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防控和消毒隔离措施

艾滋病的防控和消毒隔离措施
艾滋病的防控和消毒隔离措施

艾滋病防控及消毒隔离措施

一、科学防控艾滋病

提起艾滋病,人们往往谈“艾”色变,许多医务人员也存在着强烈的恐惧感。事实上,只要以科学态度正视这种疾病,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防控艾滋病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艾滋病的感染和扩散。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叫艾滋病毒,简称HIV/AIDS)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艾滋病毒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眼泪、唾液、尿液及脑脊液等中,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病毒浓度最高。当人感染这种病毒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数年(5-8年)不出现症状,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只有当感染者的免疫功能损害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有关症状,当达到一定的标准时才可确诊为艾滋病病人。

HIV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75%酒精,0.2%次氯酸钠及漂白粉也能灭活病毒。但对0.1%甲醛溶液、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HIV在PH7.1, 37℃的条件下可以存活24小时;玻片表面的HIV经过干燥处理后,其活性降低5-12倍;经冷冻处理,其活性降低4-5倍。HIV不耐酸,PH3.0时病毒滴度在10分钟下降4个对数。

(二)传染源及传播途径。艾滋病的传染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1.性接触传播:指同性或异性涉及体液交流的性行为。

2.血液传播:

①输血及注射: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注射器针头未经严格消毒,含有少量HIV污染的血液,重复给其他人应用,有造成感染的危险。

②吸毒: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

③血制品未经彻底灭活处理。

④器官或组织移植,以及人工授精。

⑤受到HIV污染的锐利器械刺伤。

3.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妇女在围产期及分娩时通过胎盘或产道分别传播给

胎儿和新生儿,哺乳也可将HIV传播给婴儿。

(三)预防措施:HIV在外环境中抵抗力并不太强,对乙肝病毒有效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对HIV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1.预防经血传播:严格筛选献血员,保证医疗用血安全。临床医生要严格掌握用血指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劝告吸毒者积极戒毒;要严格医疗用品的消毒和灭菌,有条件者最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2.预防性传播:提倡洁身自好,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避免性传播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保证性行为的安全性,正确使用安全套。

3.预防母婴传播:有感染HIV危险的妇女,在怀孕前或怀孕期应做HIV抗体的检测,如已确定感染了HIV应避免怀孕。

二、消毒隔离措施

(一)病房的布局:艾滋病病房可划分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

不同的区域所能造成HIV传播的危险程度不同。高危险程度的污染区要有更加严格和明确的措施和制度,以降低HIV传播的可能性。

污染区是指对患者进行各项治疗的场所、患者居住的房间、各种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处理场所等,包括病房、病房间的过渡间、病房外走廊、治疗室、污物间等。在这些区域,对患者进行各种各样的诊疗、护理和操作,经常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发生职业暴露的可能性较大。

半污染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站、配药治疗室、工作人员休息室、病房内走廊等。

(二)病房的设备:

每间病房的床位数为2至4张。无症状或症状相对较轻的患者可住4人间。患者病情复杂危重(如昏迷、消化道呼吸道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需要进行多种治疗和仪器监测时,应保留出足够的空间。

病房内的生活设施力求实用、简洁。便于擦拭及消毒。每间病房配备独立洗手间,不使用座式便器,防止接触性传播。地面应进行防滑处理,防止患者意外受伤。洗手间内配有生活垃圾袋,病房专用拖把及常用消毒液。提供充分和必要的室内照明设备,保证医务人员在医疗操作过程中有良好的视觉条件。

(三)室内保洁

就诊室内的保洁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数量,从而提供比较卫生的就诊环境。由于暴露于血液、污染的利器和其他物质,医务人员都有被感染的危险。因而,良好的室内就医环境有助于减少意外感染的可能。

1.普通的清洁剂和水

用于低风险地区的消毒及一般的清洗。清洁剂可以清除尘土,溶解油脂,去除污垢。

2.消毒剂(含氯5%溶液)

使用消毒剂可以快速消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含氯5%溶液最为常用,5%的石酸盐(酚和来苏)也可以使用。

(四)地面消毒

医院地面经常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的污染,由于人员的流动大,如果不能及时清除地面污染,极易造成病毒的扩散。

当地面没有明显污染情况下,通常采用湿式清扫,用清水擦拖地每日1-2次,清除地面的污秽和部分微生物。

当地面受到HIV污染时,通常采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或0.2%过氧乙酸溶液拖地或喷洒地面。

(五)墙面消毒

医院墙面在一般情况下污染程度轻于地面,通常不需进行常规消毒。当受到HIV污染时,可采用化学消毒剂喷雾或擦洗,墙面消毒高度一般为2-2.5米。

严重污染可用含有效氯500mg/L一3000mg/L的消毒剂溶液喷雾和擦洗处理,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喷雾量根据墙面结构不同,以湿润不向下流水为度,一般为50-200mL/m2。也可用过氧乙酸配制成0.2%水溶液喷洒或擦洗墙面进行消毒。

(六)物品消毒

室内用品的表面受到HIV污染时,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病人用过的医疗用品,没有保留价值的废弃物,如敷料、纱布等应焚烧处理;需重复应用的可采用煮沸30分钟或用2%的戊二醛浸泡45分钟后清洗,再经高压蒸汽灭菌。

