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良好的课堂

心理环境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各学科教师都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一、课堂心理环境要轻松

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减轻

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是不爱学习,而是不喜欢枯燥的学

习环境。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决定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减轻、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首先,教

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以轻松的表情、幽默的神态、诙谐的语言营造出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放松心情,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达到学习活动充满乐趣的目的。同样,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互动中去。对学生的发言、提问、质疑,教

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当多表扬少斥责,多鼓励少挑剔,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学生会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动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弘扬自己的个性,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

趣味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在开放式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和聪明

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二、课堂心理环境要平等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是不喜欢某门学科,而是不喜欢任课的教师。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课堂内的平等。要营造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教师就必须努力

做到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不以“师者”自居,尽可能地

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

尊重与认同。其次教学过程要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学生主

体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爱,让学生从教师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注视、赞美的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关爱和期望。加强学生

之间的互助合作。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团结合作、互帮互学的心理环境十分必要。教

师可以在学科教学中组建“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可以采取“探究式学习”、“集体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学生心

理素质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课堂心理环境要开放

开放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营造开

放的课堂心理环境。教师应当采取“问题——探究——解答——新的问题——继续研究……”的开放式教学过程,把单纯传播知识、强化结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开发学生智能,挖掘新生潜能的过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给学生提供获取成

功的条件和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另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杜绝讽刺、挖苦、体罚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些情景、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形式各样的竞赛,给学生以展示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认可和应用,激励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案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案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案一:一:教学内容:作文指导课:体验真情珍爱生命选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我自己依据《斑羚飞渡》课文创新改编一节作文指导课《斑羚飞渡》是七年级第六单元“关注动物、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为主题的一篇文章求生的欲望牺牲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在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擎天撼地的人性美悲壮美震撼着大家的心灵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力量在以往的教课中老师们就忽略了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新课改中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不只是把原文中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更应创造的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力量使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内心的健康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他们有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充分调动感官细心体验感受真情学会改写文章如何写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二)情感目标与价值观(心理健康渗透点): 1.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品质(牺牲精神、团队精神、智慧、尊严、对生的渴求等) 2.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3.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用心体验别人的情感更好的关爱他人关爱动物 (三)过程与方法:在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自主学习独立思索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精神从而更好的解决以上两个目标教法:体验法鼓励法情境式(设置情境把自己当成斑羚们把自己置身于紧张情境之感受动物真情)自主合作式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心理描写的句子

