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2016.12

一、填空题

1、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

2、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规划强调自上而下、因地制宜,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3、耕地利用单元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二是耕地利用单元内的规划设计。

4、山区土地治理的生物措施是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有修梯田、修地坝水坝。

5、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说明,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折衷性 ;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

5、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供需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供给分析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几方面。

8、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能够饲养的家畜头数,称为载畜量。要使其合理,必须将放牧强

度控制在草地可承受的范围内。

9、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及种稻改良。

10、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植物生产功能、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土地的生态功能。

11、气温的日变化对植物有机质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12、按照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质地类别分为砂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

13、土地类型的形成,不但受大区域的水热条件的影响,还受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

14、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15、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安排农用地。

16、土壤是指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17、地表面或其他植被表面,不时地有辐射能收入,也有辐射能支出,这些表面上的辐射能的收支差值,叫做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

18、我国植被、土壤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根据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的用地需求和土地自身的特性,经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合理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20、耕地的规划要考虑“山、水、田、林、路”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

21、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包括: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22、植物的需水量,系指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即农田总蒸发量。

23、土壤肥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丰缺程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结构性的好坏。

24、规划经由批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该级土地管理部门为规划实施主管部门。

25、山地与丘陵的区别在于相对高度的大小,一般相对高差大于500米者为山地。

26、当土壤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土壤中水分结成冰,冻结后的土壤称为冻土。

27、平原是负地形,是物质的集聚地,其共同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2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有因地制宜原则、层次性原则、主导性原则。

29、田间工程应包括耕地内部的灌溉、排水沟_、道路、林带等各个基本建设项目及其附属物。

30、规划经批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该级土地管理部门为规划实施主管部门。

二、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2、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3、积温:在作物生活所需要的其他因子都得到基本满足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气温和生长发育速度成正相关,而且只有当温度积累到一定的总和时,才能完成其发育周期。这一温度总和称为积温,它表明作物在其余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期内对热量的总要求。

4、基本农田: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5、降水强度: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

6、耕地利用单元:是指由末级固定田间工程设施( 如沟渠、林带、道路等〉所围成的,可以进行耕作、灌排、收获等田间管理的沟渠路林等田间工程设施齐备的多种功能的综合地段。

7、大气辐射:地球大气具有一定的温度,它日夜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这种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8、土壤质地:各级土粒占土壤质量的百分数,叫做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9、地面辐射:地面具有一定的温度,它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这种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

10、降水距平: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差值,称为降水距平。

11、土地类型:选择一些土地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按照相似性或共同性将土地划分为一个个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即是土地类型。

12、水资源变率:水量的年际与年内分布的均匀程度,称为水资源变率。

三、单项选择题

1、关于气温日较差,错误的叙述是( B )。

A、随海拔增高而减小

B、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C、随季节不同而异

D、气温的日较差也受地形的影响

2、按照八大类土地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不属于未利用地的是( D )

A、特殊用地

B、荒草地

C、沙地

D、田坎

3、以下说明黏质土的是( D )。

A、土温变幅大,白天升温快

B、宜耕期长

C、氧气充足

D、吸附能力强,保水保肥性好

4、下列不得列入独立工矿用地的是( C )。

A、规划期间不改变用途的独立工矿用地

B、已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规划工矿建设用地

C、占用耕地建砖瓦窑

D、经批准设立的工业开发区

5、节水灌溉技术包括( D )。

A、喷灌

B、微灌

C、渠道防渗和低压管道输水

D、以上三项都是

6、盐渍土特点为“瘦、死、板、冷、渍”,其中“瘦”指的是( A )。

A、营养元素含量低?

B、微生物数量少,活性低

C、土壤通透性差,水分条件不良

D、土壤性凉,春季地温上升缓慢

7、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 A )

A、连续性

B、面积的有限性

C、整体性

D、多用途性

8、下列不属于对地下水影响因素的是( B )

A、气候的影响

B、风向的影响

C、地质构造与岩性的影响

D、水文因素的影响

9、土壤腐殖质的热容量比空气、矿物质打,比水( D )

A、大

B、相当

C、不确定

D、小

10、按照八大类土地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属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是( A )

A、农村居民点

B、林地

C、水库水面

D、沙地

11、下列指标能反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是( B )

A、人均用地面积

B、交通密度

C、土地开发利用率

D、土地垦殖率

12、降水量的单位是( C)

A、cm

B、m

C、mm

D、hm

13、下列不属于地下水的是( D )

