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特质

中华文化的特质
中华文化的特质

第一讲大哉中华

一、何谓文化

文,就是纹理的意思,就是花样。一群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所拥有的一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文化,是一个民族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样。

二、中华的概念

1、?中?,不偏之谓中。就是说要走中间路线,不可以偏。实际根

本不是那样的,

麻烦,我该去的,我还是会去。

2、儒家就是道家,道家就是儒家,儒家就是法家,法家就是儒家。如果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就是不了解《易经》,不了解《易经》,就不了解中华文化,无法深入去解释中华文化。因为易经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合在一起来想,不要分开来看。

3、中,是讲合理不合理,但是合理不合理不是固定的,它是变动的。

5、中华的华,是华丽的意思,也有变化的意思。

6、太极,是一切的总根源,一动就分阴分阳,阴阳一动,就变成了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所以从这里看,太极就是一。一,

就是中,没有发叫中,已发就叫动,然后上边的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那就叫华。

所以不了解易经,很难去体会什么是万变不离其宗,宗只有一个。

一个人要不要变?答案是当然要变,但是要注意怎么样变,不可以没有原则地乱变。

7、中华民族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个大反省,然后经过一个大调整,我们的文化才能够日新又新。

三、大恩不言谢

比如对待父母,父母的恩太大了,大到无法用语言形容。同时,你说谢谢,谢谢了就是完了嘛。对父母的大恩是一生都报答不完的。只有小恩小惠才可以谢。

四、中国人只争大是非,不争小事非,所以大事情要很清楚,小事情要含糊一点,装糊涂一点,不是很愉快吗?!那么精明干什么?!

往往一个人做错了,他自己已经知道错了很惭愧,会想法去弥补,你一骂他,他就觉得你已经骂过了,自己对你没有亏欠了,然后同样的错误就再来一次。

五、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人为的,都是很自然地慢慢演化而成的(例如日本的佛教徒吃肉,因为从中国请回佛像在船上没有吃的只有吃海鲜。这个我暂时持保留态度,道理应该是这样的,但是恰恰也导致了

日本民族因为杀生过多导致了灾祸的不断,佛教徒吃肉还是有问题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这是生态环境造成的,但是生态环境不完全可以决定文化,还要加上人自己的信念。

第二讲至圣先师

一、孔子的?述而不作?

孔子说:我不能加进太多自己的东西,因为这样会把易经的整个系统给弄乱掉了,因此孔子实际走的是集大成者的路子,只是把古圣先贤的所有的思想加以整理出来而已。

西方人可以不断地创作,我们不可以,何以故?西方人做学问是慢慢摸索出来的,故每十几二十年就有新的论点,会推翻以前的学说,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情,他们不像我们这样重视师承,而是每个人都可以自己传教,故西方人可以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可以动不动就说“我个人的意见”。

因此,我们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传承的。

二、中国人不太喜欢别人太了解自己,也不喜欢别人替自己做主张

中国人是天底下最喜欢自作主张的人,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尊严。人的尊严就是可以自己决定自己,这叫做自主性,否则,若样样都听别人的,那就是人家的奴才了。

三、什么叫做人?

孔子对于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答案,他从来没有固定的答案,而是看这个人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才是尊重每一个人。

他冷静下来,考虑做一个人应该怎么样,而整个中华文化就是要人像人样。但人怎么样才能像一个人呢?孟子说,人要跟禽兽拉开距离,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比如穿戴,中国人自古就讲究穿戴,不会东露一块西露一块,孟子就曾在家训斥过他夫人。但是现代人是将人与禽兽的距离越拉越近,比如穿戴,比如言行举止。

人有食色的需求,这是人性,动物也有食色的需求,那是动物性,但是人会做得体面一点,动物不会,差别就在这里。所谓的体面,就是孔子所讲的礼,也就是道理的理,这两字是相通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礼解释成虚伪的、形式的、投机取巧的,这是读书人的不对,不是孔子的不对。

四、中华民族不能改变的就是?礼要从内心发出?

现在的礼仪培训其实都是做作。中国人的礼,就是我跟每个人的感情不一样,所表达的方式就不一样。

中国人要的是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关怀,只有内心深处的那种意念,才能够温暖人家的心,而不光是嘴巴很甜。凡是嘴巴很甜的人,我们都很害怕。孔子说,巧言令色,鲜仁矣!对于那种礼貌很周到的人,我们要特别提高警惕,因为礼多必诈!

现在很多人不是学美国的形式,就是学日本的制式。中国人不可以这样中国人亲疏有别,不会一视同仁。标榜西方的一视同仁,就是对每个人都没有感情,一句话讲完了,当一个人爱所有的人,往往就表示他不爱任何人。换言之,当一个人喜欢所有的东西时,他就不知

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东西了。

而易经告诉我们,每个人之间的关系不一样,这会决定我们对待每个人的态度不可能都是一样。凡是对每个人都是一样,那就是形式上的礼貌,不是真诚的关怀,那就不是中华民族所谓的礼。

五、西方讲个人意见,中华讲集体创作

现代人学西方,动辄“个人意见”,这种人在中国社会是很吃亏的,因为中国人一听到“个人意见”,心里就想,你算老几,我就是不听你的。中国人讲话,一定会讲,这是“大家的看法”。

中国人常说集体领导,集体创作,可见中华文化就是大家好好商量,商量出的结果就是代表了大家的意见,而这样的意见就比较容易贯彻。

我们一直都误解,以为一切都是由上而下的,其实一切都是由下往上的,连《易经》都讲气是由下往上的:易气自下生。可见气也是往上走的。为什么中国人老做气沉丹田的动作?就是因为气往上走,冲到脑袋会发热,要赶快气沉丹田,让脑袋冷静冷静。

六、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那一画开天就是宗,宗后来变成了经,经就是经常要遵守的规则,不能变的部分,除了不能变的经以为,其他的都是可以变的。

第三讲易为源头

一、《易经》不是一本讲知识的书,如果把《易经》当做讲知识的书来看,那《易经》老早就被大家丢掉了。知识是会随时代快速变化

的,现在适用的知识在十年最长二十年以后它就不管用了。而正因为《易经》不是一本讲知识的书才会流传这么久而且还会继续流传下去。它给我们的是思路!

