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问答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问答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问答

劳卫名解

1.职业性病损:由于预防工作的疏忽及技术局限性,使健康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包括职业中毒)和工作相关疾病。

2.工作有关疾病:是指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因而不是每一病种和每一病例都必须具备该项职业史或接触病史。

3.氧需:劳动1min所需要的氧量。其取决于循环系统的功能和呼吸器官的功能。

4.氧债:氧量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5.静力作业:又叫静态作业,主要依靠肌肉等长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

6.动力作业:动态作业,在保持肌张力不变—等张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使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7.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①化学有害因素②物理有害因素③生物有害因素),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统称职业性有害因素。

8.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9.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

10.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

11.蓄积: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的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12.粉尘:是指直径很小的固体微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天然生成,或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为原因而生成。生产性粉尘的分类(性质):1无机粉尘2有机粉尘3混合性粉尘。

13.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μ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

比来表示。

14.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考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2高温、高湿作业3夏季露天作业。

15.声强:声波具有一定的能量,用能量大小表示声音的强弱称为声强。其决定于单位时间内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声波能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W/M2。

16.声强级:用对数来表示声强的等级,通常规定以听阈声强I0=10-12W/ M2作为基准值来度量任一声音强度I,取常用对数,则任一声音声强级的计算公式:LI=lgI/I0。17声压级:SPL,单位分贝(dB),并以1000Hz的纯音的听阈声压为基准声压,定为0dB,与被测声压的比值,去对数后即为被测声压的声压级。

18.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音比较方法,可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的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即绘出各种响度的等响曲线图。

19.铅吸收:有密切铅接触史,尚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尿铅≥0.39μmol/L(0.08mg/L)或0.48μmol/24h(0.1mg/24h);血铅≥2.40μmol/L(50μg/dl);或诊断性驱铅实验后尿铅≥1.440μmol/L而<3.84μmol/L者。

20.铅线:口腔卫生不好者,在齿龈与牙齿的交界边缘上可出现由硫化铅颗粒沉淀形成的暗蓝色线。

21.中毒性肺水肿:是指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肺间质及肺泡腔液体过多积聚为特征的疾病,最终可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刺激性气体所致的最严重的危害和职业病常见的急症。

22.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肺水肿的一种类型,是刺激性气体中毒,创伤,休克,烧伤,感染等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的以进行性呼吸窘迫,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

23.农药:是指用于防止,控制或消灭一切虫害的化学物质或化合物。

24.中间肌无力综合征:IMS,主要表现是以肢体近端肌肉,颅神经支配的肌肉以及呼吸肌的无力为特征。

25.尘肺病: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26.矽肺: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27.中暑:是高温环境下有余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28.放射病: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放射损伤。

29.电光性眼炎:波长为250-320nm的紫外线,可被角膜和结膜上皮大量吸收,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成为电光性眼炎。

30.职业卫生服务:OHS,是整个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是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人类卫生服务目标在职业人群的具体体现,它是以职业人群和工作环境为对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卫生服务。

31.健康监护: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32.职业健康监护:是对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各种检查,了解并掌握人群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工人健康损害征象的一种健康监控方法和过程。

33.职业安全:也称劳动安全,是研究预防和控制职业性伤害事故的一门专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避免人身或设备事故,创建安全,健康的生产和操作环境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及相应的活动,最终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职业生命质量。

34工效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也称人类工效学,以人为中心,研究人、机器设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实现人在生产劳动及其他活动中的健康、安全、舒适,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35生物转化:即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进入体内的毒物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亦称代谢转化。

空气动力学直径:AED,是根据粒子在空气中的惯性和受地球引力作用的运动而确定的,具体表示为:当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对直径即可作为a的AED。

36电离辐射:当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eV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导致机体严重损伤,称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等。

37非电离辐射:量子能量<12eV的电磁辐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的,称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射频、激光。包括:1射频辐射(100kHz~300GHz)2红外辐射3紫外辐射(100nm~400nm)4激光。

■发生职业病的条件:1、有害因素的性质。2作用于人体的量。3、人体的健康状况。■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有特异性,在控制接触后可以控制或消除发病;2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剂量-反映)关系;3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丛;4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但仅只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人群的健康;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眼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我国卫生部、劳动保障部于2002年4月18日(02卫生法监发108号《职业病名单》),新颁布的职业病名单分10类共115中。我国在2002年5月正式开始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卫生部还修改并重新颁发《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4号,2002年3月28日发布)及职业病报告办法(88卫防字第70号)。

■劳动强度分级:1、中等强度作业: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最大摄氧量,即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2大强度作业:指氧需超过了最大需氧量,即在扬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一般只能持续进行数分钟至十分钟。3极大强度作业: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几乎等于氧需。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2、皮肤3、消化道。

