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8000字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8000字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8000字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苏轼婉约词艺术特点摘要:苏轼在词作方面的发展将以诗入词为核心,逐步开创宋词词风既柳永后的又一变。在此篇文章中我将主要针对婉约词中“以诗入词”核心特点,阐述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多样化风格、打破了音律的束缚的表情达意、多样化的题材以及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等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特色,婉约词,以诗入词,风格,音律,语言表达丰富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

从前期初窥词令的游赏山水的短调小令,作《南歌子》、《行香子》及《临江仙》等。到中期渐入词境的附有种种不同的小标题的成熟词作,如《江城子》的“密州出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与《烷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之“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词等。最终独创词风,开旷达之个性词风,自然地用小词抒写襟抱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大江东去),《满庭芳》(归去来兮)等等[1]。

苏轼背誉为“开豪放词之始创”,而豪放派词代表人物也必有苏轼其人。然当读过一些文章后,我发现,苏轼更多的是独具一格的婉约词,并且其婉约词与豪放词在艺术特色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故而我将针对苏轼的婉约词,分析其艺术特色。并加入一两首典型豪放词作为完善。

[1]叶嘉莹. "论苏轼词." 中国社会科学 3 (1985): 015.

一、概念

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这一类词修辞婉转、表现细腻。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2]

苏轼的婉约词:婉约词风是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风的。他变“以俗为美”为“以雅为美” ,淡化、内化了以艳为美的婉约词风 ,他以诗为词 ,使词由类型化到个性化 ,给传统婉约词注入了活力和生气。本文试就苏轼对婉约词风由俗而雅 ,对以艳为美的婉约词风的淡化、内化及词的个性化等方面谈一些浅见。[3]现存东坡词三百余首于《东坡乐府》中, 词风不拘一格, 现根据其三个发展阶段,试举他的几首婉约词加以赏析, 以探索苏轼这一类词之的艺术特色。

二、艺术特色总述

程千帆先生说: “苏词的基本特征, 如前人已指出的, 是以诗为词” ,“它意味着词境的空前扩大, 作家个性的更其鲜明、呈露与语言、风格、音律的解放。”(《苏词札记》) 。

“以诗为词”给东坡词带来的一系列变革,

一是“从题材内容方面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无论豪放词或其他风格的词皆独具格调, 内容上“无所局限”。[4]

苏词的多样风格,很难加以简单的概括。有人将其细分为“清丽”“浓艳”“清淡”“韶华”“缠绵”“风趣”“超旷”“豪放”八项,其宏大的抱负、超旷的情怀和豪迈的气魄, 使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酒

[2]百度百科

[3]苏荣滨.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魅力." 科教文汇 7 (2009): 240-240.

[4]崔海正. "东坡词研究评论述要." 文学遗产 1 (1990): 125-131.

边词序》), 令人耳目一新[5]。在这方面苏轼与前人最重要的差异,也是他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于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诗的题材十分丰富,前人之词较之苏轼之词,范围过于狭小,仅限于女子缱绻,即使柳永开男子角度写词之先河,扔难离绮罗香泽之态。苏轼将词的内容扩大到诗的程度,将词与诗看为同一水平,从而内容上无局限。

二是“从创作形式上改造了词的体例的各个方面”。

如“不仅在字句、读法上打破了词体的上下两片内容分段的格局”如《水龙吟》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文法与音律导致的句读问题,“把诗序入词”及创作“集句词”、运用书卷典故及口语等也是其表现。具体将结合词分析,可往后看。

三是“冲破音乐束缚《苏轼新论》”

清人刘熙载就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 以其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也。

苏轼引领北宋新词风,发展了词律,他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语调句法。

三、具体婉约词分析

(一)、乌台诗案前之什(1060——1077)

1、《少年游》潤(润)州作代人寄远[6]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妇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5]周晓音. "试论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杭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 (1997).

