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清代
清代

清朝文化(三)

教学目标清朝的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和谴责小说;清朝的诗歌:“诗界革命”及黄遵宪的诗;京剧的形成;清代的绘画: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文艺作品,欣赏文学艺术的能力。清代的小说,戏剧、绘画等方面在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新和发展,并在世界文坛艺苑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教育学生不仅要感到自豪,更要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通过黄遵宪的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 本课讲授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清朝封建末世、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加深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特征,反映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里是出现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反封建和谴责外国侵略罪行的进步小说、爱国新诗和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的绘画艺术作品。清代文学艺术不仅在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还有创新,并在世界文艺史上独树一帜,同时在整个清朝文化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重点分析 清朝是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画家辈出,并有所发展创新。如清初朱耷、石涛的画。朱耷的画以其独特的水墨画体貌,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石涛的画意境苍莽新奇,画法有独特性。对当时扬州画派及后世国画都有影响。清中期的“扬州八怪”,追求个性、立意新奇。清末任伯年、吴昌硕二人的画对近代画风都有影响。清朝的文学以小说成就最大,量多质高。其中最杰出的有三部名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多为神鬼狐妖的故事,用离奇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暴露出封建社会官史残酷政治黑暗的现实。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传奇小说。书中对那些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秀才、举人、进士及大小官吏等进行讽刺,暴露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末世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红楼梦》描写了封建大家庭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此为基本线索,再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庭的兴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种种丑恶行为:骄奢淫逸、敲诈勒索、草菅人命、狼狈为奸而又互相倾轧,鞭挞了罪恶的封建礼教。 难点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对《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分崩离析,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全书规模宏大,人物众多,而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划人物、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重点突破方案在讲清代小说时,可以先了解学生是不看过这些小说或看过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根据学生认识的实际情况,教师或详或略地加以讲解。在讲清代的绘画时,可以选择相关画家的一些代表作品让学生欣赏,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了解清代绘画的特点。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清朝的小说和绘画。教学难点:《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前两节讲过的有关清朝文化成就的内容,然后指出)清朝文化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和思想方面的成就,都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今天我们来学习,清朝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发展的情况,清朝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文学方面成就最大的是小说。清朝的小说1、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教师首先简介作者生平,让学生看教材的两幅插图,然后询问学生是否看过《聊斋志异》或据此改编的影视剧,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本书的特点是以神鬼狐妖的故事为主要题材,用离奇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揭露统治者种种丑恶面目,讽刺科举制度,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教师可以《画皮》为例进行分析)。2、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教师首先给学生讲周进落榜和范进中举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分析,教师归纳补充)。作者在小说中对“儒林”中那些利熏心、虚伪丑恶的秀才、举人及大小官吏进行讽刺,揭露了入股取士科

史料的种类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史料分为四大类,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文字史料 (一)文献史料: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所谓文献,按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所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按马端临的说法,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人们通常将文献资料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史部类。经、史、子、集是战国古代对学科的划分标准,史部类即关于历史的书籍。史部书是我国历史资料储藏量最丰富、最集中的宝藏。《四库全书总目》把史部类分为15个子目,所收书籍连存目共2714部,37000多卷。在史部类图书中,以正史类最为重要,它是历代封建王朝官私机构专门编写的记载各朝代历史发展概况的纪传体史书。人们将其合称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共3249卷,约4500万字,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17年(1644年)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要的文献资料。除正史外,还有如《资治通鉴》等编年史类,《宋史记事本末》等记事本末体类,《国语》、《战国策》等杂史类,以及各种别史、起居注、实录、政书等等。都是对正史较为有利的补充记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②经、子、集类。“经”字本意是指纵的线,就是订书的线。演化为古籍的统称,凡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都可以称作经。汉代以后,专指儒家所传授的几种书。而经学开辟的时代,当以孔子定六经为始。清人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经部诸书中,《尚书》、《左传》本身就是史书;《周礼》、《仪礼》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典籍;《易经》包含着许多反映殷周和殷以前的历史的重要资料;《诗经》虽是古代一部诗歌总集,但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也是人们公认的。子部类汇总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作品,是研究哲学史、古代科学史和当时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史料。集部书系文学性质,不专门记载史事,但里面同样不乏珍贵的史料。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其著名的“三吏”、“三别”生动的反映了唐玄宗、代宗、肃宗三朝的社会情况。集部书中有很多内容可与史书互证、互补,甚至多有史书未曾记载的内容。③档案类。档案分公、私档案两种。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建立了国家档案制度,凡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大事,便记载下来,由专门机构加以保管。故宫博物院是目前我国收藏档案最丰富的地方,清朝内阁大库所藏明清两朝档案有很多都存于此。各地方所藏历史档案的数量也为数极为可观。除公家档案外,还有大量的私家档案,如私人信札、笔记、谱牒、契约、帐簿、商号、文书等,对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宗法关系和阶级关系颇有价值。④地方志类。地方志是记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的书籍。我国历来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其涉及地域之广,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地方志一般分为总志和地区志。总志是全国性的方志,如战国时的《禹贡》、《山海经》,清朝时的《一统志》;地区志极为丰富,省、府、州、郡、县一般都各有其志,记载详细,内容广泛,是研究地方史的一手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二)思想或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如由孟子中可看到战国时代人的想观念,借由黄帝内经可了解中国古代人的医学以及对人的身体的认识。皇朝经世文篇反映了清代人的政治社会思想以及政治社会上的问题等等。(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