■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1毒物的化学结构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3联合作用4个体易感性。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

■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卫生学意义:1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2粉尘的分散度3粉尘硬度4粉尘的溶解度5粉尘的荷电性6粉尘的爆炸性。

粉尘粒子分散度越高,其在空气中漂浮的时间越长,沉降速度越慢,被人体吸收的机会就越多;而且,分散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大,越易参与理化反应,对人体危害越大。当粉尘粒子比重相同时,比重越大的尘粒沉降越快。因此,在设计通风防尘措施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比重,采用不同风速。当粉尘质量相同时,其形状越接近球形,在空中所受阻力越小,沉降速度越快。

不同直径的粉尘粒子在呼吸道的沉积部位不同,一般认为,AED小于15μm的粒子可进入呼吸道,其中10μm~15μm的粒子主要沉积在上呼吸道,因此把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称为可吸入性粉尘;5μm以下的粒子可到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之为可呼吸性粉尘。

■粉尘控制的两大措施:一、法律措施1立法和执法2粉尘的职业解除限值;二、技术措施1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2湿式作业3密闭抽风除尘4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

■物理性因素有哪些:1气象条件,如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和振动;电磁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微波和射频辐射;等等。■噪声分类(来源):1机械性噪声2流体动力性噪声3电磁性噪声。

■C计权网络模拟人耳对100方纯音的响应特点,对所有频率的声音几乎都同等程度的通过,故C计权网络和视作总声级;B计权网络模拟人耳对70方纯音的响应曲线,对

低频音有一定程度的衰减;A模拟人耳对40方纯音的响应,对低频段(小于50Hz)有较大幅度的衰减,对高频不衰减,这与人耳对高频敏感,对低频不敏感的感音特性相似。D计权网络是为测量飞机噪声而设计的,它模拟噪声40呐(NOR)的曲线倒数设计而成,可以用它直接测量飞机噪声的感觉噪声级。.

■职业病诊断和防治

职业中毒的分型:⑴急性中毒;⑵慢性中毒;⑶亚急性中毒。

职业中毒的诊断:⑴职业史;⑵职业卫生现场调查;⑶症状与体征;⑷实验室检查。职业中毒的救治:急性中毒:⑴现场急救;⑵阻止毒物继续吸收;⑶解毒和排毒;⑷对症治疗。

■刺激性气体中毒引起的肺水肿分期:⑴刺激期;⑵潜伏期;⑶肺水肿期;⑷恢复期。■刺激性气体中毒的防治: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防止工艺流程的跑冒滴漏,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⑴卫生技术措施;⑵个人防护措施;⑶保健措施;⑷环境监测措施。

⒉处理原则:防治肺水肿和ARDS是抢救中毒的关键。⑴现场处理;⑵保持呼吸道通畅⑶改善和维持通气功能;⑷合理氧疗;⑸对症治疗。

■窒息性气体中毒分类:1.单纯性窒息性气体;2.化学性窒息性气体;常见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氢氰酸,硫化氢和甲烷。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治疗原则:⑴输氧;⑵解毒;⑶肾上腺皮质激素;⑷钙通道阻滞剂;⑸光量子疗法治疗窒息性气体中毒;⑹对症及支持疗法。

■有机溶剂中毒理化特性与毒作用特点:⑴挥发性。可溶性和易燃性;⑵化学结构;

⑶吸收和分布;⑷生物转化和排出。

■有机磷中毒的症状⑴毒蕈碱样症状表现为:①腺体分泌亢进;②平滑肌痉挛;③瞳孔缩小;④心血管抑制。⑵烟碱样作用:可出现血压升高及心动过速,发生肌纤维颤动,甚至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头晕、头痛、疲乏、共济失

调、烦躁不安、诡妄、抽搐和昏迷。

■有机磷中毒的处理:⑴清除毒物;⑵特效解读药,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能剂;⑶对症治疗;⑷劳动能力鉴定。

■尘肺的病因:⑴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发病时间越短,病变越严重;⑵矽肺的发生发展及病变程度还与肺内粉尘蓄积量有关;⑶在生产环境中很少有单独石英粉尘存在,大部分情况是多种粉尘同时存在;⑷工人的个体因素和健康状况对尘肺的发生也起一定作用。

■矽肺X线胸片表现:⑴圆形小阴影:是矽肺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种X线形态,按直径分为p(<1.5mm),q(1.5mm-3mm),r(3.0mm-10mm)⑵不规则小阴影:主要是肺间质纤维化,按宽度分为s(<1.5mm),t(1.5mm-3.0mm),u(3.0mm-10mm)⑶大阴影:长径超过10mm的阴影,为晚期矽肺的表现;⑷胸膜变化:肋膈角变钝或消失,晚期可出现“天幕状”阴影⑸肺气肿;⑹肺门和肺纹理变化。

