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臭气体排放最大源强计算(完整版)

恶臭气体排放最大源强计算(完整版)
恶臭气体排放最大源强计算(完整版)

最大源强计算:

根据装置年处理量及泵流量计算,凝析油储罐年周转量为400万吨,装罐最大(码头向厂区输送)速率为(大呼吸)5.62073.0850=?t/h ;凝析油罐共两台,即:直径60m ,高19.3m 。

⑴计算依据如下:

按照美国石油学会推荐的公式,浮顶油罐收,发油时的蒸发损耗按下式计算:

D

QCW L L

W 4=

式中:

L W ——浮顶油罐收,发油时的蒸发损耗,kg/a; Q ——平均发油量,m 3/a;

C ——罐壁黏附系数,m 3/1000m 2(见表1); W L ——储存液体平均密度,t/m 3;

D ——储罐直径,m.

表一平均罐壁粘附系数C

⑵年大呼吸量:

根据凝析油装置设计年加工量Q 为4*106吨,罐壁黏附系数C 取喷涂内衬(0. 26 m 3/1000m 2),密度为0.73 t/m 3,储罐直径D 为60m ,凝析油油气密度取0.0025 t/m 3,可得出:

凝析油油气蒸发量3.6960

73

.026.073.010446=?????? ????=W L t/a 依据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在天津对南帕斯凝析油取样的分析,轻馏分硫分布情况如下: 硫化物名称

含量,mg/m 3

含量,mg/m 3

试验方法

<15℃(气体)

<100℃ 硫化氢 12 0.93 GC-SCD

甲醇硫 2498 23.59 乙醇硫

8968 644.49

黏附罐壁的凝析油按<100℃轻馏分硫分布进行考虑硫化氢和低碳硫醇产生量和排放量,按下式计算:

()()

()

33//m mg m

t t 含量油气密度油品蒸发量年排放量?=

硫化氢年排放量:()()

()

g m mg m

t t 796.25/93.0/0025.0333.693

3

=? 甲醇硫年排放量:()()

()

g m mg m

t t 9.653/59.23/0025.0333.693

3

=? 乙醇硫年排放量:

()()

()

g 109.17/49.644/0025.0333.69333?=?m mg m

t t ⑶瞬时最大排放量:

厂区罐收码头罐区凝析油时为厂区最大排放源,泵流量为850m 3/h ,即凝析油罐大呼吸量Q 为850m 3/h ,发油时每小时损耗如下:

凝析油收油时每小时油气蒸发量:

L W 755.1060

73

.00026.085044=???==

D QCW L kg/h 硫化氢时排放量=()()

()

mg 02.4/93.0/0025.00.01075533

=?m mg m t t 甲醇硫时排放量=()()

()

mg 484.011/59.23/0025.00.010755

33

=?m mg m t t 乙醇硫时排放量=

()()

()

mg 6.7722/49.644/0025.00.010755

33

=?m mg m t t 根据厂区最大50000m3凝析油罐计算得出:硫化氢时排放量4.02mg ;甲醇硫时排放量101.484mg; 乙醇硫时排放量2772.6mg.。

轻石脑油罐年转量为120万吨,装罐速率(大呼吸)为120万吨/8000小时=150 t/h 。轻石脑油罐共两台,直径60m,高19.3m ,容量为50000m3,轻石脑油罐直径46m, 高20m ,容量为30000m3。

⑴计算依据同凝析油罐:

⑵年大呼吸量(按50000m3轻石脑油罐):

根据轻石脑油装置设计年加工量Q 为1. 20*106吨,罐壁黏附系数C 取喷涂内衬(0.26 m 3/1000m 2),密度为0.71 t/m 3,储罐直径D 为60m ,轻石脑油油气密度取0.0025 t/m 3,可得出:

年大呼吸量:

油气蒸发量08.260

71

.026.071.01020.146=?????? ????=W L t/a 依据DAC 提供的凝析油组成成分及硫组分分布表,轻石脑油馏分硫分布情况如下:

黏附罐壁的轻石脑油硫化氢和低碳硫醇产生量和排放量,按下式计算:

()()g ug g /含量油品蒸发量

年排放量?= 乙醇硫年排放量:

()g g ug 2.28163/13541008.26=??

