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连接器发展史及其概况

电子连接器发展史及其概况

电子连接器发展史及其概况

连接器,顾名思义,是使导体与适当的配对元件连接,实现电路接通和断开的机电元件。

连接器是我们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的一种部件。它的作用非常单纯: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顺着电流流通的通路观察,你总会发现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器。连接器形式和结构是千变万化的,随着应用对象、频率、功率、应用环境等不同,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连接器。例如,球场上点灯用的连接器和硬盘驱动器的连接器,以及点燃火箭的连接器是大不相同的。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连接器,都要保证电流顺畅连续和可靠地流通。就泛指而言,连接器所接通的不仅仅限于电流,在光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光纤系统中,传递信号的载体是光,玻璃和塑料代替了普通电路中的导线,但是光信号通路中也使用连接器,它们的作用与电路连接器相同。

连接器的基本性能可分为三大类:即机械性能、电气性能和环境性能。另一个重要的机械性能是连接器的机械寿命。机械寿命实际上是一种耐久性(durability)指标。它是以一次啮合、分离为一个循环,以在规定的啮合、分离循环后连接器能否正常完成其连接功能作为评判依据。

1.机械性能就连接功能而言,插拔力是重要地机械性能。插拔力分为插入力和拔出力(拔出力亦称分离力),两者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有关标准中有最大插入力和最小分离力规定,这表明,从使用角度来看,插入力要小(从而有低插入力LIF和无插入力ZIF的结构),而分离力若太小,则会影响接触的可靠性。连接器的插拔力和机械寿命与接触件结构(正压力大小)接触部位镀层质量(滑动摩擦系数)以及接触件排列尺寸精度(对准度)有关。

2.电气性能连接器的主要电气性能包括接触电阻、绝缘电阻和抗电强度。

3.环境性能常见的环境性能包括耐温、耐湿、耐盐雾、振动和冲击等。

随着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终端市场的快速增长以及全球连接器生产能力不断向亚洲及中国转移,亚洲已成为连接器市场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而中国将成为全球连接器增长最快和容量最大的市场。据估计,未来中国连接器市场的成长速度将继续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未来5年内,中国连接器的市场规模年均增速将达到15%,到2010年,中国的连接器市场容量将达257亿元。

电连接器的主要配套领域有交通、通信、网络、IT、医疗、家电等,配套领域产品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及其市场的快速增长,强有力地牵引着连接器技术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连接器已发展成为产品种类齐全、品种规格丰富、结构型式多样、专业方向细分、行业特征明显、标准体系规范的系列化和专业化的产品。

总体上看,连接器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信号传输的高速化和数字化、各类信号传输的集成化、产品体积的小型化微型化、产品的低成本化、接触件端接方式表贴化、模块组合化、插拔的便捷化等等。以上技术代表了连接器技术的发展方向,但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技术并不是所有连接器都必需的,不同配套领域和不同使用环境的连接器,对以上技术的需求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业界人士乐观表示,未来5年,虽然对价格较为敏感的计算机及其周边、消费电子等市场的产能转移速度将会有所减缓,但由于内需的增强,中国连接器市场还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中国的连接器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依然能够达到15%左右。我们期待电子连接器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经济稳步向前!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100万美圆600美圆 重量30吨10kg 占地150平方米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1.9万只电子管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5000次/秒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历史

引子:欲了解一门学科,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读读它的发展史!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史 首先祝贺同学们加入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这个大家庭,在这个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你们怀着新的喜悦、揣着新的憧憬,带着新的追求,走进了朝气蓬勃的英华学园,走进了宁静和谐的大学校园。年轻的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展开双臂拥抱你们!现在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史!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程已经被各大高校列为重点专业,来培养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后从事各种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制造开发的工作。目前,电子信息工程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最常用的我们的手机是运用什么原理来传递我们的声音及图像的,甚至信息化军队中的信息传递应该如何保密(高频电子及数字图象处理技术)。我们现在通过学习,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以后通过不断的积累,掌握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电子信息产业是集成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现在经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很多时候被电子工业一词代替。电子信息产业的设备细分可包括:广播电视设备、雷达设备、通信导航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计算机、电子仪器仪表(其中有好几项咱们院非常有实力)。现如今,经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历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最早起源于军事应用。从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开始,本学