(七)常用室内空气的消毒方法

1.臭氧。

2.紫外线。

3.熏蒸和喷雾。

4.空气消毒机。

(八)抹布和拖把的消毒

擦床抹布:治疗室,换药室,办公室等抹布分别使用,不得混用。使用500mg/L 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一床一巾湿扫法。用后在250mg/L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消毒30分钟,清洗干净,晒干备用。

拖把:不同场所不得混用,使用后应先消毒,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三、医务人员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在接触艾滋病病人时,一般不需特殊防护。如进行可能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护理操作时,应加穿隔离衣,戴手套,必要时戴保护眼镜和口罩。接触污染物后要严格洗手。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不宜参与艾滋病人的直接治疗和护理。如误被HIV污染的尖锐器械刺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尽快把血液从伤口挤出,再用碘酒、酒精消毒,然后报告相关部门,根据暴露源程度及暴露级别考虑尽早(最好4小时内,不超过24小时)进行预防性用药。若为眼睛或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则要用大量的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然后同上述方法进行报告及预防用药。此外,即时及三个月后分别做艾滋病毒抗体检测。

2.进行内窥镜检查、拔牙、镶牙、手术等与血液和体液接触的工作时,要穿防护衣、戴口罩、眼罩和双层手套。

3.运送检验标本要注意密闭,标本要标明“提防污染”。

4.处理被污染物品时,要戴手套和穿围裙。

5.医疗废物须用不透水的双层黄色胶袋密封,贴上警示标签方可送焚化;被污染的衣物,也要标明醒目标志以便特殊处理。

艾滋病防治知识竞赛

预防爱滋病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选题(50分) 1、艾滋病的英文缩写是 A、HIV B、AIDS C、HB D、HCV 2、艾滋病医学全名为 A、免疫缺陷综合征 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报道是1981年首先报道的 A、南非 B、美国 C、中国 D、泰国 4、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是哪国人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5、我国于年发现首例艾滋病 A、1981年 B、1985年 C、1990年 D、1991年 6、是目前艾滋病最严重的地区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美洲 7、世界艾滋病宣传日为每年的月日 A、3月1日 B、3月24日 C、6月26日 D、12月1日 8、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自年月日起实施 A、2005年3月1日 B、2006年3月1日 C、2005年12月1日 D、2006年12月1日 9、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正处于 A、传入期 B扩散期 C、快速增长期 D、稳定期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艾滋病列入类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11、我国传染性疾病中死亡人数中最多的疾病是 A、狂犬病 B、乙肝 C、结核病 D、艾滋病 12、确诊感染艾滋病毒的主要依据是 A、出现艾滋病的典型症状 B、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C、尿液中检测出相应抗体 D、血液检测HIV抗体阳性 13、年,我国建立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 A、1996年 B、1998年 C、1999年 D、2000年 14、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的方针 A、堵源截流、标本兼治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C、打击为主、综合治理 D宣传为主、防治结合 15、从年开始,我国政府就明令禁止进口血液和血液制品 A、1985 B、1988 C、1990 D、1994 16、十二五规划艾滋病控制目标是:到2012年,把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 A、100万人以内 B、120万人以内 C、150万人以内 D、200万人以内 17、目前我国实行艾滋病和制度 A、自愿咨询、免费筛查 B、免费咨询、有偿检测 C、自愿报告、免费检测 D、自愿咨询、自愿检测 18、艾滋病疫情由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统一公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布。 A、国家级 B、省级 C、市级 D、县、区级 19、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设立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 A、省级 B省、设区的市级 C、市级 D、县、区级 20、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由省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将诊断结果告知,并给予医学指导 A、本人 B、本人、配偶或者监护人 C、本人、父母或兄弟姐妹 D、本人、同事或同学 21、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医学管理,建立个人档案,并定期进行医学随访。 A、户籍所在地 B、经常居住地 C、单位或学校所在地 D、确诊医疗机构所在地 22、预防艾滋病是谁的责任

口腔科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口腔科消毒管理责任制 1、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并在科室主任领导下工展工作。 2、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进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有医院感染反馈,改进及处理登记本。 3、门诊布局合理,分区无逆流与交叉,各牙椅之间用适宜的隔帘分隔(高1.6米左右),并有配套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快速干手设备及手消毒液。有独立的器械消洗、消毒、灭菌室。各诊室加强自然通风,治疗前后用消毒液擦拭工作台面、座椅及地面。每日工作前后用紫外线或臭氧进行空气消毒30min-60min分钟;每周对工作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处理。 4、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疾病标准预防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加强工作人员及清洁器械工人的岗位培训,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及手术隔离衣(小围兜)、防护屏、护目镜,接诊、治疗每个患者前后均戴手套,一人一换,戴手套前后均应洗手及手消毒。 5、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灭菌或消毒”的要求,各类诊疗器械按《医院消毒技术》要求选择适宜的消毒或灭菌方法。口腔检查器材尽量采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弯盘、一次性垫巾等,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标识齐全,无过期、无漏气、无破损,并禁止重复使用。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诊疗器械必须达到灭菌。修复、正畸印模须用消毒

