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肠蠕动的研究方法

促进肠蠕动的研究方法
促进肠蠕动的研究方法

促进肠蠕动恢复的研究进程

腹部手术是外科常见的手术,暂时性的肠道功能障碍是每个腹部手术病人必经的过程。如何有效安全地提早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尽早恢复正常的进食功能,是病人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环节。若手术后数天肛门不能自主排气则会引起腹胀,重度腹胀不仅会使病人极度不适,而且使膈肌上升、运动受限而引起呼吸困难、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腹胀对肠道吻合口和腹壁切口的愈合均有不良影响。因此,术后加快胃肠蠕动,缩短肛门排气时间,减轻腹胀,对于预防术后并发症以及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影响肠蠕动恢复的相关因素

1、手术种类

有研究表示,各科手术患者肠蠕动恢复以骨科最快,妇产科次之,普外科最慢。肠道经历“肠麻痹期(1-2天)——不规则蠕动期(2-3天)——规则蠕动期(3-4天)”,术后麻痹常常仅限于胃和结肠。

血清钾

血钾水平是影响术后肠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低钾会导致胃肠肌肉张力降低,使胃肠道蠕动减慢。

麻醉方式

有报道显示,椎管内麻醉较全麻发生肠麻痹几率更低。

4、术后镇痛

阿片类药物对肠功能有抑制作用。

其他方面

与患者的体质以及身上所带的引流管等有关。

二、促进肠蠕动恢复的临床常用方法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术后患者通常都要经历“术后卧床”。早期下床是促进肛门排气、恢复正常进食功能,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的关键。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因为体位变化可以引起肠道反射而促进肠蠕动,加快肠道内容物的排出,能减轻腹胀、增加食欲、促进营养吸收和伤口愈合。活动方式以术后6h在床上翻身逐渐过渡到下床在床边活动、病室内活动以及病区活动。

术后早期补钾

手术后肌肉注射维生素B1

维生素B1促进肠功能恢复的机理:维生素B1是体内酮酸氧化脱羧酸系中的辅酶,参与糖代谢中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它能抑制胆碱酯酶,减少乙酰胆碱的水解,增加胃和十二指肠的蠕动,使腺体分泌增加。

温水浴足

采用温水浴足的方法可以在术后6h左右,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用塑料盆盛放38-40°C 的温水3000-3500ml,将其置于床位,嘱患者仰卧屈膝,双足平放浸泡于盆内,使温水没过于足背,浸泡10-15分钟,并保持水温,每隔6-8h浸泡一次。温水浴足,是根据传统医学和现代足反射理论研究发现,人足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应的反射区,称为“第二心脏”,运用不同的方法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用温水刺激双足底胃,小肠、结肠和肛门等反射区的血液循环,从而加强这些器官的功能,促进肠蠕动,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提前,有利于患者早进食促康复。

甘油灌肠

甘油灌肠剂是一种新型的通便药物,其100g含甘油2.7g,作用温和,进入直肠后不被吸收,可机械性刺激直肠平滑肌,反射性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肛门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腹肌和膈肌收缩是腹压增加,促进粪便和气体排出。使用方法:术后第二天,嘱患者取侧卧位,甘油灌肠剂取下盖帽,与一次性吸痰管衔接后,润滑吸痰管前端缓慢插入肛门10-15cm后,将甘油灌肠剂100ml挤入肠道内,5-10分钟后患者可有便意,可排除肠道内的部分气体和粪便。若蠕动未恢复,可次日、隔日再重复使用。

三、促进肠蠕动恢复的其他研究进展

1、肛周按揉

指压和指揉肛周1—2分钟,以患者产生便意感为宜,每日上下午各一次。手指的直接作用可促使胃肠管腔发生改变和运动,促使其内容物运动和变化,促进胃肠蠕动的速度和力量加大,从而加快胃肠内容物的运动和排泄过程。间接作用:手指的良性刺激通过神经经络的传导反射,增强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中医治疗促进术后肠蠕动恢复

在常规禁食,抗炎补液治疗,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如四磨汤,复方大承气汤等。四磨汤出自《济生方》,由积壳、槟榔、木香、天台乌药四味组成,木香对小肠平滑肌有解痉作用,积壳可以增加胃肠平滑肌张力和运动功能,促进肠蠕动。口服少量药液后,可通过神经和内分泌反馈机制刺激肠功能的恢复,使肠鸣音恢复和排气时间提早,且该药为成品,使用方便,且口感芳香、微甜,易使患者接受。

穴位按摩对恢复肠蠕动的影响

于术后8h选择双侧合谷穴、足三里和上巨虚穴进行穴位按摩,按压频率为60次/分,3-4分钟,手法由轻到重,逐渐用力,以患者感觉到热、酸、麻。胀、痛为度,早晚各一次。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上巨虚穴为大肠之下合穴,两者均有治腹胀、便秘的作用。

中药外敷法

小茴香属于芳香类物质,可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加快,而热敷不仅有利于药物渗透至肠腔,还可刺激局部体表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和营养供应,从而达到促进排气、减轻腹胀时治疗效果。取小茴香300克,用布袋包裹,施少量水用微波炉加热,放在肚脐上热敷(温度以不烫为度),避开手术伤口,使棉袋紧贴腹部皮肤在肚脐周围的腹壁上按压滚动,反复使用。红外线理疗

于术后24h采用,用红外线理疗器进行腹部照射,3次/日,照射时间以30分钟为宜,腹部不适和照射可采取背部照射。红外线的穿透性和致热性可增加胃肠血运,刺激肠蠕动。

胃肠功能的恢复是腹部术后患者必经的一个过程,如何尽早恢复肠蠕动是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在临床上充分发挥中、西医护理各自特点各取所长,有机结合应用,使肠蠕动功能尽早恢复,可减轻术后腹部胀痛,提前进食进水,以及预防肠粘连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并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病人早日康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