二、《易经》到底在讲什么?其实《易经》最要紧的就是告诉我们三件事情:

1、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彼此要求同存异。但《易经》告诉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因,不管是人、动物、植物,还是矿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太极。

2、《易经》告诉我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无不覆,地无不载,不论好坏美丑,人还是动植物,因此人应该推己及人大公无私。

3、《易经》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应该向自然学习,顺应自然,按照自然的法则去改造社会,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做人做事,而不是处处要征服自然。所以对待自然,我们要践行以下三点:第一,以自然为老师,向自然学习;

第二、以自然为检验的标准,合乎自然的,就尽管发展,不合乎自然的,要去改善;

第三,我们要不停地追随自然的脚步。自然永远是好的,对人类永远包容的。

《易经》是中国科学的开始,我们很多器物都是根据《易经》的卦象而来的。科学是要合乎自然的,否则对人类是祸害无穷。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应当是,首先我们不能离开科学,离开科学我们没有办法生活,但也要注意到科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人类有益的,一种是

危害环境、破坏人类的。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要致力于将有害的部分扭转为对人类有利的部分。所以我们这次要把《易经》重新拿出来,因为人类未来唯一的路就是用《易经》的智慧来指导现在的科技。凡是对人群社会有帮助的科技要继续发展;凡是有害于人类环境的,我们要凭良心,不要再发展了,否则将来大家是要同归于尽的。

三、《易经》告诉我们地球和人类都有自我修复功能。我们到蒙古看到茫茫的大草原,牧草茂盛,最后被牛羊吃掉了,草原没有抗议。因为它无私,因为它知道自己的生长就是要给牛羊吃的,而且就算被吃掉了明年春天又生长出来了。而现在人类的科技使得地球自我修复的能力慢慢没有了。

我们人体自身是个小太极,也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动物受伤后它会找到一种草,吃了,或者在泥巴上滚一滚就好了。动物没有医生没有医院,所有的伤都自己治疗,那人又岂会不如动物?人体也有自我修复能力,但现在这种能力也在逐渐衰退,因为现在人有点小病就要吃药,就使得这种修复能力慢慢退化了。

四、人一定要无私才有办法跟宇宙共存。什么叫无私?无私不是说人完全没有私心,那是唱高调根本做不到。我们的历史曾一度把圣人的地位推崇得非常高,到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步,而且把圣人的理想也抬得非常高,使得所有人都做不到,最终不得不放弃,这是对不起圣人的。我们要一波一波地慢慢地提升,不能急,因为十五岁有十五岁的责任,三十岁有三十岁的责任,四十岁有四十岁的责任……每十年就要进行一次调整。孔子说:“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连孔子都是如此,更何况我们呢?所以一个人还没有到三十岁就制定自己的原则,那是太早了的。

五、中华文化从《易经》中得到的最大的好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四个字,叫做持经达变。持经达变也就是有所变有所不变,它是我们生生不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持经达变我们也可看出,要把变跟不变合在一起看,不是分开来看。

第四讲持经达变

一、经就是原则,是原则就不能变,其他都可以变。所以我们的文化叫做以不变应万变。该变的地方变。不该变的地方就不能变,有所变有所不变就叫持经达变。

中国的历史改朝换代都是不重要的事情,因为了不起几百年它就不见了。改朝换代对我们中华文化没有影响,我们中华文化一以贯之,跟改朝换代几乎没什么关系,我们就是靠这个圣贤的道理来一以贯之。

本体是不会变的,现象才是万变的。中华那个“中”是不会变的,“华”是会变的,所以中华就是有所不变有所变,就是《易经》里讲的变易和不易。

二、我们是依理办法,西方人是依法办理。依理办法就包括了依法办理,但它涵盖有一部分例外的。西方人依法办理只能办例行的,对例外的他无能为力。中国人知道有例行一定有例外,天底下有正一定

有反,社会上有好人就一定有坏人。

三、中华民族一直都是靠圣贤之志在维持我们民族的命脉。中国人比较容易同化别人,比较不容易被人家同化,这是什么道理?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抓得很稳。

四、中国人到底哪些部分是不变的,哪些部分是变的?说起来是很简单的,各位去理会一下,你马上就悟到了。中国人有形的部分他是一点都不在乎的,不在乎的部分你就让它一直变,没有关系。中国人只照顾这个看不见的部分,它是不会变的,而且永远没有变。

五、任何事情你表面看是坏的实际上它是好的;表面看是好的实际上往往是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黄河是直直的,就这样一直通到东海你觉得好不好呢?那当然不好,河流如果是直的人类就没水喝了。因为这边一有水下来马上冲到那边去,那完蛋了。幸好那个河流是七弯八绕的搞来搞去才会储存一部分水,我们才有水用。我们马上就想通了。