⑶瞬时最大排放量:

轻石脑油罐收装置的轻石脑油时(大呼吸)为最大排放源,收油

量为244m 3/h ,即Q 为244m 3/h ,每小时损耗如下:

轻石脑油发油时每小时油气蒸发量:

L W 002.360

71

.026.024444=???==

D QCW L kg/h 乙醇硫时排放量:

()g 06.4/1354

3002=?g ug 由于轻石脑油中硫化氢、甲醇硫含量为0,由此计算得出:

乙醇硫时排放量4.06g 。

温室气体计算公式及方法介绍

依試行計畫結果持續更新 溫室氣體計算公式及方法介紹 排放源及排放實體完成排放源鑑別後應進行溫室氣體排放計算方法之選擇,排放源及排放實體進行溫室氣體之排放量計算得採用下列方法之一: 一、排放係數法:利用原料、物料、燃料之使用量或產量等數值乘上特定之排 放係數所得排放量之方法。 1.固定燃燒源: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固定燃燒源年活動強度×排放係數× GWP值 2.移動燃燒源: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移動燃燒源年活動強度×排放係數× GWP值 已知移動燃燒源之行駛里程數者,應將行駛里程數換算成燃料使用量, 再以前述移動燃燒源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公式計算。 3.廢水厭氣處理、廢污泥厭氣處理或化糞池厭氣處理: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系統處理之BOD或COD量×排放係數) × ( 1 -甲烷捕 集率×燃燒效率) × GWP值 4.溶劑、噴霧劑、冷媒之氟氯碳化物逸散: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設備數量×設備之原始充填量×設備之年平均逸散率× GWP值 5.外購電力: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電力使用度數×電力排放係數× GWP值 二、直接監測法:以連續排放監測或間歇採樣之方式來進行廢氣內容直接監 測,測定出溫室氣體之排氣濃度,並根據排氣濃度與流量來計算溫室氣體 排放量之方法。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排氣濃度×流量×排放係數× GWP值 三、質量平衡法:利用製程或化學反應式中物種質量與能量之進出、產生、消 耗及轉換所進行之平衡計算,來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方法。 1.含碳化合物: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物質質量×含碳比例%× 44/12 每克碳分子可轉換成44/12克之二氧化碳。 2.溶劑/噴霧劑/冷媒等氟氯碳化物之逸散: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氟氯化合物逸散量×排放因子) × ( 1-消除率×使用率) × GWP值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试行) 二○一一年五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能源活动 (3) 一、概述 (3) 二、化石燃料燃烧活动 (5) 三、生物质燃烧活动 (19) 四、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逃逸排放 (20) 五、石油和天然气系统逃逸排放 (21) 六、能源部门清单报告格式 (23) 七、电力调入调出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核算 (24) 第二章工业生产过程 (26) 一、概述 (26) 二、水泥生产过程 (26) 三、石灰生产过程 (28) 四、钢铁生产过程 (29) 五、电石生产过程 (31) 六、己二酸生产过程 (32) 七、硝酸生产过程 (33)

八、一氯二氟甲烷生产过程 (35) 九、其他工业生产过程 (36) 十、工业生产过程清单报告格式 (44) 第三章农业 (46) 一、概述 (46) 二、稻田甲烷排放 (47) 三、省级农用地氧化亚氮排放量 (53) 四、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 (57) 五、动物粪便管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61) 六、农业部门温室气体清单报告格式 (68) 第四章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 (69) 一、概述 (69) 二、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贮量变化 (71) 三、森林转化温室气体排放 (79) 四、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清单报告格式 (83) 第五章废弃物处理 (84) 一、概述 (84) 二、固体废弃物处理 (85) 三、废水处理 (93)

四、清单报告格式 (102) 第六章不确定性 (103) 一、概述 (103) 二、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及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 (103) 三、量化和合并不确定性的方法 (105) 第七章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08) 一、概述 (108) 二、质量控制程序 (108) 三、质量保证程序 (111) 四、验证、归档、存档和报告 (112) 附录一:温室气体清单基本概念 (115) 附录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汇总表 (118) 附录三: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潜势值 (120)