科有了萌芽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本学科有了萌芽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电子对抗与侦查对战争的结果影响巨大。此时的雷达研究与应用在战争雪球中真正发展起来。雷达技术应用的是比较复杂的无线电路系统。雷达出现后,通信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雷达已经发展成为了高度复杂的电子系统,把雷达拆装的全过程,就是今天电子信息工程的所有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由电子工程和义信息工程结合而成。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21世纪信息时代的市场需求于1998年确立的电子信息类较宽口径的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即利用等方面,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该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则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型通信产业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设计的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现代化工程技术。故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课程必定要学好高数、C 语言、eda,数电,模电,高频,信号,通信,数字等等除此之外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入口点,努力学习,并接触关于专业的杂志,拓宽自己的眼界! 三、对电子信息工程的未来的展望 21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电子信息时代,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高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软禁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手机信息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地位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发明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史

电子息工程专业来自于军事应用。最早是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使得这门学科有了萌芽。随后一战和二战的爆发,军事作战中,电子对抗与侦测逐渐成为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雷达研究与应用,在战争需求中飞速的发展起来。雷达是复杂无线电路系统,由于雷达的出现。通信领域得到了空前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就是来自于雷达。没有雷达就没有今天的无线通信。事实上电子信息工程就是为研究雷达创立的学科,也就是无线电技术。和他最接近的专业是通信工程专业。 当今雷达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复杂的电子系统,把雷达拆解了,就是电子信息工程的所有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是电子工程与广义信息工程相结合而形成的专门技术。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21世纪信息时代的市场要求于1998年确立的电子与信息类较宽口径的专业。 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利用等方面,已涵盖了社会诸多方面,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该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则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也将迅速发展。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的新世纪。而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未来的重点将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产业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影响与地位也在随着信息化进程高速发展显得越来越巨大,成为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现代工程技术。故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课程必定要学好,如高数,C语言,EDA等,除此之外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入口点,努力学精。并且接触关于信息专业的杂志,拓宽自己的眼界。

连接器知识介绍

连接器 本文由深扬明电子提供 连接器 连接器一般是指电连接器,即连接两个有 元器件的器件。它的作用就是:在电路内 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 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 预定的功能。在咱们国内一般就是叫插头和插座。在咱们国内一般就是叫插头和插座。它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等军用系统中。什么是连接器 连接器,即CONNECTOR。国内亦称作接插件、插头和插座。一般是指电连接器。即连接两个有源器件的器件,传输电流或信号。 连接器是我们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的一种部件。它的作用非常单纯: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顺着电流流通的通路观察,你总会发现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器。连接器形式和结构是千变万化的,随着应用对象、频率、功率、应用环境等不同,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连接器。例如,球场上点灯用的连接器和硬盘驱动器的连接器,以及点燃火箭的连接器是大不相同的。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连接器,都要保证电流顺畅连续和可靠地

流通。就泛指而言,连接器所接通的不仅仅限于电流,在光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光纤系统中,传递信号的载体是光,玻璃和塑料代替了普通电路中的导线,但是光信号通路中也使用连接器,它们的作用与电路连接器相同。由于我们只关心电路连接器,所以,本课程将紧密结合Molex公司的产品,集中介绍电路连接器及其应用;也正因为连接器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使它也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等军用系统中。针对此块精英人才,也是目前我国最稀缺的,目前收纳连接器人较多的有连接器英才网,是连接器行业人才的一个专业性招聘、求职网站。 为什么要使用连接器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连接器会是怎样?这时电路之间要用连续的导体永久性地连接在一起,例如电子装置要连接在电源上,必须把连接导线两端,与电子装置及电源通过某种方法(例如焊接)固定接牢。这样一来,无论对于生产还是使用,都带来了诸多不便。以汽车电池为例。假定电池电缆被固定焊牢在电池上,汽车生产厂为安装电池就增加了工作量,增加了生产时间和成本。电池损坏需要更换时,还要将汽车送到维修站,脱焊拆除旧的,再焊上新的,为此要付较多的人工费。有了连接器就可以免除许多麻烦,从商店买个新电池,断开连接器,拆除旧电池,装上新电池,重新接通连接器就可以了。这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连接器的好处。它使设计和生产过程更方便、更灵活,降低了生产和维护成本。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72618