六、与持经达变相对的一个词语就是离经叛道,用现在话说叫离谱。

《易经》给我们的两个字就是‘合理。’什么叫合理,就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动中,我们要在变动当中找到一个此时此地的合理点,那个就叫做《易经》给我们的‘中’。那就叫中。

你不要用貌来取人,你用第一印象去对他好,对他不好,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情。你只要把这些道理都弄清楚,变成你的原则,然后你就应怎么样?随机应变。不可不变不可乱变,就叫《易经》。

七、通过持经达变达到合理解决事情的目的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

点。

1、一切都是看着办,我们没有固定的,所以叫依法来办理。什么叫法?就是持经达变,有原则的改变就是我们的法,来办什么理呢?办此时此地最合理的一个解决,就叫做理。中国人讲办理,这个事情办理得怎么样?就是从这来的,持经达变,我们古圣先贤告诉我们,那个经典的东西不能变就是不能变,不管时代怎么变,它不会变就不会变,因为一变就乱套了,至于现在应该怎么变,我们就来做适当的变化,就是什么?,一句话讲完了,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调整,以求制宜,以求适宜就是公道就是恰到好处。

2、任何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就很圆满。大家不但欣赏你而且从心理佩服你,但我们不要求任何人崇拜你,没有必要,你干吗?每个人都要发挥他的自主性。所以中华文化给我们第一个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好和平,因为只有在和谐当中大家才能好好商量,共同走出。《易经》告诉我们,没有输赢才是好的,赢的人装没赢,输的人装没输。不得了。我这一刀刺出去对方知道他完了,有没有这一步,有啊,关公跟黄忠之仗,关公刀一出来,黄忠知道完了,要杀就杀,关公抽回来走了。赢的人装没赢,你心里知道就好,我给你难堪干什么?输的人装没输,他心里有数,我将来回报你,没有痕迹,这样才叫艺术!不然什么叫艺术?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高度艺术的,中华文化它艺术成分很浓厚。讲到这我们可很清楚地讲出来,中华文化有两大支柱,一叫艺

术一叫道德。

第五讲维护和平

一、我们非常了解,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中国人以不打为最高策略。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相信我们对此是深信不疑的,但外国人是不相信的。全世界的兵法都在告诉我们怎么样去打胜仗,只有中国的兵法告诉我们,最好不要打。

二、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论断别人,这样才是爱好和平的表现。爱好和平不只是说不打仗,那样就太偏窄了。爱好和平还要彼此尊重各自的生活方式。可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又被我们误解为就是要实现多元化,那是不对的。多元化就是乱糟糟,只是讲得好听而已!

以前的中国人敢于说出哪些是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现在不敢了。以前见到把内衣穿在外面的人会说这是有伤风化的行为,是不对的。现在内衣外穿的人反过来嘲笑别人不够时尚。如果人类过上这种多元化的生活还有什么体统可言?研究文化的人应该晓得,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要尊重别人的选择,但前提是不可以违背每一个地区的主流文化。因为各地的主流文化不一样,大家的生活方式也不相同。就连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中国与西方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要彼此尊重,不能把美国的那一套硬搬到中国,也不能把中国的这一套硬套给美国,否则就是不尊重人家。因此我们就明白,多元就是指全世界每个地方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

大家要相互尊重,不要将自己的文化或生活方式强加于他人。但每个地方有它的主流文化,叫做社会公义。

三、我们追求大同小异,从来不说世界一同,要求全世界都相同是不可以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易经》里有一个同人卦和一个大有卦,同人、大有,合起来就是大同。我们要特别小心,大同下面有两个字非常重要,叫做小异。今天有些人常常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说文化要整合,这种人就是没有生物科学的概念。生物科学已告诉我们,天下要有不同的物种。连人都分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等,各种不同的人种互动才会生生不息。现在我们最怕的就是物种逐渐大量地消失,如果物种大量消失我们都要赶快去救,因为如果某种物种大量减少,与之相关联的很多物种都会毁灭,甚至所有物种包括人类在内可能都要毁灭掉。这个用一句话就讲完了:天下一定要有矛盾,有矛盾才会有互动,有互动才会起变化,有变化才会生生不息,人类才会进步。如果我们要求天下人都一样,全天下的文化只有一种,那世界就会毁灭掉。文化一定要多元,但不是在同一地区。处于不同文化地区的人来到另外一种文化里,就要尊重当地的文化。

我们要入境先问俗,因为每个地方的想法不一样,风土人情不一样,风俗习惯不一样,我们要问清楚,以便尊重人家,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有很多麻烦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事先了解清楚就妄自做定论而造成的。每个地方都有它的历史渊源都有它独特的变化,我们彻底弄清楚这点之后就知道一切都是自然孕育而成的,不是人为的。

四、爱好和平就是要靠人类勇敢地跨出第一步,从身边做起,勇敢地去跟左右邻居打招呼。

我们今天常常讲的“我是从零开始的”,这句话根本就不成立,因为一百个零是零,一千个零仍然是零。一个人一定要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如果第一步跨不出去永远是零。现在大家很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往往住公寓上下楼的,互相不认识,甚至住隔壁、住对门的,没有讲过话,这样连第一步都没跨出去的人还有什么人类的共同观念?又何谈世界大同呢?所以中国人常说,做事要先弄清目的,然后脚踏实地去实践,这是很有道理的。