A、上层滞水

B、潜水

C、承压水

D、雨水

14、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中的作用不包括( B)

A、规划的定量化和科学化

B、计算更为精准

C、评价过程和规划过程的“可视化

D、动态规划功能

15、下列属于沉积岩的是( A )

A、砂岩

B、板岩

C、千枚岩

D、片麻岩

16、下列没列入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 A )

A、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保障体系

B、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C、土地利用机构优化

D、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

17、下列不属于土地保护的原因的是( D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B、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D、土地资源需要保护才能体现出自然之美

18、下列不属于三基点温度的是( A )

A、日均温度

B、最适温度

C、最低温度

D、最高温度

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订的时限一般是( C )

A、二至三年

B、三至五年

C、五年或十年

D、十年或二十年

20、当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区之后,由于坡度变小,河水中所携带的悬浮物质进一步沉积,形成了广大的( A )

A、冲积平原

B、湖积平原

C、滨海平原

D、山前平原

21、能表征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指标是( A )

A、绿色植物覆盖率

B、单位耕地马力数

C、建筑密度

D、土地垦殖率

22、按照八大类土地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型不属于交通用地的是( A )

A、沟渠

B、公路

C、民用机场

D、农村道路

2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原则不包括( D )

A、因地制宜原则

B、层次性原则

C、主导性原则

D、协调原则

2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主要体现在( B)

A、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B、对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控制

C、对土地整理、复垦潜力分析

D、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25、影响水土流失因素中,日前人类可控制的是( D )

A、单位面积上的水土流失量

B、降雨因子

C、土壤可蚀性因子

D、坡度因子

26、下列不属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的是( B )。

A. 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

B. 影响土体颜色

C. 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D. 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27、按照八大类土地利用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属于耕地的是( D )。

A. 果园

B. 林地

C. 迹地

D. 望天田

28. 基本农田规划 B. 城市规划 C. 风景旅游规划 D.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9、不能反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是( B )。

A. 耕地灌溉率

B. 绿色植物覆盖率

C. 城市化水平

D. 交通密度

30、符合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原则是( A)。

A.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B. 灵活性和动态性

C.珍惜土地,保护耕地 D.部门和公众参与

31、基本农田是( B )。

A.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B.高产稳产田

C.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 D.包括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32、下列说明土地资源的整体性的是( A )。

A. 采伐山地的森林,不仅直接改变林木和植物的状况,同时也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

B. 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植物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

C. 高质量的土地资源用途广泛,既可种农作物,又可植树造林

D. 土地利用促进或影响社会发展

33、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 D )。

A. 植物生产功能

B. 建设承载功能

C. 生态功能

D. 以上三项都是

34、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垂直变化( B )。

A. 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B. 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c. 冬季水平面上太阳直接辐射最高 D. 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大,到达水平面的直接辐射最小

35、昼夜温差比较大( A )。

A. 作物的产量较高质量较好

B. 白天温度高,增加了有机物质的消耗

36、夜间温度低,增加了有机物质的消耗 D. 影响作物的质量

37、关于我国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水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B. 人均淡水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c. 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D. 以上三项都正确

38、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为( D )。

A. 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

B. 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c. 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D. 以上三项都是

39、规划文本中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内容为( B )。

A. 简述规划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B. 简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潜力及存在主要问题

C 阐述规划目标、近期规划任务和土地利用方针 D. 阐述规划期各类用地调控数量、结构变化

40、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方法是( C )。

A. 环境影响预测法

B. 土地供给分析法 c. 综合平衡法 D. 土地承载力评价

41、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核心是( A )。

A. 土地评价

B. 经济分析 c. 社会分析 D. 环境分析

42、灌排渠系中直接从水源引水的渠道称为( A )。

A. 干渠

B.支渠 c. 斗渠 D. 农渠

43、由2---3 行树组成,而且乔灌结合的林带结构为( C )。

A. 紧密结构

B. 透风结构

C. 稀疏结构

D. 疏密结合结构

44、山地丘陵区的土地开发规划应该( D )。

A. 山水田综合治理

B. 考虑立体农业开发

C. 以林为主,发展多种经营

D. 以上三项都对

45、风沙地的特点是( C )。

A. 类型复杂

B.植物种类多

C. 漏水漏肥

D. 地块小

46、盐渍土特点为" 瘦、死、板、冷、渍" ,其中" 冷" 指的是( D )。

A. 营养元素含量低

B. 微生物数量少,活性低

C. 土壤通透性差,水分条件不良

D. 土壤性凉,春季地温上升缓慢

47、下列指标当中不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是(C)

