对行器,才能确保机插作业质量。

机插秧大田管理技术

机插秧大田管理技术 机插秧是一种利用机械设备进行大田管理的技术,它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机插秧的定义、机插秧的优势、机插秧的操作流程以及机插秧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机插秧的定义 机插秧是指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水稻等农作物的插秧作业。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插秧,机插秧具有高效、节约劳动力、提高作业质量等优势。 二、机插秧的优势 1. 高效:机插秧可以实现连续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相较于人工插秧,机插秧的作业速度更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插秧作业。 2. 节约劳动力:传统的人工插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机插秧可以减少人力投入,节约了劳动力成本。 3. 提高作业质量:机插秧具备一定的自动化程度,插秧的深度、密度和间距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进行调节,保证了插秧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4. 降低劳动强度:机插秧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过多的体力劳动,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5. 适应性强:机插秧不仅适用于水稻,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农作物的插秧作业,具备一定的通用性。

三、机插秧的操作流程 机插秧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地面准备:首先需要对待插秧的大田进行地面准备工作,包括翻耕、平整、施肥等。 2. 机械设备准备:选择适用的机械设备,并进行必要的检修和调试,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 调整机械参数:根据作物的需求,调整机械设备的参数,如插秧深度、插秧间距等。 4. 开始插秧:将预先准备好的秧苗装入机械设备的储料仓中,通过设备自动或手动控制,实现连续插秧作业。 5. 善后工作:插秧完成后,及时清理机械设备,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以保证下次作业的顺利进行。 四、机插秧的发展前景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劳动力的减少,机插秧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未来,随着机械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机插秧将更加高效、精准地完成插秧作业。同时,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将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机插秧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大田管理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机插秧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作业效率、节约劳动力、

水稻机械化插秧的育秧新技术

水稻机械化插秧的育秧新技术 水稻机械化插秧育秧技术是采用规范化育秧的一种新技术,主要包括床土准备、苗床准备、种子准备等。采用该技术可以减轻人们田间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的高产稳产,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1育秧方式 机械化插秧育秧常用的方式有双膜育秧、软盘及硬盘育秧3种。这些育秧方式的显著特点是密度大、省秧田、秧龄短、秧苗成毯状。要求播种均匀、出苗整齐、根系发达、茎叶健壮、无病无杂。 2育秧前期准备 2.1床土准备床土宜选择菜园土、熟化的旱田土、稻田土等无污染的壤土,经碎土、过筛、拌肥,形成酸碱度适宜(pH5~6)的营养土。每公顷大田用秧需备足营养土1500kg,集中堆闷,另每公顷备未培肥、过筛细土600kg作盖籽土。 2.2苗床准备选择排灌、运秧方便,便于管理的田块做秧田(或大棚苗床)。按照秧田与大田1:80左右的比例备足秧田。苗床规格:畦面宽约140cm,秧沟宽约25cm、深约15cm,四周沟宽约30cm以上、深约25cm。苗床板面要达到“实、平、光、直”。 2.3种子准备 2.3.1品种选择。选择通过审定合格、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每公顷大田依据不同品种

备足种子。 2.3.2晒种。播种前将种子晒半天,做到薄摊、勤翻、晒透。 2.3.3浸种、消毒。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浸种15~20h,后用清水漂洗种子,同时捞去浮在水面上的空瘪粒,后按每袋种子10~15kg装入透气尼龙袋中。 2.3.4催芽。将装好种子的尼龙袋置于室内自然催芽,并根据温、湿度情况适时翻动,以防温度过高烧芽。注意种子芽长不宜超过2mm,否则易使播种不均匀,造成机插漏苗增加。另外可将催好芽的谷种用200~250mg/kg浓度的多效唑溶液浸泡5min后再播下,以使秧苗粗壮,多蘖。 3播种 3.1确定播种期根据适宜机插的秧龄和当地常规栽插时间倒推适宜播种期。 3.2铺放载体育秧载体有软盘、硬盘和有孔地膜。根据不同水稻品种,每公顷机插大田需270~375张软(硬)盘。软(硬)盘紧密排放于苗床上,双膜育秧将打孔地膜平铺于苗床上,四周用木条固定,以控制床土厚度。双膜育秧要准备多张长5m左右、幅宽1.5m的有孔地膜,孔距一般为2cm ×3cm,孔径2~3mm。 3.3装床土将床土进行过筛,要求细土粒径不得大于5mm,在育秧载体上铺放床土,土层厚2cm左右,表面平整,并使床土水分达到饱和状态。为防止发生立枯病等苗期病害,每立方米床土施用65%敌克松50~60g用水配成

