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总目.

(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总目.
(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总目.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总目(影印本)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由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年出版,16开精装本,共175册,书号ISBN 978-7-5402-2410-3,定价139800元。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社会科学综合性大学,古籍文献资料在教学科研中占据重要地位。古籍善本是古籍藏书中最珍贵的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2400余种,2800余部。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是一部大型综合古籍珍稀善本丛书,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中,精挑细选出的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版本价值,且在全国藏书单位中不超过三家收藏的珍贵古籍善本,其中大量难得一见的珍本以原貌公诸于世。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共收录珍稀古籍善本134种,包括经部6种、史部32种、子部26种、集部69种,所用底本有稿本21种,抄本4种,刻本98种,木活字本10种。其中,有一部分是该馆珍藏的孤本, 还有少量出版年代较晚但传世极罕的木活字本。本书收录的成化刻本《咏史绝句诗注》、正德刻本《皇明开国功臣录》、嘉靖刻本《献子讲存》《易象大旨》、天启刻本《读史机略》等都是孤本或稀见的珍贵古籍。清初刻本《选声集》、康熙刻本《赋镜录》《明田赋考》《希贤录》《群言沥液》、雍正刻本《半研居题咏》《白沙风雅》《言行汇纂》、乾隆刻本《五言排律依永集》、乾隆稿本《随围诗集》(有清戈涛、李学礼、李养诚、于大鲲评点)、清稿本《舜山是诚先生年谱》、光绪稿本《小留徐氏八修宗谱》、清稿本《仓场事宜初稿》、咸丰稿本《雪泥留印》、清稿本《砚樵山房文稿》、光绪稿本《毛穉澥诗集》、清稿本《知自主斋诗稿》、明抄本《新安詹氏家谱》等,这些珍贵古籍中,既有著名版本学家、校刻学家校刻的善本,也有名人学者题跋的批校本,还有不少是历代版本学家、藏书家所称誉的版刻精品。同时,在这些珍贵版本中,还保留着许多评点,或眉批、或旁批、或总批,为版本目录学和文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丛刊》按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书部分类编排,目录中每种古籍均注明了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及年代,以便于读者查阅。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目录

经部

易象大旨八卷明薛甲撰明嘉靖三十三年刻本

西楼易说十八卷清杨家洙撰清光绪十四年木活字印本

论语类考二十卷明陈士元撰明刻本

四书人物考四十卷明薛应旗辑明刻本

石镜山房四书说统明张振渊辑、张懋忠、张师轼校正明天启间张师轼石镜山房刻本

学庸窃补十四卷提要二卷清陈孚辑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说文地理古今考十卷清郑耀奎撰清末钞本

篆文辨诀不分卷附千字文百家姓明应在止撰、清莫可易增次、孙尔振篆正清顺治八年刻本

史部

新刻历世统谱四卷明胡文焕撰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

古今鉴略韵史策要二卷明郑尔有编明末刻本

杏坛圣迹四卷清孔衍珻辑清康熙间书林素位堂刻本

可恨人五卷人义二卷不义人一卷明贺仲轼辑明崇祯十五年刻本

升恒编十二卷明孙安国、陈卓编订、明崇祯五年刻本

舜山是诚斋先生年谱不分卷清张敬立撰、姚培绘像清稿本

节愍华公年谱二卷卷首卷末清华衷黄述畧、华王澄补编清光绪二十五年华氏存裕堂木活字印本

芸窗纪事清蒋逢吉撰清稿本

(新安)洪氏统宗谱不分卷明)洪烈纂修明嘉靖四十三年刻本

(考川)明经胡氏宗谱四卷前编一卷明胡皋等纂修明嘉靖隆庆刻本明隆

庆间胡树跋

新安詹氏家谱四卷明詹仁、詹坤正等纂修明成化间钞本

小留徐氏八修宗谱十卷清徐文鳌、徐玉璪等增辑清光绪二年修稿本唐荆川先生批点精选史记十二卷明唐顺之辑明刻本

文献尊闻录二十四卷清赵祖铭撰清稿本

洗冤录歌诀不分卷(清)□□撰清光绪二十六年秦中官书局木活字印本重锓合并评注我朝元朝捷录二十二卷明潭城书林杨闽斋刻本

鼎镌金陵汤会元评释汉书狐白三卷明汤宾尹辑、朱之蕃评注明万历三十六年书林余绍崖自新斋刻本清康熙三十二年蔡中郎朱笔题记光绪十六年良瑞题记

仓场事宜初稿清锡珍撰清稿本邓之诚题识

两淮盐法撰要二卷清陈庆年著清光绪十八年木活字印本

田文镜河东文檄不分卷(清)田文镜撰清雍正间钞本

闽幕存稿不分卷清叶锡麒著清光绪31年木活字印本

唐栖志略稿十三卷清王同纂清光绪十四年至十五年纂红格稿本

(光绪)双林记增纂十三卷首一卷清蔡蓉升原纂、佚名增删清同治九年原纂民国六年重纂稿本

(同治)鄞县志七十五卷清戴枚修、徐时栋、张恕、陈励、董沛等纂清同治七年至十三年修徐时栋烟屿楼稿本

(嘉庆)桂东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林凤仪、曾钰纂修清嘉庆二十二年刻本

(民国)犍为县志八卷陈世虞修、罗绶香、印焕门纂民国二十三年稿本(民国)大田县志稿不分卷陈朝宗修、王光张、林绍光、田鹤纂民国十七年修稿本

澎湖群岛志稿二十卷首一卷龙骧纂稿本

(光绪)贵阳府乡土地理志一卷贵阳府乡土志一卷清佚名纂修清末铅印本

楚庭稗珠录六卷清檀萃撰清乾隆三十八年刻巾箱本

子部

小学句读六卷宋朱熹撰、明陈选集注明弘治十八年刻本

小学六卷(宋)朱熹撰明陈选注明万历二十六年曹璜刻本

献子讲存二卷明卢宁撰明嘉靖三十九年张诩刻本、朱光耀黄裳题识困学录二卷清王道升撰清中期刻本

名辩录一卷清陈法撰清乾隆三十五年务滋堂刻本

西铭汇纂二卷清归曾祁辑注清宣统二年稿本

文始真经言外经旨三卷宋陈显微撰明刻本

几何原本六卷首一卷意利玛窦口译、明徐光启笔录明万历三十五年刻三十九年重刻

拳教析疑说不分卷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不分卷清恩寿辑清光绪二十六年恩寿木活字印本

