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试题

大气试题
大气试题

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故称平流层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C.该层中的CO2可吸收大量紫外线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读下图,完成3~4题。

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5.在以下有关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越大

B.大气密度愈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

C.大气透明度愈大,太阳辐射愈弱

D.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愈少

【能力提升】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

A.作物品种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7.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

A.天气严寒 B.地面辐射强 C.微风

D.大气逆辐射强

8.上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

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受热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④大小有关

B.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①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③大小有关

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②大小有关

1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12.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图中Ⅰ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5)如果夜晚多云,人们制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________(大或小),为什么?

1参考答案

1.A [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平流层的水汽、固体杂质极少,无气晴朗,无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

2.A [A项所叙述的现象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原因是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因而气温较高,所以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B项所叙述的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云层的反射作用。C项所叙述的现象是大气的散射作用。D项所叙述的现象也是大气散射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的是A项。] 3.A 4.D [通过图示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大气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能力弱,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暖”地面,地面利用地面辐射“暖”大气,大气以逆辐射保温地面。]

5.A [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相对于地平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的路程就越长,被大气削弱的也就越多。大气密度愈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大气透明度愈

大,杂质越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愈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6.B 7.D [第6题,由图可知,纬度越高,初霜越早,终霜越晚;霜期越长,这主要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第7题,霜冻的出现与低温和气温下降有关,天气严寒,地面辐射强以及微风都有利于地面出现霜冻,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不利于霜冻的出现。]

8.A [图中信息显示,该地5时、20时近地面出现逆温现象,大气较稳定。12时、15时近地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无逆温现象。故本题选A。]

9.A 10.C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判断出①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第9题,大气保温作用与①③直接相关。第10题,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大气的保温作用(①③)弱有关;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少有关;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多有关;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大气逆辐射(③)强有关。]

11.D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温度低,水汽容易凝结成露。]

12.(1)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反射、散射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晴天大,阴天小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温差大;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温度不低,故温度差较小(4)D (5)小因为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会太低。

解析本题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对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关知识的掌握及分析运用能力。读懂图,弄清各字母代表箭头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根据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和粗细即可判断出A→J的含义。第(2)题,A>D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大气上界的要小;图中Ⅰ是大气逆辐射,其作用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第(3)题,就气温的日较差而言,晴天时大,阴天时小,这主要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有关。第(4)题,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和尘埃,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第(5)题,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温度不会太低。

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1.读图,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

A.图中四点气压:C>B>A>D

B.高空中空气由D处流向B处

C.近地面A处温度高于C处

D.A、B、C、D之间不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2.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

力环流原理的是( )

3.在实际大气运动中,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有个交角,这主要是由于( ) A.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B.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C.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D.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4.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5.下图为“某地海岸附近热力环流示意图”。如果该地气压场比较稳定,且等压线分布均匀,则( )

A.风由b吹向c,b地风力大于c地

B.风由b吹向c,b地风力小于c地

C.风由c吹向b,c地风力大于b地

D.风由c吹向b,c地风力小于b地

【能力提升】

6.如下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

( )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

C.风从北侧吹来 D.风从南侧吹来

读下图,回答7~9题。

7.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势,则a地与b地的气压(P)

和气温(T)( )

A.P a>P b;T a>T b B.P a

C .P a

T b

D .P a >P b ;T a

8.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a 与b 、c 与d 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分别为( )

A .西南风、东风

B .东北风、东风

C .东北风、南风

D .西南风、南风

9.下列关于a 、b 两地气温日较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 大于b

B .a 小于b

C .相等

D .不能确定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久居城市的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夏季里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为了躲避酷热难耐的暑气,人们不得不跑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市区人要忍受比郊区更炎热的酷暑呢? (1)如对此主题进行课题研究,请补充完成基本的研究思路。 ()

______

____________①认识

什么是

主题词→______()②讨论主题词给城市带来的

影响→③ →④ (2)某市于2010年提出构建“绿色城市”的口号,并向市民广泛征集构建措施。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封山育林,来改善市区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你认为可行吗?如认为可行,请说明应首先研究的可能性条件;如认为不可行,请说明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3)该市规定,本市绿化不得再建大型草坪,而要以乔木、灌木树种为主。与林木绿化相比,城市绿化中修建大型草坪有哪些不足?