水稻的机械化种植技术

水稻的机械化种植技术 水稻种植机械化包含着水稻栽植和直播两种栽培方式,水稻栽植机械化又分为插秧与抛秧两项技术,水稻直播机械化技术分为旱直播与水直播两项技术。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水稻的机械化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水稻的机械化种植技术 1、机械化整地技术 66团现在水田耕整地作业,以一年耕翻方式为主。采用耕翻整地机型都为大马力轮式机车(维美德8950、东方红1804)耕翻一般全为秋季,耕翻要达到25-30厘米,耕垡彻底、均匀的要求;平整地都为春季平整,采取切、平、旋三字整地作业原则,用大马力机车配套重型缺口耙、牵引式刮土机、激光平地机、动力驱动耙等农具在上年耕伐后土地上作业平整,做到大格田30亩以上,小格田不少于10亩,格田内水位落差<3厘米,犁、切、整、旋到边。达到了齐、平、碎、净标准,土质上松下实,为机械插秧创造适合的土壤条件。这种作业方式即可以节约农时又可以节省春季用水同时提高了土地和灌溉利用率也利于积水排放。 二、机械化种植技术 2.1水稻栽植机械化技术 采用机械插秧对秧苗的培育有一定的要求,不同型号的插秧机应配有相应规格尺度的育秧钵盘和秧苗性状要求。机械插秧具有机械留苗、穴行距均等、插植深浅一致的特点。因此,要求培育出的秧苗要尽量均匀整齐一致,必免机插空穴出现。机手在机插秧时,要直线行驶,来回进行,合理密植。一般机插秧,行距为30cm左右,穴距为12~15cm。田间水深<2厘米。空穴率<3%。相对合格率>85%。伤秧率<4%。机插的秧苗深浅要一致,基本做到无深秧,无漂秧。 2.2水稻节种育秧机械化技术 节种育秧技术要严格按照农艺要求进行种子处理和工厂化育秧。主要工艺流程:精选种子一高温破胸催芽一机械精量播种。育秧用种

机插秧大田管理技术

机插秧大田管理技术 机插秧大田管理技术是指使用机械设备进行大田种植管理工作的一种农业技术。它通过机械化作业,提高了种植效率和质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也能够实现种植作业的精细化管理。下面将从机插秧技术的原理、操作方法和优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机插秧大田管理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机械设备完成种植作业中的插秧环节。传统的插秧工作需要农民弯腰低头手工插秧,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下。而机插秧技术则是将插秧机械设备安装在农用拖拉机上,通过设备自动将秧苗插入土壤中,从而实现插秧作业的机械化。 机插秧大田管理技术的操作方法相对简单。在实施机插秧技术时,首先需要将插秧机械设备安装在农用拖拉机上,然后将秧苗放入插秧机械设备的储存仓中,再通过拖拉机行驶时,插秧机械设备会将秧苗自动插入土壤中。整个过程中,农民只需要操作拖拉机的行驶即可,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机插秧大田管理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机插秧技术能够提高种植作业的效率。相比传统的手工插秧,机插秧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种植作业的速度和效率。其次,机插秧技术能够提高种植作物的质量。机插秧设备能够将秧苗插入土壤中的深度和角度控制得更加精准,保证了种植作物根系的良好生长。再次,机插秧技术能够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手工插秧需要

