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学习心得

一.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理念

城镇化是人口集聚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涉及到人口聚居、就业、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政府服务等各种因素。 2012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正式确立了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在原有城市化内容的基础上,赋予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内涵。概括起来,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人口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即“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它要求以市民为主体,围绕人民群众现代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城镇承载条件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新型城镇化要求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即解决好进城农村人口彻底离开土地,永久居留城镇的问题。不但要解决好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各项保障,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还要解决好他们的支付水平和支付水平问题,让他们能体面地享受社会文明发展成果,融入现代化经济文化生活方式。解决好这些问题又必须解决好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问题,以形成有效合理的就业空间。

2.节约、集约使用资源,尤其是要集约、节约配置土地资源。李克强总理强调,“推动城镇化的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置。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水平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推动城镇化建设向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等各种资源和低能耗转变,实现各种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防止“摊大饼”、盲目“圈地造城”,准确处理和解决好城市化建设与农业用地的矛盾。

3.注重环境友好发展。社会发展和文明的高度化,使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其中既包括了对城市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美化、绿化要求,对水和空气质量的要求,也包括了对城市内部及其周边社会治安、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要求。换言之,居民高宜居性的要求,推动城镇化由高环境冲击型向低环境冲击型的发展转变,实现绿色发展、低碳、环保、舒适、方便、优雅、美丽、高效和社会和谐。

4.坚持“统筹发展”。城镇化实质上是社会结构调整与进步的过程,是人们持续追求生活方式向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升,实质上是对城镇化发展的统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决策者在规划城市发展时,必须更好地思谋并做到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坚持城镇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开发的协同性、产业结构发展布局和人口素质条件的协调性;突出地域间城镇资源和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就业的有机关系,形成差异化的经济功能定位、不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要素配置的差异性。推动由优先发展大城市向大中小城市并重、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道路转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5.突出城镇“内在发展质量”。城市化是一个紧密型结构的社会载体,显其张力的是城市经济活力、文化内涵、社会文明和谐等等。新型城镇化发展就应注意将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民族特色、人文传统、民俗风貌、建筑风格等等融入

城镇化建设,摒弃“千城一面”、经济趋同、产业雷同和重“数量规模”轻“质量和文化内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数量规模”型城镇化向“质量和富有民族文化内涵”型转变,彰显城市人文历史积淀、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形成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格局。

二、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1.合理布局大中小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决定》明确的我国城镇化基本方略。大城市有节约土地、劳动生产率高的优势,小城市有农村人口转移成本低、宜居条件好的优势。国际上,绝大部分国家是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发展道路的,在积极发展大型城市的同时十分重视中小城市的发展。德国的大都市圈虽然聚集了 70% 的人口,但其产业政策的重点却是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的。所以,必须“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尊重规律,通过制度和政策导入要素资源。

2.坚持科学、统筹规划。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发展一定要坚持战略谋划、蓝图引领、统筹长远、分步实施,切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盲目、无序乱为。规划涉及战略和统筹、高屋建瓴,起点要高,立足长远,形成广泛共识和公众认同。。

3.统筹制定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改革现行城镇发展规划编制体系和方法。传统的城市发展规划主要由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编制。“城市规划”的定义是:根据城市的历史和自然条件来确定城市的发展和规模、城市各个部分的组成,选择这些组成部分的用地,加以全面的组织和合理安排,为生产、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改革现行的规划编制体系和规划编制理念、方法势在必行。

4.坚持资源节约、集约。节约资源是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上狠下功夫,十分重视节水、节地、节材、节能型社会建设。一要重点推动建筑节能。据统计,全国建筑耗能一般占社会总耗能的 30% ,再加上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耗能中占比高达 47%~49% ,是发达国家的 3 倍。要切实实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推广、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目录,推广绿色节能技术,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二要促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我国很多城市建设都存有着低效率配置土地的情况,城市建设和县城改造“另起炉灶”搞新建,单位土地人口密度低的现象较为普遍。我国人口多、可利用土地资源紧缺,必须在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上狠下功夫。

5.提升城镇综合承载水平。城镇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是人口城镇化的承载力和可持续水平的重要体现。真正的城镇化必须有人气支撑和与之相适合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承载水平。通过市场运作,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际交通、地铁等公共交通、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燃气普及、城市防洪、建成区排水管道建设、污水集中处理以及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建设。

6.保护环境,建设优美城市(镇)。有效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重视有效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一是要科学规划、建设、保护城镇生态功能区,建设绿色生态园林城镇,形成绿色保障,提升和创造生态文化气息,形成宜居环境。二是要提升城镇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处理水平和水平,严格控制垃圾处理对地下水、土地、环境形成第二次污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