谭屑二卷朝鲜金昌熙撰清光绪十年木活字印本

扪烛脞存十二卷清陈仅撰民国三年继雅堂木活字印本

慎宜轩笔记十卷清姚永概撰清同治五年木活字印本

萃福堂琐言不分卷清唐润之撰清活字印本

新刻标题注释出像凤毛日记故事四卷首一卷明完初子辑明万历三十九年余熙宇忠庆堂刻本

柳弧二种六卷清丁柔克撰清光绪八年稿本

墨娥小录明隆庆五年吴继聚好堂刻本

劝忍百箴考注四卷元许名奎撰、明释觉澄考注明万历十二年张诚刻本贤奕编广四卷明刘元卿撰、谢秉谦补辑明刻本佚名朱墨笔评点

问奇一脔三十卷明郭良翰辑明万历四十七年自刻本佚名朱墨笔校注评点言行汇纂十卷清王之铁辑杨药山增订、管翔皋删正清雍正十二年王氏槐荫堂刻本

慈心宝鉴四卷题诵芬楼主人辑清乾隆二十年刻本

重订相宅造福全书二卷附择日记全一卷明黄一凤撰、龚居中增补明崇祯

二年刻本

玉枢经钥二十四卷卷首一卷校讹一卷清姚燮撰清道光二十五年暨阳洞梵阁活字印本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唐释慧能书、释法海录元释宗宝编明万历十八年刻本

净土资粮全集六卷前集一卷后集一卷明释庄广还辑明万历间庄广还刻本

归元直指集四卷附山居百味一卷直音切字一卷明释一元纂辑明万历二年张孟贤校刻本

集部

合刻西昆集不分卷明姚希孟编明天启间刻本

据梧集四卷清谈承基等撰清刻本

咏史绝句诗注二卷明程敏政辑、詹贵补注明成化间刻本

石渠阁评辑辑铺茵古集八卷清李自荣评点、蒋时机类辑清初刻本

新刻杨太史评注内外品百氏名文文家镜三部稿十四卷明杨守勤辑明万历三十四年锦绣堂晏良棨刻本

古文选不分卷明何□□辑明上谷书院刻本

古文汇钞十卷清蒋铭辑清康熙五年刻本

名文冰鉴八卷清胡化鹏、舒憼辑并评注清康熙三十四年嘤鸣堂刻本

唐诗筌蹄集六卷末三卷清黄六鸿注释清康熙间刻本

明三十家诗选初集八卷二集八卷清汪端辑清道光二年汪氏自然好学斋刻本批选六大家论二卷明钱普辑并评明刻本

国朝诗正六卷清朱观评选清康熙五十三年刻本

国朝诗选六卷清汪连福、章鹤鸣辑清康熙二十七年汪氏喻义堂刻本

半研居题咏一卷清雍正七年楝花书屋刻本

曹李尺牍合选二卷清曹溶、李良年撰、茅复辑清世德堂刻本

五言排律依永集八卷清张九钺笺释清乾隆间刻本

海虞诗苑十八卷清王应奎辑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白沙风雅八卷清张达辑清雍正十年刻本

镌太仓王氏音释骆丞集十卷唐骆宾王撰明王世贞注明末书林詹圣谟刻本

重订骆丞集六卷唐骆宾王撰、明黄兰芳评明万历三十年刻本

曾文定公全集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宋曾巩撰、清彭期编订清康熙三十二年彭期刻三十六年补刻本

浮溪遗集十五卷附录一卷宋汪藻撰清康熙七年汪士汉居仁堂刻本

止斋先生奥论七卷宋陈傅良撰、明帅机评明崇祯八年刻本

遗山先生新乐府四卷补遗不分卷金元好问撰清康熙间华希闵剑光阁刻本

巴西文集不分卷元邓文原撰清精钞本汤贻汾朱笔题跋

北征诗集一卷北征录三卷明金幼孜著、金应时编修清光绪七年木活字本两溪文集二十四卷明刘球撰清宣统二年守政书局木活字印本

何文肃公文集三十四卷外集一卷明何乔新撰清咸丰间木活字印本

熊峰先生诗集七卷文集三卷明石珤撰清康熙九年孙光刻本

阳明先生文录三卷明王守仁撰明刻本

袁永之集二十卷附一卷明袁袠撰明嘉靖间刻本

宋布衣文集一卷诗集二卷清平阁倡和诗一卷明宋登春撰清乾隆二十一年诚意堂刻本

明夏赤城先生文集二十三卷卷首一卷明夏鍭撰赵方厓定、清夏鸿藻校清光绪十九年夏氏木活字印本

蓬径集一卷清蒋梦兰撰清康熙间刻本

云起堂集十六卷清吴希哲撰清顺治间刻本

蓬亭偶存诗草十五卷余草一卷清陈王猷撰清康熙至雍正间刻道光二十六年补刻本

陈检讨集十二卷诗钞十卷词钞十二卷清陈维崧撰、蒋景祁等选编清康熙间天藜阁刻本

蕉畦存稿不分卷清王敔撰清刻本

今有堂诗集四卷清程梦星撰清雍正间刻本

绿筠轩诗集十二卷清王震龙撰郑恂等评清康熙间稿本

孙芷邻集十一卷首一卷清孙秉恩撰、谭定元评点清嘉庆元年刻本

西岩诗集一卷附琴谱一卷清贾克明撰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

醉白堂文集不分卷清谢良琦撰清康熙间刻本清廖鼎声等题跋

筱饮斋稿不分卷清陆飞撰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盘山盘古寺拙庵朴禅师尺牍一卷清释志朴撰清康熙间刻本

