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简介

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简介
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简介

半导体制造工艺

NPN高频小功率晶体管制造的工艺流程为:

外延片——编批——清洗——水汽氧化——一次光刻——检查——清洗——干氧氧化——硼注入——清洗——UDO淀积——清洗——硼再扩散——二次光刻——检查——单结测试——清洗——干氧氧化——磷注入——清洗——铝下CVD——清洗——发射区再扩散——三次光刻——检查——双结测试——清洗——铝蒸发——四次光刻——检查——氢气合金——正向测试——清洗——铝上CVD——检查——五次光刻——检查——氮气烘焙——检查——中测——中测检查——粘片——减薄——减薄后处理——检查——清洗——背面蒸发——贴膜——划片——检查——裂片——外观检查——综合检查——入中间库。

PNP小功率晶体管制造的工艺流程为:

外延片——编批——擦片——前处理——一次氧化——QC检查(tox)——一次光刻——QC检查——前处理——基区CSD涂覆——CSD预淀积——后处理——QC检查(R□)——前处理——基区氧化扩散——QC检查(tox、R□)——二次光刻——QC检查——单结测试——前处理——POCl3预淀积——后处理(P液)——QC检查——前处理——发射区氧化——QC检查(tox)——前处理——发射区再扩散(R□)——前处理——铝下CVD——QC检查(tox、R□)——前处理——HCl氧化——前处理——氢气处理——三次光刻——QC检查——追扩散——双结测试——前处理——铝蒸发——QC检查(t Al)——四次光刻——QC检查——前处理——氮气合金——氮气烘焙——QC检查(ts)——五次光刻——QC检查——大片测试——中测——中测检查(——粘片——减薄——减薄后处理——检查——清洗——背面蒸发——贴膜——划片——检查——裂片——外观检查)——综合检查——入中间库。

GR平面品种(小功率三极管)工艺流程为:

编批——擦片——前处理——一次氧化——QC检查(tox)——一次光刻——QC检查——前处理——基区干氧氧化——QC检查(tox)——一GR光刻(不腐蚀)——GR硼注入——湿法去胶——前处理——GR基区扩散——QC检查(Xj、R□)——硼注入——前处理——基区扩散与氧化——QC检查(Xj、tox、R□)——二次光刻——QC检查——单结测试——前处理——发射区干氧氧化——QC检查(tox)——磷注入——前处理——发射区氧化和再扩散——前处理——POCl3预淀积(R□)——后处理——前处理——铝下CVD——QC检查(tox)——前处理——氮气退火——三次光刻——QC检查——双结测试——前处理——铝蒸发——QC检查(t Al)——四次光刻——QC检查——前处理——氮气合金——氮气烘焙——正向测试——五次光刻——QC检查——大片测试——中测编批——中测——中测检查——入中间库。

双基区节能灯品种工艺流程为:

编批——擦片——前处理——一次氧化——QC检查(tox)——一次光刻——QC检查——前处理——基区干氧氧化——QC检查(tox)——一硼注入——前处理——基区扩散——后处理——QC检查(Xj、R□)——前处理——基区CSD涂覆——CSD预淀积——后处理——QC检查(R□)——前处理——基区氧化与扩散——QC检查(Xj、tox、R□)——二次光刻——QC检查——单结测试——磷注入——前处理——发射区氧化——前处理——发射区再扩散——前处理——POCl3预淀积(R□)——后处理——前处理——HCl退火、N2退火——三次光刻——QC检查——双结测试——前处理——铝蒸发——QC检查(t Al)——四次光刻——QC检查——前处理——氮氢合金——氮气烘焙——正向测试(ts)——外协作(ts)——前处理——五次光刻——QC检查——大片测试——测试ts——中测编批—

—中测——中测检查——入中间库。

变容管制造的工艺流程为:

外延片——编批——擦片——前处理——一次氧化——QC检查——N+光刻——QC检查——前处理——干氧氧化——QC检查——P+注入——前处理——N+扩散——P+光刻——QC检查——硼注入1——前处理——CVD(LTO)——QC检查——硼注入2——前处理——LPCVD——QC检查——前处理——P+扩散——特性光刻——电容测试——是否再加扩——电容测试——......(直到达到电容测试要求)——三次光刻——QC检查——前处理——铝蒸发——QC检查(t Al)——铝反刻——QC检查——前处理——氢气合金——氮气烘焙——大片测试——中测——电容测试——粘片——减薄——QC检查——前处理——背面蒸发——综合检查——入中间库。

P+扩散时间越长,相同条件下电容越小。

稳压管(N衬底)制造的工艺流程为:

外延片——编批——擦片——前处理——一次氧化——QC检查——P+光刻——QC检查——前处理——干氧氧化——QC检查——硼注入——前处理——铝下UDO——QC检查——前处理——P+扩散——特性光刻——扩散测试(反向测试)——前处理——是否要P+追扩——三次光刻——QC检查——前处理——铝蒸发——QC检查(t Al)——四次光刻——QC检查——前处理——氮气合金——氮气烘焙——大片测试——中测。

P+扩散时间越长,相同条件下反向击穿电压越高。

肖特基二极管基本的制造工艺流程为:

编批——擦片——前处理——一次氧化——QC检查(tox)——P+光刻——QC检查——硼注入——前处理——P+扩散与氧化——QC检查(Xj,R□,tox)——三次光刻——QC 检查——前处理——铬溅射前泡酸——铬溅射——QC检查(tcr)——先行片热处理——先行片后处理——特性检测(先行片:V BR,I R)——热处理——后处理——特性测试(VBR,IR)——前处理——钛/铝蒸发——QC检查(t Al)——四次光刻——QC检查——前处理——氮气合金先行(V BR,I R)——氮气合金——特性测试(V BR,I R)——大片测试——中测——反向测试(抗静电测试)——中测检验——如中转库。

目录

外延 (6)

气相外延生长机理 (6)

外延层的杂质分布 (6)

外延系统和工艺过程 (7)

外延质量和检验 (7)

三扩 (8)

清洗处理 (8)

前处理 (9)

腐蚀 (9)

预淀积 (9)

中处理 (9)

主扩散 (9)

后处理 (10)

氧化 (10)

检验 (10)

修片 (10)

编批打标 (10)

氧化 (11)

一、二氧化硅结构 (11)

二、二氧化硅性质 (11)

三、二氧化硅应用 (11)

四、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 (12)

五、氧化装置 (14)

六、二氧化硅薄膜质量 (14)

扩散 (15)

CSD涂源扩散(硼源) (15)

POCl3扩散 (15)

离子注入再扩散 (16)

先行片 (16)

结特性参数异常 (17)

重要的工艺参数 (17)

扩散质量 (17)

离子注入 (18)

正面蒸铝 (20)

一、前处理 (20)

二、正面蒸铝 (20)

三、合金化 (21)

四、正面蒸铝后QC检验 (22)

光刻 (22)

前处理 (22)

涂胶 (23)

对版曝光 (24)

显影 (24)

显影后检查 (24)

后烘坚膜 (24)

刻蚀 (25)

CVD (28)

一、APCVD:常压CVD (29)

二、LPCVD:低压CVD (29)

三、PECVD:等离子增强CVD (30)

钝化 (32)

清洗 (33)

自动清洗 (33)

手动清洗 (33)

中测 (33)

芯片后工序(减薄、背蒸) (34)

磨抛 (34)

一、减薄 (34)

二、抛光 (35)

三、去蜡、清洗 (35)

四、检验 (36)

背蒸 (36)

一、前处理 (36)

二、背蒸 (36)

三、金扩散 (38)

四、背蒸后QC检验 (38)

五、背蒸返工处理 (38)

出厂检验 (39)

专业术语 (40)

一些测试仪器 (40)

外延

在制造高频功率器件时,往往遇到一个击穿电压与集电极串联电阻对集电极材料电阻率的要求矛盾的问题,这时如果在低电阻率的单晶硅上外延生长一层高阻的外延层,器件做在外延层上,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的矛盾。外延层高电阻率保证击穿电压,低电阻率衬底使集电极串联电阻降低,减少器件功率损耗。

在单晶硅衬底上沿着原来的结晶轴方向延伸生长一层导电类型、电阻率、厚度和晶格结构及其完整性都符合要求的新的单晶层的过程叫做外延,这层新的单晶层叫做外延层。若外延层结构和性质与衬底材料相同叫做同质外延,反之叫异质外延。根据外延层在器件制造中的作用来分,器件直接做在外延层上的叫做正外延,做在原单晶层上,低阻的外延层反过来作为支撑衬底的叫反外延。

外延方法主要有气相外延、液相外延、真空蒸发、高频溅射、分子束外延等,生产中常用的是硅的气相外延法。

气相外延生长机理

硅的气相外延是硅的气态化合物在加热的硅衬底表面与氢发生反应或自身热分解还原成硅,并以单晶的形式淀积在硅衬底表面的过程。具体包括:

(1)反应剂分子以扩散方式从气相转移到生长层表面;

(2)反应剂分子被生长层吸附;

(3)被吸附的反应剂分子在生长层表面完成化学反应,产生硅及其它副产品;

(4)副产品分子从表面解析,随着气流排出反应腔;

(5)反应生成的硅原子形成晶格,或加接到晶格点阵上,形成单晶外延层。

外延方法通常有SiCl4氢还原法和SiH4热分解法,两种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SiCl4+2H2=Si+4HCl (1200℃)

SiH4=Si+2H2(1100℃)

外延层的杂质分布

外延层必须是经过掺杂的单晶层。从器件制造的角度考虑,总希望外延层具有均匀的一定量的单一杂质分布,而且要求外延层与衬底界面处杂质分布浓度陡峭一些。

SiCl4氢还原法外延由于在高达1200℃高温下进行,衬底与外延层中杂质相互扩散,从而使衬底与外延层形成杂质浓度缓变分布,这就是外延中的扩散效应。这种效应是可逆的,生成的HCl对硅有腐蚀作用。在衬底腐蚀的同时其中杂质就释放出来,加之在高温外延过程中,高掺杂衬底中的杂质也会挥发,此外整个外延层系统中也存在杂质的沾污源,这三种因素造成的自掺杂效应严重影响了外延的杂质分布,外延电阻率做高也不容易。

SiH4热分解法反应温度低,其化学反应激活能是1.6eV,比SiCl4小0.3eV,可以在1100℃时获得与1200℃下SiCl4反应时相当的生长速率,同时这种方法不产生HCl,无反应腐蚀问题,因而扩散效应和自掺杂现象不如SiCl4严重。如果采用“背封”技术和“二步法”外延,用SiH4热分解法就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突变结和浓度分布。

虽然SiH4热分解法外延有其好处,但是由于SiCl4氢还原法操作安全,SiCl4易纯化,

且工艺成熟,目前仍然是生产中常用的方法。

外延系统和工艺过程

外延系统装置包括:气体分配及控制系统、加热和测温装置、反应室、废气处理装置。

工艺过程包括:

(1)衬底和基座处理:衬底处理主要是为了去除衬底圆片表面氧化层及尘粒,冲洗干燥后放入石墨基座内。对于已经用过的石墨基座应预先经过HCl腐蚀,

去除前次外延留在上面的硅。

(2)掺杂剂配制:掺杂剂有气态源,如磷烷PH3,硼烷B2H6等;液态源如POCl3、BBr3等,不同的器件对外延层电阻率及导电类型要求不同,必须根据电阻率

精确控制掺杂源的用量。

(3)外延生长:主要程序为:装炉——通气,先通氮气再通氢气——升温——衬底热处理或HCl抛光——外延生长——氢气冲洗——降温——氮气冲洗。当

基座温度降到300℃以下时开炉取片。

外延质量和检验

外延层质量应满足:晶体结构完整、电阻率精确而均匀、外延层厚度均匀且在范围内、表面光洁,无氧化和白雾、表面缺陷(角锥体、乳突、星形缺陷等)和体内缺陷(位错、层错、滑移线等)要少。

外延质量检验内容包括:电阻率、杂质浓度分布、外延层厚度、少子寿命及迁移率、夹层位错与层错密度、表面缺陷等。生产中通常检测项目是缺陷密度、电阻率和外延层厚度。外延层厚度测量方法有层错法、磨角或滚槽染色法、直读法、红外干涉法等。电阻率测量的方法有四探针法、三探针法、电容—电压法、扩展电阻法,对于外延层电阻率较高或者厚度较薄的外延层往往采用电容—电压法、扩展电阻法等。