■尘肺诊断:⑴无尘肺(0)⑵一期尘肺(Ⅰ)⑶二期尘肺(Ⅱ)⑷三期尘肺(Ⅲ)■中暑按发病机理分为:⑴热射病;⑵热痉挛;⑶热衰竭。

■职业肿瘤:⑴联苯胺所致膀胱癌;⑵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癌;⑶苯所致白血病;⑷氯甲醚所致肺癌;⑸砷所致肺癌,皮肤癌;⑹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⑺焦炉逸散物质;⑻铬酸盐制造业所致肺癌。

■职业有害因素接触评定的方法:⒈询问调查;⒉环境调查⑴职业性有害因素存在的特点;⑵确定监测对象和拟定监测方案;⑶接触水平的估计;⑷工作场所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与保管;⒊生物监测。

■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与处理:工作场所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特大和重大事故,应当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部报告,一般事故,应当于6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收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的首诊医疗卫生机构,应

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生产环境空气中有害因素样品的采集:⑴采样的准备工作应在无污染区进行;⑵采样时,收集器应尽量靠近工人呼吸带;⑶注意采样流量不能任意改变。采样过程中要保持恒定;⑷使用挥发性大的吸收液采样时,应避免吸收液挥发太多。

■职业卫生服务的内容:⑴工作环境监测,以判定和评价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影响工人健康的危害因素的存在,种类,性质和浓(强)度;⑵作业者健康监护,包括就业前健康检查,定期检查等;⑶高危如何易感人群的随访观察;⑷收集,发布,上报和传播有关职业危害的判别和评价资料⑸工作场所急救设备的配置和组织的建立;⑹职业病和工伤的抢救,治疗和康复服务;⑺指导,监督合理选择,使用和评价个人防护用品;⑻改进或指导,监督改进工作场所的安全卫生措施;⑼估测和评价因职业病和工伤造成的人力和经济损失;⑽编制职业卫生与安全所需的经费预算;⑾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⑿与作业者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服务;⒀职业卫生标准的制定和修订;⒁职业健康质量评价体系,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及检验和服务机构的认证和管理。

■我国职业卫生服务的特点:⑴完善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⑵职业卫生服务于专业卫生监督分离;⑶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杠杆推行和管理OHS;⑷调整OHS对象重点;

⑸建立社会化OHS体系;⑹在OHS机构中建立资质认证制度;⑺根据不同层面,不同人群,不同需求,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OHS模式;⑻建立新的职业危害因素评估体系;⑼将OHS与健康教育和促进结合起来;⑽职业卫生服务研究。

■个人防护用品:防护头盔,防护服,呼吸防护器,防护眼镜,防护面罩,护耳器,皮肤防护用品。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练习题(题库)解析

《姓名:陈云虹班级:预防一班学号:2 一、判断题 1、生产性粉尘均可导致作业工人肺部纤维化。 2、质量分散度越高,表明径粒较小的颗粒占总质量百分比越大。 3、在矽肺病的发生发展中,质量分散度较粒子分散度的卫生学意 义更大。 4、可呼吸性粉尘是指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的15μm以下的 粒子。 5、沉积在肺泡腔表面粉尘的清除大多是通过形成尘细胞后,通过 纤毛运动被排出体外。 6、防尘八字方针包含了第一、二级预防内容。 7、粉尘沉着症患者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 影消退。 8、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5%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9、有些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中毒作用如锰化物。 10、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5-10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1、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2、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矽肺病的特异性病理改变。 13、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有矽结节和肺间质弥慢性纤维化。 14、矽肺患者临床症状与胸片的改变程度相平行。 15、肺心病、自发性气胸及支气管感染是矽肺患者最常见的并发 症及死因。 16、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最好是设法消除或替代该因素。 17、大多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与物理参数呈直线相关关系 18、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能通过传导、蒸发途径散热。 19、高温作业时,气温和热辐射是气象条件中影响人的体温调节 主要因素。 20、一般认为尿盐量降至8g/24h以下时,则表示人体可能缺盐。 21、出汗量可反映高温作业者的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 22、长期从事高温作业可出现左心室代偿性肥大。 23、胃溃疡是高温作业工人中常见职业性多发病。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职业卫生名词解释

职业卫生名词解释 一、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接触的粉尘、有毒有害、放射性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疑似职业病:与职业病概念相对应,即有患病现象,有可能是职业病,但是没有经过正规医疗机构的检查。 三、观察对象:粉尘作业人员健康检查发现X射线胸片有不能确定的尘肺样影响学改变,其性质和程度需要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动态的观察者。简单点说,就是肺部有一定改变,但尚未达到诊断分级起点。 四、粉尘禁忌症:是指从事粉尘作业人员接触粉尘后比一般人群耿容易患尘肺,或在接触粉尘时诱发一些其他疾病。 五、职业禁忌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和个人特色生理或病理状态。 六、矽肺: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至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七、职业危害因素:生产过程中及环境中产生和存在对职工健康和劳动能力产生有害作业,并导致疾病的因素。