思无邪斋集二十卷清何梦篆撰清刻本

知稼轩诗不分卷清王泰甡撰清乾隆间刻本

晚香堂诗六卷清徐廷栋撰清乾隆间刻本

绿云堂诗集五卷塞外封藩草一卷清赛尔登撰清乾隆间刻本

漱芳居诗钞三十二卷歙游草一卷黄游草一卷白游草一卷清赵青藜撰清乾隆间自刻本

宝纶堂古录十二卷清齐召南撰齐川渭辑清光绪十四年活字印本

抱经堂诗钞七卷清卢文弨撰清道光十七年李兆洛刻本

镜古堂文钞不分卷清李符清撰清嘉庆间刻本

莲峰文选二卷诗选二卷清阎廷玠撰清乾隆四十年刻本

随园诗集四十二卷清边连宝撰清乾隆间手稿本清戈涛李学礼李养诚于大鲲评点手稿本

知足知止之斋诗四卷清王庆墀撰、姚五庸编清稿本

写韵轩诗稿不分卷清王芸仙撰清稿本

镜花妆阁合稿不分卷清陈静贤撰

雪泥留印四卷清陈庆文撰清咸丰间稿本

砚樵山房文稿不分卷清董文涣撰清稿本

知自主斋诗稿不分卷清曹鹤清撰清末稿本

毛穉澥诗集三卷清毛澄撰清光绪间稿本

云闲诗草四卷清刘慈孚撰清光绪二十三年紫荆花馆木活字印本

闲斋袜线集二卷清陈云衢撰清道光活字本

石玩屋文钞十三卷杨福褀民国八年阳湖杨氏木活字印本

六观楼北曲六种六卷清许鸿盘撰清道光二十六年刻巾箱本

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一卷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一卷刘复影抄明成化七年鲁氏刻本刘复题识

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前集五卷后集五卷元杨朝英辑清光绪三十一年徐乃昌影抄元刻本

聊斋志异遗稿四卷附录不分卷清蒲松龄撰清光绪四年京都聚珍堂活字印巾箱本

斯文规范八卷清王茂修撰清康熙间步月楼刻文茂堂印本

丛书部

颜李丛书十三种十五卷清颜元、李塨撰清康熙至雍正间刻汇印本

中医古籍总目指瑕

《全国中医古籍总目》指瑕 内容摘要:《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一书是现阶段著录中医古籍最多,最权威的中医古籍联合书目之一,也是中医联合目录编纂的最新学术成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发,医学史、科技史等研究,提供极其重要的学术参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然《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对中医古籍的著录,偶有不当之处,如以字号误为作者原名等,致使作者时代不明,师承授受关系缺然。笔者在校辑《清人著述总目》过程中,发现了关于《全国中医古籍总目》的问题,分类撮录,俾有所参考焉。 关键词: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医古籍、目录 《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一书是现阶段著录中医古籍最多,最权威的中医古籍联合书目之一,也是中医联合目录编纂的最新学术成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发,医学史、科技史等研究,提供极其重要的学术参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然《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对中医古籍的著录,偶有不当之处,如以字号误为作者原名、一书多次著录等,皆白璧之瑕,不掩大美。但这些问题,或为撰者失考,或作者时代不明,致使师承授受关系缺然,一些有价值的典籍未得以揭示。笔者在校辑《清人著述总目》过程中,发现了关于《全国中医古籍总目》的问题,分类撮录,参辑众本,详加论列,俾有所补益焉。 一、以字号误作原名者。 1、《眼科约编》、《眼科备览》二书,《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通考》皆云颜筱园撰。按,《眼科约编》前有颜氏自序云:“《眼科约编》者,梧暇日之所撮录也。”序末云:“道光甲午菊月密峰尔梧颜筱园氏自序于寻乐草堂。”知筱园,为作者字号。(光绪)《惠州府志》卷二十七著录:“《眼科约编》,国朝颜尔梧撰。尔梧字凤甫,连平人。”1《惠州府志》卷三十九有其小传云:“顏尔梧,字凤甫,連平人。捐职按察司照磨。素善岐黃术,而眼科尤精,名重於時。著有《眼科约编》。”以是可知,颜筱园,当为颜尔梧。尔梧,字凤甫,一字筱园,号蔼人。福建连平人。 2、《元汇医镜》五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作刘琇峰撰。《中医古籍书目提要》、《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通考》作敲蹻道人(盼蟾子)撰。按,当为宛平刘名瑞撰。名瑞,号琇峰,道号盻蟾子,又号敲蹻道人。民国刻本《元汇医镜》书名页题“敲蹻道人盻蟾子刘著”。自序末署“光绪戊申戊午己亥北京天寿山桃源观敲蹻道人刘撰”。序后有“敲蹻道人、盻蟾子刘”二方木记。 3、《麻疹汇要》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中国医籍续考》著录,作吕新甫编。按,当为东阳吕铭撰。铭,字新甫,咸丰八年举人。居东阳马上桥。其所撰《治疹全书》卷端题:“古吴宁新甫吕铭参阅,男耀垣、耀玑同辑”2。东阳《卢正珩日记》同治元年九月廿五日:偕受卿笙甫至马上桥吕新甫(吕铭)家。顷春珊、浦廷均来。夜宿吕氏敦好斋3。 1(清)劉溎年修,鄧掄斌纂,(光绪)《惠州府志》卷二十七,光绪十七年刻本。 2《中国历代医家传录》386页, 3郭佐唐选注《卢正珩日记》,载《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97年排印本,第58页。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复习课件.doc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 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 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 一、《总目》编纂宗旨 (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 (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 (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 (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 (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三、《总目》著录对象 (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 (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 (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 (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完整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记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记 冀淑英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一部当今国家现藏古籍善本书的总目录,本书的编辑出版,实现了周恩来总理生前的一项遗愿。1975年周总理在病中发出了“要尽快地把全国善本书总目录编出来”的指示。由于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参与单位的大力协作,参加工作同志的积极努力,在编委会的领导下,这项工作从1978年3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南京召开编辑会议,到1995年3月《书目》全部完成。《书目》的出版将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珍贵的典籍,将在古为今用,为四化服务,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了解古籍善本庋藏概貌和流传情况,对今后鉴别和整理古籍善本,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975年国务院有关负责同志向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图书馆负责同志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1977年1月文物局在北京召开善本书目筹备会,听取北京地区部分同志的看法和意见,同年4月文物局在北京召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同志座谈,讨论研究有关书目的著录条例、分类法和收书范围等项问题。6月份文物局再次召集座谈会,讨论了分类法等事项。后由文物局王冶秋局长作出决定,书目分类用“四库分类法”,可酌加修订,收录各书下限至清末1911年。在此基础上,制定“古籍善本书目”的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和分类法三个文件初稿,其中收录范围提出从古籍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等方面考察,并提出9项具体条件。1978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南京召开会议,会上着重讨论这3个文件。这次会议全国各省市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藏书单位

