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要点

考研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

0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

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

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

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

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

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02,马哲区别于西方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一)

(1)科学主义否定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崇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2)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03,物质观体现唯物自然观和历史观、唯物论与辩证法、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二)。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

质定义的意义:三个划清界限

---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同不

可知论、同旧唯物主义。(正确

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

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物质范畴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物质和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庸俗唯物的错误是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2)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

(4)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使事物呈多样性,是区分事物基础,衡量事物运动尺度。04,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物质统一性原理)★★★(二)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坚持辨证唯物反旧唯物

05,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三)★★★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和相互制约。是客观的普遍

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孤

立片面的观点。联系是客观事物

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其中最主要特征:整体性。

(4)科学的任务:揭示事物联系,科学的突破往往表现在把看来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

(5)①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等于部分之和②部分离不开整体,否则

将失去原有的性质和功能;③整

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④

整体和部分字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

06,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三)

(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陈代谢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发展的本质:创新):①新事物代表事

物发展的基本趋势②新事物取

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③

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

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

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

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总过程的

主导方向是前进。存在即过程,

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灭亡。

07,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1)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2)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3)辩证的否定: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包含肯定的否定;

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

节,即扬弃。对一切事物都要采

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必须

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

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

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

否定一切。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

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

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

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

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

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

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

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

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

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否定之

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

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背熟)0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三)★★★(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

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质

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

②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

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③矛盾

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

物辩证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2)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其形式多种多样。斗争性绝对。

(3)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相对的

(4)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

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

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

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

中。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

结,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

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

中把握对立。

09,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新改)(背熟)(三)★★(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2)同一性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用同一性分析)

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③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规定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斗争性的作用是: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三)★★矛盾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

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

矛盾运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解决的形式:(多选注意)

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

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融合成一

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

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问题精髓

①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

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

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

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②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

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

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

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相互依

赖,不可分割。

1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新加)对立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②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③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④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

12,认识(认识论三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反映论和先验论、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四)

(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①坚

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②揭

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

和创造性的特征;③能动性和反

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主体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

介而实现的。

(2)认识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的人;主体对信息的选择表现:感觉选择;信息能动选择;自觉选择(3)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4)认识中介是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及其操作程序和方法。主客体关系:改造被改造,反映被反映(5)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这是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唯物和唯心认识论区别: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对象,实践是基础。

1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四)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②实践是认

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

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④实

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

的动力四点:提供新课题;经验材

料;研究手段;规定发展方向(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本身不是现实力量,和实践相结合才会变现实,被群众掌握才起作用

①实践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

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

③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14,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四)★感性是基础,理性是升华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1)相互区别:经验论的错误表现为: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

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

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

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

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③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

④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是起点,是初级阶段,不能说是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相互依赖:(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区别: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在于她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15,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四)★★(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条件:认识完成的标志:运用于实践并取得实际效果。

①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①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

合;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

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③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

的行动;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

法。认识的辩证过程是:①实践认

识实践无限循环;②感性-理性-

实践

16、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四)

(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

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指

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

用。

(2)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

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

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

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

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

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

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动

力、诱导、激发

(3)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17、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1)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认识要受到主观和

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发展要

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

过程。

(2)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

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

复才能完成;对于过程的推移而

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

展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

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人们的认

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

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

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

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

一的“左”和右的错误。

18、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四)★★★★★(自主创新是重点,要背熟,并进行扩展)

(1)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

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

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

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

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

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

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

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19,真理(四)★★★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①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的客观性两点)

(3)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

的客观内容。(客观性)②世界

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

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

近。(可知性)③无数相对真理

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无限性)(4)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5)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

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

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

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

关系:反映与被反映。)

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

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

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

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

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

个环节。

(6)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

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

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

象的、无意义的。

20,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以及尺度(价值的特点)(四)(1)价值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

用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

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

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

的关系中生成的。

(2)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

①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②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3)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

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中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4)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

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

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

关系进行评判。科学的合理的价

值评价应当符合两项基本要求:

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

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两项

要求)

21,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四)★

①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客观尺度;价值是客观事

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主体尺度。

②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相互贯通,互为前提,相互引导,实践是共同标准。

③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需要的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悖的。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22,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属人性、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层次性)(五)

(1)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反映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表现为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应。

(2)经济结构的功能:①以一定的形式把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结

合起来变成现实生产力;②直接

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

构,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

基础。

(3)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①生产力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

②现实生产力是呈现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包括先进的、一般的和落后的生产力。

③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科技水平的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23,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五)①生产关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性质23,社会的文化结构(五)统治阶级思想之所以处在统治地位原因是他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①意识形态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一定阶级或社会集体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

②社会的文化结构就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其联结方式形成的有机系统。

24,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五)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本质即是人化。