[6]《东坡词编年笺证》P58

题曰“代人寄远”应为代王氏夫人寄远方之苏公,苏轼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去年相送,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很像《诗。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工整,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应是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更显孤苦、凄冷。

结尾三句是说,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送别之际,雨雪霏霏。冬去春尽,离人犹不见回家。思念之时,只能饮酒解愁,对双燕而自我怜惜。这么一首抒写别离情思的词作,读起来却感觉到爽快利落,朗朗上口。与他人之牵肠挂肚、肝肠寸断之作明显不同。引诗入词,使诗更具雅致。所设置的境界也更为开阔。

2、《江神(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7]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杆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帷有泪千行,料得得年年肠断处,明日夜, 短松冈。

题曰:“记梦”可见由梦引发情感的倾泻,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看做悼念亡妻之词。

[7]《东坡词编年笺证》P135

上片“十年生死两茫茫”,开篇悲痛陈述,十年永诀。欲诉近况,难耐阻隔,纵使相识,亦应不识,只因我变了模样。“不思量,自难忘”说不思量,却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跌宕,一处自嘲,几点辛酸。对亡妻的深爱挚情与对词人自身遭遇的感叹融汇一起, 痛切之中, 渗透了作者愤慨不平之情。

下片,词人哀思深切,以致成梦。梦中夫妻久别重逢,悲喜交集。“小轩窗,正梳妆”情景再现,温馨的画面加剧了结尾的悲凉。“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梦幻写真情,梦幻的折射,正是现实人物心状的揭示。

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梦境中断, 哀思无限。

整篇词作,结构谨严,由一“情”字贯穿,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语,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二)、黄州与留寓江淮之什(1080——1085)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8]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题曰:“黄州定慧院”可知苏轼因“乌台诗案”做诗“诽谤朝廷”罪被捕入狱百余天,出狱后被贬至黄州,吟此诗,借咏物“孤鸿”,抒发其旷达情怀。

上片写的是幽居者在幽冷、孤寂气氛中惆怅寂寞的心情——幽人似孤鸿。“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一句设问由独往来的幽人引出遗世独立的“孤鸿”,使幽人成为其神似的意象,暗示词人虽困厄、寂寞却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下片写孤鸿惊惧,彷徨而又执着——孤鸿似幽人。“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孤鸿因受惊而飞起,回过头来。空有满腔的心事无人知晓。写出了孤鸿的孤寂、凄苦。

[8]《东坡词编年笺证》P242

结尾“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拣尽了所有的寒枝,却还是不肯栖宿在上面,最后只好又飞回那寂寞的沙洲,忍受孤单与寒冷。借孤鸿充分反映了作者虽历尽人世的寂凉、凄苦,却依旧孤高自赏,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始终不渝,也表现了词人不屈服于现实,不同流于世俗的生活态度。

2、《水龙吟》次韻(韵)章質(质)夫杨花词[9]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题曰:“次韵”可见为和原作而咏杨花。又一首风格不同的咏物词。

上片“似花还似非花”,起句不凡,句句写杨花,又句句写思妇,语意双关。由花写人,以花拟人,使杨花人格化,形象刻画出一位闺中少妇愁思百结、幽梦寻郎的情态,缠绵凄恻。

下片,春天一过,“落红”遍地,杨花也难逃命运,风吹杨花入水,化作一池飘浮的碎萍。化用唐代诗人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名句,“春色”喻指杨花,三分之二的杨花飘落路旁,化为尘土,三分之一付于流水,推陈出新,出神入化,意境新奇。[10]

结句画龙点睛,照应首句,自然贴切,生动地描叙出思妇青春已逝而情人不归的怨忿, 惜春伤离,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11]【有关音律】苏词其实大部分都是合乎声律的,偶有少数不合律之处,不过以其天才患纵,如晃无咎所云“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此词结尾

[9]《东坡词编年笺证》P269

[10]姜惠平. "苏轼婉约词的艺术特色浅析."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1 (1990):

004.

[11]叶嘉莹. "论苏轼词." 中国社会科学 3 (1985): 015.

