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0年)本块内容了解即可

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俄扼杀,国内战争爆发,经济困难,粮食匮乏,苏俄政权面临危机。

2.措施:

(1)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外,其他粮食全部收归国有)

(2)大中小型企业一律收归国有(高度集中管理,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3)严禁一切自由贸易(实行产品实物供应和配给制,取消货币)

3.评价:(一分为二观点)

(1)在战争中,有效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国内国外敌人

(2)战争后引起人民尤其是农民不满,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社会不稳定

一、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比中国的农村和城市改革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满足民众需求,列宁开始社会主义道路探索。1921年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2.内容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雇佣劳动力,出租土地,纳税后剩余产品可以自由买卖,自由贸易;(3)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4)实行按劳取酬工资制。

3.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俄国情出发,调动生产积极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区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手段控制社会经济;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华丽的分割线————线下内容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二、苏联的工业化——对比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

1.背景:1922年,苏联成立。从1926年起,斯大林领导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3.评价:(一分为二观点)

(1)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完成,能够在短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即举国体制)

(2)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对比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

1.背景: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根源:土地私有制)

2.农业集体化:用行政手段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土地公有制,消灭富农)

四、苏联模式(注意与中国模式的联系和区别)注意漫画巨人一腿粗一腿细

1.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苏联模式”形成。

注意:新中国的五四宪法(1954年)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与苏联正相反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双高双集)

3.评价:(一分为二观点)

(1)苏联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以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的胜利发挥重要作用,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苏联模式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后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阻碍,造成苏联解体。

4.启示

(1)经验:利用国家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2)教训: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改革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制定政策须符合国情;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改革必须注重增强企业活力和地方的积极性。

五、列宁的成就:领导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六、本课思维导图(把图片中的斯大林模式改成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摘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 , 前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 的不同 , 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 , 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 ,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 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就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 , 要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评价 , 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关键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比较 ; 评价 ; 唯物史观 最近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彻底否定” , 并认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死路一条” , 这不是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 ,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异同、科学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 世界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 ,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 ,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它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 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坚持、发展和创新 , 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 中国特色”表征其特殊性与个性; “社会主义”则是同质社会的共同本质 , 是普遍性与共性。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统一 , 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别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最全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2.苏联的工业化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 1936年苏联宪法 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 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目标】 1、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前导读】: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一、诊断病情: 1931-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联人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1、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 2、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 病人:苏联经济 病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二、医疗过程: 1 疗效: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原因: 2、勃列日涅夫的药方

【读一读】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疗效: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 3、戈尔巴乔夫的药方 (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还减少了,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或建立家庭农场。 疗效: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我的药方 三、知识升华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0.29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作业Word版含答案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迅速恢复的国家机器比以往承担着更多任务,尤其是经济控制的职能。农民和工人阶级起来反对私有者,战争期间经济崩溃造成了城市和军队供给急需。还有一些党的干部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动人前景。”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选A。根据材料“经济控制”“战争期间”“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战争(1918—1920年)结束后,于1921年推行的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的方式,故B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的表现,时间不符,故C错误;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并不存在战争,故D错误。 2.(2019·邢台模拟)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 )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选C。由材料的时间“1921年”可知这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时期,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C。 3.(2019·石家庄模拟)1921年7月,为了燃料供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这表明苏维埃政府( ) A.部分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 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 C.注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是允许私人经营小煤矿,说明此时苏俄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选C。 4.(2019·黄冈模拟)1921年列宁在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指出:“关于新经济政策有必要加以补充……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基于这一认识,当时苏俄政府( ) A.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 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B。“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故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选B。 【加固训练】

苏联社会主义体制

必修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考纲课标】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斯大林模式”,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高考示例】(2014安徽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考查知识点: 难点: 关键信息: 排除错误选项: 答案: (2014新课标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考查知识点: 难点: 关键信息: 排除错误选项: 答案:【自主预习】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一历史第1 页共6 页12/19/2014 L 高一历史第2 页共6 页12/19/2014 L