一、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工具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台计算机共用了18000多个电于管组成,占地170m2,总重量为30t,耗电140kw,运算速度达到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300次乘法。从计算机的发展趁势看,大约2010年前美国就可以研制出千万亿次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在短短的50多年里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四个阶段的发展,使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计算机方向发展。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电于计算机是从1946年至1958年。它们体积较大,运算速度较低,存储容量不大,而且价格昂贵。使用也不方便,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所编制的程序的复杂程度难以表述。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只在重要部门或科学研究部门使用。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是从1958年到1965年,它们全部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器件,其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体积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在软件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这一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是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器件,并且出现操作系统,使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们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领域,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用于生产管理、交通管理、情报检索等领域。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是指从1970年以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例如80386微处理器,在面积约为10mm X l0mm的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约32万个晶体管。 第四代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1~1973年,微处理器有4004、4040、8008。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微型计算机(CPU为4040,四位机)。后来又推出以8008为核心的MCS-8型。 第二阶段是1973~1977年,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改进阶段。微处理器有8080、8085、M6800、Z80。初期产品有Intel公司的MCS一80型(CPU为8080,八位机)。后期有TRS-80型(CPU为Z80)和APPLE-II型(CPU为6502),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一度风靡世界。 第三阶段是1978~1983年,十六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处理器有8086、6、80286、M68000、Z8000。微型计算机代表产品是IBM-PC(CPU为8086)。本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论文.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计算机的发展史——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摘要: 在过去的三百年中,每一个世纪都有一种技术占据主要的地位。18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是伟大的机械时代;19世纪是蒸汽机时代;20世纪的关键技术是信息的获取、存储、传送、处理和利用;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则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使我们周围的信息更在高速的传递着。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迈进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新的信息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崛起。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分布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为了提高信息社会的生产力,提供一种全社会的、经济的、快速的存取信息的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因而,计算机网络这种手段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趋势更是可观。只有更好的学习与了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发展史,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机并且发展计算机技术。因此我就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写成了这篇论文。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一)计算机简介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它的问世,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从此,电子计算机在解放人类智力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ENIAC问世以来的短短的四十多年中,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异常迅速。迄今为止,它的发展大致已经了下列四代: 第一代(1946~1957年)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等。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只是每秒几千次~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仅几千个字。程序语言处于最低阶段,主要使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编程,后阶段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因此,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耗电多,速度低,造价高,使用不便;主要局限于一些军事和科研部门进行科学计算。 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体管计算机。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10年后晶体管取代了计算机中的电子管,诞生了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相比,晶体管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逻辑功能强,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1958年夏,美国德克萨斯公司制成了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集中了几十个或上百个电子元件组成的逻辑电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并开始采用性能更好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第三代计算机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极大提高:体积缩小,价格降低,功能增强,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集成了上千甚至上万个电子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第四代。第四代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 (一)电子管(1883年到1904年电子管问世)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着《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1785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1820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1826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