污染源污染负荷计算方法

污染源污染负荷计算方法及排放系数计算 1、城市及农村人口用排水量及污染物排放计算方法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按/人·a,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按/人·d计算,折污系数为0 5。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取值于200/人·d之间。污水中COD浓度按250mg/l计算,总氮浓度按50mg/l计算;总磷浓度按8mg/l计算,NH3-N按30 mg/l计算。 表1 城市人均生活污水及其污染物排放量 表2 农村人均生活污水及其污染物排放量 2、灌溉用水量标准 水田按每亩灌溉平均用水量/亩计算,旱地按每亩/亩计算。 3、农业面源污染物计算标准及排放系数确定 标准农田源强系数为COD/亩·年,氨氮/亩·a。(标准农田为平原、种植作物为小麦、土壤类型为壤土、化肥施用量为25~35 kg /亩·a,降水量在400~800mm范围内。) 根据贵阳市情况采用修正系数如下: 坡度修正:土地坡度在25°以下,流失系数取1.2;25°以上,流失系数为1 2。 农作物类型修正:不作修正。 土壤类型修正: 将农田土壤按质地进行分类,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各类修正系数取值如下:壤土为1.0;砂土为1.0;粘土为0

8。 化肥施用量修正 化肥亩施用量在以下,修正系数取1.0;在其余修正系数取1 2。 降水量修正 本地区年降雨量在800ml以上,取流失系数为1 2。 4、城市地表径流计算方法 城镇地表径流的调查采用资料收集的方法,收集项目包括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km2)、人口密度(人/km2)、平均降水量(cm/a)等。 城镇地表径流污染负荷计算可采用单位负荷法。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上的年污染负荷量按下式计算: (4-1) 式中:Li—污染物年流失量(Kg/Km2/a) ai—污染物浓度参数(kg/cm/km2) Fi—人口密度参数选择:人口密度参数Fi 根据各居住地实际人口数及面积计算,得出各居住地的人口密度Fi值,具体取值见表6 3。 表3 人口密度参数Fi ri—扫街频率参数,计算式: (4-2)

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试行)

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任务,以及《“十二五”控制温室气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 41号)提出的“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制度”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63号),并组织了对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的研究和编制工作。本次编制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旨在帮助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准确核算和规范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科学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及对策,同时也为主管部门建立并实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奠定基础。 二、编制过程 本指南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编制。编制组借鉴了国内外相关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经过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编制完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指南在方法上力求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管道科技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三、主要内容 《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包括正文及两个附录,其中正文分七个部分阐述了指南的适用范围、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核算边界、核算方法、质量保证和文件存档以及报告内容。本指南适用范围为在中国境内从事石油天然气生产作业的独立法人企业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核算与报告的排放源类别和气体种类主要包括燃料燃烧二氧化碳(CO2)排放、火炬燃烧CO2和甲烷(CH4)排放、工艺放空CO2和CH4排放、设备泄露CH4逃逸排放、CH4回收利用量、CO2回收利用量以及净购入电力和热力隐含的CO2排放。 四、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使用本指南的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应以最低一级的独立法人企业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为边界,核算和报告在运营上受其控制的所有生产设施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主体如果除石油天然气生产外还存在其他生产活动且伴有温室气体排放的,还应参考其生产活动所属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核算并报告这些生产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企业应为排放量的计算提供相应的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数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中国发电企业

附件1 中国发电企业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试行)

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 41号)提出的“加快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制度”的要求,为保证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中国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帮助企业科学核算和规范报告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计划,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为主管部门建立并实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奠定基础,为掌握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二、编制过程 本指南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专家编制。编制组借鉴了国内外有关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经过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和案例试算,编制完成了《中国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

指南(试行)》。本指南在方法上力求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专家的大力支持。 三、主要内容 《中国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试行)》包括正文的七个部分以及附录,分别明确了本指南的适用范围、相关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所用术语、核算边界、核算方法、质量保证和文件存档要求以及报告内容和格式。核算的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不核算其它温室气体排放),排放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脱硫过程排放以及净购入使用电力排放。适用范围为从事电力生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生产企业和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燃煤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是本指南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我国普遍存在煤种掺烧的问题,针对燃煤的排放因子很难给出缺省值。因此,为准确评估企业由于煤炭燃烧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本指南要求企业实际测量入炉煤的元素碳含量,为避免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负担,本指南提出企业每天采集缩分样品,每月的最后一天将该月每天获得的缩分样品混合,测量月入炉煤的元素碳含量。对于燃煤机组的碳氧化率给出两种选择,使用实测值或者缺省值。此外,脱硫过程产生的排放只占燃煤发电企业排放总

