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及农民增收问题文献资料摘要

农业产业化及农民增收问题文献资料摘要
农业产业化及农民增收问题文献资料摘要

事实上,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就是如何使干家万户农民生产的产品,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链系统送达到消费者手中。只有组织内和组织间的管理科学、物流畅达,市场机制才能真正作用于生鲜农产品的生产领域,从而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的变革。

我国生鲜农产品基本上是小农生产形式,流通者主要是运销大户,农贸市场则是主要销售终端,产销严重脱节。这种生产经营格局导致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再加上农药及环境污染严重,深度加工不够,产品竞争能力弱。超市经营生鲜的实质,就是商业企业从流通领域向农产品生产领域渗透和扩张的过程:超市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现代流通业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而提高生鲜产品的竞争能力。

第一、提升生鲜农产品质量水平。由于生鲜农产品的安全水平消费者很难判断,而传统的农贸市场多为小商贩与农民个体经营,农产品进货渠道多,经营者缺少信誉,加上农贸市场的设施不完备,市场管理不规范,货品质量不稳定。这一状况在超市介入生鲜经营后将得到改变,作为明确的市场责任人和经济法人,超市以自己的信誉来监督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了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新思路。

第二、降低生鲜农产品流通成本.连锁超市在发展中需要寻求新的空间,必然进一步走向规模经营。随着连锁门店数量的迅速增长,配送中心的完善,集中采购量的增加,将有利于大大降低生鲜农产品的进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第三、提升生鲜农产品供应能力。超市可以采用直销等更有竞争力的组织方式,减少流通环节,缩短流通时间,保持生鲜农产品的“鲜度”,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及时供应,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另一方面,超市具有在更大范围内选择特色农产品的动力和能力,能够更好的满足需求的全面性。

零售环节最为明显地反映了我国传统生鲜产业链的特点,即我国生鲜零售以农贸市场为主体,而发达国家则以各类超市为主体,具体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经营主体上,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基本上都是在超市内选购生鲜农产品,经营主体就是作为独立法人的超市;我国农贸市场作为传统的生鲜消费终端,经营主体是市场内的小贩,经营能力弱于超市,缺乏对质量控制的动力。

第二、由此产生的购物环境差异也非常悬殊,农贸市场被国外学者翻译为“潮湿的市场”(W七tMarket),这也反映了我国传统农贸市场环境的脏、乱、差。

第三、消费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产品包装和加工深度的不同,现代生鲜产业链的零售终端,将家庭厨房加工也融入产业链,出现各种净菜产品,及其他方便烹饪和直接食用的产品。

第四、缺乏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安全质量体系的制定、贯彻和宣传,不利于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理性购买行为的形成,在品种推广和消费引导上也缺少经验。

第五、在经营策略上,传统农贸市场缺乏差异化的生鲜经营,由于其最初规划是根据社区地理位置,市场与市场之间不存在竞争,市场内经营者之间的产品竞争性也比较少,缺少差异化经营动力,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消费需求。

1978年以来农村启动两项重要改革,一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推进农副产品市场化进程。前者使农户家庭重新成为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单位,并出现小农和大户,小农并不单纯以某种生鲜农产品为收入,而大户往往以种植较大规模的特定生鲜农产品为主要收入。无论是小农还是大户规模都很小,并不能支撑起日益放大的农副产品市场化的发展,传统的流通组织和服务组织(供销社、信用社、农技站等)也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由封闭到开放的需要,所谓“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开始出现并日益尖锐(周立群、曹利群,2001)。

在矛盾产生的同时,相对应的农民合作组织也开始发展。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协会、专业合作社、经济合作组织,合作方式主要有生产技术、产品销售和利益分配三个层面,从创立的背景看包括政府发起和自发两种类型,显然后者更具市场意义。当然,

也可以观察到当前我国合作组织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成员经济素质较低、对收购企业约束力弱、自身资金有限及抵押性资产不足等。

与农贸市场相比,餐饮服务作为生鲜农产品消费终端则更进一步,不仅具有消费环优势,同时将将产业链延伸到消费者的口中。由此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餐饮作为的另一重要零售商的地位,正在迅速提高(表2.3)。从下表可以看出,在外用餐占品支出的比5年内增加了4.9%。台湾区的变化则开始得更早(李皇照,2002),

我国超市与生鲜供应商的连接形式

一般供稍合作.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超市与供应商的连结方式,在生鲜食品的供应上也同样如此。超市和生鲜供应商通过各种合同形式以形成供应和销售的合作关系,这种供应商往往自身也是加工商贸型企业组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双方合作时间的累积和信任程度的加深,合同会逐步固定而且衍生出更多类型的连结形式。就产业链优化角度判断,这种形式比较适宜于一般耐储藏的加工品,对质量卫生和保鲜要求高的生鲜食品就不太适合。所以,这不是最佳的关系定位。

定点生产梢售联盟.随着超市生鲜食品销售额的扩大,会试图尽量减少生鲜食品流通中间环节和渠道。因此与生鲜食品生产机构的合作便不断产生,从而形成诸如定点、定标、定牌等产销合作。定点生产就是指超市要求供应商提供某一特定区域的生鲜食品,并且在卖场内的营销以产地为诉求点。如联华超市与浙江仙居鸡的产销关系就是一种点生产销售联盟。由于各地资源察赋差异和生鲜食品自身特性的存在,生鲜食品定点生产的形式比工业品多得多。