八、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定颗粒。 九、游离二氧化硅:岩石或矿物中没有与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相结合而呈游离状态的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变化越快)。 十、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u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直径不到人头发丝的1/20)。 十一、总粉尘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粉尘的质量和颗粒数(每月测定2次或采用在线监测)。 十二、呼吸性粉尘浓度:粒径在5um以下能进入人体肺泡区的颗粒物。 十三、粉尘分散度:粉尘整体组成中各种粒级的尘粒所占的百分比。粉尘组成中,小于5um的尘粒所占的百分比越大,对人的危害越大,粉尘中颗粒越多,分散度越高,在空气中漂浮越长,故吸入可能性越大。 十四、职业病危害: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理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十五、生产性粉尘:粉尘经呼吸道吸入后,较小的粉尘颗粒可到达肺脏,到达肺脏的粉尘可沉积在肺脏。长期吸入粉尘可致煤工尘肺或矽肺,其主要病理改变以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或有合并症时,可出现临床症状。临床上常见的是矽肺和煤尘肺,其症状主要有:胸闷、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题完整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暂时性听阈位移: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2. 速发型矽肺: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SiO2含量粉尘,经1-2年即可发病。 3. 手臂振动病:是指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可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其典型表现是振动性白指。 4. 生物监测:指定期、系统和连续地监测劳动者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代谢产物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易感或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5. 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6.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 7. 职业危险度评价:通过对毒理学研究、工作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的方法和过程。 8. 职业生命质量:是指劳动者对工作的感受和职业对劳动者的身心效应,如职业满意度、身心健康和安全等。 9. 晚发型矽肺:接尘者虽接触较高浓度矽尘,但在脱离粉尘作业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或发现异常但尚不能诊断为矽肺,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被诊断为矽肺。 10. 氧债,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叫氧债。 11. 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12. 刺激性气体: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

临床诊断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归纳版)

第三章 三、名词解释 1、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过程,又称为病史采集。 2、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3、现病史:是病史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四、简答题 1、问诊包括哪些容: 问诊包括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家族史。 2、试述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⑴.从礼节性的交谈开始。 ⑵.问诊一般由主诉开始,逐步深入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 ⑶.避免暗示性提问和逼问。 ⑷.避免重复提问。 ⑸.避免使用有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 ⑹.注意及时核实患者述中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 第二篇体格检查 第一章基本检查法 三、名词解释 1、视诊:是以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2、触诊: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 3、叩诊:是用手指来叩击身体表面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经传导至其下的组织器官,然后反射回来,被检查者的触觉和听觉所接收,根据振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有无异常。 4、听诊:是以听觉听取发自机体各部的声音并判断其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技术。 5、嗅诊:是以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方法。 6、清音:是音响较强,振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音响。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揭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致密度正常。 7、过清音:是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的一种音响、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极易听及。 8、鼓音:其音响较清音强,振动持续时间亦较长,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 四、简答题 1、简述触诊的正确方法及临床意义。 触诊分浅部触诊法和深部触诊法,浅部触诊法适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以及浅部的动脉、静脉、神经、阴囊和精索等。深部触诊法用于诊察腹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空气动力学直径 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 的AED。 5.可吸入性粉尘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可呼吸性粉尘 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矽肺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混合性尘肺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硅酸盐肺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晚发型矽肺 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尘细胞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 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题集(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性粉尘 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 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 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空气动力学直径 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 5.可吸入性粉尘 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可呼吸性粉尘 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矽肺 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混合性尘肺 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硅酸盐肺 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10.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 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晚发型矽肺 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尘细胞 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 :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 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分为三种类型:p(<2.5mm)、q(1.5-3.0mm)、r(3.0-10mm)。 17.石棉小体 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所形成,铁反应呈阳性,一般长为30-50μm,粗2-5μm,金黄色,典型者呈哑铃状、鼓槌状,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四名词解释: 1.原语:它是由若干条机器指令所构成,用以完成特定功能的一段程序,为保证其操作的正确性,它应当是原子操作,即原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 2.设备独立性:指用户设备独立于所使用的具体物理设备。即在用户程序中要执行I/O操作时,只需用逻辑设备名提出I/O请求,而不必局限于某特定的物理设备。 3.文件的逻辑结构:又称为文件逻辑组织,是指从用户观点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它可分为两类:记录式文件结构,由若干相关的记录构成;流式文件结构,由字符流构成。 4.树形结构目录:利用树形结构的形式,描述各目录之间的关系。上级目录与相邻下级目录的关系是1对n。树形结构目录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和系统的要求。 5.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 6.位示图:它是利用一个向量来描述自由块使用情况的一张表。表中的每个元素表示一个盘块的使用情况,0表示该块为空闲块,1表示已分配。 7.置换策略:虚拟式存储管理中的一种策略。用于确定应选择内存中的哪一页(段) 换出到磁盘对换区,以便腾出内存。通常采用的置换算法都是基于把那些在最近的将来,最少可能被访问的页(段)从内存换出到盘上。 8.用户接口: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和编程人员的界面和接口。包括程序接口、命令行方式和图形用户界面。 9.死锁:指多个进程因竞争资源二造成的一种僵局,若无外力的作用,这些进程将永远不能再向前推进。 10.文件系统:OS中负责管理和存取文件信息的软件机构。负责文件的建立,撤消,存入,续写,修 改和复制,还负责完成对文件的按名存取和进行存取控制。 11.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的基本 单位。 12.wait(s)原语 wait(s) :Begin Lock out interrupts; s = s – 1; If s < 0 then Begin Status(q) = blocked; Insert(WL, q); Unlock interrupts; Scheduler;