120余人出席,除讨论3个文件之外,并开始研究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方案和工作步骤。会后即着手对全国各地(除台湾省外)收藏的古籍善本进行普查。这次开会决定成立由国家文物局领导的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工作领导小组,〔注〕具体工作进行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工作。以两年时间,一方面在各地进行普查工作,同时各省、市、县图书馆及其它藏书单位抓紧古籍善本书的整理编目,并查核校对原有的编目卡片,准备于1980年卡片集中。另一方面于1978年11月在成都开会,着重讨论古籍善本书目的分类法,并对著录条例再加讨论。1979年3月在广州开会,重点研究版本问题,由几个藏书较多的图书馆,分别将宋、元、明、清刻本、抄本、稿本、批校题跋本,选取若干种书为实例,在会上介绍怎样鉴别版本的经验。两次会议是为了使各馆从事古籍善本编目工作人员,在编目分类工作中,对条目著录版本认定是否够善本条件等项问题,能有比较趋向一致的认识。1979年8月下旬至9月,又组织人员分赴华北、东北、西北、华东、西南6大区的省市图书馆和重点藏书单位,巡回了解编目工作进行情况,具体察看目录卡片,协助解答工作中的问题。同年年底在南昌召开会议,会上听取各大区巡回小组工作汇报,讨论了存在问题。这次会议决定组成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以刘季平任主任委员,顾廷龙为“书目”主编,冀淑英、潘天祯为副主编。 第二阶段进行汇编工作。1980年第一季度全国各藏书单位将目录卡片报送至北京,5月参加汇编工作人员集中北京,开始工作。汇编工作人员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共40人。集中目录卡片138471种(卡片张数不止此数,丛书和其它许多书都有子目片)。报送卡片的单位有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管会、文献馆、科学院系统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共781单位。《书目》是一部

中医药古籍阅读基础

1.中医药古籍:指的是1911年以前,以雕板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辅以手写而形成的医学文献。 2.研究中医药古籍的价值功用:1、中医药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2、中医药教育的知识源泉3、中医药临床的重要指导4、中医药科研的资料宝库5、编撰论著与文献整理的重要凭据6、其它学科研究的参考材料 3.晋唐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医学典籍整理开了先河2、官方编修医书初成规模3、本草文献研究加深细化4、经验方书编撰初见成果5、专科著作问世接踵而至。 4.宋金元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官方编撰医书尤重校勘2、民间编籑医书方兴未艾3、专科著作发展引人注目4、争鸣著作促进学术发展5、创编丛书有利保存文献 5.明清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经典医籍研究深入发展2、本草方书成就达到高峰3、温病文献奠定学科基础4、专科著作特色渐趋明显5、医学书目编撰初露头角。 6.古籍的书体结构有外形结构与内涵结构两部分。外形结构指书的外衣、书签、扉页、书首、书脑、书脊、包角及它的版式等外观形象,内涵结构指书的序、目次、凡例、卷首、卷端、卷末、附录、牌记、大题和小题、行款等。 7.书名的位置有在封面、扉页、书口、序跋首行、目录与正文之前,也有各卷正文首行或版心等处。均以正文前所题者为准。 8.古籍的牌记,又称木记,主要记载一部书的刊刻年代与刊刻者,它是后人掌握上述信息的主要依据。 9.刻印者的内涵有刻印朝代,刻印者名号,刻印地点等。在中医药古籍中,有相当多的书没有牌记或牌记中的款目不全,此时可查阅序跋等其他位置的记载以补充。 10.序:是书前由作者或其他人对该书进行介绍的文字,有前序、后序、再序、又序之次序之分,又有自序与他序之别。自序多为叙述家世活动和著述宗旨。序的别称:引、小序、叙、牟言、绪言、落款。 11.跋:是作者或刊印者撰写的对该书撰写或刻印情况的补充文字,用于补序之未备,故常置于正文之后。 12.古医书的分卷方法有:1、不分卷法2、数位分卷法3、文字分卷法 13.作者署名的位置主要见于书皮或扉页、函套书签之上、序跋题记末尾、正文之前、卷首或卷末等处,以正文之前的署名为准。作者项内涵的判断:明太医院正文会稽痒生元台子马驷仲化“明(朝代)太医院正文(官衔)会稽(籍贯)痒生(学衔)元台子(别名)马驷(姓名)仲化(字)” 14.中医药古籍的文体主要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两大类。韵文体可分为:诗歌体、辞赋体、与骈偶体三大类。 15.著作形式:1、撰作类:指作者在总结经验和理论基础上,提炼成富有创新意义和独特见解的著作2、论述类: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阐述、提炼和发挥,使原有的理论和知识更加精深和系统化3、编籑类:指将前人繁杂的文献资料加以重新整理、汇编成书,使其眉目清晰、检阅方便4、注疏类:指对原著的字、词、句、章节内容进行注释或解说类著作5、校勘类:指对原著的文字、内容加勘误、修订或厘正的著作 16.中医药古籍的成书形式有:专著、普通著作、全书、类书、丛书、工具书。称得上专著的多为:经典之作和各学科开创性著作。 17.类书:是采集群书,全面系统地收集某种或各种知识,经过加工整理,以类相从,标明资料出处,汇集成册的书。类书的作用? ①由于中医药类书将历代医家对某个问题的论述或对某种病症的处方用药依次辑录排列,使后人不但能了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渊源沿革,而且可掌握各家医学流派的临症经验,这对学习研究中医药学显然有很大裨益②中医药类书内容广博,便于查检与引证,对于中医药文献整理中的辑佚与校勘帮助更大。 18.丛书:把很多种书汇刻在一起,给以一个总的名称,就是“丛书”或者“汇刻书”我国最早的丛书-----宋《百川学海》,我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9.丛书的作用? 丛书所收著作,大多为同代或上代医家的抄本、未刊本及篇幅较少的单刻本,编辑、刊行丛书的医家也有书贯,尽管他们动机不一,但客观上都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保存了大量的宝贵文献,是他们得以流传至今,为我们挖掘与整理中医药学提供了信息资源。 21.古籍分类法常用并具代表性的的是:六分法和四分法(即将书籍分为经、史、子、集4大类)。22.目前通用的中医药古籍分类方法:三级分类法(该法先设十二个大类,每个大类再设若干二级类,在二级类下又设三级类)。 23.分类知识在中医药古籍阅读中的应用(分类的意义?): 通过分类,既揭示了每种图书的学科属性,又把相同与相近学科的图书聚集在一起,从而把所有图书组成一个有知