如:惊恐害怕等描写句子收集关爱动物的名言等 (四)重点:调动各种感观仔细观察细心体验运用好心理描写更好的体现换位思索 (五)难点: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三:学情分析:年龄特点:我任教的是初一学生全班共六十人男、女生各三十人大多十三、四岁这个年龄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进取活泼好动正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时期也是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能力时期学生需求:无论在生理特点上还是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来看学生们都渴望学会如何与人 交往学会尊重别人这就要老师有正确的引导教育他们学生基础: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是作文教学好多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 感语文假大空原因之一有些学生不会调动感官调动情绪调动自己有 过的情感体验如(高兴悲伤恐惧绝望激动失望彷徨等心理)来写作文四:教学策略: (一)教学理念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有爱心学会换位思索理解尊重关爱别人 (2)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改变以往的重过程轻体验的理念本次作文重在体验的理念体现了积 极自主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 体验 (4)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5)能体现新课标中要求的学生能用联想和想象借助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改写 (二)设计意图:我创新的把此文改编成一个作文指导课:改写《斑羚飞渡》就是想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斑羚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良好的课堂 心理环境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各学科教师都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一、课堂心理环境要轻松 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减轻 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是不爱学习,而是不喜欢枯燥的学 习环境。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决定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减轻、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首先,教 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以轻松的表情、幽默的神态、诙谐的语言营造出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放松心情,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达到学习活动充满乐趣的目的。同样,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互动中去。对学生的发言、提问、质疑,教 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当多表扬少斥责,多鼓励少挑剔,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学生会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动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弘扬自己的个性,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 趣味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在开放式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和聪明 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二、课堂心理环境要平等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是不喜欢某门学科,而是不喜欢任课的教师。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课堂内的平等。要营造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教师就必须努力 做到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不以“师者”自居,尽可能地 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 尊重与认同。其次教学过程要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学生主 体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爱,让学生从教师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注视、赞美的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关爱和期望。加强学生 之间的互助合作。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团结合作、互帮互学的心理环境十分必要。教 师可以在学科教学中组建“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可以采取“探究式学习”、“集体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学生心 理素质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课堂心理环境要开放 开放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营造开 放的课堂心理环境。教师应当采取“问题——探究——解答——新的问题——继续研究……”的开放式教学过程,把单纯传播知识、强化结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开发学生智能,挖掘新生潜能的过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给学生提供获取成 功的条件和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越来越高。 而学科教学作为人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 学科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包含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如 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例如,在生物课程中可以介绍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例如大 脑和情绪之间的关系、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在语文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 一些相关的文章和诗歌,让学生从文学角度了解心理健康;在数学课程中可以介绍一些衡 量心理健康的方法和工具,例如问卷调查等。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特定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例如,在化学实验中,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韧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韧性;在语文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 心理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情绪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三、教育策略的应用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教育策略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 考试时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避免给学生过大的考试压力;在交作业时可以对学 生的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课程结束时可以让学 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让学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和成长力。 总之,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更好 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幸福感。同时,教师也需要不 断地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在“全面渗透”的所有途径中,“学科渗透”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途 径。这不仅是因为学科课程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学科教学本身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而且因为各科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如何?如果可行,又该怎样进行“学科渗透”呢? 一、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问题学科教学中能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学科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 .学科课程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其中,有些课程如思品课、政治课都直接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当然,更多的社科类课程则间接地蕴含着许多可资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如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 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 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历史、地理学科也是如此。如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理学科可以通过自然国情等来激发学生的各种高级社会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学的生物、生理卫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这些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科目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同时自然科学类课程还特别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譬如,数学科中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自然常识等课程中的演示和实验,更是包含着丰厚而广泛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资源。此外,在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艺术体育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这一类课程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等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正因为如此,国外一些学者已将音乐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并由此发展成音乐疗法。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能唤起学生不同的 心理感受,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至于体 育课,有学者认为更是蕴含着促进智力发展、调节消极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健全学生人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等六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1。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 学中渗透”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明显的实践效果。教师如何抓住学科教学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师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于学科教学、提高学生“情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心理健康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心理 健康教育。21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出现校校设有 辅导机构、人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指的 是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身心特点、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情商、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水平上都有很大差异,不少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和自我成长方面存在厌学、逆反、敏感、嫉妒、自卑、忧郁、烦恼、早 恋等不良心理现象。初中生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原因在于身心发展异步、升学压 力超重、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影响。心理问题 给初中生成长带来阻力,也给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 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可以促进学生心智同步发展、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学校教 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理论依据 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体育为本,智育、美育和劳育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 审美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之中,与学科教育教学并 行不悖,目标统一。学科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列入教学计划和备课教案之中,并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着重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和 责任感,健康的情绪、情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自知能力、 自律能力、交往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具体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良好的心理品质,提 高学生的“情商”。所谓“情商”是相对智商而言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它反映了一个 人了解自我、纳悦他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情绪、把握心理平衡、承受挫折的能力。实施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相渗透,加强情商教育,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1.引导学生立志成才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优发展”,首先要求学生从一开始作出目 标定位和心理定位,避免陷入盲目、空虚、迷惘状态,出现心理偏差。具体由“导师”研究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预测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优 缺点和亮点,建立自信;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确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 学习动机,制定周密的远期和近期学习计划,并为实现目标全力以赴。事实表明,立志有利于成才。 2.立足课堂教学“以情育人” 课堂作为专门育人的教学环境,让师生通过情感交流、传承文明、探索新知,

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必不可少的教育任务。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门学科的任务,而应该渗透在所有学科教学中。学科渗透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水平,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第一,就教育目的而言,各学科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的全面综合及和谐发展。第二,就教育载体而言,各学科课程本身及教育过程中就隐藏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其中包含的并非都是文字、数字、符号和插图,它还包含了丰富的心理信息。学校所开设的各类课程中都显性或隐性地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而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亦是师生双方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表现和形成的过程。第三,就目前学校的教育现状而言,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稳固,单独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明显的人为操作痕迹,而如果以学科教学渗透的形式进行则可以在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的条件下达到目标,符合经济实用的要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进入学校各学科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才算真正的实至名归。[1] 一、正确树立现代教学观和学生观 现代教学观明确提出要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一是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观。传统教学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现代教学观则把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更加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侧重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现代观念的教学评价则更加重视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更多地去发现学生身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各校教育教学中 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很多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创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 方法和途径。其中,利用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无疑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本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摭谈如下: 一、学科教师要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 所谓学科教学渗透,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 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意和行为水平,促进学生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在当前素质教育的 新形势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完善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科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做人之外,还要教会他 们怎样去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 一个健康稳定的心理,学会自我调试。每一位学科教师必须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努力 学习新课改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使自己 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要做到这一点,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思想政治工作和知识技能训练应达到的水平,还要有优化学生心理素 质的能力,并且有一定的指导措施和方法,掌握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 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作用。 二、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和谐的教学环境、轻松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 提条件。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 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把和谐温馨的气氛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 的气氛中学习。很多学生对于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往往不能适应,这时给他 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不仅要给他们提供一个优美、卫生、整洁的硬环境, 围绕在他们周围的软环境更不能忽视。因此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引导他们共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奋进的学习集体,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而师生之间也要及时沟通,保持良好的和谐关系。在这样的环境里,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 体验是一种迫切的愿望,于是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第二,学科教师要着力于通过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乐趣,寓教于乐, 鼓励成功,通过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 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情感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积极欢 快的情绪去进行学习。第三,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把学习的选择权、独立实践的机会交给 学生,问题的研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个性化看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 参与进来,师生互动。要欣赏学生,为学生的进步喝彩,创造一种支持性的课堂环境,要培 养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第四,在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 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通过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都可以逐步得到提高。教学内容要难易适度,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三、要善于挖掘学科课程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学科教学本身就具备或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像社会课和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中就含 有情感目标。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 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 材内容,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挖掘本学科的心育内容。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 许多契合点,如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而学科教学中 的因材施教原则也是要摸透学生个体的学习类型和学习习惯。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心育内容的 同时,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 含的、内在的、自然的,而不是脱离教材之外的强行附加。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