济宁医学院期末考试复习题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题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题 17预防专升本 一、选择题 1、下述关于生产环境监测论述不正确的是 A 掌握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和分布情况 B 了解生产环境卫生质量 C 估计人体接触水平 D 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危害程度 E 检查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下列哪项不属于个体防护措施 A 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B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C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D 按时接受职业性体检 E 限制接触时间 3、下列粉尘何者为无机粉尘 A 农药粉尘 B 橡胶粉尘 C 水泥粉尘 D 木尘 E 谷物粉尘 4、我国卫生标准中采用的最高容许浓度数值是指工人经常停留的工作地点的呼吸带 A 粉尘浓度的日平均值 B 任何一次采样测尘中均不应超过的粉尘浓度最高限值 C 瞬间可超过的粉尘浓度值 D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E 粉尘浓度的年平均值 5、矽肺诊断所必备的条件是 A 确切的二氧化硅粉尘接触史 B 确凿的X线胸片表现 C 动态观察资料和该单位的矽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D 确切的二氧化硅粉尘接触史;确凿的X线胸片表现;动态观察资料和该单位的矽肺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E 肺组织活检 6、我国煤工尘肺是指 A 煤矿工人患的矽肺 B 煤肺 C 煤矽肺

D 煤肺+煤矽肺 E 煤矿工人患的矽肺+煤肺+煤矽肺 7、中暑按发病机理分为 A 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B 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C 热适应,热射病和热衰竭 D 热适应,热痉挛和热衰竭 E 热辐射,热痉挛和热衰竭 8、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频范围是 A <20Hz B 20~20000Hz C >20000Hz D 200~2000Hz E >2000Hz 9、声级计A声级的设计是根据 A 模拟人耳对100方的响度曲线 B 模拟人耳对70方的响度曲线 C 模拟人耳对40方的响度曲线 D 模拟人耳对1000 Hz标准音等响曲线 E 模拟人耳对40dB纯音的响度曲线 10、听觉适应是指 A 强噪声下暴露时间短,听阈提高10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数分钟即可恢复 B 一种器质性听觉器官损伤 C 是一种永久性的听阈位移 D 强噪声暴露时间常,听阈明显下降,听阈提高15dB,离开噪声环境后较长时间内才 能恢复 E 强噪声暴露时间常,听阈明显下降,听阈提高30dB,离开噪声环境后较长时间内才 能恢复 11、我国《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规定新建企业的噪声容许标准为 A 85dB(A) B 75 dB(A) C 65 dB(A) D 55 dB(A) E 90 dB(A) 12、振动本身特性中,对机体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加速度、频率、位移 B 位移、振幅、加速度 C 接触方式、加速度、位移 D 频率、振幅、加速度 E 振幅、频率、速度 13、.以下哪种不属于非电离辐射 A 激光 B X射线 C 紫外线 D 红外线 E 可见光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重点