晶体缺陷包括体内和表面缺陷,体内缺陷包括位错和层错。

位错通常由衬底中的位错延伸而成,当衬底表面存在机械损伤,片子在升降温过程中遭受巨大热冲击时,就会在晶体内产生大量位错,因此应该避免衬底硅片机械划伤和衬底不均匀升降温。位错的检验方法有铬酸化学腐蚀法、红外显微镜直接观察法、X射线衍射形貌照相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法等。

层错有外延层错和热氧化层错两种。当衬底表面存在划痕、杂质沾污、氧化物或局部杂质积累,而外延时晶核恰巧在这些不均匀区域内长大,就会破坏衬底原来的晶格原子的规则排列,造成外延层和衬底间的晶格失配。这是失配随着外延生长过程逐渐传播开来,一直到达晶体表面,成为区域性缺陷,这就是外延层错。防止外延层错,外延前先将衬底在外延炉反应室内进行HCl气相抛光,提高氢气浓度,控制好外延生长温度和速率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单位面积内的层错数量为层错密度。将外延片在按比例配成的二氧化铬、HF水溶液中腐蚀后,置于显微镜下观测,就能测出层错密度。

表面缺陷通过肉眼和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到,主要有划痕、雾状、角锥体、乳突、星形缺陷、小丘和雪球、麻坑、弯曲、图形漂移和畸变等,主要形成原因是操作不当,环境不洁、衬底制备不良、生长条件不适当等,采用相对措施即可降低层错密度。

铬酸腐蚀法检验位错:

1)将硅片在321硅腐蚀液中腐蚀,腐蚀厚度大约为(20—30)μm;

2)配制腐蚀液:

原液:三氧化二铬:纯水=1:2

铬酸腐蚀液:原液:40%HF溶液=1:1

硅片在腐蚀液中浸泡(3-4)min;

3)用纯水冲洗干净后甩干;

4)在显微镜下观察,测出位错密度。

三扩

为了解决器件高击穿电压与低集电极电阻对衬底材料电阻率要求的矛盾,从而采用在外延层上做芯片。但是目前国内高阻外延尚不能将电阻率做得足够高,如果器件不仅仅反向击穿高,而且结深也相当深,那就要求外延层既要高阻又要很厚,这在实际生产上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于是产生了一种叫做“三重扩散”的硅片材料工艺。

在低掺杂的N型单晶硅片上进行较长时间N型杂质扩散,形成N+NN+结构,然后通过磨片抛光去掉一面N+层剩下NN+两层,以扩散层N+为衬底支撑,在N层即原衬底上做芯片,这种工艺叫做三重扩散(通常晶体管制作只有基区扩散和发射区扩散,这是第三种扩散;从字面意义上来说,三重扩散应该包括了基区扩散和发射区扩散在内的三次扩散)。在三扩工艺中做芯片的高阻层的厚度必须严格控制,其由磨抛工艺决定,它的电阻率则根据器件品种对反向击穿电压的要求进行选择确定。

三扩的作用类似于反外延,由于扩散沿着结深存在杂质浓度梯度,不像外延片的低阻层那样纵向分布均匀,因此做出的晶体管饱和压降不如外延片好,但是三扩采用成熟的常规扩散工艺,简便易行,可靠稳定,因此在生产中大量应用。

三扩工序的基本流程是:前处理——腐蚀——预淀积——中处理——主扩散——后处理——氧化——检验——修片,具体步骤为:

清洗处理

在十二槽自动清洗机中进行,每个槽中需要超声清洗,每个槽的溶液分别为:

一槽:上料;

二槽:5%HF溶液;

三槽:5%HF溶液;

四槽:纯水;

五槽:0.4%NaOH溶液+3F高纯清洗剂+H2O的混合液;

六槽:温纯水;

七槽:0.4%NaOH溶液+3F高纯清洗剂+H2O的混合液;

八槽:温纯水;

九槽:纯水;

十槽:纯水;

十一槽:纯水;

十二槽:下料。

材料片前处理在十二槽自动清洗机中进行,每个槽的浸泡时间为300S。

腐蚀

将材料片浸入321硅腐蚀液中,将硅片表面腐蚀掉一定厚度,大约在10μm左右,硅腐蚀液的温度和腐蚀速度有很大关系,如果温度过高,难以控制腐蚀速度,腐蚀速度也与腐蚀液新旧有关,因此为了控制腐蚀量,常在腐蚀后用千分表测试腐蚀量,如果腐蚀量没有达到要求继续腐蚀;

硅片腐蚀后需要冲纯水,再甩干。

预淀积

扩散炉炉管预热到1000℃之后,将载有硅片的石英舟中按照一定速度慢慢推进炉管后,炉管加热升温至1200℃,并且炉管中通入O2和N2,N型扩散采用POCl3作为扩散源,利用N2携带的方式进入炉管,并且源温控制在(20±1)℃。经过大约(110±10)min(视情况而定,通入POCl3时间)预淀积后,炉管内慢慢降低至1000℃后,将石英舟慢慢拉出。待硅片自然冷却后,需要测试预淀积硅片表面的电阻率。电阻率的测试是利用陪片,首先用40%的HF溶液将陪片腐蚀,然后冲水后烘干,再利用四探针测试仪测试陪片表面电阻率。预淀积后硅片表面的电阻率要求控制在一定范围,如果电阻率大于范围值,需要减少预淀积时间,如果电阻率小于范围值,需要再进行预淀积。

POCl3和氧气反应生成单质P、偏磷酸和氯的化合物。

中处理

预扩片中处理在十二槽自动清洗机中进行,每个槽的浸泡时间为400S。

主扩散

主扩散是利用碳化硅舟进行,将硅片依次紧靠放入碳化硅舟中,硅片与硅片之间以及舟底都要撒上二氧化硅粉,以免高温扩散时硅片粘结在一起,两端用碳化硅挡板挡好。将扩散炉炉管预热到800℃之后,将载有硅片的碳化硅舟中按照一定速度慢慢推进炉管后,炉管加热升温至1286℃,经过大约200小时(视情况而定)扩散后,炉管内慢慢降低至800℃后,将舟慢慢拉出。

待硅片自然冷却后,需要测试硅片表面的参数:

1)电阻率:利用四探针测试仪测试;

2)结深:在结深测试仪上利用微细刚玉粉将硅片的边缘磨出一个斜面,并且用溶剂对扩散区域进行染色,利用显微镜可以测出斜面染色区域的长度和斜面长度以及硅片厚度,根据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可以求出结深。

3)表面:检验硅片的翘曲、沾污等。

三扩片后处理在十二槽自动清洗机中进行,每个槽的浸泡时间为500S。

氧化

扩散炉炉管预热到600℃之后,将载有硅片的石英舟中按照一定速度慢慢推进炉管后,炉管加热升温至1200℃,并且炉管中通入O2,氧化一般采用水汽氧化。在水汽发生装置的瓶中装入不超过2/3的纯水,将其加热到100℃纯水沸腾,利用O2将水蒸汽携带或者直接进入炉管中。经过大约(3.5±0.5)小时(视情况而定)氧化后,炉管内慢慢降低至600℃后,将石英舟慢慢拉出。

待硅片自然冷却后,利用膜厚测试仪测试硅片表面氧化层的厚度。

检验

氧化后需要检验的项目有:

1、氧化层厚度:利用膜厚测试仪测试;

2、外观检查:缺口、崩边、划伤、裂缝、凹坑、沾污等。

修片

检查硅片边缘是否有缺口或者毛刺,锐利的边缘部分容易剥落,并且会在以后的加工过程中产生碎屑,因此需要修片。修片利用修片机上旋转的砂轮将硅片边缘打磨平,硅片需要垂直放在旋转砂轮打磨位置的切线方向上。

检验修片后的三扩片就可以进行单面磨抛(OSL)。

编批打标

硅片来料检验(厚度、电阻率、表面等)后,在投料前要进行编批、打标。

在编批车间的硅片分为几类:

外延片:一般会在标签上标明衬底参数:厚度、半径、晶向、掺杂类型(N型或P型)以及杂质类型(掺P或者As、B等)、电阻率等,外延层参数有:外延厚度、掺杂类型(N 型或P型)以及杂质类型(掺P或者As、B等),电阻率等,光面为外延面,在光面打上标记。

经过氧化工艺后的单晶片:一般会在标签上标明衬底参数:厚度、半径、晶向、掺杂类型(N型或P型)以及杂质类型(掺P或者As、B等)、电阻率等,光面为氧化层面,在光面打上标记。

双磨片:一般会在标签上标明衬底参数:厚度、半径、晶向、掺杂类型(N型或P型)以及杂质类型(掺P或者As、B等)、电阻率等,两边都很粗糙,不分正反面,打上标签后的一面为正面。

打标是利用激光打标机进行,设置程序后,把硅片放入就可以自动标号打标。有时机器

产能不够会手工打标,但是由于人刻得力度不一样,刻出的字常常不均匀,由于有时要在硅片后面手工刻个标记,划片后可能导致芯片厚度不均匀,这样会影响装片。

硅片打标之后要擦片,在自动擦片机上进行。

氧化

1957年发现用来制造晶体管的掺杂元素硼、磷、砷、锑等在二氧化硅中的扩散系数比在硅中小得多。

1960年二氧化硅正式被用为晶体管选择扩散的掩蔽膜,从而导致了硅平面工艺的诞生。

一、二氧化硅结构

热生长的二氧化硅薄膜具有无定形玻璃状结构,基本单位是一个有Si—O原子组成的正四面体。硅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氧原子位于四个顶点,两个相邻的四面体通过一个桥键氧原子连接起来,构成无规则排列的三维网络结构。

二、二氧化硅性质

1、电阻率:可高达1015—1016Ω*cm;二氧化硅禁带宽度相当宽,约0.9eV,因此二氧化硅是比较理想的绝缘体。

2、介电强度和介电常数:物质介电强度与薄膜结构致密性、均匀性以及杂质总量均有直接关系。二氧化硅薄膜介电强度可达106—107V/cm,可以承受较高的电压,适宜做器件的绝缘膜。二氧化硅的介电系数是3.9左右。

3、薄膜密度:二氧化硅密度与制备方法有关,一般在(2.0—2.3)g/cm3之间。折射率通常为1.45左右,密度高折射率稍大。

4、化学稳定性:二氧化硅的化学稳定性较高,它不溶于水和氢氟酸以外的酸。被氢氟酸腐蚀的化学方程式为:

SiO2+4HF=SiF4+2H2O

SiF4+2HF=H2SiF6

H2SiF6(六氟硅酸)是可溶于水的络合物,利用这个性质可以很容易通过光刻工艺实现选择性腐蚀二氧化硅。为了获得稳定的腐蚀速率,腐蚀二氧化硅的腐蚀液一般用HF、NH4F 与纯水按一定比例配成缓冲液。

三、二氧化硅应用

1、作为杂质选择扩散的掩蔽膜:利用杂质元素在二氧化硅中的扩散系数比在硅中小得多的特性,用二氧化硅作选择扩散掩蔽膜能造出不同性能的半导体器件;

2、作为器件表面的保护和钝化层:在硅片表面覆盖一层二氧化硅薄膜,一方面可以避免硅表面被划伤以及各制造工序带来的杂质沾污,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二氧化硅薄膜是表

面的PN结与外面气氛隔绝,从而减弱了环境气氛对硅片表面性质的影响,提高了半导体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起到了钝化的作用;

3、作为集成电路的隔离介质和绝缘介质;

4、作为集成电路中电容器的介质材料;

5、作为MOSFET的绝缘栅材料;

6、在其他半导体器件如太阳能电池中应用,能很好提高器件的性能。

四、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

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方法很多,如热氧化生长法、掺氯氧化法、热分解淀积法、溅射法、真空蒸发法、外延生长法和阳极氧化法等。生产上常用的是热氧化生长法、掺氯氧化法、热分解淀积法三种。