电子技术发展史流程图

1884 ? 爱迪生发现“爱迪生效应”19041906 ? 三极管研制成功[1] 1912 ? 高真空电子管研制成功[1] 1927 ?四级管研制成功[1] [1]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赫尔发 明了四级管。1928年发明了五级 管,是后来使用最广泛的电子 管。 1929 ? 理论上发明了第一支晶体管[1] [1]1929年,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取得一种 晶体管的专利,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制 造这种器件的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使 这种晶体管无法制造出来。 1950 ?面结型晶体管诞生[1] 1958 ?集成电路研制成功[1] [1]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基比尔于1958 年研制成第一个集成电路模型,1959年德州 仪器公司宣布发明集成电路,美国仙童电子 公司也宣布研究成功集成电路,从此,电子 技术进入集成电路时代。 集成电路特点: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 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功耗小,寿命长, 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 于大规模生产,而且集成电路设备工作稳定 性好。 1963 ? 首次提出CMOS技术[1] ? 中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达到1000[2] 1947 ?晶体管研制成功[1] 电子技术与互联网发展史 电子技术 ? 二极管研制成功[1] [1]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弗莱明电子管的基础上做了改良,增加了第三个元件,由此产生了三极管。[1]1912年,阿诺德和兰米尔研制出 高真空电子管。 [1]1947年底,美国物理学家肖克 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经过研究试 验,合作发明了点接触型晶体管。 晶体管特点:与电子管相比,晶体 管构件消耗少,寿命长,不需加热 灯丝产生自由电子,不需预热开机 就可正常工作,体积小,结实可 靠,工作产生热量少,可用于设计 小型复杂可靠的电路。 [1]1904年,弗莱明研制成功真空二极管,标志电子管时代来临,从此电子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电子管特点:电子管负载能力强,线性性能优于晶体管,在高频大功率领域的工作特性要比晶体管更好,现在仍在一些地方(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备)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电子管体积大、功耗大、噪声大、发热厉害、寿命短、电源利用效率低、制造工艺复杂、结构脆弱而且需要高压电源,现在它的绝大部分用途已经基本被晶体管所取代。 [1]1963年,首次提出CMOS技术,1966年,美 国RCA公司研制出CMOS集成电路,并研制出第 一块门阵列(50门)。现在95%以上的集成电 路芯片都是基于CMOS工艺。 [2]50年代末和60年代,集成电路跨越了小规 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两个阶段。 1971 [1]1971年,Intel推出1kb DRAM,标 志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 [2]1971年,Intel公司推出全球第一 个微处理器4004,采用MOS工艺,这是 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 ? 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1] ? 全球第一块微处理器问世[2] 1978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1] [1]1978年,64kb DRAM诞生,不足 0.5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了14万个 晶体管,标志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 代的来临。1981年出现多功能超大规 模集成电路。 1988 ? 特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1] [1]1988年,16M DRAM问世,1平方厘 米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有3500万个晶体 管,标志着集成电路进入特大规模集 成电路阶段。 1993 ? 奔腾处理器问世[1] [1]1993年,66MHz奔腾处理器推出,采 用0.6微米工艺。此后,奔腾系列芯片 的推出使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更加迅 速。1997年,300MHz奔腾Ⅱ问世,采 用0.25微米工艺。1999年,450MHz奔 腾Ⅲ问世,采用0.25微米工艺,后采 用0.18微米工艺。2000年,1.5GHz奔 腾4问世,采用0.18微米工艺。2003年 奔腾4-E系列芯片推出,采用90纳米工 艺。 2001 ? Intel宣布使用0.13微米工艺 2009 ? Intel酷睿i系列推 出,使用32纳米工艺 2010 ? 实验室条件下,成 功实现15纳米工艺 2005 ? Intel酷睿2系列推出[1] [1]2005年,Intel酷睿2系列推出,使 用65纳米工艺。2007年,Intel酷睿2- E7/E8/E9上市,采用45纳米工艺。 [1]1950年,面结型晶体管问世,今 天使用的晶体管大部分仍是这种面 结型晶体管。 1974 [1]1974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第一块 CMOS微处理器1802。 ? 第一块CMOS微处理器1802问世[1] 1979 ? Intel推出5MHz 8088微处理器 1985 ? 