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必不可 少的教育任务。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门学科的任务,而应该渗透在所有学科教学中。学科渗透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水平,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第一,就教育目的而言,各学科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的全面综合及和谐发展。第二,就教育载体而言,各学科课程本身及教育过程中就隐藏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其中包含的并非都是文字、数字、符号和插图,它还包含了丰富的心理信息。学校所开设的各类课程中都显性或隐性地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而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亦是师生双方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表现和形成的过程。第三,就目前学校的教育现状而言,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稳固,单独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明显的人为操作痕迹,而如果以学科教学渗透的形式进行则可以在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的条件下达到目标,符合经济实用的要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进入学校各学科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才算真正的实至名归。[1] 一、正确树立现代教学观和学生观 现代教学观明确提出要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一是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观。传统教学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现代教学观则把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更加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侧重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现代观念的教学评价则更加重视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更多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开发学生的潜能,健全其人格的发展。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施以什么样的教育,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教育过程及其构成要素的认识,从而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认识、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的不同。一直以来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审美、道德生活和需要与权利,使教育教学活动脱离了学生生活本身,过于注重学生的未来生活而轻视了学生的现实需要,从而导致教育难以体现学生的全部意义和人生价值。现代学生观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基于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遵循学生独立的不同于我们成人生活为逻辑起点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珍视学生的世界和生活,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尊重其发展的需要和权利。 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了现代教学观和学生观,才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学生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包含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性。”故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可行的和常用的一条途径。” 什么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不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例分析等内容的讲解与互动对话 ,帮助教师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提高对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认识 , 并能够采取适当教学措施进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使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教材进行记忆策略训练以提高学生记忆力等等。也就是说,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因素和手段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 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学科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学科教学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由学科教学工作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 现代教学是以整体育人为目的的。所谓“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这样看来,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2.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学科教学的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停止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单独从事心理教育,而是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自身角色的再认识,自觉转变教学指导思想,转变学科教学观,转变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他们心理健康的程度。而学生的这种发展反过来又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在保障。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必要性 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矫治性为辅。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重要性--实践依据 学生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1.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 2.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 3.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很大 二、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渗透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要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和安排,即确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选择教学媒体等。任何一项好的教学设计,必须贯彻心理辅导的思想,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最新教育资料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当前,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有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专业途径,有以学科教学为主体的“全面渗透”的基本途径,此外还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途径。其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无论从教育时空、教育资源还是从课程建设、师资方面来看,学科渗透都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以具体的某一学科的渗透研究较多。本文主要是对全方位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进行有益地探索。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简称学科渗透)是指在学校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积极措施。 (一)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1.从教育队伍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在学校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全员性”工作,单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则未免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是心

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充当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 2.从师资方面来说,目前我国心理辅导教师的师资严重缺乏。有专家统计,如果按照美国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计算,中国所有的大学均设一个系专门培养本科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至少 50 年才能满足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量的需求。实际上,许多学校没有设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位,而是由一些代课教师临时充当,这也是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无疑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让所有教师担负起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否则,心理教育无法落到实处。 3.从心理学学科层面来说,学科渗透涉及到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诸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它可以使这些心理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功能,并可使这些理论在应用研究领域中找到发展的生长点。同时,它使教师从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学习准备状态的了解,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方向转变,即教师从传授型的教书匠变为研究型的教育家。 4.从课程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命题的提出,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标志,也是现代学校课程发展的必然逻辑。这样说是因为,( 1)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在西方课程发展进程中许多学者都曾致力于“课程心理化” 的研究,亦即要把“心理的目标”渗透到课程之中,从而促进 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例如,美国学者杜威认为,“一个教师如果考虑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