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法与分析法说课稿

综合法与分析法说课稿
综合法与分析法说课稿

A C

§2. 2 .1 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选修2—2中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本章是重点,可以和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学习重点:综合法证明数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过程与方法: 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四.教学设想: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学生探究过程:

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中的两大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本节首先学习直接证明.

请同学们预习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直接证明中两种最基本的证明方法是什么?

问题2:什么是综合法?综合法的特点是什么?

问题3:什么是分析法?分析法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我们平常证明题目都没有考虑证明方法,只是就题论题,将证明方法理论化,有利于证明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为了使学生熟悉这两种证明方法,故将基本知识由分析习题进行呈现,对于综合法与分析法分析步骤与使用特点,最后再综合使用,达到服务于题目的目的。 (二) 典型例题试做:

例1如图,在△ABC 中,o

ABC 90=∠,PA 垂直于△ABC 所确定的平面,求证:BC ⊥PB

设计意图:本题采用分析法“知果索因”考虑证明过程,然后由综合法呈现证明过程,一个

题目综合两种证明方法,让学生深刻体会两种方法在题目证明中的应用。

例2:求证52276+>+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使学生熟悉分析法的证明步骤,能用分析法熟练证明此类问题。 例3求证:219

log 319log 219log 1235<++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使学生熟悉综合法的证明步骤,能用综合法熟练证明此类问题。 例4:求证:体积相等的一个正方体和一个球,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球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使学生明白使用分析法思考问题,使用综合法书写证明过程,在做题时两种方法密切结合。

(三)教材练习:

用综合法或分析法证明:

1、已知n 是大于1的自然数,求证:).2(log )1(log 1+>++n n n n

2、求证:)3(321≥---<

--a a a a a

3、已知a,b,c 表示ABC ?的边长,m >0,求证:

m

c c m b b m a a +>+++.

4、如果),βαβ+=2sin(sin 3求证:αβαtan 2)tan(

=+.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练习,进一步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和步骤.

六、归纳小结:

知识收获: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能区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方法收获: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和步骤;

思维收获:演绎推理是进行猜测发现结论,探究和提供思路的常用思维方法。

七、作业:

自主学案

《孔乙己》说课稿

《孔乙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中学语文组第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方法、说教学程序共四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孔乙己》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它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行文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黑暗。作者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白描等写作手法,从外貌、动作、语言等角度切入,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揭露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的相关条目(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主要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作用;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标要求:要重视朗读教学,在诵读中增加积累,把握文意,领会情感,体会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初中生心理智能发展水平以及知识经验和情感方式,立足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篇教材特点,我制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该单元以“小说之林”命题,收录了古今中外各有特色的5篇小说。众所周知,小说是读者最多、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它不但能够表现生活中一切美与丑,善与恶的事物,还可以通过限定的篇幅写活一个人物,从而折射出一个时代。因此,“小说之林”这一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安排《孔乙己》作为首篇教学范文,主要用以指导小说的赏析。 八年级的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阅读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情感体验也在不断的加深,对抽象的事理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依据

综合法与分析法分析法教学设计

综合法与分析法分析法教 学设计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综合法与分析法——分析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背景 生活中存在这样那样的推理,证明的过程离不开推理;而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是需要证明的,数学结论的正确性也必须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本节的证明方法,蕴含着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维方式,也是培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 2地位与作用 《综合法与分析法》是直接证明的两类基本方法。是在学习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学习证明数学结论的两种常见方法,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这种证明的方法渗透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几,解析几何等等。可见,直接证明的方法在中学数学里占有重要地位的。 现在的高考中不会单独命制直接证明的试题,而是把它与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等问题相结合命制成综合性考题,重在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问题立意新颖,抽象程度高,更能体现高观点、低起点,深入浅出的高考命题特点。 二、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证明思想,例如初中阶段的几何证明;高一学习了一元二次不等式,初步证明了一些不等式的问题;在本节课前,学习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不利因素 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不强;三角代换,代数式的变形没有目的性,随意性较大。特别是与其他章节知识的交汇存在很大障碍。 三、目标分析 根据《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能运用综合法,分析法证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学习,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学习,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四、重点: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难点: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五、学习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六、学习过程 (一)、复习:直接证明的方法:综合法。 (二)、引入新课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因导果,它们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现实意义、理论意义) 由晒工资现象想到现实生活中由于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和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今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因而本框题也是我们应关注的时政热点。可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的内容。对分配的分析是认识、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本框题是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原则,因此在理论上是教学的重点。 (二)说教材的结构: 本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包括两部分,(1)公平(2)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依据:效率与公平的冲突,是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两难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和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都是重要和有着一定难度的,关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因此,这部分内容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十七大的最新提法,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效率的含义、公平的含义