清代官职表(乾隆朝后)文官

【资料】清代官职表(乾隆朝后)文官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内阁大学士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加衔总督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总督内务府总管加衔巡抚河道总督 从二品:侍郎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巡抚布政使 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外务部左右丞 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 正四品: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顺天府丞奉天府丞道员外务部左右参议 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都转运运盐使司同知知府 正五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郎中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同知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司经局洗马鸿胪寺少卿监察御史员外郎知州运盐司运副盐课司提举 正六品: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国子监司业部院主事宗人府主事寺衙门主事起居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

理寺左右丞钦天监左右监副太医院院判京府通判京县知县 兵马司指挥钦天监春夏秋冬中五官正太常寺丞神乐署署正府通判 从六品: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五官正钦天监秋冬官正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运盐司运判直隶州州同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通政使司知事通政使司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太常寺满洲读祝官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京县县丞兵马司副指挥知县太常寺典簿按察司经历皇史宬尉 太仆寺满主簿部院寺内务府司库京府儒学满汉教授京府儒学训导外府教授七品笔帖式中书 从七品: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掌印中书内阁中书办事中书詹事府主簿光禄寺典簿京府经历钦天监五官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布政司都事运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助教唐古忒学助教古忒学中书 正八品:国子监学正国子监学录钦天监主簿太医院御医五经博士八品笔帖四氏学学录太常寺协律郎布政司司库大使运盐使库大使道库大使按察司知事外府经历外县县丞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州学正县教谕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司左右至灵

清朝的文化

清朝的文化(三)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清朝的文化(三)——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清朝小说的成就,《聊斋志异》的特点,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什么叫“诗界革命”,黄遵宪的诗。清朝中后期北京剧坛盛况和京剧的形成。清初朱耷、石涛,清朝中期“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等人的绘画。杨柳青、桃花坞的民间年画。学堂乐歌和近代体育。 二、思想教育目标: 在我国悠久传统文学艺术基础上,清代的小说、戏剧、绘画又有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是具有文学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的民族,在世界文坛艺苑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应努力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逐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文艺作品,吸收精华,扬弃糟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清朝的小说、京剧 难点:《红楼梦》、京剧的形成 板书设计: 一、清朝的小说的成就 1. 清朝的小说的成就 2.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特点 3.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 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二、清朝的诗歌 三、京剧的形成

1.清代中后期北京剧坛盛况 2.徽剧、汉调合流和京剧的形成 四、清代的绘画 五、学堂乐歌和近代体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讲了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其中以魏源、严复两人为代表。两人的共同点是对现实的不满,主张改革现状。清朝在文坛上还出现了一些敢于揭露封建制度且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著作不仅丰富发展了我国的古代文化宝库,而且也是世界文坛的珍宝。 (板书)一、清朝的小说 1. 清朝的小说的成就 清朝的小说在整个清朝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朝文学以小说成就最大。清朝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富有特色,出现了一些艺术性很强高的进步小说,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几部名著。 (板书)2.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特点 (欣赏书中的插图)同学们都知道聊斋的故事吧?里面讲了些什么呢?(鬼故事)《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家蒲送龄的作品,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这部书多是写神鬼狐妖的故事,情节离奇,引人入胜。作者通过这些离奇的故事,说出了透彻的道理,例如:《画皮》中写一个恶鬼,披上画作美女的皮,欺骗祸害善良的人。这一故事揭露了当时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两面派的诡计和丑恶的本质,寓意深刻。其中“画皮术”乃是作者对两面派诡计的形象概括。作者通过谈鬼写狐,究竟要说明什么社会现象呢?(请同学思考)那就是要揭露封建社会的政治黑暗、官吏贪酷,科举制的腐朽等种种丑恶的现象,抨击封建礼教,此书中“写鬼与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一部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进步小说。但书中也有一些宣传封建迷信的内容,应予以否定。同学们读《聊斋志异》的时候应注意什么问题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板书)3.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提问:《儒林外史》一书的作者是谁?这部书的属于那种类型的书?内容如何?对后世的小说的影响是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4. 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工艺美术作业

第六章六朝的工艺美术 一、名词解释 1、夹纻 2、斑漆 二、简答题 1、六朝时期的青瓷装饰有哪些? 2、六朝时期的工艺美术受佛教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六朝画像砖和汉代画像砖的区别 4、简要分析“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画像砖 第七章隋唐代工艺美术 一、名词解释 1、釉下彩 2、团窠纹 3、金银平脱 4、夹缬 5、灰吹法 6、碱印 二、简答题 1、简述唐三彩 2、简述唐代的金银器装饰风格的演变 3、简述唐代陶瓷的装饰方法 4、简述唐代的印染方法 三、论述题

1、分析唐代雕塑艺术的特点。 2、唐代陶瓷与六朝、隋代的陶瓷相比在装饰方面有 哪些明显的变化 第八章宋代的工艺美术 一、名词解释 1.雕釉 2.窑变 3.犀皮 二、简述题 1.简述宋代各窑的特色 三、分析题 1.试分析宋瓷的艺术特色 第九章元代的工艺美术 一‘名词解释 1.釉里红 2.雕漆 3.青花 4.戗金 二、简答题 1.简述江西景德镇元瓷的发展特点 2.简述元代金锦兴盛的原因 3.简述黄道婆在棉纺织工艺上的重大贡献 第十章明代的工艺美术 一、名词解释 1.斗彩 2.妆花 3.宣德炉 4.景泰蓝 5.顾绣 二、简答题