碳排放计算方式

碳排放计算方式 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水汽(H2O),水汽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2)大约占了26%,其他的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全氟碳化物(PFCs)、氢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烃(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有5种气体: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一氧化二氮); 臭氧; 氯氟烃(CFC). 烃:烃是化学家发明的字,就是用“碳”的声母加上“氢”的韵母合成一个字,用“碳”和“氢”两个字的内部结构组成字型,烃类是所有有机化合物的母体,可以说所有有机化合物都不过是用其他原子取代烃中某些原子的结果。碳氢化合物,只含有碳和氢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之一,它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的成员、脂环烃(如环状萜烯烃及甾族化合物)和芳香烃(如苯、萘、联苯),在许多情况中它们存在于石油、天然气、煤和沥青(石油、天然气、煤、沥青等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中。 沥青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天然沥青类似原油,可以制成汽油、柴油或作为燃料油。 氯氟烃的英文缩写为CFCs,是20世纪30年代初发明并且开始使用的一种人造的含有氯、氟元素的碳氢化学物质,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有不少的用途。在一般条件下,氯氟烃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很低的温度下会蒸发,因此是冰箱冷冻机的理想制冷剂。它还可以用来做罐装发胶、杀虫剂的气雾剂。另外电视机、计算机等电器产品的印刷线路板的清洗也离不开它们。氯氟烃的另一大用途是作塑料泡沫材料的发泡剂,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要用到泡沫塑料,如冰箱的隔热层、家用电器减震包装材料等。 然而,氯氟烃有个特点:它在地球表面很稳定,可是,一蹿到距地球表面15~50千米的高空,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就会生成新的物质和氯离子,氯离子可产生一系列破坏多达上千到十万个臭氧分子的反应,而本身不受损害。这样,臭氧层中的臭氧被消耗得越来越多,臭氧层变得越来越薄,局部区域例如南极上空甚至出现臭氧层空洞。 甲烷(CH4):甲烷是在缺氧环境中由产甲烷细菌或生物体腐败产生的,沼泽地每年会产生150Tg (1T=1012)消耗50Tg,稻田产生100Tg消耗50Tg,牛羊等牲畜消化系统的发酵过程产生100-150Tg,生物体腐败产生10-100Tg,合计每年大气层中的甲烷含量会净增350Tg左右。它在大气中存在的平均寿命在8年左右,可以通过下面的化学反应:CH4 + OH --> CH3 + H2O 消耗掉,而用于此反应的氢氧根(OH)的重量每年就达到500Tg。

《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试行)》(SHMRV-001-2012)

SH/MRV 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技术文件 SH/MRV-001-2012 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 核算与报告指南 (试行) 2012年12月11日发布2013年1月1日实施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

目录 前言 (1) 1 范围 (2) 2 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 (2) 3 术语和定义 (3) 4 原则 (3) 5 边界确定 (4) 6 核算方法 (4) 6.1 基于计算的方法 (4) 6.1.1 排放因子法 (4) 6.1.2 物料平衡法 (7) 6.2 基于测量的方法 (7) 6.3 不确定性 (7) 7 监测 (7) 7.1 监测计划 (8) 7.2 监测实施要求 (8) 8 报告 (8) 8.1 报告编制 (8) 8.2 数据质量控制 (9) 8.3 信息管理 (9) 附录 A (10) 附录 B (11) 附录 C (16) 附录 D (26)