农民弯腰低头,长时间的劳动容易导致腰椎损伤等问题,而机插秧技术能够将这部分劳动由机械设备来完成,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最后,机插秧技术能够实现种植作业的精细化管理。机插秧设备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物需求,调整插秧的深度和行距,确保每株作物都能得到适宜的生长环境。 除了以上的优势,机插秧大田管理技术还能够应用于大田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在插秧阶段,机插秧技术能够提高种植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在苗期管理阶段,机插秧设备还可以配备相应的喷洒设备,进行植物保护和施肥等工作;在收获阶段,机插秧设备还可以进行自动化收割和整理作业,提高收割效率。 机插秧大田管理技术是一种能够提高种植作业效率、质量和农民劳动条件的农业技术。通过机械化作业,可以实现种植作业的自动化和精细化管理,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机插秧技术在未来会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一、机械化耕整地 技术:整地采用浅耕技术。浅耕15~18cm,机耙、耕平、搅浆,大田耕整应达到田面整洁,相对平整,整平后沉淀1–3天。 设备:大马力轮式拖拉机(X804、X904东方红拖拉机)配中速旋耕机、水田驱动耙或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配1~1.2米驱动耙。(插入图片) 二、机械化育秧 技术:可采用双模或软盘育秧技术。床土选用大田肥土,细颗粒在0.5cm以下,配农家肥、复合肥、壮秧剂。精细播种时洇足底水。秧床封膜采用无纺布,防止晴天中午高温烧芽,立苗期注意高温烧苗和不缺水,及时炼苗,并及时施用断奶肥、送嫁肥、送嫁药。 设备:久保田S R-50C水稻自动化播种流水线(可人工分三次播完)。 (插入图片) 三、机械化栽插 技术:秧苗要求苗高15-20cm,叶龄3-3.5叶,秧龄28-30天,苗挺、苗均、苗绿,苗块规格28×58cm,盘根紧密,厚薄一致,提起不散。栽插要求宽行、窄株、精准定量、稀植(2-3苗/株)、无水浅栽、进水活茬。 设备:久保田SPW-48C手扶步进式插秧机(其优点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效率高,平均12~18亩/人/天)、井关PG6乘坐式插秧机(优点:作业效率高,6~8亩/小时,适用于大面积成块大田作业)。 (插入图片) 四、统一机防 技术:根据水稻的生长发育情况利用高效机动喷雾器适时统一进

行机防作业。 设备:电动喷雾器(如:台州黄岩天文3WD-16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机动喷雾器(如:台州豊田FT-60车推式机动喷雾器或FT-900背负式机动喷雾器)。 (插入图片) 五、机械化收割 技术:采用高性能半喂入式收割机进行收割,秸秆可回收。 设备:久保田488、588、688履带半喂入式收割机。 (插入图片) 六、机械化烘干 技术:采用低温缓苏干燥烘干工艺,保证粮食品质。 设备:台州一鸣5HS-100BC/5HS-80BC循环式谷物干燥机或三九低温干燥机。 (插入图片) 七、机械化加工 技术:稻谷机械加工主要以碾米为主,采用高性能、轻巧、灵活的新一代碾米机完成。 设备:重庆合盛洁米诺精米机(优点:整机性能好质量可靠,采用摩擦挤压方式实现精米加工,能有效的保护大米的营养成分,使用安全,震动小、噪声低、粉尘少)。 (插入图片) 八、机械化包装 技术:实现大米定量、称重、自动包装。 设备:江西蓝光DCS-50系列大米自动包装机(优点:适用范围广,称量精度高、包装速度快、运行稳定、可靠性高、操作简捷)。(插入图片)