80386微处理器问世[1] [1]1985年,20MHz 80386微处理器 问世。1989年,25MHz 80486微处理 器问世,采用1微米工艺,后升级为 50MHz ,0.8微米工艺。 1931 ? 提出半导体物理模型[1] ?二战期间对半导体加强研究[2] [1]1931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在能带理 论的基础上,提出半导体的物理模型。 [2]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家对半导体 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关硅和锗材料的制造 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晶体 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962 ? 包交换网络[1]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1]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建设的一个军用 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 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 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 前身。 [1]数据被分成一个个小包传输,可以让它 们经过不同路由到达目的地,增加了数据窃 听的困难;路由冗余,提高可靠性,即使某 个路由中断,通讯依然可以保持,网络可以 经得起大规模的破坏,比如核子攻击。 1969 ? 阿帕网[1] (ARPAnet) 1971 ? 第一个电子邮件程序 (E-mail) 1973 ? 以太网[1] ? 网关结构的网络[2] ? 文件传输协议(FTP)[3] [1]局域网联网的最早形式。 [2]连接异构网,扩大网络范围。 [3]联网计算机可以收发文档数据。 1974 ? TCP协议[1] [1]温顿·瑟夫(Vint Cerf )与鲍 勃·卡恩(Bob Kahn)开发了传输控 制协议TCP,后演变为TCP/IP,1983 年1月1日成为国际标准。 1982 ? TCP/IP协议被ARPAnet采用[1] ? 外部网关协议(EGP)[2] [1]开放性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 控制协议TCP,使互联网得到迅 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各种不同体系结构的网间互联标 准。 1987 ?联网主机数量达28000台 ? UUnet创立[1] ? 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 一封邮件[2] [1]提供商业化的网络接入服务。 [2]标志着Internet正式走进中国。 1990 ?广域网的信息服务诞生[1] ? 万维网WWW诞生[2] ? Internet主干网交地方经营 [1]提供了一套互联网中信息检索和 获取机制,大量信息资源开始在网 络中出现。 [2]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开 发了远程控制计算机的方法,万维 网(WWW)诞生。 1992 ?联网主机数量突破100万 ?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 一个主干网[1] [1]与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国家 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高级网 络服务公司ANS公司所有,从而使 Internet开始真正走向商业化。 1995 ? 联网主机数量突破650万 ?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 ? 域名注册服务不再免费 ? 分布环境运行技术 ? 虚拟环境技术(VRML) ? 亚马逊网站开始营业 1986 ?联网主机数量达5000台 ? NSFnet[1] ? 新闻传输协议(NNTP)[2] [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 成的三级网络,由主干网、次级网 和园区网逐级覆盖,代替ARPAnet成 为internet的主要部分。 [2]用以提高基于TCP/IP的新闻组服 务性能。 1998 ? 谷歌成立 ? 中国成立信息产业部[1] ? 搜狐品牌诞生[2] ? 新浪网站成立[3] Internet 2000 ? 全世界网络数量超100万,1亿台 主机和10亿个用户 ? 百度成立 ? “千年虫[1]”与互联网泡沫[2]破裂 ? 中国移动互联网投入运行 [1]主管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和 社会服务信息化。 [2]1998年2月25日,中国第一个分 类搜索网站搜狐网横空出世。 [3]1998年12月1日,成立全球最大 的华人网站“新浪网”。 2004 ? 社交网络Facebook诞生 ? 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3089万 台,上网用户数约7950万人 ? 新浪、搜狐和网易先后公布了 2003年度的业绩报告,首次迎来 了全年度盈利 2008 ? 全球网民数量超过15亿,中国网 民数量达到2.5亿,超越美国位居 全球第一 ? 谷歌推出手机“机器人” ? 第一部运行Android系统的手机 ? 开心网、校内网等[1] 2010 ?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手机 网民规模达3.03亿 ? 截至2010年12月,我国IPv4地址 数量达到2.78亿,预计2011年2月 IPv4地址将最终分发完毕 ? 中国94.8%的中小企业配备了电 脑,无电脑的中小企业仅占5.2% [1]计算机系统时间到1999年后无法 正常显示。 [2]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出现的无竞 争实力却盲目上市的网络公司。 [1]开心网、校园网等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网站迅速传 播,SNS成为2008年的最热门互联网 应用之一。