1.简述景泰蓝工艺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 2.明代漆工艺专注《髹饰录》主要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漆工艺的创作方法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论中国古代青花瓷装饰中的绘画因素和风格 2.“明式家具”的定义、特点以及制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第十一章清代的工艺美术 一、名词解释 1.珐琅彩 2.铁画 二、简答题 1.粉彩和五彩的区别 2.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和时代风貌 3.简述清代家具的形成以及清式家具设计的得与失 三、论述题 1.分析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陶瓷的特点 2.论述清代的刺绣工艺不同体系的特色

清代书法与工艺

清代书法与工艺 清代书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帖学书法与碑学书法彼消此长,各领风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清初书法仍承继明代帖学的余绪,代表书家为由明入清的王铎、傅山、八大山人等人。由于康熙推崇董其昌书法,致使清代前期董书弥漫书坛,为一般帖学书家顶礼膜拜。加上科举制度强调规范的书法,遂使“馆阁体”大为流行。清代中期,乾隆偏爱赵孟頫书体,推动了帖学的继续流行,但“馆阁体”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帖学更趋式微。这一时期的帖学名家有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另外,别具一格的

画家书法亦有成就。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书法家看到了帖学的日益颓靡,而开始提倡碑学,是为碑学书法的滥觞。清代中后期,借助金石考据学的学术成果,加上阮元、包世臣等人在书法理论上的倡导,书法家竞相以碑学为宗,碑学书法风气大开。碑学书法家努力突破帖学的樊笼,以借古开今的精神和注重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在篆书、隶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重要代表是邓石如与伊秉绶。 清代初期的书法 清代初期的书法仍延续明代帖

学余绪,但面貌截然不同。一些由明人清的书法家主要承接的是明末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等人的书风,或虽不无董其昌影响却擅于脱化,以个性鲜明、直抒胸臆、豪放朴拙的行草书风擅名当时,重要书家有王铎、傅山、八大山人等,但这一路书风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大多数文人书法家则由于康熙酷爱董其昌书法,而将董书奉为典范,代表书家有所谓“康熙四大家”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等。由于科举制度对书法的特殊要求以及求仕的需要,明前期的“台阁体”书法演化为此时的“馆阁体”而盛行开来,代表人物有沈荃等

人。面对帖学书法的渐趋式微,清初已有一些书法家开始致力于汉碑,试图以汉隶的遒健朴厚纠正帖学书法圆媚靡弱的流弊,因此也出现了一些隶书名家,如郑簠、朱彝尊等。 王铎、傅山与八大山人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河南孟津人。与黄道周、倪元璐为同榜进士,人清后官至礼部尚书。他工古文、诗、书、画,书法于楷、隶、行、草诸体无不擅长,而以行、草书成就最高,终其一生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索”,书学积淀甚厚。他的行、草书宗法“二王”、米芾等人,把这一路尺牍书法拓展为巨幅大轴,用笔或方

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

《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中册)简评 吉林省档案馆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于一九八一年编辑出版了《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辛亥革命”两个分册。八二年编辑了“工业”、“蚕业”两个分册。之后几年内还分别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专题陆续编辑出版若干分册。 1.主要内容 《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主要选辑了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中清朝末期吉林电力工业及轻工业等方面的档案史料,共一百五十九件(其中包括民国时期三件),约十七万字。读者能够较清晰地了解到吉林宝华电灯有限公司、吉林哈尔滨耀滨电灯有限公司、吉林旗务处、吉林实习工厂的创办与发展,使吉林省从一个“向不讲习制造之事”的狩猎牧放之地,一变而成为建有各类工厂之区,成为现代工业的先驱,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选题 《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汇编题目标示了档案文献记载的内容,具体地标示了选编的档案史料产生的时代是清代,文献记载的内容是吉林地方特色工业发展,非常具体,一目了然。读者可以从选编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降低了档案利用上的困难,增加了档案文献编纂优越性的发挥。同时,该选编是从吉林省档案馆藏清代档案中选出,利用独有资源,具有地方特色,有效防止了“炒冷饭”。 3.选材 第一,选编的档案真实可靠地反映了清代吉林工业的历史本来面貌。所选的四家企业,作为典型材料,通过各企业的创办章程、机构人员及薪水,经费收支,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各有侧重的档案史料,紧紧围绕选题,较为全面、充分地反映清代末期吉林地方工业发展。第二,在选材的时候,注意选那些比较完整的材料。比如吉林官办电灯处为厘订章程表式的呈文及吉林行省的批复,有往有复,有头有尾,较完整的记载。 4.加工 选编的史料大都全文发表,只有少数内容不相关涉又冗长之处,才略作删节。凡删节处均注明(上略)(中略)(下略)字样。忠于档案原文原意,保持和档案原件在文字和内容上的高度一致,保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保证档案文献的价值。 其正文的加工过程包括了转录、标点、分段、校勘、拟标题几项工作。 第一、编者采取原文转录形式,将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繁体竖排转录为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从左至右的简体横排,将一些于今日读者无用的行款格式转录为现在通行的格式,如上款下款、并书的转录。 第二、通过编者自身对原始档案信息内容的解读为原始档案逐一加标点和分段落,今日读者阅读档案文献比较方便易懂。 第三、校勘是处理档案原件在文字上存在的讹、夺、衍、倒等现象。该选编对于残卷的漏字或难辨字,用□顶位。但极少见到对讹文衍文倒文夺文存疑的校勘。 第四、对没有标题的档案原件进行了标题的重新拟制,便于读者对档案文献各要素一目了然,帮助读者准确判断其内容。经过加工整理的档案信息不仅保留了原文原意,而且还提高了其可读性和易读性,提高了档案信息内容的利用效率。 该选编的编排体例为类编,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题目的内容,便于读者阅读和