A、土地开发利用率

B、土地复垦率

C、城市化水平

D、土地垦殖率

48、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 C )

A、面积的有限性

B、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C、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D、整体性及多用途性

49、.关于土壤蒸发,正确的是(B)

A.在土壤蒸发的第三阶段,防止蒸发的措施是松土,以切断土壤毛细管

B.在第一蒸发阶段,壤质土壤丢失的深层水分比砂质土壤多

C.土壤表层形成干涸层,加快了蒸发

D.有植物覆盖的土表,总散失水量少于裸地

50、联系村庄之间和通往附近城镇的道路为( A )

A、村间路

B、机耕路

C、田间路

D、乡间路

51、草场每年同一时期放牧的方式,称为( A)。

A、季节性重复放牧

B、一区连续放牧

C、迟延放牧

D、休闲轮牧制

52、下列没列人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 A )

A、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

B、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C、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D、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

53、以下说明是黏质土的是( D)。

A、土温变幅大,白天升温快

B、宜耕期长

C、氧气充足

D、吸附能力强,保水保肥性好

54、土地的纬向地带性规律是由于( B)。

A、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降水或大气湿度造成的

B、接受太阳辐射量不同造成的

C、海拔高度变化造成的

D、海拔高度、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共同造成的

55、关于山地丘陵,正确的叙述是(D)。

A、地面突出起伏不平,相对高差大于500 m ,为山地

B、我国的山地丘陵面积约630万km2

C、我国的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6%左右

D、以上三项都是

56、可忍耐8—15 的坡度地形种植的是( A)。

A、豆科作物

B、早生谷类作物

C、水稻

D、棉花

四、问答题

1、简要说明黏质运积物土壤和壤质运积物土壤的特点。

答:黏质运积物质地黏重,土壤的通透性差,不适宜栽培果树、瓜及花生、甘薯、马铃薯等作物,但它的保蓄能力强,养分含量较多,有后劲,所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谷类作物是比较适宜的。壤质运积物质地适中,土壤的通透性和保蓄能力都比较好,适宜于各种作物的栽培。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哪几方面?

答:实施措施包括法律措施、行政措施、经济措施和技术措施四个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报上级批准,作为地方性法规,由人大监督执行。政府要制定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条例,对有关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贯彻执行。积极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启动和发展土地市场。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监督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3、建设人工鱼塘在选择用地方面应如何考虑?

答:人工鱼塘用地选择一般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水源充足,水质好,含盐、含铁量少;(2)土壤渗漏少;(3)安全,无洪水、潮汐和大风等威胁;(4)交通便利,运输通畅。

4、请简述风沙地开发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风沙地开发战略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协调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林牧农全面发展;第三,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第四,增加政府财政支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5、请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答: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是整个地域,它要对包括城市用地在内的全部土地作出统筹安排。在土地利用上,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应当服从整体。在规划执行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城市规划在建设用地规模上就应当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山地丘陵区的土地开发战略规划要考虑到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治理与利用的辩证关系。首先是山、水、田综合治理,以小流域综合治理着手,整体考虑,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利用相结合;注意立休农业开发,一些地方“山上林草戴帽、山腰果树盘绕、山下良田富饶”的立体农业开发模式,十分成功;在山区,水土保持是治理的根本,在适当的地方植树,乔灌草结合,增加植被覆盖度,还要结合工程措施;北方干旱、半干早山区,不适宜种植乔木的,应以灌木和草为主。最后,由于林果生产经营周期长,在政策层面上,要解决好山区土地使用权长期(或至少50年)不变的问题。

7、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答: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四个方面: 即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

利用微观设计。

8、简要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

答: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是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总体规划实现的重要技术措施。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包括行业用地规划以及有特定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如为了流域水土保持而进行的流域治理规划;为了改良土壤而进行的土壤改良规划;为了防风固沙而进行的绿化规划等。

9、草地改良有哪些技术措施?

答: 利用补播技术增加革层的植物种类、草地的盖度,提高草地的产量和质量;利用封育技术使草地得以复壮利用浅耕翻技术,创造有利于优良根茎禾草生长的环境,促进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有条件地区可进行草地的灌溉和施肥。

10、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一些什么内容?