连接器产品简要说明

第一部分:微型电连接器 1.概述 微形连接器确实是微小型化的连接器,接触件间距一般在1.27mm及以下,国内执行GJB2446军用标准,该标准的内容实际上是MIL-C-83513,但范围扩大了,故 国内许多厂家的连接器都讲是符合 GJB2446,只有采纳麻花针的产品才 是真正的83513产品。 2.特点 1)采纳了麻花针接触件,接触可靠 性好; 2)接点间距小,产品重量轻、体积小; 3)贯彻国军标(GJB2446)、符合国际标准(MIL-C-83513),能与国外产品完全互换,可替代国外产品; 4)可做成不同的接线形式和各种电缆形式。 三、典型产品 1.J30、J30J系列微矩形连接器 J30、J30J产品可与美国ITT公司的MD、MDM系列互换,同类产品还有美国AirBorn公司的M系列,包括MM、MN、MK、ML、MP、MQ、MS、MF等子系列。 a) J30塑料外壳系列 b) J30J金属外壳系列 (1) 外壳

J30J系列连接器外壳材料应采纳挤压铝合金。 J30系列连接器外壳与其绝缘安装板融为一体,材料应采纳PBT 工程塑料。 (2) 绝缘安装板 绝缘安装板的材料采纳PBT工程塑料。绝缘安装板的材料不得使用重新粉碎的回收料。 (3) 锁紧装置的材料 锁紧装置的材料采纳钢或铜合金。 (4) 镀层 连接器接触件镀金厚度至少0.8μm, 其他零件镀镍,其中当用户要求外壳使用 镉镀层时,可在合适的底镀层上镀镉。 2.J24系列 该系列微型矩形电连接器采纳带有线夹 和快速锁紧装置的金属屏蔽外壳和绞线 式弹性阳接触件。接触件的间距为1.7mm,排距为1.47mm,有压接和焊接两种方式。共用9、19、25、37、52、74芯等六种规格,具有外形微小,接触可靠的特点。 3.J40系列 J40系列微型矩形电连接器,接触件形式采纳绞线式弹性阳接触件(麻花针),现有11、13、15、25、31、39、51芯7种规格。接触件的间距为2.0mm,具有电接触可靠,抗振动冲击,安装方便,接点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适用于弹上各电子设备与主

应用电子技术发展史

《应用电子技术导论》 第1篇应用电子技术发展史 主讲教师:王震宇 联系方式:wzy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f010476972.html, 教学单位: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 引子: 欲了解一门学科,最好的办法是先读读它 的历史。 发展史的主要内容 〓1.1经典理论的主要成果 〓1.2重要发明及其应用 〓1.3历史的启示 1.1重要的经典理论发现 1、早期的磁学研究 〓我国古代早就发现了磁现象。公元前 2637年,黄帝利用磁制成了罗盘针,罗 盘的发现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据司马 迁记载,公元前9世纪,航海家已使用 指南针导航了。 〓1600年,(相差4227年)英国物理学家吉尔伯特经过自己实验得到了大量磁力现象,建立了重 要的理论体系。他还证明了诺曼发现的磁倾角

的存在。他曾预言在地球的北极,磁针将会变 成竖直的,后来被赫德森在1609年所证实。他 发现过两极装有铁帽的磁石,磁力大大增加, 并且发现磁石与铁块越靠近,吸引力越大,同 时证明了磁石越大对铁块的吸引也越大。他还 发现吸引是相互作用的。 〓吉尔伯特被世人称之为磁学之父。 2、早期的电学研究 〓1600年,德国科学家库里克制成了第一台产生静电的装臵。 〓1749年,(相差145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在电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实验,他借用了数学上 正负数的概念,第一个科学地用正电、负电概念 表示电荷性质。并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 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 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 富兰克林简介 〓他出身贫寒,10岁便辍学做工,12岁起 在印刷所当学徒、帮工.但他刻苦好学, 因而,他以仅读过两年小学的学历,被美 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的牛津大

计算机发展史论文

计算机发展史论文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院系: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摘要: 在过去的三百年中,每一个世纪都有一种技术占据主要的地位。18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是伟大的机械时代;19世纪是蒸汽机时代;20世纪的关键技术是信息的获取、存储、传送、处理和利用;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则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使我们周围的信息更在高速的传递着。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迈进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新的信息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崛起。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分布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为了提高信息社会的生产力,提供一种全社会的、经济的、快速的存取信息的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因而,计算机网络这种手段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趋势更是可观。只有更好的学习与了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发展史,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机并且发展计算机技术。因此我就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写成了这篇论文。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一)计算机简介计算机(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史

时间:2012-10-21 感谢王玉华老师的教导 电子息工程专业来自于军事应用。最早是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使得这门学科有了萌芽。随后一战和二战的爆发,军事作战中,电子对抗与侦测逐渐成为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雷达研究与应用,在战争需求中飞速的发展起来。雷达是复杂无线电路系统,由于雷达的出现。通信领域得到了空前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就是来自于雷达。没有雷达就没有今天的无线通信。事实上电子信息工程就是为研究雷达创立的学科,也就是无线电技术。和他最接近的专业是通信工程专业。 当今雷达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复杂的电子系统,把雷达拆解了,就是电子信息工程的所有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是电子工程与广义信息工程相结合而形成的专门技术。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21世纪信息时代的市场要求于1998年确立的电子与信息类较宽口径的专业。 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利用等方面,已涵盖了社会诸多方面,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该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则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也将迅速发展。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的新世纪。而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未来的重点将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产业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影响与地位也在随着信息化进程高速发展显得越来越巨大,成为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现代工程技术。故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课程必定要学好,如高数,C 语言,EDA 等,除此之外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入口点,努力学精。并且接触关于信息专业的杂志,拓宽自己的眼界。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