处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十三宇长句,按一般格律,原当将之标点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如此不仅不会有文法不通之感,且由于音节之顿挫,乃更可见其情意的曲折深婉之致。若此者,当然并非苏词之不合律,而只是后人标读的不同。但一般选注苏词者,却大多将此一句标点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则因古人诗词之读法,原有依声律为准之读法,与依文法为准之读法两种。一般说来,讲解时可依文法为准,而吟诵时则应依声律为准。一般苏词选注本将此句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是依文法的断句。但依声律,则仍可将此句读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三)、入翰林后之什(1086——1101)

1、《定风波》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在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此词云。[12]

常羡人间啄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犹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由小标题可知,在苏轼生活的周围,能持有如此乐观通达生活态度的人也能够特别获得苏轼的赏识。此《定风波》为赠友人侍妾而为之。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同样的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清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

[12]《东坡词编年笺证》P488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万里归来颜犹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读来都有一股傲然冷香。

结尾“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苏轼对歌儿舞女的赏识就不仅仅是因为对方的容颜、声技,还因为她的心胸、气度。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2、《贺新郎》夏景[13]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 桐阴转午, 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 扇手一时似玉。渐困侍、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瑞台曲。又却是, 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 伴君幽独。浓艳一枝细看取, 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 两簌簌。

“词贵有寄托”,写词要善于借物取喻, 以此表达作者深远的寄托, 使词有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之妙。这首词借婉曲缠绵之调, 寄政治失意之感。

上片,全力塑造一位纯洁似玉、孤芳自处的绝代佳丽。清幽的环境、洁白的团扇、惊梦的风竹,都映衬出佳人身心高洁。石榴花艳丽洁静,孤寂无依。

下片,明咏榴花,写群芳谢后才开放的榴花,暗喻佳人品格高洁,榴花正与佳人同命相恤。“又恐被、秋风惊绿”,一个“惊”字,道出了既是石榴花也是佳人的沉重心情。

[13]《东坡词编年笺证》P532

最后词人暗示:榴花临近失时,美人把酒对花,“共粉泪, 两簌簌。”粉泪同花瓣纷纷下落,至此,佳人与榴花感情交汇,融合一体。由人写花,以花拟人,传神写照,托意深沉高远,构成了《贺新郎》词重要的艺术特色。

作者一种怀才不遇之感贯串始终,那一片洁静显示了常人理想的境界,那绝俗美人体现了词人理想的品格,不是一般咏物词可以比拟以健笔写柔情,于豪宕中见缠绵,咏物写人,寄托了作者自我反问的政治倩怀。

3、《八声甘州》寄参寥子[14]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题曰:“寄参寥子”可知寄友人,别时赠友之词。

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婉约词,但凡送别念远、赠答怀旧之词,多写男女柔情,很少涉及朋友之情。苏轼借助于婉约词长于抒情、手法细腻的特点,将自己充沛深挚的肺腑之情融入词中,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

上片,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看来似乎极为超然,却实在也隐含有无穷感慨苍凉之意。然一句“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乃脱身一跃而起,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无意功名,达到达观超旷、淡泊宁静的心境。带有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喟和强烈的哲理色彩,读来令人感慨。

下片,换笔写西湖美景,意致清丽舒徐,“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则用东晋谢安之虽受朝寄而不忘东山归隐之志的故事以自喻。既有暗指重返杭州与参寥子再聚之愿望,同时时也表现了他自己此度再次蒙召入朝,害怕志意终违之悲慨。

[14]《东坡词编年笺证》P577

结尾几句: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

4、《蝶恋花》春景[15]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题曰:春景,可知为春景。

苏轼生性豪迈,在现实生活中倔强刚直,没有什么磨难能击倒他。因此他写相思别离的婉约词,也与他人的一味沉沦不同。

上片,描写一片暮春景象,红花虽残然青杏始出,柳棉吹少然芳草遍地,虽然此人正处在失意的旅途之中。但是,词人没有因此自怜自伤不已,而是以开阔的心胸、倔强的意志去对待自然界季节的更换与人世间的风雨变幻。“天涯何处无芳草”,只要对生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以豁达的胸襟去接受一切,就能在现实生活巾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苏轼生平就是如此实践的。

下片,写“墙外行人”偶尔听闻“墙里佳人”悦耳的笑声,便产生了许多美妙的联想。终因不能见“墙里佳人”一面、也不能传递自己的“多情”,而感到有些懊恼。这一段生活小插曲也可以说明词人对生活的浓厚兴趣,并没有为春归、离别、远行等愁苦所纠缠。

结尾的懊恼也不是沉重的,而为画面平添一份乐趣。“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又隐隐包含着生活的哲理,耐人寻味。传统的“缘情绮靡”的艳词被苏轼写得如此豁达开朗,真正是前无古人。