普通古籍普查工作流程介绍-中国国家图书馆

普通古籍普查工作流程介绍 董馥荣李慧 古籍普查是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对现存古籍的品种、数量、级别等次、破损情况和保存环境所进行的调查、鉴定和记录。在对登记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的基础上,以期未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 目前,普通古籍普查工作主要分为古籍核查、古籍普查平台登记两个步骤进行。 古籍核查 1.1目的 为了配合《中华古籍总目·国图卷》的编撰工作,古籍核查工作优先保证《中华古籍总目》各款目的著录要求,同时满足普查平台登记各要素的著录需要。 1.2背景 普查工作初期,综合考虑了多方因素,特增加古籍核查这一环节。按照古籍普查的工作计划,2011年要求快速启动项目,古籍馆积极响应。 当时普查软件平台正处于调试阶段,普查工作要求先进行线下纸本表格或电子表格登记,考虑到我馆编目数据量大,已有的编目数据比较完备,部分数据甚至可以借鉴趋于成熟的书目资料,于是先开始古籍核查工作。 不仅如此,古籍普查是一次整合图书馆古籍工作、培养人才的有利机会。考虑到我馆大规模的编目工作已经结束,近几年新入馆员工编目经验缺乏的实际情况,希望借助这次古籍普查的机会,达成培养古籍编目新生力量的目标。 1.3前期准备 (1)将《中华古籍总目》分类法与国图普通古籍采用的《中文普通线装书分类表》(即刘国钧的“十五大类分类法”)相对照,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建立对应 关系,适应《中华古籍总目》的分类要求;

(2)国图现有33万条普通古籍编目数据(MARK),由古籍保护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于2011年3月份,进行了多次编目数据导入平台的试验。对馆藏编目数据 (MARK)的各类字段进行切分,借助唯一标识符(MARK的001字段)和特 定的附加条件,实现了MARK格式与平台的有效对接与转换,将馆藏编目数 据(MARK)顺利批量导入普查平台中; (3)选择了相对成熟完善的地志门类数据进行核查。可以借鉴《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地志门》等书目。在对方志的数据分配上, 结合了编目员本身的专业兴趣所长,以及籍贯等因素,将35个省级行政区划 分配为十组,来展开核查工作; (4)加强对普查工作人员的培训。早在2010年7月,全体编目员参加了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系统地接受了古籍版本专家关于普查工 作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在正式开展普查工作之前,古籍馆内部又组织多次编 目规则的培训学习。2011年4月6日正式全面开始核查工作。 (5)建立普查工作工具书室,配备品种齐全的常用工具书和参考书,如:版刻辞典,人名、地名、职官辞典,室名别号索引、历史年表,国内外大中型图书 馆藏书目录等,共计419种778部1300册。部分常用的工具书,如:《丛书 综录》、年表、篆刻字典、避讳字典等,甚至能满足40位编目员,人手一部 的需求。 1.4实施办法 (1)依照国家中心组织专家制定的中华古籍总目的体例、收录范围和分类方法等,具体操作以《中华古籍总目》编目规则为准; (2)编订“地志门核查项目”:以原有的书目——《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地志门》为基础,结合地方志书的特点,以及《中华古籍总目》各款目著录要 求,普查平台登记要求,来制定指导实际工作的核查项目; (3)“地志门核查项目”,主要从题名著者、卷数统计、版本、批校题跋、钤印等七大类出发,同时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比对,重点核查地方志题名、 著者、版本三项,如:著作方式项“纂”与“修”的选定,以及依据多部馆 藏确定版本,并重新统一和规范“重修”、“续修”、“重印”、“后印”等概念。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注重积累务求实效——加快推进全省古籍保护工作

注重积累务求实效 ——加快推进全省古籍保护工作 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颁布实施后,我省也随之颁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辽政办发〔2007〕75号)。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古籍保护总体方针,努力工作,多措并举,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辽宁省近年来开展古籍保护工作的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确保古籍保护工作的全面落实和顺利进行。 2007年8月,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会议结束后,按照文化部要求,经过调研,辽宁省文化厅及时出台了《辽宁省古籍保护工作实施方案》;2007年10月,经省文化厅积极申请,省编办批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在省图书馆挂牌成立;目前沈阳、大连、鞍山、抚顺、锦州、丹东、阜新、辽阳等市均成立了市一级的古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或古籍保护工作委员会,其中沈阳、大连等正式挂牌成立了市古籍保护中心;辽宁省文化厅还成立了全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对我省古籍保护工作给予业务指导。 几年来在省文化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先后出台了《辽宁省古籍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辽宁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实施方案》、《中华古籍总目·辽宁卷编纂工作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并在不断调整中推进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四次组织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省共有3批467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五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含辽宁省博物馆尚未公布);建立了《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和“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评审制度,组织进行了二批《省珍贵古籍名录》和“全省古籍保护单位”的申报和评审工作,评定出省级珍贵古籍名录入选古籍2000余种,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4家;大力加强古籍修复工作,省图书馆成功跻身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多次联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或独立举办古籍编目、普查及修复业务培训,为我省公共图书馆、

古籍目录学

古籍目录学 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古籍目录,是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参与校书,由刘歆编成的《七略》,已经佚失,基本内容保存在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七略》分类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共38小类。《七略》不但建立的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还通过小序、大序叙述学术源流。每书有提要,(叙述学术源流的)总序、大序、小序都收在辑略中。《七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刘向刘歆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取其要”,编成《汉书艺文志》。首创在正史中修《艺文志》,使《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成为史书的组成部分。开创“史志目录” 改动:将辑略拆散;把解题简化为小注;注明改动,保留原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封建社会典籍以经史子集为部类的四部分类法 西晋秘书监荀勖编制《新簿》(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分甲、乙、丙、丁四部,性质相当于后世的经史子集,初创四部分类法。把史书自经部析出,即丙部。 东晋著作郎李充将荀勖的经子史集次序易为经史子集,自此不可移易,史称“秘阁以为永制”“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南朝王俭《七志》(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沿袭《七略》,独创图谱志,并附道经、佛经于篇末。 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确定史部专立。文集录之前或称诗赋、或称文翰,至此成定称。《七录》的分类为后来走向正统的四部分类法提供重要的参考,起承上启下作用。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成于魏徵,反映南北朝及隋代图书著录情况,编纂依据为隋《正御书目录》。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集部后附道经佛经,四大类后分四十小类,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将前代(南北朝)典籍的著录情况简化为注文,依其类别相同或相近,附于书目之后。具有双重意义,有别于其他目录。 我国史志目录中,只有《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有小序。 唐代开元年间所编《群书四部录》 宋代政府藏书目录:《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