前言 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我国现阶段发展来看,能源结构仍旧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随着能源消耗的不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因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切实推动低碳发展,已成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1]2601号),要求在上海等七个省市开展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2012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2]64号),要求制定出台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和分行业的核算方法等。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是开展碳排放交易的一项基础工作。为指导和规范本市排放主体的温室气体核算、监测和报告行为,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市信息中心、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等单位开展了本指南和相关行业方法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际和国内相关技术标准、指南和文献资料,听取了相关行业协会和国内外专家意见,通过对各行业企业的大量调研,结合上海实际,制定本指南。本指南旨在加强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指导排放主体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并编制“方法科学、数据透明、格式一致、结果可比”的排放报告。同时,本指南也是本市制定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方法的重要依据。 鉴于此类指南在国内是首次发布,本指南可能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及时得到相关反馈意见。今后将根据使用情况和实际需要,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本指南由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负责解释和修订。 本指南起草单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本指南参与单位:上海市信息中心、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市旅游局、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市交通和港口管理局、上海市质量和技术监督局。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顾庆平、王延松、臧奥乾、宾晖、陆冰清、唐玮、李瑾、李青青。 本指南主要参与人:凌云、刘佳、朱君奕、齐康、鞠学泉、余星、蒋文闻、张东海、臧玲、罗鸿斌、彭鹓、潘洲、金韬、蒲军军。 本指南咨询专家:孙翠华、郑爽、林翎、康艳兵、王庶、唐人虎、朱松丽、胡晓强、朱静蕾、孙富敬、马蔚纯、沈猛。

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1标准编制的目的及意义 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议题,国际社会纷纷采取措施应对。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前夕,中国政府宣布了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GHG)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熊猫标准”也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发布,这标志着国内碳交易市场即将启动。 目前,国际通行的碳排放计算标准主要包括:CDM(清洁发展机制)、GS(黄金标准)、VCS、VER+、VOS、CCX、CCBS、Plan Vivo System等,其中自愿碳减排市场较常用到的是VCS、VER+等少数几个标准。这些标准都是基于项目层面,不适用于全面核算组织层次的排放量。2006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14064标准,其中ISO14064—l:2006《温室气体——第1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用于指导政府和组织量化、报告和核查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ISO14064—l标准并未涉及具体的操作方法,也无法完全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国内关于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尚未制定,与标准相配套的计算方法仍处于开发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机编制《基于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在于: (1)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服从并服务于我国政府提出的单位GDP碳排放量考查的要求; (2)针对湖南省行政区划内不同行业组织的特点,全面计算和审核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操作性强; (3)为组织特别是企业建立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记账提供依据,使企业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采取适当的减排措施; (4)随着国内相关政策法规的逐步制定与实施,碳交易将成为促进我国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标准将作为碳交易过程中的基础工具发挥重要的意义; (5)本标准的制定将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碳交易体系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经验。 2标准编制过程 2.1 任务来源 温室气体计算是温室气体考核和交易的基础。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服务于我国政府提出的碳排放量考查要求,审核湖南省不同行业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湖南省科技厅批准了《基于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方法学开发》的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FJ3070),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发了《关于下达2010年度湖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一批)的通知》(湘质监函[2010]238号)。本标准由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实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由湖南省湘科清洁发展有

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本报告由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特别工作组编写,经专门委员会认可但未详细批准。 尽管付印之时,本IPCC报告所言内容据信真实准确,但对任何可能的错误或疏漏,作者和出版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或义务。对于本报告中所提到任何网址的是否持续存在,作者和出版商均不承担责任,亦不能保证此等网站的任何内容现在或将来会一直准确或适当。 日本Hayama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为IPCC出版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权所有。 使用本指南时,请引作: IPCC2006,《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编写,编辑:Eggleston H.S., Buendia L., Miwa K., Ngara T. 和 Tanabe K.。 出版者: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 技术支持组 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转 2108 -11, Kamiyamaguchi Hayama, Kanagawa 日本,240-0115 传真: (81 46) 855 3808 http://www.ipcc-nggip.iges.or.jp 译自英文 马耳他国际翻译有限公司(ITA Ltd) 在法国印刷 ISBN 92-9169-520-3

目录 前言 序言 概述 词汇表及参加人员名单 第 1 卷一般指导及报告 第 2 卷能源 第 3 卷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 第 4 卷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第 5 卷废弃物