定标生产稍售联盟.即要求供应商按照超市的品种质量标准要求提供标准化的商品。目前许多超市通过招投标形式,确立大米、苹果等生鲜食品供应商的做法,基本上属于定标生产销售联盟关系。随着消费者质量卫生安全要求的提高,定标生产销售联盟的比重不断增加,尤其在生鲜食品国际贸易和超市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一方面随着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使得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难度下降,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生鲜生鲜食品需求层次的提高,也促使标准化生鲜食品生产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定牌生产梢售联盟.定牌生产也称贴牌生产(OEM),指的是企业主要负责品牌营销和产品质量的最终控制,将产品的生产全部外包,而在终端采用本企业的商标进行销售。这是一种

在轻工业品领域非常流行的行销方式,在生鲜食品销售范畴内目前也己经开始有企业组织进行尝试。这一模式的优缺点同样明显,优点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资金占用和运作成本,缺点是对产品控制的风险很高。由于生鲜食品在品质管理上更为困难,所以贴牌生产还只是处在试验性阶段。现在有些超市开始尝试自身品牌产品的生产,但目前主要都是由企业内部生鲜配送中心完成。

产权渗透的合作联盟.这是超市与供应商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方式,超市以各种产权渗透的形式进入供应商内部,为整个产业链的增值和供应链管理优化获得最大的决策权。产权渗透具体包括对原供应商控股、参股、共同投资成立新企业以及合作经营等情况。就超市而言,与合作比较成熟的供应商共同出资成立一家从事生鲜食品生产供应的新企业,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实验方向。

专拒外包租赁合作.这一方式可以适用于新的供应商,或者某类销售情况比较难以把握的生鲜食品,有时候也可以作为一种临时性的促销手段。指的是超市将一定面积的门店货架承包出去,只收取租金而该专柜上的生鲜食品销售由供应商自己承担、盈亏自负的形式。然而应该要强调的是,超市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消费者的自我选购权,外包产品的销售往往会对顾客采取比较强势的促销手段,这可能会损害超市整体产品的利益,应该谨慎使用。

但是超市的强势表现:

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建议大力发展超市主导的贸工农一体化战略联盟的形式,优化生鲜农产品产业链,使其成为带动众多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有序进入国内外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巨龙。连锁超市这种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不是直接与千家万户农民打交道,而是择优与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关系。也就是要成为众多农业龙头企业的总龙头(图6.1)。

周立群的研究成果及观点: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市场+农户”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它对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文章的分析可见,市场扩展和专业化是组织重构的原动力,是“市场+农户”模式形成的关键。专业化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进而吸引了其他地区对本地产品的需求,通过需求的扩大,再度促进本地区产业内部分工的深化,最终形成正反馈的机制。不同地区可以依靠不同农产品的专业化实现同样的正反馈和分工的深化。因此,“市场+农户”模式的形成伴随着农业生产区域化的分工。从农业产业得出的这个结论对于其他行业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第二,地方政府在推动“市场+农户”为代表的组织重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包括农业在内的组织重构可以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政府放松规制,经济主体自主

引入新产品,形成初步的分工和交换,交换的聚集形成了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市场。其次,依靠政府的介入实现专业化对专业化的替代,打破了行政力量对于市场范围的限制,实现市场的扩展和分工的深化。

进一步的探究可以发现,在中国经济转轨之初,为了引入必要的激励而实行了包括承包制在内的分权式改革。承包制推行之后,农产品供给迅速扩张、粮食的财政补贴陡然增加,统、派购成了政府的负担,政府选择了放弃统、派购制度,允许农民自主交易,结果促进了各地市场的形成(曹利群2004)。但是,此时的市场是分割的市场,需要政府的介入才能实现专业化对专业化的替代,推动市场的扩展和分工的深化,继而实现组织体系的重构。政府在合适时机的退出或介入对于市场的演进和组织的重构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在笔者看来,经济组织体系的重构不过是包括政府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再生产的一个方面。我们的研究表明,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并非单纯地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直接套用交易成本难以解释包括农村经济组织在内的组织重构(曹利群,2004)。相反,我们更应该关注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和政府如何共同演进。

综合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农民增收。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村改革30年来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的第三次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不仅直接带动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而且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2、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本质是产加销一体化,即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一体化销售或现代化销售。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围绕主导产业组成龙型产业体系,改变了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促进了产品农业向效益农业的转变。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条件,现代化程度基本与国际接轨。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综合效益。

3、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全省涌现出一大批亩收入过5000元、过万元甚至10万元的专业村、专业乡镇,一大批人均收入过万元、几万元的万元村,一大批村企一体化、就地城镇化的现代化新农村。乐陵市的希森三和集团、蓬莱市的中粮葡萄酒有限公司以及荣成市好当家集团都是典型代表。

4、促进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产业化经营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农产品加工增值为目标,扶持农民,让利农民,支持生产基地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

