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第一讲)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第一讲)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第一讲)

一、摘要:

生活中有些冲突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很多人因为长年的冲突没有获得解决,心灵不断得受折磨。

(大家有没有这方面的困惑呢?)

二、内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遭遇,对于自己成长的家庭,也有不同的回忆。无论是爱或伤痛,“家”毕竟是我们一生中关系最密切的地方;童年时从家庭所受到的影响,会延续到日后所经营的新家庭、塑造出的下一代。有个甜蜜温馨的家作为避风港,是人的基本需求;不把成长过程中负面的影响及扩及到新的家庭,而让“家”成为更温暖、更滋润的地方,是人生的重要课题。

三、从“原生家庭”重新认识自己

基本上,人一生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当家”的家。原生家庭就是指个人从小成长的家。

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绪互动的了解,甚至谈恋爱时,总是不自觉看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也受到原生家庭不同背景的影响。

A君长得帅、条件好,周遭有许多女孩子喜欢他,但他的初恋情人患了抑郁症,自杀未遂刚出院。他的第二个女友,是个“暴食症”或“神经性厌食”者。目前他的第三任女友则是个有夫之妇,得不到丈夫的爱,而在绝望时遇到A君。为什么他不断地被“受苦”的异性所吸引?

总是喜欢精神上有问题的人?

追本溯源,A君十二岁时,父亲有外遇,母亲顿时精神濒临崩溃,开始进出医院;当时,还是个小男孩的他必须转换角色来扶持母亲,其实他更需要被人照顾、关爱。A 君像小时候帮助母亲般来帮助那些女孩,希望自己的好行为能使她们快乐起来,并且她们能够重新开始来爱他。在心理学上,这称为“强迫性重复”。

婚姻中的许多问题常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来的。过去的心理创伤,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现在要加倍得到。比如小时候曾被父亲虐待,对下一代可能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重复模式,不自觉地成为打孩子的人;另一种则可能是过度溺爱、完全不管教孩子。如果中间没有人清醒,这个家族坏能量就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我们应警惕自己,莫让过去的创伤延续到现在,勿用愤怒向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讨债”,而要以理性、爱心慢慢解决问题。

四、你的心理按钮在哪里?

B君的哥哥、弟弟都很外向,很会讲话,他则较安静善于思考。B君不吵不闹、常被忽略、不被注意,所以从小受到的伤害就是“不公平”,他最害怕的也是“不公平”,这是他的“心理按钮”。当别人对他不公平时,就会使他的情绪爆发出来。

B 君的妻子是家中的长女,和母亲感情非常好,她对有外遇的父亲心怀恨意,父女之间有很多冲突,父亲自然把许多的爱给了第二个女儿;可想而知,她的“心理按钮”便是希望得到更多男性的爱,希

望被珍惜、被疼爱。这个妻子的“按钮”是要“成为特别的”,在丈夫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有时她撒娇、耍赖,想得到丈夫的“包容”,也医治过去的伤痛,但B君就受不了,因为这样“不公平”,他认为凡事都要“讲理”,当他越要讲理,妻子越觉得不被“宠爱”,两人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僵持不下。

B 君妻子生气的对象其实是自己的父亲,每当丈夫强调“公平”的刹那,她好像又看到从前父亲用严苛的标准在要求她;当父亲再度出现时,她的愤怒便有了发泄对象。经过一些心理辅导,认识了“原生家庭”的观念,她学习饶恕父亲,并把过去的需要讲出来,改善了父女的关系;B君看到妻子和岳父之间有这么大的冲突及痛苦,便特别疼爱妻子,妻子心存感激而对丈夫更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生活中有些冲突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很多人因为长年的冲突没有获得解决,心灵不断受到折磨。我们要把潜意识主宰状态转成意识主宰状态,了解过去带来的影响,并学会如何从当中跳脱出来。摘要:

认识这些心理定律后,在婚姻、家庭中,比较能理性地满足自己或别人的内心需求,也更懂得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

内容:

〔心理上的两个基本需要〕

没有忧虑是何等美好,只是生活中难免会有忧虑,甚至很多人处在痛苦愁烦之中。上帝爱世人,祂深知人类的需要,圣经里有很多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发展情绪智商(E.Q.),藉着真理使我们过平安喜乐

的生活。

上帝创造天地万物时蕴含了物理定律,人的心里也有一些定律,认识这些心理定律后,在婚姻、家庭中,比较能理性地满足自己或别人的内心需求,也更懂得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健康地成长。以下我们来了解内心的两个基本需要。

一、安全感:

人出生后就需要安全的环境,知道下一餐有没有得吃、关爱的人是否在身边,如果这种安全感不能得到满足,将来对爱情、婚姻、子女的关系都会产生问题。不同成长背景的人,对不同情境会有不同的诠释,也许是正面的,也许是负面的:从小受伤的人,常把别人的善意当成恶意;没有安全感的人,对别人的笑意会解释成嘲笑或别人有居心,却不能想象那可能是一种友善的表示。

二、身体的抚触:

第二个需要是身体的接触和抚摸;很多临终的病人,即使已失去语言沟通的能力,但被抚摸时,仍有感觉、反应。

所以有句英谚说:“We need three hugs to survive, another three hugs to thrive.”我们每天有三个拥抱就可以活得很好,再多三个拥抱会更神采焕发。但若从前的创伤未愈合,长大后恐怕也很难用拥抱来弥补。

〔心理治疗上的两个要素〕

心理治疗中最有效的两个要素是,镜映(Mirroring)与理想化(Idealizing)。

父母亲是小孩心理上的第一面镜子,孩子起先不知道自己是谁,靠着父母对他的反应、评价,从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观念。而我们总有软弱,爱也不完全,多半喜欢成绩优异的、漂亮的、跑得快的、聪明的孩子,更喜欢跟自己长得像或个性相像的孩子,无形中,对待孩子就会有一些差别待遇,对那些被冷落的小孩造成影响。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关爱他们,同时要好好面对自己的问题。

身上还带着过去伤痕的父母,若不懂得面对自己的问题,会比较不能容忍孩子负面的情绪。大多数中国人习惯用高压政策,只许孩子有正面的情绪,像乖、听话。至于负面情绪则会带给我们困扰,像触犯了心中的地雷,不太舒服,于是就压抑孩子不能发怒。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让孩子懂得如何适当地表达怒气是非常重要的。