1、热氧化生长法

把清洗干净的硅衬底置于高温下,并且通入氧气气氛,使衬底表面的一层硅氧化成二氧化硅。其又分为干氧氧化、水汽氧化、湿氧氧化和氢氧合成氧化等几种不同工艺。

1)干氧氧化

在高温下用干燥纯净的氧气直接与硅片外表面的原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硅。其反应方程式为:Si+O2=SiO2。

氧化过程中,已形成的二氧化硅层阻止了氧原子与硅表面的直接接触,氧分子以扩散方式通过二氧化硅层到达二氧化硅—硅界面与硅原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二氧化硅层使二氧化硅不断增厚。二氧化硅生长速度受氧分子在二氧化硅中的扩散速率和SiO2—Si界面处氧分子与硅原子反应速率的限制,关系式为:d2=c*t,其中d表示氧化层的厚度,c为氧化速率(μm2/min),t为氧化时间。

干氧氧化生成的二氧化硅薄膜干燥致密,和光刻胶沾润良好,光刻时不易产生浮胶现象,但是氧化速率慢。

2)水汽氧化

在高温下水汽与硅片接触时,水分子与硅片表面原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硅初始层。反应方程式为:Si+2H2O=SiO2+2H2,随后水分子与硅的反应有两个过程:一是水分子透过氧化层在SiO2—Si界面处使硅原子氧化;二是水分子先在二氧化硅表面反应生成硅烷醇(Si—OH),它的反应方程式为:H2O+Si-O-Si=2(Si-OH)

生成的硅烷醇再扩散进入二氧化硅层到达SiO2—Si界面后与硅原子反应,使二氧化硅膜增厚,反应式为:Si-Si+2(Si-OH)=2(Si-O-Si)+H2

上述两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氢气迅速地沿着SiO2—Si界面散开,也可能与二氧化硅网络结构中的氧离子结合成羟基,即H2+2 -O- =2 -OH

由于水汽氧化过程中二氧化硅网络不断遭到削弱,水分子或硅烷醇在二氧化硅中扩散加快,其扩散速度大于氧原子的扩散速度,所以水汽氧化速度比干氧氧化快得多。

3)湿氧氧化

将干燥纯净的氧气先经过一个水浴瓶,使氧气通过加热的高纯去离子水携带一定量的水汽,再通入氧化炉中,水汽的含量由水浴温度和氧气决定。湿氧氧化既有干氧氧化作用又有水汽氧化的作用,水汽氧化时氧化物质是一个大气压的水汽,干氧氧化中氧化物质是一个大气压的干燥氧气,湿氧氧化时氧化物质是水和氧气的混合物,而它们的比例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和器件要求进行调节,随着水汽比例的增加,氧气对生长速度的影响越来越小,因此湿氧氧化的速率介于干氧氧化和水汽氧化之间,即C干氧<<C湿氧<C水汽,随着水浴温度的增

加,C湿氧更加接近C水汽。实际生产中,常用干氧—湿氧—干氧的方法生成SiO2。

湿氧氧化速率快,但是表面有硅烷醇和光刻胶沾润不良,光刻时易浮胶,并能引起杂质的再分布。若在湿氧氧化前先通一些时间干氧,有利于保持硅片表面的完整性和生长高质量的二氧化硅,提高其间的表面性能;在湿氧氧化后再通入一段时间的干氧,可使湿氧生长的二氧化硅趋于干氧氧化膜的性质,同时表面的硅烷醇或表面吸附的水分子转变成硅氧烷(Si-O-Si),从而改善了二氧化硅表面与光刻胶的接触,使光刻时不易浮胶。这样做充分利用了干氧氧化和湿氧氧化的优点,解决了生长速率和工艺质量的矛盾。

4)氢氧合成氧化

湿氧氧化和水汽氧化都要用到高纯去离子水,如果去离子水的纯度不够高或者水浴瓶等容器沾污的话,就会使氧化膜的质量受到影响,为此将适当比例混合的高纯氢气和氧气通入氧化炉,在高温下先合成水汽,然后再与硅反应生成二氧化硅,就能得到高质量的二氧化硅薄膜。

2、掺氯氧化法

在氧化气氛中添加微量氯元素进行二氧化硅薄膜生长,能降低钠离子沾污,抑制钠离子漂移,获得高质量的氧化膜,提高器件电性能和可靠性。常用的氯源有干燥高纯的氯气(Cl2)或氯化氢(HCl)和高纯的三氯乙烯(C2HCl3,液态)。掺氯氧化一般采用干氧氧化进行,这是因为水的存在会使氯不能结合到氧化膜中去,起不到降低可动钠离子、清洁氧化膜的作用,而且容易腐蚀硅片表面。

掺氯氧化速率略大于普通干氧氧化,这是由于氯进入二氧化硅薄膜,使二氧化硅结构发生形变,氧化物质在其中的扩散速率增大的缘故。

在掺氯热氧化工艺中,常用的三种氯源里由于氯化氢气体和氯气都是腐蚀性较强的气体,因此在生产上使用越来越多的是三氯乙烯。在高温下三氯乙烯分解生成氯气和氯化氢就用于掺氯氧化,而三氯乙烯本身腐蚀性不如以上两种气体,因此三氯乙烯是更具有发展前途的掺氯氧化工艺的氯源材料。

3、热分解淀积法

热分解氧化薄膜工艺是利用含硅的化合物经过热分解反应,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二氧化硅薄膜的方法。优点是基片本身不参与形成氧化膜的反应,而仅仅作为淀积二氧化硅氧化膜的衬底(也可以不是硅衬底),保持硅片厚度不变(这是和热氧化法的根本区别)。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应用,因此称为“低温淀积”。常用的热分解淀积氧化膜反应源物质有正硅酸乙酯和硅烷两种。

正硅酸乙酯热分解淀积的温度控制在20℃左右,反应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真空度必须在100*133.3Pa以上,淀积时间根据膜厚决定。淀积得到的二氧化硅氧化膜不如热生长的致密,但如果在真空淀积之后经过适当的增密处理可使其质量有所改善,方法是硅片在反应炉内加热升温到850—900℃半小时左右,之后再在干燥的氮气、氩气或者氧气气氛中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即可。其实是一种LPCVD工艺,反应方程式为:

Si(OC2H5)4=SiO2+H2+CO2+CH4+C2H6+……;

硅烷热分解淀积的反应方程式为:SiH4+2O2=SiO2+2H2O(300—400℃),它其实是一种APCVD工艺,是目前生产中常用的常规工艺。

由于水汽氧化成本比较低,而氧化层不致密,氢氧合成氧化质量稍好,从成本角度考虑,可以采用水汽氧化,而湿氧氧化一般用于三扩和一次氧化,干氧氧化常用于离子注入前淀积氧化层。

五、氧化装置

氧化装置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氧化炉:又分为炉体、温度测量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反应管四个部分,炉体提供稳定的高温条件,用高温电热丝加热,炉管用绝缘性好的氧化铝管,电热丝绕套在炉管上,外面衬以保温材料,最外层是钢板制的炉罩。温度测量用电热偶配上电位差计,温度控制系统分为自动和手动两部分,手动用调压变压器调控,自动用精密温度自控仪或者计算机控制。反应管用耐高温不易变形的石英管或性能更好但价格较贵的碳化硅管。

2、氧化源发生和输送系统;

3、进出硅片推拉系统。

氧化装置和扩散装置结构基本相同,通常氧化都是在扩散炉中进行,具体步骤见扩散。

六、二氧化硅薄膜质量

1、厚度:要求在指标范围内,且保持均匀一致。厚度测量要求精度不高时可用比色法、磨蚀法;精度高时,可用双光干涉法、电容—电压法;精度高达10A时用椭圆偏振仪,也是现在常用的方法。

氧化膜的厚度不均匀不仅影响氧化膜对扩散杂质的掩蔽作用和绝缘作用,而且在光刻腐蚀时容易造成局部沾污。要提高膜厚均匀性,首先要控制好氧气的流量,保证反应管里硅片周围氧气和水蒸汽气压均匀;稳定炉温,保证足够长的恒温区;还要控制好水浴温度;氧化前做好硅片的处理,保证清洗质量和硅片表面质量。

2、表面质量:要求薄膜表面无斑点、裂纹、白雾、发花、和针孔等缺陷。通常通过在聚光灯下目测或者镜检发现各种缺陷。

氧化膜出现斑点会导致斑点周围的氧化膜对杂质的掩蔽能力降低,会造成器件性能变坏,甚至做不出芯片来。一些突起的斑点还会影响光刻的对准精度,造成光刻质量不好,因此要保证氧化前硅片表面无微粒;石英管长期处于高温下易老化,内壁产生颗粒沾污硅片,要及时清洗、更好石英管;操作中注意避免水珠飞溅到硅片表面;硅片清洗后要烘干无水迹。

针孔会使氧化层扩散时的掩蔽作用失效,引起晶体管漏电增大,耐压降低甚至击穿,还会造成金属电极引线和氧化膜下面的区域短路,使器件变差或报废。为了减少针孔,必须保证硅片表面质量无位错层错。硅片表面应平整光亮;加强整个器件工艺过程中的清洗处理。

3、氧化层层错:将氧化片先经过腐蚀显示,再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火柴杆状的缺陷。氧化层层错会使得氧化膜出现针孔等,最终导致PN结反向漏电增大,耐压降低甚至穿通,使器件失效。在MOS器件中,Si-SiO2系统中的层错会使载流子迁移率下降影响跨导和开关速度。因此要保证硅片表面抛光质量和表面清洗质量,采用掺氯氧化和吸杂技术,在硅片背面引入缺陷或造成很大应力来降低热氧化层错。

4、Si-SiO2系统电荷:包括Si-SiO2系统中的固定电荷、界面态、可动Na+和电离陷阱等,都可以通过电容—电压法检测。

扩散

掺杂的作用是制作N型或P型半导体区域,以构成各种器件结构。掺杂工艺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某种技术措施,将一定浓度的三价元素(如硼、锑)或五价元素(如磷、砷等)掺入半导体衬底,从而原材料的部分原子被杂质原子代替。

掺杂工艺方法分为:热扩散法和离子注入法。

热扩散是最早使用也是最简单的掺杂工艺,它利用原子在高温下的扩散运动,使杂质原子从浓度很高的杂质源向硅中扩散并形成一定的分布。热扩散通常分两个步骤进行:预淀积(预扩散)和主扩散(也称推进)。预淀积是在高温下利用诸如硼、磷等杂质源对硅片上的掺杂窗口进行扩散,在窗口处形成一层较薄但具有较高浓度的杂质层。主扩散是利用预淀积所形成的表面杂质层做杂质源,在高温下将这层杂质向硅体内扩散的过程。通常推进的时间较长。

扩散炉有:HDC 8000A、ADV ANTECH sevenstar 5474、Thermco 4303、青岛赛瑞达扩散炉等。现分别列出不同扩散方式的步骤:

CSD涂源扩散(硼源)

CSD涂源扩散的步骤为:CSD涂源——CSD预淀积——后处理——基区氧化——基区再扩散(或者后两步同时进行即基区氧化再扩散):

1、硼源CSD涂覆:利用凃源机在硅片表面进行硼源涂覆,硼源选用硼源B 30,主要成份是B2O3,液态。涂源步骤为:

1)清洗:硅片在2号清洗液中清洗,如果硅片较脏,还需要在煮沸的SH清洗液中浸泡清洗;

2)涂覆:硅片旋转速度约为2500转/min,涂覆后硅片传送到加热板,温度为(80±1)℃,加热时间为20S;

3)测试:硼源涂覆的厚度为0.5μm,利用假片测试涂覆的厚度和均匀性,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试硅片的上、下、左、右、中五点;

4)检验:涂覆的硼源表面要求不发花、无缺损、无颗粒等;

5)返工:如果硅片表面发花,则用纯水冲洗干净后再涂布。

2、CSD硼源预淀积:在扩散炉中预淀积,预淀积后需要测试硅片ρs,方法是将陪片表面的二氧化硅腐蚀掉,然后利用四探针测试仪测试表面的电阻率。不同产品预淀积的时间、温度都有所不同。