五、我们不会去统一天下,历史也证明了中国人不会统一天下。

从郑和开始,我们就没有要统一天下。我们只是修己安人,修好自己,让远处的人自动前来朝贡。我们要让外国人了解,我们只有一统天下,我们不要统一天下。一统天下是说,我们大家维持和平,互不侵犯,彼此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求同存异。

六、是强大而有生命力的文化使中华民族疆域广阔、充满向心力(包括对外来侵略民族)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每一次扩大领土都不是侵略人家的结果,因

比如满清和元朝,前者主动融入而被同化但是统治获得成功,后者不愿意接受遂很快寿终正寝。少数民族要统治汉族,不汉化,它的政权是无法存在的。可见中国人可爱的地方,就是人家跟我们接近以后会自动愿意跟我们学习,拿我们做

典范,

孔子讲这句话的用意我们今天很多人真的不了解。孔子的意思是说,远方的人因为很想过我们的生活,很欣赏中华文化,所以才不辞辛苦迢迢万里前来,我们要安顿他。

爱好和平,是今后人类生存的一个大道,因为人类除了这个以外没有别的路可走。每个地方要保持自己的主流文化,不能乱,否则一乱,就连根本都没有了。

第六讲天人合一

一、严格讲起来我们中国人只有一门学问,叫做道学。

我们从汉朝以后就把道跟器分开了。中国人讲道一定连带有器。中国人理想一定要跟实际联合在一起来,不能纯粹地理想。外国人不是,外国人如果说“这个很理想”就表示不实际;“这个很实际”就表示它没理论根据。中国人不是这样,中国人他一切是合一的,因为《易经》告诉我们,本来就是合一,阴阳是合一不能分嘛。中国人讲天人合一,不是纯粹的天与人合一。因为中国人知道,天不能单独存在,天单独存在就没有功效。所以凡是我们讲天时一定地含在里面;讲地时一定把天含在里面。西方人太重视眼见为真了。我们中国人知道世界上有你看得见的部分就有你看不见的部分,而往往看不见的部分在决定看得见的部分。你看到天你要想到地,你看到地你要想到天,缺一不可;你讲道时不要忘记它要使用,这个道才有用,否则就没有用的;当你谈理想时你要知道你要落实,你不落实这个理想就是空谈。我们是合一的,没有分开的。西方哲学家都是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

你去看好了,他们的哲学家跟老百姓差太远了。中国,凡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圣人,他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他讲的话我们都做得到,才叫圣人。如果他讲的话在半空中吊着,老百姓一点感应都没有,那他讲的都是废话嘛,有什么用?天人怎么能合一?外国人不知道,在你看得见的部分天跟人永远没办法合一,没法合一,那是做梦。天底下只有中国人跟老天爷关系最友善,最密切,最好。我们从天那边得到很多哲学,这个一点不迷信,因为我们所谓的天就是自然,没有其他的东西。你看整部《易经》它就告诉你自然的阴阳变化,如此而已。不是阴消阳长就是阳消阴长。你看一个人,如果你头重脚轻,你就知道阴阳失调了,很简单嘛。你一定要使脚底下气比较足,上面比较维持空的,你才有用,杯子倒满了水它就没用了,杯子要保持空的,你可以装酱油,可以装醋,可以装蜜,什么都可以装。看不见的部分比看得见的部分还要重要,它的功能更大。

天人在哪里合一?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合一,哪不是神吗?不是神,在你的心中合一。所以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就叫天人合一。就是说你想事情要凭良心。良心从哪来?从天理来嘛。

二、自然对人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就是叫做仁爱的?仁?。

问孔子什么叫仁,他就告诉你“仁者人也。”“仁”字就是两个“人”,一个人一个二,仁者,二人。两个人相处就叫仁。那仁是什么?仁就是人与人互动的那个最基本的东西,叫什么?两个字,叫道德。孔子了不起的就是告诉我们,人除了尊重自然外你要重视人伦道德。中华文化就在这两个里有,一个顺应自然,一个自我修炼提高品德修养。

故整部《易经》它不是自然哲学,它也不是伦理道德,它是自然+伦理。自然叫天理,伦理叫良心,天人合一就这么来的。天人合一就是说你要顺应自然,你不要一天到晚想要征服自然,想要改造自然,你不要,那最后你没有好处的。当你地上高楼大厦盖得越多时你就知道地下已经掏空了,随时可以下陷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已告诉你很清楚了;地上堆得越多,地下越空,当它支持不了时就会砰地塌陷了。人要有道德老天才会保佑你。

《易经》里有一句话,叫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我们常说:这是老天保佑啊,所以我才大吉大利。不是这么回事,老天不可以保佑任何人,否则它就不公正了嘛。你看我们说老天就说它公嘛,天公,天公。我们为什么那么尊重老天?就是因为它很公正,我没说它公平啊,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公平这回事,那都是人类骗自己。你看你手指头伸出来,五个手指头都不一样长嘛,哪来公平?人类创造了很多奇怪的名词然后自己骗自己。老天只有公正一点不公平,它该下雨就下雨了,就算很多人抱怨它也不管;它该干旱就干旱了,你们怎么说它都不在乎,天都没办法公平的你说人能公平吗?这不很奇怪吗?天没有私心但它很公正,它不会保佑任何人。天保佑你那别人怎么办?那不就抗议了吗?天是看你怎么样它就怎么样对待你,这就对了嘛,所以一切靠自己,那个“自天佑之”,把“自”摆在前面把“天”摆在后面,就是孔子所讲的,尽人事叫做自,听天命叫做天。我该做的我都做了,结果怎么样我不知道也无权过问。天人合一,自然加道德,一切你自己判断,所以孔子才会告诉我们,一切反求诸己。你不要以为眼睛是