(四)、总结婉约词

言情词和咏物词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由于苏轼独特的人格个性,他的婉约词与其他人婉约词相比有着自己独到的艺术特色,可以说他提高了婉约词的审美格调。其言情词写得清新爽朗,其咏物词则写出一种“似花还似非花”的独特魅

[15]《东坡词编年笺证》P638

力。其婉约词的艺术特色要概括的话,正如宋胡寅在《酒边词序》中称道苏轼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四、典型之豪放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怀古[1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题曰:“赤壁怀古”可知此为一篇怀古词。

上片重写景,即景抒情。引起词人兴发千古之叹。滚滚东流的江水,在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中,展现纵横千古的画面。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拍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澎湃的浪花。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作者浓墨健笔的生动描绘,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奇险壮丽的境界,顿显豪放派的词风。

下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感慨和赞美唤回那无数风流人物。赤壁之战中的儒将周瑜,风流倜傥,谈笑间改变历史。对历史人物的肯定,又是对自我当下处境的否定:被贬黄州的坎坷、光阴虚掷的叹惋、仕途困顿的愤懑。

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饱含无限的情思,他将自我的反省结合壮阔的江山与久远的历史,将怀古引向更深远的想象空间。在超越古今的巨大时空背景映衬下,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历史的通观,苏轼得以从悲哀中解脱出来,形成旷达超脱的思想,也形成了慷慨豪迈融合高逸旷达的词风。

[16]《东坡词编年笺证》P357

江城子·密州出猎[17]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上片写出猎的盛况。词人以“老夫”自居,然“少年”的豪壮与狂态不减,左牵黄犬,右擎苍鹰,千骑卷过平冈,到郊外“出猎”。太守的身后则是大队人马簇拥。足见苏轼在当地政绩之佳,深得民心。场面描写十分生动,或写追捕猎物的鹰犬,或写出猎随从的打扮,或写围猎队伍的声势,气氛紧张而热烈,传达出主人公狂放快意的情怀。

下片写自己宏阔的胸襟、澎湃的激情、杀敌卫国的斗志。词人开怀畅饮,倾吐真情,以“鬓微霜,又何妨”充满了“少年”的豪气。词人以汉文帝时的魏尚自比,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起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盼望朝廷能派冯唐这样的使臣持节密州,使自己重新得到重用,以便能为国效忠。

结尾“西北望,射天狼”。以典入词,《楚辞·九歌·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

此词为苏轼第一首豪放词,风格豪放,引故用典,扩大了内容,增加了词的容量。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17]《东坡词编年笺证》P333

五、总结

苏轼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面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轼“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属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这就是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六、参考文献

[1]叶嘉莹. "论苏轼词." 中国社会科学 3 (1985): 015.

[2]百度百科

[3]苏荣滨.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魅力." 科教文汇 7 (2009): 240-240.

[4]崔海正. "东坡词研究评论述要." 文学遗产 1 (1990): 125-131.

[5]周晓音. "试论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杭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 (1997).

[6]姜惠平. "苏轼婉约词的艺术特色浅析."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1 (1990): 004.

[7]李雯. "论苏轼怀古词的艺术风格."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2 (2011): 097.

[8]蔡相宗. 苏轼词风格研究. MS thesis. 山东大学, 2008.

[9]《东坡词编年笺证》作者:宋苏轼撰,薛瑞生

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9-1 ISBN:81383 字数:630000 页码:864 版次:1

七、最终的话

至少10篇文章分析,我从小题目、上片、下片、结尾以及经典的特点进行分析,尽量减少字量,但加上词的原文,一篇的分析也还要500字,结果字数就超了许多,愿老师谅解。其中因我用的主要书目为北一借阅的《东坡词编年笺证》崔瑞生老师编,为繁体列排版,最初看不懂,故借鉴知网上的多篇有关苏轼的论文进行了解。本文中所选取的10片词即是从中挑选的名篇。再回头看《东坡词编年笺证》,观其写作年限,考证是否有所出入。得他人之所想,发个人之所得,若有不到之处,望见谅。此次写文确实受益良多,发现最初的札记才能发现真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