如果硅片由于卡位在扩散炉炉口停留过久造成硼源氧化,需要返工,首先将SH-3清洗液将硅片清洗干净,然后用HF溶液去除表面SiO2,甩干后再重新涂布硼源。

3、后处理:用5%的HF溶液浸泡(10—20)min。

4、再扩散:硅片手动进出炉,再扩散后的硅片需要测试电阻率ρs和结深jx。

POCl3扩散

POCl3扩散的作用有:磷掺杂、N+淀积和磷吸杂,N+淀积和磷吸杂只需要经过POCl3

预淀积步骤,N+淀积的后处理采用5%HF溶液进行泡酸处理,而磷吸杂后处理采用P液处理30S。

POCl3扩散的步骤为:POCl3预淀积——后处理——氧化——再扩散(或者后两步同时进行即氧化再扩散),各个分步骤为:

1、POCl3预淀积:

步骤同三扩的POCl3预淀积,但是不同产品预淀积的时间、温度都有所不同。

预淀积在扩散炉中进行,预淀积后需要测试硅片ρs。

2、后处理:

磷吸杂后处理(常常用于外延片小功率产品):利用P液(纯水:HF:HNO3=300:15:10)将硅片磷吸杂后形成大的PSG泡酸去除,一般为30S,如果没有去除干净则加时,P液的温度和PSG腐蚀速率有很大关系;

磷吸杂原理:磷硅玻璃是由P2O5和SiO2的混合物共同组成,结构中存在氧空位,它是负电中心,所以能对以Na+为代表的可动电荷起到固定提取和阻挡的作用,并且Na+绝大部分分布在PSG中,浓度比SiO2中高三倍。

磷掺杂后处理:利用5%的HF溶液浸泡20min去除表面的氧化层;

3、氧化:

步骤同三扩的POCl3氧化,在扩散炉中氧化,但是不同产品采用的氧化方式、氧化的时间、温度都有所不同;

4、再扩散:

将硅片装入石英舟中,将扩散炉炉管预热到800℃之后,将载有硅片的石英舟按照一定速度慢慢推进炉管后,炉管以一定速率加热升温至工艺温度,经过若干小时(视情况而定)扩散后,炉管内以一定速率慢慢降温,将舟慢慢拉出。

离子注入再扩散

离子注入再扩散的步骤为:离子注入(硼或磷)——氧化——再扩散

先行片

圆片在基区扩散后,发射区扩散前都要做先行片,由先行片的实验工艺条件来指导批量生产,在测试前需要进行特性光刻开特性孔,特性光刻后进行前处理:在加热到(75±5)℃的2号液中煮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H2处理,最后利用四探针测试仪测试晶体管的特性。

H2处理的工艺温度为500℃,进行H2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硅片表面的表面态密度,由于硅片特性光刻后在表面形成很多硅的悬挂键,即存在很多表面态,通过H2处理可以将硅悬挂键和氢键结合从而减少界面态,如果不进行H2处理,特性测试不出来。

对于三极管(小功率和大功率)来说,主要是双结测试,主要测试参数有BVCBO、BVCEO、BVEBO、HFE,如果HFE偏小,则需要追加扩散,一般扩散时间越长,HFE越大,当然HFE均匀性也很重要,不能太离散。对于大功率晶体管还需要在基区扩散后进行单结,主要测试BVCBO。

对于二极管(稳压管、开关管,肖特基管除外)来说,主要测试参数有反向击穿电压和正向电压以及正向漏电流,测试击穿电压时,探针是压在相邻两个芯片的焊区上。

结特性参数异常

扩散工艺中要测单结和双结特性,根据单结和双结测试情况及时改变工艺条件。测单结主要看反向击穿电压和反向漏电流,测双结主要为调电流放大系数HFE。

1、PN结反向击穿电压和反向漏电流:是晶体管的两个重要参数,也是衡量扩散层质量的重要标准。常见不良击穿有:管道型击穿、低击穿、沟道漏电、软击穿、鼓泡、曲线蠕变、双线等。过多或表面吸附了水分子或其他离子,会使表面漏电增大;氧化时由于清洗不好,有一些金属离子入钠离子进入氧化层,从而使得漏电增加,击穿降低;二氧化硅表面吸附了气体或离子以及二氧化硅本身的缺陷如氧空位等,使二氧化硅带上了电荷,形成了表面沟道效应,增大了反向漏电流;硅片表面上有重金属杂质沾污,在高温下很快扩散进硅片体内,沉积在硅内的晶格缺陷中,引起电场集中,发生局部击穿现象,造成很大的反向漏电流。此外,如光刻时图形边缘不完整,出现尖峰毛刺,表面有合金点、破坏点,引起纵向扩散不均匀,PN结出现尖峰会形成电场集中,击穿将首先发生在尖峰上。因此,制造良好的扩散表面、保持表面清洁、严格清洗工艺、保证扩散系统清洁、保证气体纯度高、扩散源质量好、采用低位错密度材料、提高光刻质量或者采用吸杂工艺等,都能够起到改善器件击穿电压的作用。

2、电流放大系数HFE:是扩散层另外一个重要的参数。影响HFE的因素有:基区宽度、发射区与基区杂质浓度比、表面是否有沾污和复合等。减薄基区能够使放大提高;提高发射区浓度,降低基区浓度,从而增大浓度梯度,可以提高注入效率,减小复合,提高放大。此外,材料中的位错密度大,有害金属杂质多,会降低少子寿命,缩短载流子扩散长度,导致放大降低。

重要的工艺参数

扩散的目的在于形成一定的杂质分布,使器件具有合理的表面浓度和结深,而这也是确定工艺条件的主要依据。此外如果使扩散结果具有良好的均匀性、重复性也是选择工艺条件的重要依据。扩散的重要工艺控制参数有:温度、时间、和气体流量。

温度对扩散工艺参数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浅结器件一般选低些,对于很深的PN结选高些。此外还需要根据工艺要求实行不同工艺系列的标准化,以有利于生产线的管理。调节工艺时间往往是调节工艺参数的主要手段,扩散时间的控制应尽量减少人为的因素。气体流量是由掺杂气体的类型和石英管直径决定的,只有使扩散的气氛为层流型才能保证工艺的稳定性。

氧化:温度大约为1000-1100℃,不管哪次光刻的氧化,在氧化的前期和后期常常通入HCl一段时间,HCl的作用是清洗炉管,因为炉管在扩散后可能有沾污;

扩散:温度大约为1150-1250℃,基区扩散时间大约为5小时,扩散时间根据结深来确定,而发射区扩散时间根据HFE来确定;

POCl3预淀积:温度大约为900-1000℃,时间大约100min;

扩散质量

扩散质量对半导体器件芯片的好坏有决定性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表面质量、扩散结

深、方块电阻、和表面杂质浓度等几个方面。

一、表面不良:

1、合金点:主要原因是表面杂质浓度过高;

2、黑点和白雾:主要是酸性沾污、水汽和颗粒沾污造成的;

3、表面凸起物:大多由较大颗粒经过高温处理后形成;

4、玻璃层:扩散温度过高,时间过长造成,会造成光刻时脱胶。工艺过程中要控制好扩散温度、时间以及气体流量,并保证扩散前硅片表面干净干燥;

5、硅片表面滑移线或硅片弯曲:由高温下热应力引起,一般由于进出舟速度过快、硅片间隔太小、石英舟开槽不适当等导致;

6、硅片表面划伤、缺损等:操作不当造成.

二、方块电阻:

方块电阻一定程度上放映了扩散到硅片中的杂质总量的多少,与器件特性密切相关。

造成方块电阻偏大原因:携源氮气中有较多的水份和氧气;硅片进炉前未烘干;杂质源中含水量较多;光刻没有刻干净,留有底膜,使扩散区域表面有氧化层影响了杂质扩散;扩散源使用时间过长,杂质减少或源变质;扩散系统漏气或源蒸汽饱和不充分;携源气体流量小和稀释气体流量大,使系统杂质蒸汽压偏低;扩散温度偏低,扩散系数下降;扩散时间不足,扩散杂质总量不够等。

造成方块电阻偏小原因:杂质蒸汽压过大;温度偏高;时间过长等。

如果在预淀积时发现方块电阻偏大或偏小,可以在再扩散时通过适当改变通干氧、湿氧的先后顺序或时间来进行调节,这正是两步扩散法的优点。

三、扩散均匀性和重复性

对于半导体器件参数的一致性要求要非常好,允许的技术指标范围要越窄越好,这就要求制造工艺,尤其是扩散的均匀性和重复性要非常好。

均匀性:同一炉硅片一片之内和各片之间的技术参数基本在一个水平上,在实际生产中造成硅片不均匀的原因有:衬底材料本身参数的电阻率等不均匀;扩散前硅片处理不好,硅片表面有局部的沾污和氧化层,造成扩散进去的杂质原子的多少、结的深浅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杂质扩散系数和固溶度与温度有关,石英舟各处的温度若有差异,就会影响扩散结果的均匀性;石英舟各处的杂质蒸汽压不完全相同,也会造成扩散结果不均匀。

重复性:重复性不好是由于各次扩散工艺中,炉温、时间和石英管内杂质蒸汽压变化较大,以及清洁处理不当造成的。为此,除了精确控制炉温和时间外,还需要设法使得石英管内的杂质蒸汽压保持平衡。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每天第一次扩散前将石英舟和石英管在源蒸汽中饱和一定的时间。

HCl退火、HCl氧化等用HCl的目的是将晶体管的放大曲线拉开,如果不用HCl的话放大系数HFE很小。不同的环境会影响放大,有些环境下不用HCl退火。

所有预淀积(CSD涂覆硼源后预淀积和POCl3预淀积)之后都要泡酸,一般为5%HF 溶液泡20min。

扩散和氧化工艺控制不好会出现氧化层不致密,氧化层均匀性差,从而造成注入或者扩散后掺杂浓度的均匀性差,氧化层厚度不均匀表现为氧化层发花。

离子注入

一般浅结高浓度器件适合扩散工艺,而浅结低浓度器件用离子注入工艺。离子注入是

利用高能粒子轰击掺杂的杂质原子或分子,使之电离,再加速到一定能量,使其直接射入硅片内部,然后经过退火使杂质激活,达到掺杂的目的。离子注入能保证结深的一致性、重复性,从而确保器件参数的一致性,尤其是HFE,并且离子注入可以将浓度分布做的很陡。

在离子注入前一般干氧氧化形成一层大约1000A的氧化层,氧化层的作用是:1、减少离子注入时对硅片的损伤,起屏蔽作用;2、离子注入后杂质在硅中的分布式高斯分布,即注入至表面一段距离后(大约1000A)留在硅片中,为了使得硅片表面的杂质浓度最高,在离子注入前淀积一层氧化层,就可以使得浓度最高处在硅的表面。

在离子注入中,比较重要的控制参数有:原子量、注入能量、注入剂量、束流大小、注入时间、扫描次数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I=Q/t,注入剂量=Q/q,从而可以计算出注入时间,但是这个只是个估算,可能在实际由于设备的不稳定性,当中有偏差。原子量控制的是注入杂质种类,注入能量控制注入的深度,即结深,注入剂量控制掺杂浓度。

注入能量和剂量根据产品的需要来确定,能量越高,注入的越深,一般硼注入的能量在50KeV左右,磷注入的能量一般在60—100KeV,剂量一般在104、105cm-3数量级。离子注入系统中必须保持高真空状态,至少在10-6torr以下,以免残余气体与离子束反应,造成能量不正确的离子,形成沾污。

为了减小沟道效应,常常把硅片倾斜一个角度,如(100)晶向的硅片常用角度是偏离垂直方向7°,氧化层也可以减小沟道效应。

大束流离子注入机:NV10-160,NV10-90

大束流离子注入一般用于深结的注入,硼注入采用BF3,磷注入采用红磷,红磷是固态源,注入时需要加热(300-350℃,坩埚不同,温度也不同)使其升华成气体。氩气作用是清洁离子源弧室以及作为固体源的携带源,它不作为离子注入源。

一般硼注入的束流不超过 2.2mA,磷注入的束流不超过 3.6mA。灯丝的电流大约为200A,此时的弧流为3—20A。

NV10-160的吸极能量和后加速能量可以达到80KeV,在实际生产中一般不超过70KeV NV10-90的吸极能量可以达到90KeV,在实际生产中一般不超过80KeV,它没有后加速功能,所以没有后加速能量。