圣经上也说“生气却不要犯罪”,生气是正常的情绪,重要的是如何以合宜的方法疏导,并且“不要含怒到日落”──不累积怒气──累积久了会变成苦毒、疾病,导致一般常见的胃痛、偏头痛……。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情绪被压抑,没有表现出来,但其实一直在内心翻腾、搅动,一旦引爆,情况便难以收拾。

相对于“镜映”,另一个要素是理想化(Idealizing);每个人都需要有个比自己更高、更大、更有智慧的力量引导,小孩需要父母关爱他、管教他。有些小孩虽然物质不虞匮乏,但父母很忙,无法陪伴他,这些小孩比较无法控制情绪。

国内在实施一胎化后,有个“四二一”现象:一个小孩有四个祖父母、二个父母,这个孩子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没有人敢管教他,而且

有求必应,变成一个小霸王或小公主,产生许多儿童问题。其中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得到多少爱,除了爱,孩子还需要有外在的规范加以约束。假如小孩偷钱,没有被抓到、没有人管教,这个小孩心理上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越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小孩偷钱时被父母逮到了,严严地教训一顿,反而可以帮助他建立内心的安全感,就像把内在许多的动力放在铁轨上,让火车可以循轨而行,而且冲得很快,也会发展得很好。

所以如何平衡爱与管教,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犹如老鹰的一对翅膀,要同时具备才能展翅上腾。镜映和理想化就像上帝的两个属性:一是“无条件的爱”,一是“公义”的性格;前者是恩典,后者是真理。人需要无条件的爱,也需要有公义的法则;才能克制冲动,发展坚韧的品格,完成人生目标。

爱虽重要,却如此难以拿捏,需要我们努力学习。你我都不完全,我们的爱也不完全,我们有责任从自己开始,不要让过去代代相传的问题继续出现。

摘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使一个人特别愤怒或过度受伤的“情绪过激”反应,通常是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有关。

*********************

[省察过去的伤痕]

大家都有受伤的经验,不管怎样的伤口,都需要妥善处理才能愈

合。人生难免会因人与人相处时产生冲突、摩擦,而内心受到伤害,如果那些伤害继续存在,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医治,日后会有很多的后遗症。我们应如何面对这些伤害、如何疗伤,才能更有力量站起来?

首先,我们当学习不再把手指指向别人,认为都是别人害我们变成今天的景况。心灵医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自我省察”,了解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发生的事,并用现在的眼光去检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使一个人特别愤怒或过度受伤的“情绪过激”反应,通常也是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有关。

有位住在旧金山的老先生,几十年前逃难来美国时,就认为这里不是他的家,尽管后来在美国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却还是一直怀念故乡的水多甜、梨多大、人多好;直到大陆开放,有机会回到老家,才发现家乡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经历这些事情后再回到旧金山,他的心里终于安定下来。

因此,人要学习用现在的、较为成熟的、更客观的立场检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如果你的父亲曾对你很绝情,试着用新的角度来看,你可能会了解原来父亲也是不得已的,或者他只不过是不小心讲了一句话,对你的伤害却是那么真实、那么的深。除非你能重新探索,否则很难从中跳脱出来。纵使父亲对你的伤害是有意的,心灵探索和医治也能减轻伤害,帮助你接受人的不完全,学习设身处地地,看到父亲那样做的理由,进而饶恕他。

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够,遭遇一些事情时,有时会造成很深的伤害,

但我们若能以现在的眼光追溯当下的景况,伤口也就没有那么大了,这也是为什么回顾心理历程很重要。

摘要:

生活中有很多情况是因为我们把过去和现在混淆,以为过去的事情又再度发生了,其实,在你身边的人只是碰巧触发了你的心理按钮。

*********************

内容:

[原生家庭的三个影响因素]

在自我探索过程中,对于原生家庭至少要有下列一些基本的了解:

1、家中排行:

每个人在成长中多少都会留下某些印记,就是所谓的“心理按钮”。对身为老么的人而言,在家里他没有决定权,如要突显自己,讲话就得特别大声。一个总是害怕得不到注意而提高声量的孩子,日后在人际关系上最敏感的,就是别人是否能尊重他的意见。一旦觉得被忽视,就容易“情绪过敏”造成不必要的冲突。

2、成长背景:

一个从小看母亲总是用眼泪操纵父亲的小孩,长大后当他看见妻子掉眼泪时,立刻大发脾气,而不是去安慰她;因为那一刹那间,儿时的影像仿佛又重演,他的浅意识里,认定妻子就像母亲要控制父亲一样,其实这个妻子很无辜,她只是不小心触犯了丈夫的心理按钮。生活中有很多情况是因为我们把过去和现在混淆,以为过去的事情又

再度发生了,其实,在你身边的人只是碰巧触发了你的心理按钮。

3、内在誓言:

每个人的心理按钮各不相同,有人怕“不公平”,有人则怕“被冤枉”,但也有人行事风格深受“内在誓言”的影响。“内在誓言”也可以说是成长经验中的“座右铭”,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种理念,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内在誓言”有其历史性的功能,曾在过去人生某个阶段中保护我们不致受到太大的伤害。

内在誓言有很多种,例如:“男人都是不可靠的,所以我要存私房钱”;从小经历逃难或贫困生活,看见父母总是很努力工作,于是学会“人生就是要打拼”,甚至变成“工作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工作”。这样的人成年后即使生活富裕,也无法让自己与家人稍微轻松一些、生活多些享受。

[自我防卫的三种形态]

人际互动时,有三种自我防卫的形态:

第一种是“讨好型”,以“讨好人”来保护自己。这种人总是笑嘻嘻的,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甜言蜜语,主动上前和人握手、打招呼,用“只要我乖,人就爱我”的内在誓言,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爱他。但若是一直采用同一种方式面对问题而没有弹性时,就会出状况。每个人应该不断成长,学习用更为成熟的心态与方法去解决问题。

第二种是“攻击型”,在人还没有指责他之前,先凶狠的指责别人,与每个人保持距离。用这种方法可以隐藏自己的软弱,不轻易被人刺

伤,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因为他内心其实很需要爱,却用攻击的态度拒人于千里之外。

第三种是“隔离型”既不攻击也不讨好别人,只是把自己隐藏起来,保持遥远距离,冷眼旁观。有的人是“电脑型”,凡事用逻辑分析,过度运用理性,以隔离感情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和别人互动,也不把心事告诉别人,似乎离群索居,很难与人深交。有的人是“小丑型”,虽然表面上嘻皮笑脸,却从不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可以把你逗得哈哈大笑,可是根本不分享心事。如此一来,虽然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但享受不到与人心灵相契的喜乐。