(2)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和多样的形态是文化的一般特征。

(4)文化的功能:①知识传承功能

②对人的教化、培育功能③促

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④提

升、规范人类认识过程的认识

功能。

(5)先进文化:①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②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

根本利益③代表未来发展方向

④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

25,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六)★

(1)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特点是:①形成于人的实践

活动之中;②要通过人的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③

主要表现为统计规律。有其客观

性,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

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

展的方向;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

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

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及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

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

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

的经济基础服务,其反作用的性

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

的性质。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运动。这是因为:新建

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

完善的地方;上层建筑的相对独

立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

向;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

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上层建筑

仍然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

济基础。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

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

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

要求。

26,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六)★★★★(1)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

控制和调节社会的一种重要活

动,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并且始终

是进步的革命的因素。“全

球问题”深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

之间的矛盾,科学与价值之间的

矛盾。

(2)科学技术具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

社会政治功能。“科教兴国”战

略是发挥科技社会功能的强大

推动力和重要保证。(注意:自

主创新和科教兴国联合考)(3)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4)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的

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上的生

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解决全球问题,应变革和完善社

会制度和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

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树立整

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

的合作与对话。

27,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选择性(七)

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社会

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

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

象的创造性活动。

③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

定性是内在统一的。因为主体的

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规律制

约,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

合规律性的统一。

28,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七)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1)纵向上:①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依次更替;②多样性是不同的民

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

而跳跃地向前发展。③某些民族

可以实现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

跨越的限度是受总体历史进程制

约的。

(2)横向上,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特点。

29,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七)

(1)社会发展进程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总趋势是前进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道路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量变。

(3)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总趋势中的局部的“回复”和暂时的“倒退”。

(4)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30,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背熟)(七)★★★

(1)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①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方面的属性;

②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在从事物质生产、社会交往等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性。

③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

(2)人的本质: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

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的本

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①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是

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

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②社会关系

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起支配

作用,人的本质在现实中是全部社

会关系的总和。

③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

中,因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

的。

(3)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人的价值即人对人自身的意义,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包括两方面:

①人的社会价值: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即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②人的个人价值:个人通过自己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

③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主导方面,个人价值从属社会价值

(4)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①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

进的过程,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

程。

②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

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

③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

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

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

本原则。

题目不用看太多本,关键是理解教

材的逻辑,要掌握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熟记这些核心考

点,打70没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3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经济社会经济两种基本形态:自然、商品。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为有用性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本质属性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两方面。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生产率提高->单位值、劳动力值、必要劳时降,相对剩余价值。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两者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内在的价值尺度);商品的外在价值尺度是货币。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

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3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二)★★

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它就存在并发挥作用。

②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3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二)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是市场机制

①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

②现实的交换活动中,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35,市场机制(二)

①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核心是价格机制。

②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

12,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二)★★①自发调节资源配置;②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雇佣劳动制度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经济强制性的劳动。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三)★★★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前提),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是以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是全社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

基本方法,它们都靠延长工人的

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

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38,超额剩余价值(三)源泉:工人剩余劳动

(1)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个别企业改进

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

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而得到更多的剩

余价值。

(2)某个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具有暂时性。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

动力和竞争的压力,迫使每个资

本家都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

劳动生产率。当劳动生产率普遍

提高到先进企业水平时,超额剩

余价值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3)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而各

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

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

对剩余价值。全社会生产率的提

高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实现的

39,▲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新增考点)

(1)在资本积累的发展进程中,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

困的积累内在地、本质地、必然

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社会总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减少,形

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资本

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还

造成了劳动力供给增加,加强了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主要表现在:

①工人阶级的实际收入比重趋于下降,而资产阶级收入比重趋于上升,两极分化趋势明显;

②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现象极为严重,大批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大量存在;

③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时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生活极不安定。

40,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质(五)★★统治地位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形态性质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在

于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

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

质。(区别于私有制的是共同富

裕)

(2)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保障条件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实现目标。(4)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的。

(5)在我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

企业和个人,依靠勤奋劳动和合

法经营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帮

助、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

裕。41,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主要是股份制、坚持公有制的

主体地位(五)

(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

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

胆利用。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

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

公司等形式。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①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

支柱,是国家财政收人的主要来

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

物质基础;

④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42,完善市场体系(六)★★★(1)生产要素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利用的各种经济资源的统称,一般包

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

信息等。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内

容:资产出资人制度;企业法人

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组织管理

制度。

(2)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商品化,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实现流动和配置,形成要素市场。

(3)①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开放②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

③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④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43,共产主义社会及其基本特征(七)(1)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与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国家的消亡是政治国家的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共产主义社会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战争也不复存在。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