5、带动了新型农民的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代表了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特别是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有效载体,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将先进经营理念、市场竞争意识和经营管理方式及科学文化知识导入农业农村,广大农民通过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直接参与,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管理技能。

6、促进了农业对外开放。农产品市场形成了省内、省外、国外“三足鼎立”的格局。

(一) 订单农业存在的问题

1. 订单农业违约率高。(1) 龙头企业违约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 ①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以市场价格发生变化、资金不足为由,拖延甚至拒收农产品。例如,1999 年11 月,寿光市化龙镇郑玉华等29 户菜农与一家龙头企业签订了日本大葱种植收购合同,双方约定公司负责为农户提供日本大葱原种,并派人进行技术指导,按每公斤0. 8 元的价格收购合格成品大葱。但到大葱收获时,这家公司却以种种理由拒收,农民遂将其告上法庭。2001 年6 月,山东省寿光市法院经过审理,判令这家龙头企业向29 户菜农支付违约金1. 5 万元。②企业在农产品质量标准、等级等方面提出不合理要求,压级压价,变相损害农民利益。例如,莱阳市龙旺

庄镇东方果蔬合作社与烟台北海公司于1999 年签订了荷兰豆产销合同,拟定荷兰豆保护价为每公斤3. 30 元。2000 年6 月荷兰豆成熟后,市场价格下跌到每公斤2. 4 元。北海公司当然愿意从市场收购,因此对产品故意压级压价。由于北海公司负责验级,总可以找到“合情合理”的理由。另外,还有些企业借发展订单农业之名,行兜售假冒种子与畜种之实,其目的并非与农民一起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共同富裕,而是趁机欺诈,从中牟取暴利。

(2) 农户违约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 ①因农产品质量达不到合同标准而违约。例如,

2000 年荣城市副食品公司花生加工厂与大疃镇5000 多户农民签订了种植900 多亩日本花生的合同。由于农民仍按传统种植方法管理,因而农产品质量有一半达不到出口要求,不但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也使农民收入大大减少。②因不能完成合同规定的数量标准而违约。例如,荣成中绿集团1997 年以低于市价的价格为农民提供从美国引进的优良PIC 种猪,并与基地农民签订购销合同,按每公斤高于市价1 元的价格收购PIC 商品猪。但由于该品种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较高,不少农民担心合同到期时市场价格会下跌,从而私自把种猪卖掉,不但使企业生产发展规划受到严重影响(年减少收入500 多万元) ,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生猪良种化进程。

2. 订单农业规模小、类别少。山东省订单农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主要是在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或沿海发达地区发展较快,而且主要集中于肉鸡、蔬菜等特色产品和优质专用农产品,以常规的大宗农产品为内容的订单农业较少,大额订单亦很少见。因此,从总体上看,山东省订单农业数规模小,水平较低,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未能实现适度规模效应。

3. 订单不规范、履约难度大。目前,不少地方政府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问题,直接与加工或运销企业签订合同,然后层层分解,落实到户。政府不恰当的介入是与市场经济相违背的。按照《合同法》和《担保法》,政府不具备法人和担保资格,政府与企业所签订的合同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不受法律保护,这种合同对农民和企业均缺乏约束力。如果市场供求发生变化,不但合同难以履行,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作者:孙晶明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6期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实际上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资源配置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是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负有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重任。农业资源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耕地、水和环境。适应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应该做到:一要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二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三要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环境污染。 因此,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化技术、草原改良与人工草场建设工程技术、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农业航空技术等将是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 一、农业机械化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现代农业机械根据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了农村经济。 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使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不光只是稳产、高产,更要注重于高效。环保型农业、都市农业应运而生。要满足这一点,仅靠传统的人工作业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助于农业机械的帮助,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 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转移的步伐。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促进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化,既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能延长产业链,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小城镇建设。农机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农业机械化可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5篇

农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5篇 农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5篇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年度工作总结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农业年度工作总结篇1 今年以来重点工作完成环境20××年,我县农业农村子工作环抱乡村子振兴的总体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子增绿为目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今世农业财产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革新立异,加快布局调剂,农村子经济涌现出稳中向优的优越态势。农委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造诣,编制的国家农业可持续成长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成长先行先试区工作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通过,承办了全市春季农业生产暨农民增收工作现场会、全省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荣获全市今世农业考评先进单位(并列一等奖)。标致乡村子扶植稽核20××年度全省第五、全市第一;20××年度标致乡村子第一次全市稽核综合造诣全市第一。全年食粮生产预计达120万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80亿元,农村子常住居民人均可布置收入预计增长15%。(一)纵深推进布局调剂,今世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加强一是推进绿色增产示范行动,食粮产量稳中有进。全县食粮总产预计120万吨,午季小麦播种153万亩,单产429公斤,总产稳定在65.6吨,与客岁持平。秋粮中水稻67.5万亩,预计单产520公斤,总产35.1万吨。玉米50万亩,预计单产342公斤,总产17.1万吨。二是成长适应性农业,深度开拓“三水”。容身实际,变水患为水利,成长适应性农业,重点有八里河等水中名特优水产养殖;王岗、赛涧的水上特色水禽养殖;半岗、刘集、夏桥等水生生态蔬菜。三是成长高效优质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依托良好的地舆地位、精良的生态情况和富厚的果蔬种植经验,先后建成三十铺芦笋、建颍巴巴芦笋、江口木子李芦笋种植的瓜果蔬菜综合园区;夏桥食用菌深加工和御莲源莲藕加工的高效农业,已建成绿色