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 我的家庭是比较传统的家庭,普通并且和睦、从小的教育也是根据社会风气顺流形式,遵从中国传统的思想,小时候的口号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为成绩而打拼。心理学家提出不同性格的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幼儿的控制程度也不同,现根据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威望型,独断型,放纵型,忽视型。父母威望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对幼儿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的父母属“威望型”:他们有威望,但不独断,也不过分放纵幼儿,其行为有利于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认知的发展。在我的家庭中父亲属于典型的“威望型”,而我的母亲几乎很多时间都在外面打工,对我的感觉有点威望型与放纵型的结合体。 我是从小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性格开朗,活泼勇敢,有同情心。自小由父母我教养,而且由于父母感觉自己读书少想让我跳出农门,对待我的教育问题上格外认真,对孩子有一定的纪律要求,这种纪律要求使我有机会探索周围的世界并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同时又不使这一纪律要求显得充满敌意、苛刻、和强迫。让我在高度的热情和中度的限制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我的父母对孩子是采取宽容,理解,民主,保护,非干涉性,合理的态度,有了活泼好交际,态度友好,积极,情绪安定等性格特征的。在我的家庭成员之间是互相尊重、信任的关系,从我记事以来从未见父母打过架,吵架的时间都十分的少,而我现在任何时候都喜欢和睦的一种生活。家庭中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大家都有发言权,大家都尊重和认同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无权决定别人应该做什么,大家要彼此信任,有问题当面提出,不要互相猜疑。家庭中

面试介绍家庭背景

面试介绍家庭背景 面试介绍家庭背景案例 找工作,很多人失手在面试环节。昨天,宁波一家人力资源机构资深人事主管王先生告诉记者,面试环节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不少,除了简历、面试过程问答,求职者还需要特别注意家庭背景的取舍。 前不久,王先生面试了一名求职者小董。小董的学校、专业、活动能力都不错的,但是家庭背景让王先生放弃了录用。 小董是慈溪人,今年刚毕业,所学专业跟王先生所在公司对口。在这批应聘者中,简历综合条件里小董排名较前的。 轮到小董面试,王先生按照面试流程让小董先自我介绍。小董以前在学校比较活跃,自我介绍环节也不怯场,王先生正要打个不错 分数时,小董开始介绍自己的家庭背景:“我叔叔是某某公司董事长,我爸爸是某某公司总经理。” 王先生有些意外:“那你为什么不在自己家公司上班,而要来我们公司呢?”小董回答:“自家公司肯定得不到真正锻炼,我想在别 的公司可以更好锻炼能力。” 之后,小董和王先生完成整个面试流程。在小董简历备注一栏,王先生因小董的家庭背景将原先准备的“优”改成了“良”的等级。 对此,王先生解释说,用人单位面试有不成文的规定,最忌讳说自己家是开公司的,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为他人作嫁衣:“招聘一 个员工,等到培养成熟了,结果员工辞职回家打理自家公司去了。” 王先生建议,求职者除了去银行等比较特殊的行业面试,对家庭背景一栏求职者需要有所取舍,通常情况下决定应聘成功的更多是 个人能力经验以及岗位匹配度。 面试介绍家庭背景技巧 这些面试小细节要注意

面试中,不要主动问太多。建议不要问太多太细,具体的薪资待遇在签合同环节可以详细了解。如果不停问招聘单位,特别是福利怎样,加班是不是给加班费等问题,很容易让面试官反感,觉得求职者太急功近利。 面试等待期通常是一个星期,如果一个星期内没有收到面试结果通知,一般情况下希望就很小了。如果想提高面试成功率,不妨在面试结束的第二天打电话给面试单位,询问面试结果。 面试介绍家庭背景的用处 虽然在面试环节考官不一定知道考生的背景信息,这些信息很可能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其他渠道传递出来。特别地,研究者关心的是基层官员的偏好:倘若考官知道考生的背景信息,他们会如何挑选候选人?——学历、经验、政治面貌、家庭关系,哪些因素更重要? 这个问题不好研究,因为我们很难对参与公务员考录工作的官员直接进行问卷调查或者访谈,询问他们公务员选拔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即使可以调查,我们也很难保证获得准确的答案。原因有二。 第一是受访者碍于面子和其他原因,以符合社会期望的方式回答问题。第二,即便受访的官员愿意吐露内心的真实答案,人也往往很难对多个因素进行单独排序。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可观察属性总是相关的,高教育水平的人社会活动经验通常也丰富,党员学生家庭条件也一般比较好。当受访的官员回答他们喜欢招学历较高的人,也有可能是因为实际上看中了这位候选者的社会经验丰富。 怎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实验设计 研究者设计了这样一组实验。随机生成两位已通过公务员考试笔试的考生资料,给考生1和考生2随机分配各项特征,如是否是学生干部、是否是党员、是否是985院校毕业生。然后,请受访的官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为人父母者要牢记,千万不要把自己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带到现在的家庭,否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那么,怎样的原生家庭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好的影响呢?康菲特青少年成长中心董老师认为: 维持高度的意识觉知 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维持高度的意识觉知,就是不要被无意识带着走,就能够存在意识里面,就会知道,该怎么样对他是最好的。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还有我们都知道,有的时候脾气一来止不住,你还是会发在孩子身上。这个时候,事后检讨的时候,一定要原谅自己,然后跟自己那个痛苦和悔恨,罪疚和羞愧感在一起,接纳它,接纳自己说“我刚才又跟孩子发脾气了,我又伤害到他了,我又把我父母跟我之间的模式,运用在他身上了,我又没做到了。” 从不知不觉到先知先觉 不知不觉 这个过程,是从不知不觉,就像以前我小孩子小时候,受过很多伤害。因为小时候我常常骂他们,我还觉得教训得对,那叫不知不觉。 后知后觉 慢慢你会变成后知后觉,就是发了脾气骂了以后,知道不应该这样子,可是已经做了,这个时候很重要,因为在后知后觉这个时间呆很久,呆很长时间,后知后觉,不断的检讨说“我今天又发脾气了,我原谅我自己,我愿意跟我的羞愧感在一起,我原谅我自己,跟自己好好的拥抱一下。” 当知当觉 然后你会进入到当知当觉。某些时候,正要发脾气,还是忍不住,还是发出去了。可是当时已经知道“我不该发了,可是收不住。”慢慢会有这种当知当觉。