机插秧育秧技术要点

机插秧育秧技术要点 机插秧育秧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大田作业技术,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 和农民的劳动力利用率。本文将详细介绍机插秧育秧技术的要点,包括育秧前的准备工作、机插秧育秧时的注意事项以及秧苗的管理和栽培。 一、育秧前的准备工作 1. 土地准备:育秧地的土壤应该松软、肥沃、透气性好,不含有病虫害的虫卵和病菌。在育秧前,应该进行耕地、翻土、淋灌和施肥等工作,使育秧地达到最佳的生长条 件。 2. 秧床制作:秧床的尺寸应该合适,一般为长1.5-2米、宽1.2-1.5米,高度为 20-25厘米左右。秧床的制作要注意确保排水良好,否则容易造成秧苗死亡。 3. 秧盘选择:选择适合机插秧的秧盘,盘型要与机具相匹配,盘隆消除,底面平整,盘壁要有5-8条透气孔。 4. 浸种:种子要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将种子用1%的葡萄糖水浸种12小时。去掉浸种液,用干净的纱布包裹种子,放在通风处发芽,随时保持一定湿度。 二、机插秧育秧时的注意事项 1. 种植时间:选择适当的种植时间是保证机插秧育秧成功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应 该选择在气温较高、气候较稳定的季节进行机插秧,这样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秧苗 的生长。 2. 机具的选择:机具的选择要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选择配套的机具。并且要保证 机具的清洁和维护,避免因机具问题导致种植失败。 3. 种植密度:要控制好种植密度,避免相互竞争,导致生长不良。一般情况下,同 一亩地种植的育秧机插秧数量为10-12万株。 4. 捆绑方式:机插秧育秧时要注意捆绑方式的正确性。捆绑位置应该在芽头下部的 1/3处,捆绑时要轻轻扣紧,不宜过紧,避免造成压伤和拥挤。 三、秧苗的管理和栽培 1. 施肥:秧苗在发芽初期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可以适当的进行追施有机肥或化肥,但不能过多,否则容易烧伤秧苗。 2. 灌溉:秧苗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但不可过度浇水,以免秧苗生根不深。一般情况下,每亩地每天灌水1-2次,每次浇水的时间不宜过长。

冀东滨海稻区机插秧水肥管理技术

冀东滨海稻区机插秧水肥管理技术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机插秧技术 成为了农业机械化的标志性技术之一。在冀东滨海稻区,由于其地理、气候等特点,机插 秧技术的应用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趋势。而如何科学地管理好机插秧的水肥,是保证稻田 高产稳产的关键问题。 1、机插秧水肥管理的意义 水肥管理是稻田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机插秧技术相对于手工插秧来说,具有快速、省力、省时等优点,但对水肥的适应性也有所要求。机插秧之后,机械对土壤的压缩会影 响水分的渗透和空气的流通,因此,若管理不当,不仅影响稻田的水分管理,还会影响自 然界的生态平衡。因此,科学合理地管理水肥,就显得尤为重要。 (1)疏苗和拉胚 机插秧之后,应及时对田间苗情进行调查,并排除重苗和丛苗,突出“疏苗”管理; 而且要统一“拉胚”,保证秧苗生长均匀。疏苗和拉胚的目的就是实现稻田里面苗植密度 的合理控制,水肥管理也相应容易掌控。 (2)定期施肥 机插秧技术要求稻田有良好的肥料供应,因此,需要及时补充适量的肥料,保证稻田 的营养供给。在机插秧之初,可施入基肥,一般若干天后施肥;之后,根据稻田肥情和地 力调查结果,适时和适量施肥。同时,注意合理搭配使用复合肥和单一肥料,保证营养充分、合理。 (3)科学浇水 合适的水肥比例对于稻田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机插秧稻田,不仅要注意节水,不过 通常要求包浆保干,即在最初几天里不用浇水。稻壳包覆早熟品种的水肥管理,一般的冬 水田可采用浅引深放的水肥管理方法,而夏季水田则可采用浸润式施肥技术,利用水分和 肥料的相互渗透,实现营养物质的全面开发。 (4)科学处理稻渍 在稻田管理中,稻渍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这对稻田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丰收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进行机插秧之前,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空气杀菌灭菌,然后使用稻壳覆盖, 保持田面水位,以防止渗透过快,产生过多的稻渍现象。 3、结语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 一、技术简介: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是指在水稻生产的全过程中采用机械化作业的技术,它包括硬件技术(技术设备)和软件技术(生物技术措施及管理技术)。二者有机结合,应用于生产实际,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增产效果。其主要由以下几项作业环节的机械化技术及其装备组成。 1.水田耕整地机械化技术。使用与各类拖拉机、水田耕整机等动力机械配套的旋耕机、铧式系列犁、水田耙等机具,完成大田的耕、耖耙(平地)、耥等作业的技术。 2.水稻制种育秧机械化技术。包括种子烘干、筛选、药物处理、工厂化育秧设备及杂交稻制种等方面的机械化技术。 3.水稻轻型栽培机械化技术。包括机械插秧技术及机械化高速插秧技术、机械抛秧技术、水稻直播技术。 4.田间管理机械化技术。包括化肥深施和追肥机械化技术,植保、节水灌溉、秸秆还田和田间运输机械化技术。 5.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包括分段收获(收割与脱粒相分开作业)和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 6.水稻烘干机械化技术。包括移动式、固定式烘干机械化技术。 水稻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的稳