NV10-160,NV10-90是采用机械扫描的方法进行注入,即载有硅片的转盘旋转并上下移动,而离子源固定从而使得离子注入到硅片中。

中束流离子注入机:V ARIAN 350D

中束流离子注入一般用于浅结的注入,硼注入采用BF3,磷注入采用PH3。

V ARIAN 350D是采用电扫描的方法进行注入,即离子源上下移动,而硅片固定从而使得离子注入到硅片中,且它是一片一片进行注入,注入机会自动从片盒中拾取硅片。

经过离子注入后的硅片表面会产生注入损伤,需要进行退火加以消除。高能粒子注入硅体内时与硅原子核发生碰撞,并把能量传输给硅原子,当硅原子能量足够大时可是硅原子移位,当移位原子的能量较大时,还可使其它硅原子发生位移,从而形成一个碰撞与位移的连级,在硅中形成无数空位和间隙原子。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迁移率减小,少子寿命缩短,从而影响器件性能。退火是在氮气的保护下使硅片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促使微观缺陷区下面未受损伤的硅单晶外延生长,从而使微观损伤区的晶体复原。退火还可以使那些注入硅中的杂质离子进入替代硅原子的位置,成为电活性杂质离子,从而起到受主或施主的作用。

通常,离子注入的深度较浅且浓度较大,必须使它们重新分布。同时由于高能粒子的撞击,导致硅结构的晶格发生损伤,为恢复晶格损伤,在离子注入后要进行退火处理。在退火的同时,掺入的杂质同时向半导体体内进行再分布。

退火可以单独进行退火工艺,还可以和注入后的扩散工艺同时进行,一般选择后者,节省工艺步骤和时间。

离子注入最重要的质量控制是离子注入的均匀性,通常需要利用陪片测试。测试条件为:利用N型陪片进行硼注入,注入能量为50 KeV,注入剂量为3*104cm-3,注入在1050℃下快速退火10S,然后利用RS55四探针测试仪测试硅片表面的电阻率,它们的偏差不能超过规定值。

有时离子注入需要分两步,第一次低浓度的离子注入后得到结深,第二次离子注入浓度高,是为了将浓度增加。

正面蒸铝

金属层的形成主要采用物理汽相沉积(Pysical Vapor Deposition,简称PVD)技术,主要有两种PVD技术:蒸发和溅射。蒸发是通过把被蒸镀物体加热,利用被蒸镀物在高温(接近其熔点)时的饱和蒸汽压,来进行薄膜沉积的;而溅射是利用等离子体中的离子,对被溅射物体电极(也就是离子的靶)进行轰击,使汽相等离子体内具有被溅镀物的粒子(如原子),这些粒子沉积到硅片上就形成了薄膜。

铝是用于互连的最主要的材料之一,因为铝的价格相对低廉,并且铝能够很容易和二氧化硅反应形成氧化铝,这促进了二氧化硅和铝之间的粘附性。在生产中采用电子束蒸发工艺淀积铝膜,大致步骤为:圆片在清洗液中清洗干净后浸入HF溶液中去除表面的氧化层,去离子水冲洗后离心甩干;将圆片装上行星盘,把行星盘装回蒸发台后就可以开始根据程序淀积薄膜,可以根据需要觉得是否对蒸发的圆片衬底加热。

已经完成前道工序并且表面已经氧化光刻,送入正蒸间进行表面金属化,具体步骤如下:

一、前处理

清洗:对应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清洗方式

泡酸:将圆片浸入5%的HF溶液中浸泡20S左右,然后冲水后甩干。对于肖特基产品采用1%的HF溶液浸泡30S。泡酸后的圆片在2小时之内必须正蒸,否则要重新泡酸(防止放置过长时间产生氧化层)。

二、正面蒸铝

将泡酸完的圆片装在行星盘上,放入蒸发台中,按照程序进行蒸发淀积。蒸发的铝层的厚度一般根据芯片功率的大小来确定,从1.4μm到7.5μm不等。一般肖特基等二极管铝层厚度在5μm左右,如果芯片面积大的话加到7.5μm。

目前用的蒸发台有ULV AC EBX-2000和ei-5z,都是电子束蒸发台。铝蒸发的工艺温度

晶圆封装测试工序和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

A.晶圆封装测试工序 一、 IC检测 1. 缺陷检查Defect Inspection 2. DR-SEM(Defect Review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用来检测出晶圆上是否有瑕疵,主要是微尘粒子、刮痕、残留物等问题。此外,对已印有电路图案的图案晶圆成品而言,则需要进行深次微米范围之瑕疵检测。一般来说,图案晶圆检测系统系以白光或雷射光来照射晶圆表面。再由一或多组侦测器接收自晶圆表面绕射出来的光线,并将该影像交由高功能软件进行底层图案消除,以辨识并发现瑕疵。 3. CD-SEM(Critical Dimensioin Measurement) 对蚀刻后的图案作精确的尺寸检测。 二、 IC封装 1. 构装(Packaging) IC构装依使用材料可分为陶瓷(ceramic)及塑胶(plastic)两种,而目前商业应用上则以塑胶构装为主。以塑胶构装中打线接合为例,其步骤依序为晶片切割(die saw)、黏晶(die mount / die bond)、焊线(wire bond)、封胶(mold)、剪切/成形(trim / form)、印字(mark)、电镀(plating)及检验(inspection)等。 (1) 晶片切割(die saw) 晶片切割之目的为将前制程加工完成之晶圆上一颗颗之晶粒(die)切割分离。举例来说:以0.2微米制程技术生产,每片八寸晶圆上可制作近六百颗以上的64M微量。 欲进行晶片切割,首先必须进行晶圆黏片,而后再送至晶片切割机上进行切割。切割完后之晶粒井然有序排列于胶带上,而框架的支撐避免了胶带的皱褶与晶粒之相互碰撞。 (2) 黏晶(die mount / die bond) 黏晶之目的乃将一颗颗之晶粒置于导线架上并以银胶(epoxy)粘着固定。黏晶完成后之导线架则经由传输设备送至弹匣(magazine)内,以送至下一制程进行焊线。 (3) 焊线(wire bond) IC构装制程(Packaging)则是利用塑胶或陶瓷包装晶粒与配线以成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此制程的目的是为了制造出所生产的电路的保护层,避免电路受到机械性刮伤或是高温破坏。最后整个集成电路的周围会向外拉出脚架(Pin),称之为打线,作为与外界电路板连接之用。

【半导体研磨 精】半导体晶圆的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从大的方面来讲,晶圆生产包括晶棒制造和晶片制造两大步骤,它又可细分为以下几道主要工序(其中晶棒制造只包括下面的第一道工序,其余的全部属晶片制造,所以有时又统称它们为晶柱切片后处理工序): 晶棒成长--> 晶棒裁切与检测--> 外径研磨--> 切片--> 圆边--> 表层研磨--> 蚀刻--> 去疵--> 抛光--> 清洗--> 检验--> 包装 1 晶棒成长工序:它又可细分为: 1)融化(Melt Down) 将块状的高纯度复晶硅置于石英坩锅内,加热到其熔点1420°C以上,使其完全融化。 2)颈部成长(Neck Growth) 待硅融浆的温度稳定之后,将〈1.0.0〉方向的晶种慢慢插入其中,接着将晶种慢慢往上提升,使其直径缩小到一定尺寸(一般约6mm左右),维持此直径并拉长 100-200mm,以消除晶种内的晶粒排列取向差异。 3)晶冠成长(Crown Growth) 颈部成长完成后,慢慢降低提升速度和温度,使颈部直径逐渐加大到所需尺寸(如 5、6、8、12吋等)。 4)晶体成长(Body Growth) 不断调整提升速度和融炼温度,维持固定的晶棒直径,只到晶棒长度达到预定值。 5)尾部成长(Tail Growth) 1

当晶棒长度达到预定值后再逐渐加快提升速度并提高融炼温度,使晶棒直径逐渐变小,以避免因热应力造成排差和滑移等现象产生,最终使晶棒与液面完全分离。到此即得到一根完整的晶棒。 2 晶棒裁切与检测(Cutting & Inspection) 将长成的晶棒去掉直径偏小的头、尾部分,并对尺寸进行检测,以决定下步加工的工艺参数。 3 外径研磨(Su rf ace Grinding & Shaping) 由于在晶棒成长过程中,其外径尺寸和圆度均有一定偏差,其外园柱面也凹凸不平,所以必须对外径进行修整、研磨,使其尺寸、形状误差均小于允许偏差。 4 切片(Wire Saw Sl ic ing) 由于硅的硬度非常大,所以在本工序里,采用环状、其内径边缘镶嵌有钻石颗粒的薄片锯片将晶棒切割成一片片薄片。 5 圆边(Edge Profiling) 由于刚切下来的晶片外边缘很锋利,硅单晶又是脆性材料,为避免边角崩裂影响晶片强度、破坏晶片表面光洁和对后工序带来污染颗粒,必须用专用的电脑控制设备自动修整晶片边缘形状和外径尺寸。 ? 6 研磨(Lapping) 研磨的目的在于去掉切割时在晶片表面产生的锯痕和破损,使晶片表面达到所要求的光洁度。 7 蚀刻(Etching) 1

半导体工艺流程

1清洗 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的清洗包括硅片的清洗和工器具的清洗。由 于半导体生产污染要求非常严格,清洗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高纯水; 且为进行特殊过滤和纯化广泛使用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 在硅片的加工工艺中,硅片先按各自的要求放入各种药液槽进行表面化学处理,再送入清洗槽,将其表面粘附的药液清洗干净后进入下一道工序。常用的清洗方式是将硅片沉浸在液体槽内或使用液体喷雾清洗,同时为有更好的清洗效果,通常使用超声波激励和擦片措施,一般在有机溶剂清洗后立即米用无机酸将其氧化去除,最后用超纯水进行清洗,如图1-6所示。 图1-6硅片清洗工艺示意图 工具的清洗基本米用硅片清洗同样的方法。 2、热氧化 热氧化是在800~1250C高温的氧气氛围和惰性携带气体(N2)下使硅片表面的硅氧化生成二氧化硅膜的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硅用以作为扩散、离子注入的阻挡层,或介质隔离层。典型的热氧化化学反应为: Si + O2 T SiO2

3、扩散 扩散是在硅表面掺入纯杂质原子的过程。通常是使用乙硼烷(B2H6)作为N —源和磷烷(PH3)作为P+源。工艺生产过程中通常 分为沉积源和驱赶两步,典型的化学反应为: 2PH3 —2P+3H2 4、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也是一种给硅片掺杂的过程。它的基本原理是把掺杂物质(原子)离子化后,在数千到数百万伏特电压的电场下得到加速,以较高的能量注入到硅片表面或其它薄膜中。经高温退火后,注入离子活化,起施主或受主的作用。 5、光刻 光刻包括涂胶、曝光、显影等过程。涂胶是通过硅片高速旋转在硅片表面均匀涂上光刻胶的过程;曝光是使用光刻机,并透过光掩膜版对涂胶的硅片进行光照,使部分光刻胶得到光照,另外,部分光刻胶得不到光照,从而改变光刻胶性质;显影是对曝光后的光刻胶进行去除,由于光照后的光刻胶 和未被光照的光刻胶将分别溶于显影液和不溶于显影液,这样就使光刻胶上 形成了沟槽。 6、湿法腐蚀和等离子刻蚀 通过光刻显影后,光刻胶下面的材料要被选择性地去除,使用的方法就