(2)理解: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为什么要注重公平;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关注十七大的新提法 (3)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解释实现公平,对建设和谐社会提出自己的建议。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如公平、效率的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分配政策是以提高经济效率和保证共同富裕为目标,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关注社会、关心弱势人群的道德良知和公平意识。 三、说学情: 虽然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这块知识点,但知识点零碎,没有形成系统;而且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同,再加上从小生活的社会氛围不一样,因此学生对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会存在着误区。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根据是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四、说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法;(2)设置问题,引发讨论法;(3)引导、精讲法 (二)学法指导: 采取讨论、设疑、解难等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指导和点拨的作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和谐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轮流到的学习小组展示上节课布置的作业:通过课外调查,模拟一份企业收入分配方案。并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方案进行评议。引导学生认识:判断收入分配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有两个标准:一是效率,一是公平。

综合法与分析法(公开课教案)

肥东锦弘中学高中部公开课教案设计 2. 2 .1 综合法与分析法 授课时间:2013.4.16下午第一节 地点:高二(15)班 授课人:赵尚平 一.教材分析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是在学习了推理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研究的是如何正确利用演绎推理来证明问题.本节课是《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两种证明方法的定义和逻辑特点,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证明方法的优点,进而灵活选择证明方法,规范证明步骤.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2)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通过实际演练,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及日常生 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及特点. 难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师生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证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上一节学习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就是要证明的,并且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较多的证明数学问题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这一节我们将通过熟悉的数学实例,对证明数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二) 新 课 讲 授 合情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中的两大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思考:已知a ,b >0,求证2222 ()()4a b c b c a abc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以上问题,引出综合法的定义. 证明:因为222,0b c bc a +≥>, 所以22()2a b c abc +≥, 因为222,0c a ac b +≥>, 所以22()2b c a abc +≥. 因此, 2222()()4a b c b c a abc +++≥.

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第17课《解放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为主,讲述为辅

综合法与分析法(二)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二) 一、基础过关 1.已知a≥0,b≥0,且a +b =2,则 ( ) A .a≤12 B .ab≥12 C .a 2+b 2≥2 D .a 2+b 2≤3 2.已知a 、b 、c 、d∈{正实数},且a b b>1,P =lg a·lg b,Q =12(lg a +lg b),R =lg(a +b 2 ),则 ( ) A .R0;②|α+β|>5;③|α|>22,|β|>2 2.以其中的两个论断 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为结论,你认为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 10.如果a ,b 都是正数,且a≠b,求证: a b +b a >a + b. 11.已知a>0,求证: a 2+1a 2-2≥a+1a -2.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选修1-2 2.2.1 一、选择题 1.分析法证明问题是从所证命题的结论出发,寻求使这个结论成立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非充分条件又非必要条件 [答案] A [解析] 分析法证明是从所证命题的结论出发,寻求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2.要证明3+7<25可选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中最合理的为( ) A .综合法 B .分析法 C .反证法 D .归纳法 [答案] B [解析] 要证明3+7<25最合理的方法是分析法. 3.a >0,b >0,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成立的是( ) A .a +b +1ab ≥2 2 B .(a +b )????1a +1b ≥4 ≥a +b ≥ab [答案] D [解析] ∵a >0,b >0,∴2ab a +b ≤ab . 4.下面的四个不等式: ①a 2+b 2+c 2≥ab +bc +ca ;②a (1-a )≤14;③b a +a b ≥2;④(a 2+b 2)·(c 2+d 2)≥(ac +bd )2. 其中恒成立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 C [解析] ∵a 2+b 2+c 2≥ab +bc +ac , a (1-a )-14=-a 2+a -14=-(a -12)2≤0,