到了当知当觉,我要发脾气,可是知道不对,可是还是受不了,还是发出去了,会有这种情况。 先知先觉 然后慢慢会到先知先觉,一句伤害的话要出去的时候,收住了,很好,鼓励一下自己,我今天这件事情没有骂了,可是可能明天又有一件事情,又骂出去,又变后知后觉。 就带着意识不断的去观察自己,即使当时没有能够有意识的停下来,可是后知后觉,去拥抱一下自己,安慰一下自己,慢慢的,就会发现自己可以改变。

家庭背景对婚姻的影响

家庭背景对婚姻的影响 班级:社保0901班 姓名:许琴 学号:1091410110

【摘要】夫妻双方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婚姻的幸福与否有很大的关系;家庭背景又是影响每个人的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夫妻的家庭背景会对其婚姻的幸福度产生很大的影响。父母的婚姻观是对子女的婚姻观有很大的影响。幸福的婚姻很大程度上也需要门当户对 【关键词】婚姻幸福婚姻婚姻价值观 一、走进婚姻 婚姻的第一步是要选择结婚的对象,决定和谁结婚就和谁先交往的一段时间,这就是恋爱阶段。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恋爱要认真。走进婚姻,这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虽然现在社会人们的很多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结婚就是意味着一辈子,因为每个人在结婚的时候都盼望这一个长久的婚姻,而不是把结婚当成是儿戏,不好玩了就离婚。谈恋爱是结婚的前奏,但是也不一定要先谈恋爱才结婚,谈恋爱可以不认真,但是结婚就一定是三思而后行的。 在电视剧《裸婚时代》里的男主角刘易阳说了,不以结婚为前提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而在很多小说里说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几乎所有的男孩子都想要娶到一个好老婆,希望自己娶回家的老婆既能下厨房,又能上厅堂。也有很多的观点说,女孩子生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了一个好婆家就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了。这是每一个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梦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找到自己最理想的伴侣,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放弃自己的择偶目标,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另一半最大限度地接近自己的理想伴侣,让自己的婚

姻变得幸福。 多少年来,不管人们对家庭如何评价,家庭还是常常被作为避风港和休想所而获得最高价值。在中国,温暖的家庭历来是人们的终身所求。因为大多数人需要在家庭中度过闲暇时光,并满足人生的许多基本要求。 凡是走进婚姻殿堂的人,谁都希望自己的婚姻是快乐的、幸福的、美满的,然而一些人却觉得自己的婚姻是痛苦的,后悔的,无奈的。一些婚姻痛苦的女士经常这么说,当初追求我的男人那么多,我怎么就瞎了眼嫁给了他?一些婚姻痛苦的男士经常这么说,当初我怎么就昏头娶了她呢?还有的人因为婚姻痛苦,内心的郁闷无法宣泄,出现了酗酒、暴力、虐待孩子、不赡养老人、自残甚至轻生等行为。 二、家庭背景对婚姻的影响 婚姻的核心元素之一是爱情,于是结婚不仅是共同生活的需要,更是情感交流、关怀的需要。社会以家庭为组成单元,于是就有了亲人与其它人的区别,在当今的这种社会环境下很自然就会产生信任危机,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亲人就成为最值得信任,同时能得到最多真诚的爱的对象,尤其是夫妻之间,这种情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所以为爱而结婚的想法成为婚姻思想的主流,至少爱是人们潜意识里最深的渴望。年青的时候为之而兴奋,为之而追逐,精神恋爱成为爱的核心,所谓“为爱可以不要面包”就是最好的语言诠释。 对于夫妻双方来说,不同的家庭背景,婚前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

100个原生家庭故事的叙述与倾听

100个原生家庭故事的叙述与倾听...... 2009年心景出版了《活在爱中的秘诀》,计划出版一系列的亲密之旅相关的图书。亲密之旅的核心技术是关于原生家庭的学习与探索,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黄博士讲过原生家庭的90/10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是说,一个人现在的人际关系中的问题,90%来自于原生家庭。无论我们的父母有多么努力,但他们的爱终究有局限的:或者太过疏离,造成冻伤;或者太过亲密,带来烫伤;或者太过放纵,缺乏管教和秩序;或者太过掌控,令我们倍感不自由和刻板。更何况还有大量披着父母外衣的小小孩,令我们的成长过程伤痕累累。原生家庭的伤害不处理,我们就像一个瘸腿的人要奔跑,又像一辆马达出了问题车行驶在道路上。 三四年前,心景的三人编辑小组(吴新萍、顾海燕、刘军芳)就开始策划一本关于原生家庭的书,这本书原名叫《原生家庭访谈录》,根据一个访谈提纲,我们采写了13个人的原生家庭的故事,将亲密之旅里的部分原生家庭的理论编在书中。2012年秋天,我和军芳在美国芝加哥黄博士的家中,用了 一两天的时间,把这些故事读给黄博士听,请他给予回应和点评,我们再编写成文字,插在每一篇故事的当中。这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以至于我们捧在手里觉得滚烫,我心里知道有多珍贵,原生家庭的记忆不仅仅属于个人与家庭,甚至我

们从其中能够体味到某一些时代的艰辛烙印,这13个人出生于不同的时代,来自于不同的原生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一本书相当于一部沉甸甸的历史。 我是一个自1985年就开始从事出版业的编辑,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经历很多次的新型文化的浪潮,我仿佛是一位冲浪者,冲浪者固然不能制造浪潮,但当大浪滔天的时候,凭着智慧、勇气和专业技能,很多次成为幸运的弄潮儿。虽然2012年底,这本书就基本完工,但我们一直没有出版,我邀请了很多人阅读其中的故事,听取各种建议,我很不甘心这本书平庸地出版,我盼望她能够成为抛砖引玉的第一块金砖,我一直想要做成一个开放式的书系,13个人的原生家庭故事,作为生命的礼物,引发100个人来叙述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许,我们可以让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每个时代的人都来回溯他们在大时代中的个人家庭的历史,或许,因此开启了中国人原生家庭记忆的江河…… 而此刻,我仿佛隐约听到大浪滚滚而来的砰訇响声,你,是否也听到了呢?来吧,让我们一同踏浪而上…… 1990年代末,我投资出版过一本书《琥珀中的女人》,那是一部叙事治疗的典范,作者叫爱格.纳索,是一位拉脱维亚裔的美国人。她是一位很优秀的大学教授,经历过二战,原生家庭、战争带来的创伤深深地印刻在她的心灵深处。虽然熬

深度分析: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

深度分析: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 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规则。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 来,本来就不一样。” 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比如:一个原生家庭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关系疏离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的玩,留下新媳妇