(4)有同学在对比市区和农村的天气资料时发现,城市上空多云和雾,试对此现象加以解释。

2参考答案

1.C [近地面等压面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是相反的。可先补画出近地面等压面弯曲状况,A处为低压,C处为高压;近地面的气压值大于高空的气压值。故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序为C>A>B>D,并据此可判断各选项。]

2.B [白天,陆地吸热快,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海边应吹海风;夜晚,山坡气温下降快,形成高压,空气由山坡流向谷地。城市热岛效应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空气受热作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压。]

3.C [本题主要考查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在实际大气运动中,特别是近地面的风,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即风向斜穿等压线,故本题四个选项中的C选项是正确的。]

4.D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影响,在其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图中B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而A、C风向向左偏,偏转方向错。]

5.C [白天陆地增温快,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面摩擦力小于陆地,所以海面风力较大。]

6.A [根据题意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南向北,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向左偏,直到与等压线平行,这时风从东向西吹,所以飞机顺风飞行。]

7.D 8.A 9.A [第7题,根据气流运动的方向可知,P a

P b。第8题,根据风压关系可知,气流由a流向b,由c流向d,高空的摩擦力为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第9题,a地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因此气温日较差大;b地相反。]

10.(1)①城市热岛效应②城市热岛效应③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④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2)如认为可行,应首先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如认为不可行,理由合理即可。

(3)城市绿化中修建大型草坪的不足:环境效益不如林木;维护费用大;有时会造成土壤(或地下水)污染等。

(4)市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较活跃,且凝结核多,水汽易凝结。

解析分析该问题需应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及热力环流等知识点。一般对课题的研究应先认识这一地理现象是什么,讨论其影响,思考这一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改善大气质量一般采用增加绿化面积的方式,但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城市上空多云和雾,是由于热岛效应的存在,城市中多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同时,市区空气中颗粒物多,易成为凝结核。

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

1.下图为三圈环流的组成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由动力因素形成

B.②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由动力因素形成

C.③处气压带的形成一定是动力因素

D.在①、③影响下的地区,较为湿润

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阴影部分表示气压带,空白部分表示风带,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字母a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3.图中字母b所示风带的风向是( )

A. B. C. D.

4.下列四幅图表示极地东风,画法正确的应是( )

5.关于气压带与风带位置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冬季向南移动②夏季向北移动③导致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会引起季风环流⑤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地中海气候的重要原因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能力提升】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气压带代表(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7.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受风带1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

C.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

D.受气压带和风带2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下图是“沿某经线所作的大气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有关该图中大气运动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气流为西北风

B.E处的降水多为对流雨

C.H处因热力作用形成高气压

D.E到F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9.在图示时段( )

A.我国东北地区昼长夜短

B.巴西高原热带草原进入旱季

C.南极地区科学考察进入最佳时期

D.地中海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月季风图。E的风向为________风,F的风向为________风。

(2)A、B、C三地中,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

(3)盛行E季风时,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季风的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成因上,F季风与E季风的最大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5)受图中季风影响的地区,夏季降水丰沛,特别有利于粮食作物________的生长。由于季风的强弱变化很大,使得该地区________灾害频繁,对该作物的生长威胁很大。

3参考答案

1.B [从图中可看出,①处气流呈上升状态,因此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从上升形式看,赤道附近地区与之相符,故为赤道低气压带;②处有锋面存在,在三圈环流的组成中,只有位于南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有极锋的存在,为动力因素形成;③处为下沉气流,在全球气压带中,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都为下沉气流,而二者成因不同,故不能断定为动力因素形成。三幅图中,在①②影响下的地区较为湿润。]

2.B 3.B [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可知,该图的中心点是南极点,a位于30°S~40°S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b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之南的西风带,南半球的西风为西北风。]