液浸泡,石膏模型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置紫外线灯下一米距离内照射30分钟备用。 6、传染病患者就诊完后应严格按传染患者敷料、器械处理,防止污染,并严格按规定进行其他终末消毒。 7、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分类正确,标识清楚,锐器放置正确。口腔医疗废物及使用后的一次性器具均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由专人统一回收、运送、焚烧处理并有记录备查。 8、口腔科医务人员被治疗器械刺破或损伤后立即局部处理,申请保健科,按医院《针刺伤处理条例》进行进一步检查与处理,并备有记录。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 一、建立合理、实用的消毒隔离制度及灵活的护理管理模式 护理HIV感染的病人是一件极具挑战性但又非常有价值的任务。高度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使护理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当然,直接护理的基本技巧与护理其他疾病没有什么区别,特殊措施之一是消毒隔离及管理问题。 由于艾滋病是传染病中最新的一族,隔离消毒措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人们谈艾色变,大家如临大敌,似乎怎么隔离都不过份。消毒更严格,病人用物几乎能焚烧的全部焚烧,其他一律高压消毒。但随着知识的普及,了解到HIV 感染主要是通过性接触,血液、体液暴露和母婴垂直传播,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因此,目前的消毒隔离措施更实际和实用了。 1.消毒隔离 (1)病房要求:什么样的人需住单间呢?病情复杂、严重有机会性感染不合作,用血和其他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环境的病人有相当经济能力,提出特需服务的病人。 (2)皮肤粘膜的保护:为防止HIV感染,护士实施护

理时需穿隔离衣,戴一次性手套。特别是手是接触HIV感染的第一屏障,因此当处理血液、体液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护理病人之后及护理另一个病人之前必须洗手。 (3)对操作的要求及污染物的处理: 护士操作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取得合作,对不合作的病人或污染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的二人配合,操作尽量集中,严格规范,避免误伤自己。当进行侵入性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如手术、穿刺、注射等,要注意对利器的处理,用过的利器必须放到特殊的容器中。器械用千分之五的消毒液浸泡后再经高压灭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经消毒毁形处理后由卫生局指定厂家回收。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被服类经高压消毒后再与一般同类物统洗。 (4)送检标本处理:病人的送检标本放在固定的容器里,容器外不得污染,并有特殊标记,专送检测。标本用过经消毒处理后再弃掉。 (5)尸体处理:处理尸体应戴手套,穿隔离衣。伤口及渗出部位需妥善处理,房间、物品必须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同一般终末消毒方法。 2.灵活的管理模式:

消毒隔离制度最新版

一、消毒隔离制度 1.医院工作人员着装整齐,不得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及其他公共场所。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诊疗护理处置前后要洗手,执行注射一人一针一管一使用,换药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3.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干无菌持物镊及缸每或4小时更换一次,注明更换日期、时间。 4.无菌物品均要写明灭菌日期,有灭菌指示带,布包装灭菌有效期一般为二周,梅雨季节性为7天。 5.消毒用碘伏及酒精注明浓度,每日更换,消毒瓶应加盖,每周消毒2次,无菌溶液注明开瓶时间,并签名。 6.冰箱每周消毒保养1次,物品放置有序,无过期物品。 7.治疗室、换药室区分有菌区和无菌区,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开放置。 8.病室每天通风换气2次,地面每日湿式除尘二次,每周大扫除一次;治疗室、换药室每日空气消毒二次,每月空气细菌培养监测1次;紫外线消毒有登记,灯管有强度监测,不合格及时更换,超过1000小时更换。 9.便器每次用后消毒,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并有标识。 10.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要严密隔离,使用器械、被服、房间严格终末处理,敷料焚烧。 11.凡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使用后,按医疗垃圾分类处理。 12.医务人员及病人的脏被服应分开存放及清洗消毒;凡出院、转院、死亡病人床单应进行终末处理。 13.口腔科和放射科要求使用一次性漱口杯,口腔科所有诊疗器械必

须“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高危险性器械必须灭菌。 14.对麻醉机的螺旋管、呼吸气囊、呼吸机导管、呼吸器、雾化器等,均应进行严格消毒灭菌处理。 15.各种内窥镜的清洗、消毒要彻底,并定期做细菌培养,接触乙肝病人的内窥镜应进行特殊处理。 16.门诊化验单经消毒后才能发出。 17.门诊应设传染病隔离诊室,一旦发现或疑有传染病员应立即就地隔离,按传染病报告程序上报。 监督检查: (1)在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下开展工作,协助医院感染科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控制感染和消毒、灭菌、隔离技术培训,要有活动内容记录。(2)各科室应在护士长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领导下完成规定的各项消毒灭菌检测工作,并按要求作好记录。 (3)各科消毒隔离制度上墙,对抽查、监测中存在的感染因素,薄弱环节有分析和改进措施,有“医院感染监测质量控制反馈表”。 (4)医院供应室、手术室、化验室每月进行卫生学监测一次,每次监测不少于四种标本,其中必须有空气、手、消毒液、物体表面监测项目。每季度接受区疾控中心进行卫生学监测。 (5)对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或暴发流行要及时报告护理部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协助做好调查、分析、提出有效控制方案,若隐瞒不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院工作人员要着装整齐,不得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图书馆、会议室、宿舍等。接触传染病病人要带口罩。 二、空气消毒:治疗室每日空气消毒一次,特殊情况随时消毒。 三、各种表面消毒: 1、地面和墙面:无明显污染地面用自来水湿式拖地1~2次/日,被病菌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表面并充分作用于约5分钟后清理干净。被肝炎病毒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表面并充分作用于约5分钟后清理干净。被结核病人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0.2%过氧乙酸喷洒表面并充分作用于约5分钟后清理干净。被烈性传染病病原污染后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作用于30分钟后清理干净。 2、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无污染时以清洁湿抹布抹洗,1次/日。被病原菌、肝炎病毒、结核杆菌污染时按污染地面消毒方法处理。 3、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洗手池、卫生间、便池:每天用清洁水擦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被污染时,按污染地面消毒方法处理。 4、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一次,被污染时立即更换。床垫、 2枕心、毛毯、棉被在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用照射强度不低于70uw/cm的紫外线灯照射至少30分钟。照射时用屏风隔离以免伤害同室病人;也可用床单位臭氧消毒器消毒。 四、为特殊传染病人检查、治疗、护理前,要带手套,每接触一个病人要更换一付手套。操作结束后按规定程序脱下手套,流水洗手。