前言 在认识到潜在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后,世界气象组织(WMO )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在1988年共同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IPCC 的一项活动是,通过其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方面的工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供支持。 本报告是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三年工作的结晶,是对其以前编写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的更新。200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科技咨询附属机构(SBSTA )在新德里举行了第十七次会议,这项任务就是响应这次会议上发出的邀请而开始的。当时,IPCC 被邀请修订《1996年IPCC 指南》,以便反映在《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开展的相关工作1,旨在于2006年早期完成这项任务。 为回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出的邀请,IPCC 在其第20次会议(2003年2月于巴黎)上启动996年的指南包括《199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修订本》3,以及《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写本指南有赖主要协调作者、主要作者和供稿作者 —— 全世界有250余名专家供稿 —— 的专业技 Taka Hiraishi (日本)和 Thelma Krug (巴西)及 盛顿(美国)、阿鲁沙(坦桑尼见,第二次是政府和专家联 了一项进程,这项进程使其在第21次会议(2003年11月于维也纳)上就《2006年IPCC 指南》的职权范围、目录和工作计划2达成了一致。工作计划旨在及时完成这项任务,以便在将于2006年4月召开的IPCC 第25次会议上予以批准和通过。 1和不确定性管理》4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优良作法指南》5。《2006年指南》正是依据这些大量工作逐步制定的,以便确保尽可能顺利地从前一些指南过渡到这些新的指南。新指南中纳入了新源和新气体,此外还根据以前指南发行之后科学技术知识的进步,对以前出版的方法进行了更新。 编能、知识和合作。这些作者在IPCC 进程的各个起草和评审阶段,为编写本报告投入了精力、时间和努力,对此我们表示十分感谢。如上所说,本报告依据IPCC 以往的清单报告和有关清单专家利用IPCC 清单指南的经验的报告,没有这些报告作为基础,这项任务本会更加艰巨得多,我们十分感谢所有为这些报告供稿的人所做的贡献。 由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特别工作组联合主席Michael Gytarsky (俄罗斯联邦)、William Irving (美国)和 Jim Penman (英国)共同组成的指导小组对这些指南的编写进行指导,以确保各卷的一致性并与以前的IPCC 清单报告保持连续性。因此,我们希望对他们在引导和指导本报告编写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表示感谢。 编写报告期间,分别在奥斯陆(挪威)、Le Morne (毛里求斯)、华亚)、渥太华(加拿大)、马尼拉(菲律宾)、莫斯科(俄罗斯联邦)和悉尼(澳大利亚)召开了多次作者和专家会议。在此特别对组织这些会议的主办国和有关机构表示感谢。我们还希望感谢所有为作者和评审人提供过支持的政府,没有他们的贡献,本报告不可能完成。 本指南在2005年进行了两次评审。第一次是专家评审,提出了6000多条意合评审,又提出了8600多条意见。评审人所做的努力及其意见为最终报告的质量改进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我们希望对他们表示感谢。此外,评审编辑所做的工作确保了收到的所有意见得到适当的考虑,因此我们也希望对他们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 1 尤其包括科技咨询附属机构和执行附属机构的工作,以及非《公约》附件一缔约方之国家通讯专家咨询小组的工作和附件一缔约方温室气体清单的技术评审工作。 2 http://www.ipcc-nggip.iges.or.jp/提供有权限范围、目录和工作计划。 3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97)。 Houghton J.T.,,Meira Filho L.G.,Lim B., Tréanton K.,Mamaty I.,Bonduki Y.,Griggs D.J. 和 Callander B.A. (编辑). 《199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修订本》。 IPCC/OECD/IEA ,法国巴黎。 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000)。Penman J.,Kruger D., Galbally I.,Hiraishi T.,Nyenzi B.,Emmanuel S.,Buendia L.,Hoppaus R.,Martinsen T.,Meijer J.,Miwa K.,和 Tanabe K. (编辑)。《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和不确定性管理》。IPCC/OECD/IEA/IGES ,日本叶山。 5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 )(2003), Penman J.,Gytarsky M.,Hiraishi T.,Krug, T.,Kruger D.,Pipatti R.,Buendia L.,Miwa K.,Ngara T.,Tanabe K.,Wagner F.,《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优良作法指南》。 IPCC/IGES ,日本叶山。