答: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三方面内容: 首先是基本农田保护方案的编制和保护区的划定;其次是落实规划方案;最后是制定保护措施。基本农田保护方案要在对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耕地分等定级,并根据人口发展预测,计算粮食需求,确定耕地保护面积;在土地评价的基础上划分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规划方案要将方案逐级分解下达到乡、村,并落实到地块,在田间设立保护标志。在保护措施方面,应规定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手续和权限;建立基本农田登记制度、损失补偿制度、地力保养和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监督检查制度;确立政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责任,逐级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直到村委会。

11、说明果园用地选择的基本条件。

答:(1) 平原地区,应具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地下水位在1.5-2. Om 以下; 在丘陵山区,坡度不超过3 0 0,以免造成水土流失。( 2 )坡向,北方宜选阳坡,以便采光增温。( 3 )土质,以砂性土和轻壤土为宜,土层厚度应在1 - 1 . 5 m以上。( 4 )避免风害影响,不选风口。( 5 )要求有水源灌溉条件。( 6 )要求交通便利。( 7 )尽量利用山地丘陵,或较零散土地或居民点周围边角土地,不占大片农田。(前5点,每点2分,后2点,每点1分)

12、请简述土地与国土的区别。

答: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2分)。国土系归某一国家主权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4分)。国土不单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2分)。

13、请列出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划分出的八大类当中,一级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名称。

答: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14、请回答基本农田的内涵及包括哪些类D型的耕地。

答:基本农田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包括:国务院主管部门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油、棉和名、优、特、新农产品基地;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的水利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以及经过治理、改造和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中的中低产田;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科研教学试验田。

15、请说明在地形复杂地区,为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进行耕地规划的程序。

答:第一,配置作物种植区和轮作区;根据自然地形,划分几个田块;确定各种水土保护林带的设置;根据地形特点和等高线方向,确定合理的耕作方向;结合林带、田问渠系配置耕作田块;配置田间道路。

16、请简述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作用。

答: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含量很少,但对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和作物生长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为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源,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其次,对重金属、农药、化肥等有机、无机污染物起着明显的抑制和减轻毒害的作用。第三,有机碳被认为是影响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对全球碳素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17、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性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社会总体利益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自上而下,逐级控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18、简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

答: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两条内涵:一是耕地数量上的平衡;二是耕地质量上的平衡,两者缺一不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该是在保证耕地质量的前提下的平衡。如果是将优质耕地占用了,用新开劣等耕地充抵,,这样的耕地总量平衡是无意义的。

19、请回答那些因素影响着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

答: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所研究地区的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2)所研究地区的气候资源及水资源状况;(3)所研究地区的技术、经济条件;(4)所研究地区由社会、文化状况制约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平均需要;(5)所要计算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间段。

20、请回答土地复垦技术有些类型?

答:不同类型的废弃地,其复垦后的用途要求不同,采用的复垦技术不一样。第一,砖瓦窑取土坑的复垦;第二,煤矿塌陷区的复垦;第三,煤矸石堆场的复垦;第四,城市垃圾场的复垦;第五,污染地的复垦;第六,建筑地基的复垦。

21、请分析土地与土壤有哪些区别?

答:第一,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第二,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具有肥力,即为植物提供生长条件的能力,而一块土地一旦土壤层被侵蚀掉,土地虽然还存在,这个土地却已经不具备植物生产能力;第三,从形态结构上,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一个立体空间,而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个部分;土壤作为自然物是可以搬动的,比如可以取土,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

22、请回答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管理性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总要依据,也是保证省级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的关键。第一,根据实际规划所规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重点基础设施的布局,结合本县的土地资源特点,确定县内的土地利用方向、给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重点确定耕地、土地开发整理和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布局,并把指标分到乡;第二,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编制各分区用途管制规则;第三,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23、请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答:土地利用总体规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性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社会总体利益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自上而下,逐级控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文本 合肥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规划背景 (6)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1)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7) 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统筹 (29) 第六章农用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35) 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40) 第八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47) 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51) 第十章县(区)土地利用指导 (55)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61)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8) 第十三章附则 (73)