(a 2+b 2)·(c 2+d 2)=a 2c 2+a 2d 2+b 2c 2+b 2d 2 ≥a 2c 2+2abcd +b 2d 2=(ac +bd )2, 只有当b a >0时,才有b a +a b ≥2,∴应选C. 5.若a ,b ∈R ,则1a 3>1b 3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 .ab >0 B .b >a C .a 1b 3,但1a 3>1b 3?/ a 1b 3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 6.若x 、y ∈R ,且2x 2+y 2=6x ,则x 2+y 2+2x 的最大值为( ) A .14 B .15 C .16 D .17 [答案] B [解析] 由y 2=6x -2x 2≥0得0≤x ≤3,从而x 2+y 2+2x =-(x -4)2+16,∴当x =3时,最大值为15. 7.设a 与b 为正数,并且满足a +b =1,a 2+b 2≥k ,则k 的最大值为( ) D .1 [答案] C [解析] ∵a 2+b 2≥12(a +b )2=12(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k max =12 . 8.已知函数f (x )=????12x ,a 、b ∈R +,A =f ????a +b 2,B =f (ab ),C =f ??? ?2ab a +b ,则A 、B 、C 的大小关系为( ) A .A ≤ B ≤C B .A ≤ C ≤B C .B ≤C ≤A D .C ≤B ≤A [答案] A [解析] ∵a +b 2≥ab ≥2ab a +b , 又函数f (x )=(12)x 在(-∞,+∞)上是单调减函数,∴f (a +b 2)≤f (ab )≤f (2ab a +b ).

9.1_第九课_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9课的第1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们学习了上一框用发展练习的观点看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本框通过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两大关系,揭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下一阶段的学习都用很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以及通过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矛盾概念的理解,以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原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对哲学上矛盾的概念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综合法和分析法》参考教案

第一课时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 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 已知“若12a a +∈R , ,且121a a +=,则12 11 4a a +≥”,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 (答案:若12n a a a +∈R , ,,,且121n a a a +++=,则 212 111 n n a a a +++ ≥) 2.已知a b c +∈R , ,,1a b c ++=,求证:1 119a b c ++≥. 先完成证明 →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1:已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 222222()()()6a b c b c a c a b abc +++++>. 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基本不等式) →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等号的处理)→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 ② 提出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框图表示: 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 ③ 练习:已知a b c ,,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3b c a a c b a b c a b c +-+-+-++>. ④ 例题讲解: P37例1:△ABC 在平面α外,AB ∩α=P ,BC ∩α=Q ,AC ∩α=R ,求证:PQR 三点共线.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现实意义、理论意义) 由“晒工资”现象想到现实生活中由于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和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今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因而本框题也是我们应关注的时政热点。可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的内容。对分配的分析是认识、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本框题是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原则,因此在理论上是教学的重点。 (二)说教材的结构: 本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包括两部分,(1)公平(2)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依据:效率与公平的冲突,是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两难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和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都是重要和有着一定难度的,关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因此,这部分内容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十七大的最新提法,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效率的含义、公平的含义 (2)理解: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为什么要注重公平;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关注十七大的新提法 (3)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解释实现公平,对建设和谐社会提出自己的建议。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如公平、效率的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分配政策是以提高经济效率和保证共同富裕为目标,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关注社会、关心弱势人群的道德良知和公平意识。 三、说学情: 虽然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这块知识点,但知识点零碎,没有形成系统;而且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同,再加上从小生活的社会氛围不一样,因此学生对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会存在着误区。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根据是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四、说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法;(2)设置问题,引发讨论法;(3)引导、精讲法 (二)学法指导: 采取讨论、设疑、解难等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指导和点拨的作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和谐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轮流到的“学习小组”展示上节课布置的作业:通过课外调查,模拟一份企

分小学数学分析法 综合法

十、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与综合都是思维的基本方法,无论是研究和解决一般问题,还是数学问题,分析和综合都是最基本的具有逻辑性的方法。分析与综合本是两种思想方法,但因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把二者结合起来阐述。 1.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概念。 分析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方面和因素,分别加以考察,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认识的思维方法。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整合,综合是与分析相反的思维过程。在研究数学概念和性质时,往往先把研究对象分解成几个部分、方面和要素进行考察,再进行整合从整体上认识研究对象,形成理性认识。实际上教师和学生都在经常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运用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如认识等腰梯形时,可以从它的边和角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四条边有什么关系?四个角有什么关系?再从整体上概括等腰梯形的性质。数学中的分析法一般被理解为:在证明和解决问题时,从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地追溯到产生这一结论的条件是已知的为止,是一种“执果索因”的分析法。综合法一般被理解为:在证明和解决问题时,从已知条件和某些定义、定理等出发,经过一系列的运算或推理,最终证明结论或解决问题,是一种“由因导果”的综合法。如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可以由问题出发逐步逆推到已知条件,这是分析法;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求出所需答案,这是综合法。再如分析法和综合法在中学数学作为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应用比较普遍。因此,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数学学习中应用较为普遍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思想方法。 2.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重要意义。 大纲时代的小学数学教育,比较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其中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推理能力是很重要的方面,如在解答应用题时重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也就是说可以先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条件又需要什么条件解决,这样一步一步倒推,直到利用最原始的已知条件解决。这样分析了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后,再利用综合法根据已知条件列式解答。再如在学习概率统计时对各种统计数据需要经过整理和描述,并进行分析和综合,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虽然新课标并没有明确提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推理能力方面仍然提出了“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学生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分析能力不仅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其他一些思维能力的基础。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等能力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因此,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课标时代仍然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3.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具体应用。 如上所述,分析法和综合法作为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首先,在四大领域的内容中,无论是低年级的数和计算、图形的认识,还是中高年级的方程和比例、统计与概率,分析法和综合法都有较多应用。如数的计算法则的学习,就是一个先分析再综合概括的过程,先一步一步地学习法则的不同方面,再综合概括成一个完整的法则。其次,在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5)