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一片狼藉,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 伤以致哭泣,而丈夫却觉得不解;那我们再来看妻子的原生家庭,等到丈夫回妻子 家的时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妻子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 丈夫还是觉得不解。 所以,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 的方式不一样;同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文欢曾在《历史不忍细看》中评价张爱玲,“张爱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在心 里筑起一道坚硬的屏障,把她与世界隔开。在这种阴沉冷酷的环境里长大,青春期

变化蝶的过程,最终迎来的是个人,家庭和孩子的幸福。但是能够系统学习的人是 少数,能够系统学习完之后坚持改变的人是少数,所以,在当下,幸福的人是少数。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没有办法为孩子提供非常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我们同样 可以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处理好夫妻关系将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请各位爸爸妈妈们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也许我们的原生家庭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伤痛,但希望不要再给孩子带来伤痛, 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我们无法改变 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小家庭,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和谐的幸福的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百科小常识大全 很多看似夫妻的问题,实质不是夫妻问题,而是原生家庭(各自父母的家庭)带来的心理成长问题;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现在要加倍得到。过去的心理创伤,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成为一种“病症”,而不是“病根”。 1/4 原生家庭指人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长背景、内在誓言。可以说,原生家庭也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 原生家庭指人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长背景、内在誓言。可以说,原生家庭

也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 2/4 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由剧《新结婚时代》看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据调查显示,个性、价值观不同,是导致离婚第一大原因,其次才是第三者介入和性生活不和谐。所谓价值观不同,就是与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人的个性、价值观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婚姻不是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一桩婚姻背负着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利益的沉重包袱。对“婚姻”这两字的解释,婚就是指男方家庭,姻则是指女方家庭。 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由剧《新结婚时代》看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据调查显示,个性、价值观不同,是导致离婚第一大原因,其次才是第三者介入和性生活不和谐。所谓价值观不同,就是与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人的个性、价值观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婚姻不是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一桩婚姻背负着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利益的沉重包袱。对“婚姻”这两字的解释,婚就是指男方家庭,姻则是指女方家庭。 3/4

“包办代替的危害及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包办代替的危害及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什么是重男轻女?从这位家长的立场上出发就是儿子比女儿重要,爱儿子胜过了爱女儿,因此,她不是那么在意女儿,让女儿承担了很多,同时对待女儿做到了信任而放手,女儿独立而上进。她特别在意儿子,包办代替了儿子很多,对待儿子不放心不撒手,儿子不独立不上进。这真的有些戏剧化!今天我借用这位妈妈的文章作为案例,通过姐姐与弟弟的对比,让大家从心底明白过度在意孩子,对孩子包办代替会给孩子一辈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绝大部分父母都知道包办代替不好,但很少有人能做到不包干代替,为什么?因为解决“包办代替”根本不是让孩子做做家务那么简单,要挖掘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为什么这么多家长对孩子包办代替?有三个原因,其一,太在意孩子(爱的能力问题),因为太在意就会包办,认为包办代替就是爱孩子,认为无原则的付出就是爱孩子,因此每天围着孩子转从而对孩子包办代替;其二,价值观问题,心中就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考大学,好工作能获得成功,这类家长就关注学习,认为包办代替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或者是孩子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可以不干,这样的孩子因为责任心缺乏,越大越学习不好,有一些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一直都很好,但他们最终可能成为自私和享乐的人。第三,消极心态,因为在意孩子而且心态还比较消极,生活中总是“担心孩子”和“害怕孩子不优秀”,此类家长“心中总是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着不安、焦虑甚至恐惧”,因此就围着孩子转,慢慢形成了包办代替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包办代替”是黄叶子,深层次的原因或是家长爱的能力问题,或是家长价值观问题,或是家长消极心态问题,而解决这三个问题都没有特效药,都需要家长慢慢的修行自己,最终才能做到对孩子“信任、放心、放手不撒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包办代替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做到比知道要难得多! 这位妈妈学习的感受中,还有一件事让所有的妈妈们警醒,就是:“女人越来越像自己的妈!”这里说得不是长得像,而是人际关系、经营家庭,对待爱人和教育孩子诸多方面,妈妈就像一把电熨斗,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很多自己的做事的方式方法烙在了孩子尤其是女儿的潜意识当中,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的潜意识支配着我们很多的观念和行为,即使我们知道那样做是错的,我们还会坚持的那样做,为什么?就是因为潜意识在作祟。看看这家长对待自己的老公和儿子,像不像她妈妈对待自己的老公和儿子呢?这就是原生家庭对我们一生的影响,我常常给很多人说:“18岁之前我们无法选择家庭,因此18岁之前的我们的问题可以归结在父母身上,但18岁之后,我们离开了家庭,我们就绝不能怪罪父母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最起码父母还给了我们生命,这就足以让我们感恩他们一辈子,当我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了,我们就要靠自己的学习、反思和修行去修正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很难,但必须。” 我越来越像我妈妈 今天我想写写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先谈谈我小时候的家庭背景以及父母对我的教育对我成人以后的影响。我是姐弟两人,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一年回家两三次,从记事开始,我就帮助妈妈照顾弟弟,料理家务。所谓的家庭教育几乎是我妈妈一人来完成,妈妈重男轻女,我又是姐姐,所以什么事情都是我来做,买菜,做饭,和妈妈到田里做农活,弟弟就是在家安然的享受。(一定要感谢你妈妈重男轻女才成就了你!)在家里,我相当于半个家长。

影响个人成长的诸种因素

影响个人成长的诸种因素 一、家庭背景 1、文化背景(1)书香门第(2)一般教育(3)缺乏教育 2、财富背景(1)富甲一方(2)一般家庭(3)贫苦家庭 3、成员背景(1)四代同堂(2)双亲(3)单亲(4)孤儿 二、成长的环境 1、幼儿——父母祖父母的启蒙 2、儿童——老师的引导 3、少年——朋友的诱导和影响 4、青年——自我认知和反省 5、中年——自我的努力和追求 三、个人素质 1、智商 2、情商 3、自我管理 a、毅力 b、坚持 c、合理【作息时间表】 四、社会大环境 1、文化 a、世界环境 b、国家环境 c、城市环境 d、学校环境 e、家庭环境 2、习俗——当地风俗习惯

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能力 古代:1、体力2、技能3、文化修养 近代:1、社交2、学习3、文化修养4、体力 家庭不仅仅是人与人的组合,也是提供情绪支持与安全感的场所。健康的家庭至少有六个特质:默契与许诺、赞美、相聚、良好的沟通模式、精神上的福祉,及应付危机与压力的能力。 健康的家庭并不是没有压力和问题,但是他们能面对困难、在危机中学习和处理并与家人一起成长。因此健康的家庭被称为“压力管理有效地家庭”。 人际互动中,彼此的差异是难免的。如能做适当的处理,往往能促成家庭成员或家庭系统的良性转变,带来正面的效果,甚至可能增加家庭份子的凝聚力及关系的成长。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给家庭成员带来人际关系的冷漠、失望、嫉恨、不信任等等,甚至造成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伤害。 一个人如果经常感到轻松、愉快、安详、快乐,必定会散发出某种让人愿意亲近的“芬芳”,他的人际关系必定比较和谐与丰富。反之,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忧虑、焦躁,他的亲和力必然比较低,因此人际关系总会显得很紧张、贫乏与封闭。 “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如何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成长的第一步!