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

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 N型硅:掺入V族元素--磷P、砷As、锑Sb P型硅:掺入III族元素—镓Ga、硼B PN结: 半导体元件制造过程可分为 前段(FrontEnd)制程 晶圆处理制程(WaferFabrication;简称WaferFab)、 晶圆针测制程(WaferProbe); 後段(BackEnd) 构装(Packaging)、 测试制程(InitialTestandFinalTest) 一、晶圆处理制程 晶圆处理制程之主要工作为在矽晶圆上制作电路与电子元件(如电晶体、电容体、逻辑闸等),为上述各制程中所需技术最复杂且资金投入最多的过程,以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为例,其所需处理步骤可达数百道,而其所需加工机台先进且昂贵,动辄数千万一台,其所需制造环境为为一温度、湿度与含尘(Particle)均需控制的无尘室(Clean-Room),虽然详细的处理程序是随著产品种类与所使用的技术有关;不过其基本处理步骤通常是晶圆先经过适当的清洗(Cleaning)之後,接著进行氧化(Oxidation)及沈积,最後进行微影、蚀刻及离子植入等反覆步骤,以完成晶圆上电路的加工与制作。 二、晶圆针测制程 经过WaferFab之制程後,晶圆上即形成一格格的小格,我们称之为晶方或是晶粒(Die),在一般情形下,同一片晶圆上皆制作相同的晶片,但是也有可能在同一片晶圆上制作不同规格的产品;这些晶圆必须通过晶片允收测试,晶粒将会一一经过针测(Probe)仪器以测试其电气特性,而不合格的的晶粒将会被标上记号(InkDot),此程序即称之为晶圆针测制程(WaferProbe)。然後晶圆将依晶粒为单位分割成一粒粒独立的晶粒 三、IC构装制程 IC構裝製程(Packaging):利用塑膠或陶瓷包裝晶粒與配線以成積體電路目的:是為了製造出所生產的電路的保護層,避免電路受到機械性刮傷或是高溫破壞。 半导体制造工艺分类 半导体制造工艺分类 一双极型IC的基本制造工艺: A在元器件间要做电隔离区(PN结隔离、全介质隔离及PN结介质混合隔离)ECL(不掺金)(非饱和型)、TTL/DTL(饱和型)、STTL(饱和型)B在元器件间自然隔离 I2L(饱和型) 半导体制造工艺分类 二MOSIC的基本制造工艺: 根据栅工艺分类 A铝栅工艺 B硅栅工艺

半导体的生产工艺流程

半导体的生产工艺流程 微机电制作技术,尤其是最大宗以硅半导体为基础的微细加工技术 (silicon-basedmicromachining),原本就肇源于半导体组件的制程技术,所以必须先介绍清楚这类制程,以免沦于夏虫语冰的窘态。 一、洁净室 一般的机械加工是不需要洁净室(cleanroom)的,因为加工分辨率在数十微米以上,远比日常环境的微尘颗粒为大。但进入半导体组件或微细加工的世界,空间单位都是以微米计算,因此微尘颗粒沾附在制作半导体组件的晶圆上,便有可能影响到其上精密导线布局的样式,造成电性短路或断路的严重后果。为此,所有半导体制程设备,都必须安置在隔绝粉尘进入的密闭空间中,这就是洁净室的来由。洁净室的洁净等级,有一公认的标准,以class10为例,意谓在单位立方英呎的洁净室空间内,平均只有粒径0.5微米以上的粉尘10粒。所以class后头数字越小,洁净度越佳,当然其造价也越昂贵。为营造洁净室的环境,有专业的建造厂家,及其相关的技术与使用管理办法如下: 1、内部要保持大于一大气压的环境,以确保粉尘只出不进。所以需要大型 鼓风机,将经滤网的空气源源不绝地打入洁净室中。 2、为保持温度与湿度的恒定,大型空调设备须搭配于前述之鼓风加压系统 中。换言之,鼓风机加压多久,冷气空调也开多久。 3、所有气流方向均由上往下为主,尽量减少突兀之室内空间设计或机台摆 放调配,使粉尘在洁净室内回旋停滞的机会与时间减至最低程度。 4、所有建材均以不易产生静电吸附的材质为主。 5、所有人事物进出,都必须经过空气吹浴(airshower)的程序,将表面粉尘 先行去除。 6、人体及衣物的毛屑是一项主要粉尘来源,为此务必严格要求进出使用人 员穿戴无尘衣,除了眼睛部位外,均需与外界隔绝接触(在次微米制程技术的工厂内,工作人员几乎穿戴得像航天员一样。)当然,化妆是在禁绝之内,铅笔等也禁止使用。 7、除了空气外,水的使用也只能限用去离子水(DIwater,de-ionizedwater)。 一则防止水中粉粒污染晶圆,二则防止水中重金属离子,如钾、钠离子污染金氧半(MOS)晶体管结构之带电载子信道(carrierchannel),影响半导体组件的工作特性。去离子水以电阻率(resistivity)来定义好坏,一般要求至 17.5MΩ-cm以上才算合格;为此需动用多重离子交换树脂、RO逆渗透、与 UV紫外线杀菌等重重关卡,才能放行使用。由于去离子水是最佳的溶剂与清洁剂,其在半导体工业之使用量极为惊人! 8、洁净室所有用得到的气源,包括吹干晶圆及机台空压所需要的,都得使 用氮气(98%),吹干晶圆的氮气甚至要求99.8%以上的高纯氮!以上八点说明是最基本的要求,另还有污水处理、废气排放的环保问题,再再需要大笔

晶圆封装测试工序和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0001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A.晶圆封装测试工序 一、IC检测 1. 缺陷检查Defect Inspection 2. DR-SEM(Defect Review Scanning Electro n Microscopy) 用来检测出晶圆上是否有瑕疵,主要是微尘粒子、刮痕、残留物等问题。此外,对已印有电路图案的图案晶圆成品而言,则需要进行深次微米范围之瑕疵检测。一般来说,图案晶圆检测系统系以白光或雷射光来照射晶圆表面。再由一或多组侦测器接收自晶圆表面绕射出来的光线,并将该影像交由高功能软件进行底层图案消除,以辨识并发现瑕疵。 3. CD-SEM(Critical Dime nsioi n Measureme nt) 对蚀刻后的图案作精确的尺寸检测。 二、IC封装 1. 构装(Packaging) IC构装依使用材料可分为陶瓷(ceramic )及塑胶(plastic )两种,而目前商业应用上则以塑胶构装为主。以塑胶构装中打线接合为例,其步骤依序为晶片切割( die saw)、黏晶(die mount / die bond)、焊线(wire bon d)、圭寸胶(mold )、剪切/ 成形(trim / form )、印字(mark )、电镀(plating )及检验(inspection )等。 (1) 晶片切割(die saw ) 晶片切割之目的为将前制程加工完成之晶圆上一颗颗之晶粒(die )切割分离。举例来说:以 0.2微米制程技术生产,每片八寸晶圆上可制作近六百颗以上的64M微量。 欲进行晶片切割,首先必须进行晶圆黏片,而后再送至晶片切割机上进行切割。切割完后之 晶粒井然有序排列于胶带上,而框架的支撐避免了胶带的皱褶与晶粒之相互碰撞。 (2) 黏晶(die mou nt / die bo nd ) 黏晶之目的乃将一颗颗之晶粒置于导线架上并以银胶(epoxy)粘着固定。黏晶完成后之导线 架则经由传输设备送至弹匣( magazi ne )内,以送至下一制程进行焊线。 ⑶焊线(wire bond ) IC构装制程(Packaging )则是利用塑胶或陶瓷包装晶粒与配线以成集成电路( Integrated Circuit ;简称IC),此制程的目的是为了制造出所生产的电路的保护层,避免电路受到机械

半导体工艺流程

1、清洗 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的清洗包括硅片的清洗和工器具的清洗。由于半导体生产污染要求非常严格,清洗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高纯水;且为进行特殊过滤和纯化广泛使用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 在硅片的加工工艺中,硅片先按各自的要求放入各种药液槽进行表面化学处理,再送入清洗槽,将其表面粘附的药液清洗干净后进入下一道工序。常用的清洗方式是将硅片沉浸在液体槽内或使用液体喷雾清洗,同时为有更好的清洗效果,通常使用超声波激励和擦片措施,一般在有机溶剂清洗后立即采用无机酸将其氧化去除,最后用超纯水进行清洗,如图1 —6所示。 图1—6硅片清洗工艺示意图 工具的清洗基本米用硅片清洗同样的方法。 2、热氧化 热氧化是在800~1250C高温的氧气氛围和惰性携带气体(N2)下使硅片表面的硅氧化生成二氧化硅膜的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硅用以作 为扩散、离子注入的阻挡层,或介质隔离层。典型的热氧化化学反应为:

Si + O2f SiO2 3、扩散 扩散是在硅表面掺入纯杂质原子的过程。通常是使用乙硼烷(B2H6)作为N —源和磷烷(PH3)作为P+源。工艺生产过程中通常 分为沉积源和驱赶两步,典型的化学反应为: 2PH3 f 2P + 3H2 4、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也是一种给硅片掺杂的过程。它的基本原理是把掺杂物质(原子)离子化后,在数千到数百万伏特电压的电场下得到加速,以较高的能量注入到硅片表面或其它薄膜中。经高温退火后,注入离子活化,起施主或受主的作用。 5、光刻 光刻包括涂胶、曝光、显影等过程。涂胶是通过硅片高速旋转在硅片表面均匀涂上光刻胶的过程;曝光是使用光刻机,并透过光掩膜版对涂胶的硅片进行光照,使部分光刻胶得到光照,另外,部分光刻胶得不到光照,从而改变光刻胶性质;显影是对曝光后的光刻胶进行去除,由于光照后的光刻胶和未被光照的光刻胶将分别溶于显影液和不溶于显影液,这样就使光刻胶上 形成了沟槽。 光刻胶 基片------------ ?涂胶后基片 1 1 1 1 ~ 显影后基片V------------- 曝光后基片 6、湿法腐蚀和等离子刻蚀

芯片制作工艺流程

芯片制作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 1) 表面清洗 晶圆表面附着一层大约2um的Al2O3和甘油混合液保护之,在制作前必须进行化学刻蚀和表面清洗。 2) 初次氧化 有热氧化法生成SiO2 缓冲层,用来减小后续中Si3N4对晶圆的应力 氧化技术 干法氧化 Si(固) + O2 à SiO2(固) 湿法氧化 Si(固) +2H2O à SiO2(固) + 2H2 干法氧化通常用来形成,栅极二氧化硅膜,要求薄,界面能级和固定电荷密度低的薄膜。干法氧化成膜速度慢于湿法。湿法氧化通常用来形成作为器件隔离用的比较厚的二氧化硅膜。当SiO2膜较薄时,膜厚与时间成正比。SiO2膜变厚时,膜厚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因而,要形成较厚的SiO2膜,需要较长的氧化时间。SiO2膜形成的速度取决于经扩散穿过SiO2膜到达硅表面的O2及OH基等氧化剂的数量的多少。湿法氧化时,因在于OH基在SiO2膜中的扩散系数比O2的大。氧化反应,Si 表面向深层移动,距离为SiO2膜厚的0.44倍。因此,不同厚度的SiO2膜,去除后的Si表面的深度也不同。SiO2膜为透明,通过光干涉来估计膜的厚度。这种干涉色的周期约为200nm,如果预告知道是几次干涉,就能正确估计。对其他的透明薄膜,如知道其折射率,也可用公式计算出 (d SiO2) / (d ox) = (n ox) / (n SiO2)。SiO2膜很薄时,看不到干涉色,但可利用Si的疏水性和SiO2的亲水性来判断SiO2膜是否存在。也可用干涉膜计或椭圆仪等测出。 SiO2和Si界面能级密度和固定电荷密度可由MOS二极管的电容特性求得。(100)面的Si的界面能级密度最低,约为10E+10 -- 10E+11/cm –2 .e V -1 数量级。(100)面时,氧化膜中固定电荷较多,固定电荷密度的大小成为左右阈值的主要因素。 3) 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沉积一层Si3N4(Hot CVD或LPCVD)。 1 常压CVD (Normal Pressure CVD) NPCVD为最简单的CVD法,使用于各种领域中。其一般装置是由(1)输送反

晶圆封装测试工序和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

A.晶圆封装测试工序 一、IC检测 1. 缺陷检查Defect Inspection 2. DR-SEM(Defect Review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用来检测出晶圆上是否有瑕疵,主要是微尘粒子、刮痕、残留物等问题。此外,对已印有电路图案的图案晶圆成品而言,则需要进行深次微米范围之瑕疵检测。一般来说,图案晶圆检测系统系以白光或雷射光来照射晶圆表面。再由一或多组侦测器接收自晶圆表面绕射出来的光线,并将该影像交由高功能软件进行底层图案消除,以辨识并发现瑕疵。 3. CD-SEM(Critical Dimensioin Measurement) 对蚀刻后的图案作精确的尺寸检测。 二、IC封装 1. 构装(Packaging) IC构装依使用材料可分为陶瓷(ceramic)及塑胶(plastic)两种,而目前商业应用上则以塑胶构装为主。以塑胶构装中打线接合为例,其步骤依序为晶片切割(die saw)、黏晶(die mount / die bond)、焊线(wire bond)、封胶(mold)、剪切/成形(trim / form)、印字(mark)、电镀(plating)及检验(inspection)等。 (1) 晶片切割(die saw) 晶片切割之目的为将前制程加工完成之晶圆上一颗颗之晶粒(die)切割分离。举例来说:以