往前长的就老看别人,不要,你反求自己,任何危险的事情发生先问问自己,我一定有什么过错,不然不可能这个样子,一定是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才会这样。

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当地有这个需要老天才会长这个东西供应这个地方的需要。

你看需要吃辣椒的地方它就盛产辣椒,你那个水土不需要吃辣椒,你吃辣椒干什么?只有增加火气。那你长一大堆辣椒干什么?现在不是了,现在人类自作聪明,没有,那就种。然后冬天吃西瓜,我不知道冬天吃西瓜干什么?就表示你有花样而已!为什么有的东西这里有那里没有,就是因为这个地方需要那个地方不需要,那长它干什么?你看热带有热带的植物寒带有寒带的植物,这才是老天很巧妙的安排,人类就把搞乱掉了。还有一种更可怕,就是你很喜欢从国外带一些什么种子进来。很多人是犯了这个毛病,为了造纸,那个纸需要树木长得快的,就全世界去跑,找到一种树木长得非常快,那成本降低了,就把它引进来。一引进来,那个树把所有本地的树统统吃光了,那你不是造孽吗?太多这种的案例。从国外引进一种小动物,它进来把本地很多动物都破坏掉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因为你已造成事实了。它植物会吃植物啊,动物会吃动物的,每个人都去抢地盘嘛。那老天说,这是你们人要这样做的,关我什么事?我给万物都有适当的地盘,让你好好发展,你不,偏要这样,搞得天下大乱。所以现在你看,一会这出问题一会那出问题,就是我们长久以来我们很相信西方的那四个字,叫做人定胜天。

四、《易经》它是无所不包,大到没有外面的,所有都包容在里面,故只有中华文化有那么大的包容性。

我们对任何民族、任何文化统统尊重不予排斥,因为我们不要求全世界都一致,没有,我们要求大同,但我们知道有小异,所以叫求同存异。天,无所不包,求同存异;人讲良心,求同存异;爸爸也不要要求儿子跟自己完全一样,他干嘛跟你完全一样,他是他你是你。一句话讲完了,子女是父母所生但绝对不是父母所有。你有生育他的权你没有拥有他的权,你没有。所有权在他不在你,这非常清楚的道理。如果所有权在你,那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爱捏死就捏死,没有,那是犯法。因为他是一个个人你也不过是一个个人而已,每个人都有他的生存权利。不能说儿子是我的,儿子是你生的但不是你的。一个人最要紧就是观念要清楚,观念清楚你什么烦恼都没有,观念不清楚什么都烦恼。儒家所讲的反求诸己其实就是天人合一的一个实施方法。汉朝以来我们太重视“道”而忽略了“器”。所以西方人他就起来了,他专门从“器”去发展,现在的话叫科技。它科技发展了四百年,把中国人整个信心都压垮了。但这个时候全世界都知道,只有“道”救得了人类,但是“道”是把“器”包括在内的。千万搞清楚。我们不能再犯以前的毛病,我们一定要天人合一,理想跟实际要合一,所讲的话跟你的行为要合一,自然跟道德要合一,凭天理良心来走未来的路。

第七讲虚怀若谷

一、中国人是有圆有方、内圆外方的民族性

看自然现象,同一种现象十个人看有十种不同的解读,为什么?

因为他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还有他自己的主观观念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要互相尊重,不能说我讲的算我一定对。可这么一来我们就没有是非了吗?一个有是非的人他多半很坚持,只有这样才对那个是不对的。可你在这个地方,你的标准是这样。换了另外地方,它的标准又不一样了,那又怎么办?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形成一种共同的认识,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我们才了解,周朝起来以后,孔子非常欣赏周公,奠定了那么好的制度。但伯夷、叔齐,他们就是不高兴,说你把殷商灭掉就是错的,所以我不食你周朝的食物,我宁愿饿死。孔子对这两人也很尊敬,说他们“求仁而得仁,还有什么遗憾呢?”。你从他这种态度就知道,我们心胸很广但不能没有是非,那就变成滥好人,滥好人是孔子最讨厌的乡愿。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说,这里有这里的主流,我如果认为合适我就在这里安居乐业;如果觉得不合适我也不会跟你斗,我远走他乡,另找我理想的地方。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因为我们是从农业社会开始的,农业社会它是没有办法对着干的。你看那个田有高有低,上面的水如果把它截下来,不让下面用,那下面根本就没办法种植农作物嘛。所以中国人就形成一种观念:就算是仇人也不可以断人家的水。就是这么来的,我跟你有仇。水都不给你用,天理不容。像这些观念就是很自然的我们会感受到。因此呢这个地方的主流我觉得很合适我就在这,不合适我就另外找别的地方,这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开拓我们更多的居住环境,在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国人的那种生活能力之强,适应速度之高,我想所有民族都是叹为不如的。你有没有发现

把中国人丢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他都活得好好的。

例子:法国华人太太让法国女婿、儿妇每周末相聚家里。这是什么?这就是很谦虚,能体谅别人,但我有一定的原则,我会要求到底。所以虚怀若谷不是到处打哈哈,样样都好,什么都没有意见。