五、经血传播病原体污染器具的消毒灭菌:先以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45分钟,清洗凉干。耐高温的进行高压灭菌,不耐高温的再次浸泡在1000~2000mg/L的消毒剂中30~45分钟,清洗干燥密闭保存备用。 六、消毒用碘酊、碘伏及酒精注明浓度,酒精每天更换,碘伏碘酒使用时间不超过3天。瓶子加盖,并每周灭菌二次。 七、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发现霍乱等甲、乙类传染病及时网络报告,并转传染病房隔离治疗。 八、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后,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方可出院,如无大便培养条件,自发病之日起,住院隔离治疗不得少于七天。带病菌按病人隔离治疗五天后,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九、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五天,医学观察期间进行粪检,每日一次,连续二次阴性后,可解除医学观察。 ,

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1.医院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灭菌、隔离、无菌医疗用品管理等规范, 全院工作人员积极参加预防、控制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 2.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不着工作服进食堂或离院外出。 3.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高 度危险性物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材和用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必须消毒;低度危险性物品,低水平消毒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特殊感染病人(如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经消毒或灭菌处理。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适当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4.各类灭菌的无菌容器、无菌包、器械包等要有明显的灭菌日期标识,无菌物 品按灭菌日期封闭保存在无菌物品柜,一旦污染应再次灭菌。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尽量使用小包装。严禁使用过期物品。 5.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 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消毒液定期更换,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6.常用医疗用品的清洁消毒灭菌。 接触未破损皮肤的器具:血压计及袖带保持清洁,袖带每周清洗一次,有污染随时清洗消毒,扎脉带、火罐一人一用,用后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接触未破损黏膜的器具如开口器、舌钳、压舌板等,耐高温的选择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洁干燥保存。体温表用1%过氧乙酸浸泡三步法消毒。 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呼吸机和麻醉剂的螺纹管、氧气面罩、麻醉口罩、吸引器、雾化器等工具,耐高温的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洁干燥保存。 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等器材,必须定期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蒸馏水。 7.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8.无菌容器及持物钳等定期灭菌,盛碘酒、酒精等消毒液的容器保持密封,定 期灭菌;碘棉签、酒精棉球、外用药、消毒液等注明开瓶日期与失效日期。 注射、抽血等一人一针一带。 9.病房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床头桌、床头、椅子、门把等,每日湿擦,保持清洁。拖把抹布要专用、用后彻底消毒。 10.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手术室、供应室、监护室、检验科等应每日清洁 消毒,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如使用紫外线消毒,要登记消毒时间、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 11.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必须做好床单位终末消毒,床、椅、桌、墙壁及使 用后医疗用具等应用消毒液擦洗,床垫、被褥洗晒消毒。 12.病人被褥、衣服要每周至少更换一次,如有污染,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 廊清点。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二、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三、无菌器械容器、器械敷料缸、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体温计用后要用消毒液浸泡。 四、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拖洗地面,床头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要专用,定期消毒。 五、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病房清点,便器每次用后清洗消毒。 六、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消毒备用,药杯、餐具必须消毒后再用,病人被褥要定期更换消毒。 七、有严重感染手术病人,放单独病房,病室在事先进行消毒。 八、出院病人的单元,必须做好终末处理,床、椅、及墙壁,应用消毒液擦洗,床垫被褥洗晒消毒,死亡病人的被褥应更换.用具应消毒。 九、传染病人按常规隔离,儿科门诊应设预检,疑似传染病,应在观察室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带出病房,也不得给他人使用,病人用过的被服应消毒后再交洗衣房清洗。 十、传染病人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互串病房和外出,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门诊病人应在指定地点候诊、检查和治疗,不要在门诊各处走动,以防交叉感染。 十一、传染病人,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 十二、凡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格隔离。 十三、进入治疗室、换药室应衣帽整洁、戴口罩、私人物品不准带入室内,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隔离伤口用物立即消毒处理。