定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由于水稻生产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耕作制度、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地种植方式不一,使水稻生产机械发展缓慢,特别是在栽植和收获两个重要环节,农民迫切希望摆脱耕、种、收三弯腰的繁重体力劳动,从高强度、低效率的劳作方式中解放出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业机械化对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被广大农民所认识。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该技术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水稻稳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操作规程 1.育秧机械化。主要有带土育秧机械化技术、工厂化育秧、工厂化无土肥水育秧技术。它们的原理基本一致,要经过床土准备、调制、调酸、种子处理、播种、加温、控温和催芽、炼苗等阶段,成本较大。而在此原理下发展起来的田间双膜规格化育秧技术,培育出来的秧苗也达到了壮秧机插的目的,其操作方式和育秧方法与大田育秧相似,不同之处是在秧田先铺上打了孔的薄膜,然后铺床土和播种,它的成本大大低于工厂化育秧,易被掌握,适合推广。 2.水稻机械插秧。一是大田整地要平、细、泥烂、无杂物,泥脚深度不得超过30cm,不得有4米?2以上的田面露出水面,插秧时水深保持在2cm左右;二是秧苗必须是规格化的秧苗,秧苗高度15~20cm,均匀度80%以上;三是保证机插质量,漏插率不大于5%,相对均匀度合格率大于

水稻机插秧及适龄壮秧技术

水稻机插秧及适龄壮秧技术 作者: 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年第12期 1.1秧田 在每年秋收后至小麦播种前要规划好下一年的水稻机插秧大田面积,之后按照大田与秧田面积比,即粳稻(80:1)、杂交稻(100:1),留足秧田;其次要选择交通便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与机插秧大田土质接近的田块作秧田。 1.2秧田培肥 两合土稻茬地留作秧田的土地在越冬前需耕翻,耕翻前每公顷可施优质土杂肥或厩肥30~45 m3,45%复合肥750~900 kg,冬季晒垡冻融提高土壤通透性和肥力。 1.3准备营养土 于次年春分(3月20日左右)土壤适耕时使用旋耕机旋耙秧田至土壤细碎后取表层土壤,粳稻每公顷机插秧大田取土量2 250 kg,杂交稻1 500 kg。运至宽阔地上,过孔径为0.8 cm或1.0 cm的钢丝筛,或使用粉土机粉碎过筛。之后起堆,使用塑料膜覆盖堆闷,促进土肥融合及土肥中杂草种子发芽并杀灭杂草种子。 1.4配置育秧营养土 使用商品水稻专用“一片绿·育秧伴侣”和“中诺·水稻育秧基质”配置育秧营养土;粳稻“育秧伴侣”每公顷大田使用量为7 500~9 000 g,杂交稻“育秧伴侣”每公顷大田使用量为6 000~7 500 g;粳稻“育秧基质”每公顷大田使用量为180~225 kg,杂交稻“育秧基质”每公顷大田使用量为150~180 kg。在谷雨(4月20日左右)将堆闷的肥土揭去塑料膜,按照上述使用量均匀掺拌,然后再覆膜堆闷15 d以上。 1.5客土法配制营养土 机插秧大田面积大,若選留的秧田土质不适宜作营养土,就需选择没有施过化学除草剂的其它壤质土壤进行培肥。若机插秧大田面积较小,可选择疏松肥沃的菜园土壤;若此园种植过大蒜,需取土过筛后再均匀掺拌商品育秧伴侣和基质,使用“肥牛·多功能水稻壮秧剂”,之后使用塑料膜覆盖堆闷15 d以上再使用。 1.6设备与材料