真正的虚怀若谷叫内方外圆。懂得中国学问的人都知道,方就是圆,圆就是方。但是西方人他不理解,圆就是圆,方就是方嘛!《道德经》上老子讲得很清楚。这个桌子很小,四个角都看得到,看着是个方的,因为它小;如果把这个桌子抬高到我眼平线,我们有水平线,然后向四方八面去延伸,几乎所有的角看不见,最后只看到一个角,有没有发现。小方四个隅,隅就是角;中方一个隅;你把它推高推高到屋顶上,四方八面延伸,什么角都看不到了,故老子说…大方无隅?,大方连一个角都没了,一个角没有就是圆了嘛。故中国人说你做人要大方一点就是要圆融一点,大方就是圆嘛,小圆就是方嘛,这个表示我们中国人这个很多东西它都是有生命的,它都是会变化的,它都是灵活的,不像西方人那样把学问做死了。一个人没有原则你就不可能是君子,样样好就是什么都不好,那是人家很讨厌的。一个人有原则你就表现出来,那你就是锋芒毕露,你就是非常令人家讨厌的人,哦,你有原则,我没有原则?那我就跟你对着干好了!那是制造的问题嘛。中国人他把圆放在哪?放在外面;把方放在哪?放在心里面,这又是天人合一。做人,方方正正是你里面,外面不能方方正正。外面方方正正,你看这个桌子的角,不是碰到人就是被人家碰伤。凡是有棱有角的人,他的人际关系一定不好。从这些细微小节你可以知道,同样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包含了中国人对自然、对万物、对生命的哲学观念。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的实质是注重和谐与中庸。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中庸 一、思维方式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是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 (二)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从语言、宗教开始,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借助具体的、形象的符号,用形象来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从感官感知的事物入手,以直观具像的符号说明道理,用某种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表示抽象概念、思想意境。用特殊性例子直接得出普遍性结论,抽象概念均由感性词汇借喻演变而来,以阴阳五行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解释一切。中国人思维方式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但抽象逻辑思维却不够发达。所有重大基本的哲学概念都落不到实处,都没有确定明晰的内涵与外延。 (三)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 中国哲学的目标在于回答“怎么样”,它关心的是物的功用。中国思维以“经世致用”为目标;西方哲学则致力于回答“是什么”,它的兴趣在于寻求终极真理。实践理性:”正德、利用、厚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人生头等大事。在正德的基础上讲利用、厚生。重视实用技术的开发创造,只关心理论的实用价值而不作纯粹认知,从而使纯粹科学得不到重视与发展。实用目标不仅存在轻理论的问题,而且实用目标的理性近视还会模糊我们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实践原则使中国文化具有急功近利的理论近视和极强的世俗功利心态。 二、文化特点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中华文化的特征

一、文化的特征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这就是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关于这三个方面,我们在下以章节将有详细的论述。简而言之,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延岸的多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文化的特征可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有四大文明古国,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化。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并不是中国本土的文化,在公元1世纪的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佛教高僧的东渡,佛教经典的翻译,中土僧人的西行求法,都不能使佛教文化完全征服中国的士大夫。佛教传播的结果,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反而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犹太人遍布全球,而且保持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而他们来到中国后,便湮没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辽、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包含有“同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因此它不是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具有如此强大的文化生命力的民族,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汤因比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曾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有过一次著名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他指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现实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因为异族入侵而导致文化中绝的悲剧,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而希腊化、恺撒的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蛮族入侵耳中绝并沉睡千年。但是在中国,此类情形从未发生。唯有中国文化一种,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辍,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 这种强健的生命延续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东亚大陆特殊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是其缘由之一。而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

曾仕强中华文化的特质 内容摘要

中华文化的特质——曾仕强 第一讲大哉中华 一、何谓文化 文,就是纹理的意思,就是花样。一群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所拥有的一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文化,是一个民族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样。 二、中华的概念 1、?中?,不偏之谓中。 2、儒家就是道家,道家就是儒家,儒家就是法家,法家就是儒家。 3、中,是讲合理不合理,但是合理不合理不是固定的,它是变动的。 4、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 5、中华的华,是华丽的意思,也有变化的意思。 6、太极,是一切的总根源,一动就分阴分阳,阴阳一动,就变成了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所以从这里看,太极就是一。一,就是中,没有发叫中,已发就叫动,然后上边的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那就叫华。 7、中华民族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个大反省,然后经过一个大调整,我们的文化才能够日新又新。 三、大恩不言谢 四、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人为的,都是很自然地慢慢演化而成的。这是生态环境造成的,但是生态环境不完全可以决定文化,还要加上人自己的信念。 第二讲至圣先师 一、孔子的?述而不作?我们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传承的。 二、中国人不太喜欢别人太了解自己,也不喜欢别人替自己做主张 三、什么叫做人? 四、中华民族不能改变的就是?礼要从内心发出? 巧言令色,鲜仁矣!对于那种礼貌很周到的人,我们要特别提高警惕,因为礼多必诈! 五、西方讲个人意见,中华讲集体创作 中国人常说集体领导,集体创作,可见中华文化就是大家好好商量,商量出的结果就是代表了大家的意见,而这样的意见就比较容易贯彻。 六、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那一画开天就是宗,宗后来变成了经,经就是经常要遵守的规则,不能变的部分,除了不能变的经以为,其他的都是可以变的。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高二政治教案: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