古典文学知识:中国古籍之最

古典文学知识:中国古籍之最 1、最早的类书——皇览 2、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 3、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5、最早的政书——政典 6、现在最早的政书——通典 7、现存编纂最早的断代政书——唐会要 8、最早的丛书——儒学警悟 9、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0、最早有内容提要的书目——别录 11、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12、现存最早的书目——汉书·艺文志 13、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中经新簿 14、第一部正式作用“经、史、子、集”名称区分部属的书目——隋书·经籍志 15、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 16、现存最早着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 17、现存第一部详记版本的书目——读书敏求记 18、最早的丛书目录——汇刻书目 19、最早的专录佛教译经的书目——汉录 20、现存最早的佛经书目——出三藏记集 21、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开元释教录 22、第一部道经总目录——灵宝经目 23、现在最大的一部经籍目录——经义考 24、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医藏目录 25、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 26、最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 27、最早的书后索引——本草万方针线 28、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29、第一部有体系的学术思想史专着——明儒学案

30、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 31、现存最早的佛学论文集——弘明集 32、第一部刻印的佛经总集——开宝藏 33、现存最早的道教总集——太平经 34、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辑——正统道藏 35、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36、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37、最早的国别史——国语 38、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39、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40、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41、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42、第一部历史学评论专着——史通 43、第一部科学家传记汇编——畴人传 44、第一部最大的藏书家传记汇编——藏书纪事诗 45、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着——集古录 46、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专书——考古图 47、现存最早集古器物大成的专书——宣和博古图 48、现存最早钱币学专着——泉志 49、最早的地理专着——禹贡 50、第一部河道水系专着——水经 51、第一部潮汐学史专着——海潮辑说 52、现存最早的完整古地方志——华阳国志 53、现存最早的全国总地方志专书——元和郡县志 54、最早的地名辞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55、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晋抄)三国志 56、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书——(唐刻)金刚经 57、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唐刻)陀罗尼经咒 58、现存最早的雕版历书——(唐乾符四年)历书 59、现存最早泥活字印书——泥版试印初编

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医学》教案(2)课程名称实验中医学(理论部分)总学时数36

第一节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其在实 验研究中的应用 (2学时) 课堂讨论:“阴火”是什么。要求大家发言。 为什么要学习本章节? 对中医古典文献及其有关理论把握不准是目前中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1 中医古典文献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1.为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中医古典文献是古人直接医疗实践经验的记录,是古代众多的医药工作者长期努力、不懈探索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宝库。 中医古典文献中蕴藏着大量可供实验研究的素材。这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 这样的成功例子如青蒿素、砒霜防治白血病。 这涉及到如何继承宝库的问题。继承宝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2.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中医药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在临床上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什么叫“自身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本质是如何吸取中医理论的精华,如何吸取其方法论,并且应用到研究中去。 例如整体观、恒动观在GnRH基因表达研究中的意义。 例如基于肾精亏虚的二仙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单纯狗动脉结扎性高血压无效)。 例如冠心滴丸在美国辨证用药前后的疗效差异。 2.1.2 中医古典文献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古典文献跨越了2500年的历史,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派生出各个学术流派,百家争鸣使得中医理论和医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言简意赅,蕴义精深 古代文献受记录载体及记录手段的限制,受到当时语言、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字古奥、言简意赅、蕴义精深的特点。学习时需要积累厚实的古汉语基础、古代科技、文化的知识。古籍中提到的人名、地名、病名、药名,经历史演变与现代名称互有出入,需借助有关参考工具书来确定。 3.数量庞大,文献分散 中医古籍数量庞大。 古代的目录体系不像现代目录体系那样精细明确,中医古籍书目除收录在子部医家类之外,还散见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其他各类中。有些笔记杂录、稗官野史、地方志中也有医著记载,非常分散。历史上中医古籍流传很广,朝鲜、日本、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收藏,一些古籍在国内失传了,尚可在国外找到原本或传本。 因此,作为研究其文献检索的面是十分广泛的。要放开眼界。

中国馆藏日本版古籍书目编目杂记

《中国馆藏日本版古籍书目》编目杂记 韩锡铎 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王宝平先生主持《中国馆藏日本版古籍书目》的编纂,我应邀将辽宁省图书馆所藏1200部线装(准确称呼应为“和装”),日本版汉文古籍图书重新整理编目。从1992年7月始事,至1993年7月竣役。这是我从事图书馆工作以来,第一次系统地编制日本版书目。现将编目过程中的感想杂述如次,以求教于同人。 一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两个国家,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派徐市去东海寻求仙人,今人认为此即前往日本。如果从这一年算起,中日交流至少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2200多年的历史中,中日两个国家、两个民族进行了频繁地交往。这些交往的成就,自有专家去著书立说,而我的感受是,这种交往对彼此保存文化遗产也极为有利。由于历史条件的很制,古代的文化典籍有一大部分在各种的天灾人祸中损失,未能保存,有的甚至绝了品种。而这些在此地损失了的文化典籍,如果在其未损失之前已传到彼地,就有保存下来的可能,当然彼地也会有天灾人祸,文化典籍也会遭到损失,但绝不会此地损失的传到彼地的也都损失,总会有部分被保存下来。接触古书的人都知道,我国有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曾通过各种途径传到日本,有些品种或版本国内已经不存,而在日本还保存着。我在编目过程中,就发现一些中国古籍的中国版本已经不存,而在日本版本里还保存着。如明初姚广孝的《独庵外集续稿》,古今书目不见著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油印本)也未著录,