废气及温室气体清单

废气、及温室气体排放源清查情况及清单 一、废气排放情况 常见的废气来源于生产生活当中,如车间生产产生的工业废气、食堂厨房产生的油烟气等,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本公司的食堂是使用液化气为燃料,产生的油烟废气排放很少。另因本公司生产加工过程较为简单,不存在注塑、丝印、喷油等工序,经环保检测部门来我司检测后,未有废气排放及超标。 二、温室气体排放源调查情况 通常典型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来源有以下四类: 1.固定燃烧源 指固定式设备之燃料燃烧,如锅炉、熔炉、燃烧炉、蒸汽涡轮机、加热炉、焚化炉、引擎及燃烧塔等 2.移动燃烧源 指交通运输设备之燃料燃烧,如汽车、卡车、火车、飞机及船舶 3.制程排放源 物理或化学制程之排放,例如:CO2从炼油制程中之触媒裂解、PFC从半导体晶圆制程及光电业之干式蚀刻或清洗化学气相沈积制程反应室所造成之排放等 4.逸散排放源 有意及无意的排放,如从设备之接合处、密封处、顷料、填塞物之泄漏。亦可能含从煤堆、废水处理厂、矿坑、冷却水塔之排放及从瓦斯加工设备排放的甲烷 结合本公司实际生产情况,经过对温室气体排放排的分析调查,得出清单如下: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温室气体CO2排放当量(吨/年) 注:所用CO2灭火器使用量较小,无法量化,故忽略不计

量化原则:各种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量之计算主要采用“排放系数法”,公式如下: 使用量或产生量(活动数据)Χ 排放系数ХIPCC2006全球暖化潜势系数= CO2当量数 (1)各种温室气体之排放依来源不同,将单位化为吨或升之重量与体积单位。 (2)各种不同的发生源,依《温室气体盘查工具》所提供之排放系数及计算方法。 (3)选择好排放系数后,计算出之数值再依2006 PICC 之各种温室气体之全球暖化潜趋GWP,将所有之计算结果转换为CO2e (二氧化碳当量值),单位为吨/年 4.1.2 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

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放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 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0.0165 NOX(氮氧化合物)0.0156 烟尘0.0096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0.67(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0.68(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69(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8.03 NOX(氮氧化合物)6.90 烟尘 3.35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

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 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 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67 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 44/12=3.67)。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 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 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3.67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中国电解铝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

附件5 中国电解铝生产企业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试行)

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 41号)提出的“加快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制度”的要求,为保证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中国电解铝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帮助企业科学核算和规范报告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计划,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为主管部门建立并实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奠定基础,为掌握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二、编制过程 本指南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清华大学编制。编制组借鉴了国内外有关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经过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和案例试算,认真征询了中国有色金属协

会的意见,编制完成了《中国电解铝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本指南在方法上力求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主要内容 《中国电解铝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包括正文及两个附录,其中正文部分的七个小节阐述了本指南的适用范围、相关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所用术语、核算边界、核算方法、质量保证和文件存档要求、以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基本框架。核算的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和全氟化碳。排放源包括燃料燃烧排放、能源作为原材料用途的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净购入的电力和热力消费引起的排放。适用范围是以电解铝生产为主营业务的独立法人企业和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指南参考了《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试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等,提供了主要燃料热值、含碳量、氧化率等参数的推荐值,供相关企业核算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时使用。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本指南正文中所提供的标准方法,实测吨铝炭阳极净耗、炭阳极平均含硫量、炭阳极平均灰分含量、平均每天每槽阳极效应持续时间等数据。 鉴于企业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本指南在实

碳排放计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44/12=)。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发电厂按使用能源划分有几种类型:一是火力发电厂,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二是水力发电厂,是将高处的河水通过导流引到下游形成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三是核能发电