如何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成长的第一步! 许多80后90后都是独生子女,小的时候,最怕的就是父母总是在念叨他,这 种念叨其实是在试图改造他,觉得本来的他不对,想把不对的地方塑造成正确的样子,同时也把原本想象力十足的孩子约束了起来。而在该确立的规矩上,该做的事情上,又总是很模糊不请,甚至是去溺爱孩子,去包办一切。总的一句话就是该管的地方不管,不该管的地方又管。长大后成了巨婴,以为脱离了原生家庭,成为了父母就会不一样,但我们会发现自己又做了同样的事在对待自己的孩子,内心痛苦不已,但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这股控制不住的力量像是魔咒一样,这股潜移默化的力量叫做潜意识。 人为什么会有想要改造孩子的想法呢? 从这两方面来看: 一是亲密关系最容易越界,如果是一个陌生人,你不会想改造对吧?而亲密关系就不同了。 二是不接纳,如果一个人不能正视自己的不完美,他也就不容易接纳别人,处处看不顺眼别人。无法客观的认识自己,也就容易不客观的看待别人,妄想改造一个完美的对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对于尚且年幼的孩子来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辨别父母的爱是否越界存在操控,是独立的丰盈的爱,父母的内心到底是滋养的还是匮乏索取的。所以,年幼的孩子是最容易被父母所影响的,这种影响会在潜意识层面直接灌输给孩子的。 如果父母把孩子当做是独立的个体,积极阳光的影响孩子,那么孩子会接收这种正能量。 那么这些正面的能量也会直接灌输到孩子的潜意识层面。这种爱是积极的,不带操控及不接纳的。 如果父母把孩子当做是私有物,消极的影响孩子,那么孩子会接收到这股负能量,也会变得消极不接纳自己,也会在潜意识层面存留。这种爱是有局限的,它限制住了孩子刚刚萌芽的生命之路。 原生家庭就像一个循环,一代一代的循环下去,已为人父母的人,也曾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如何切断循环,做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呢?在成年之后,首先要在精神上独立分离,客观的看待这种影响,做出自己的选择,才能逐渐不被原生家庭负面因素影响。

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上)

第一讲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上) 一、什么是原生家庭 1、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出生并被养育的家庭 二、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2、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有关系,通过一些社会现象反映出来 与原生家庭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 啃老族 大学生陪读现象 “父母皆祸害”网络小组 父母与子女冲突的恶性事件(自伤、离家出走、自杀、对父母的暴力等) 单亲家庭、收养家庭、继亲家庭的子女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 3、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的一些主题 原生家庭与子女之间的距离 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模式 父母该如何对待子女成长中的困扰 分离与个体化是一个成长的重要标志 3、8:50的那张图 生命个体来自于家庭,长大又意味着离开家庭 4、原生家庭与个体关系的健康状态 在原生家庭之外个体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能自我决定、自我承担责任 能在原生家庭之外与其他人建立新的关系(友情、爱情) 能与原生家庭保持恰当距离,也有连接并彼此支持 5、分离个体化的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约13:00)(图) 第一次断乳0-3岁(身体、心理) 第二次断乳12-18岁(心理) 原生家庭的重要人物:父母,在两个分离与个体化的关键时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功能。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因为出生后如果没有他人的照顾任何一个婴儿都不可能活下来 精神分析学者温尼科特强调:从来没有(单独的)婴儿这样一个说法,指的是婴儿总是与重要养育者(主要是母亲)联结在一起 三、玛格丽特·马勒的分离与个体化理论 1、马勒最关心的问题是生命最初的3年所发生的分离与个体化过程 分离:儿童能把自己与世界上的其他人区分开 个体化:成为一个个体的感觉,包括内在自主性的发展 2、儿童3岁前的心理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正常的孤独(出生-1个月) “小月孩”,大部分时间处于睡觉状态。 此阶段的婴儿处于绝对的原发性自恋,对其他人无任何感觉 未分化阶段,所有能量投向自己 第二个阶段:正常的共生(2个月-4个月) 共生的对象是母亲 在此期间“婴儿行为和活动仿佛他与母亲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系统,也就是共同体中的两个人

深刻探讨:原生家庭对我们爱情观的影响

深刻探讨:原生家庭对我们爱情观的影响 《和莎莫的500天》电影是一部关于两种爱情观念的电影,两条主导线(Tom &Summer)虽然一直交织在一起,但是思路却清晰明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个不同爱情观的人相遇相爱的故事。Tom是理想主义者,相信“爱情是命中注定”。Summer则是现实主义者,追求当下感受,爱就爱的热火朝天,不爱就说走就走,一点余地也不留。Tom由“相信感觉,相信童话,相信命中注定,相信只有找到真爱才会幸福”变化到“认为命运,灵魂伴侣,真爱,美好的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Summer却由“不相信感觉,不相信爱情,认为所谓的爱情只是一种幻想”到“相信命中注定”。 Tom认识了办公室新来的女孩Summer,她可爱,迷人,自信,有点神秘。其实先是Tom喜欢上她的,但Tom还没表白,Summer就先对Tom表达了好感,她吻了他。他们在IKEA玩耍,拉着手逛CD店,快乐地看电影,Summer感动的时候扑在Tom怀里哭……一切都很美好很美好,他们喜欢同样的歌手,同样的音乐,sex也很棒,一切都很完美,只是Summer跟Tom 说,她不想成为谁的谁,她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属于任何人的,自己只属于自己是一件很棒的事,所以她并不想要男朋友。她也不是Tom的女朋友。作为男生,一般对这种不稳定的关系都不会say no的吧。Tom听到Summer这么说的时候感到有点失望,但他还是同意了。因为他真的喜欢这个女孩,他真的投入了,他真的在意了,他忍不住问Summer他们算是什么关系,Summer说我也不知道,可是我们现在挺好的,我很开心,你也很开心不是吗。Tom爱着,也痛苦着,他只能一直告诉自己说,也许有一天Summer会发现,也许时间久了,Summer会愿意定下来,会发现她爱的就是他。他们一起在草地上玩游戏,粘着对方,Tom在Summer的手臂上画画,当他们吵架之后,Summer冒着雨去找Tom跟他道歉... 可是,在他们恋爱一年后,Summer不再像以前一样热情。以前同样的笑话,她不会再觉得好玩,不会再为此而笑了。看电影看到哭,她也不再在Tom的怀里哭,终于,她对Tom说,我们还是不要再继续这样吧。我们做朋友吧。他觉得没有任何人能比上Summer 给他的感觉,他爱她,他只爱她,没有她,他就不会再得到爱情了。 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会纠结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在一起?”,无论是知乎还是豆瓣电影,有很多影迷认为Summer并不爱Tom,她只是非常享受这段“暧昧”的过程,认为Tom是最大的倒霉蛋,是这场“不确定恋情”的受害者。还有的影迷很直接地说,Tom完全是Summer的备胎。 但是,缘分不是命中注定,只是事出有因。————————————————————————————————