前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 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合肥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实 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高 土地利用效益、增强依法用地意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机制、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 2006-2020 年,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 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合肥市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提升、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 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的指导下,编制《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 年)》(以下简称“本轮规划”)。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最新】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试卷大全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试卷 (2012年1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不属于土地保护的原因的是( D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B.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D.土地资源需要保护才能体现出自然之美 2.下列不属于三基点温度的是( A )。 A.日均温度 B.最适温度 C.最低温度 D.最高温度 3.降水量的单位为( C )。 A.cm B.m C.mm D.ha 4.当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区之后,由于坡度变小,河水中所携带的悬浮物质进一步沉积,形成了广大的( A )。 A.冲积平原 B.湖积平原 C.滨海平原 D.山前平原 5. 下列不属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的是( B )。 A. 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 B. 影响土体颜色 C. 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D. 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6. 按照八大类土地利用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属于耕地的是( D )。 A. 果园 B. 林地 C. 迹地 D. 望天田 7. 下列规划属于法定的最权威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的总纲的是( D )。 A. 基本农田规划 B. 城市规划 C. 风景旅游规划 D.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8. 不能反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是( B )。 A. 耕地灌溉率 B. 绿色植物覆盖率 C. 城市化水平 D. 交通密度 9. 符合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原则是( A )。 A.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B. 灵活性和动态性 C.珍惜土地,保护耕地 D.部门和公众参与 10.基本农田是( B )。 A.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B.高产稳产田 C.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 D.包括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文本 (送审稿)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09年4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1条规划前提 (2) 第2条指导思想 (2) 第3条规划原则 (3) 第4条规划依据 (3) 第5条规划范围 (3) 第6条规划期限 (4) 第7条规划重点 (4) 第二章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 (5) 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5) 第8条明确首都的土地功能定位 (5) 第9条积极推行和谐持续发展战略 (5) 第10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6)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 第11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总目标 (7) 第12条严格落实各项用地调控指标 (7) 第三章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 (9) 第一节建构首都土地利用总格局 (9) 第13条划分四大土地利用区域 (9) 第14条构筑“三圈九田多中心” (10) 第二节统筹平原山区土地利用 (11) 第15条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用地功能 (11) 第16条整合城市功能拓展区布局 (11) 第17条推动城市发展新区高效用地 (12) 第18条保育生态涵养发展区空间 (12) 第四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4) 第一节规模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14) 第19条高效保护农用地、耕地 (14) 第20条集中连片保护基本农田 (14) 第二节适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5) 第21条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15) 第22条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16) 第23条加强农用地综合整理 (16)

第24条积极安排废弃地复垦 (16) 第25条科学开发未利用地 (17) 第26条确定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区域 (17) 第三节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序发展 (17) 第27条加强都市农业用地用途管理 (17) 第28条规范都市农业设施用地标准 (18) 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19) 第一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19) 第29条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控 (19) 第30条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 (20) 第31条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 (21) 第二节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 第32条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 第三节积极引导各类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2) 第33条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2) 第34条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3) 第35条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4) 第六章加强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25) 第一节构筑城乡生态安全网络 (25) 第36条保护“两山八水”,建设“九楔九田” (25) 第37条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 (25) 第38条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26) 第二节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26) 第39条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26) 第40条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27) 第41条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27) 第三节探索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9) 第42条探索城镇乡村差别化的平原模式 (29) 第43条探索整体局部区别化的山区模式 (29) 第七章有机协调土地利用时序与布局 (31) 第一节近期规划与远景展望 (31) 第44条近期规划目标 (31) 第45条近期规划要点 (31) 第46条远期和远景发展展望 (33) 第二节区(县)规划的调控要求 (34) 第47条促进人口产业布局与用地布局相协调 (34) 第48条强化区(县)规划目标调控 (34) 第八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35)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 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 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