1、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D.工业化建设时期 2、列宁在总结某项政策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太过分了……我们没有保持一定的限度,不知道如何保持这个限度。”该政策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D.斯大林模式 3、1921年画家弗〃赛罗夫创作了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描绘了列宁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此次接见给列宁的触动是()A.必须以土地改革改善农民的生活B.必须以新的政策取代余粮征集制 C.必须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D.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4、1921年前,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爆发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 5、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攘除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因此,苏联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 %和828%,这时正值苏联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D.二战结束后 6、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7、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8、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农业经济的发展 【重点释疑】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练习: 材料一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 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4分),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4分)。 高一历史第3 页共6 页12/19/2014 L 高一历史第4 页共6 页12/19/2014 L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掌握新经济 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苏联的建立。 2、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的时间和成就;苏联农业集 体化的方针和成就。 3、掌握1936年新宪法;了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 重弊端 4、通过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培养学生对史实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学会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政策的思想方法。 2、运用问题讨论法,评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利弊,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2、苏联的成立,有利于团结境内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增强国防力量。 3、苏联在短期内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成熟不完善,必须通过改革来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设疑自探 1、引导学生设疑 教师用语: 出示学习目标: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当时的“现实”是()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B. 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D. 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 2.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 苏联模式的形成 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列宁说:“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他这段话表明苏俄() 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B.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经济 C.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开始实行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4.下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是()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 C. 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 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 5.20世纪20年代,面对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和人们的不满情绪,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他们,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是要() A. 完全恢复到资本主义 B. 有限地发展资本主义 C.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D.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试题及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选择题 1.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D农业集体化的成果 2.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 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英法绥靖政策 3. 对于20世纪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 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的特点是() A.全面实施市场经济B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多党制代替一党制 4.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是() ①废除农奴制改革②领导十月革命胜利③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 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以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志 B.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C.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D.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6.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7.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

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8. 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B.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 C. 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D. 注意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9. 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 C.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D.标志着苏联的成立 二、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为什么说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材料二 B ?邮票发行的时间 C.邮票的发行者 D.周年纪念的时间 A.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

(完整版)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生回答后给予简单的评价。 你想知道他们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建设 涂上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吗? 生:学 生认真听讲。 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导致俄国农村经济彻底破产,农民面临饥饿考验的原因是什么? 师:如果你是当时一个俄国的农民,最不满意的是政府的哪一做法? 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表 设问:通地对比大家觉得新经济政策是否优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展示图文材料 设问:材料中列宁的言论反映了什么? 二、苏联的工业化 分析1913-1925年俄国谷物与工业产是示意图,产明产是一增一减的原因? 学生阅 读教材和材 料,自主学习 回答问题。 学生阅 读表格和材 料,自主学 习。 通过展 示图文信息、 教材内容、比 较、分析,引 发学生对新 经济政策的 思考,明确新 经济政策是 列宁对社会 主义道路的 成功探索。 学生自 主学习,通过 展示材料,让 学生参与教 学过程,激发 学生探究的 欲望。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并设问: ①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是苏联建立时的一个徽章,它应该出现在那一年? ②完成填图练习: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 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③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三、农业集体化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通过农业集体化运动步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四、斯大林模式 师讲述苏联模式的形成。 分析苏联模式的特点。 评价苏联模式。 学生自 已写出答案, 组内讨论,小 组代表发言, 其他小组补 充回答。 以问题为 切入点,带出 “苏联成立” 这一知识点, 教师可根据 学情讲解“沙 俄、苏俄、苏 联”这几个概 念,深入浅 出,加深学生 对概念的理 解和掌握。 【练习测检】 1、苏维埃政权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 D、金融经济 2、1924年列宁逝世,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将此消息写信告诉中国的同学,他在寄信人一栏中写的国名应是: A.俄国 B. 苏俄 C. 苏联 D. 俄罗斯 3、下列图片是苏联建立时的一个徽 章,它应该出现在那一年? A.1917年 B.1918年 C.1922年 D.1924年 4、苏联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 发展: A、轻工业 B、重工业 C、农业 D、科技 4、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的事件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 B、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C、一五计划的实施 学生生 自主完成回 答。 学生生 自主完成回 答。 检测当 堂掌握情况。 检测当 堂掌握情况。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情导航】 【思维导图】 【备考策略】 本专题中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方式上看,注重把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作纵向比较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作横向比较。 复习时要理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脉络,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中体验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创新性、曲折性。 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分析理解苏联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西欧福利国家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利弊,说明其经验教训等仍可能是2013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主干知识整合】 考点一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核心词: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直接与间接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 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1)背景:(见必修二教材) (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 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相同点: 从背景看: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改革内容看: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 从经济体制角度看: ①所有制方面都是“混合经济”,私有经济、国有经济并存; ②管理方式:市场和计划(行政干预)手段都有; ③分配方式:个人所得和福利分配同在。 从影响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 从实质看: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区别: ①根本目的:前者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 后者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发展完善资本主义; ②措施:前者核心措施--------国家资本主义;后者核心措施-------- 调整工业, ③特点:前者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 义经济; 后者是在坚持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制度的前提下由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到逐步减少国家干预并辅之以制定经济计划,发展资本主义(但从总体看前者仍 以计划和干预为主、以市场为辅;后者仍但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 ④性质:前者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后者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 ⑤结果:前者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工农联盟、有利于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发展了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启发与认识①社会主义体制和资本主义体制都是实现现代化的途径;②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③国有和私有制都是经济形式,资本主义也有国有,社会主义也有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哪种经济形式占主导;④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是为缓和国内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直接受益者是民众,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垄断资本家;⑤“ 人民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本的社会化和分散化,但企业真正的决定权仍然控制在少数股东手中;⑥现代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难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评价斯大林模式 结合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分析其特点和影响【知识梳理】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局势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不甘心失败,1918年夏,苏俄 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措施: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 ②影响:初期有利于克服物资不足的问题,后来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 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与特点 内容:粮食税;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自由贸易;废除食物分配制。 1.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3.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 的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 1922年底,苏联的建立;1924年初,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发展提供资金;经济体制上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 4.“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利弊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评价: 积极: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为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及其严重问题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 明显;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益稳固。 2.赫鲁晓夫的改革 措施: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评价: 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改革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精神。 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改革后期经济逐渐停滞: 70年代为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 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改革呈现停滞 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 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思维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1.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道路。 难点: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的利弊。 投影图片: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思考:这次示威游行是苏俄政府实施的一项政策引起的,你知道是什么政策吗?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引入新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实行的,为最终战胜敌人奠定了基础。可现在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面对这一情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是如何解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教师: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史料1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教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学生: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实际。 史料2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