名词解释 1)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其 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蛋白质变性。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及其连接方式 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3)核苷酸:核苷或脱氧核苷中的戊糖的羟基与磷酸脱水后形成磷脂键,构成核苷酸或脱氧 核苷酸。 4)DNA的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从5’-末端到3’-末端的排列顺序。 5)维生素:一类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必需营养素,是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甚 少,必须有食物供给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6)全酶:结合酶由蛋白质部分组成,前者称为酶蛋白,后者称为辅助因子,酶蛋白和辅助 因子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 7)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的必需基团在其一级结构上可能相差甚远,但肽链经过盘绕、 折叠形成空间结构,这些基团可彼此靠近,形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分子特异结合并催化底物转换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8)竞争性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剂(Ι)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分子竞争酶的活 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9)生物氧化:有机化合物在体内进行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 程称为生物氧化。 10)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氢,经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释放能量,偶联驱动ADT磷 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11)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 (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TP。 12)呼吸链:物质代谢过程中脱下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 步传递,最终与氢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这个过程在细胞线粒体进行,与细胞呼吸有关,故将此传递链称为呼吸链。 13)无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成乳酸的过程,又称糖酵解。 14)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15)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叫糖异生作用。 16)三羧酸循环:线在粒体中,乙酰CoA首先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然后经过一系列 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而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这一循环反应过程又称为柠檬酸循环或Krebs循环。 17)酮体:脂肪酸在肝细胞中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大部分缩合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 和酮体,这三种物质统称为酮体。 18)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 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19)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 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 和比原来少2 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20)血桨脂蛋白:指哺乳动物血浆(尤其是人)中的脂-蛋白质复合物。血浆脂蛋白可以把脂 类(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从一个器官运输到另一个器官。 21)必需氨基酸:人体内有8种氨基酸不能合成,这些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有

职业卫生术语汇总

职业卫生术语汇总 职业卫生 原称劳动卫生或工业卫生,是在研究生产劳动中,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作业环境因素等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规律或危害程度,从而提出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及作业环境、防止职业病危害的侵袭,预防职业病发生,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劳动者的健康、提高劳动能力的目的的学科。 劳动条件 指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 生产工艺过程 指按生产工艺所要求的各项生产工序进行连续作业的过程。 劳动过程 指在按生产工艺所要求的各项生产中,从事有目的和有价值的职业活动过程。 生产环境 指作业场所环境,包括按工艺过程建立的室内作业环境和周围大气环境,以及户外作业大自然环境。

作业场所 又称工作场所,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职业病危害 指可能导致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罹患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职业病 指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事故 指在职业活动中因职业病危害造成的急、慢性职业病及死亡的事件。 职业禁忌

指员工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职业健康监护 指对职业人群实行的预防职业病危害,提高员工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健康监护。 健康 指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习题集(答案更正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综合习题 四、单一选择题 1.下述关于生产环境监测论述不正确的是 A掌握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和分布情况 B 了解生产环境卫生质量 C 估计人体接触水平 D 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危害程度 E 检查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下列关于健康监护论述错误的是 A通过健康监护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劳动卫生标准 B 通过各种健康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 C 是早期发现健康损伤的重要手段 D 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是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之一 E 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健康损害,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3.下列关于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论述错误的是 A主要是在接触人群中,研究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B 研究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 C 常采用断面调查、病例—对照和队列调查方法 D 阐明接触水平—反应关系,制定修订卫生标准和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E 鉴定劳动卫生工作质量,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4.下列哪项不属于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工作 A生产环境监测 B 健康监护 C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D 阈限值制定 E 实验室测试和危险度评定 5.下列关于实验室测试评价论述错误的是 A包括整体动物实体和体外测试系统 B 常用于测试化学物毒性,预示对人的危害 C 评价有害因素潜在作用 D 结合临床观察结果,阐明接触水平—反应关系 E 制定人体参考界限值 6.下列关于危险度评定论述错误的是 A对有害因素潜在作用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B 估算在一般接触条件下可能造成健康损害的概率和程度 C 为制定法定职业病提供依据 D 寻求可接受危险度 E 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远期效应 7.矽尘致肺癌的调查属于 A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B 回顾性调查 C 专题调查 D 前瞻性调查 E 事故调查 8.下列哪项不属于生产环境职业有害因素控制措施 A从卫生和安全角度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 B 减低劳动强度,减少接触时间 C 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安排车间布局 D 避免使用有毒物质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世界近代史》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皇子午线:1494 年经教皇仲裁,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葡两国为争夺殖民地、市场和掠夺财富,长期进行战争。为缓和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在位)出面调解,于1494年6月7日两画了一条线,线西归西班牙,东归葡萄牙,此即所谓“教皇子午线”。 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开创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先河。(参课本P19)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表现在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内容,通常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他的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救出来。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封建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反对教会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教育;反对封建割据和外族入侵,主张中央集权和民族独立。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界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3.薄伽丘: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 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揭露教会的虚伪和腐化,提倡个性解放,歌颂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创作了西欧