单季晚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单季晚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摘要: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一项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集成技术。从育秧技术、大田耕整以及大田管理等方面对单季晚稻机械化插 秧技术进行了总结,旨在加快推进浙北地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 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 关键词:单季晚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浙北地区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一项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集成技术,经 过3年的发展,在机械、育秧、栽插、田间管理等农艺配套技术方面 已经初步成熟。现将浙北地区单季晚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介绍如下。 1机械化插秧育秧技术 1.1育秧硬盘准备 育秧塑料硬盘内尺寸为58cm×28cm,按常规粳稻大田用300只/hm2、杂交粳稻用225只/hm2进行准备。 1.2秧田准备 按秧田∶大田=1∶100的比例确定秧田面积。选择排灌和交通便利、 高爽、无沙石田块,提早10d耕整秧田,按秧板宽1.6m、沟宽0.4m (沟泥先不起)放好样,秧板必须平整,育秧硬盘排放2排,沿沟边 空0.2m。 1.3种子准备 常规粳稻选用秀水09、秀水128等,杂交粳稻选用秀优5号、嘉乐优 2号等。常规稻大田用种量45.0~52.5kg/hm2,杂交粳稻大田用量 15.0~22.5kg/hm2。播前晒种1~2d,用18%稻种清浸种48h后,用清水 冲洗后催芽,一般要求根的长度为谷种的1/3,芽长为谷种的1/4即可。 1.4播种准备

1.4.1摆盘。秧板两头中点拉好绳子作基准,在绳子两侧各横向摆放 1行秧盘,秧盘宽约 1.2m,摆好后用手轻按一下,使之平整接触泥土,秧盘之间注意不留缝隙。 1.4.2铺土。用土取自秧沟,在秧沟里将未烂尽的稻草或稻茬移去, 在铺土时捡出小石块,铺好后用木片或泥隔抹平秧盘,厚度2cm,铺土后应沉淀半天,不能直接播种,以防闷种。 1.4.3秧田基肥。有2种施用方法:一是结合耕整秧田,施入45%复 合肥225kg/hm2、尿素225kg/hm2;二是秧板定好后,按45%复合肥 150kg/hm2、尿素150kg/hm2的标准施到秧沟里,然后用脚踩踏均匀。 1.5播种 常规粳稻每秧盘播芽谷190~200g(折干谷150~160g),杂交粳稻每 秧盘播芽谷90~100g(折干谷70~80g),每次称好20个秧盘的种子放 在簸箕里,用手工均匀地播在20个秧盘中,杂交粳稻称好15个均匀 播种。播种后用木板轻轻压一下种子,使着床良好。提倡拌种,将浸 种后的稻种在催芽晾干后,用35%春花(丁硫克百威)6g拌种1kg,边加药剂边翻动稻种,直到所有种子表面均匀附着药剂为止,晾放 20~30min后播种,可以防治灰飞虱和稻蓟马(在选择药剂及浓度时要 慎重)。 1.6秧田管理 机插秧苗的基本要求,一是根系盘结,形成毯状秧块,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不缺角;二是秧龄适中,一般单季晚稻适宜秧龄15~20d,掌 握叶龄3.5~4.0叶,苗高15cm左右(不超过20cm);三是秧苗个体健壮,无病虫害。 1.6.1水浆管理。秧苗二叶一心期以前,沟中灌水平秧板下,保持秧 板湿润,秧盘中泥土不发白,促进秧苗扎根竖芽;二叶一心期后间隙 灌水,遇暴雨、施肥要灌水护苗;移栽前3~5d排干沟水,以便起苗、 炼苗。