促进农业产业化及农民增收的建议

促进农业产业化及农民增收的建议 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已成为中国改革和农村发展最普遍、最长远的战略突破和创新。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基本途径,例如农业低效、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贫困等。在产业化的诸多效应中,增加农民收入成为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许多研究者强调了农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例如农业产业化可以把农民推向市场,有效地转化劳动力,提高农业的相对效率,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产业主要由龙头企业管理,以科技兴农,建立中间市场或专业市场,扩大产业链[1]。促进农业产业化以增加农民收入的理论内容相对比较完整,但现有的定量研究只关注金融投资基金在工业化中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产业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定量分析较少。鉴于此,运用相关信息,定量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找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1我国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原因 首先,我国农业商品化程度相对较低,许多地区的农村居民仍处于自给自足和部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没有持续增加收入的意识。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存在巨大差异。由于农业商业化程度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比较多,但是售价较低,收入也不高[2]。其次,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也是限制农民收入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美国农业部的有关资料可知,美国目前80%的食品消费用于产后分销、批发和零售、运输、加工等,在消费支出对粮食、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组织创新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增长中,约92%是生产后农业服务的成本。我国农产品的加工水平比较低,附加值得不到体现,消费者不愿意进行消费。但是我国人均GDP近年来不断上升,消费者不仅看中产品的本质,对产品体现出来的外在价值也非常关注。虽然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但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农产品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再次,农民的种植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也没有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农村信息闭塞,农民不了解市场信息和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售卖价格较低,收入较少。通过成立农业合作社,对入社的农民进行统一管理,指导农民种植市场中需求量较大的农产品,在成熟后进行统一销售,提高销售价格,进而增加农民收入[3]。 2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2.1农业产业化的组织类型和利益结合关系 首先,“市场+农户”模式。“市场+农户”模式中的市场不是指一般的市场,而是商品交换的具体场所,是一种比较狭义的市场。市场给农户提供销售农产品的摊位,同时社区也为农

浅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浅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近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的呼声颇多,全国范围内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展开。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此举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开辟道路,具有深远的经济影响和政治意义。 可以预见,近来惠及广大农民的一系列政策,以后还会发挥显著的积极效应,而且以往执行政策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也有助于这些政策今后更好地落实。农民负担在不断减轻,但制约农民增收的非政策性因素却依然很多,寻求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促进农民增收,先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减轻农民负担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在重视“放活”政策的同时,通过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彻底摒弃行政命令式的传统思维和工作方法,让农民群众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主人,自觉、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多重举措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一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严格依法办事、政策公开透明,农民确权确地,保障土地收益”的原则,完成土地确权和有偿流、有序流转工作,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二是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了农村基层组织运转。三是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基本农田保护的要求,深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四是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五是加强不良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减轻了村级的债务负担。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方案(同名34271)

融安县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全国、全区和柳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自治区、柳州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和柳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以发展主导产业、推动全民创业、实施充分就业为重点,坚持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产业为支撑,积极实施工业化引领、产业化提升、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形成以农村产业、劳务经济、二三产经营收入为主导,以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为补充的农民增收格局,实现农民收入的跨越式增长。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城乡原则。以加快推进城镇化为目标,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社会事业均等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基础设施、城镇村庄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农工互动、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

――坚持深化改革原则。以土地经营权流转、林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创新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优化配置资源,聚集生产要素,建立和完善促农措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农民增收和全民创业的积极性,为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产业支撑原则。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加强产业强村大户与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打好农民增收的基础。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北部以林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松杉、毛竹、油茶、金桔、罗汉果及中草药套种;在国道沿线等条件较好的乡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重点抓好甘蔗、桑蚕、淮山、头菜、杂交柑、食用菌、畜牧、水产和特种养殖等农业优势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南部以粮食、甘蔗为重点,大力发展蚕桑、葡萄、西红柿、食用菌、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各类强村,发展各类产业大户。 ――坚持科技兴农原则。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强化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提高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三、工作重点 以有效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

农业机械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农业机械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本文笔者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现状着手,分析了农业机械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作用,阐述了当前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有效推动农业机械化的措施,进而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民;增产;收入;粮食产量;影响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同时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农业增收的重要手段。鉴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业的机械化,提高机械化水平。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化水平,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民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产的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化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是对传统农业发展的创新和改革。首先,农业机械化使得人均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粮食生产区推进机械化的进程,大大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产出率,真正的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产品的范围,进而调动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其次,农业机械化扩大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摆脱了生产和经营管理对农业发展的束缚,扩大了发展规模,进而推动了农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可见,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截止到2012年,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7%,农业进入了机械化阶段,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化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还未=为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下,粮食产量提高,并且投入减少,这就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农业发展的效率,减少了人力的投入,这就解放了劳动力,进而使农民可以通过其他推经赚取更多的报酬。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种大型以及中小型的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对提高农业产量