艾滋病应急处理预案

爱滋病应急处理预案 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职业暴露的机会不断增加。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预防和控制在工作中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制定本应急处理预案。 一、目的 有效预防和控制工作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发生,确保职业暴露后能及时得到恰当的处置和防护药品,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二、预防 (一)工作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规范预防原则,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视为具有传染的病原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二)工作人员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必须穿工作服、戴橡胶手套操作,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部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工作人员面部。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应暂停医疗护理工作,如特殊情况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三)工作人员在进行创伤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四)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硬质废弃物容器盒内,或使用专用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严禁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三、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一)工作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紧缚伤口近侧,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直至组织液发白,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工作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临床专家组成危险评估组,按照《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卫医发[2004]108号)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使用预防性药物。 (二)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和暴露源水平的确定 1、发生以下情况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①暴露源为HIV阳性的体液(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②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偶沾),且暴露时间较短(一过性)。 2、发生以下情况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①暴露源为HIV阳性的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②暴露类型为暴露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发生以下情况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①暴露源为HIV阳性的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②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三)暴露源艾滋病病毒载量水平的确定 1、轻度: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病毒载量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明确胃肠肝胆外科消毒隔离制度,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按照消毒隔离制度进行日常消毒工作,保证工作有效顺利的进行。 二、范围 适用于胃肠肝胆外科住院部。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清洁工人。 三、定义无 四、职责无 五、标准 (一)工作人员上班时应穿工作衣、戴工作帽,并保持整洁:进入处置室、隔离病房等应戴口罩,帽子、手套、穿戴隔离衣、必要时戴防护眼镜,隔离衣每天更换,污染时及时更换。工作人员不准穿工作衣、隔离衣、手术衣到食堂、会议室及宿舍等医院以外的地方。 (二)严格区域划分。处置室要有明确的污染物品放置区,在治疗室或处置室设专柜存放备用的无菌物品,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识。(三)无菌物品管理要求。无菌物品柜有专人负责。无菌物品按有效期顺序存放,定期清理和检查。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检查灭菌指示标识和灭菌有效期。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的无菌物品或独立包装的无菌持物镊/钳,每4小时更换一次,一旦污染随时更换。(四)皮肤粘膜消毒剂的管理要求。开启的消毒剂须注明开启时间,小包装(含大包装)皮肤粘膜消毒剂直接蘸取使用时,开启后有效期限为1周。大包装皮肤粘膜消毒剂分装盛放消毒液的容器每周消毒2次。手消毒剂中易挥发的醇类产品开瓶后使用时间不超过30天:不易挥发的产品开瓶使用时间不超过60天。(五)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正确选择消毒灭菌技术。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气管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物品必须消毒。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和物品使用后,由操作者立即做初步处理,包括将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有明显血迹的器具应做初步去污,然后集中放置于污染物品回收箱中,加盖密闭存放,所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和物品使用后均应先去污,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六)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 (七)隔离管理要求。将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室安置。若受到条件限制,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菌感染患者可安置一室,但特殊感染患者应单独安置。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床边设有隔离标识。发现烈性传染病员应行隔离治疗,并尽快转送传染病院,一般传染病人不能及时转送的应于病房隔离治疗,对可疑传染病者亦需进行病房隔离。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及防范措施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及防范措施 一、病区环境: (一)传染病区与普通病区分开,肝炎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收治。 2、病区:不同病种病人分别安排在不同隔离病室。在病室内部应按严密的隔离原则进行建筑,内设卫生间及防护门。通道走廊墙壁上设有两层传物窗,工作人员可以不进入病室而传送饮食、药品等(轻病人)。病区内需设专用消毒间。 3、其他:消毒供应室均应有符合隔离的建筑,还应有必要的消毒设施,如污水处理站、焚烧炉等。 (二)隔离区的划分: 门诊、病区等单位均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1、清洁区:即没有与病人直接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地方,如工作人员更衣室、休息室、治疗室、库房、值班室等。 2、半污染区:凡有可能被病人间接轻度污染的地方,如医护办公室、走廊、化验室等。 3、污染区:指被病人或排泄物、用物等直接污染的地方,如病室、外走廊、病人卫生间(厕所、浴室、洗脸间)地面等。 (三)隔离设备

1、隔离标记(严格隔离:黄色标记图案;接触隔离:橙色标记图案;呼吸道隔离:蓝色标记图案;结核菌隔离:灰色标记图案;肠道隔离:棕色标记图案;引流物—分泌物隔离:绿色标记图案;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记图案)。 2、隔离衣、衣架。 3、设福尔马林熏箱、消毒一般用物。 4、洗手方法、避污纸等 (四)感染患者的用物与传染患者用物分开,固定使用,定期消毒清洗,如治疗盘、听诊器等,病人用后的物品单独处理,在肝炎病房走廊内放一盆0.05%含氯消毒液泡手,每日更换一次,并挂有隔离衣,每日更换一次。 (五)病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治疗室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季空气培养3一次,空气细菌总数≤500cfu/m。 (六)扫床应湿式操作,物品均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用后消毒备用。治疗室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二、病员消毒隔离制度 1、病人住院入病区时,除带必需生活用品外,其他一律不得带入。