水稻机械化种植的育秧技术与插秧技术

水稻机械化种植的育秧技术与插秧技术 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综合性技术,结合水稻机插秧技术、育秧技术、中耕管理及水稻机械收获等技术特点,都充分体现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近年来,水稻机插秧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为进一步推广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结合农机和农艺的特点及技术要求两方面,对农机与农艺结合进行分析探讨。 一、水稻机插秧的育秧技术 1.水稻机插秧的秧苗特点 (1)农机特点。第一,插秧机可以实现基本的株距、插秧深度以及每丛取秧量都可以量化调节,每亩栽插的秧苗丛数通过调整株距实现,每丛的秧苗珠数通过调整取秧量实现,通常情况下,插秧的行距是固定的,不同的插秧机型其行距略有差别;第二,利用液压仿行系统,理想状态下的插秧机工作时,插秧深度位于同一水平面,而实际是秧田里高低不平,为解决这一问题,液压仿形系统就在地面低陷时,插秧机浮板下沉时带动液压油控制阀开启,油流回油箱插秧机身下沉,增加了秧苗插入的深度;反之,当田面凸起上升时,上升的浮板带动液压油控制阀关闭,液压油进入活塞缸使插秧机机身上升,减少秧苗插入的深度;从而保证秧苗的入土深度保持一致。 (2)农艺特点。第一,按节令及时完成栽插;季节变化影响广泛的农业生产,水稻种植业不例外,所有按节令及时完成秧苗移栽尤其重要,对于大面积种植的水稻,要短期内完成移栽就得依靠高效率的机械化栽插。第二,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水稻品种调整栽插密度和栽插深度。使秧苗更好地完成分蘖,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第三,珠、行距适中、秧丛排列整齐,确保通风透气,便于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中耕管理;另外适宜的珠、行距有利于水稻花期授粉,减少瘪壳率。 2.水稻插秧机对秧苗的要求 (1)农机要求。符合插秧机栽插的秧苗要求:苗齐、苗匀,根部盘结,形如毯状,苗高在15~20cm,无宽叶,提起不散,可整体放入秧箱内。由于插秧机在插秧过程中取苗方式是切土方式取苗,所以要求秧盘的土层厚薄均匀,平整,无石块,无杂草,含水量适中;厚度为2-2.5cm,秧苗密度确保优质粳稻秧苗在2-3株/平方厘米。杂交水稻秧苗在1.5-2株/平方厘米。 (2)农艺要求。①叶龄在3~4叶,最佳3叶1芯,苗龄达到15-25天。②对个体要求:茎基粗扁,色青无病,无枯叶,无黑根,无杂草。③对于大面积种植,结合插秧前大田准备和插秧效率,采取分批次育秧,同一批次秧苗最好在3天内栽插结束,避免造成秧苗龄过长。④为使秧苗与秧盘分离容易,而又不导致秧苗脱水,控制调节秧盘的含水量。 ⑤移栽前5天施"送嫁肥";,移栽前1-2天喷洒防治立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农药。 (3)大田整地要求。①田面平整、上细下粗、田面整洁。一般旋耕深度10~15cm,犁耕深度12~15cm,田块平整,高低差不超过3 cm.耕整后大田表层是泥浆,软硬适中,泥浆深度为5~8cm,下部土块细碎,上细下粗,插秧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基本无杂草、杂物、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1水稻机插育秧技术 机插育秧是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与常规育秧方 式相比,机插育秧的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要求高。必须把握好 5关:一是营养土配备消毒关,二是精耕细作秧田关,三是品种种子选择关,四是精量播种关,五是秧水肥田管理关。把握3个原则:一是田平水 浅栽插原则,二是适时栽插原则,三是合理密植原则。机插秧苗须达到2 个基本要求,一是秧块标准,秧苗分布均匀,根系盘结,形如毯状,提起 不散,能适合机械栽插;二是秧苗个体健壮,青秀均匀整齐,苗挺叶绿, 无病虫害,能满足高产要求。常用的机插育秧方式有软盘育秧、双膜育秧。按床土的干湿分为湿润育秧和旱育秧。选择育秧方式应根椐当地水源条件 而定。在水源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软盘湿润育秧操作简便可行,且用工少,生产成本低,质量有保证,适宜大面积推广。 1.1软盘育秧 1.1.1准备工作。秧田应选择避风向阳、土壤肥沃、排灌分开、运秧 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稻田、旱地或菜园。按照秧田面积与机插大田面积1∶100的比例留足秧田。大田一般需备软盘300~375片/hm2。准备宽2m 的农用薄膜63m/hm2,长2m的竹弓60根/hm2。床土为过筛的营养细土 (菜园土)1500kg/hm2。根据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稳产 的大穗型品种。大田一般需备足杂交早稻种子22.5kg/hm2(常规稻 30kg/hm2)。种子应经过精选,以保证出芽率。并用药剂浸种预防病虫害;稻种吸足水分的标准是:谷壳透明,可见腹白和胚,米粒容易折断而无响声。催芽标准为:手工播种根芽长度不超过2mm,机械播种“破胸露白” 即可。

