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方文化是怎样交流融合的

:教育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育是文化交流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交流更是各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交流的作用不仅在于现有文化的传播和交融,更重要的是,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活动,教育交流不仅限于现代一代人,而且会影响到下一代人,培养下一代人成为国际化人才。

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的。一个是100多年以前列强进行舰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然后通过通商贸易,把西方的科学技术输送到了中国来。另一个渠道是通过传教士,把西方的教育制度传到中国来。开始,中国对西方文化是被动接受。但是到了后来,逐渐领悟到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是克服我国封建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从而逐渐地、主动地向西方学习。但不论是哪个渠道,都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看到西方的新进科学技术,新政府、洋务派曾经开始派遣留学生到西方留学,以后更是出现了留学潮,大批的留学生到海外学习,一开始到日本,民国时期大多是到西方。其实当时向日本学习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因为日本也是学习西方。

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国际现象,它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结果。也只有在互相交流当中,中国的教育才能得到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便捷,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信息交流更加迅速、快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某一个国家、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播全世界。大量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国际会议,学者间的往来以及学者间的各种信函、资料的交换,都促进的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比国际化更加强烈和深刻。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强势文化正通过强势的经济输入到别国,并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因此,在文化交流中如何吸取别国文化的优点,摈弃其缺点,在吸取中如何改造并使之本土化,是各个国家需要研究的问题。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前面讲到,教育具有选择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作用。我们在国际交流中要虚心学习外国的文化,但对外国的文化也需要加以选择,选择优秀的文化因素,摈弃不好的文化,有些文化在别国是流行的,但是并不适应我国,我国就要通过教育来加以选择和改造。

近些年来,我们引进了很多外国的教育思想、流派,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但也有本土化的问题。所谓本土化,即不是

简单地把外国的理论搬到我们中国来。而且,要切切实实掌握最新的理论精神实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一种我们自己的理论。这就要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变成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并逐渐加以推广。

国际教育展是教育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形式,它可以使中国学生了解国外的教育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和学校。同时,通过展览,外国学校也可以了解中国的学校、中国的学生。将来,我们还可以到国外去办我们中国的展览,展示中国的教育。现在,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很想了解中国,北京已经有几所中学到国外去办学校了,这是双向交流,更容易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2、明末清初的“东学西传”
第三讲: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
1、西方文化的大规模输入;
2、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途径;
3、近代的“东学西传”。
 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在民族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吸纳而进行的,文化的传播不只是纵向的、继承本民族的文化,而且很重要的是横向的传播,也就是通过民族间的交往、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过去文化的交流往往是通过战争、贸易、迁徙等进行,因此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今天,在世界和平、民主平等的潮流中,文化交流应该是在友好交往当中实现。反过来说,友好的文化交流会促进世界和平,民主和平等。因为,友好的文化交流能促进互相了解和互相理解,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促进友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