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进入生物学科飞速发展的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备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作为普及生物知识的初中生物老师,不光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近几年,初中生物教材经过改革,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探究活动,从几年来的实践中我们感悟到了探究活动带来的诸多益处,在教学中我们也正是发挥了探究实验的作用,才使学生在生物学技能上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中安排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本节课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熟悉的动物的生命活动与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不仅使学生了解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同时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设计:

[依据和原理]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周围的生物初步了解,但感之的程度还仅限于生物个体的识别,还没有把生物放到环境中去定位,而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建立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的明白学习生物的目的。因此,根据课改理念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多个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实验,培养学生们合作探究、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尊重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探究实验,影响鼠妇分布的因素。

[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要面向全体同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原则,本节主要采取引导发现法、尝试教学法、探究研讨法、观察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尽情的施展,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自然充满了好奇心,但刚开始接受生物教学,首先缺乏阅读的习惯,不懂阅读方法,不善于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用生动形象的图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他们活泼大胆,有一定观察生活的能力,对充满童稚的活动有切身的体验和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往往忽视活动中蕴涵的生物知识,作为教师应该在活动过程中的适当时机提示他们如何进行思考,在活动中学到相关知识。

[学生课前准备]

1、捕捉鼠妇以4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为若干组,选定组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小组在校园内捕捉鼠妇10只/组,并装于适合其生存的容器(如烧杯、饮料瓶)中(注意通气),以备后用。(应提醒学生勿破坏校园植被和校园环境,并注意观察鼠妇生活的环境。)

2、绘制统计表和曲线图布置各小组绘制数据统计表和曲线图各一份,以便统计和处理数据。以下图表可供参考:统计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量(单位:只)

第_______小组成员__________ 组长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

3 、收集资料各小组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收集有关鼠妇的资料,并筛选整理出与其生活习性和分布环境有关的部分,以便交流使用。

[教师课前准备]

准备教辅材料教师除精心准备好教材、教案外,还要准备好各种教辅材料如水中的鱼、热带雨林植物、北方结实的苹果树和南方香蕉树的投影资料,羊吃草,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水稻田、蚂蚁、蜜蜂、鼠妇等投影资料.此外还要准备好实验室,实验桌上摆放好培养皿、吸水纸、黑纸板等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首先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水中的鱼、热带雨林中的高大乔木的投影图,另一组是北方结实的苹果树和南方香蕉树生活环境的投影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1.为什么鱼儿必须生活在水中,热带雨林植物必须生长在温暖的地方?2.为什么苹果树只能生活在北方而香蕉树只能生活在南方?从而引导学生回答出水、温度等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分布。教师在肯定其回答后进一步引导: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除了水、温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例如缺光时植物不能生存,箭竹的大量枯萎会导致大熊猫的减少等。昨天,同学们捕捉了很多鼠妇,请同学们说说你的鼠妇是在什么地方捕捉的?(此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在石头底下、在花盆底下、在枯草落叶底下),它们的生活环境有没有共同特点呢?是什么共同特点呢?(学生:阴暗、潮湿的环境),那么鼠妇为什么喜欢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呢?看来环境中的一些因素确实影响了生物的分布。下面我们来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二)、活动探究

1. 提出问题和假设各小组成员经讨论,提出问题:①探究的问题是什么?②假设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是什么(每小组提出一个)?教师进行归纳引导得出:影响因素有水和光等等。

2. 提出假设后,组内讨论并制定探究影响因素是光的方案(步骤),教师给予提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本实验研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作出的假设是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就需要在设计实验时,给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除光照情况以外,土壤的潮湿程度、温度等因素也可能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光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光照以外,湿度、温度等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光照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如下方案:方案一:用一个洁净的培养皿,用黑纸板或书本将培养皿的一半遮住,人为地制造一个“光亮与黑暗”(较暗的)对比环境,然后把10只鼠妇放到光亮和黑暗交界处,观察其分布。方案二:用一个自带的纸盒(无盖),盒内放上一层湿土(有的用干土),纸盒的一半盖上黑纸板,另一半盖上无色透明的玻璃板,这样在盒内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然后把10只鼠妇放到光亮和黑暗交界处,观察其分布。方案三:用一个透明的饮料瓶,瓶的下部用黑纸包起来,制造一个“光亮” 与“较暗”的不同环境,把瓶横放着,然后把10只鼠妇放入瓶中,观察其分布。

3. 然后小组内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实施探究方案,记录好实验过程中鼠妇活动情况,并统计全班探究相同环境因素的各小组的鼠妇总数、鼠妇平均值,将数据填入自制的统计表中,然后绘制成曲线图。

4. 经过约10分钟的探究、实验统计分析、讨论和交流之后,结果发现大部分的鼠妇陆续地爬到黑暗的一边去了,从而得出结论: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

5 . 表达交流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整理,并和其他小组进行表达交流,以便取长补短。探究活动完成后,顺着学生的思维,提出:光是非生物因素,除了这种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和分布吗?

通过图片资料,经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引导得出水、温度、空气、土壤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其中阳光对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温度影响植物呈地带性分布;水分限制陆生植物分布。当环境中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最后提醒大家一下,完成探究实验后,鼠妇怎么处理呢?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同学们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说过,人掀动石块或移动花盘会使鼠妇爬走,这说明人也影响鼠妇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当然也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际上,自然界中这种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螳螂对蝉生活的影响和黄雀对螳螂生活的影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捕食关系,捕食关系是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例如羊吃草,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等等。

大家还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吗?

竞争关系:稻田里的杂草与裟争夺阳光、养料和水。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昆虫成百上千只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三)、归纳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生物生活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当环境中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种生物或影响某生物生活的其他同种生物和他种生物。关爱生命就是关爱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应当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交流和表达,同时还要学会合作。

(四)、知识巩固和思维拓展见课后练习。

(五)、学习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及时给予合理的评价,以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实践中我采用以下两种评价方式:

阶段性课堂学习评价上课前取黑板右侧的1/3版面,用红笔写上“比一比,赛一赛,谁的红旗飞得快”,然后依次写上“第一组、第二组……”这样,以组为单位,成员回答问题的答案合理、正确,科学设计合理、有创意时,就给其所在的小组贴上一枚预备好的小红旗,反之不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团结协作精神。下课时对红旗多的小组给予热情表扬,并鼓励其再接再励。对红旗少的小组不宜批评,否则会打消其学习热情,而应鼓励他们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

(六)、探究活动评价探究活动结束时,学生应对自己的探究活动作一客观的评价,小组需对本组每一成员做出评价,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组长评价和上课表现,给每个学生作一个合理客观的等级评价,评价内容如下表:姓名_______ 第_______小组组长_______ 班级________ 评价内容

三.板书设计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探究光对鼠妇生物的影响

2.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温度

空气

土壤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种生物或影响某生物生活的其他同种生物和他种生物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四.教学反思: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

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本节课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了两点:

一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是上初中后的第一堂实验课,学生们的兴趣很浓,好奇心也很强,而且这个实验简单、直观,又是学生们平时见到的生物,很熟悉,在实验过程中相对简单点。另外,我们这个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对一些农作物都很熟悉,这样在举例时容易多了。一些问题思维难度降低了,学生们在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难度小了许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不给学生望而生畏的感觉,还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二是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