水稻机插育秧技术

水稻机插育秧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迫切需要以机插秧为主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机插秧具有减轻劳动强度、节省秧床、节省人工、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等优势,对发展规模稻作,促进劳动力转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培育适合机插秧的健壮秧苗,提高栽插质量,是机插秧技术发展的关键。 一、水稻机插育秧方式 1.育秧秧盘。水稻机插育秧秧盘主要有毯状秧盘(9 寸和7 寸秧盘)、钵形毯状秧盘、双膜育秧和钵苗播栽秧盘 4 种类型。因育秧秧盘不同机插秧也有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和钵苗摆载 3 种类型。毯状秧盘和钵形毯状秧盘因塑料材料不同有硬盘和软盘。 2.育秧泥土。目前我国水稻机插育秧方式按秧盘泥土类型分类,可分为旱地土育秧、基质和泥浆育秧 3 种,也有旱地土与基质混合,及泥浆与基质混合育秧。旱地土育秧由于土壤结构松散,育秧时有利于秧苗根系的生长,在南方稻区,旱地土育秧主要与播种流水线结合使用。南方稻区机插育秧的主要方式是泥浆育秧。泥浆育秧虽然操作简便,但苗前机械化播种难度大。 3.育秧苗床。水稻机插育秧秧盘苗床可分为泥浆苗床和旱地苗床。旱地苗床大多为泥浆育秧,大棚育秧,在北方较多。泥浆苗床大可以旱地土、基质育秧和泥浆育秧,南方较多。 二、水稻机插秧苗标准

水稻机插秧苗标准因季节不同而不同,南方和北方的单季稻也存在差异。单季稻机插秧所使用的是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秧苗,要求秧苗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均匀整齐。南方单季稻机插秧秧苗一般秧龄15〜20天,叶龄3〜4叶,适宜苗高12〜18厘米,秧盘秧苗均匀整齐,根系发达,根系盘结,且秧块提起不散,叶色淡绿色,叶片挺立。秧苗太小时机插质量受到影响,太高则机插时伤秧严重,机插搭苗现象也较重,影响秧苗返青。 连作早稻育秧期间气温低,秧苗生长缓慢,一般要求秧龄30 天左右,叶龄 3.5 〜4.5 叶,苗高12〜20厘米,秧盘秧苗均匀整齐,根系发达,根系盘结,且秧块提起不散,叶色淡绿色,叶片挺立。 连作晚稻由于育秧期间气温高,秧苗生长快,秧苗株高可适当放宽,连作晚稻机插秧苗的秧龄一般在12〜20 天,苗高12〜22 厘米,秧盘秧苗均匀整齐,根系发达,根系盘结,且秧块提起不散,叶色淡绿色,叶片挺立。不能超过25 厘米,以免机插时伤秧严重或普通插秧机无法机插。 我国机插秧秧秧盘大多为9 村秧盘,秧块的标准尺寸为58 厘米X 28厘米,这样的秧块整体放入秧箱内,才不会卡滞或脱空造成漏插。秧块的厚度一般为 2.0 〜 2.5 厘米,铺土时通过机械或人工来控制。秧块过薄或过厚会造成秧爪伤秧过多或取秧不 匀。因此,在育秧过程中尤其要做好秧苗的病虫害管理,确保秧块内秧苗青秀无病,尽可能不带病株入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