碳排放介绍及相关计算方法

碳排放介绍及相关计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 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0.0165 NOX(氮氧化合物)0.0156 烟尘0.0096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0.67(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0.68(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69(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8.03 NOX(氮氧化合物)6.90 烟尘3.35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67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44/12=3.67)。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3.67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发电厂按使用能源划分有几种类型:一是火力发电厂,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二是水力发电厂,是将高处的河水通过导流引到下游形成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三是核能发电厂,利用原子反应堆中核燃料慢慢裂变所放出的热能产生蒸汽(代替了火力发电厂中的锅炉)驱动汽轮机再带动发电机旋转发电;四是风力发电场,利用风力吹动建造在塔顶上的大型桨叶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称为风力发电,由数座、十数座甚至数十座风力发电机组成的发电场地称为风力发电场。 以上几种方式的发电厂中,只有火力发电厂是燃烧化石能源的,才会产生二氧化碳,而我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国家(据统计,2006年全国发电总量2.83万亿kWh,其中火电占83.2%,水电占14.7%),同时,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燃料基本上都是煤炭(有小部分的天然气和石油),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49%用于发电。 因此,我们以燃烧煤炭的火力发电为参考,计算节电的减排效益。根据专家统计:每节约1度(千瓦时)电,就相应节约了0.4千克标准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CO2)、0.03千克二氧化硫(SO2)、0.015千克氮氧化物(NOX)。 为此可以推算出以下公式计算: 节约1度电=减排0.997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272千克“碳” 节约1千克标准煤=减排2.493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68千克“碳” 节约1千克原煤=减排1.781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486千克“碳” (说明:以上电的折标煤按等价值,即系数为1度电=0.4千克标准煤,而1千克原煤=0.7143千克标准煤) 根据相关资料报道,CO2(二氧化碳)的碳(C)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中,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推荐值为0.67、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参考值为0.68、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参考值为0.69,与以上的推算值(0.68)基本相当。应该说,该系数与火电厂的发电煤耗息息相关,发电煤耗降低、排放系数自然也有所降低。 用同样方法,也可以推算出节能所减排的碳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系数。

《中国电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

附件2 中国电网企业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试行)

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 41号)提出的“加快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制度”的要求,为保证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中国电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帮助企业科学核算和规范报告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计划,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为主管部门建立并实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奠定基础,为掌握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二、编制过程 本指南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专家编制。编制组借鉴了国内外有关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经过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和案例试算,编制完成了《中国电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试行)》。本指南在方法上力求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专家的大力支持。 三、主要内容 《中国电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包括正文的七个部分以及附录,分别明确了本指南的适用范围、相关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所用术语、核算边界、核算方法、质量保证和文件存档要求以及报告内容和格式。核算的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和六氟化硫(不核算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排放源包括使用六氟化硫的设备的修理和退役过程以及输配电损失引起的排放。适用范围为从事电力输配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电网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输配电损失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使用六氟化硫设备修理与退役过程产生的排放两部分。使用六氟化硫的设备运行过程中也会产生泄漏,但是气体的泄漏率低且监测难度大,因此暂不考虑这部分的排放。 鉴于企业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是一项全新的复杂工作,本指南在实际运用中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希望相关使用单位能及时予以反馈,以便今后做出进一步的修改。 本指南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负责解释和修订。

中国独立焦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

中国独立焦化企业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试行)

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任务,以及《“十二五”控制温室气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 41号)提出的“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制度”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63号),并组织了对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的研究和编制工作。本次编制的《中国独立焦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旨在帮助独立焦化企业准确核算和规范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科学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及对策,同时也为主管部门建立并实行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奠定基础。 二、编制过程 本指南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编制。编制组借鉴了国内外相关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经过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编制完成了《中国独立焦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指南在方法上力求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中国冶金工

业规划研究院、山西省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三、主要内容 《中国独立焦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包括正文及两个附录,其中正文分七个部分阐述了指南的适用范围、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核算边界、核算方法、质量保证和文件存档以及报告内容。本指南适用范围为在中国境内从事焦炭生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焦化企业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核算与报告的排放源类别和气体种类主要包括燃料燃烧二氧化碳(CO2)排放、工业生产过程CO2排放、CO2回收利用量以及净购入电力和热力隐含的CO2排放。 四、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使用本指南的焦化企业应以最低一级的独立法人企业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为边界,核算和报告在运营上受其控制的所有生产设施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主体如果除焦炭(含半焦)以及副产的煤焦油、粗(轻)苯、焦炉煤气等焦化产品外还存在其它产品生产活动且伴有温室气体排放的,还须参考其生产活动所属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核算和报告这些生产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企业应为排放量的计算提供相应的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数据作为核查校验依据。企业应尽可能实测自己的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数据。为方便用户使用,本指南参考《2006年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