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010506925.html, | 更新时间:2007-07-15 | 来源:贵阳市国土局 一、概况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西南内陆腹地云贵高原东侧斜坡地带,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6。07’至107。17’,北纬26。11至27。22’之间。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自治州按壤,西靠毕节地区和安顺市,北邻遵义市。据贵阳市统计局2001年末统计资料:全市总人口335.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3.38%。土地总面积803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36%,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40%和44.5%,余为山间平坝。2001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06828公顷。全市共辖六个区、一个市,三个县,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全市下辖云岩区、南明区、乌当区、花溪区、白云区、小河镇、清镇市、开阳县、息烽县和修文县,总计29个镇、54个乡、32个街道办事处,131个村民委员会。1 996年市域总人口310.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5.38万人,农业人口174.88万人。全市人口平均密度386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为0.26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93公顷。 贵阳市地貌上属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其中山地面积4217.97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842.37平方公里,各占土地总面积的52.3%和35.2%;坝较少,仅911.9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1. 3%;此外还有约1.2%的峡谷等地貌。全市土壤总面积60.82万公顷。有黄壤、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和草甸土等8个土类,其中分布最广的三个土类黄壤30.16万公顷、石灰土19.66万公顷、水稻土8.01万公顷,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49.59%、32.33%和13.17%。 贵阳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均气温15。C;,平均降水量1197毫米,无霜期270天左右,常常由于季节问降水量的不均衡造成旱涝灾害,此外早春的倒春寒、初夏的冰雹、秋天的白露风、冬季的冻雨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给工、农业生产及交通带来不利。我市处于长江、珠江两人水系的分水岭地带,长江水系面积7631.6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4.8%,珠江水系面积为41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2%。主要河流有长江水系的南明河、猫跳河、鱼粱河、谷撒河、息烽河和洋水河,以及珠江水系的蒙江。全市天然径流深545-640毫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56.3万立方米,高丁全国平均值;水资源总量为46.79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9%。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2016.12 一、填空题 1、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 2、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规划强调自上而下、因地制宜,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 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3、耕地利用单元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二是耕地利用单元内的规划设计。 4、山区土地治理的生物措施是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有修梯田、修地坝水坝。 5、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说明,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折衷性 ;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规划就具有一定的 动态性 . 5、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供需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供给分析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几方面。 8、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能够饲养的家畜头数,称为载畜 量。要使其合理,必须将放牧强度控制在草地可承受的范围内。 9、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及种稻改良。 10、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植物生产功能、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

土地的生态功能。 11、气温的日变化对植物有机质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12、按照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质地类别分为砂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 13、土地类型的形成,不但受大区域的水热条件的影响,还受地方性 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 14、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15、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安排农用地。 16、土壤是指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17、地表面或其他植被表面,不时地有辐射能收入,也有辐射能支出,这些表面上的辐射能的收支差值,叫做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 18、我国植被、土壤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根据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的用地需求和土地自身的特性,经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合理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推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前言 SS市地处东经112°57′~114°3′,北纬22°26′~23°56′,是SS省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辖十区两县级市。SS市域土地总面积7286.55平方公里,地处珠江入海口。全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南部以平原为主,地貌类型丰富,用地结构“五山两田两城一分水”。 SS是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南方经济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将建设成为SS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经过多年不断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城市前列。200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215.82亿元,位于SS省首位。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SS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的要求下,规划以《SS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指标为指导,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规划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根据SS市土地利用特点,按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的城市发展目标,在“山、水、城、田、海”生态城市框架和“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指导下,立足于统筹区域土地利用,解决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不合理及生态保护刚性不足等问题,确定“优化、协调”土地利用战略,旨在通过城区提升改造,新区理性引导,优化城乡用地布局与结构,实现旧城功能提升,新城紧凑发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边界控制、土地复合利用,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基础上,提高各类用地的综合效益,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邯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邯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邯郸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一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1)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3)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5) 第二章指导思想、战略与目标任务 (7) 第一节总则 (7)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7) 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与任务 (8)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3)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3) 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15) 第四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19)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9)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区 (21) 第三节县(市、区)规划指引 (24) 第五章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27)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27)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29) 第六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1)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31) 第二节引导城镇工矿用地理性增长 (31) 第三节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 (33) 第四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34) 第五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6) 第七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8) 第一节土地生态建设目标 (38)

第二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9) 第三节基础性生态用地的保护和建设 (40) 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42) 第一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 (42) 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控制 (42) 第三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3) 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安排 (46) 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46) 第二节土地利用重点项目 (49)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1) 第一节强化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 (51) 第二节发挥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作用 (53)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 (54) 第四节推进规划实施技术创新 (54) 第十一章附则 (56) 附表 (57) 附图 (81)

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土地(Land):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一般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领陆、领空、领海等的总称。 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6、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失控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第三章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各类用地的规模、各类用地的布局。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性质: (1)整体性: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 (2)长期性: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期限一般在10年或10年以上。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指导和控制(上下级规划)横向: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各部门用地)。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3)土地需求量的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4)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 (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规划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 编制工作:

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送审稿) 重庆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四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形势 (2)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2)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4) 第三节面临的形势 (7) 第二章土地利用与规划目标 (10)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 第一节基本稳定农用地 (14) 第二节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 (15) 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16) 第四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17)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7)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1) 第五章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任务 (23) 第一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23) 第二节优化利用建设用地 (26) 第三节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28) 第四节协调区域土地利用 (31) 第六章中心城区规划 (32) 第七章重大工程安排 (33) 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重大工程 (33) 第二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34) 第三节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36)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7) 第一节强化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37) 第二节完善实施管理制度 (38) 第三节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 (39) 第四节提高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能力 (41) 第五节构建规划实施的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 (42) 附表 (44)