高二政治教案: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下面是带来的高二政治教案: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注意: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 注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即规模大、存留丰)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艺和科技术上。 ◇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国文化特质的观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几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从封建帝王到普通百姓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英雄和政治精英,形成了一系列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并以卓异的风格,独特的魅力,风靡全世界。17世纪欧洲就出现了“中国热”,德国大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了“中国学院”,研究伏羲八卦,并根据八卦所包含的“二进制”原理,发明了二进制记数和当时欧洲先进的计算机。当今欧美发达国家,研究东方神秘文化的队伍日益壮大。人们普遍认为,物质文明在西方,精神文明在东方。许多外国人看了中国的武侠小说、武打电影和气功表演,以为中国人都有武功,个个飞檐走壁、踏雪无痕,人人力大无穷、刀枪不入。有些西方人亲自到中国来考察中国文化,可是他们来到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看到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到处都是车水马龙,和西方城市不同的是,中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到处都是人,而不知中国文化在哪里。不要说外国人,就是中国人包括中国的专家教授对本民族的文化也有许多人说不明道不白。这就像流传久远的老字号小吃,人们觉得它风味独特,可是谁也说不清它的配方。中国人提起中国文化充满自豪感,但多半说不清它的深刻内涵 一个故事说:一个咖啡馆来了三个外国人,喝咖啡的时候都发现杯子里有苍蝇,但三个老外的表现各有特点。日本人发现苍蝇后怒不可遏,吆喝服务员说:“把你们的经理叫来,我教教他怎么管理咖啡馆。”英国人发现苍蝇后不动声色,把钱掏出来轻轻地放在桌子上,然后慢条斯理地走了。美国人发现苍蝇后笑嘻嘻地用手指勾来服务员,说:“在我们美国,客人要吃多少苍蝇由它自己加,不必麻烦你们事先往里放。”三个客人对苍蝇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日本人讲究管理,英国人讲究绅士派头,而美国人则非常幽默,这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化表现。 另一个故事说:如果以大象为题征文,英国人拟题为《英国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俄罗斯人会写《俄罗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象》,法国人会做出《象的恋爱论》,德国人会写出《大象的思维》,意大利人会吟诵诗歌《象啊,象》,而中国人一定会写《大象的伦常》。 还有一个故事说:几个国家的人住在同一幢大楼里,有一天这幢大楼突然起了火,犹太人首先抢出钱袋,法国人立即抢救情人,而中国人则不顾一切地背出他的老娘。 故事显然是编造的,也不可能用来概括这些民族所有的人,但大致能勾勒出这些民族的不同特点:一般地说,德意志民族重哲理思辨,出了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法兰西民族重情爱,化妆品尤其香水驰名全球;犹太人重金钱,俄国人有大俄罗斯自豪感,日本人善于学习、善于模仿,中国人讲孝道、重亲情。美国民族来自世界各国,主要是欧洲移民,靠各自奋斗来创业,从而形成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和乐观精神这些典型的民族性格。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无论民族性格或者民族精神,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那些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活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文化作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但社会存在又有几个层次,最基础的层次是自然环境,其上还有经济层次和社会组织层次等。所以,要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必须对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 中国文化的发生 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 从神本走向人本 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三、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景下应运而生的。 四、秦汉: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公元前221年,经过多年兼并战争,秦王赢政终于完成“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秦始皇统一文化的措施固然以强化专制君主集权政治为目的,同时也有力地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各区域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还包括思想学术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对中国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 五、魏晋南北朝: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兴、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这一时期因匈奴、鲜卑、羯、氐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更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 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一个个王朝的毁灭,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多少次外族的入侵,乃至无数次山崩地震、水旱、瘟疫等,都未能阻止它前进的步伐,这与它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中国文化要义》,概括了中国文化的14大特征;台湾学者韦政通则说,中国文化有十大特征。其实这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我将它概括为八大特征,提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这都是由于它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近年来,千百万华侨都来关心中国的振兴,正是这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正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处理人事与天道的关系时,不少政治家与思想家,都主张要先尽人事,然后再考虑天道。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人伦道德,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悌,朋友之间要讲义讲信,为人臣、人妻要守节,与一般人交往也要讲忠恕之道,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君臣合力、朋友同心。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时,中国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特点: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 千百年来,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把土地当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一种踏实诚恳敦厚笃实的性格。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却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是不行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孔子高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小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是为了自给自足。为了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

调其同一的一面。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平均”思想。儒家讲“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都符合小农的“平均”思想。另外,小农生产规模小、狭,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 2、“先祖者,类之本也”为血缘纽带的伦理型特点。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都是在血缘亲族的基础上形成的。敬祖孝亲、承宗接代、绵延世泽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核心观念。 夏、商、周的宗法制度是从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脱胎而来的。周王自称天子,即上天的儿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的兄弟们则受封为诸侯或卿大夫。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周朝分封的异姓贵族。同姓贵族之间是兄弟叔伯的关系,异姓贵族之间为甥舅亲戚关系。无论是同姓贵族或异姓贵族,都用血缘纽带联结起来,成为一铺坚韧的巨网。 孔子如此重视孝道,主要是要运用血缘纽带来维护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汉武帝时,董仲舒根据他的“阴卑阳尊”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三纲”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居主导地位,阴居从属地位。因此,君臣、父子、夫妇都成了统治与服从的关系。“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样一来,就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 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 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心世界。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 “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 各诸侯国则要求保全江山社樱,不致被别国消灭,并进而要统一天下。为了解决问题,各诸侯国广罗人才,研究对策;具有见识的知识分子,或讲学,培养传治国人才,游说诸侯,并由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主以“仁义”治国,以“亲民”、“惟民所止”、“止于至善”为德。道家学说是“天道自然”、“天人合一”,主“爱民治国”、法家则主改革,实行耕战政策,富国强兵。墨家反对说空话,要“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对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百家争鸣”有一个共同点,主“尚贤”、“爱民”,因而都各有自己的先进性。到战国末年,就进人了取、存小异,进行全面总结的阶段,形成了“以民为本”、文道与德 二、以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人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