【清朝皇帝的故事】乾隆的故事(3)

乾隆的故事(3) 乾隆交位不交权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隆重的传位大典在勤政殿举行,乾隆将皇位禅让给颙琰,翌年改元为嘉庆元年。颙琰听到自己被宣布为皇太子时,惊喜交加,诚惶诚恐。年号改为"嘉庆",皇印授予新皇帝,嘉庆钱出炉铸成,老皇帝的告别豪宴也举行了,这一切似乎已经表明了嘉庆时代的到来。 然而,历史尚未真正进入嘉庆时代。老皇帝紧紧抓着官吏任免权,牢牢抓着军权。老皇帝将归政时的所有承诺都抛置脑后。一是仍住在养心殿。早在秘密确定永琰为皇太子的前一年,即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就下令修葺宁寿宫,准备将来自己退下来后居住。但皇位授受大典举行后,他却闭口不谈迁居宁寿宫之事。于是,业已即位的儿皇帝只好住在毓庆宫。 另外,确定纪元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新皇帝即位改用新纪元,理应包括内廷在内的全国上下同时实行。可当有的大臣呈请内廷仍用乾隆纪年时,他却美滋滋地同意了,直到他去世,宫中都沿用乾隆纪年。因而,出现了外廷用嘉庆纪年,内廷却用乾隆纪年的怪现象。三是铜钱上仍保留着乾隆年号。乾隆帝归政之后,还令"宝泉、宝源二局钱文,乾隆、嘉庆年号各半分铸"。这么一位太上皇压在头上,嘉庆帝只好老老实实当"见习"皇帝,乾隆时代也仍在继续。 英使马戛尔尼觐见乾隆 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遣正使伯爵马戛尔尼(Macarney)、副使斯当东(staunton)等来到中国,要求和清政府商谈通商条件。自天津赶往北京的时候,中国官吏按照惯例,发给他们新的旗帜,上面写明是英国贡船,强迫他们悬挂。等到了北京,政府又强令他们在觐见时行叩头礼。马戛尔尼考虑再三,由于害怕损害他们推广商业的目的,不敢抗议。八月十日,马戛尔尼、斯当东在万树园幄次觐见了高宗,并随即提出了他们的要求。清政府拟了一道诏书答复他们,说这次之所以诏你们觐见是为了让你们叩祝万寿,能见到皇帝和天朝的威风,已经是蛮荒之地的属臣的大幸了,居然还敢提什么条件。圣上可怜你们身在蛮荒之地,不懂得天朝礼制,也就不责怪你们了。于是一方面赐二使臣筵宴和一些赏赐,以尽怀柔之意,一方面则修书给英国国王,说英政府向天朝提的所有条件一律不答应,把诏书交给使臣捎回,就把这两个人打发走了。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 乾隆帝自称自己统治期间"国家的正统宏大、疆域的幅员辽阔、臣子的恭顺敬服、百姓的安居乐业,无人可比"。他还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并作《御制十全记》,令写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况不同,性质各异:有镇压民变,有平息叛乱,有扬兵耀武,有小题大做,有得不偿失,有多管闲事,有维护正义,有反击侵略等。这"十全武功"分别是: 两平准噶尔,征讨回部,横扫大小金川为二,平定台湾,降缅甸、征安南,二次受廓尔喀降,合计为十。 乾隆晚年,志骄意满,思想僵化,喜谀恶谏,懒于进取,做了许多错误事情,积累的严重的社会矛盾到嘉庆时期终于爆发:乾隆退位、嘉庆继位后,南方的白莲教,京师的天理教,京城内外,大江南北,烽火四起,遍地燃烧。乾隆盛世下的危机,已经充分暴露出来。这个烂摊子,只好由他的儿孙们去承受和收拾了。 乾隆的倦勤斋 倦勤斋是乾隆让位后的住所,内部装饰是故宫内最为豪华的场所之一。在倦勤斋内放置着

清朝文化

清朝文化(三) 作者: 李凤梅 教学目标 清朝的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和谴责小说;清朝的诗歌:“诗界革命”及黄遵宪的诗;京剧的形成;清代的绘画: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 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文艺作品,欣赏文学艺术的能力。 清代的小说,戏剧、绘画等方面在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新和发展,并在世界文坛艺苑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教育学生不仅要感到自豪,更要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通过黄遵宪的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讲授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清朝封建末世、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加深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特征,反映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里是出现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反封建和谴责外国侵略罪行的进步小说、爱国新诗和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的绘画艺术作品。清代文学艺术不仅在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还有创新,并在世界文艺史上独树一帜,同时在整个清朝文化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重点分析 清朝是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画家辈出,并有所发展创新。如清初朱耷、石涛的画。朱耷的画以其独特的水墨画体貌,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石涛的画意境苍莽新奇,画法有独特性。对当时扬州画派及后世国画都有影响。清中期的“扬州八怪”,追求个性、立意新奇。清末任伯年、吴昌硕二人的画对近代画风都有影响。