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教师:阅读教材P47第1、2自然段,列宁是如何解决这次“失败”的? 2.实施 教师: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教师: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史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政策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农业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 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 商品货币关系) 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自由 贸易)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点拨: 特点: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3.作用 史料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史料2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学生: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 史料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才能彻底消灭民族压迫,奠定各族人民合作的基础,

2020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等方式,引导学生整理、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 师:这里的“野兽”与“暴徒”,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 生:“野兽”是指国外的武装干涉,“暴徒”是指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师:在三年内战中,苏俄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牺牲与英勇献身的精神。 师: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需要继续下去?请看列宁的态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材料展示: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列宁: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设问:农民口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们”指的是农民。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认识到政府必须调整政策,于是,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阅读教材和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俄的饥荒,也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苏俄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二:1921年,苏俄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自由处理。 (1)材料一中美国人哈默在苏俄开采石棉的计划能否得到实现?为什么? 提示:在列宁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按政策规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 提示: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 (3)结合上述及所学,请大家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想一想: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征? 提示: 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作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洛阳期中)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这一规定() 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 B.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 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论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为苏俄赢得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变革的信息,排除A项;该政策的实施符合当时的国情,排除B 项;该政策带有社会主义性质,排除D项。] 2.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粮食产量出现低谷的主要原因是() 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 B.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共同作用 C.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 C[粮食产量出现低谷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俄国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项正确;俄国是一战的战胜国而非战败国,排除A项;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3.(2019·江淮十校联考)1923年5月,苏维埃政府规定,将农民担负的各种

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此规定() A.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 B.体现了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 C.体现了苏联政策的长期性 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 A[根据材料“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实施,促进农产品走向市场,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A项正确。] 4.(2018·豫西南示范性高中联考)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完善了苏俄市场经济体制 B.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 C.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认可 D.助推了苏俄工业化的进程 D[新经济政策主张把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租让给资本家经营,通过这一措施吸收外国资金,有利于推进苏俄的工业化进程,故D项正确;苏俄当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息,故C项错误。] 5.(2019·银川质检)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这说明了() A.苏联工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B.新经济政策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C.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 D.苏联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 C[题干中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是利用“老式风镐”,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到1927年实施的,故B项错误;题干中“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

(完整word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 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 农业集体化的成果 2.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英法绥靖政策 3. 对于20世纪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的特点是() A. 全面实施市场经济 B. 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 C.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 多党制代替一党制 4.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是() ①废除农奴制改革②领导十月革命胜利③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 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 以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志 B. 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C. 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D.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6.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 7.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 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 B. 邮票发行的时间 C. 邮票的发行者 D. 周年纪念的时间 8. 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B.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 C. 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D. 注意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9. 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 C.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D. 标志着苏联的成立 二、材料解析题 10.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 为什么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材料二

【部编版】2019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示范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1.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道路。 难点: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的利弊。 投影图片: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思考:这次示威游行是苏俄政府实施的一项政策引起的,你知道是什么政策吗?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引入新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实行的,为最终战胜敌人奠定了基础。可现在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面对这一情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是如何解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教师: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史料1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 教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学生: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实际。 史料2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教师:阅读教材P47第1、2自然段,列宁是如何解决这次“失败”的? 2.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