4.D [极地东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北半球为东北风;在极点上空看,风向应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5.C [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产生的各种现象。冬季向南移动,夏季向北移动,只是对北半球而言,南半球就不同了;导致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会引起季风环流,因为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一种形式;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地中海气候的重要原因,因为夏季是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冬季是受西风带的影响。]

6.D 7.C [大气由气压带流出,该气压带为高气压带,由两边风向的偏转判定该气压带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因为风带、气压带处于南半球,所以受其影响形成的是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 8.D 9.C [第8题,图中P气流表示北半球自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为西南风;E处的降水是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雨;H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E到F因纬度的差异,热量条件不同,出现了自然带的更替。第9题,图中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偏南,为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时南极地区出现了极昼现象,是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期。]

10.(1)7 东南西南(2)B (3)高温多雨(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F季风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5)水稻水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季风气候的特点、风带和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对气候的影响。由于东南亚和南亚此时盛行西南风,说明此图为7月季风图;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东南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则主要是风带和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的。这些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其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从海洋带来的水汽,因此季风的强弱变化导致降水量多少发生很大变化,水旱灾害频发。

第4课时常见的天气系统

1月17日,京城迎来了2011年的第一场降雪,伴着寒风,小雪很快洒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本次降雪的天气系统是下列选项中的( )

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变化的是( )

3.图中的A、B、C、D四地大致位于同一纬度。此时气温最低、气压最高的地点是(不考虑海陆因素及地形因素)( )

【能力提升】

读某日08时地面天气图和文字信息,回答4~5题。

某气象小组学生探讨天气图中a→b天气的空间变化

4.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发展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可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5.若判断天气图中的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台风的( )

A.形成原因 B.形成源地

C.移动路径 D.移动快慢

右图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读图,完成6~7题。

6.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7.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

( )

①南②西③北④东南⑤西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8.下图为“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压分布状况看,甲处为________,乙处为________,图中甲、乙两处之间最大气压差可能为

________百帕。

A.39

C.44

(2)北京与东京相比,________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甲气压最强盛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南京盛行东南季风

B.此时北京昼长夜短

C.尼罗河进入汛期

D.巴西首都四周的草原一片葱绿

(4)试比较郑州、西安两地在气温、气压方面的不同点及产生的原因。

4参考答案

1.B 2.A [第1题,一般而言,降雪伴随着气温下降,应为冷锋天气,华北地区冬季降雪多是由冷锋形成。第2题,冷锋过境过程气温不断降低。]

3.A [A点位于冷锋的后方,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B、C位于冷锋的前方,受暖气团的控制,气温相对较高,气压低,D位于暖锋的后方,受暖气团控制。]

4.B 5.C [第4题,由图可知,a、b两点分别位于冷锋两侧,a位于锋前暖气团一侧,b位于锋后冷气团一侧,a气温较b高,A错;a向南、b向北最近的一条等压线都是1 005hPa,且a距离南侧1 005hPa等压线略大于b距离北侧1 005hPa等压线,说明a的气压值略小于b。锋面两侧气温差异明显,因而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锋线上风力强,C错。冷锋降雨主要分布在锋后,b的云量应明显大于a,D错。第5题,台风的移动路径反映了台风移动的走向,顺着这个走向我们就可以预测未来台风经过的地方,就能判断图中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

6.A 7.C [该题组以等压线图为背景,考查天气系统的气流特点及其移动方向。由M点的风向为东南风可知该点气流运动状况为由外向内,且向右偏转,进而得知,该天气系统为北半球的低压系统。太平洋低压系统一般生成在太平洋的热带或亚热带海域,受信风或季风的影响,该天气系统通常向西、向北或向西北方向移动。]

8.(1)高压中心低压中心 A

(2)北京图中北京的等压线比东京密集,说明北京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于东京,所以北京的风力较大

(3)D

(4)不相同:郑州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西安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原因:郑州处于冷锋过境前,受锋前暖气团控制;西安处于冷锋过境后,受锋后冷气团控制。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气压应为高压中心,介于1 035到1 040百帕,乙地气压应为低压中心,介于1 000到1 005百帕,从而可推算出两地的最大气压差无限接近于1 040-1 000=40(百帕),即39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