2018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docx

2018 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一、农民增收情况 基本情况。我乡行政区域面积93.2 平方公里,辖7 个行政村, 35 个农业合作社, 总户数 980 户,总人口4002 人,农业人口3856 人,农村劳动力2035 人, XX 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50 元。 XX 年人均纯收入达7300 元,比 XX 年增加 850 元, 同比增长 1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80 人,实现劳务收入800 万元。粮食总产 量 2500 吨,人均粮食产量1100 斤,均对贫困户脱贫25 户, 103 人,较好的实现 了增收目标。 1.传统种植业提质升级。一是下大力气推广优质马铃薯、杂交玉米种植,改良种 植模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单位产量。马铃薯同比去年人均增产200 斤,人均增收近200 元。二是大力发展干果。在、、里三个村广泛发动群众,新栽植 核桃 1200 亩,并对海洋坪村XX 亩核桃示范点进行了补植抚育对已有的成年核桃 树进行修枝、整形,施肥培土,提高了后续产出能力,今年同比去年增产10% 。 三是对海洋坪村3000 亩金银花进行了技改,产量大幅提升,同时积极搞好内引外 联,吸引南江商贩,收购鲜花20 吨,实现产值达30 万元,人均将增收近300 元。四是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巴药产业,目前种植的1000 亩魔芋和1000 亩桔梗、茯苓、天麻中药材长势良好。 2.特色养殖异军突起。大力发展巴山土猪、秦巴黄牛、南江黄羊、巴山土鸡特色 养殖项目,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牧场)、农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现已新增种养大户10 户、家庭牧场 2 户,养殖专业合作社 4 个。 3.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变资源为资产,引进垣远、石全石美 等 4 家矿业公司,进行建筑石料开发开采,总投资 8000 万元、流转林地近 300 亩,由企业司出资近 300 万元新建防火通道 12 公里,解决了厂河沟村四、五、六社,海洋坪村五、六社近 600 名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周边 100 余群众就地务工。 4.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召开在外务工成功人士座谈会,通过他们带动本 乡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和免费就业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有 序向外输出。年内全乡共向外输送劳动力1500 人次。 5.及时兑现种粮补贴、公益林补助等惠农资金近200 万元。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农民增收工作制度。今年我乡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明确责任, 着力研究并督促落实好农民增收工作,始终坚持将农民增收工作作为全乡工作重 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定期召集驻村负责人及干部汇报会和主要领导不定期 下村检查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驻村干部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责任意识,把 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正)为什么要施行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什么要施行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实行农业企业化运作,采取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最终达成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效果。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我国目前整体发育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农业经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实现质的跨越提出的内在要求。 近几年来,中央一再强调指出,联产承包责任制要保持长期不变,在这一大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如何扬长避短,适应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变化的需求,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确保农民增收,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实际上,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处理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所面临一系列难解之题的一个最为有效的举措。 农业产业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其经营呈规模小且分散的特点,这使得农民在进入市场的时候不能准确把握市场走向,生产上的盲目性和低效益又往往使农民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生产同大市场连接起来,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促使农产品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的合理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

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从生产环节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弥补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和不足。在联产承包制下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规模细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薄弱。当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单靠农民个量显得越来越为有限,很多农户既没有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基本资源条件,又缺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投入实力,因此很难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束缚,这样生产上不去,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就成为无源之水。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分散的农户联结为一体,通过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链条,把每个农户都纳入到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系列之中,真正实现生产的“统分结合”。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大发展农户的企业化经营、农场化经营和定单农业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应用,通过国内和国际间的分工和协作,充分发挥地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品种优势,促进农业经济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农民的增收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第二,从流通环节来看,联产承包制本身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家一户和彼此封闭的生产经营单位,割断了生产与市场的内在联系,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市场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以后,由于绝大多数农民所占有的市场信息有限,加上市场调节滞后性的影响,很多农民难以正确把握市场的波动或盲目跟着市场走,往往陷入市场虚假信号的陷阱,或是产品销售受

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实现途径

文章来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与改革初期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相比,近几年却大幅度下降,即农民收入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1984年农民的人均年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1.3倍,年均增幅达15.6%。但自1985年后,农民收入增幅开始下降。1985-2000年农民年均收入增幅已降至3.8%。200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元,增长8.7%,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13元,仅增长1.5%,2002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23元,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2003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58元,增长2.5%,但同比增幅下降了3.4个百分点,2004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84元, 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586元,仅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当然某一年份的数据并不见得代表一种趋势,可支配收入同现金收入也不完全对应,但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2、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变化 我国农民的增收构成发生了积极变化,即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农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农民增收由依靠增产和涨价转到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另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将成为影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农民增收放缓的原因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是在农村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增长较快,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摆脱了长期供给不足的困境等条件下出现的。第一,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由于我国农业结构尚不合理,乡镇企业面临着第二次创业的环境并不轻松,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效益明显下降。第二,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放慢。笔者在第一部分已经从1979年至2005年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变化,就有力说明了这一点。事实表明,近几年来农民增产不能相应增收,农民增长速度放缓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三,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足。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态势,农民收入减少。加之,国有企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下岗职工增多,各项改革措施将使居民的一些福利享受变为市场付费,子女抚育费用较高,这些都使城镇居民对未来的收入缺乏稳定的预期,因而不敢大胆消费,从而导致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旺。这样就出现了农民“丰产不增收”的现象。第四,城乡差别拉大。近几年来,耐用消费品基本饱和,且城市职工工资不断提高,而农民收入却相应减少,更促进了城乡差别再度扩大。第五,农村儿童失学率不断提高。据教育部门分析,当前农村儿童失学情况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家庭入不敷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无力供子女上学。 上述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5、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已经能够满足需求,绝大多数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对多样化、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由过去靠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逐渐转变为靠提高质量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收入。 7、个别地区农民负担仍在高位运行,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税收、集体积累及一些乡村的公共开支