前言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完成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发展重任,进一步增强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能力,增强重庆市作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增强重庆市服务于云、贵、川、服务于长江上游、服务于西南地区的功能,建设“森林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宜居重庆”和“两江新区”,加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按照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全面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进行修编,制定《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即作为重庆市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规划范围为全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40个区县(自治县),幅员面积8.23①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1064平方公里。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①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市土地总面积为822.69万公顷(12340万亩)。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如何协调两规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如何协调两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与任务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 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划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是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土地的需求,以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对辖区内土地资源 的利用现状、潜力及各种用地需求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法; 协调部门用地矛盾,统筹安排各业用地;逐级分解规划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重点确定城镇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落实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和农田保护区等重要土地用途区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省级规划要实现省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地级规划要重点安排好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确定城镇建设用地的范围。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上级规划的要求和本地土地资源的特点,分解落实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划分土地用途区,重点划定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农业用地区等,为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提供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与任务 1.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 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研究城市密度的前期下,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的总体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建设安排。 2.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 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两者的目的和任务可以得出两者的内在联系: 1.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城市总体规划是一种区域性、综合性规划,它是以城市建设和经 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专业性规划,是以合理安排现有的土地资源,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两项规划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两规”都是在对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都是将土地作为主要规划对象,核心内容都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 2.规划空间的从属性。从“两规”的空间范围来看,城市规划区并非整个行政辖区范围,只是其中 的一部分,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是整个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其规划范围比城市规划范围大。因此,城市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两者是点和面的关系,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所以,城市规划中有关城镇体系布局、城市用地规模、用地选择、城市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用地指标,应当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应为城镇的发展建设等创造较好的条件。 3.土地需求与土地供给的关系。从规划的内容、手法和成果看,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建设与规划、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是以建设为中心,展开城市各项建设的总体规划。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土地利用为中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各业健康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更全面、更具体地体现了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调整与优化、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机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是建设与规划、土地需求与土地供给的关系。而且,两者在城镇和村镇发展用地的规模、方向和范围等方面又必须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进行干预的活动。这种干预活动包括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四个方面。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性质: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按对象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按范围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和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按任务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土地供需预测 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5、土地利用分区与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6、居民点用地规划 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9、农业用地规划 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 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12、土地利用费效分析和规划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按规划期限分: 长期规划,期限达10年以上。 中期规划,期限5~10年。 短期规划,期限小于5年(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我国现阶段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长期规划,它是编制中、短期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的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做的总体的、战略的部署和安排。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是对国民经济各项用地进行详细具体安排的一种微观的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指为了解决某一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如基本农田保护、农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复垦等而编制的一种区域性综合的或单项的土地利用规划类型。(有机组成部分) 地租地价与土地规划的关系 地价高,规划为高价用地,如商服用地和居住地等 地价低,规划为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农业用地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一2010年) 来源: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作者:发布时间:2007.03.23 一、前言 (一)修编规划的目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扭转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实现农地和非农地用途管制,科学合理管好土地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二}修编规划的任务 1.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潜力和各业用地需求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 2.协调各部门用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3,按照省下达的用地控制指标,分解确定各区(市)县用地控制指标,确定城镇用地控制规模,落实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安排好中心城市周围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合理划定中心城市区建设用地范围。 4.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三)修编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文件); 2.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有关土地资源保护的内容;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2号《基木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保护的法律、法规; 4.《中共成都市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成委发[1997]27号文件); 5.(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6.《成都21世纪议程—成都可持续发展白皮书》;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国家土地局[1997]第7号令);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讲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提要: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原理 工业仓储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郊区规划 §1.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职能与内容 ?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土地利用:包括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用地等的所有城市建设用地 狭义土地利用:除上述设施外的土地,按城市活动类型主要分为:工业(产业)、商务·商业、居住、以及公园绿地四大部分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与以土地所有权为代表的社会制度、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密切相关。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职能 城市外部:通过城市规划区、规划建成区的划定,确定城市的空间发展方向,促进、保障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协调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 城市内部:为各种城市活动安排必要的空间(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各种城市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空间安排——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项目审批,Zoning,城市重点地区开发 ?影响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因素 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规划师、以及当权者的价值判断的已确定,并通过对开发活动的限制和积极建设得以实施。其中影响土地利用决策的因素有: ?经济因素 市场经济环境下,最重要的因素。 土地利用的分布由土地市场中的供给——需求关系所决定(商务商业、工厂、居住)城市发展与具体项目布局预测的学说:土地经济学 从计划经济(并非不考虑经济因素)走向市场经济(切实的压力)的过程?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并非决定城市土地利用的唯一因素 城市生态学:社会学者将生态学的原理引入城市领域,集中与分散、向心与离心、入侵与迁移等(以多种族社会的美国为主) 社会组织论:构成城市社会的个人以及团体的价值观、行动、及其相互的影响——价值观对土地利用形成的影响(例:旧城改造) 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例:居民不愿迁出旧成区的原因) 规划中对社会集团价值观的关注 ?公共利益 城市规划制定者——政府的出发点 公共利益的要素:安全、健康、便利、宜人、经济(对公共而言)