第二章第2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一、综合法与分析法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概念,并能简单应用。 二、预习内容: 证明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1.直接证明分为和 2.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或出发,根据以知的定义, 公里,定理,推证结论的真实性。 3.综合法是从推导到的方法。而分析法是一种从 追溯到的思维方法,具体的说,综合法是从已知的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分析法则是从待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以知条件或以被证明的事实。综合法是由导,分析法是执索。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让学生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的概念并能够应用 二、学习过程: 例1.已知a,b∈R+,求证: 例2.已知a,b∈R+,求证: 例3.已知a,b,c∈R,求证(I) 课后练习与提高

1.(A 级)函数???≥<<-=-0 ,; 01,sin )(12x e x x x f x π,若,2)()1(=+a f f 则a 的所有可能值为 ( ) A .1 B .22 - C .1,或 D .1, 2.(A 级)函数x x x y sin cos -=在下列哪个区间内是增函数 ( ) A .)23,2(π π B .)2,(ππ C .)2 5,23(π π D .)3,2(ππ 3.(A 级)设b a b a b a +=+∈则,62,,22R 的最小值是 ( ) A .22- B .3 3 5- C .-3 D .27- 4.(A 级)下列函数中,在),0(+∞上为增函数的是 ( ) A .x y 2sin = B .x xe y = C .x x y -=3 D .x x y -+=)1ln( 5.(A 级)设c b a ,,三数成等比数列,而y x ,分别为b a ,和c b ,的等差中项,则 =+y c x a ( ) A .1 B .2 C .3 D .不确定 6.(A 级)已知实数0≠a ,且函数)1 2()1()(2a x x a x f +-+=有最小值1-,则 a =__________。 7.(A 级)已知b a ,是不相等的正数,b a y b a x +=+= ,2 ,则y x ,的大小关 系是_________。 8.(B )若正整数m 满足m m 102105121<<-,则)3010.02.(lg ______________ ≈=m 9.(B )设)(),0)(2sin()(x f x x f <<-+=?π?图像的一条对称轴是8 π =x . (1)求?的值;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及课程标准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为理念,我将会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七个内容来进行本次说课。一、说教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普通高中课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通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地位及关系的讲述,得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学好本课对于学生们能够正确的认识事物,分析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学习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实践能力普遍较弱。本框所学知识理论性较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概念极易混淆,学生难理解。而且本框内容属方法论要求,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上还比较薄弱。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层次。知识目标: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一个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能力目标:初步形成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教学目标的设立,以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是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点是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探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运用比较典型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找到理论依据,学生之间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来分析案例、分析问题,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六、说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本节课我运用“”辽沈战役来进行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用多媒体展示辽沈战役“选择首攻地区”作战图。并设疑:辽沈战役的首攻点选择在哪里?攻打锦州对辽沈战役和东北其它战场乃至全国战局有何重要意义?请学生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是不同的,不同的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在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这部分,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主次矛盾辩论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结合教材内容和同学们的认知特点,这三个问题的教学设计以辽沈战役和幻灯片展示教材p73上面的那首诗等相关材料,通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探究,使得学生们更好的掌握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在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部分主要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意义两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展示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达康书记 李达康,市委书记,原先是赵立春的秘书,出身寒门,但是凭借着努力当上了市委书记,性格耿直,铁面无私、霸道,一心希望提高所在市的GDP,然而身边总是有一群拖后腿的人。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九课主要学习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学生此前已学过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并在第九课第一框的学习中基本掌握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但在这一框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却没有突出强调,而把其放在了第二框予以展开说明,因此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和深化,着重讲方法论。作为对前一节课的承接和延伸,学生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延续性。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难点: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确定依据】之所以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这两个方法论要求是矛盾分析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无论是作为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还是作为一种改造世界的方法在学生实践生活中的指导作用都是不可轻视的;而将“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这一知识点对于学生在理论应用时经常将两者混淆,导致做题时出现很多失误。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3)、运用:运用所学相关原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又要看到它们的联系,学会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学会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 2、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①合作探究法②多媒体教学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 学习目标: 1. 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及区别 2. 熟练的运用综合法分析法证题 学习重难点: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及区别 自主学习: 一:知识回顾 1. 合情推理:前提为真,结论可能为真的推理。它包括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 2. 演绎推理:根据一般性的真命题(或逻辑规则)导出特殊命题为真的推理叫演绎推理 二:课题探究 1. 直接证明: 从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直接推证结论的真实性. 2. 综合法:从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或已证的真实判断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中间推理,最后导出所 求证的命题.综合法是一种由因所果的证明方法. 3. 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条件,逐步上溯,直到使 结论成立的条件和已知条件或已知事实吻合为止,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 法.分析法是一种执果索因的证明方法. 4.综合法的证明步骤用符号表示: 0P (已知) 1n P P ???L (结论) 5.分析法的证明“若A 成立,则B 成立”的思路与步骤; 要正(或为了证明)B 成立, 只需证明1A 成立(1A 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 要证1A 成立, 只需证明2A 成立(2A 是1A 成立的充分条件). … , 要证k A 成立, 只需证明A 成立(A 是k A 成立的充分条件).. Q A 成立, ∴B 成立. 三: 例题解析 例1: 已知a>0,b>0,求证a(b 2+c 2)+b(c 2+a 2)≥4abc 证明: 因为b 2+c 2 ≥2bc,a>0 所以a(b 2+c 2)≥2abc. 又因为c 2+b 2 ≥2bc,b>0 所以b(c 2+a 2)≥ 2abc.因此a(b 2+c 2)+b(c 2+a 2)≥4abc. 例2: 已知:a,b,c 三数成等比数列,且x,y 分别为a,b 和b,c 的等差中项.