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

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总之,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2019考研政治 思修知识点背诵汇总(背诵版)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 绪论 (一)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价值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配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坚定理想信念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1)理想: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2)信念: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分为低层次的信念和高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最高层次的信念(即信仰)具有最大统摄力,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理想信念的实现 1.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此,人们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要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归根结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来实现。 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 会发展新形势、新机遇、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是: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 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 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推动理论创新、制 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 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形势下,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总体布局,准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动城乡区域协调 发展,促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持续增强发展整体性。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 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体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为世界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世界化潮流,坚 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 经验。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 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 参与世界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制 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全民共享、全面共享、 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 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考点链接】 1.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 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树立 整体性的观点去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五大发展理念虽然有各自的地位,他们是相互促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引 领着发展,所以实施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要树立整体观、联系观点, 实现相互促动共促发展。 2.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世界是 由矛盾组成的,在矛盾体系当中,各个矛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中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五法发展理念当中,就是要实现整体推动和重点 突破。 3.坚持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质变互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 否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坚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看到矛盾

2019年考研政治必备

1. 为什么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理想信念的作用) 答: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一方面说明了理想信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青年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中的地位。 (1)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当代青年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为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贡献无穷的力量。 (2)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和亿万人民一道创造辉煌,必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 当代青年应当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答:青年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理想。 (1)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立下鸿鹄之志,并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2)立志做大事: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 (3)立志须躬行: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须脚踏实地,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现实出发,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1. 为什么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答:1.创新创业的过程,就是一个确立远想,并实现远想的过程。然而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艰苦困苦、玉汝于成”就是说明了理想(创新创业)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1)创新创业(理想的实现)要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2)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创新创业)的重要条件。艰苦奋斗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

2019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2019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十个怎么办之一 一、填空题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是(邓小平)提 出来的。 3、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发展) 4、又好又快发展强调的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坚持发展为先、做到又好又快,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二、判断题 1、发展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对) 2、发展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 3、发展应是又快又好的发展。(错) 4、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必须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大胆创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认真破解发展难题。(对) 5、转变增长方式与转变发展方式没有什么区别(错) 6、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对) 三、理论题 1、大寨村、江西的新江村,济南的振兴街道。他们的故事说明一 个道理?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2、结合济南章丘官庄乡的发展,怎样理解又好又快发展?好表现 在几个方面? 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必须处理好好与快的辩证关系。

好应该表现在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民生改善。 3、中国重汽的又好又快发展说明了什么?怎样加快转变发展方 式? 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放在第一位。第一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第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五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第六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内需。 之二 一、填空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3、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本”就是(本源、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5、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人民群众得实惠)。 二、判断 1、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根本原因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又体现了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对) 2、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对) 3、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在的以人为本没有本质区别(错) 4、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对) 5、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对)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

2013考研政治系列电子教材(一) 考研政治核心考点 背诵笔记 陈闫编写 成功在于坚持,优秀是种习惯

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性。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阶级性、实践性。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10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1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第二,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2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 13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关于各种派别的言论,此处不列出,请参见我编写的《哲学派别言论汇总》,博客上有) 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金木水火土元气)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15近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1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7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比如牛顿)。 1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看不到实践的重要性。 19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主观精神(人的)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20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上帝、理、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21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22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导致形而上学或者唯心主义。 2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第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状态。 第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第四,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5时空的特性: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时空都是客观的;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26反对绝对论时空观,坚持相对论时空观:绝对论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存在及物质的运动状态是没有联系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互不相关的。而相对论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与物质本身的分布也有关,并且时间和空间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 27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动物或者机器人没有实践能力(人故意咬狗)。 28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29实践的物质性的表现:①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②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受到客观手段和规律的支配。 30实践最首要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 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三观) (4)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马哲和西方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一) (1)科学主义否定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崇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 (2)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考研政治理论基本知识复习讲义三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基本知识复习讲义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提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但是社

2019年考研政治试题

2019年考研政治试题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不同,它是 A.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科学之科学 D.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简答题 2、ABC会计师事务所正在制订业务质量控制制度,经过领导层集体研究,确立了下列重大质量控制程度: (1)合秋人的晋升与考核以业务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同时考虑遵循质量控制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 (2)对员工介绍的客户,由员工所在部门经理根据收费的高低自行决定是否承接; (3)所有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在业务完成后90日内整理归档; (4)由于尚未取得上市公司审计资格,不予执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制度;(5)无论审计项目组内部的分歧是否得到解决,审计项目组必须保证按时出具审计报告; (6)以每3年为一个周期,选取已完成业务进行检查,检查对象为当年度考核等级位列后3名的项目负责人。 要求: 多选题 3、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 A.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B.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C.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单选题 4、《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彻底消灭剥削制度,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 单选题 5、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A.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单选题 6、党的_____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A.十五大 B.十三大 C.十二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多选题 7、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 A.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2019年考研政治经典复习资料(彩版)