杭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杭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目录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和指导方针..............................................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土地利用空间组织与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农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建设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生态保育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风景旅游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市区和中心城市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章附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

南京市土地总体规划 一、基本概况 南京市位于我国沿海申部,长江下游核心地带,江苏省西南部,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相临。市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32°27'',东经118°22'' -119°14'',位于东八时区。全市现辖十区五县,共49个街道、67个镇、52个乡,有1115个居委会、1712个基层村。1996年总人口525.43万人,人口密度796人/平方公里。 南京市依其地貌特征属江苏省宁镇扬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由于地处西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土壤主要有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两大类型;全市蕴藏着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目前已发现40多种矿藏,具有开采价值的有近30种;南京区位优势显著,地处长江经济带 "龙颈"与沪宁杭城市群"顶角"的复合部位,是我国生产力布局中的长江和沿海地带"T"型产业密集带的结合部,中国国土规划中沪宁杭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城市,在江苏沿海、沿江、沿线开发战略中处于枢纽位置,对外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南京是著名的古都,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相

交融,形成山、水、林、城结合的独特风貌;并有雨花台砂砾层自然剖面保护区、固城湖水产资源保护区、紫金山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7年底,全市土地总面积987.34万亩,其中农用地651.2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364.21万亩),建设用地243.34万亩,未利用地92.77万亩。

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据1996年10月31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我市各地类的面积和构成如下: 1.农用地:497580.92公顷。其中,耕地:309366.74公顷(464.0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6.89%;园地:10825.75公顷(16.2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64%;林地:60934.35公顷(91.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9.24%;牧草地:1670.09公顷( 2.5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25%;水面:11478 3.99公顷(172.1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7.4%。 2.建设用地:135979.87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97291.49公顷(145.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4.75%;交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第二部分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第三组队员深入合肥各区域实地调查的实际情况编制和修改的。现就规划内容作如下说明。 第一章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和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的,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如下: 1、准备阶段。 历时4周,内容包括收集整理有关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方面的资料,土地资源详查资料,相关图件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完成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核实规划基期年面积,修正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收集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变更调查的同时依据现有资料,结合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各类用地指标。 3、规划方案编制阶段 形成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图(2011)及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轮廓方案,根据规划要求,对规划内容作了全面修改。 第二章规划编制及修改的目的、原则和依据(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加强对合肥市土地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保护土地资源,协调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解决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土地保障。 (二)编制规划的原则 1、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 2、立足县情、镇情和土地利用的长远目标,以土地供给制约和引导土地需求,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各业用地。 3、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坚持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并重的原

则。 4、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一致,符合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的原则。 (三)编制规划的依据 1.有关规划《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等。 3.有关技术规程包括《安徽省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安徽省土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等。 4.有关技术资料和图件包括:2005年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变更调查资料(含图件)及有关部门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图件。 5.有关专题研究和部门用地要求主要包括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合肥市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 第三章编制规划的主要方法 本规划的编制方法是综合平衡法,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的基本方法。该方法是在综合考虑各类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综合平衡土地供求关系,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拟定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实现对土地利用的量化控制。各类用地指标都是在对各类用地需求量预测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平衡后确定的。它充分考虑了规划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规定了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数量,从而起到抑制不合理的土地需求、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的作用。 规划中确定的各类用地指标还必须落实到规划图上,即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分别确定各图斑的规划用途。以实现对各类用地的定性、定量、定位的要求。 第四章关于基础数据、图件和人口预测 1、图件 主要收集了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地形图和2005年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 2、人口预测 人口发展规模预测采用自然增长法,预测公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