清朝的文学以小说成就最大,量多质高。其中最杰出的有三部名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多为神鬼狐妖的故事,用离奇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暴露出封建社会官史残酷政治黑暗的现实。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传奇小说。书中对那些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秀才、举人、进士及大小官吏等进行讽刺,暴露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末世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红楼梦》描写了封建大家庭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此为基本线索,再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庭的兴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种种丑恶行为:骄奢淫逸、敲诈勒索、草菅人命、狼狈为奸而又互相倾轧,鞭挞了罪恶的封建礼教。 难点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对《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分崩离析,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全书规模宏大,人物众多,而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划人物、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重点突破方案 在讲清代小说时,可以先了解学生是不看过这些小说或看过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根据学生认识的实际情况,教师或详或略地加以讲解。在讲清代的绘画时,可以选择相关画家的一些代表作品让学生欣赏,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了解清代绘画的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清朝的小说和绘画。 教学难点:《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教学过程:

中国工艺美术史总复习

中国工艺美术史总复习 选择题 1.出土于陕西西安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类型的彩陶工艺作品。 A、半坡 B、庙底沟 C、半山 D、马家窑 2.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处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龙山文化,以出现较多的()为典型特征。 A、彩陶 B、黑陶 C、灰陶 D、印纹陶 3.以下青铜器的器型中,全部属于食器的一组是()。 A、戟、钺、镞、锛 B、鼎、簋、鬲、甗 C、尊、斝、角、卣 D、匜、盂、缶、瓿 4.以下青铜器的器型中,全部属于酒器的一组是()。 A、鼎、簋、鬲、甗 B、戟、钺、镞、锛 C、尊、斝、角、卣 D、匜、盂、缶、瓿 5.《周礼·考工记》所载商周时代青铜工艺中的“六齐”指的是()。 A、六种青铜器的造型方法 B、六种青铜器的装饰工艺 C、六种冶炼青铜的铜锡配比 D、六种冶炼青铜的铜铅配比 6.下列属于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性装饰纹样的一组是()。 A、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 B、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 C、饕餮纹、凤鸟纹、蟠螭纹 D、窃曲纹、垂鳞纹、回纹 7.以下不是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型是()。

A、转心瓶 B、莲花尊 C、鸡首壶 D、谷仓罐 8.白瓷孩儿枕是宋代()的瓷器代表作品之一。 A、定窑 B、磁州窑 C、越窑 D、耀州窑 9.一般公认并广泛流传于世的宋代五大名窑是指()。 A、官窑、建窑、哥窑、弟窑、景德镇窑 B、官窑、汝窑、定窑、钧窑、景德镇窑 C、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D、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德化窑、龙泉窑 10.以瓷器通体开片为最大特征,且开片大多是“金丝铁线”的宋代瓷窑是()。 A、汝窑 B、哥窑 C、弟窑 D、官窑 11、以下不属于陶器的一种工艺制品是() A、法华器 B、琉璃器 C、素三彩 D、唐三彩 14、如果以屋顶的造型特征来区分我国古代建筑形式,则以下哪种屋顶的建筑堪称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式。() A、歇山顶 B、庑殿顶 C、悬山顶 D、攒尖顶 15、珐琅彩是一种()。 A、陶器工艺 B、瓷器工艺

【清朝皇帝的故事】乾隆的故事(5)