病房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病房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病房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1.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 标准预防措施认真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2.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洁,公共场所应及时脱去工作 服。 3.病房内收住患者应按感染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感染性 疾病的患者在患者一览表上有标记;凡遇有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单独安置,严密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 4.医务人员进入感染患者病房,应严格执行相应疾病的消毒隔 离及防护措施,并要时穿隔离衣、戴手套等。 5.一般情况下,病房应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次。地面湿式清 扫,进行空气消毒每周一次。治疗室、换药室坚持每日清洁、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住院患者(除急、重病人外),必须24小时内完成卫生处理(洗澡、剪指甲、更换衣物),患者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行终末消毒。 6.患者的病员服、被单每周更换一次。污染时及时更换,脏被 服放于污物袋内。 7.各种诊疗护理用品用后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进行处理,特殊 感染的患者采用一次性用品,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内并粘贴标记,专人负责回收。 8.对特殊感染患者要严格限制探索及陪护人员,必要时穿隔离 衣裤、戴口罩及帽子。

9.遇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应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并悬挂标 识,患者尽量置于单间,与患者直接接触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要专人专用并每日消毒,加强手卫生、无菌操作和环境清洁消毒。 10.患者的餐具、便器固定使用,特殊感染患者的排泄物及剩 余饭菜,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11.各种医疗废物按规定收集、包装、专人回收。 12.病房及卫生间的他拖把等卫生清洁用具,应分开使用,标 记清楚。用后消毒液侵泡,清洗后晾挂备用。 13.患者的床头柜用消毒液擦拭,做到一桌一巾,每日1~2 次。病床湿试清扫,做到一床一巾,每日1~2次。 14.治疗室、换药室、手术室、中心供应室、产房、重症监护 室(ICU、CCU、ICU等)、导管介入治疗室、内镜室、口腔科、透析室及特殊感染者按相关消毒隔离要求执行。 15.灭菌物品(棉布包装材料和开启式容器),温度25°以 下,有效期为10d-14d;抽吸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溶液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16.病区治疗车、换药车及病房门口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等。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一、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二、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三、无菌器械容器、器械敷料缸、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体温计用后要用消毒液浸泡。四、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拖洗地面床头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要专用定期消毒。五、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病房清点便器每次用后清洗消毒。六、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消毒备用药杯、餐具必须消毒后再用病人被褥要定期更换消毒。 七、有严重感染手术病人放单独病房病室在事先进行消毒。八、出院病人的单元必须做好终末处理床、椅、及墙壁应用消毒液擦洗床垫被褥洗晒消毒死亡病人的被褥应更换用具应消毒。九、传染病人按常规隔离儿科门诊应设预检疑似传染病应在观察室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带出病房也不得给他人使用病人用过的被服应消毒后再交洗衣房清洗。十、传染病人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互串病房和外出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门诊病人应在指定地点候诊、检查和治疗不要在门诊各处走动以防交叉感染。十一、传染病人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十二、凡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格隔离。病人用过后的器械、被服、房间都要严格消毒处理用过的敷料要烧毁。十三、进入治疗室、换药室应衣帽整洁、戴口罩、私人物品不准带入室内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隔离伤口用物立即消毒处理。十四、治疗换药室每天通风换气清洁、用消毒液拖地紫外线照射或用消毒液喷雾消毒每周彻底大扫除一次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十五、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注射器盒及盐水棉球和纱布缸每天更换。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

艾滋病患者的手术防护

艾滋病患者的手术防护,手术室工作人员的系统防护方案 标准预防的方案 1 术前准备 1.1 手术间及其室内物品准备安排在特殊感染手术间内进行手术,在确保手术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尽量把室内不用物品移出手术间,手术床用一次性中单双层完全覆盖,手支架用一次性多用巾铺垫。 1.2 手术物品准备根据手术方案另备器械包,尽可能减少过多备用器械,降低污染机会。另准备一次性无菌敷料手术包、一次性无菌防水手术衣、一次性无菌手套等。 1.3 防护性物品防护眼镜、一次性橡胶手套、鞋套、隔离衣等。一次性污染盘两个,以放置接触患者体液后的污染物品,污物桶套双层医用污物袋,以防破口造成污染。消毒液洗手水一盆。 1.4 参加手术人员的准备 1.4.1 身体准备四肢皮肤有破损者不参加手术。参加手术人员均要加穿隔离衣,戴防护镜,戴双层橡胶手套,不赤脚穿拖鞋并在拖鞋外加套鞋套,尽可能地减少皮肤的外露,避免病人的血液及引流物污染工作人员皮肤。 1.4.2 心理准备医护人员感染主要通过针刺伤的伤口或粘膜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被感染。而恐惧心理是预防AIDS的障碍,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其传播途经,提高警惕性,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消除恐惧心理。 2 术中防护 2.1 巡回护士及麻醉师做好自身防护带一次性橡胶手套,穿防水隔离衣、鞋套。为病人输液选用静脉留置针,选择充盈血管,二人密切配合进行静脉穿刺,操作严谨熟练,严格选择血管,尽可能一次成功,防止血液流出污染操作者,穿刺后针芯放在污染盘内以防被意外刺伤。护士不脱手套即浸泡于0.05%次氯酸钠消毒液中2分钟,如有血迹污染立即更换手套,然后再进行其他操作。手术过程中如需特殊物品,需由其他机动人员取送,巡回护士不要擅自离开手术间,以减少手术间以外环境的污染。 2.2 器械护士及手术医师的自身防护 2.2.1 穿一次性防水无菌手术衣,戴防护眼镜,防止血液溅入眼中。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可带两副无菌手套,以加强保护防止锐利器械刮破或术中撅裂而致感染发生。 2.2.2 传递器械时要求稳、准确,特别是在递刀和针等锐利器械时,应格外小心,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 2.2.3 术中的线头等污染废物由器械护士集中收在一次性无菌垃圾袋中,不可随意向台下丢弃,所用纱布、纱垫投放在一次性多用巾上,以防血液污染地面,并可方便清点。 2.2.4 器械护士将术中取下的标本放置在无菌弯盘中,术毕后交给巡回护士送检。盛放标本的容器必须坚固,以防止渗漏与破损,并保持容器外面不被污染口。外送途中加套清洁塑料袋,化验单保持清洁,立即送检,并标明HIV阳性字样。 3 术后处理 3.1 首先将病人身上的所有监护仪器线路取下,用75%酒精擦拭5分钟。手术推车用双层一次性中单完全包裹,术者脱掉手术衣及手套更换防水隔离衣及橡胶手套,然后搬运病人。病人身体上各种管路要连接紧密,防止脱落避免污染环境。 3.2 局部伤口处在敷料外用一次性中单覆盖,被套用一次性中单隔开然后将患者盖严保暖后推出手术室,送患者回病房后立即将平车推回,车上一次性物品装入双层污物袋焚烧处理,更换下的被套放入1%84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后,放入塑料袋内,将特殊感染标志粘于袋外,送洗衣房单独洗涤消毒。手术中非一次性布类敷料消毒同此法。 3.3 术毕核对清楚后,巡回护士将污染治疗垃圾及敷料放入双层医用塑料袋中,焚烧处理。