中国文化特质

中国文化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块关大陆得以滋生发展,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 以宗法——家族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后进民族所环绕。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文 化形成富于特色的性格。 其一,人文传统 有别于重自然(如古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人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崇,所谓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重的人文色彩。“天地君亲师”同时供祭,在实用理性的驱使下,人神不分,现世来世不隔;中国人对神缺乏无上的尊崇和发自内心的激情,而多半对神灵持“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应付用利用态度。多数中国人更敬重的是祖先和由祖先繁衍下来的族群。所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勃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其二,伦理中心 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又在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使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同希腊以“求真重智“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各成一格。科学型文化对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分别作纵向研究,本体论和认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不讲或者少讲脱离伦常的智慧,齐家、治国、平天下上级指示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以至中国文学突出强调“教化”功能,史学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以德育统驭智育,人生追求则以“贱利贵义”为价值取向,构成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浅析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从开始有人生存开始,我们的文化也开始萌芽。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就开始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自己,到家族,到国家,到世界,到宇宙,到我们最难以琢磨思想。从人出发,最后在回到人,升华了思想。成就了文化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浩大,有一个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是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时代时期。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期、奠基期、繁荣期、总结期。 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期。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取火技术的发明权有时记在“燧人氏”名下,有时记在“伏羲”名下,有时又归功于“皇帝”。这种歧说并存的现象,正反映了原始初民经过广泛的、多渠道的实践才发明取火技术的文化史的本来面目。火尽管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如石器、木器、骨器等,是一种化学反应现象,但是,作为猿人物质生活的重要手段,火的使用从本质上讲也属于工具的范围。就性质而言,工具无疑是一种物质产品,然而,制造工具的活动中已包含有意识性的内容,因此,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我起源。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步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对大自然的崇拜(太阳、大地)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人们往往发现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江苏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不明显。 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是河南省滢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三大文(明)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2. 多元的文化发生 (1)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西安半坡遗址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2) 长江流域 ○长江上游 ○长江中游 屈家岭文化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三、夏、商、周的年代 1.尚忠的夏文化

中华文化的特质

第一集大哉中华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叫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你会不会觉得这种问题,我们是既熟悉又很陌生?那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整天都在感受中华文化,怎么可能不熟悉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的确是有很高的难度,因为无论怎么讲,都讲不清。这又是什么道理?我们要从文化来开始了解。 什么叫文化?文,是纹理的意思,就是花样。美国有美国的花样,日本有日本的花样,意大利有意大利的花样,我们中国有我们中国自己的花样,这就叫文化。可能有人会说,那每一个人的花样也是不一样的。的确,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花样,但是个人的花样不叫文化,叫特技,个人的特技,是旁人学不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别人学不来的,自己所特有的花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但是我们一群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人,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样。 自然孕育,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筷子要怎么拿?筷子不可以指向别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才有资格叫文化。中国人吃饭用筷子,美国人吃饭用刀叉,这是文化差异的一个表现。 老实讲,现在很多中国人也在用刀叉,但是我看没有一个人会用,因为刀叉的使用有很多技巧,那个刀不只是用来切东西而已的。很多中国人吃西餐,拿刀子切完以后,就将刀放在一边,拿叉子叉起来吃,这不是美国文化。要学人家,不了解其中的真正内涵,就只能学到表象,那是学不像的。美国人用的刀叉,都只是用来做平台的,而且它随时在变化。你只要去问那些吃西餐的中国人一个问题,就能考倒很多人:你吃牛排时,是先切开,然后一片一片吃,还是切~片吃一片(7像这样简单的问题,我们都很难回答,何况中华民族有七千年的历史,我们 要讲清楚这长期的演变,实在是很困难。 这样我们才了解,中国人的问题永远只有一个答案,三个字——很难讲。你把问题提出来,中国人为什么一开口就讲“很难讲”?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很难讲,怎么讲都讲不清楚。很难讲,难道就不要讲了吗?要,所以下面一句话就是:看你怎么讲。看你怎么讲,意思就是说,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切入,都没有办法把中华文化说清楚,讲透彻——你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你说中华文化包罗万象,也对;你说中华文化……千万记住,你只能讲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没有办法全部都说得很清楚。这样我们也才能够理解,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唱反调——你讲东我就讲西,你讲西我就讲东,我就是不跟你一致,气死活该。这是中华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内涵。我们这次要把它慢慢地理清楚,否则的话,我们始终是人在庐山却不知庐山真面目,认为这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那是不恰当的。 第一句话是“很难讲”,第二句话是“看你怎么讲”,第三句话就更可笑了——随便你讲。你会发现,中国人常常讲这三句话。这三句话是怎么来的?就是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你怎么讲都对,怎么讲都不对——所产生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人永远是各说各话,所以看起来,我们的学术派别特别多,我是儒家,你是道家,他是阴阳家,还有墨家、法家等等。其实林林总总的这些诸子百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我们就分裂了,就变成很多种文化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叫《易经》,中华民族的总源头叫黄河,我们是《易经》的民族,我们是黄河的子孙。为什么我们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为什么我们说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叫黄帝?这是外国人根本不能了解的。外国人常常问我:“黄帝会生小孩?一生生那么多,而且不同姓?”中华民族没有人会否认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