0.2微米制程技术生产,每片八寸晶圆上可制作近六百颗以上的64M微量。 欲进行晶片切割,首先必须进行晶圆黏片,而后再送至晶片切割机上进行切割。切割完后之晶粒井然有序排列于胶带上,而框架的支撐避免了胶带的皱褶与晶粒之相互碰撞。 (2) 黏晶(die mount / die bond) 黏晶之目的乃将一颗颗之晶粒置于导线架上并以银胶(epoxy)粘着固定。黏晶完成后之导线架则经由传输设备送至弹匣(magazine)内,以送至下一制程进行焊线。 (3) 焊线(wire bond) IC构装制程(Packaging)则是利用塑胶或陶瓷包装晶粒与配线以成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此制程的目的是为了制造出所生产的电路的保护层,避免电路受到机械性刮伤或是高温破坏。最后整个集成电路的周围会向外拉出脚架(Pin),称之为打线,作为与外界电路板连接之用。 (4) 封胶(mold) 封胶之主要目的为防止湿气由外部侵入、以机械方式支持导线、內部产生热量之去除及提供能够手持之形体。其过程为将导线架置于框架上并预热,再将框架置于压模机上的构装模上,再以树脂充填并待硬化。 (5) 剪切/成形(trim / form) 剪切之目的为将导线架上构装完成之晶粒独立分开,并把不需要的连接用材料及部份凸出之树脂切除(dejunk)。成形之目的则是将外引脚压成各种预先设计好之形状,以便于装置于

(工艺流程)2020年半导体硅片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注意要点

硅片生产工艺流程及注意要点 简介 硅片的准备过程从硅单晶棒开始,到清洁的抛光片结束,以能够在绝好的环境中使用。期间,从一单晶硅棒到加工成数片能满足特殊要求的硅片要经过很多流程和清洗步骤。除了有许多工艺步骤之外,整个过程几乎都要在无尘的环境中进行。硅片的加工从一相对较脏的环境开始,最终在10级净空房内完成。 工艺过程综述 硅片加工过程包括许多步骤。所有的步骤概括为三个主要种类:能修正物理性能如尺寸、形状、平整度、或一些体材料的性能;能减少不期望的表面损伤的数量;或能消除表面沾污和颗粒。硅片加工的主要的步骤如表1.1的典型流程所示。工艺步骤的顺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步骤的决定能使硅片受到尽可能少的损伤并且可以减少硅片的沾污。在以下的章节中,每一步骤都会得到详细介绍。 表1.1 硅片加工过程步骤 1.切片 2.激光标识 3.倒角 4.磨片 5.腐蚀 6.背损伤 7.边缘镜面抛光 8.预热清洗 9.抵抗稳定——退火 10.背封 11.粘片 12.抛光 13.检查前清洗 14.外观检查

15.金属清洗 16.擦片 17.激光检查 18.包装/货运 切片(class 500k) 硅片加工的介绍中,从单晶硅棒开始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切片。这一步骤的关键是如何在将单晶硅棒加工成硅片时尽可能地降低损耗,也就是要求将单晶棒尽可能多地加工成有用的硅片。为了尽量得到最好的硅片,硅片要求有最小量的翘曲和最少量的刀缝损耗。切片过程定义了平整度可以基本上适合器件的制备。 切片过程中有两种主要方式——内圆切割和线切割。这两种形式的切割方式被应用的原因是它们能将材料损失减少到最小,对硅片的损伤也最小,并且允许硅片的翘曲也是最小。 切片是一个相对较脏的过程,可以描述为一个研磨的过程,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的颗粒和大量的很浅表面损伤。 硅片切割完成后,所粘的碳板和用来粘碳板的粘结剂必须从硅片上清除。在这清除和清洗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硅片的顺序,因为这时它们还没有被标识区分。 激光标识(Class 500k) 在晶棒被切割成一片片硅片之后,硅片会被用激光刻上标识。一台高功率的激光打印机用来在硅片表面刻上标识。硅片按从晶棒切割下的相同顺序进行编码,因而能知道硅片的正确位置。这一编码应是统一的,用来识别硅片并知道它的来源。编码能表明该硅片从哪一单晶棒的什么位置切割下来的。保持这样的追溯是很重要的,因为单晶的整体特性会随着晶棒的一头到另一头而变化。编号需刻的足够深,从而到最终硅片抛光完毕后仍能保持。在硅片上刻下编码后,即使硅片有遗漏,也能追溯到原来位置,而且如果趋向明了,那么就可以采取正确的措施。激光标识可以在硅片的正面也可在背面,尽管正面通常会被用到。

晶圆封装测试工序和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

晶圆封装测试工序和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 A.晶圆封装测试工序 一、 IC检测 1. 缺陷检查Defect Inspection 2. DR-SEM(Defect Review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用来检测出晶圆上是否有瑕疵,主要是微尘粒子、刮痕、残留物等问题。此外,对已印有电路图案的图案晶圆成品而言,则需要进行深次微米范围之瑕疵检测。一般来说,图案晶圆检测系统系以白光或雷射光来照射晶圆表面。再由一或多组侦测器接收自晶圆表面绕射出来的光线,并将该影像交由高功能软件进行底层图案消除,以辨识并发现瑕疵。 3. CD-SEM(Critical Dimensioin Measurement) 对蚀刻后的图案作精确的尺寸检测。 二、 IC封装 1. 构装(Packaging) IC构装依使用材料可分为陶瓷(ceramic)及塑胶(plastic)两种,而目前商业应用上则以塑胶构装为主。以塑胶构装中打线接合为例,其步骤依序为晶片切割(die saw)、黏晶(die mount / die bond)、焊线(wire bond)、封胶(mold)、剪切/成形(trim / form)、印字(mark)、电镀(plating)及检验(inspection)等。 (1) 晶片切割(die saw) 晶片切割之目的为将前制程加工完成之晶圆上一颗颗之晶粒(die)切割分离。 举例来说:以0.2微米制程技术生产,每片八寸晶圆上可制作近六百颗以上的64M 微量。

欲进行晶片切割,首先必须进行晶圆黏片,而后再送至晶片切割机上进行切割。切割完后之晶粒井然有序排列于胶带上,而框架的支撐避免了胶带的皱褶与晶粒之相互碰撞。 (2) 黏晶(die mount / die bond) 黏晶之目的乃将一颗颗之晶粒置于导线架上并以银胶(epoxy)粘着固定。黏晶完成后之导线架则经由传输设备送至弹匣(magazine)内,以送至下一制程进行焊线。 (3) 焊线(wire bond) IC构装制程(Packaging)则是利用塑胶或陶瓷包装晶粒与配线以成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此制程的目的是为了制造出所生产的电路的保护层,避免电路受到机械性刮伤或是高温破坏。最后整个集成电路的周围会向外拉出脚架(Pin),称之为打线,作为与外界电路板连接之用。 (4) 封胶(mold) 封胶之主要目的为防止湿气由外部侵入、以机械方式支持导线、內部产生热量之去除及提供能够手持之形体。其过程为将导线架置于框架上并预热,再将框架置于压模机上的构装模上,再以树脂充填并待硬化。 (5) 剪切/成形(trim / form) 剪切之目的为将导线架上构装完成之晶粒独立分开,并把不需要的连接用材料及部份凸出之树脂切除(dejunk)。成形之目的则是将外引脚压成各种预先设计好之形状,以便于装置于电路板上使用。剪切与成形主要由一部冲压机配上多套不同制程之模具,加上进料及出料机构所組成。 (6) 印字(mark)及电镀(plating) 印字乃将字体印于构装完的胶体之上,其目的在于注明商品之规格及制造者等资讯。

最全半导体IC制造流程(精)

《半导体IC制造流程》 、晶圆处理制程 晶圆处理制程之主要工作为在硅晶圆上制作电路与电子组件(如晶体管、电容体、逻辑闸等,为上述各制程中所需技术最复杂且资金投入最多的过程,以微处理器(Micro processor为例,其所需处理步骤可达数百道,而其所需加工机台先进且昂贵,动辄数千万一台,其所需制造环境为为一温度、湿度与含尘量(Particle均需控制的无尘室(Clea n-Room虽然详细的处理程序是随着产品种类与所使用的技术有关;不过其基本处理步骤通常是晶圆先经过适当的清洗(Cleaning之后,接着进行氧化(Oxidation及沈积,最后进行微影、蚀刻及离子植入等反复步骤,以完成晶圆上电路的加工与制作。 、晶圆针测制程 经过Wafer Fab之制程后,晶圆上即形成一格格的小格,我们称之为晶方或是晶 粒(Die,在一般情形下,同一片晶圆上皆制作相同的芯片,但是也有可能在同一片晶圆上制作不同规格的产品;这些晶圆必须通过芯片允收测试,晶粒将会一一经过针测(Probe仪器以测试其电气特性,而不合格的的晶粒将会被标上记号(Ink Dot,此程序即称之为晶圆针测制程(Wafer Probeo然后晶圆将依晶粒为单位分割成一粒粒独立的晶粒,接着晶粒将依其电气特性分类(Sort并分入不同的仓(Die Bank,而不合格的晶粒将于下一个制程中丢弃。 二、IC构装制程 IC构装制程(Packaging则是利用塑料或陶瓷包装晶粒与配线以成集成电路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此制程的目的是为了制造出所生产的电路的保护层,避免 电路受到机械性刮伤或是高温破坏。最后整个集成电路的周围会向外拉出脚架 (Pin , 称之为打线,作为与外界电路板连接之用。

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简介

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简介 半导体制造工艺 1 NPN高频小功率晶体管制造的工艺流程为: 外延片——编批——清洗——水汽氧化——一次光刻——检查——清洗——干氧氧化——硼注入——清洗——UDO淀积——清洗——硼再扩散——二次光刻——检查——单结测试——清洗——干氧氧化——磷注入——清洗——铝下CVD——清洗——发射区再扩散——三次光刻——检查——双结测试——清洗——铝蒸发——四次光刻——检查——氢气合金——正向测试——清洗——铝上CVD——检查——五次光刻——检查——氮气烘焙——检查——中测——中测检查——粘片——减薄——减薄后处理——检查——清洗——背面蒸发——贴膜——划片——检查——裂片——外观检查——综合检查——入中间库。 PNP小功率晶体管制造的工艺流程为: 外延片——编批——擦片——前处理——一次氧化——QC检查(tox)——一次光刻——QC检查——前处理——基区CSD涂覆——CSD预淀积——后处理——QC 检查(R?)——前处理——基区氧化扩散——QC检查(tox、R?)——二次光刻——QC 检查——单结测试——前处理——POCl3预淀积——后处理(P液)——QC检查——前处理——发射区氧化——QC检查(tox)——前处理——发射区再扩散(R?)——前处理——铝下CVD——QC检查(tox、R?)——前处理——HCl氧化——前处理——氢气处 理——三次光刻——QC检查——追扩散——双结测试——前处理——铝蒸发——QC检查(tAl)——四次光刻——QC检查——前处理——氮气合金——氮气烘焙——QC检查(ts)——五次光刻——QC检查——大片测试——中测——中测检查(——