病房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病房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病房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篇一医务人员务必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 1、护理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齐、清洁、穿护士鞋;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 2、无菌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无菌器械、容器、敷料罐等按规定时间灭菌与更换消毒液。 3、手术室、产房、婴儿室、隔离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供应室等应有严格的消毒制度,并遵照执行。 4、传染病人及保护性隔离病人所住的病室应定时进行消毒,所用的家具、器皿、被服、餐具等用具务必经过严格消毒后再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器械、物品,以便处理。 5、病区要求做到一床一套湿扫床,床头柜一桌一布,每次用后经消毒液浸泡后备用。 6、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用的拖把擦布,应严格区分(拖把应有明显标记)。 7、凡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均需经消毒液浸泡后送供应室清洗、消毒。(浸泡时要求液面满过注射器,拉开注射器内栓,使注射器内吸有消毒液)。 8、凡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病人,都要实行床边及用具等隔离制

度,做到病人一览表有标记。 9、病人住院时使用的生活用品如便盆、尿壶用后进行消毒;暖水瓶、脸盆、拖鞋等,出院后务必经消毒后,方可再使用。 10、病室冬季应每日清晨及下午打开气窗二次,每次15-30分钟进行通风,以持续空气清新。 篇二 1、病房内收住患者应按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 2、医护人员应掌握标准防护要求,进入无菌区或执行无菌操作时,按规定着装;医务人员进入感染患者房间,应严格执行相应疾病的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手套等。 3、病区设感染监测员,职责明确,负责对病区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培训,督导检查相关措施的落实。 4、严格执行手卫生相关规定。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抽血、输液操作时,应保证一人一巾一带,患者的床头柜用消毒液擦拭,做到一桌一巾,每日1-2次。病床湿式清扫,做到一床一巾,每日1-2次。 6、无菌物品应专柜储存,与待消毒物品分区放置,标识明确;灭菌物品须注明消毒日期和有效期;打开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4小时,过期、失效物品应及时取出并重新消毒或更换,一次性物品一次性使用。 7、患有肝炎、活动期结核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护理人员不宜从

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目录 一、手卫生制度 (1) 二、一般消毒隔离制度 (3) 三、普通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5) 四、注射室消毒隔离制度 (7) 五、换药室(处理室)消毒隔离制度 (9) 六、急诊科消毒隔离制度 (10) 七、妇科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11) 八、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12) 九、口腔科消毒隔离制度 (13) 十、感染科消毒隔离制度 (15) 十一、重症监护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16) 十二、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18) 十三、洗衣房的消毒隔离制度 (20)

一、手卫生制度 1.医护人员严格支出手卫生规范,必须勤洗手。 2.临床可是必须提供洗手用具和设备。 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必须洗手: ①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前,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②接触病人粘膜、皮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③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④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⑤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之后。 4.医务人员采用流动水洗手,是双手充分浸湿:应当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 5.医务人员洗手时用的肥皂或香皂必须保持干燥。. 6.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是应当进行手消毒: ①检查、治疗、护理兔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②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③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污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④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⑤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动时。

