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150班授课教师:董勇授课时间:2006.10.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词语,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②、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①、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和肖像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系,学习选取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②、诵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情感价值目标:

从文章的欣赏、分析过程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并从文章的欣赏、分析过程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认识选取生活琐事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学习选取学习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母亲为儿子剜心的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步理解、质疑:

1、预习检查:字词积累(课件)

2、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请1—2位同学发言)

提示: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束。

①、文章写了谁与谁之间的故事?(养母和养女的故事。一个母亲收养并抚育一个弃婴成长成材的感人故事。)

②、这是一篇表现什么主题的记叙文?(表现母爱主题)

三、疑点探究,讨论分析:

1、对着一直默默守候的母亲,女儿告诉她:“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文章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中“回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联系上文具体指什么“回来”了?(结尾部分是全文的高潮,女儿终于懂得了母亲的心。)

点明:“我”的心曾逃避,曾离开。那么文中“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过变化那么经历了那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要点:

①、变化过程:满足、自豪→厌恶、自卑→淡忘、隔绝→感动、悔悟

(1)、满足、自豪:第五段“代替”、“搀”,第九段“倚”、“及自由地吃”。

(2)、厌恶、自卑:第十段“我”是弃婴,母亲是瞎子,“不同一般”第十一段“不再”、“泡”。

(3)、淡忘、隔绝:第十五段“遵守诺言”。

(4)、感动、醒悟:第二十七段“泪眼”、第二十八段“虚荣”、“无知”。

(5)、深深悔悟:第二十九段“还记得”。

②、原因:虚荣、无知

2、母亲是怎样对待我的虚荣和无知的呢?

请大家以小组讨论,找出文中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揣摩体会母亲深挚的爱和我的忏悔之情。(六段、十一段、十三段、二十五段、二十八段。)

要点:

(1)、倾囊安家:第三段“拆”、“搬”、“所有的积蓄”、“真正拥有一个家”

(2)、改变性情:第四段“骂”、“从未泼过”

(3)、烈日下守卖:第六段“雕像”、“古铜”、“最毒”、“血汗”

(4)、以我为荣,广为宣传:第八段“珍藏”

(5)、背后支持、默默守候:第二十五、二十六段“倚”、“央”、“摸”、“交”

3、面对现实,年少无知的“我”曾逃避、曾离开,而母亲的爱一如继往。这如海深情怎能不牵着“我”,母亲终于等到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就让我们带着这激动的心情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段。

四、小结:

课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生活的点滴小事联系起来表现最深沉的母爱。

五、拓展:

1、谈身边人给自己带来的感动。

过渡:我们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动,《世上只有妈妈好》,虽然我们曾经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但是,今天我们终于能够理解这份母亲恩赐的感动,我们该如何回报给爱我们的人一份感动,让爱我们的人觉得爱我们就是一种幸福。下面请同学们到你们的生活中找出一些能表现母爱的生活小情节,而后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请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离家到学校念书,普遍都有思乡、思家、思亲情结。特别是思念自己的母亲不懂自己离不开母亲的真正原因。

2、感恩回报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六、表达心愿,升华母爱:

全体同学起立,大声说:“妈妈,我爱你!”

七、作业:

落实行动、回报母爱

1、必做:

为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谢他们这些年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比如为父母做一顿饭,为家里做一次清洁,为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脚等),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写出歌颂母爱的诗句、著名的故事(写出名字即可);

3、写出自己与母亲相处的感人细节(周记);

八、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