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1)》导学案 编写人:马培文 审核人:杜运铎 编写时间:2016-02-24 【学习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重点难点】 1.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2. 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 3. 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学法指导】 ① 课前阅读课文(预习教材P 85~P 89,找出疑惑之处)② 思考导学案中的探究 问题,并提出你的观点。 【知识链接】 复习1 两类基本的证明方法: 和 。 复习2 直接证明的两中方法: 和 。 知识点一 综合法的应用 问题 已知,0a b >, 求证 2222()()4a b c b c a abc +++≥。 新知 一般地,利用 ,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 证,最后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综合法。 反思 框图表示 要点 顺推证法;由因导果。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a b c R +∈,1a b c ++=,求证:1119a b c ++≥ 变式 已知,,a b c R +∈,1a b c ++=,求证 111(1)(1)(1)8a b c ---≥。

小结 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时要注意应用重要不等式和不等式性质,要注意公式应 用的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由因索果的证明。 例2 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 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 求证:为△ABC 等边三角形。 变式 设在四面体P ABC -中,90,,ABC PA PB PC ∠=?==D 是AC 的中点. 求证 PD 垂直于ABC ?所在的平面。 小结 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 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 确表示出来。 【基础达标】 A1. 求证 对于任意角θ,44cos sin cos 2θθθ-=。 B2. ,A B 为锐角,且tan tan tan A B A B +=, 求证 60A B += . (提示:算tan()A B +)。

高中:《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On the Textbook of "Looking at Problems with Opposites and Unity of Opinion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下面是关于高二政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欢迎阅读!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及课程标准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为理念,我将会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七个内容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普通高中课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通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地位及关系的讲述,得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学好本课对于学生们能够正确的认识事物,分析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学习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实践能力普遍较弱。本框所学知识理论性较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概念极易混淆,学生难理

解。而且本框内容属方法论要求,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上还比较薄弱。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层次。知识目标: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一个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能力目标:初步形成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教学目标的设立,以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是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点是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探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运用比较典型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找到理论依据,学生之间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来分析案例、分析问题,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六、说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本节课我运用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