而辽宁省图书馆却藏有一部相当于明代永乐时的日本刻本,收录诗89首、文63篇。姚广孝为明初闻人,其诗文永乐时即刻于东土,可见中日文化交往之密切。辽宁省图书馆又藏有一部日本明治8年种玉堂刻本《日本忠臣库》,属章回体小说,叙述的是日本元禄14年至16年(1701-1703)赤穗义士47人之事。读其叙言得知,此故事曾以剧本形式传入中国,乾隆五十九年(1794),自号“鸿濛陈人”者认为其文字鄙侄不可读,遂用汉语改写成章回体小说,名之曰《海外奇谈》。不久,此书又传回日本,日本书坊视为珍本,请人训点,刻印出版,改名为《日本忠臣库》。此例说明,中日间的文化典籍的交流,对两国的文化发展同样是有利的。 二 编制馆藏目录供读者查找文献,是图书馆的本职工作。为了更大范围地揭示文献,1949年以来,国内又兴起图书馆合作编纂联合目录的事业。但前此所编的古籍联合目录,有的不收域外版本,有的收了也数量有限,不能反映我国图书馆收藏域外版本古籍的全貌。日本的长泽规矩也先生编纂出版过《和刻本汉籍分类目录》,专门搜辑日本刻印出版的中国古籍。此书国内图书馆收藏不多,一般读者很难见到;即使见到此书,也只能是望洋兴叹而已,不一定能查到所需之书。杭州大学日本文化中心倡议编纂《中国馆藏尽本版古籍书目》,我认为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日本两国和两个民族文化交往阶段性的成果。中日两国有悠久的交往历史,这种交往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文化典籍方面的交往。如果说现代的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献交流主要靠图书的发行渠道,那末近代以前的图书文献交流,则主要靠官方和民间的人员往来。每一次

当前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

当前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 当前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 影印是古籍整理出版的一种重要形式,相对于排印的整理方式,影印有着短平快的优势:短,指出版周期相对较短,只要选定底本,就可以很快地出版出来;平,对编辑加工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快,其印数有限,销售周期较短,又因定价较高,收益快。 近几年,大多数古籍出版社在影印出版方面均有系统的规划。而这当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最具代表性,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影印出版作为其最主要的出版模块,形成了大中小、远中近的系统规划。非古籍专业出版社中,大象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影印出版方面,也颇有规划。大象出版社以晚清民国文献的影印出版为重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则在海外中文文献的影响方面,颇具特色。 下边笔者就对目前的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及其优缺点逐一 进行分析。 型丛书式型 这种模式以“四库系列”最为出名。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台湾商务、上海古籍相继推出《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影印版,催热了大型影印丛书的市场。这种集成性的丛书,因其部头偏大,收书太多,底本征集涉及的收藏单位过多,底本的获取渐渐成为最大的难关:近年来,收藏单位底本费逐年上升,一些收藏单位待价而沽,一些图书馆基于种种考虑,出版社支付再高的底本费也不予以提供。从这方面讲,新编集成性文献丛书编纂的难度较以前要大不少。 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在图书馆、高校等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图书馆、高校、科研机构的资金充足情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而且上述机构在大型文献的购置方面也舍得投入。单从销售角度来讲,大型集成性文献的市场正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因此,只要有好的选题,严格控制成本,出版社的利润还是有相当保证的。 “近水楼台独占月”型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一、二期书目,收书共计431种,约2.2亿字)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数据库以传统四部分类法为纲,以下简介以中华书局整理本古籍的出版系列为目。 二十五史系列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 通鉴编年系列 通鉴源于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宋神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之意,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述历史。后世多效仿司马光,或续资治通鉴,或撰当代通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系列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五部通鉴体书籍及后世编年体史书,参照各家底本及所引著述、笔记、墓志等材料加以点校考证,内容翔实可信,使用方便,是目前通鉴类书籍较为完善的版本。

纪事本末系列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把大量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史书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纪事本末体”,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本系列多书互校,择善而从,较为完善。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 中国古代的地志,除了地区性的方志以外,还有一种记述全国性疆域的地理志,称为总志。总志记载全国的疆域政区的建制沿革,以及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人物故实等等。本丛书收录唐宋以后各朝的相关官修或私人著述加以整理出版。丛书以可靠版本为底本标点整理,参照多种版本与历代正史、地理志、区域性方志,细致校勘,是一次全面的整理,成果极为完善。 新编诸子集成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也产生了不少子书,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但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因此中华书局决定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收录先秦到唐五代的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3日讯(记者李冬阳)“到‘十二五’末,古籍普查已经完成了74.25%,2006家古籍收藏单位完成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占预计总数的70.78%。登记数据达到200多万条。” 9月13日上午,在“文化部2017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介绍了现阶段古籍普查工作进展 情况和相关规划情况。同时,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彬斌在解读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介绍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进展情况。他表示,古籍普查工作从2011年开始推进,到现在取得的成果还是比较显著的。一是到“十二五”末,普查已经完成了74.25%,2006家古籍收藏单位完成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占预计总数的70.78%。登记数据达到200多万条。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已对社会公开发布,出版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本着全面公布的原则,将该目录放到网上对社会公布,在国图网站、古籍保护网包括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上都能够检索到。在国家各类文化遗产的普查结果中,古籍的公布应该说比较早,数量也比较大。现在结合出版,量越来越大,大概每半年就要公布一次。目前出版了119家古籍收藏单位全国古籍普查登记

目录,大概有57册。普查登记目录之后,将按照省来分类汇总,编纂《中华古籍总目》,总目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图卷,已超过100万册,另一部分是分省卷,如已经启动的天津卷,还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普及,按照语种分,比如水书卷等等,现在都已经启动了。特别是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拿西藏来说,很多著名的收藏单位,像布达拉宫、大昭寺,过去从不对外开放,现在全部对外开放古籍普查结果,这是比较大的进展。国家民委在新疆也开展民族文字古籍普查工作。“十三五”时期,工作重点是在完善古籍普查登记管理制度,加大古籍普查力度,促进数字开放共享等方面下功夫,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力争基本完成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 张志清在介绍古籍保护相关规划情况时表示,《“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有六个方面:第一,到2020年,全国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主要指标是到2020年完成古籍普查登记的古籍收藏机构的数量达到2000家,出版《普查登记目录》的古籍收藏机构的数量达到200家,古籍普查数据的发布达到72.6万条。 第二,国家级省级珍贵古籍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实施一批珍贵古籍修复项目。主要指标是到2020年,珍藏古籍的修复数量达到350万叶。 第三,完成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古籍影印出版工