乾隆的故事(5) 第一种观点认为,乾隆皇帝是浙江海宁陈阁老的儿子,乾隆几次南巡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去看望自己的亲身父亲。这个观点流传很广泛,早在清朝中期就已出现。尤其是在金庸先生将这种观点写进他的小说《书剑恩仇录》来加以渲染之后,持这种观点的人更多,影响力也更广。但是后来,孟森先生经过认真的考查,写了一篇文章《海宁陈家》,他认为,乾隆南巡并非为了看望自己的亲身父亲,因为乾隆第一、二次南巡之时并没有去海宁,尽管第三次南巡之时住在海宁,但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浙江海塘工程,何况此时陈阁老已经去世多年了,因此,说乾隆下江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亲,是说不过去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乾隆的母亲娘家是在承德,因为家境贫寒,靠着做一点小生意来养家糊口,所以雇不起佣人,只好将年仅七八岁的女儿(也就是乾隆的母亲)带出来帮助料理生意。待到乾隆之母十三四岁之时,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犹如一朵出水芙蓉,于是她便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参加当年的选秀。出乎意料的是,她被雍正选中了,于是做了雍正王府的丫头。没过多久,雍正便生病了,她便没日没夜地在雍正身旁照顾,随时等候差遣。几个月之后,雍正摆脱了病魔的缠绕,他为这个丫头的忠心所感动,于是便纳她做了小妾,后来,她怀孕并生了儿子,这个儿子就是乾隆。后来,有人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批判,他们认为,清朝选秀的规矩很多,也很严格,尽管长得很美,但是没有经过一定的程序,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选进宫的。所以,后来学者们也一致认定这个故事只不过是好事之人所捏造出来糊弄人的个人之言。 第三种观点认为,乾隆的母亲是热河行宫的一个宫女,叫李佳氏,后来,经过进一步考证,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李佳氏的全名叫李金桂。既然连名字都考证出来了,那还有什么值得疑虑的呢?所以,这种观点获得了台湾一些诸如庄练和高阳之类的著名学者的支持。 第四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相类似,不过又有不同。这种观点认为,江南有一家贫苦农民的家庭的女孩,名叫“傻大姐”,后来,“傻大姐”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嫁给了当地的一个男人,一年之后生下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的名字就叫乾隆。从胡适将它收进《胡适日记》之后,这种观点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 其实,以上四种关于乾隆生母的观点可信度都令人怀疑。第一、二种观点都已经过了史学家严格的考证和推测之后,证实其并非事实;第三种观点看起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其对乾隆生母名字考证的方式、方法,由于没有明确的记载而不得不令人怀疑;第四种观点的可信度最小,可以说纯属编造,一个普通农民家的孩子,在清朝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想要登基称帝简直难于上青天。 既然以上四种观点并非属实,那么是否就可以推定乾隆生母并不存有任何疑惑之处了呢?实际上并非如此,尽管以上四种观点虚构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还并不能证明乾隆之生母不存有问题。因为清人所写的《永宪录》和《雍正实录》之中对于雍正生母的记载存有矛盾之处,这也是后世对乾隆生母存有争议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看来,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有待历史学家们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寻。 乾隆与雪油糕的故事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113种) 出版社:中华书局 1998年中华书局曾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整体推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唐宋史料笔记丛刊》45种,《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4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44种,凡113种。还将继续整理其它有价值的笔记,陆续出版。这些笔记形式活泼,内容广泛,并且大都是亲见亲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多年来颇受读者欢迎。 以下书目不包括近代史料笔记,近代史料笔记另编刊行。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45种) 隋唐嘉话朝野佥载 (唐)刘餗张鷟撰程毅中赵守俨点校 明皇杂录东观奏记 (唐)郑处诲裴庭裕撰田延柱点校 大唐新语 (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 唐语林校证(上下) (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 东斋记事春明退朝录 (宋)范镇宋敏求撰汝沛诚刚点校 渑水燕谈录归田录 (宋)王辟之欧阳修撰吕友仁李伟国点校 龙川略志龙川别志 (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 东坡志林 (宋)苏轼撰王松龄点校

默记燕翼诒谋录 (宋)王銍王栐撰诚刚点校 涑水纪闻 (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 东轩笔录 (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 青箱杂记 (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 齐东野语 (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 癸辛杂识 (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 邵氏闻见录 (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 邵氏闻见后录 (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 桯史 (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 游宦纪闻旧闻证误 (宋)张世南李心传撰张茂鹏崔文印点校铁围山丛谈 (宋)蔡撰冯惠民沈锡麟冯惠民点校 四朝闻见录 (宋)叶绍翁撰沈锡麟冯惠民点校 春渚纪闻 (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 芦浦笔记 (宋)刘昌诗撰张荣铮秦呈瑞点校 鹤林玉露 (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 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 (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 泊宅编 (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 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 西溪丛语家世旧闻 (宋)姚宽陆游撰孔凡礼点校 石林燕语 (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 云麓漫钞 (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 鸡肋编 (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

大清乾隆--款识分析

款识分析——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大清乾隆年制”的景德镇官窑瓷器款识现在非常多见,乾隆朝历时达60年之久,烧造量大,写款者几经易手,人数估计不少,款式变化较多。楷书与篆书也同时并用,以篆书款为主,有的作六字三行横排,有的作六字双行竖写,字体介于楷书与隶书之间。 由于款的比画比较多,所以,常常先印上痕迹,再进行描写。 字料发色的变化比较大,色料的发色一般不理想,有红料。 每笔的首尾色重。 一,“大”字: 1,(1)一行、(2)四竖、(3),头是有一明显小点,居中、(4),最后一竖往往有点外撇。 2,一般下面是平行如图1,图2,图3,也有不整齐的如图4; 3,还有把中间两笔写成儿形的如图5; 4,右溜肩(图2)少见。 二,“清”字第一图最为标准

1,三点水:(1)一般写成五笔,上两笔在2/3的位置。 也有更上的如图2,更下点的如图4; (2)右上一笔都横连中间一长笔。 也有左下一笔上部也连中间,甚至四笔都连的如图8的珐琅彩款。2,“主” (1)主上第一横两边直立,U最后一横与下面“月”有明显空隙。少见最后一横点在“月”上如图8。 3,“月” (1)为一个独立方框中间一竖上下都不连。 也有连上横的如图4与连下横的如图8; 中间也用点的如图7,也有用丫形的如图5; 口的上下两竖也有上出头如图6图7, 口也有下出头的如图7图8。 三、乾字的变化比较少

1,左边顶部是个鱼叉形,中间是个日字,下面像是个阿拉伯数字“5”。也有把“5”写成“亏”字少最上一横如图3,图4 2,右边顶上一“点”,下面是个横竖的“弓”形。四横位置均衡。 也有第一横第二横间隔小的如图2; 早期的形入图4。 四、隆字看上去复杂,其实变化也少。