2019年考研政治经典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 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 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 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一)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 (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020年考研政治复习资料2845

2020年考研政治复习资料 多选题 1、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D.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 E.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答案:A,B,E 本题是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方面的知识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各种教材的总结是有差别的,但本题选项中是很容易排除干扰项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这是60年代才有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正式挺出的,而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是在50年代。因此C、D两项很容易排除。 单选题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答案:C 暂无解析 简答题 3、试论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答案: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认真总结建国头三年实践经验,根据当时中国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因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求得国家的富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通向富强的必然之路。(2)三大改造的历史必要性:在建国之初,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为恢复国民经济起过积极作用的川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因而使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具有必要性。①在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是力量弱小,没有能力担负起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重任;二是畸形发展,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加剧。总之,中国不能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谋求工业化,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②在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日见突出:一是阻碍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会拖工业化的后腿;三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总之,中国的工业化是不可能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组织起来,实现合作化,才能发展农业生,使农业适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要求。(3)三大改造的历史可能性: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及社会主义改造初步成功的取得,使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具有可能性。①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就使得社会土义改造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 ②国营经济的建立,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有了事实上的重要开端。③在建国头三年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取得的成功.实际上已成为对资本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④初步开展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已成为对个体农业改造的最初开端。(4)国际环境的影响:当时世界的冷战格局和社会主义国家取得的建设城就,也促使我国提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世界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和孤立政策,只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和援助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得到国际援助,除走社会主义道路外,别无选择。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在50年代初并不景气,而苏联却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无疑给中国人民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认为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促进,中国宜早进入社会主义。 暂无解析 简答题 4、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

2019年考研政治复习:思修必背内容(五)

2019年考研政治复习:思修必背内容(五)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第一节 一、社会公德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①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的重要基础; ②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动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③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升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④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①文明礼貌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②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

③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④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人民未来; ⑤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①准确使用网络工具; ②健康实行网络交往; 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④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二节 二、职业道德 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①爱岗敬业(最基本要求); ②诚实守信; ③办事公道; ④服务群众; ⑤奉献社会。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目标指向。 第三节 三、个人品德 1、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2019年考研政治近代史重点复习提纲(精华版)

2019年考研政治近代史重点复习提纲(精华版)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综述: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 2通过几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虎 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4签订不平等条约后,中国所丧失的权利:主权和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 5鸦片战争的影响(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分析点)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和文化上都具有封建性的特征。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些特征开始瓦解,主要表现在: (1)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以后,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中国:主权遭到破坏,丧失完全独立的地位;但名义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经济上是半封建的中国: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及依附于它的官僚资本居于主要和支配地位。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仍然占着显著的优势。 (2)社会阶级关系变动。旧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生了一些变化。就地主阶级来说,有的转化为官僚地主,有的转化为城居地主。农民阶级一部分向贫农和雇农转化,一部分成为了产业工人后备军。同时,导致了新的阶级的产生,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3)主要矛盾变化。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出现两大历史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确实在各个方面给中国都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可以说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进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中国工人阶级的优势: 第一,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第二,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以及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 第三,高度集中,便于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第四,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买办、商人、地主和官僚。 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的弱点:软弱性。 9如何评价“帝国主义侵华有功论”?(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帝国主义国家对 落后国家的侵略一定程度了促进了落后国家近代化的进程,是帝国主义“充当了

2018考研政治必背9个重要知识点

2018考研政治必背9个重要凯程 考研政治凯程很多,复习时间和精力不可能平均分配,所以需要大家来区分重点和非重点,对重点内容要熟记,会用。下面9个重要凯程,希望考生背下来。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根据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理解,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考点二意识观 1.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考点三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考点四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考点五实践和认识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复习梳理提纲(经典)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复习梳理提纲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①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②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③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4,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一)

2019-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

2019-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 单选题 1、1948年,南斯拉夫对从苏联照搬来的“行政命令式的国家集权式”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其核心是()。 A.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制 C.人民自治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答案:A 暂无解析 单选题 2、20世纪中国共产党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______。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答案:D A、B、C三项分别是在十三大、十二大、十四大上提出的。 单选题 3、20世纪中共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______。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答案:D

[解析] A、B、C三项分别是在十三大、十二大、十四大上提出的,D项是1997年十六大提出的。 单选题 4、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是因为 A.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 B.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邓小平是其主要创立者 答案:D [解析] 考查对邓小平理论科学涵义的掌握。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型。本题是单项选择题,答案只能是一个。 ABCD都能说明为什么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以邓小平理论命名的原因,其中D予以概括说明。 单选题 5、党的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A.十五大 B.十三大 C.十二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A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主题,也是十五大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