镇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最新)

XXX镇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全镇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保顺利实现年度农民增收目标,我镇结合近几年来农村工作的重点,立足我镇三农现状,深入分析我镇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增收实施方案。 二、工作目标 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预计XXXX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XXX亿元,年均增长XX%;农民人均纯收入达XXXX元,年均增长XX%。 三、主要做法 1、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 (1)我镇计划投入资金XXX万元用于打造XXX农产品品牌,对XXXXXX原生米、XXX莲雾、XXX番石榴、XXX牛肉、XXX 粉等五个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保护和开发,完善相关策划工作,逐步对五个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入挖掘关联的故事典故、文化等,并通过XX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大规模的品牌宣传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逐渐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产业化发展。 (2)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根据省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各村人才、土地、环境资源优势,合理引导农户改变发展思路,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业发展,实现我镇农业产业一村一特色,继续扩大XXX村委会莲雾的规模化种植、完善销售渠道,加大XXX村委会阉鸡养殖的发

展力度、扩大XX阉鸡的知名度,促进XX村委会XXX精米产品的良性发展,做大、做强XXX村委会的番石榴种植等,做到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 2、继续发挥农民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作用 2013年底,XXX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XXX家,比较典型的一个是岭脚村的莲雾专业合作社社员已达XXX户,莲雾种植规模达1700亩,挂果莲雾的占50%,由原来的每亩收入5000元提升到了每亩1.2万元,另一个是文朗坡阉鸡合作社,该合作社给养殖户技术支持,统一采购鸡苗,统一出售,截至目前已带动该村30户农户参与养殖,户均收入约4万元。 我镇将规范农民合作社的管理,在镇墟专门设立农民合作社集中办公区,抓住农民合作社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农民合作社的优秀致富典型为样板,继续鼓励、促进专业种、养殖户成立合作社,扎实落实省、市给予农民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积极做好农民合作社与省内外客商的对接工作,促进我镇农民合作社的良性发展,发挥农民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作用。 3、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数量与质量 (1)从实际出发,根据对农产品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农户就业、增收遇到的新问题,根据农民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群体、增加农民培训的次数、提高培训的质量,发挥养殖大户以及种植大户的带头作用,邀请种养大户做经验推广(如开展XXX、XXX、XXX种植技术交流)。邀请农业方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确实改变以往培训中存在的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示范不够、农民积极性不强的问题。 (2)联合省农校,办好村官中专班XX人。提供优越的课堂环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村官中专班学员的农业技术培

多元增收工作总结

多元增收工作总结 篇一:促进职工多元增收先进材料1 借力红色旅游促进多元增收 ——一八五团一连 一、基本情况 一连地处中哈国境一线,距离团部35公里,成立于1970年,全连总户数34户,总人口116人,土地面积10500亩,耕地面积3939亩;从业人员71人,在岗职工63人,干部5人,党员11人。职工有句?人到边、路到边、水到边、电到边、田到边?的俗语就是一连?离边防不能再近,离边界不能再近?的真真实反映,故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连?。?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牛羊?,既是一连干部职工立足边境、履行屯垦戍边光荣使命的一种豪情,也是一连干部职工近半个世纪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连队生态良好,土地肥沃,旅游资源丰富。 二、主要做法 一连党支部结合‘五带’工程,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围绕发展旅游做为拓宽职工多元增收的途径和抓手,依据团情,结合连情,确定了“旅游兴连、游业富民”的整体工作思路,据统计,XX年一连全年游客人数达到14000人,平均每天100人以上。连队职工新开办农家乐3家,14户职工家庭出售土特产商品,当年实现旅游收入23万元,其中

餐饮收入10万元,出售土特产商品收入13万元。较XX 年增长20万元,增速倍,旅游业实现户均增收6765元,职均增收3594元,人均增收1983元。 1、注重旅游推介宣传工作 连队党支部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与团政工办合作,组织游客进行升国旗和爱国主义宣誓仪式,通过向游客讲诉兵团屯垦戍边历史和组织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对游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游客切实体会兵团屯垦戍边伟大事业和兵团战士坚守的信念,同时也提高?边境风景线传奇185?边境红色旅游知名度。 2、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培训 设立行业协会,成立一连土特产销售和餐饮两个协会组织,由经营户和连队支部选出有威信、有能力、懂经营、擅管理的杜霞、胡继梅分别担任销售和餐饮协会会长,实行在连队支部统管下的自主管理。引导从业人员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行业行为道德,年初协调团卫生防疫站为土特产销售和餐饮经营共26户体检并统一办理了健康证和卫生许可证。同时加强旅游培训工作。参加团举办的旅游推介培训,对使馆讲解员、餐饮、销售人员从礼仪、服务上进行系统培训,提高本土导游人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接待服务水平,为游客做好服务。今年,一连支部拿出连队经费给职工和旅游经营户购买了新式迷彩服,要求参与销售