文学史上第一部心理小说《菲亚美达》;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 4.因信称义:是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核心。 他认为,基督徒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因信称义”,不再受善功律的支配,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个人关系。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极其繁琐的宗教礼仪,只凭对上帝对的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内容有:1.圣经乃唯一的、最高的成就。2.平信徒皆为祭司3.僧俗平等,恪守天职。 这一宗教伦理是对天主教会所宣扬的“行为称义”的否定,所蕴含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宗教情感的个人主义与文艺复兴中具有理性的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5.预定论: 由宗教改革家加尔文(1509——1564)提出,也成为加尔文派的奠基。 预定论认为神的旨意是绝对的,也是无条件的,一切有限的受造物联合起来也不能影响神的旨意,这旨意完全是神在永恒里安排的。神是万物的主宰,伟大而有能力,安排大自然的运行,支配人类的历史,任何细节都在他的掌管之下。其内容为将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预定论提出了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去发财致富。 6.开明专制: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矛盾尖锐化而进行的具有明显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 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把自己装扮成“开明”的君主,高喊“开明”的口号,进行种种改革,如改革教会,兴办教育事业,编纂法典等 “开明专制”的时代是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时开始的。他自称“国家的第一

职业健康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职业健康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职业卫生】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来源: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 15236-94。 【职业健康监护】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随访以及应急健康检查。来源: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 【职业健康监护种类】分为上岗前检查、在岗期间定期检查、离岗时检查、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健康检查五类;来源: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 【观察对象】指具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乏力、心悸、多汗等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可列为观察对象,来源: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785-88。 【职业禁忌证】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

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来源: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 【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来源: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 【传染病】指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检疫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黄热病以及国务院确定和公布的其他传染病。监测传染病,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和公布。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指劳动者职业活动中可能在作业场所接触到的粉尘、化学性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有害因素;来源:安监总职安〔2007〕20号。 【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所有地点;来源:石油企业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监测、评价规范,SY6284-2008。 【临时性工作场所】一年内联系生产不足3个月或者一年内间断生产不足4个月的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来源:石油企业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监测、评价规范,SY6284-2008。

基因工程名词解释和问答

基因工程复习试题 (名词解释和问答仅供参考) 名词解释: 1、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就是在分子水平上,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在体外切割,再和一定的载体拼接重组,然后把重组的DNA 分子引入细胞或生物体内,使这种外源DNA(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与表达,按人们的需要繁殖扩增基因或生产不同的产物或定向地创造生物的新性状,并能稳定地遗传给下代。 2、载体(vector):基因工程中,携带目的基因进入宿主细胞进行扩增和表达的工具。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定义: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由此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酸内切酶。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 4、1)同裂酶(isoschizomers):来源不同,识别位点和切割位点均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即同裂酶产生同样的切割,形成同样的末端。同裂酶对识别序列的甲基化状态有不同的限制性反应。2)同尾酶(isocaudamer):来源不同,识别序列也不相同,但切出的DNA片段具有相同的末端序列。3)同位酶:识别序列相同,但切割位点不同。 5、酶活性单位:1个酶活性单位就是指1min能转化1mmol底物的酶量。 6、DNA连接酶:能催化双链DNA片段靠在一起的3′羟基末端和5′端磷酸基团末端之间形成的磷酸二酯键,使两末端连接的一种核酸酶。 7、DNA聚合酶:作用是指在引物和模板的存在下,把脱氧核糖核苷酸(dNTP)连续地加到引物链的3’–OH 末端,催化核苷酸的聚合作用。 8、DNA连接酶能够封闭双螺旋DNA骨架上的缺口,但不能封闭裂口。缺口(nick):即在双链DNA的某一条链上两个相邻核苷酸之间失去一个磷酸二酯键所出现的单链断裂; 9、常用连接酶:E.coli DNA 连接酶、T4 DNA 连接酶(常用)。既能进行粘性末端的连接,又能进行平末端的连接,但E.coli DNA 连接酶进行平末端连接的效率低。 10、DNA连接酶的连接条件:必须是两条双链DNA、一条链的3‘末端有游离的羟基(-OH),而另一条链的5’端具有一个磷酸基团(-P)、需要能量(ATP或NAD+)。 11、T4多核苷酸激酶:是一种磷酸化酶,可将ATP的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或RNA的5‘末端。1)5‘加磷酸基团。对于缺乏5‘磷酸的DNA或合成接头进行磷酸化。2)末端标记。 12、末端转移酶TDT 来源:小牛胸腺活性:不依赖模板的DNA 聚合酶,能催化dNTP 掺入DNA 3′-OH 末端。当反应液中只有一种脱氧核苷酸时,可形成仅有一种核苷酸组成的3′尾巴,称之为同聚物加尾。功能:1)主要用于给外源DNA片段及载体分子加上互补的同聚物尾巴,便于连接。2)末端标记 13、碱性磷酸酶:细菌碱性磷酸酶(bacterial alkaline phosphatase,简称BAP)、小牛肠碱性磷酸酶(calf intestinal alkaline phosphatase,简称CIP)特性:催化除去DNA或RNA 5′端的磷酸基团。功能:1)DNA分子片段5′末端的去磷酸化,防止自身连接。2)可作为5′-末端标记的DNA片段。 14、分子杂交技术:分子杂交是用于检测混合样品中特定的核酸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否存在,以及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的一种方法。杂交技术:是利用DNA分子的变性、复性以及碱基互补配对的高度精确性,对某一特异性DNA序列进行探查的技术。 15、Southern杂交(预杂交、杂交、洗膜) 分子杂交:预杂交:将结合了DNA 分子的滤膜先与特定的预杂液进行预杂交,也就是将滤膜的空白处用鱼精DNA 或牛奶蛋白封闭起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修订稿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一、什么叫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在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职业病有哪些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分10类: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它职业病。 三、如何做好职业病的预防工作 1、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工作。 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职业病预防知识培训是减少和杜绝职业病的有效之举。《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2、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提供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治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出资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3.其它应做好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用人单位应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检测结果。在严重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设置预防措施的警示牌。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职业危害如实告诉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注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同时单位应提供符合防治