中国清朝服饰文化大全_这些服饰有什么特点

中国清朝服饰文化大全_这些服饰有什么 特点 在古老的中国,每个朝代都会有自己朝代的服饰特点和文化,清朝的服饰也不例外。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国清朝服饰文化,希望你喜欢。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臂助,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 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乾隆帝好大喜功,但他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已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论,而不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故颁布了冠服制度。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清朝服饰的特点清入关后,顺治二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

志(图一)。 顺治九年,废除了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辨,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其中“马蹄袖”最具特色。另外,清代衣物上采用纽扣做连接件,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形式和结构。 锁着满汉民族融合,清代服饰仍可以看到对前代服饰基础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冠服朝褂的补子,花翎,以及官员所用的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清后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重”的新思想影响下,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留学生剪掉了辫发,开始了西装。此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清代皇帝朝服,龙袍,皇后凤袍,出现了hui衣。清代八旗兵着甲胄,武士穿盔甲,琵琶褂,马褂。晚清有云肩和刺绣衬衣,太平天国的宽袖服,忠王着龙袍。此外,最大特色当属旗装了。 满族旗装(图二)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外露,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肩坎,马褂增加,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在中国服饰史上特别突出。 清代男子服饰官定冠服:上至皇帝,下至文武官员等,均按品级服用。冠有朝冠,常服冠,行冠,雨冠,分暖帽和凉帽。

清代蒙古史料综述

清代蒙古史料综述 在清代,蒙古族作为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的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一直是清王朝比较重视的政务。清代大多数官方文献都是满、蒙、汉文并行。因此有清一代有关蒙古的史料是相当丰富的,且有关记载是比较有系统性的(不像明代那么零乱残缺)。此外,由于蒙古在政策、生活方式等方面与清有特殊的关系,还有许多针对蒙古的专门文献。 一、基本汉籍史料 《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4300余卷,系清代历朝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全局总目、序、凡例、目录、进实录表、修繁官等51卷外,计有《满洲实录》8册(不分卷)、《太祖实录》10卷、《太宗实录》65卷、《世祖实录》144卷、《圣祖实录》300卷、《世宗实录》159卷、《高宗实录》1500卷、《祖宗实录》374卷、《宣宗实录》476卷、《文宗实录》356卷、《穆宗实录》174卷、《德宗实录》597卷,以及《宣统政纪》70卷。 《清实录》的取材范围广泛,统治者有关实录的具体规定多达100多项,包括朝廷大典、帝王巡幸、政纪朝纲、百官除授、军政方略、封疆建置、人口户丁、少数民族、天文历法等众多方面。按照清廷的规定,实录均以满、蒙、汉三种文字抄写。这些实录抄本,现在都收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 《清史稿》民初赵尔巽(1844—1927)主修。529卷,包括本纪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传316卷。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帝至宣统三年(1616—1911)清朝296年的历史。 《清史稿》对有关清代的大量史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基本反映了清代重要史事,为研究清史提供了方便。但参与修史者多为清朝遗老,他们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叙述清朝的历史,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的封建正统思想。加之仓促成书,未做统一审订,致使前后矛盾,繁简失当,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差错、遗漏、颠倒等现象严重。总之,它不是一部好的史料书籍,但它是

清代思想文化的控制

清代思想文化的控制 摘要:自古以来,王朝更替,新的朝代为了更好的统治人民,总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人们的思想活动以及文化的传承。例如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文”等。同样,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关键字:思想文化、辫子、明史、文字狱 一、留发抑或留头 1645年,在进入北京城之后,多尔衮便下令所有汉人都必须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多数老百姓对清政府这一强制性的要求极其不满-。因为在当时,大多数汉人还是将满人当成“夷狄”,认为留辫行为只是粗俗的文化,因此,对以家族宗法儒学为源的中国人而言,强使放弃原有的服饰而仿效关外少数民族的文化服装,是一种从文化上发出的侮辱!因此所有汉人在此刻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都不能接受自己在形象上变成野蛮的“夷狄”。然而,在剃发令颁布以后,清朝便采用暴力执行,在发动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等的血腥镇压之后,很多汉族人在生命和头发的选择前,只能无奈地选择留头。然而,随着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嘉庆时期,也就是清中叶以后,原来的汉族人慢慢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二、旗服 旗服,是满族女性所穿的服装。因为满族原本是东北地区的少数名族,以狩猎为生,民风也比较开放,而旗服继承了这特点。虽然旗服没有像辫子一样强行推广,但是,随着满汉两族的融合,旗服逐渐被汉族妇女所接受,特别是那些被选为妃嫔或族人里有人做官或当选为妃嫔。而这旗服的推广,使满族和汉族慢慢地融合,使汉族人慢慢地承认清朝,也使清廷的统治地位更加巩固。 三、修纂《明史》 顺治二年修《明史》可说是清初的政治大事。对满清统治者而言,既然已经