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调查问卷

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调查问卷 感谢您能抽出几分钟时间来参加本次答题,现在我们就马上开始吧! 第1项:你的性别: ○男 ○女 第2项:你的年龄段: ○00后 ○90后 ○80后 ○70后 ○其他 第3项:你目前的学历是: ○硕士以上 ○本科 ○高中 ○初中

○其他 第4项:你认为自己主要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继承了什么?(可多选) □言谈举止 □生活习惯 □价值观 □待人接物方式 □特长或技能 □做事的方式方法 □爱情观 □其他 第5项:对于你的原生家庭,你有哪些情感?(可多选)□自豪 □热爱 □依恋 □痛苦 □厌恶 □淡漠 □其他

第6项:你认为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哪些不良特点?(可多选)□完美主义 □过度高压 □过度保护 □过度惩罚 □溺爱 □很少遵从我的意愿 □缺少自由 □父母关系恶劣 □其他 第7项:在做问卷以前,你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了吗? ○充分意识到了 ○有一定意识 ○基本没有意识 ○不好说 第8项:回顾成长过程,你认为原生家庭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积极影响更多 ○消极影响更多

○积极消极都有 ○没什么影响 ○不好说 第9项:你认为自己目前在学业或是事业上的处境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有没有关系? ○有很大关系 ○有部分关系 ○基本没有关系 ○不好说 第10项:你认为自己的原生家庭对你与什么人相处影响大?(可多选) □伴侣 □子女 □父母 □朋友、同学 □同事、合作伙伴 □上级领导 □没什么影响 □陌生人 □其他

第11项:对于自己原生家庭遗留下来的问题,你的做法是什么? □正视和解决 □回避 □埋怨 □以上都有 □不好说 □其他 第12项:你有与自己原生家庭里的成员沟通过这方面的问题吗? ○有认真沟通过并得到一些改善 ○尝试沟通过但无果 ○没有 ○其他 第13项:你认为自己目前是否解决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个人问题? ○基本解决了 ○解决了一部分 ○几乎没解决

家庭背景因素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家庭背景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家庭背景对人生的成长有着启蒙,塑造的影响,人们更多的把这 影响的目光投向幼儿、小学和中学,对大学生是否有影响,影响的层面有 多大,在那些方面有影响,本文试图从分析家庭可能的影响因素出发,探 讨家庭背景因素对当代青年学生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 家庭背景当代大学生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更是人生道路的第一驿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生的成长都是从家庭开始起步的,特别是少儿以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进步无时不受到家庭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前,大多的孩子依然生活在家庭,同样受到家庭的制约与影响,这些影响或直接,或间接,或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心理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研究这些可能导致的影响因素,对于我们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一、家庭背景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一)家庭背景 家庭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本文所涉及的家庭以狭义为主,但在论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广义的家族,家庭的背景复杂多样,既有自然地源因素,也有人文文化因素,还有政治、经济因素,当然还包括家庭个体成员中诸因素的总和,为了叙述的集中,我们尽可能撇去社会、自然环境因素部分,尽管他们对家庭,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经济共同体的家庭不仅仅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对孩子来说还具有非常强的教育功能。家庭环境的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变化对其家庭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分析的家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的情绪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等四个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是同龄青年的佼佼者,历来人们都将大学生看作是国家的未来,寄予极大的希望,事实上,国家培养的大学生大多成为国家的栋梁,他们往往集知识与能力于一身,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执着的探索精神,是时代的先知先觉者。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是秉承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有着前辈追求真理的精神,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辈人也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有着自己的特点: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他们开阔眼界的同时,多了更多的经济意识,过去为知识分子不齿的金钱意识,现在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不可避免的在一些大学生中表现为拜金主义。 由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创造和享受美满生活的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却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不知道这美好的社会是如何得来的,使这部分人表现为享乐主义。 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间、人与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一部分家庭还处于社会贫困线以下,即便是一般的家庭经济条件脆弱,遇到天灾人祸,极易导致贫困,这部分家庭的子女忧郁重,自尊心极强。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化的社会影响结果是,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他们从小被家庭当成“小太阳”在呵护,形成了“惟我独尊”心态,自我意识强烈,更多的表现为自由主义。 还因为狭义高考的实行,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成为社会普遍心态,他们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其它养成,其道德水准、劳动技能、社会责任感严重滑坡,严重的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人。 随着国家人口数量的膨胀,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增强,加上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前所未有,大学生的优越感与渺茫的前途形成巨大的反差,他们的危机感,焦虑心理大大超过前辈。 分析这些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使我们研究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就有了着力点和途径。 二、家庭可能的背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考察家庭的背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最重要的: (一)、家庭的社会地位 所谓社会地位,是指社会的某一些群体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或获得的收益。大体可

心理学解读---夫妻关系与原生家庭

很多看似夫妻的问题,实质不是夫妻问题, 而是原生家庭(各自父母的家庭)带来的心理成长问题; 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现在要加倍得到。 过去的心理创伤,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 成为一种“病症”,而不是“病根”。 原生家庭指人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

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 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长背景、内在誓言(也可以说是成长经验中的“座右铭”,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种理念,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 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原生家庭也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