2011中医药古籍

中医药古籍 名词解释 1.中医药古籍:指的是1911年以前,以雕刻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辅以手写而形成的医学文献。 2.牌记:又称目记,类似于今人图书中的出版说明,它一般出现在靡页背面。主要记载一部书的刊刻年代与刊刻者,它是后人掌握上述信息的主要依据。 3.同书异名:中医药古籍的说明大多比较固定,但因各种不同原因如早期传本不同,重刊改名等有些同一部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名称。 4.同名异书:由于古代社会的闭塞和信息互通的困难,中医药古籍书中出现书名相同而作者与内容全异,甚则有的同名医书竟多达十余种之多 5.序:是书前由作者或者他人对该书进行介绍的文字,有前序,后序,再序,又序之次序之分,又有自序,他序之别。 6.跋:是作者或刊印者撰写的对该书撰写或印刻情况的文字补充,用于补序之未备,故常置于正文之后。 7.凡例:发凡起例之缩语,意在揭示全书的要旨和体例,用于指引阅读是应遵循的规则。 8.目次:又称目录,是书前反映正文的卷,部,篇章,门类名称的文字,是全书的纲要。 9.类书:是采集群书,全面系统地收集某种知识,经过加工整理,以类相从,标明资料出处,汇集成册的书。 10.丛书:或称汇刻书。把很多种书汇刻在一起,给以一个总的名字。 11.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数据的工具。 12.群书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及其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它产生于我国目录学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13.类序:是古籍书目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 14.版本: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5.善本:曰“精本”。在现代古籍中,凡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数据性,艺术代表性,或虽不全具备而具备其中之一二又流传较少者,均可视为善本。 填空或选择题 中医药古籍产生于秦汉之前,形成于隋唐之际,发展与宋元之后,现存13455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最大的类书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是迄今为止收录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中医药古籍书目。 《百川学海》——最小的丛书 《四库全书》——最大的一部丛书 1《新修本草》——是我国由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2《雷公炮制论》——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 3中医药古籍的内涵结构 书名的位置:记载书名的位置有在封面,靡页,书口,序跋首行,目录与正文之前,也有各卷正文首行或版心等处。凡同一部书中不管其有多少书名,均以正文前所题者为准。 书名的内涵举例:《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其名称中有六项内涵:“王翰林”指书的作者姓氏官衔,“集注“指著作方式,”黄帝“指书的内容与黄帝有关,“八十一”表示书的内容数量,“难”对内容难度的表示,“经”指经典医籍。 4书名的命名:有摘字命名法和以义命名法。 5没有牌记的:有相当多的书是没有牌记或者牌记中的款目不全的,可查阅序跋等其他位置

安徽省古籍编目人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2年8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A ugust2012 第15期总第265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15T o tal N o.265安徽省古籍编目人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石 梅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合肥 230001) 摘 要: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通过对全省古籍整理编目人员的调查,总结目前全省古籍整理编目人员队伍的现状,针对调查结果,对全省古籍编目人才队伍的建议提出了建议性意见。 关键词:古籍保护;整理编目;人才培训 中图分类号:G254.3;G251.6(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15—0127—02 为了加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1月19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方针,就此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即“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序幕。安徽省作为文化大省,存藏古籍册府琳琅,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善本为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共计著录古籍善本56787种,其中收入安徽省18家单位的有1490种,包括经部197种,史部318种,子部359种,集部596种,丛书20种,约占总书目的2.7%左右。其中,海内孤本的有296种。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于2008年组织专人对全省古籍的存藏与保护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书面调查。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安徽省57家古籍收藏单位馆藏总量为1022248册,其中公共图书馆收藏约56万册,高校图书馆收藏约32万册,文博、社科院等单位收藏约14万册。此外,其他有些单位,如中学等有一定的收藏,私人特别是皖南民间收藏有一定数量的家谱和先人留下的古籍,调查中未能将这部分数据准确掌握,初步估计这些数量在10~15万册之间。因此,安徽所藏古籍总量应该在120万册左右(不包括契约文书、尺牍和诰命等零散文献)。 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徽省古籍整理与开发工作,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对全省公藏单位古籍编目从业人员展开了全面、翔实的调查。此次调查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内容,不仅为制定《中华古籍总目?安徽卷》的编目方案提供参数依据,更是为《中华古籍总目?安徽卷》的全面启动作基础性准备工作,对于推进全省各古籍存藏单位更好地开展古籍保护和整理出版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调查内容 1.1 调查对象 2010年,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启动《中华古籍总目?安徽卷》编纂工作的部署,结合古籍编目人员现状调查的具体要求,设计了《安徽省古籍编目从业人员情况调查表》,以安徽省内主要古籍公藏单位为调查主体,以古籍编目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旨在建立全省的古籍整理和编目人员的人才数据库。1.2 调查内容 此次古籍整理编目人员队伍现状的调查面相对集中,调查内容包括古籍整理和编目人员的数量统计、年龄状况分布、学历状况统计和业务培训情况登记汇总,为了系统制定整体工作安排计划和专业人员培训方案,还设置了对“从事古籍编目经历”、“相关培训学习简历”等信息的详细描述项目,并要求所在单位对此进行评价确认,从而保证调查信息来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3 调查过程与说明 2010年4月16日,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全省范围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古籍编目人员调查的通知》的文件,调查表作为附件一并寄发全省57家古籍收藏单位,同时在“安徽省古籍保护工作”网页、“安徽省古籍保护工作”QQ群共享栏上同步公示,允许下载打印或复制调查表。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指定专人进行此项调查工作,通过电话、网络和信函方式进行调查表催返。截止2010年9月底,通过信函、电子邮件与传真等方式,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先后收到调查表回执81份,剔除退休和离岗等人员变动的客观因素,实际有效调查表为77份。 2 调查统计分析 2.1  人员数量与年龄状况 图1 安徽省古籍整理编目人员年龄段分布比率 ? 127 ? 收稿日期:2012-04-28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联项目,课题立项号B20100020。 作者简介:石梅(1970-),女,江苏南京人,副研究馆员,就职于安徽省图书馆,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