艾滋病相关内容

HIV(艾滋病)相关内容 一、艾滋病的传播 1、首先艾滋病的最重要传播途径就是性接触,尤其是对于那些特殊工作者和生活作风不好 有多个性伴侣的人,更容易被感染,因为艾滋病患者的精液或者是阴道分泌物都具有传染性。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两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性活动(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时,由于性交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这时,病毒就会趁虚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肛门性交的危险性比阴道性交的危险性更大。 2、再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血液传播。因此那些吸毒人员,经常通过注射器进行毒品注 射很容易被感染,特别是艾滋病患者与别人共用注射器,这种风险会明显增加。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 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输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的供血者的血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和器官移值;救护流血的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3、此外就是母婴传播。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患者,那么很有可能会把病毒传染给孩子。 4、注意事项:日常接触,比如握手甚至亲吻,一起吃饭都不会传染艾滋病的。 二、艾滋病的临床症状 从感染HIV到病亡,会经历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艾滋病期四个阶段。 1、艾滋病急性感染期。在艾滋病急性感染期里,在感染后2~4周的时候,会出现类似感冒 的症状,起病急骤,如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炎、皮疹、肌痛或关节痛、腹泻、体重下降、出现发热出汗、头痛、咽痛、恶心、厌食、全身不适、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同时可伴有红斑样皮疹、呕吐、全身淋巴结肿大或血小板减少。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系统症状和脑膜刺激症。一般持续1~3周后,症状会自动消失。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感染HIV后,免疫系统并没有产生HIV抗体,HIV病毒会在体内大量复制,待2~6周后,免疫系统产生HIV抗体,HIV数量会急剧下降,症状也就随之消失。 2、潜伏期。艾滋病潜伏期艾滋病急性感染期过后,就进入到潜伏期,这个阶段一般为8~10

检验科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检验科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一、医务人员工作时间应衣帽整洁,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进行有创操作,预计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应佩戴外科口罩。接触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飞沫传播病人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口罩应保持清洁、干燥,每4小时更换;遇到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随时更换。 二、保持各室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每次不少于30分钟,并记录;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可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时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遇到感染聚集发生时,可适当增加消毒频次。 三、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灭菌。手术器械不可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与完整黏膜接触的诊疗物品可采用中水平以上消毒,与完整皮肤而不与黏膜接触的物品可清洁或低水平消毒。所有消毒灭菌物品均应干燥保存。 四、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必须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和用品应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灭菌。 五、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飞开放置,标识清楚。消毒物品、消毒液及无菌液一经打开,须注明启用日期、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皮肤黏膜消毒剂开启后7天内使用。 六、含氯消毒液应现配现用,每日更换、并对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浓度测试和

登记、 七、使用的清洁工具(抹布、拖把等)定点放置,拖把标识清楚,分别清洗消 毒,不得交叉使用、洁具消毒视污染程度,使用5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进行消毒,并做好登记工作。 八、诊疗区域必须配合合格的手卫生设施:性能完好的水龙头、洗手流程图、 洗手液、干手设施(干手纸巾或烘干机)。 医务人员应在接触患者前、无菌(或清洁)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或手消毒。 发现传染病患者,进行暂时隔离、及时上报转诊,对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用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如何做好艾滋病病房护理带教工作

如何做好艾滋病病房护理带教工作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带教使护生全面掌握传染病、艾滋病病房规范的工作程序、防护措施、护理技术操作要领、预防职业暴露的方法、提高护理技术、护理服务水平。方法制定带教计划有明确的带教目的、具体的带教措施、具有带教资格的老师进行带教。结果带教期满,护生掌握了传染病的护理常规、消毒隔离技术、防护措施、职业暴露的处理技巧。结论通过带教学习,既培养了师资队伍,又使护生提高了专科护理技术水平,强化了防止职业暴露的意识,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提高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关键词】艾滋病临床带教护理技术职业暴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70-01 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艾滋病关爱中心是一所集科研、教学、临床诊疗护理为一体的医院,担负着全省艾滋病临床诊疗护理的培训任务。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由于其传染途径与人们的行为密切相关,伴随着艾滋病的污名与歧视,使这类病人存着与普通疾病不一样的心理,同时艾滋病涉及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多种病变、多重感染,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复杂性,从事艾滋病诊疗、护理、预防工作又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性[1]。艾滋病的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要较其他科室复杂,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病人对护理要求的提高,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的树立,带教工作的标准也相应提高,所以,我们必须结合专科特点计划来带教并完成艾滋病病

房的带教任务。 1 制定专科带教计划 1.1 临床带教是护生在院校理论和临床实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拓宽、培养护生的专科专业技能,防止职业暴露的技巧,专科护理技能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日趋现代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所以,培养护生动手、动脑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与病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1.2 制定明确的带教计划:由于艾滋病与其它疾病不同,不仅具有传染性、有职业暴露的风险,而且还有伴随艾滋病的污名与歧视,艾滋病人的心理较为复杂,故艾滋病病房工作要求和重点也与一般科室不同,所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的安排上都要有明确而详细的计划。 1.3 非技术方面的素质教育目标:临床带教是护生步入工作阶段的前奏,带教老师要言传身教,指导和培养她(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与病人沟通和适应能力。带教要态度温和、讲解清楚,培养护生对本专业的责任感和爱伤观念,这也是带教工作的重要目标,不能忽视。 1.4 通过临床带教,加深护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熟悉艾滋病病房的环境,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掌握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及防止职业暴露的技巧(如穿脱隔离衣的方法,传染物、排泄物、病房的消毒方法,接触高危体液的防护措施,重视预防职业暴露的防护,但也不能过渡防护),具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