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由剧《新结婚时代》看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个性、价值观不同,是导致离婚第一大原因,其次才是第三者介入和性生活不和谐。 所谓价值观不同,就是与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人的个性、价值观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特别是我们中国人。 婚姻不是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一桩婚姻背负着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利益的沉重包袱。对“婚姻”这两字的解释,婚就是指男方家庭,姻则是指女方家庭。 王海瓴最新小说《新结婚时代》在这方面就有生动的描写,顾小西和何建国“城乡结合”的婚姻冲突就是在两个家庭的影响下升级,成功地演绎了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巨大影响。

对父母婚姻模式的继承性 小说中何建国的原生家庭中,父亲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家庭中大事小事自己说了算,母亲对父亲俯首听命。 因此,何建国虽受过高等教育,他的“原生情结”却是要求自己的配偶一切围绕着自己转,因为他从小接受的婚姻概念就是如此。恰巧他遇到的那位女性顾小西,是来自父亲照顾母亲的家庭,因此,顾小西不会认同丈夫的一切由男人说了算的想法。 顾小西对家庭的影响力使丈夫的权力欲、权威受到了挑战,一有机会他就会使用从父亲那儿习得的强势行为。

深度分析: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教学提纲

深度分析: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

深度分析: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 各位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地图,我们在它构建的世界里思考着、觉察着、体验着、生活着,或许我们从未想过自己的心理地图里是否有着“错误路线”,而在原生家庭有这样一个奇妙的现象,如果我们没有把属于我们自己心理地图的“错误路线”修正,那么它将很容易继续在我们孩子一代的心理地图中延续…… 其实,无论你信不信,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许多个瞬间堆积而成的。 你会觉得,自己身上存在一些让自己非常痛恨,但是却无法改变的性格特征。而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何还在孩子身上重复出现。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我们的性格或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本身从小生长的家庭中所给与输入的印记。现在,当我们为人父母时,我们和伴侣处事的行为模式又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我们现在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为了孩子,请做更好的原生家庭。 而我们的孩子现在生活的家庭,就是他(她)的原生家庭。一切的起源,在这里开始了!幸福以及快乐,其实,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好,来看下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思考下,你们认为记得的事情,和当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时一些不记得的事情,哪个对你的影响比较大呢? 是那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因此,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规则。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家庭背景的含义 “‘家庭背景’是一个含糊而且内涵宽泛的概念,包括父母的职业、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家庭所在地、家庭和睦度等。它涵盖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就业观是就业主体对于就业的目的、意义、怎样就业及就业空间等诸多方法的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大学生就业观包括其就业动机、就业定向、职业选择空间观念、就业途径等。”1“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表了《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该书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将中国社会阶层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划分为十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2 作为一名大学生,所接触的社会面及社会人物十分有限,“因为大学毕业生除家庭以外的社会关系匮乏,所以其社会资本主要是其家庭背景。”3因此,本文中将家庭背景等同于社会资本进行讨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继舒尔茨和贝克尔率先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后,‘资本’概念不断向广义扩展,成为一切可以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源。在此基础上,西方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詹姆斯科尔曼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将经济学家关于忽视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纳入资本分析的范畴,提出了社会资本的观念。 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就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与对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所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这一网络是同某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社会资本以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詹姆斯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向并存的,每个人生来就具有这三种资本。其中物质资本是有形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无形的,它们三者之间可以转换。林南把资源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指个人拥有的财富、器具、自然禀赋、体魄、知识、地位等可以为个人支配的资源;社会资源指那些嵌入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如权力、财富、声望等,这种资源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必须与他人发生交往才能获得。社会资源的利用是个人实现其目标的有效途径,个人资源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在社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林南又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4 “真正使社会资本的概念引起人们重视的是美国学者普特南,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使得实现某种无它就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成为可能’。 社会资本具有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的特点,社会资本首先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存在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之中,是个人通过其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而获得的资源。但社会资本又不同于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社会资本虽然是一种社会网络,但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必须被转化为体制性的关系,才能真正成为社会资本,而且社会资本只有在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中才能产生,而这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却是资源交换的结果。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社会资本也具有生产性,但与其他资本不同的是,社会资本的生产并不总是有目的性的,有些社会关系的投资是无意识或潜意识的,而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生产却是具有明显的目的性。”5

原生家庭与幸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f6932176.html, 原生家庭与幸福 作者:张田勘 来源:《大众健康》2018年第04期 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的王猛(化名)认为,父母从小对自己“过度关爱”“肆意操控”,导致了他一系列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以及后来生活工作诸多的不顺利。由此,他与父母彻底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 无论这样的行为是否像有人评价的“巨婴”,但与父母决裂其实是在把自己的不幸和不顺归咎于原生家庭,也表明其心理出现了问题。这一点王猛并不否认,准备到北大再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既然有人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为原生家庭,是原生家庭的不好或不太好,比较起来,那些幸福的人就可能生长于好或较好的原生家庭。事实上,从不同的原生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个体的确会在事业、人生、成就等方面有差异,甚至是天壤之别。2012年美国哈佛出版社出版的《经 历的胜利》(Triumphs of Experience)似乎在证明这一点。 1938年,在美国零售业连锁富翁威廉·托马斯·格兰特资助下,哈佛大学医学院卫生系主任阿里·鲍克团队开展了一项关于“人怎样才能健康、成功、幸福”的调查研究(格兰特研究)。 研究团队追踪了两组人员,一组是268名哈佛大二学生,一组是456名波士顿贫民窟男孩(由另一位哈佛大学教授谢尔顿·格鲁克主持追踪)。经过74年,《经历的胜利》全面公布了研究结果。 研究的主要结果之一是,研究对象经济上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是否和周围的人都有良好的关系(关系的温暖程度),在一定的程度之上,和智商的关联不大。那些在温暖关系的指标上得分最高的人,最高年薪水平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智商处在110-115区间的人和高于150的试验对象在收入上没有明显差异。 具体而言,和母亲关系良好的孩子,成年后平均年收入会高出87000美元;与兄弟姐妹相 亲相爱的人,每年的收入要多出51000美元;在“亲密关系”这个类别上得分最高的58人,平均年薪是243000美元,得分最低的31人,平均年薪不足102000美元;和母亲关系不好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孩子成年后的工作效率,和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相关,与父亲无关;童年时和父亲关系良好,成年后的焦虑更低。 该项研究最主要的结论是:人际关系的温暖程度,对生活的满意度具有最大的影响。或者简单地说,幸福,就是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