晶圆加工工艺流程

晶圆加工工艺流程 1、表面清洗 晶圆表面附着一层大约2um的Al2O3和甘油混合液保护之,在制作前必须进行化学刻蚀和表面清洗。 2、初次氧化 有热氧化法生成SiO2 缓冲层,用来减小后续中Si3N4对晶圆的应力氧化技术:干法氧化Si(固)+O2 à SiO2(固)和湿法氧化Si(固)+2H2O à SiO2(固)+2H2。干法氧化通常用来形成,栅极二氧化硅膜,要求薄,界面能级和固定电荷密度低的薄膜。干法氧化成膜速度慢于湿法。湿法氧化通常用来形成作为器件隔离用的比较厚的二氧化硅膜。当SiO2膜较薄时,膜厚与时间成正比。SiO2膜变厚时,膜厚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因而,要形成较厚SiO2膜,需要较长的氧化时间。SiO2膜形成的速度取决于经扩散穿过SiO2膜到达硅表面的O2及OH基等氧化剂的数量的多少。湿法氧化时,因在于OH基SiO2膜中的扩散系数比O2的大。氧化反应,Si 表面向深层移动,距离为SiO2膜厚的0.44倍。因此,不同厚度的SiO2膜,去除后的Si表面的深度也不同。SiO2膜为透明,通过光干涉来估计膜的厚度。这种干涉色的周期约为200nm,如果预告知道是几次干涉,就能正确估计。对其他的透明薄膜,如知道其折射率,也可用公式计算出(dSiO2)/(dox)=(nox)/(nSiO2)。SiO2膜很薄时,看不到干涉色,但可利用Si的疏水性和SiO2的亲水性来判断SiO2膜是否存在。也可用干涉膜计或椭圆仪等测出。SiO2和Si界面能级密度和固定电荷密度可由MOS二极管的电容特性求得。(100)面的Si的界面能级密度最低,约为 10E+10-- 10E+11/cm ?2.eV-1 数量级。(100)面时,氧化膜中固定电荷较多,固定电荷密度的大小成为左右阈值的主要因素。 3、热CVD(HotCVD)/(thermalCVD)

半导体工艺流程

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的清洗包括硅片的清洗和工器具的清洗。由于半导体生产污染要求非常严格,清洗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高纯水;且为进行特殊过滤和纯化广泛使用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 在硅片的加工工艺中,硅片先按各自的要求放入各种药液槽进行表面化学处理,再送入清洗槽,将其表面粘附的药液清洗干净后进入下一道工序。常用的清洗方式是将硅片沉浸在液体槽内或使用液体喷雾清洗,同时为有更好的清洗效果,通常使用超声波激励和擦片措施,一般在有机溶剂清洗后立即采用无机酸将其氧化去除,最后用超纯水进行清洗,如图1-6所示。 图1-6硅片清洗工艺示意图 工具的清洗基本采用硅片清洗同样的方法。 2、热氧化 热氧化是在800~1250℃高温的氧气氛围和惰性携带气体(N2)下使硅片表面的硅氧化生成二氧化硅膜的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硅用以作为扩散、离子注入的阻挡层,或介质隔离层。典型的热氧化化学反应为: Si + O2→SiO2

扩散是在硅表面掺入纯杂质原子的过程。通常是使用乙硼烷(B 2H 6)作为N -源和磷烷(PH 3)作为P +源。工艺生产过程中通常分为沉积源和驱赶两步,典型的化学反应为: 2PH 3 → 2P + 3H 2 4、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也是一种给硅片掺杂的过程。它的基本原理是把掺杂物质(原子)离子化后,在数千到数百万伏特电压的电场下得到加速,以较高的能量注入到硅片表面或其它薄膜中。经高温退火后,注入离子活化,起施主或受主的作用。 5、光刻 光刻包括涂胶、曝光、显影等过程。涂胶是通过硅片高速旋转在硅片表面均匀涂上光刻胶的过程;曝光是使用光刻机,并透过光掩膜版对涂胶的硅片进行光照,使部分光刻胶得到光照,另外,部分光刻胶得不到光照,从而改变光刻胶性质;显影是对曝光后的光刻胶进行去除,由于光照后的光刻胶和未被光照的光刻胶将分别溶于显影液和不溶于显影液,这样就使光刻胶上形成了沟槽。 6、湿法腐蚀和等离子刻蚀 通过光刻显影后,光刻胶下面的材料要被选择性地去除,使用的基片 涂胶后基片 光刻胶 阻挡层

半导体的生产工艺流程(精)

半导体的生产工艺流程 微机电制作技术,尤其是最大宗以硅半导体为基础的微细加工技术(silicon- based micromachining,原本就肇源于半导体组件的制程技术,所以必须先介绍清楚这类制程,以免沦于夏虫语冰的窘态。 一、洁净室 一般的机械加工是不需要洁净室(clean room的,因为加工分辨率在数十微米以上,远比日常环境的微尘颗粒为大。但进入半导体组件或微细加工的世界,空间单位都是以微米计算,因此微尘颗粒沾附在制作半导体组件的晶圆上,便有可能影响到其上精密导线布局的样式,造成电性短路或断路的严重后果。 为此,所有半导体制程设备,都必须安置在隔绝粉尘进入的密闭空间中,这就是洁净室的来由。洁净室的洁净等级,有一公认的标准,以class 10为例,意谓在单位立方英呎的洁净室空间内,平均只有粒径0.5微米以上的粉尘10粒。所以class后头数字越小,洁净度越佳,当然其造价也越昂贵(参见图2-1。 为营造洁净室的环境,有专业的建造厂家,及其相关的技术与使用管理办法如下: 1、内部要保持大于一大气压的环境,以确保粉尘只出不进。所以需要大型鼓风机,将经滤网的空气源源不绝地打入洁净室中。 2、为保持温度与湿度的恒定,大型空调设备须搭配于前述之鼓风加压系统中。换言之,鼓风机加压多久,冷气空调也开多久。 3、所有气流方向均由上往下为主,尽量减少突兀之室内空间设计或机台摆放调配,使粉尘在洁净室内回旋停滞的机会与时间减至最低程度。 4、所有建材均以不易产生静电吸附的材质为主。 5、所有人事物进出,都必须经过空气吹浴 (air shower 的程序,将表面粉尘先行去除。

6、人体及衣物的毛屑是一项主要粉尘来源,为此务必严格要求进出使用人员穿戴无尘衣,除了眼睛部位外,均需与外界隔绝接触 (在次微米制程技术的工厂内,工作人员几乎穿戴得像航天员一样。当然,化妆是在禁绝之内,铅笔等也禁止使用。 7、除了空气外,水的使用也只能限用去离子水 (DI water, de-ionized water。一则防止水中粉粒污染晶圆,二则防止水中重金属离子,如钾、钠离子污染金氧半(MOS 晶体管结构之带电载子信道 (carrier channel,影响半导体组件的工作特性。去离子水以电阻 率 (resistivity 来定义好坏,一般要求至17.5MΩ-cm以上才算合格;为此需动用多重离子交换树脂、RO逆渗透、与UV紫外线杀菌等重重关卡,才能放行使用。由于去离子水是最佳的溶剂与清洁剂,其在半导体工业之使用量极为惊人! 8、洁净室所有用得到的气源,包括吹干晶圆及机台空压所需要的,都得使用氮气(98%,吹干晶圆的氮气甚至要求99.8%以上的高纯氮!以上八点说明是最基本的要求,另还有污水处理、废气排放的环保问题,再再需要大笔大笔的建造与维护费用! 二、晶圆制作 硅晶圆 (silicon wafer 是一切集成电路芯片的制作母材。既然说到晶体,显然是经过纯炼与结晶的程序。目前晶体化的制程,大多是采「柴可拉斯基」(Czycrasky 拉晶法 (CZ法。拉晶时,将特定晶向 (orientation 的晶种 (seed,浸入过饱和的纯硅熔汤 (Melt 中,并同时旋转拉出,硅原子便依照晶种晶向,乖乖地一层层成长上去,而得出所谓的晶棒 (ingot。晶棒的阻值如果太低,代表其中导电杂质 (impurity dopant 太多,还需经过FZ 法 (floating-zone 的再结晶 (re-crystallization,将杂质逐出,提高纯度与阻值。 辅拉出的晶棒,外缘像椰子树干般,外径不甚一致,需予以机械加工修边,然后以X 光绕射法,定出主切面 (primary flat 的所在,磨出该平面;再以内刃环锯,削下一片片的硅晶圆。最后经过粗磨 (lapping、化学蚀平 (chemical etching 与拋光 (polishing 等程序,得出具表面粗糙度在0.3微米以下拋光面之晶圆。(至于晶圆厚度,与其外径有

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

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 N型硅:掺入V族元素--磷P、砷As、锑Sb P型硅:掺入III族元素—镓Ga、硼B PN结: 半导体元件制造过程可分为 前段(FrontEnd)制程 晶圆处理制程(WaferFabrication;简称WaferFab)、 晶圆针测制程(WaferProbe); 後段(BackEnd) 构装(Packaging)、 测试制程(InitialTestandFinalTest) 一、晶圆处理制程 晶圆处理制程之主要工作为在矽晶圆上制作电路与电子元件(如电晶体、电容体、逻辑闸等),为上述各制程中所需技术最复杂且资金投入最多的过程,以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为例,其所需处理步骤可达数百道,而其所需加工机台先进且昂贵,动辄数千万一台,其所需制造环境为为一温度、湿度与含尘(Particle)均需控制的无尘室(Clean-Room),虽然详细的处理程序是随着产品种类与所使用的技术有关;不过其基本处理步骤通常是晶圆先经过适当的清洗(Cleaning)之後,接着进行氧化(Oxidation)及沈积,最後进行微影、蚀刻及离子植入等反覆步骤,以完成晶圆上电路的加工与制作。 二、晶圆针测制程

经过WaferFab之制程後,晶圆上即形成一格格的小格,我们称之为晶方或是晶粒(Die),在一般情形下,同一片晶圆上皆制作相同的晶片,但是也有可能在同一片晶圆上制作不同规格的产品;这些晶圆必须通过晶片允收测试,晶粒将会一一经过针测(Probe)仪器以测试其电气特性,而不合格的的晶粒将会被标上记号(InkDot),此程序即称之为晶圆针测制程(WaferProbe)。然後晶圆将依晶粒为单位分割成一粒粒独立的晶粒 三、IC构装制程 IC构装制程(Packaging):利用塑胶或陶瓷包装晶粒与配线以成积体电路 目的:是为了制造出所生产的电路的保护层,避免电路受到机械性刮伤或是高温破坏。 半导体制造工艺分类 半导体制造工艺分类 一双极型IC的基本制造工艺: A在元器件间要做电隔离区(PN结隔离、全介质隔离及PN结介质混合隔离) ECL(不掺金)(非饱和型)、TTL/DTL(饱和型)、STTL(饱和型)B在元器件间自然隔离 I2L(饱和型) 半导体制造工艺分类 二MOSIC的基本制造工艺:

半导体生产流程

半导体生产流程 所谓的半导体,是指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导通电流,而在某些条件下,又具有绝缘体效用的物质;而至于所谓的IC,则是指在一半导体基板上,利用氧化、蚀刻、扩散等方法,将众多电子电路组成各式二极管、晶体管等电子组件,作在一微小面积上,以完成某一特定逻辑功能(例如:AND、OR、NAND等),进而达成预先设定好的电路功能。自1947年12月23日第一个晶体管在美国的贝尔实验室(Bell Lab)被发明出来,结束了真空管的时代,到1958年TI开发出全球第一颗IC 成功,又意谓宣告晶体管的时代结束,IC的时代正式开始。从此开始各式IC不断被开发出来,集积度也不断提升。从小型集成电路(SSI),每颗IC包含10颗晶体管的时代;一路发展MSI、LSI、VLSI、ULSI;再到今天,短短50年时间,包含千万个以上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已经被大量生产,并应用到我们的生活的各领域中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飞速的发展。不能想象离开半导体产业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状况已成为一个国家的技术状况的重要指针,电子技术也成为一个国家提高国防能力的重要途径。 半导产品类别

目前的半导体产品可分为集成电路、分离式组件、光电半导体等三种。 集成电路(IC),是将一电路设计,包括线路及电子组件,做在一片硅芯片上,使其具有处理信息的功能,有体积小、处理信息功能强的特性。依功能可将IC分为四类产品:内存IC、微组件、逻辑IC、模拟IC。 分离式半导体组件,指一般电路设计中与半导体有关的组件。常见的分离式半导体组件有晶体管、二极管、闸流体等。 光电式半导体,指利用半导体中电子与光子的转换效应所设计出之材料与组件。主要产品包括发光组件、受光组件、复合组件和光伏特组件等。 IC产品介绍 IC产品可分为四个种类,这些产品可细分为许多子产品,分述如下:内存IC:顾名思义,内存IC是用来储存资料的组件,通常用在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