职业卫生常见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职业卫生常见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职业卫生(Occupational health) 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劳动者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研究改善劳动条件的一门学科,其首要的任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的劳动条件,以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是指职工因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由国家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并经国家指定的医疗机构确诊的疾病。 职业禁忌证(Occupational contraindication)是指某些疾病(或某种生理缺陷),其患者如从事某种职业,便会因职业性危害因素而使病情加重或易于发生事故,则称此疾病(或生理缺陷)为该职业的职业禁忌证。 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是指职工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有毒物质,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致使暂时或永久丧失工作能力或死亡的事件。 有害物质(harmful substances)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等能危害职工健康的所有物质的总称。 有毒物质(toxic substances)作用于生物体,能使机体发生暂时或永久性病变,导致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危害因素(hazardous factors)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 有尘作业(dusty work)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含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中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作业。 有毒作业(toxic work)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含量超过国家标准中有毒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作业。 职业接触限值:(OELs)指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量标准、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 最高容许浓度(MAC):指任何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均不得超过的浓度。 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TLV—TWA):指正常8小时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短时间接触限值(TLV—STEL):这是在不超过TWA的情况下,指每次接触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此浓度指在8小时内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浓度。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题库 判断 答案

判断题 1、生产性粉尘均可导致作业工人肺部纤维化。 2、质量分散度越高,表明径粒较小的颗粒占总质量百分比越大。 3、在矽肺病的发生发展中,质量分散度较粒子分散度的卫生学意义更大。 4、可呼吸性粉尘是指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的15μm以下的粒子。 5、沉积在肺泡腔表面粉尘的清除大多是通过形成尘细胞后,通过纤毛运动被排出体外。 6、防尘八字方针包含了第一、二级预防内容。 7、粉尘沉着症患者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8、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5%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9、有些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中毒作用如锰化物。 10、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5-10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1、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2、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矽肺病的特异性病理改变。 13、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有矽结节和肺间质弥慢性纤维化。 14、矽肺患者临床症状与胸片的改变程度相平行。 15、肺心病、自发性气胸及支气管感染是矽肺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及死因。 16、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最好是设法消除或替代该因素。 17、大多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与物理参数呈直线相关关系 18、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能通过传导、蒸发途径散热。 19、高温作业时,气温和热辐射是气象条件中影响人的体温调节主要因素。 20、一般认为尿盐量降至8g/24h以下时,则表示人体可能缺盐。 21、出汗量可反映高温作业者的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 22、长期从事高温作业可出现左心室代偿性肥大。 23、胃溃疡是高温作业工人中常见职业性多发病。 24、高温作业易发生工伤事故主要因为神经系统出现抑制作用。 25、因中暑而死亡的患者大多缘于热衰竭。 26、热射病是因为散热障碍,体温调节紊乱所致。 27、热射病者体温一定升高,热衰竭、热痉挛者体温均可正常。 28、高温作业工人一旦出现热痉挛表现即可诊断为重症中暑。 29、使用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称为声级,分A、B、C、D四级。 30、如果有10个相同的声源同时存在,则总声压级增加1分贝。 31、听觉疲劳和听觉适应均属暂时性听阈位移。 32、噪声引起的永久性听阈位移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此时患者主观有耳聋感觉。 33、脱离噪声环境需要数小时听力方可恢复者属于听觉适应现象。 34、短暂接触生产性噪声不会导致永久性听阈位移。 35、局部振动病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36、控制振动危害的根本性措施是进行加强个人防护、较少作业时间。 37、局部振动对机体神经系统影响以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为主,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形式出现。 38、手部冷水浸泡后复温时间超过30 分钟即为轻度局部振动病。 39、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作用于前庭器官,并使内脏位移。高频率、低振幅的振动主要对组织内的神经 末梢起作用。 40、射频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是随着频率的增加和波长变短而递增,所以微波波段以毫米波危害最大。 41、电光性眼炎是指紫外线引起的急性结膜、巩膜炎。 实用文档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