毕业论文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毕业论文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目录

1 摘要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用机器设备代替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科学、合理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估算其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从产业化的角度推进其发展,是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与此同时,对政府部门和农机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因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科学决策水平为研究目标,以河北省农机管理工作为背景,利用农业机械化管理理论方法、系统工程、数据处理技术、技术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农业机械化贡献率计算模型,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了措施与建议,对目前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贡献率

1、前言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不均衡,农机装备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动力机具多,作业机具少,机具配套低,户均机械动力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缺少适用机具。而且产品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舒适性、产品整体构造质量等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希望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能被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纳,最终能使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后,他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才能深刻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优点,看到了农业机械化广阔前景,才能投入更多资金,积极购买农机,更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民增收促使农机手开阔眼界,解放视野,甚至是再学习技术,也促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购买能耗小、效率高、效益好的农机具,推广多功能高效复工作业机械、加快老旧机型更新换代,与农业增效成正比的,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研究意义: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等现代生产要素,减少人力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进行有规模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从国外多年的发展经验可知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作业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效节能农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和国外的先进技术相比,我们还差得很多。 现阶段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与研究:①.水稻机械化。A.插秧机械化:我国插秧机械化水平很低。现有插秧机性能仅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实际80年代的水平,性能落后,可靠性差。B.收获机械化:我国水稻机收主要靠联合收割机,机型多、品种全,有自走式、背负式、轮式、履带式、全喂入式、半喂入式和梳脱式。②耕整机械化。在我国大中小型机具并存,小型机具占主导地位。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机与农艺未很好地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耕作机械或其它机具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农艺和农业生产的要求。③.精准农业技术。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通讯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利用农学、地理学、生态学模型,据田间变化,对生产过程实施一整套精确定位、定量管理集成化的现代化农业。精准农业作为一项新生的技术,在我国出现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针对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二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三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道路;四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关键词]:农民农民增收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要“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国内通涨持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

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经过多年来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

2018年度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2018年度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XX乡是传统农业乡, 2018年XX乡党委、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市县“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总要求,围绕天芦宝三县交汇的天芦路农旅融合产线环线建设,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坚持“一村一品”、多村连片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狠抓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强力推进生态农业、林下养殖、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等工作,努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基地、培育主导产业、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乡村振兴上迈出了新步伐。按照《天全县XX乡2018年农民增收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2018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2800元,比2017年增长1195元,增长率10.3%,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现将2018农民增收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工作落实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我乡认真落实农民增收相关要求,实行乡党委书记、乡长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年初专题研究农民增收工作,制定工作计划,由分管农业班子成员负责农民增收工作。充分调动班子成员、包村干

部、乡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干部、农业项目业主、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农户积极性,促进科学增收、快速增收、持续增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018年XX乡重点发展“六个千亩”工程:禾林村大坪山发展高山有机茶1000亩,香林村雷竹、刺巴竹等笋用竹1000亩,禾林、香林为中心的山药6000亩,红岩村发展大马士革食用玫瑰1500亩,六城、上坝、XX为中心的千亩优质稻,香林、共和、小落为中心的千亩土耳苕种植基地。培育雅山药等本地特色品牌,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充分利用国道351线的交通优势,打造以雅山药产业为主题的禾林村山药田园综合体和上坝、六城村稻田公园。挖掘红军文化和土司文化,鼓励倡导有条件的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乡村旅游。 1、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在红岩村流转1500多亩土地种植玫瑰花;上坝村流转300多亩种植荷花;六城村流转70亩养殖小龙虾,流转200余亩准备发展稻田种植,流转200余亩准备发展坡地茶叶种植,流转100多亩发展重楼等林下种植,种植刺梨近100亩;大庙村种植蔬菜70余亩;XX村流转70余亩拟种植金银花,种植土耳苕40余亩;小落、香林、共和等村发动农户种植土耳苕1400余亩;禾林村种植刺梨150余亩;山药种

浅析农民增收的意义及增收对策

浅析农民增收的意义及增收对策 【摘要】当前国内需求不足,与农民实际购买力不足有直接关系。增加农民收入,既是稳定农业的基础,也是扩大内需、开拓农村市场及国际市场的关键,更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经济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扩大内需;农民收入;意义 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扩大内需,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是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抉择。扩大农村需求,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我国经济聘问较快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1.农民增收的意义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中央提出实施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那么如何能够扩内需?一个国家内需大小的主要衡量指标只能是居民消费率,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一直比较低迷,今年来甚至与国民经济即GDP的不断增长成反比。 2.农民增收的现状 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 2.1.1第一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79-1984年)。这一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急剧变化,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我国国民经济已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宏观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有了新发展,国家也再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出现“井喷式”增长。 2.1.2第二阶段,徘徊不前阶段(1985-1988年)。随着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取消实行了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除个别品种(主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品种)外,一律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相结合,也不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计划。 2.1.3第三阶段,减收停滞阶段(1989-1991年)。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生产走出低谷,粮棉油等主要产品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在同时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局面。这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0. 7,有的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农民收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退到了农村改革以前的增长水平。 2.1.4第四阶段,缓慢起落阶段(1992-1996年)。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形势逐渐好转。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这5年间农民收入实际年增长5. 6,但其间波幅较大。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急剧变化,经过三年的治