定都北京,朱明王朝便走入了历史。他们希望借着修纂《明史》,向汉人发出“大明朝已经被满清灭掉了,趁早低头接受这个事实吧!”的胜利宣言,在气势上先声夺人,顺便削减反清势力。也就是,向人民百姓宣称清朝才是正统。于是,《明史》修纂就这样被匆匆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然而,《明史》的修纂涉及明清两朝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清朝的帝王统治者为了防止汉人学者们在修《明史》时把“不利于朝廷”的东西写进去,也做出了“主事者按规定严格分组分年编纂史稿,不过问自己年限之外的史事”的严格规定。 通过修纂《明史》,清朝统治者使自己的统治地位合法化,使汉族人民逐渐放弃武装起义,拥护或至少不反对满族人。当然,这必须在人民生活不困难的情况下。 四、文字狱 大约自有文字以来,就有文字狱。文字狱是用以巩固君王统治地位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树立皇上的绝对权威,维护政权。然而,清代的文字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 从康熙二年的庄廷龙明史狱,到雍正六年湖南士人曾静、张熙策动谋反而引发的吕留良案,乃至乾隆中期以编纂《四库全书》为名广征天下书籍时,查缴到了许多“禁书”,文字狱高潮一波波的袭来。但是,这些所谓“叛逆”案情有很多从根本上来讲是冤案、假案、错案的,只是帝王们为了“杀鸡吓猴子”的牺牲品。一般文人有感而发所吟的诗,可能就会变成谋逆的“确证实据”。因而清朝前中叶以来的文人大多“诗不敢作,文不敢写”,即使写出来也尽是些言不由衷,晦涩难懂的烂作…文化创作陷入了低潮。清朝当局者通过禁锢思想,统一言论来控制文人,虽然起到了很好的统治效果,但是,也造成了清朝的思想文化发展受到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 结论 综上所述,清廷所采取的措施有好有坏。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弊大于利。

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

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 朱士嘉 我国地方志的纂修,到清代达到了极盛时期。清代地方志不但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史料来源之一,而且是研究其它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的资料宝库。因此,全面地了解清代地方志,对于我们建设四个现代化,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本文别立如下四个子目介绍:一、清代地方志概况;二、清代地方志的内容和体例;三、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四、清代纂修地方志的派别。 一清代地方志概况 清王朝自1644年建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经历了267年的历史。满洲贵族入关以后,先后与明末农民军作战,击破南明势力,平定三藩叛乱,收复我国台湾,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镇压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 随着政权的逐步稳定,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仅以乾隆时期矿藏开采为例,当时广西、云南、贵州的金、锡、铅、铁、水银、丹砂等矿;山西、四川、广东的金、锡、铁等矿;湖南的银矿都招商致采;仅云南蒙自一县,就有矿工数万人(何其芳《中国文学史》)。 随着清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也有显著的进步。康熙除领导全国测量绘制《皇舆金览图》外,还组织《明史》和《大清一统志》的编写工作。1673年诏令各省纂修通志,供明史馆和一统志馆参考。乾隆、嘉庆相继诏令各省修志,供《一统志》采择。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十六个省在雍正时期完成纂修通志的任务。这是雍正于1729年下沼催修通志的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清代地方志5587种,占现存全国地方志总数81凹多种的百分之七十。这是封建王朝修志的全盛时期,面康熙、乾隆时期分别修过1372种和1100种,为清王朝修志的旺盛时期。这是与康雍乾三个时期政局的稳定,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修志诏令的频繁,地方人士的响应,劳动人民的支持,都有密切联系的。 现在再就清代地方志的类型、纂修、特征,简单介绍如下: 清代地方志具有十五个类型:通志(省志)、府志、直隶州志、州志、直隶厅志、厅志、道志、关志、卫志、所志、旗志、司志、镇志、井志和乡土志。 每个类型与各级行政区划相适应,例如:省有通志,府有府志,州有州志,县有县志,余类推。 清代行政区划主要分三级:省、府、县。现存清代二十二省的通志80多种,府志450种,县志3659种。仅县志一种已占清代地方志总数5587种的百分之六十五。说明全国除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西南个别省份以外,几乎所有县一级的基层行政单位都修有志书。南方几省所编乡镇志,仅江苏一省就有120多种。 应当指出: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纂修的《盛京通志》记述的范围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这三个省是后来才陆续设置的。湖广省到了康熙六年(1667)才分置湖北、湖南两省。 另外,直隶州的地位相当于府,直属省管辖。直隶厅同。不过,一般设厅是为了便于管理兄弟民族居民点。湖南省凤凰厅辖“红苗”寨一百有五;永绥直隶厅辖“红苗”寨二百二十有八(《清史稿·地理志》),就是例证。至于关和卫,主要是根据军事需要设立的。卫是为了防止倭寇入侵而建置的。 关于镇,则南北地区略有不同。北方之镇其地位与关相等。南方之镇,属于交通商业据点,但也有例外。 了解上述情况,对于利用地方志资料有所裨补。 清代地方志的纂修,绝大多数都是官督绅办的产物,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具有官僚地主阶级的烙印。通志以总督巡抚领衔,知府、绅士、学者执笔;府州县志则由知府、知州、知县领衔,绅士、学者执笔。北方的镇志,由当地高级军官领衔,幕府或学者执笔。南方镇志多系私人撰写。 随着修志工作的蓬勃开展,各级修志局(馆)也在全国范围内纷纷建立起来。松江府修志局规模较大,为了纂修嘉庆府志,聘请141人参加,内分提调、总纂、总校、采访、绘图、捐梓、监刻等,仅采访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