农民增收工作实施方案

农民增收工作实施方案 农民增收工作实施方案 农户的养蚕积极性,逐年提高蚕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今年计划在七村示范小组投入资金31870元,完成蚕桑发展85亩,蚕室新建及改造251平方米,建设消毒池16个35平方米,补助蚕台46套,方格簇6650片,蚕药108包,桑剪21把。 (3)稳定蚕茧市场和蚕茧价格。我们将依托省丝绸有限公司和镇蚕茧收烘站,尽最大努力稳定蚕茧市场和蚕茧价格,正确处理企业与蚕农的关系,统等兼顾两者利益,切实保护和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3、蚕桑产业增收工作联系单位及领导: 此项增收工作由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3+x”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村委会具体负责,由分管副镇长马兴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成武牵头落实。 (五)寻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突破口,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力争增加农民收入21.3元。劳务输出是一个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我们在增收工作中一定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充分认识到只有组织农村富余劳力有序输出,继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变化,才能促进农民增收;要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在确保农民人身安全和务工收入有保障的前提下,加大力度输出农民工。我镇201X年底有劳动力9946人,其中: 剩余劳动力2039名;共输出劳动力986人,其中:

国外、省外输出41名,省内输出522名,市内输出324名,镇内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99名。 1、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年内实现以下任务目标: (1)向省外有序输出劳务90名,力争比上年增加50名; (2)在省内各地州有序输出劳务700名,比上年增加178名; (3)在县内有序输出劳务410名比上年增加86名; (4)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动员xx宏兴锌矿企业新增吸收本镇剩余劳动力70名。全年预计最低可新增输出劳动力370名,按去年输出劳力的年平均纯收入980元计算,可增加农民收入36.3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1.2元。 2、实现劳务输出增收目标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切实发挥好镇劳动与社会保障所的职能作用。劳保所要积极与上级劳动就业部门加强联系,及时掌握、宣传最新的就业信息,组织好、服务好劳动力外出就业。 (2)加强宣传,形成发展劳务经济的大氛围和大气候。运用全镇各宣传阵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好劳务输出的现实意义,宣传身边外出务工致富的典型,破除小农思想和陈旧观念,激励人们走出家门,了解外界,创业致富。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举办1-2期技能和外出打工常识储备性培训,让准备外出的农民掌握外出务工常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素质和就业技能;要切实做到在路子上“引”、在管理上“抓”、在资金上“帮”。 3、劳务输出增收工作联系单位及领导:

2019年农民增收年工作情况汇报

20XX年农民增收年工作情况汇报 为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农民增收年”工作,市委、市政府从今年2月中旬至10中旬,利用八个月时间,在全市普遍开展了“抓千户、促增收”活动,现将工作情况做以简要汇报。 一、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大宣传。为加强对此项活动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副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市农业局、计委、财政局等1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召开了由各县(区)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副县(区)长、农业局长参加的专题会议,以市政府文件形式下发了《松原市农民增收年实施方案》,对此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工作内容、任务目标和进度安排进行了专门部署。同时,各地注重宣传发动,特别是突出对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一免三补等重大政策的宣传。市农业局和松原日报社联合在日报开辟专栏,围绕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开展集中宣传战役,年初以来,共刊发有关农民增收政策、技术和典型经验稿件近百篇。 (二)科学选择,点面结合。根据农户之间的差异、产业差异、收入差异和人口素质差异,全市共选择1500个农户,其中好、中、差农户各占1/3,县区间农户分布侧重产粮大县,扶余、前郭、长岭三县各400户,乾安县200户,宁江区100户。每个县(区)重点抓好一个乡(镇),重点乡(镇)突出一个重点村。每个农户都建立了详细

的增收计划,健全相关档案资料。为加大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扶持,市委、市政府实行“四个一”经济目标责任制,确定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帮扶贫困村44个,县级领导和部门帮扶贫困村187个,特别是对千户中收入较低的农户进行特殊帮扶。 (三)立足实际,分类指导。按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根据入户调查掌握的实际情况,依托各农户的自身条件和优势,把1500户农户分成六类,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户研究确定增收途径。突出抓好优质粮产业、优质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园艺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劳务经济,切实提高农户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水平。(四)自检自查,整体推进。9月20日至9月30日,市政府组织有关涉农部门,组成三个检查组深入到四县一区,对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各项工作目标进行了逐项检查验收。以县(区)为单位,重点对千户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增收措施进行综合考核,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改,确保活动平衡推进,收到实效。并将检查验收的结果作为考核各县区农民收入水平及各项经济指标的重要依据和条件。 二、工作成效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抓千户、促增收”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典型农户在各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中央和省委各项惠民政策的感召下,在活动的带动下,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 (一)“一免三补”政策落的较实。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市里和各县(区)都制定了“一免三补”工作方案。目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